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儿童孤独症的诊断

特殊儿童儿童孤独症的诊断
特殊儿童儿童孤独症的诊断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临床表现及干预方法

浙江省嘉善县集爱母婴健康中心李健

一、概念与起源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孤独症患儿。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6-5.7:1。

1943年Kanner最初加以描述。并称之为"情感接触孤独障碍"。当时他报告的11例均在婴儿出生后就起病,故称为婴儿早期孤独症。以后,他和其他学者观察更多病例后,发见有些患儿开始一、二年发育尚正常,以后才起病。现今一般人将起病年龄定为30月以内。

由于孤独症起病如此之早,征状奇特和预后严重,故引起学者的广泛兴趣及社会的关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设有孤独症专门学会、办有专门杂志,并且从社会、心理、神经生理、生化、遗传等多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写了不少专著和文章。

二、诊断

儿童孤独症主要通过询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心理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1.询问病史。

首先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运动、言语、认知能力等的发育。然后针对发育落后的领域和让家长感到异常的行为进行询问,注意异常行为出现的年龄、持续时间、频率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同时,也要收集孕产史、家族史、既往疾病史和就诊史等资料。问诊要点如下:(1)目前孩子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何时开始的?

(2)言语发育史:何时对叫他/她名字有反应?何时开始呀呀学语,如发单音“dada,mama”?何时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何时能讲词组?何时能讲句子?有无言语功能的倒退?有无语音语调上的异常?

(3)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是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交流是否存在困难?有无自言自语、重复模仿性言语?有无叽叽咕咕等无意义的发音?

(4)非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用手势、姿势表达自己的需要?何时会用手指指物品、图片?是否有用非言语交流替代言语交流的倾向?面部表情是否与同龄儿童一样丰富?

(5)社会交往能力:何时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何时开始怕生?对主要抚养人是否产生依恋?何时会用手指点东西以引起他人关注?是否对呼唤有反应?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会不会玩过家家等想象性游戏?能不能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及如何与小朋友玩?会不会安慰别人或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

(6)认知能力:有无认知能力的倒退?有无超常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有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倒退?

(7)兴趣行为:游戏能力如何?是否与年龄相当?是否有特殊的兴趣或怪癖?是否有活动过多或过少?有无重复怪异的手动作或身体动作?有无反复旋转物体?有无对某种物品的特殊依恋?

(8)运动能力:何时能抬头、独坐、爬、走路?运动协调性如何?有无运动技能的退化或共济

失调?

(9)家族史:父母或其他亲属中有无性格怪僻、冷淡、刻板、敏感、焦虑、固执、缺乏言语交流、社会交往障碍或言语发育障碍者?有无精神疾病史?

(10)其他:家庭养育环境如何?是否有过重大心理创伤或惊吓?是否上学或幼儿园?在校适应情况?是否有过严重躯体疾病?是否有因躯体疾病导致营养不良、住院或与亲人分离的经历?有无癫痫发作?有无使用特殊药物?是否偏食?睡眠如何?

2.精神检查。

主要采用观察法,有言语能力的患儿应结合交谈。检查要点如下:

(1)患儿对陌生环境、陌生人和父母离开时是什么反应?

(2)患儿的言语理解及表达的发育水平是否与年龄相当?有无刻板重复言语、即时或延迟模仿性言

语以及自我刺激式言语?是否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交谈以及遵从指令情况?

(3)患儿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是否会利用手势动作、点摇头或其他动作、姿势及面部表情进行

交流?

(4)患儿是否有同理心?如父母或检查者假装受伤痛苦时患儿是否有反应?是什么反应?

(5)患儿是否对玩具及周围物品感兴趣?玩具使用的方式以及游戏能力如何?

(6)患儿是否有刻板动作、强迫性仪式性行为以及自伤行为?

(7)患儿智能发育的水平是否与年龄相当?是否有相对较好或特殊的能力?

3.体格检查。

主要是躯体发育情况,如头围、面部特征、身高、体重、有无先天畸形、视听觉有无障碍、神经系统

是否有阳性体征等。

4.心理评估。

(1)常用筛查量表。

1)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共57个项目,每个项目4级评分,总分≥31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样症状,总分≥67分提示存在孤独症样症状,适用于8个月~28岁的人群。

2)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2级或3级评分。2级评分总分≥7分或3级评分总分≥14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问题。该量表针对2~15岁的人群,适用于儿保门诊、幼儿园、学校等对儿童进行快速筛查。

当上述筛查量表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将儿童转介到专业机构进一步确诊。

(2)常用诊断量表。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是常用的诊断工具。该量表共15个项目,每个项目4级评分。总分<30分为非孤独症,总分30~36分为轻至中度孤独症,总分≥36分为重度孤独症。该量表适用于2岁以上的人群。

此外,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G)和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是目前国外广泛使用的诊断量表,我国尚未正式引进和修订。

在使用筛查量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诊断量表的评定结果也仅作为儿童孤独症诊断的参考依据,不能替代临床医师综合病史、精神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的诊断。(3)发育评估及智力测验量表。

可用于发育评估的量表有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盖泽尔发展诊断量表(GDDS)、波特奇早期发育核查表和心理教育量表(PEP)。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有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瑞文渐进模型测验(RPM)等。

5.辅助检查。

可根据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室检查,包括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诱发电位)、影像学

检查(如头颅CT或磁共振)、遗传学检查(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脆性x染色体检查)、代谢病筛查等。

(二)诊断标准。参照ICD-10中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1. 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或损害,至少表现在下列领域之一:

(1)人际沟通时所需的感受性或表达性语言;

(2)选择性社会依恋或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

2.具有以下(1)、(2)、(3)项下至少六种症状,且其中(1)项下至少两种,(2)、(3)两项下各至少一种:

(1)在下列至少两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

1)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

2)(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

3)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

4)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1)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

2)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都可以发生);

3)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句;

4)缺乏各种自发的假扮性游戏,或(幼年时)不能进行社会模仿性游戏。

(3)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模式,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1)专注于一种或多种刻板、局限的兴趣之中,感兴趣的内容异常或患儿对它异常地关注;或者尽管内容或患儿关注的形式无异常,但其关注的强度和局限性仍然异常;

2)强迫性地明显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

3)刻板与重复的怪异动作,如拍打、揉搓手或手指,或涉及全身的复杂运动;

4)迷恋物体的一部分或玩具的没有功能的性质(如气味、质感或所发出的噪音或振动)。

3.临床表现不能归因于以下情况:

其他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定性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及继发的社会情感问题;反应性依恋障碍或脱抑制性依恋障碍;伴发情绪/行为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和Rett综合征。

三、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主要症状就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开始时会被误认为是弱智或性格内向,还有的孩子在一两岁时看起来很正常,到3岁左右才发现有异类表现。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他们会强烈抵制。孤独症对行为的影响,除了语言和社交困难外,还会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现得极为亢奋或沮丧。

具体表现如下:

1.早期表现,极度孤独,不会对亲人微笑。喂奶时,患儿不将身子紧贴大人。伸手去抱时,患儿无迎接姿势,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不爱玩,不爱做游戏。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患儿通常缄默,或说话呈模仿语言,象鹦鹉学舌似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6、对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而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

四、孤独症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②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③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⑤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⑥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关于孤独症治疗的几点共识:

①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因此孤独症治疗一般认为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年龄的截止点,事实上也存在着部分患者在较大年龄获得改善。②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许多的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前述几个主要的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尚无证据表明哪一种疗法显著优于另外一种。目前各种方法有互相融合的趋势。③由于孤独症缺乏特效治疗,目前尚存在数以百种的另类疗法(alternative therapy),这些疗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需慎重。少部分未经特别训练和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有自

我改善的可能,部分疗法声称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

孤独症疗法分为以下4类。

(1)以促进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疗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floor time)疗法、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疗法;(2)以技巧发展为基础(skill-based)的干预疗法:包括图片交换交流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行为分解训练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3)基于生理学的干预疗法(physiologically oriented intervention):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排毒治疗与膳食疗法;(4)综合疗法,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ABA)属于这一类。

五、干预方法。

(1)行为分析疗法(ABA)。

原理与目的:ABA采用行为主义原理,以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区分强化、消退、分化训练、泛化训练、惩罚等技术为主,矫正孤独症患儿的各类异常行为,同时促进患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经典ABA的核心是行为回合训练法(DTT),其特点是具体和实用,主要步骤包括训练者发出指令、患儿反应、训练者对反应作出应答和停顿,目前仍在使用。现代ABA在经典ABA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技术,更强调情感与人际发展,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用于促进儿童孤独症患儿能力发展、帮助患儿学习新技能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①对患儿行为和能力进行评估,对目标行为进行分析。②分解任务并逐步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项分解任务的训练。③患儿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奖励(正性强化),奖励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身体姿势的表扬,奖励随着患儿的进步逐渐隐退。④运用提示和渐隐技术,根据患儿的能力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患儿对所学内容的熟练再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⑤两个任务训练间需要短暂的休息。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患儿治疗教育课程(TEACCH)。

原理与目的:儿童孤独症患儿虽然存在广泛的发育障碍,但在视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应当充分利用患儿的视觉优势安排教育环境和训练程序,增进患儿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服从,以全面改善患儿在语言、交流、感知觉及运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骤:①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安排训练场地,要强调视觉提示,即训练场所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他物品的特别摆放。②建立训练程序表,注重训练的程序化。③确定训练内容,包括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④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患儿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患儿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该课程适合在医院、康复训练机构开展,也适合在家庭中进行。

(3)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RDI是人际关系训练的代表。其他方法还有地板时光、图片交换交流系统、共同注意训练等。

原理:目前认为共同注意缺陷和心理理论缺陷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缺陷。共同注意缺陷是指患儿自婴儿时期开始不能如正常婴儿一样形成与养育者同时注意某事物的能力。心理理论缺陷主要指患儿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等,因此患儿无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无法与亲人建立感情和友谊。RDI通过人际关系训练,改善患儿的共同注意能力,加深患儿对他人心理的理解,提高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步骤:①评估确定患儿人际关系发展水平。②根据评估结果,依照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

和次序,依次逐渐开展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等能力训练。③开展循序渐进的、多样化的训练游戏活动项目。活动多由父母或训练老师主导,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例如目光对视、表情辨别、捉迷藏、“两人三腿”、抛接球等。要求训练者在训练中表情丰富夸张但不失真实,语调抑扬顿挫。

(4)其他干预方法。

地板时光训练也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与RDI不同的是,地板时光训练是以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训练中,训练者在配合患儿活动的同时,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和困难,引导患儿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活动分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

应当充分考虑时间、经济等因素,慎重选择感觉统合治疗、听觉统合治疗等辅助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目前尚缺乏针对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药物治疗为辅助性的对症治疗措施。

1.基本原则。

(1)权衡发育原则:0~6岁患儿以康复训练为主,不推荐使用药物。若行为问题突出且其他干预措施无效时,可以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或目标症状的前提下谨慎使用药物。6岁以上患儿可根据目标症状,或者合并症影响患儿生活或康复训练的程度适当选择药物。

(2)平衡药物副反应与疗效的原则:药物治疗对于儿童孤独症只是对症、暂时、辅助的措施,因此是否选择药物治疗应当在充分考量副作用的基础上慎重决定。

(3)知情同意原则:儿童孤独症患儿使用药物前必须向其监护人说明可能的效果和风险,在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使用药物。

(4)单一、对症用药原则:作为辅助措施,仅当某些症状突出(如严重的刻板重复、攻击、自伤、破坏等行为,严重的情绪问题,严重的睡眠问题以及极端多动等)时,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应当根据药物的类别、适应证、安全性与疗效等因素选择药物,尽可能单一用药。

(5)逐渐增加剂量原则:根据儿童孤独症患儿的年龄、体重、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决定起始剂量,视临床效果和副反应情况逐日或逐周递增剂量,直到控制目标症状。药物剂量不得超过药物说明书推荐的剂量。

2.各类药物的主要副反应。

(1)抗精神病药。

主要包括震颤、手抖、肌肉强直等锥体外系副反应,以及体重增加、催乳素升高等神经内分泌副反应,对部分患儿有镇静作用。偶见口干、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2)抗抑郁药。

包括肠胃道不适、厌食、恶心、腹泻、头痛、焦虑、神经质、失眠、倦怠、流汗、颤抖、目眩或头重脚轻。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或禁用。

(3)多动、注意缺陷治疗药物。

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乏力、心慌及血压升高等。

3.中医药治疗。

近年来有运用针灸、汤剂等中医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个案报告,但治疗效果有待验证。

五、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孤独症一般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诊断能力、早期干预、康复训练质量的提高,儿童孤独症的预后正在逐步改善。部分儿童孤独症患儿的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巧可以达到正常水平。

儿童孤独症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一)诊断和干预的时间。早期诊断并在发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一般为6岁以前)对患儿进行长期系统的干预,可最大程度改善患儿预后。对于轻度、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二)早期言语交流能力。早期言语交流能力与儿童孤独

症预后密切相关,早期(5岁前)或在确诊为儿童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言语功能者,预后一般较

好。

(三)病情严重程度及智力水平。儿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受病情严重程度和智力水平影响很大。病情越重,智力越低,预后越差;反之,患儿病情越轻,智力越高,预后越好。

(四)有无伴发疾病。儿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还与伴发疾病相关。若患儿伴发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精神发育迟滞、癫痫等疾病,预后较差。充分了解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对改善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孤独症 早期发现治疗效果好

儿童孤独症早期发现治疗效果好 *导读:尽管世界孤独症日已经过去,但关注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呼声仍在继续,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武教授就发出...... 尽管世界孤独症日已经过去,但关注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呼声仍在继续,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武教授就发出呼吁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 6岁的男孩明明语言发育迟缓,至今仍不会张口说话,他从不与爸爸妈妈交流,只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对遥控器、钟表等东西尤其感兴趣,喜欢看广告,乐意在地上转圈儿;他在某些方面记忆力特别好,但理解能力甚为低下,常常词不达意。

目前,哈尔滨市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像明明这样的患儿,每万人中大约就有18.8例。哈医大公共卫生学 院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武丽杰教授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们应该对孤独症有所认识与警觉,提高早期筛查、康复矫治和干预水平,尽早把这群孤独症儿童从封闭的世界中领出来。 *孤独症被纳入精神残疾 据武丽杰介绍,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言语发育迟滞、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以及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的广泛而严重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此病一般在3岁前就会表现出来,并会对患者造成终生影响。 武丽杰指出,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了,推测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儿童孤独症现已超过脑瘫及唐氏综合症的患病率,由以往罕见的疾病发展为较为常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由于其发病情况的特异性和严重性,

12岁儿童自闭症的症状有哪些

12岁儿童自闭症的症状有哪些 自闭症多发生在孩子的儿童时期,自闭症对患者的一生都会造成很大影响。识别自闭症的症状,警惕自闭症的发生,是每个有孩子的父母都应该注意的一点。下面由为大家带来关于12岁儿童自闭症的症状有哪些的文章,欢迎阅读,谢谢! 12岁儿童自闭症的症状有哪些 1、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的最核心症状 从年龄角度:绝大部分孤独症病儿在儿童早期不会认生,很少在2岁之前出现分离焦虑,因此谁抱都无所谓。18个月大时还不能指点东西,不会用视线来表达信息。在婴幼儿时期,常常不太爱理人,对他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三四岁时显得不合群,对同龄小朋友没兴趣。 与他人接触时:回避与人的视线接触,是孤独症婴幼儿的另一特征。受到挫折或受伤时,大多不会主动要求父母的安慰,当然也很难主动去安慰与关心别人。另外,一般的孩子会炫耀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和快乐,而孤独症病儿却不能,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 游戏时:在玩过家家这类角色扮演游戏方面,孤独症儿童很少会参与,即使参加,也常常是固定的、反复性的玩法,缺少一般儿童想象的、创造的、多变的、互动的玩法。 2、语言交流障碍;;大多数孤独症病儿就诊的主要原因

语言发育的延迟或缺乏。约25%~50%的儿童孤独症可能终身失语,或只能说极有限的字词。约25%的儿童孤独症有正常的语言发展阶段,然后慢慢出现语言功能倒退,甚至失语。 语言运用的能力受损。不会主动与人打招呼、交谈,不会提出话题或维持话题。有的病儿不会用“是”和“我”,有的常常分不清“你”、“我”、“他”。言语刻板重复或模仿,有的语音、语调异常,缺乏抑扬顿挫与情感表达。 非语言交流的损害。手势、姿势等非语言交流发展延迟或缺乏,很少用点头或摇头来表达某种需要和要求,面部表情也比同龄儿童简单、机械。 3、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 兴趣范围狭窄或异常。病儿常常对一般儿童所感兴趣的玩具、游戏缺乏兴趣,而对某些特殊的物品特别感兴趣甚至迷恋,如喜欢玩所有圆的或者能旋转的东西。有的孩子对数字和英文字母非常敏感,碰到就要念出来,有的患儿对开关、电梯尤其热衷等。 刻板重复的动作。活动量特别大或特别安静,喜欢反复来回跑、转圈、踮着脚尖走,反复看手或摆出特殊的姿势等。 强迫、固定的行为或仪式。有的病人不能接受日常生活的形式或环境中的细微改变,有的对饮食的内容十分挑剔,只吃固定的食物。

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 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 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诊断与评估方法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诊断与评估方法 及使用量表 自闭症定义为:一种显著影响语文和非语文沟通及社会性互动的发展性障碍,通常在三岁前明显,这种障碍使得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表现受到不利的影响。与之相关特征包括重复性的活动、刻板运动、抗拒环境或日常规律的改变以及感觉经验的不寻常反应。 一、自闭症儿童评估流程 1.转介 由家长或教师转介个案到医院门诊。根据教师、家长或其他有关人员陶观察和学业考核的结果,将怀疑有问题的儿童送往专门的诊断机构(通常是专科医院门诊),请求进一步的鉴定和诊断 2.筛选 由专科医师或专门的诊断人员进行。筛选是在各领域对自闭症儿童个案的状况作出初步判断的一种快速、经济的方法。在筛选阶段不能正式确认自闭症,筛选的结论只能是这个个案不是自闭症或者可能是自闭症,在正式判断前还需作进一步的评 筛选工作有三个方面: (1)检查被转介儿童的出生史、成长发育史、病史、各科

成绩和有关文字记录。 (2)和有关教师、家长、保姆等进行谈话,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实际表现。 (3)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察看他的适应性行为水平 3.临床评估专科医师将疑似个案进一步转俞到自闭症门诊(或联合门诊),由专业人员对儿童进行诊断性测验。这种评估应包括神经检查、言语语言评估、听力检查、智力测验等,以排除具有某些自闭症特征的非自闭症现象,这是临床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综合评定,以确定该个案是否是自闭症,若是,应确定自闭症的性质和程度如何。 4.专业团队评估 专业团队由心理专家、语言治疗师、社工师、职能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人员组成。诊断出自闭症儿童后,特殊教育工作者或治疗师还要进一步使用一些儿童身心发展量表来评估自闭症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实际状况,以便提供一个合适而有效的个别化教学方案。 5.决策 由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的决策会议,确认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解释和分析评估的结果,评估儿童的特殊需要,作出教育安置决定,并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和训练方案。

自闭症儿童表现与特征

自闭症儿童表现与特征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兴趣狭窄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其他症状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判断标准

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2种最新的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特征,其中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非语言性交流行为的应用存在显著损害,例如:眼对眼的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等。 二、5个月左右的孩子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三、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四、不能与同龄人交往,难于介入同龄人,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五、对声音没有反应,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六、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七、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重复的、局限的兴趣,其程度和内容均属异常,且不易改变。

八、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九、交流能力有质的损害,言语完全发育或延迟,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势或模仿动作)代偿的尝试。 十、行为、兴趣或活动方面的局限的、重复或刻板,固执地遵循某种特殊的、没有意义的常规或仪式。长期持续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十一、有一定说话能力者,但却缺乏语言技巧。缺少与其年龄相应的自发的假扮游戏或模仿日常生活的游戏。使用刻板的或重复的语言或特殊的、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 十二、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刻板重复的作态行为,如手指扑动或扭转、复杂的全身动作等。 友情提示 一、请排除舌系带是否过短,如是,请五官科行舌系带截断术。 二、排除听力不佳的问题,因为“十聋九哑”,请五官科医生检查听力为好。 三、排除家庭中方言过多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对该学谁的话会无所适从。

儿童自闭症常用筛查、诊断量表(abc量表、CARS评定量表、行为量表CABS)

1)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共57 个项目,每个项目4 级评分,总分≥31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样症状,总分≥67 分提示存在孤独症样症状,适用于8个月~28岁的人群。 2)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Scale,CABS):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2级或3级评分。2级评分总分≥7分或3级评分总分≥14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问题。该量表针对2~15岁的人群,适用于儿保门诊、幼儿园、学校等对儿童进行快速筛查。 当上述筛查量表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将儿童转介到专业机构进一步确诊。 (2)常用诊断量表。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是常用的诊断工具。该量表共15个项目,每个项目4级评分。总分<30分为非孤独症,总分30~36分为轻至中度孤独症,总分≥36分为重度孤独症。该量表适用于2岁以上的人群。 附件: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 我们曾在自闭症诊断治疗成功实例一文中提到过,如果家长等怀疑小孩是否得了自闭症,可自己先用国际上常用的 ABC量表,以较为简单地自我检查患儿,以便尽量早期发现,尽早治疗。

今特介绍孤独症(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简称ABC量表如下: 孤独症(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是一具有诊断价值的量表,由学者Krug于1978年所编制。ABC量表共有57个项目,包括了感觉、情绪、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归纳为感觉(S)、交往(R)、躯体运动(B)、语言(L)及生活自理(S) 5个因子。ABC量表简便易行、稳定良好。 (回答为是或不是2种。是得题后分数,不是得0分,例如第一题如答是得4分,如答不是得0分,余类推。把所有分加起来得总分。总分57分为筛查分、67分为诊断分。) 1 喜欢长时间自身旋转4 2 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很快就忘记。2 3 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4 4 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过来等)1 5 不会玩玩具(如没完没了地转动、乱扔、揉等)2 6 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位置等辨别能力差)。2 7 无交往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2 8 代词运用颠倒或混乱(你、我分不清)3 9 长时间总拿着某种东西。3 10 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至让人怀疑他有听力问题3 11 说话不合音调、无节奏4 12 长时间摇摆身体4 13 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的距离估计不足。2 14 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3 15 当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呼唤他的名字,他没有反应2 16 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4 17 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没有反应3 18 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2 19 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4 20 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放在盒子里)1 21 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反应(可能让人想到他是聋子)3 22 经常拍打手4 23 大发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3 24 主动回避与别人的眼光接触4 25 拒绝别人的接触或拥抱4 26 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3 27 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3 28 当抱看他时,感到他的肌肉松驰(即使他不紧贴抱他的人)2 29 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于语言表示)2 30 常用脚尖走路2 31 用咬人、撞人、踢人等行为伤害他人2 32 不断地重复短句3 33 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3 34 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1 35 以撞头、咬手等行为自伤2

儿童孤独症早期干预

儿童孤独症早期干预的研究 摘要: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同时自闭症儿童家长也意识到了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家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自闭症儿童家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内容、工作模式、注意事项等方面,阐释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早期干预。 关键词:自闭症早期干预家庭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以明显的社会和沟通技能缺陷及刻板的兴趣和模式为行为状态,最早由美国学者堪纳 ( Kanner) 于1943报道。自闭症病因可能与遗传、发育、围产期并发症和心理因素有关。患病儿童三岁前会表现出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迟缓,不愿与人交流,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兴趣狭隘、行为刻板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 1943年Kanner 提出自闭症的定以后,自闭症以其独特的症状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人们一直认为“社会化”是人类共有的倾向,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自闭症儿童与普通人群的“格格不入”勾起了人类好奇的本能,精神病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这些专业领域的专家投入自闭症领域的精力也日益增加。在探究自闭症成因的过程中,各专业人员越发被自闭症吸引,同时也在努力丰富自闭症研究理论和探究自闭症治疗技术。近年来针对自闭症的治疗技术主要有:药物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游戏疗法、音乐疗法、运动疗法、应用行为分析法(ABA)、结构化教育法TEACCH、地板时光(DIR floortime )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DRI)等。但是在自闭症患者障碍表现、障碍程度不一致、自闭症成因未有定论的背景之下,我们很难形成一套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案。 一、自闭症家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无论在何种自闭症干预过程中,家庭辅助干预的实施直接影响着教育训练的成败。基于自闭症儿童缺乏与外界的感情、言语交流,家长成为了他们第一信任与亲近的人,家长和子女之间易于沟通,针对性强,可以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遇物而诲。家长个人因素、家庭氛围、家长教育自闭症儿童的能力、以及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态度与安置都会对儿童的干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庭干预是自闭症儿童治疗之路必不可少的环节。 此外,经验显示,通过及时有效的教育训练和帮助,多数自闭症患者可以得到改善。早期确诊对患儿的治疗意义重大,一旦父母发现宝宝有自闭症倾向一定要尽早就医,早干预。通过早期干预使自闭症儿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若错过了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期,自闭症患儿就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 结合以上两点,在自闭症的治疗之路上,学者们提出了“家庭早期干预”的概念,即“在家庭范围内,对学龄前有发展障碍或可能有发展障碍的儿童进行教育、康复训练、营养保健的一系列活动”,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早期干预旨在促进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为其进入普通教育机构以及融入社会创造条件。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早期干预是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尤为重要的一

自闭症的检测与治疗范文

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很罕见的精神疾病。从80年代初开始,发病率从百分比20000分之一/5000分之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变成1000分之一,95年数据为1000~2000分之一,自闭症呈逐年上升的势头不能不引起我们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家长一旦孩子得了自闭症就得付出毕生的精力。在大陆,很多学校或机构喜欢称之为“孤独症”;在港澳台等地,喜欢称之为“自闭症”。 自闭症的表现 典型症状:自闭症一般都是小孩子发病,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比9。一般为以下表现形式: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 3.重复刻板行为。 4.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具体如下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社会联系,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婴儿时期就和父母不亲,也不知道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用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单调的,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自闭症儿童评定量表-ABC量表

自闭症儿童ABC量表 儿童ABC量表 序项目分组评记 1 喜欢长时间自身旋转4 2 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很快就忘记。2 3 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4 4 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过来等)1 5 不会玩玩具(如没完没了地转动、乱扔、揉等)2 6 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位置等辨别能力差)。2 7 无交往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2 8 代词运用颠倒或混乱(你、我分不清)3 9 长时间总拿着某种东西。3 10 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至让人怀疑他有听力问题3 11 说话不合音调、无节奏4 12 长时间摇摆身体4 13 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的距离估计不足。2 14 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3 15 当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呼唤他的名字,他没有反应2 16 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4 17 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没有反应3 18 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2 19 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4 20 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放在盒子里)1 21 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反应(可能让人想到他是聋子)3 22 经常拍打手4 23 大发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3 24 主动回避与别人的眼光接触4 25 拒绝别人的接触或拥抱4 26 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3 27 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3 28 当抱看他时,感到他的肌肉松驰(即使他不紧贴抱他的人)2 29 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于语言表示)2 30 常用脚尖走路2 31 用咬人、撞人、踢人等行为伤害他人2 32 不断地重复短句3 33 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3 34 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1 35 以撞头、咬手等行为自伤2 36 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2

特殊儿童儿童孤独症的诊断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临床表现及干预方法 浙江省嘉善县集爱母婴健康中心李健 一、概念与起源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孤独症患儿。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6-5.7:1。 1943年Kanner最初加以描述。并称之为"情感接触孤独障碍"。当时他报告的11例均在婴儿出生后就起病,故称为婴儿早期孤独症。以后,他和其他学者观察更多病例后,发见有些患儿开始一、二年发育尚正常,以后才起病。现今一般人将起病年龄定为30月以内。 由于孤独症起病如此之早,征状奇特和预后严重,故引起学者的广泛兴趣及社会的关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设有孤独症专门学会、办有专门杂志,并且从社会、心理、神经生理、生化、遗传等多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写了不少专著和文章。 二、诊断 儿童孤独症主要通过询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心理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1.询问病史。 首先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运动、言语、认知能力等的发育。然后针对发育落后的领域和让家长感到异常的行为进行询问,注意异常行为出现的年龄、持续时间、频率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同时,也要收集孕产史、家族史、既往疾病史和就诊史等资料。问诊要点如下:(1)目前孩子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何时开始的? (2)言语发育史:何时对叫他/她名字有反应?何时开始呀呀学语,如发单音“dada,mama”?何时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何时能讲词组?何时能讲句子?有无言语功能的倒退?有无语音语调上的异常? (3)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是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交流是否存在困难?有无自言自语、重复模仿性言语?有无叽叽咕咕等无意义的发音? (4)非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用手势、姿势表达自己的需要?何时会用手指指物品、图片?是否有用非言语交流替代言语交流的倾向?面部表情是否与同龄儿童一样丰富? (5)社会交往能力:何时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何时开始怕生?对主要抚养人是否产生依恋?何时会用手指点东西以引起他人关注?是否对呼唤有反应?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会不会玩过家家等想象性游戏?能不能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及如何与小朋友玩?会不会安慰别人或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 (6)认知能力:有无认知能力的倒退?有无超常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有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倒退?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概要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其他领域研究自闭症的成因,JG Bell 等[8]报道15 名自闭症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较15 名无孤独症的智力发育迟滞同龄患者血浆不饱和脂肪酸明显降低。同时有临床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存在基因水平的PUFA代谢困难。[9]而PUFA的代谢障碍可以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精神活动。但是人们对于是营养因素导致的自闭症还是营养因素的问题是自闭症的伴随现象目前还尚无定论。 2.3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动机和情绪等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

自闭症儿童的常见表现和症状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自闭症儿童的所有生理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目前尚未找到发病的具体病因。不同时期儿童自闭症的表现不一样,若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及时与医生联系。 识别:自闭症3个常见表现 1、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 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也缺少面部表情。当别人要抱他起来时,往往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伸出双手表现出期待别人抱起的姿势。与父母离别时无明显的依恋表情,见到父母时又无愉快的表示,见陌生人也类同见到父母的表情,有时呼唤其名字,也时常不理会,无反应。有需要时就拉着父母的手到某一地方,不能用手指指物,很少运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等,这些都是社交障碍方面的常见表现。 2、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言语很少,情况严重的甚至没有言语,即使在别人大声呼喊他的时候也不做任何应答。有些孩子虽然可以发声,但是却无法完成情景交流,他们常会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不能听清或不可理解的“话”,或者自言自语,也称为“自我中心语言”。另外,有些孩子还会在先前表现为言语能力正常,但在3岁至4岁半的时候出现言语能力的突然衰退,从而失去了情景交际的能力。 3、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应对环境 自闭症儿童常有不寻常的兴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戏方式,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或自己在地上转圈,即常会对某些物件或活动的特殊迷恋,对迷恋物件会终日拿着,数十天如此。有的人有刻

板、重复的行为和特殊的动作姿势,常独自来回踱步、自身旋转、转圈走、重复地蹦跳。 细节:自闭症8个年龄细节 1、六个月或更大时,孩子还没有大笑,或做出其他温暖和快乐的表情。 2、九个月或更大时,孩子还不能与他人分享声音、笑容,或其他面部表情。 3、十个月大时,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还没有反应。 4、一岁大时还不会咿呀学语。 5、一岁大时孩子还没有做出与外界交流的手势,如指东西,给父母看东西,伸手拿东西。 6、十六个月大时孩子还没有语言。 7、两岁大时在孩子的语言中还没有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词组,不包括模仿。 8、在任何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或社会互动能力出现退化现象。 提醒:自闭症儿童3岁前治疗效果最佳 自闭症孩子在3岁之前,通过后天的特殊教育辅导,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可以帮助孩子在后天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且效果越早越好。家长如果发现幼童有不搭理人、兴趣狭窄、不会正常表达需求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进行诊治,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是国内较早、天津市河西区教委主管的专注于解决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各种心理、生理问题的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是联合国儿童保护体系试点的专业心理咨询制定部门,同时也是“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示范点。

孤独症 -诊疗指南

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为及时发现、规范诊断儿童孤独症,为其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并在全国征求了部分医学专家的意见,以使医务人员掌握科学、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康复治疗原则,并能指导相关康复机构、学校和家庭对患儿进行正确干预,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康复。 一、概述 (一)概念。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二)流行病学。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 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

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三)病因。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二、临床表现 (一)起病年龄。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 (二)临床表现。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 1.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1)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2)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 (3)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是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经标准化了的量表,是由E.Schopler (美国学者,中文译名:斯考普勒)、和于1980年所编制的,评分标准如下:总分低于30分:初步判断为无孤独症;30-60分:有孤独症;其中30-37分:为轻到中度孤独症;37-60分,并至少有5项的评分高于3分:重度孤独症。(本量表总分为60分。) 注:可有1.5、2.5等分数。介于1和2之间的症状评为1.5分,依此类推。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制作出来使用后,又经专家学者们修订了两次。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孤独症(自闭症)测试评定量表之一,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信度、效度较好,其不仅能区分孤独症(自闭症)和弱智,而且还能判断孤独症的轻重程度,故有较大的实用性。在临床操作中,医师、心理师及其他专业研究人员等应通过直接观察、与家长访谈、分析已有病历纪录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再作出评定。 一. 人际关系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害羞、自卫及表示不同意或家人诉说的或观察到的一些轻微的害羞、烦躁、困扰,但与同龄孩子相比程度并不严重。 2分轻度异常:缺乏一些眼光接触,不愿意、回避、过分害羞,对检查者反应有轻度缺陷,有时过度依赖父母。

3分中度异常:有时儿童表现出孤独冷漠,引起儿童注意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大的努力,极少主动接触他人,常回避人,要使劲打扰他才能得到反应。 4分严重异常:强烈地回避,总是显得孤独冷漠,毫不理会成人所作所为,儿童对检查者很少反应,只有检查者强烈地干扰,才能产生反应。 二. 模仿(词和动作)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模仿 2分轻度异常:大多数时间内能模仿简单的行为,偶尔在督促下或延迟一会能模仿 3分中度异常:部分时间能模仿,但常在检查者极大的要求下才模仿 4分严重异常:很少用语言或运动模仿别人。 三. 情感反应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情境相适应的情感反应(愉快、不愉快)和兴趣,通过面部表情姿势的变化来表达 2分轻度异常:偶尔表现出某种不恰当的情绪类型和程度,有时反应与客观环境或事物毫无联系 3分中度异常:不适当的情感的示意,反应相当受限或过分,或往往与刺激无关 4分严重异常:对环境极少有情绪反应,或反应极不恰当。 四. 躯体运用能力

(儿科)儿童孤独症早期诊断与干预

山东省第三批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之十四(上): 儿童孤独症早期诊断与干预 匡桂芳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理卫生科主任、主任医师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病于儿童早期的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有报道其发病率由十几年以前的2~4/万到现在美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的1%,可见孤独症已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预后不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患者如果不能获得康复,可造成终生残疾,影响患者终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学习、生活、就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对于孤独症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为康复的关键。由于国内医务界对孤独症的认识较晚,基层医生缺乏本专业知识,往往造成对本病的漏诊、误诊,延误了治疗时机,影响患儿的预后。本项目运用专家授课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基层医生掌握孤独症的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以及干预原则,掌握筛查量表的使用方法,以便能够及时识别孤独症,及早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儿童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最早由Kanner医生1943年描述。患病率逐渐提高,男女比例约为4~5∶1。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起病于3岁以前,缓慢起病,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的行为方式,常可导致终身残疾。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孤独症的病因尚未明白,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遗传因素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是易患本症的素质。单卵双生儿孤独症的一致性为90%以上,双卵一致性为24%。本症患儿的同胞患孤独症较正常人高3~4倍,提示本症与遗传因素相关,但具体的遗传方式尚不明了。 (二)脑器质性因素本症患儿有围生期损害史、脑电图异常、神经系统软体征以及癫痫发作较多见,少数病例CT头颅扫描提示脑室扩大;磁共振影像检查见部分患儿小脑蚓部发育不全,故认为本症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所致功能障碍有关。 (三)神经生化因素儿童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有研究资料,认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和(或)多巴胺活性下降。伴有下丘脑功能障碍则可产生孤独症。也有认为本症表现孤独、与别人建立不起感情等症状是因脑内啡呔类物质的神经递质作用异常所致。 (四)认知缺陷因素有人提出了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关的学说,认为心理认知缺陷损害了孤独症患儿对他人精神状态的理解能力,导致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甚至对待人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常错误理解别人有意识的行为。 (五)多种病因许多研究表明,孤独症常与某些疾病同时存在,如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风疹、苯丙酮尿症以及嘌呤代谢病等,故认为孤独症是一个多种病因的神经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儿起病于出生后36个月以内;部分病例在2~3岁以内基本正常,但在3岁以后起病。临床特征为: (一)社会交往障碍是本症的核心症状,患儿社会交往存在质的损害,表现在:①缺乏与外界交往的愿望:患儿表现极度孤独,似乎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大部分患儿在婴儿早期即表现对人没有兴趣,对自己家庭的亲人以及周围人均缺乏情感联系、回避与他人目光接触,不与外界接触,对环境缺乏兴趣,亲抱或父母离开时都无所谓。②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常以不恰当的方式,如推人、咬人、搂抱引起他人的注意。③不会与他人建立友谊,对集体游戏不感兴趣。④没有感情共鸣:当自己或他人遇到困难和悲伤时,不知道寻求安慰或表达同情。 (二)言语交流障碍患儿语言功能发育出现质的损害,表现为:①言语发育延迟或不发育:大部分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半数患儿丧失语言功能,少数患儿在2~3岁前有表达性语言,起病后语言功能逐渐退化。婴儿嗯呀学语减少,常发出尖叫声或无意义的音节。②语言使用障碍:患儿不知道语言是一种交流手段,表现为自顾自地说话,并不在意别人是否在听,经常使用与环境无关的词语,外人很难理解。患儿还常有代词运用错误。③言语理解能力障碍:患儿对简单的指令不能理解,缺少对讲话的反应。④语言的表达形式异常:患儿常有刻板重复的语言或模仿性语言,还常表现为自言自语,别人很难理解其讲话内容。有的患儿还表现为语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的感情色彩。⑤非语言交流功能障碍:患儿不会使用体态语言和面部表情进行交流。不知道一些约定俗成的姿势的含义,如摇头、点头等。 (三)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的行为方式常常表现为重复动作、刻板运动行为,异常的吃饭和睡眠姿势。日常生活方式及内容,要求维持原样不变,即使微小的变动,就会发脾气、哭闹。常有特殊的兴趣或迷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