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论文

钦州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试以金庸武侠小说为着眼点

分析大众文化流行的原因

院系中文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学生班级 2012 级1班

姓名吴璇

学号 1202401130 指导教师姓名颜莺

写作时间 2014 年 12 月

评语及成绩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运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介 (2)

(一)传统传播媒介 (2)

(二)现代传播媒介 (3)

二、满足大众的心理需要 (3)

(一)传统文化情节 (4)

(二)现代价值取向 (4)

(三)大众娱乐心理 (5)

三、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5)

(一)文化生产者的需要 (6)

(二)国家的推行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试以金庸武侠小说为着眼点

分析大众文化流行的原因

汉语言文学2012级吴璇

指导老师颜莺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大众文化盛行,金庸的“武侠热”成为其显著表现。武侠文学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主力军,是大众文化是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主要结合金庸的武侠小说,试图从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大众心理需要以及社会发展趋势这三个视角,对大众文化流行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众文化;武侠小说;金庸小说;传播媒介;心理需要

前言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蓬勃发展,与精英文化齐头并进,甚至有超过精英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的趋势,大众通俗文化的兴起,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为大众文化的范本。香港的文学评论家林以亮曾经说过:“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风靡,已经成为中国文坛不可否认的存在。有的人对于他作品的盛行,报以批判的态度,认为仅仅只是一种商业的炒作,是作品的媚俗表现。金庸带来的“武侠热”,创造了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长盛不衰的神话。本文作者将以金庸武侠小说为着眼点,对大众文化流行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运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介

在20世纪,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传播活动不仅可以通过印刷传播,也可以通过电子传播。大众文化的传播,不仅要依靠传统的传播媒介,更要依靠现代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充分利用,使得金著武侠小说得以广泛流传。

(一)传统传播媒介

1948年,金庸进入《大公报》做编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1950年《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并受总编罗孚之邀,与梁羽生共同在武侠小说专栏上连载小说,使《新晚报》打开了一条畅销之路,这也为金庸积累了众多读者。特别是1957年在《香港商报》连载《射雕英雄传》,更是奠定了金庸在武侠小说中“至尊”的地位。1959年,金庸与好友沈宝新一起筹资10万元自创《明报》。从创刊之日起,他就一边亲自撰写头版头条的社评,一边写娱乐性的武侠小说在副刊连载。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从一开始便纳入了商业运作机制,金庸的《明报》之所以能成为香港一家较有影响的报纸,固然与金庸的非凡的商业才能、组织才能和慧眼独具的政治评论有关,但其起步之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的武侠小说的影响扩大了发行量。金庸的好

友倪匡甚至这样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明报》的畅销,反过来也使他的武侠小说得到了推广,同时,也积累了一大批的武侠粉丝。他的小说不仅在报刊上连载,后来出版修订或重写过的单行本,香港、台湾和大陆多家出版社一版再版。如此之多的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交叉复迭,互相促进,大大提高了金庸武侠小说的覆盖率和渗透力。

(二)现代传播媒介

1976年,香港佳艺电视台制作推出了根据金庸原著改编的《射雕英雄传》,香港无线电视台也拍摄了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武侠剧《书剑恩仇录》,这段时间,香港形成了“武打片热”和阅读金庸武侠小说的热潮。1985年前后,中国大陆播出了港版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同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阅读金庸武侠小说的高潮。他所写的小说,基本上都被拍成电视剧,并且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大街小巷都播放着根据他的小说所改编成的电视剧。《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成为电视剧中的经典之作。随着当代数字化媒介的广泛运用,金庸武侠小说又被制成游戏软件和光盘在因特网上广泛传播,如大型网络游戏《金庸群侠传Online》、《九阴真经》、《书剑恩仇录》等,在互联网上也使小说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增加。众多的网站开辟了“金庸茶馆”,供金庸武侠小说读者交流心得体会。《百家讲坛》孔庆东,曾被称之为“北大醉侠”,主讲了“金庸”专题,品评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那些特邀的专家,如曾与被一部分人戏称为“文化超男”、“文化超女”的易中天、于丹,他们通过中央电视台这个传播平台,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以通俗简洁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推介给大众,确实起到了普及经典、教化大众的目的,成功地调动起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二、满足大众的心理需要

作品只有满足读者的需要、符合读者的口味,才能成为好的作品,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大众文化也必须要符合大众的心理需要,才能得到流行。在金庸的小说中,他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理,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要,使得他的武侠小说成为武侠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传统文化情节

北京大学的严家炎教授认为“金庸武侠小说包含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体现了过去武侠小说从未有过的相当高的文化品位。其作品涉

及儒、道、墨、释、诸百家,涉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传统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如诗、词、曲、赋、绘画、音乐、书法、棋艺等等。金庸以自己渊博的学识给武侠小说以艺术的创造,他借武技较量显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金庸作品的寓意也颇有特色:脱离了一般武侠小说隶属的娱乐消遣性的宣泄层次,进入到主要是哲学、宗教、政治和文化沉思的深度,在小说叙事中鼓吹他所向往的传统美德,阐释他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一些悟解,使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玄奥难解的哲理,用通俗的文学形式传递给大众,并且能为大众所接受。《雪山飞狐》女主角苗若兰,在作者笔下,是道家老庄思想的具

体体现。她优雅、美丽、柔弱、伤感,是道家“至柔”的代表,是中国传统女子的形象:书香之气、清雅秀丽,宛若最珍惜的兰花,气质脱俗,是世间少有的才华横溢,聪慧玲珑之女子。她的出现,激发了男性读者的“保护欲”以及钦慕之情,符合他们心中对于女性的传统要求。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一切都是中国的:写的是中国的事,中国的环境,中国的人物,用的是地道的汉语,符合中国大众的口味,这也是大众文化流行的原因之一。

(二)现代价值取向

金庸注重对人性的发掘、生命情趣的表现,从而使他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现实”品格。金庸借助于对江湖邪派人士的丑恶嘴脸的刻画谴责了人性的贪婪、人心的险恶、人格的卑污和人情的冷漠,并以对正派侠士的塑造和讴歌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表达了自己对价值、理想的追求和力图对不如意的现实进行反拨的意向。在金庸的笔下看不到依附于朝庭、官府的侠士、英雄。侠客们行侠仗义、为国为民完全出于一种自我的道德追求。他们蔑视权贵,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笑傲江湖,敢爱敢恨,以良心和道义为原则。他还赋予人物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现代精神,无论是郭靖、杨过、张无忌,还是乔峰、令狐冲等大侠,虽然他们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一个人独自在江湖中颠沛流离,尝尽了其中的辛酸苦辣,但他们都是性情中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

也不做封建官府的帮凶,最后成就一番壮丽的事业,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金庸将与现代社会直接联系的人生哲理在小说中加以阐发,他的小说却从根本上批评和否定了旧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任性杀戮的观念,《神雕侠侣》中的杨过,要为父亲杨康报仇,曾经死死盯住郭靖,后来知道了父亲的为人与死因后,深感惭愧并彻底放弃了复仇的念头。在金庸笔下的乌托邦社会里,怯懦、虚伪、背叛受到唾弃,锄强扶弱、见义勇为、千金一诺、视死如归作为侠的品格受到肯定。我们在现实人生中所渴求的良心、血性、同情、怜悯、诚实、公正、正义等都得到了凸显。

(三)大众娱乐心理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随着大众文化的日渐崛起,金庸武侠小说的流行畅销似乎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尽管当时在纯文学圈子内依然有人不看好金庸的武侠小说,但对大众而言,它的可读性、娱乐性、感官化、轻松化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小说门类。老顽童、桃谷六仙、太岳四侠、不戒和尚、韦小宝这些回想起来就让人忍俊不禁的人物形象,还有大量的幽默、滑稽的场景描写,都赋予了小说一种言说不尽的生命情趣。武侠小说的主要目的本来就是娱乐大众的,较强的娱乐性正是武侠小说家们所孜孜以求的。对大多数武侠小说而言,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是其娱乐性的主要表现,金庸武侠小说当然也不例外。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能让读者如此如醉如痴,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大众潜在的各种心理需求相契合,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最大的困惑来自于人的欲望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如道德滑坡、精神匮乏等等,现代科技文明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焦虑感与空虚。当代武侠文学对侠义精神的张扬,对富有民间文化魅力、充满理想主义和自由精神的侠义英雄的描绘,给国人提供了一个寄托、发挥、模拟与升华的情感载体。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作为一种古典形态的精神气质,恰好应合了现代人内心对最原始、最纯洁的真情的审美期盼,那份将传统理想做诗意提纯并升华的飘逸美丽,恰是对栖身海外、漂泊孤寂的现代人心灵的一种抚慰。

三、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稳定,国家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逐渐注重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实力是国际竞争的一大要点;工业快速发展,工作

性质发生改变,劳动时间降低,人们的闲暇时间多了,但却给大众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寻找精神上的支持,而文学世界恰好能解决大众内心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就为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文化生产者的需要

在1978年后,国家实施了改革开放,在经济上,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像电视台、电影院、制片厂等,都由原先的由政府把关、包办,变成了自负盈亏。在市场上,他们面对着激烈的竞争。文化生产者转化为了文化商家,他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赚钱。伴随着大众

消费市场的建立,为了适应大众消遣、娱乐、解脱的日的,和大众的实际接受水平,作家的创作观念必然发生转变。倘若他们追求的都是高雅的艺术作品,缺乏情趣,观众不喜欢,最终就不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一个作家如果还想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就不能不关心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了。所以,他们只有不断的揣摩观众的心理,创作出符合观众口味的作品,才能卖出个好价钱,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要在文化界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间,他们知道该怎么把自己的生存空间扩大,那就是创造出一些通俗的、轻松的、趣味的产品。就像编剧于正,一次次地颠覆传统,改编金庸的《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经典作品,拍摄出的剧作使观众大跌眼镜,招致一片骂声。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观众不喜欢,但还是要看,一种“好奇”心理吸引着他们,所以也能创造出高票房,获得更高的收视率。

(二)国家的推行

20世纪30年代初,文学大众化运动被当时的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地倡导,设立了大众化研究阵地,并在题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左联执委会决议中,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重大的问题”。此后一段时期,左联出版的许多刊物纷纷发表文章,参与文学大众化问题的讨论。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在“文学大众化”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1世纪,文化实力成为了各国之间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文化处在越来越被重视的地位。在社会群体中,农民工流动性大、分散性强,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的新生群体,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总量持续增长,农民工群体已成为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也逐步认识到,农民工的发展,必定会推动国家整体的发展。在近几年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政府也不忘满足农民工文化的需要。如在201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关心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农民工文化权益的保障”、“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等。国家的推行,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源源动力。

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金庸的武侠小说,从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大众心理的需要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三个方面,对大众文化流行的原因展开论述。试图通过分析大众文化流行的原因,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促使大众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毅金庸“武侠热"现象的文化解读 2009

2. 王晓东“金庸小说现象"解析 2005

3.冉彬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 2002

4.田智祥文化定位——金庸武侠小说批评的理论前提 2005

5.位俊达武侠文学的大众化成因及其审美功能 2014

6.陈芳接受角度视野下的文学大众化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