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摘要通过对西方城市设计的发展做简要的阐明,了解西方城市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各种城市模式以及发展规律。

关键词城市设计西方纵向

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其形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色彩。城市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构思,而更多的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相互呼应。在西方历史上,由于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社会思潮的不断改变,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发生多次演变。1城市设计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纵向研究城市设计模式的演变对于城市设计有很大帮助。

1 西方古代城市设计

1.1 古希腊城市设计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在城市精神、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开拓,与东方用高墙围起的、整齐划一的庞大都城相比,古希腊城邦具有规模较小和房屋低矮的特征。早期的古希腊城市,住宅是小的立方体,街道知识作为窄小的交通空间,广场是集会的地点,以后变成了市场和闹市区。古希腊时期强调的有限性就是永远不企图以城市和建筑去压倒大自然,相反,是要表现大自然本身的优美,把大自然作为组成城市的要素。城市本身处于整个自然背景之中。2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一个希腊城市中心有一个集中的宗教区域,但不一定非有神殿(或庙宇)不可。由于希腊的气候温暖,所以信徒常常在露天的祭坛祭拜各种神灵。城市还有公共建筑和公共地区,这些地方包括行政长官的办公地点,一个为议会而设的市政厅、一个体育馆、一个广场,或是为公民集会的公共场所。3古希腊的设计思想是,城市的面积大小是有限的,在视觉上是可以理解的,在政治上是可以控制的。当一个城镇达到了它的最大规模时,它的发展停止了,于是一个新城镇在另外的合适地点开始建设,这个新城镇被称作“新城邦”;于是原先的城镇便被称为“旧城邦”。一般说来,希腊城市是由一系列矩形街区和小空间组成的,城市由内向外发展,以陡峻的山坡或河岸结束。4

1.2古罗马城市设计

在城市建设上,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

这是罗马能使用大量奴隶劳动的缘故。5在城市设计艺术上,古罗马城市更强调以直接实用为目的,而并非是为了纯粹审美的艺术追求。城市设计的最大贡献是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与城市秩序的建立。他们将古希腊广场自由、不规则、多少有些零乱的空间塑造为城市最整齐、典雅、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并娴熟地运用轴线系统和透视手法建立起整体壮观的城市空间秩序。古罗马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体现政治力量和组织性,利用一组比例关系,使建筑本身的各组成部分达到相互协调,而不需要人的尺度。古罗马城市设计的最成功之处是不再强调和突出单体建筑的个体形象,而是使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扩展到照顾其与其四邻建筑的相互关系。6

2西方中古城市设计

2.1西欧中世纪城市设计

中世纪欧洲城市在历史上产生巨大作用,一般认为中世纪欧洲城市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摇篮,直接从中世纪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这实际涉及到中世纪欧洲城市向近代转型问题。7中世纪兴起的市民阶级创造了一种新的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给人以明确的造型感,即使是最小的城镇,由于其弯曲的街道也具有丰富而细致的视觉效果。弯曲的街道除了狭长的街景,由于城市小和具有人的尺度的连续性,不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中世纪城市设计的特点是,一个建筑物的立面通常与左邻右舍都发生关系,作为一个孤立的实体与周围无关的情况是很少的。城市设计的要素包括:住宅和花园、广场、教堂、公共建筑,以及最重要的街道。虽然中世纪的平面图常常表现为毫无逻辑的迷宫形式,实际上街道布置是必不可少的。早期的中世纪城市没有街道分类,因为没有需要。当城市扩大、交通种类增长以后,由于不同的交通要求建立了相应的街道形式。从城门到中心广场的街道有直接、方便的线路;通至住宅的街道是较窄的和较规则的,常常是尽端式。8

2.2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

2.2.1 文艺复兴初期的城市设计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星形的理想城市设计,城市内部出现了展宽的街道,并划分为商业、手工业等分区,同时城市交通、卫生等设施开始改善,反映了当时建筑师们的人文主义理想。9这个时期地理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强有力地影响了城市的规划结构。其规划形态向科学化方向发展。10与中世纪城市不同,街道、广场等的尺度不是由使用决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上的考虑。11

2.2.2 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

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开创了一种新的城市空闻和构图方法.这两者台一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巴洛克的城市空间类型,它是中世纪和中世纪以前的城市空问中所不曾有的。12巴洛克城市设计有着明确的设计目标和完整的规划体系,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放映。在城市设计中,巴洛克的典型做法就是彻底打破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然、随机的城市格局,代之以整齐的、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13巴洛克城市无论在城市空间类型还是城市构图上都是全新的。14

3近代西方城市设计理论

19世纪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机器化大生产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城市设计领域,一些社会改革家、规划师、建筑师也在针对大城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力图通过改造大城市的物质空间环境来解决社会问题,提出有关理想城市的各种设计模式。15

3.1霍华德与“田园城市”

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他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16霍华德是用“疏散”的方法来达到“城乡协调、均衡发展”的目的,使“人类向自然回归”,最终建立新型的、良好的社会经济关系。17“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设计思想起来重要的启蒙作用。

3.2戛涅与“工业城市”

1917年,戛涅发表了他的“工业城市”。戛涅的“工业城市”布局是依据工业生产的要求而定的,而且首次把不同企业组织成若干群体,对环境影响大的城市尽可能远离居住区。18戛涅对“工业城市”各功能要素都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区分,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等,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各区间有绿带隔离,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道深入城市内部。19

3.3马塔与“带形城市”

1882年,马塔发表了他的带形城市设想。“带形城市”理论是: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

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20

4西方现代的城市设计

19世纪末,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路径,也带来了城市环境极度恶化等诸多负面问题,在此背景下,近代城市设计凭借其构造优美城市空间的物质技术手段得以产生。然而,至二战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城市设计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21因此,现代城市设计摈弃了过去单纯注重审美因素的设计方法,开始强调人与空间的内在互动关系强调景观设计对人们活动、心理感知的重要意义22,并通过各种具体的设计手法来体现其对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充分考虑。现代城市设计倡导的人文关怀理念,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后半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思想发展的核心内涵。23

4.1柯布西耶与“光明城市”

柯布西耶在1912年提出了“光明城市”的设想,这个方案设计了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它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市中心由24栋摩天楼组成,摩天楼平面呈十字形,大楼周边是绿化和商业服务设施,大楼四周规划了大片居民区。他所设计的城市格局由严谨的城市格网和大片绿化组成,绿化空间中富有雕塑感的摩天楼群是几何形体之间协调与均衡的体现。24

4.2赖特与“广亩城市”

1924年,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的概念,他建议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来促进这种趋势。赖特期望的“广亩城市”是这样的,每户周围都有一英亩土地,足够生产粮食蔬菜,居住区之间以超级公路相连,提供便捷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他建议规划路旁的公共设施、加油站,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25当然,赖特所期望的城市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他脱离了实际,忽视人的社会性要求,不过“广亩城市”理论仍然以它的代表某方面的居住梦想对后来的城市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4.3二战后城市设计概述

二战以后,一方面,西方垄断资本与国家机器日益融合,各国政府开始通过编制综合城市规划、提供资助等措施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

恢复和人民生活水甲的提高,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问题日益受到父注。这一时期的城市设计实践主要集中在新城建设、古城保护以及商业街区建设等方面,大都以复建、重建为目的,空间理念以现代主义为主,由政府组织实施,设计基本由建筑师完成。26

5 对城市设计模式演变规律的认识

从纵向来看,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应着不同的城市设汁模式。新的模式在旧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辨证的否定演变而来。其中,新的价值取向是新兴势力取得统治地位后其政治主张、经济利益等在城市设计实践中的反映.往往与旧的价值观直接对立;新的空间理念是统治者在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及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反映.一般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而来;新的实施方式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体现,但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设计方法上一般继承大于变革,受科技水平的制约。27

参考文献

1钟栎娜,论文《西方城市设计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呼应》

2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3林雪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6月

4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5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6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7沈芝,《中世纪欧洲城市研究概览》,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月

8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9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10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1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12周毅刚袁粤,欧洲巴洛克城市空间的源流与历史意义,新建筑,2003年第2期

13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14周毅刚袁粤,欧洲巴洛克城市空间的源流与历史意义,新建筑,2003年第2期

15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16金经元,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7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18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19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0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1易千枫张京祥张蕾,中西现代城市设计发展比较研究,城市问题,2007年第6期

2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3易千枫张京祥张蕾,中西现代城市设计发展比较研究,城市问题,2007年第6期

24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科学出版社,2006

25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6刘亚文,城市设计的演变及其启示,太原科技,2003年第2期

27刘亚文,城市设计的演变及其启示,太原科技,2003年第2期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上) 第一节:西方城市的起源分析 1)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 2)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 一、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 柴尔德根据西亚、埃及和古代欧洲的考古学资料,提出了社会发展史上存在一次"城市革命"。他提出了城市出现的十项标准: (1)最初的城市较过去任何聚落均为广大,其人口亦较稠密. (2)城市人口的构成和功能与前迥异,包括不从事农业、畜牧、渔捞或采集以取得食物的其它阶层-专门化的工匠、运输工人、商人、官吏与僧侣。 (3)直接生产者必须向神或神权下的国王缴纳赋税,以产生剩余财富的集中。 (4)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不但标志产生与前此村落之异,而且作为社会剩余财富的象征。 (5)僧侣、官吏和军事首长形成统治阶级,从事计划、组织等劳心活动。下层阶级从事劳力。 (6)财富的经营迫使文字的发明。 (7)文字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科学的产生-算学、几何学、天文学。 (8)由剩余财富所供养的其它专家从事美术的新活动,其美术的概念化与复杂化构成各城市中心美术之差异。 (9)剩余财富更用于外来商品之输入,造成贸易的发达。 (10)由于原料能够输入,同时受到以居住地位(非亲族地位)为基础的国家的保护,专门化的工匠成为城市政治构成的下层成员。 从西方城市的城市和发展来看,柴尔德的结论无疑是极有价值的。西方现代都市的组织形式和都市文化均发端于古希腊的"城邦"。 二、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 大多数人对"城邦"的认识和了解来源于古希腊。希腊之成为希腊,自然须追溯到小亚细亚出现希腊城邦的时代。大约在西元前9世纪,所谓希腊历史的黑暗时代已近结束,希腊人接受了两河文化的影响,包括字母、贸易方式,甚至城邦制度-而在两河流域,从事商业的城邦及原始民主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 所以城邦制度并不产生于古希腊,而一直为我们所不熟悉的,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产生背景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间,这个名称的原意是"水中央"。这是一块面积不是很大的冲积平原,腹地数百里内没有丘陵,没有石头,下游是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也是沼泽地。要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生存并不容易,所以两河文化的人们要在这种情况下,突破新石器时代的天然环境,另外创造一个环境。于是为了大群体的共同利益就构成了超级村落-就是后来城邦的前身。城邦之间之所以要联合起来,是因为人类感觉到需要拿团体的力量去获取资源,而这些资源有些是远征队带回来的,有些是集体交换的。资源共享是分配最主要的事情,最早的泥版文献之一就是神庙分配物资的记录。这种城邦国家的特点就是共享的与合约的-合约造成民主的现象。这听起来有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意味,但越是早期的人类生活越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却是不争的事实。 城邦的人群结合原则是地缘的,它有个中心,以城邦本身为中心,地点固定,当地财富的收集也固定。地缘性可以扩张,每次扩张的过程中,又都要有新的合约、新的协议和新的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 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试比较中古时期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

试比较中古时期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吴本祥(黑龙江省农垦师专政史系主任、副教授) 摘要中古时期,东西方城市基本上都是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封建生产关系牢固建立起来的前提下,在由地方割据走上集中统一的政治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又为封建经济的全面繁荣、政治统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瓦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近代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该时期由于各地区、民族、国家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城市方面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即:城市起源不同、结构不同、作用不同。 关键词中古西欧中国城市特点土地所有制阶级结构政治结构 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 1、城市起源不同。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至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其特点之一是在完成了封建制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成为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特点之二,西欧城市“不是从过去历史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①]这是西欧城市产生的阶级前提和政治基础。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转手处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如法国巴黎以及北部的佛兰德尔、不拉奔;德国的科伦、吕伯克、柏林;英国的曼彻斯特、约克、伦敦;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另外从安全方面着想,城市还产生于大领主、大主教、修道院所在地以及军事堡垒附近。新城堡的建立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开始只是作为手工业、商业的居留地。例如佛兰德尔的布鲁日城,该地原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962年后伯爵鲍尔文(铁臂)在利斯小河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_仇保兴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过程中,城镇化对于我国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发展机遇。但要保证这场迅猛的城镇化浪潮健康发展并有效解决正在出现或将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就必须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借鉴成功经验和教训。影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轨迹的因素众多,一方面是因为该学科属“集成”学科,自然会受历史上各种主流的经济学、哲学等学科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城市规划学是一门解决具体城市问题的学问,它的发展变革必然从属于“问题导向”——解决西方不同时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了解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成功经验并避免失误的捷径之一。本文将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力求将演变的过程与当时的城市化问题和背景联系起来,以利于将我国面临的相应问题“对号入座”来寻找解决的方案。三大运动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1.1 公共卫生运动 公共卫生运动起源于城市化发展初期。由于人类聚居模式的改变,导致了传染病的迅速蔓延。1347 年~1352 年,欧洲发生“黑死病”,即鼠疫,死亡人数达3000 万以上,主要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死亡人数占一半。1350 年~1400 年,欧洲人均寿命从30 岁缩短至20 岁。在随后的300 年间,多次爆发各种疾病,最主要的是“黑死病”,还有天花、伤寒等。这段时期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历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1665 年的“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大部分建筑,鼠疫才平息。在此之前,人们不知“黑死病”的病源来自何处,错误地认为“黑死病”的病源来自于猫狗,结果残杀猫狗,反而导致老鼠泛滥。1894 年始于香港的鼠疫,当年就死亡2547 人,波及6 0 多个国家,死亡总人数达到1000 万,仅印度就死亡102.5 万人。鼠疫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沿海城市的鼠疫、天花、伤寒等,则来自疫区的外轮水手和乘客的传染。14 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最主要的工 程是城市上下水道、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为此,英国于1875 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PublicHealth Act》,规定地方当局有义务建设标准的给水、排水系统,有权制订规划实施细则(Byelaw),并规定每一居室的最小面积和街道的宽度。在随后的50 年,英国的城市规划一直由卫生部负责,后改由健康部负责。可以说,是城市疾病的发生及防治促发了城市规划的形成。我国这次SARS 的流行留给我们的教训,是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必须要在城市规划上下功夫。人类聚居模式的转变,带来了传染疾病的防治问题。农村由于聚居分散,被传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作为城市的主人,始终要重视城市疾病的防治。而且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可以研制出可选择性的生物武器,一点点病毒源在大气中扩散,如没有应急反应系统和良好的城市分布形态,整个城市就会迅速陷入瘫痪。未来的世界局部战争有可能是生物战争,因此在城市规划、空间形态、公共设施及应急反应系统上,必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1.2 环境保护运动 从1750 年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到了1870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煤占三分之一,出口贸易占四分之一,城市化加速发展。到了1851 年,英格兰地区已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新型的工业城市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遍布英国全国,被称之为蘑菇城(Mushroom Town)。所有的城市都坐落在铁、煤矿、港口、棉花产区附近,人口高度密集,平均每间住房有两人以上居住。恶劣的生活环境、严重污染的空气和水,导致1885 年曼彻斯特居民的平均寿命只有29 岁,婴儿的死亡率高达80%。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对此有详细的描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罗伯特·欧文(Robert Own)、Georgy Cadbury 等社会活动家兼企业家的注意。罗伯特·欧文认为环境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将导致全人类的灾难。为此,他倡议通过有效的规划兴建工人住宅区,以改善工人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健全服务设施,并倡导各阶层平等相处。这些工人新村的建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摘要通过对西方城市设计的发展做简要的阐明,了解西方城市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各种城市模式以及发展规律。 关键词城市设计西方纵向 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其形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色彩。城市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构思,而更多的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相互呼应。在西方历史上,由于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社会思潮的不断改变,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发生多次演变。1城市设计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纵向研究城市设计模式的演变对于城市设计有很大帮助。 1 西方古代城市设计 1.1 古希腊城市设计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在城市精神、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开拓,与东方用高墙围起的、整齐划一的庞大都城相比,古希腊城邦具有规模较小和房屋低矮的特征。早期的古希腊城市,住宅是小的立方体,街道知识作为窄小的交通空间,广场是集会的地点,以后变成了市场和闹市区。古希腊时期强调的有限性就是永远不企图以城市和建筑去压倒大自然,相反,是要表现大自然本身的优美,把大自然作为组成城市的要素。城市本身处于整个自然背景之中。2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一个希腊城市中心有一个集中的宗教区域,但不一定非有神殿(或庙宇)不可。由于希腊的气候温暖,所以信徒常常在露天的祭坛祭拜各种神灵。城市还有公共建筑和公共地区,这些地方包括行政长官的办公地点,一个为议会而设的市政厅、一个体育馆、一个广场,或是为公民集会的公共场所。3古希腊的设计思想是,城市的面积大小是有限的,在视觉上是可以理解的,在政治上是可以控制的。当一个城镇达到了它的最大规模时,它的发展停止了,于是一个新城镇在另外的合适地点开始建设,这个新城镇被称作“新城邦”;于是原先的城镇便被称为“旧城邦”。一般说来,希腊城市是由一系列矩形街区和小空间组成的,城市由内向外发展,以陡峻的山坡或河岸结束。4 1.2古罗马城市设计 在城市建设上,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

中西方城市建设的比较

学生姓名 学号:尹桂建 20082204204________ 所 属 院 系:建筑工程学院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所 学 专 业:__________建筑学______________ 所 在 班 级:__________建筑08-1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20110508______

中西方城市建设的比较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经济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人世界体系之中,在新的世界竞争格局中,各大城市正积极挖掘自身潜力,扩展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让渡关系;地方经济主体地位和利益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于是各城市政府最关心的是外生行政级别的变动和行政区的扩大,希求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这种经济转型期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城市政府纷纷通过区划调整、旧城改造、设立新区等方式来促进城市更新和发展,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伴随着经济波动和宏观政策的调整,城市更新的内容、方式、目标也发生着变化。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点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近现代(二战)以来城市更新的一些比较思考,针对新形势,探讨了当前城市更新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关键字:从非理性更新到理性更新的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从“狭义,滞缓更新”向“广义,快速更新”转变的国内城市更新中西方城市更新历程的比较与思考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 changes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urban economic more and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protagonis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n the one hand, with China's economy gradually blend of world system, in the new world competition pattern, cities are actively developing its potential, expanding urban space, improv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 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 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日益增长,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严重。当下中国的城市规划需要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起步早于我国,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不同的是,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对解决城市问题的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100多年来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研究,对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有所启示。 而对于现在城市的发展,城市主要面临的问题已经逐渐从上层向底层转移,可以说是社会在进步,但是城市的问题更加的极端化和细致化,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能找到出路,西方的规划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的变通的思路。 笔者希望通过对于西方的广亩城市以及紧缩城市两大理论的研究,透过其背后的逻辑关系,找到对于中国现状发展的改良的措施。 1.广亩城市 这绝对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想法。这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他认为,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没有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就业岗位)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 他的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是:希望保持他自己所熟悉的,19世纪90年代左右在威斯康星州那种拥有自己宅地的移民们的庄园生活。在他所描述的“广亩城市”里,每个独户家庭的四周有一英亩土地,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用汽车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着公路布置,加油站设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内。可以说这是个英雄梦想,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这绝对是有吸引力的。这样的一个状态似乎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中都能的看到。可以说这样的理论是处于美国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独特环境之中,从人的感觉和文化意蕴中体验着对现代城市环境的不满和对工业化之前的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状态的怀念情绪,他于1932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从而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 这种主张分散布局的规划思想同勒?柯布西耶主张集中布局的“现代城市”设想是对立的。这样的对立今天依旧存在,在城市建设中大讨论依旧在进行。在二十世纪的50~60年代,在美国的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而现在的美国的城市发展可以看出广亩城的思想虽然没有完全的实施,但是早已是渗入美国人的血液中了。 而广亩城的理论基本思路是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他要创造一种新、分散的文明形式,它在小汽车大量普及的条件下已成为可能。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其中赖特在书写道,“这将是一种与犬齿劳动态度册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1]。赖特甚至认为这个的活动是必然会发生的。 但是实际上我认为作为理论,其最大的意义是给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可以值得参考的依据,一个分散的依据,分散是可能的,是理想的,是美国人的文化能允许的,而现实是技术是达不到的,分散的条件是很高的,分散的活动不是可控的。总之这样的理论在我的认识中可以说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指导性的意见,如果理论成为实践手册一定是错误的。而且就是赖特也承认他的理论是不具有操作性的,尽管他认为这个的规划的结构应该是城市最终的状态 2.紧缩城市 实际上,紧缩城市不是某一个城市规划师提出的一种理论而是城市规划的理论界对于城市发展的一种探索性的研究。实际紧缩城市是一本论文集,书中编者对这样的第一这一本书的“以紧缩城市这一概念为主要线索,对发大国家面对的主要的

西方近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发展演变

现 代 城 市 设 计 史 结 课 论 文 姓名: 学号:

西方近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发展演变 摘要: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作为人们居住的一个聚集点,对于它的设计和规划成为了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经过很长时间的城市自然演变,这种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么在近代的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成为了这其中的代表之一。在这个时期,工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住、就业、环境等问题相继产生。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运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和空间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城市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为解决这些矛盾,规划师们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答案,先后提出了种种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关键词:城市工业革命思想理论设计演变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源式。城市的起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这两种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的设计理论思想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发展的代表之一的西方近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发展,它代表着近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发展演变的最前沿。这一历史阶段包括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城市设计理论思想的演变。 一、西方近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想产生的原因 西方近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想的演变产生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导致城市不断集中,城市人口快速扩张进一步导致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主要包括:1.居住设施严重不足且基本的通风、采光不能满足。2.交通设施严重不足。3.服务配套设施不全,公厕、垃圾站等严重短缺,排水系统落后等。4. 传染疾病的流行。 正是这种原因西方近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发展和完善。西方近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想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思想和理论。

中西封建城市比较

中国与西欧封建城市的比较 马晓利 (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 714000 ) 摘要: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及其作用,是西欧有别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从城市的兴起、城市的内涵、城市的性质、城市的民众组织等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欧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较为独立的社会政治单位,具有冲击封建政治体系的力量,是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而中国封建城市至始至终都是统治者意志所支配的,没有能力冲破封建政治体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和场所。 关键词:城市;西欧;中国;比较 一、城市的兴起 早在19世纪初,西方史学界就开始了对中世纪欧洲城市起源问题的讨论。最先流行的是“罗马起源论”、“马尔克说”、“特权说”、“市场说”、“封建领地说”、“堡垒说”等。20世纪以来,在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商业起源论”和“手工业起源论”,诸多起源理论,说明了城市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应综合多种因素,从多个方面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的产生和存在,其前提是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1]首先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重要经济条件。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前的社会生产力飞速进步,是从10世纪全民的、大规模的开垦荒地和围海造田开始的,即中世纪有名的垦殖运动。耕地面积的增加和大片荒地的开发,为农业技术的更新提供了动因。10—11世纪,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农具和耕地技术日益发展,使农业生产率显著增长,收获量增加,农业产品的剩余日渐增多。其次,社会分工的出现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前提。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开始出现剩余农产品,剩余农产品的出现意义重大,它是进行交换和手工业独立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剩余农产品出现并用于交换时,原来从事手工业和工业生产的那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集中起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和工业生产,这是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独立出来并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部门,独立手工业者集居而生产,是城市兴起的重要途径之一。再次,商品交换发展和商业的出现是城市兴起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中世纪中期,西欧由垦殖运动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农业的发展,租金了手工业的进步,而手工业脱离农村集中城市后,产生城乡交流的问题,导致商业的发展。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刘华安 我国传统城市的规划布局,以方直平整的街道方格网系统最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当然在南方水乡也不乏弯曲幽隐的街巷;西南山区也有不少因山就势道路迂回逶迤的山城。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一带,以方格网街道布局,使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相对独立所组成的城市数量最多。但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这种传统体系,也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我国城市规划科学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进入西周盛世,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体制主要是从城邑的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

面来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卒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同时规定,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按王城礼制,依次降低一级规格。这种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城和采邑都城三级,而且对各级城邑的建置数量以及分布格局包括城邑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上述西周城邑规划布局,确立了我国城市以宫城为中心主体的基本结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则按照各自功能和规划体制要求,分别布置在主体的周围,按分区尊卑,围绕宫廷区依次安排。王室、卿、大夫府第所在的“国宅区”近王宫而建,民众多分处城之四隅,宫区之北多为市场区,工商业者居于近市,手工业作坊区置于外郭。在宫廷区内,即实行前朝后寝制和三朝三门制;另有与之相适应的网格。通过整个道路系统的联系作用,一方面将规划范围扩及广大的王畿,另一方面以显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我国古代城市的这种布局传统,差不多贯穿了我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秦汉时期,随着大统一专制王朝的建立,城市规划布局传统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城市内部结构布局重视利用地形,不强求仿制周制在形状上的整齐划一,据地形以加强军事的

中西方城市特征比较

中西方城市特征比较 城市的规划及形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都与其相关,而城市的形态又体现了文化的特征。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文化的对比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民族建筑与城市形态的差异,另一方面,通过对建筑与城市形态差异的研究,我们又可以更深刻体会到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差别。中国与欧洲作为中西文化的代表,建筑与城市的形态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对立和互补,这也同样体现在文化上。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并无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无这方面的论著。但政治制度很完善,风水、阴阳五行等概念逐渐系统化,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些城市规划的思想,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 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布局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儒家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也影响城市及建筑群的严整方正的布局。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对城市规划也有影响,如唐长安13排坊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4行坊象征四季。关于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等概念,均在城市布局及地名方面有体现。 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对城市的规划影响很大。如,城市北面往往不开城门,以免对“王气”不利,有时在北城正中建玄武庙。城市规划中关于数字的应用也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观念。如三、五、六、九等数字,表示尊贵。王城的城门往往为奇数,这与突出中轴线布局有关,中间城门为帝王专用。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西方城市建设强调秩序、组织和永恒的理性至上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理想的、超时间的和绝对的。在城市建设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 西方把宇宙描绘为一种和谐运动着的星球体系: 宇宙、太阳、地球都为圆的,整个天体由十个星球绕“中心火”在不同层次上运行。这在城市空间上的反映以古希腊雅典城为典型,大致以卫城为中心,向外作放射状;卫城又以神庙、雕像所组成的广场为中心。卫城既是全城中心,又是制高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亦是一种有序的数学化的宇宙表达符号,是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由于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中国的城市多为方形,宫城皇城居中,城市由南北向中轴线组成,道路为方格式的棋盘状,皇家和私人园林分布城中,城市由高大的城墙、城门和护城河围合。西方古代城市多为圆或椭圆形,城市规模很小,没有中轴线,道路弯曲,城市中心有大的广场、教堂和市场,居民多为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领主居住在城外的宫殿和城堡中。 在中国城市中,自然被引入城市或自然在城市中被保留,自然与城市之间有着协调融合的关系,城市表现为山水城市,城市中有自然的山水风光。在欧洲的历史城市,自然是被城市排除在外的,城市是纯建筑的集合。直到巴洛克时期以后,人们开始在城市中修建园林。欧洲城市的园林不是自然形态的山水景观,而是人造的具有几何形式的园林景观。 中国的传统建筑并非艺术,而是匠人之事。城市按照旧的礼制原则布置,并考虑功能的需要,如道路和饮用水供应等。与“设计”或“艺术”有关的就是园林。造园融山水与建筑为一体,表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城市设计理念和追求”。欧洲的历史城市主要是建筑物的集合。城市设计更多地表现了建筑的设计、组织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