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学生 简单)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学生 简单)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学生 简单)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变质作用

2.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岩浆活动D.火山喷发

3.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③D.①④⑤

4.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B.太阳辐射能C.地球表面的水能D.大气运动的风能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B.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

6.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阿巴拉契亚山脉B.安第斯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7.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8.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

9.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10.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B.孤岛C.海岭D.海岸山脉

11.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褶皱、断层B.地壳运动、地震C.高山、峡谷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12.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地垒和地堑B.背斜和向斜C.地堑和背斜D.断层和节理13.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之一的庐山,其成因是

A.地堑成山B.向斜成山C.地垒成山D.背斜成山

14.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新疆的风蚀城堡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C.泰山的块状山地D.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

二、双项选择题

15.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搬运作用

16下列地质构造属于断层一侧岩块相对下降的是( )

A.华山

B.汾河谷地

C.庐山

D.渭河平原

17..下列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趋利避害的是( )

A.荷兰人民围海造田

B.澳门人民大面积填海造陆

C.湘、赣人民围垦洞庭湖、鄱阳湖,使其面积大规模缩小

D.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

三、综合题

18.读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谷地,原因是;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19.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A ,

B ,

C 。

(2)图中①和②或③和④四地距离在不断缩短的是,原因是。

(3)红海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4)新华社3月25日消息,多灾多难的阿富汗发生里氏6.0级地震,至今已知有4800人死亡。试分析其原因。

23.读褶皱构造与地貌图回答:

(1)图中属于背斜的是__甲_, 属于向斜的是__乙___________,

判断依据是甲:__岩层在中间向上隆起_____;乙:_岩层在中间向下凹陷___。

(2)乙处地貌是:,成因:

第二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岩石的形成过程中,经过外力搬运作用的是

A.花岗岩B.砂岩C.玄武岩D.大理石

2.主要由外力沉积作用造成的是

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峡C.桂林山水D.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3.位于印度洋板块上的陆地有

A.澳大利亚大陆B.马达加斯加岛C.新加坡D.中南半岛

4.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根本原因是

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

5.我国吐鲁番盆地,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

A.地垒B.地堑C.背斜D.向斜

6.澳门陆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

A.地面抬升B.板块挤压C.海水水位下降D.围海造陆

7.下列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利的是

A.荷兰的围海造陆B.长江中游地区的围湖造田

C.大量开垦温带草原D.在坡度较大的山地开荒种地

8.下列地形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喀斯特地貌B.东非大裂谷C.恒河三角洲D.风蚀蘑菇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程人员在黑龙江松嫩平原某地区

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

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本地区地质剖面如右图所示。据此完

成9—10题。

9.该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由甲至乙一线多点

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年龄分布为()

A.老—新—老B.新—老—新C.无规律D.新

—较新—较老—老

10.图中的E.F.G分别代表的是

A.气、水、油B.气、油、水C.水、气、油D.油、气、水

材料:12月26日5时26分,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完成11-12题。

1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B.位于板块张裂带

C.位于板块内部的断裂带D.位于大洋海沟处

12.乙、丙两地未来的变化趋势是

A.距离越来越近B.距离越来越远C.距离不会有变化D.形成高大山脉

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种地貌

A.迎风坡坡度陡B.背风坡坡度缓

C.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D.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14.下列省区中可能有该种地貌的是

A.黑龙江B.新疆C.四川D.山西

二、双项选择题

15.亚洲的主要半岛,不属于亚欧板块的是

A.朝鲜半岛B.中南半岛C.印度半岛D.阿拉伯半岛16.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有

A.日本神户地震B.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C.云南东川的泥石流D.长江巴东段滑坡

17.下面两图是两条大河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A岛将与甲岸相连

B.A岛将与乙岸相连

C.B岛将与丙岸相连

D.B岛将与丁岸相连

三、综合题

21.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甲乙两地地质构造名称。甲,乙。

(2)欲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应选择处。

(3)据甲乙两地质构造,可知该地地质史地壳曾有运动。甲乙两地上部岩层缺失,又有上覆沉积物,说明该地地质史上曾有运动

22.读“地貌示意图”,回答:

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 一、单选题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 完成下面小题。 1.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B.海平面间歇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D.地壳持续性下沉 2.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底淤泥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风力搬运、沉积 下面的左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右图示意左图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下图回答下面各题。 3.关于左图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湖泊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B.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C.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水源补给地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4.右图中岩石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 A.岩浆岩Ⅱ、岩浆岩Ⅰ、沉积岩ⅡB.岩浆岩Ⅰ、岩浆岩Ⅱ、沉积岩Ⅱ

C.沉积岩Ⅱ、岩浆岩Ⅱ、岩浆岩ⅠD.岩浆岩Ⅱ、沉积岩Ⅱ、岩浆岩Ⅰ 河床地貌指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种地表形态,包括河型、河床侵独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下图示意顺直微弯型河床平面形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河流向为自西向东,河床平面形态中可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A.边滩的平面形状B.深槽和边滩的相对位置 C.深槽的垂直深度D.浅滩和深槽的相对位置 6.河床中的微地貌 A.深槽的深浅取决于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 B.边滩的形态取决于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C.浅滩面积的大小只受河流流速的影响 D.深槽、浅滩、边滩的位置由河流流向决定 珠峰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具有无限的魅力。中国登山队多次顺利登顶珠峰,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当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是 A.①B.② C.③D.④ 8.该地貌景观所受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沉积作用B.冰川侵蚀作用 C.海水的侵蚀作用D.风力的堆积作用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段河流阶地分布示意图。

第1章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一章地球环境 第一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一、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在5.1×108km2的地球表面积中,海洋面积3.61×108km2,约占71%,陆地面积1.49×108km2,约占29%。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为2.5∶1,海洋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至少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故有的学者曾严肃地称地球为“水球”。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主体的半球,海洋占90.5%而陆地面积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从传统的南北两半球来看,陆地的2/3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39.3%,其中只有20°—70°N间陆地面积(约6.02×107km2)略超过海洋面积(5.22×107km2)。在南半球,陆地只占总面积的19.1%。其中的30°—70°S,陆地只有7.30×106km2,而海洋面积达1.048×108km2。尤其是50°—60°S陆地只有2×105km2,而海洋面积达2.51×106km2,成为按纬度划分陆地面积最少的区域。 有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海陆分布的对蹠现象(antipodal)。如以四个古老大陆(加拿大、西伯利亚、南极和欧洲)做顶角作出一个四面体。则它们所对应的面分别为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实际上,地球大陆上任一点的对蹠点,95%以上可能是海洋。有些研究证明,海陆对蹠分布乃是随机性的表现。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与南美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各以自己的海岸线为界。各大陆面积及其占全球陆地面积和全球面积的百分比如下: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单项选择题 (自编题)地质作用是指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划分地质作用为内力与外力的最主要依据是: A、能源的来源 B、影响的大小B、速度的快慢D、形成的多少 2、有关内、外力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内外力在地貌形成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B、杭嘉湖平原是流水沉积形成,不受地壳运动的影响 C、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内力作用把使地表趋于平坦 D、任何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亦称全球大地构造学说):该学说是法国科学家勒比逊于1968年提出的学说。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说法有() ①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②各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③板块之间相对运动形成全球的宏观地形 ④板块运动是外力作用的重要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消亡边界常形成() A、裂谷 B、海洋 C、高大山脉和高原 D、盆地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四个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处为板块张裂的地区 B、B往往是海洋最深处 C、D板块的密度较小 D、D为大洋板块的一部分 6、运用此示意图可以解释下列那个地形区的形成: A、安弟斯山脉等海岸山脉 B、日本群岛等东亚岛弧 C、喜马拉雅山脉等年轻的高大山脉 D、东非大裂谷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据此完成7~9题:

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考点要求: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知识回顾: 1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 质 构 造 及 苴 丿、 对 地 貌 影 响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影响 实例 形态 岩层顺序 地形 成因 褶 皱 断 层 地垒 地堑 3.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3. 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 ?内力作用所致 考题探究: 右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 1?3题 1. 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 .背斜 C 2. 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丁处 .向斜 D .断层 B .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D ?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C ?岩浆活动所致 D ?外力作用 从甲列丁岩魁从港馳斷

4.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 —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若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于—地;若要开采地下水,则应在地。 ⑵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採地区地険构适胡面示竄as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 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 。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 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__________ (多项选择)A.渭河谷地 B .长江三峡 C .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__ 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图中的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是 根据岩层露头的新老关系判断,图上的地质构造是,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石灰石砂岩花倒坯等窩维地扁界掩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块状 (2)绘图:在地垒一侧箭头向上画,地堑一侧箭头向下画。(3)AC (4)① 该处为向斜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单元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剥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变质作用2.“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搬运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3.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③D.①④⑤4.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B.太阳辐射能 C.地球表面的水能D.大气运动的风能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B.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 6.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阿巴拉契亚山脉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 7.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8.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9.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10.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B.孤岛C.海岭D.海岸山脉11.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岩浆活动D.火山喷发12.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褶皱、断层B.地壳运动、地震 C.高山、峡谷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 13.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地垒和地堑B.背斜和向斜C.地堑和背斜D.断层和节理14.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之一的庐山,其成因是 A.地堑成山B.向斜成山C.地垒成山D.背斜成山15.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新疆的风蚀城堡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一、课标细化 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二、教法、教具 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湘教版新版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湘教版(2019新版)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0·辽宁抚顺一中期末)图1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1.按河谷发育程度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阶段④所示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岩浆喷出 D.流水沉积 (2019·山西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图2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23.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堆积 D.海浪侵蚀 4.有关该河流地貌发育的说法,可信的是() A.因堆积作用强,南岸阶地地势高 B.平水期流量稳定,对河岸冲刷强 C.洪水期过后,河漫滩因淤积增高 D.河水向东流,造成北岸侵蚀后退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读图3“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5-6题。 图3 5.图中灾害类型是()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6.该类型灾害()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2020·江西南昌二中高一月考)沙漠中竖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图4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完成7—9题。 图4 7.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8.该地形成塔岩和荒漠的条件是()

①气候湿润②气候干早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④植被茂密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9.上述地貌最可能分布于() A.湖南、江西 B.云南、贵州 C.内蒙古、新疆 D.河南、山东 (2020·湖北沙市中学高一期末)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种典型地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5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图”,完成10-11题。 图5 10.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1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2020·山东临沂重点中学高一联考)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6,完成12-13题。 图6 12.“蓝窗”景观属于()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蚀地貌 D.山岳地貌 13.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某种地形景观图(如图7),完成14-15题。 图7 14.形成该种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地壳运动 15.该种地形在我国哪个地区分布最为普遍()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2020·河北安平中学高二月考)读黄准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如图8),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考点要求: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知识回顾: 1、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影响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影响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 褶 皱 断 层 地垒 地堑 3.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考题探究: 右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3.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

4.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若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于__地;若要开采地下水,则应在__地。 ⑵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5.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6.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图中的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是 根据岩层露头的新老关系判断,图上的地质构造是,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对千姿百态的地形成因的“设问”入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的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然后从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加以展开,最后教材把人类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通过活动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昨晚朦胧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从哈尔滨乘坐飞机飞往海南三亚。飞机在云层上飞行,我顺窗俯视,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先后我看到了略微起伏的东北平原,烟波浩渺的渤海湾,接着又看到山东半岛,飞越长江、东南丘陵,越过琼州海峡抵达三亚。整个旅行过程中,领略了平原、海湾、半岛、河流、丘陵和海峡等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突然心有疑问,这些地形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形地貌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教师解读)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与表现形式;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 析; 4、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5、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思; 3、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得能力; 4、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 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 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采用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略 〔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方法: 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壱)知识与技能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弐)过程与方法 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景观图分析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 2.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吗?其实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像雕塑师把粗毛胚塑造成多姿的地表形态,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塑造手法.那外力作用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表现手法那? [自主学习] 1.外力作用类型有.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3.外力作用的表现. (师)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泉,是什么神奇力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明发源地的那?请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实践活动] 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旅游 第一批旅行路线:沿黄河沿线自上游到下游欣赏自然风光 第二批旅行路线:欣赏我国大西北地貌, 【合作探究】 (壱)1.举例说出流水侵蚀形成地貌有哪些? 2.分析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河谷的特点(河谷深\浅,宽\窄)

2.2地球的表面形态教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两课时)三维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 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 生 师很好。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 板 第二节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推进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显示: 生 师 板书: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主备人李红英 审核人高文玲

师 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 生 师同学们填得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 师对。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 板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师 大家看到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 板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投影: 大家看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 生 师 生1. 2. 师同学们的速记效果不错,说明找到了规律。另外,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说明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学生 简单)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变质作用 2.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岩浆活动D.火山喷发 3.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③D.①④⑤ 4.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B.太阳辐射能C.地球表面的水能D.大气运动的风能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B.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 6.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阿巴拉契亚山脉B.安第斯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7.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8.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 9.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10.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B.孤岛C.海岭D.海岸山脉 11.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褶皱、断层B.地壳运动、地震C.高山、峡谷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12.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地垒和地堑B.背斜和向斜C.地堑和背斜D.断层和节理13.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之一的庐山,其成因是 A.地堑成山B.向斜成山C.地垒成山D.背斜成山 14.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新疆的风蚀城堡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C.泰山的块状山地D.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 二、双项选择题 15.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搬运作用 16下列地质构造属于断层一侧岩块相对下降的是( ) A.华山 B.汾河谷地 C.庐山 D.渭河平原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 层发生弯曲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 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 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 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 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 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 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 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 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 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 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 类型概念规模举例 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 成的山岭和谷地 规模有大有小科迪勒拉山系,喜马 拉雅山系 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 岭和谷地 分布广泛,规模大小 不一 华山、庐山、泰山 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 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 出,冷却凝固形成 规模大小不一日本的富士山,我国 长白山主峰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利用向斜找水,背斜找油。 背斜向斜 一般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山岭谷地 地形 倒置 (差别侵蚀) 成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 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 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变质 岩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一、对课标的理解 该节课为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分析内力的作用结果和主要的地质构造形式。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 二、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之后的新内容,学生有了对地壳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沿着学生的思维路线,引导学生来分析我们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的意义和内力作用的表现。从而,将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质作用是形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力的来源。 2、辩证的认识板块学说和海路分布的关系。 3、掌握地质构造中的褶皱和断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的读图识图能力,会绘制地质构简图。 2、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对知识的探究精神。 2、使学生知道利用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找水、找矿。 3、在学习地质构造的过程中实现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强化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地质作用,辩证的看待板块学说 2、教学难点: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识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六、教学媒体 电脑多媒体、教学模型演示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陆地上的五种主要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吗?他们是不是亘古不变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共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演示】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板块运动的演示动画。并出示材料,关于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动画演示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究】这种演变的作用力来自哪里呢?学生组成探究小组,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学生回答】学生每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 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3.内力作用的意义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

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8.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一地理备课组施尧雄开课时间:2011年12月2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外力作用 【学习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重难点】 重点: 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难点: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课前预习】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二、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三、外力作用

作用水 侵 蚀 溶蚀 冰川侵 蚀 沉积作用冰川沉 积流水沉 积风力沉 积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分类形成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3、图解法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及三大类岩石间的 转换关系是难点内容。要突破这个问题要通过图 来解决;如右图可看出三类岩石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被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完成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地壳物质的循环。【堂堂清】 1、有关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D、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 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它包括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