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二章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1923年6月—1927年7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大革命是如何在中共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及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沉痛教训;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危害及其经验教训。

本章重点:

1.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4.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5.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本章难点:

1.党在第一次大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及其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计划学时:14学时

第一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第一次大革命开始时的国内外形势

1.国际形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苏联的巩固与发展,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继续高涨。1920年冬,苏俄人民和苏俄红军赢得了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的胜利,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接着在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产阶级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也在继续高涨。在土耳其,爆发了凯末尔革命;在印度,爆发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条件。

⑵帝国主义国家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革命运动相继被镇压下去,各帝国主义国家摆脱了战后的经济、政治危机,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这种“稳定”持继到二十年代下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几乎都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美国则出现了“柯立芝繁荣”。

帝国主义国家暂时的稳定,使它们可以联合起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和破坏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阵营内部可能出现更多的投敌和叛变,这是对中国革命不利的国际条件。

2.国内形势。主要表现在:

⑴第一次大革命开始时,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连年混战,对广大人民横征暴敛,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帝国主义对华商品输出急剧增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从1922年开始萧条的民族工业,到1923年更陷入停滞状态。许多工厂倒闭或被外国资本吞并。

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势力有了发展,初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财团,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华南财团,以天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财团。

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日趋下降,大批工人失业,农民破产,青年学生则受着失学和失业的威胁,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处境愈来愈恶化,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⑵中国各革命阶级和阶层都迫切需要来一个改变现状的大革命,以便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二、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1.党内合作策略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通过总结“二七”罢工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要实现民主革命纲领,战胜异常强大的敌人,就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策略。但是,在对待国共合作的问题上,我党在认识和实践在都经历过一个酝酿的过程。

1921年7月,党刚刚诞生的时候,还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还不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试图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在中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反对同任何政党发生关系。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放弃了排斥其他一切政党的立场,确立了同民主党派联合,共同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策。这一转变,为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2年8月底,在杭州西湖召开中共中央全体会议,亦即“西湖会议”。马林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意见。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会后,实际上只有少数党员加入国民党。

2.党的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

1923年6月,党的三大是在广州召开的。出席会议的代表有30多人,代表全党党员420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会议。

大会的中心议题:讨论国共合作,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大会经过充分讨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大会最后选举了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

党的三大主要历史功绩: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快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三、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展到决心与中共及苏俄合作,有一个过程。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继续进行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这

使孙中山处于极度苦闷之中。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些都使孙中山受到了影响和启迪。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提出要“重新开始革命”,“重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国家”。但这时孙中山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1920年11月,孙中山借助陈炯明势力由上海回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仍再次打起护法的旗帜。1922年6月,陈发动羊城兵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逃往上海。由此,他认识到依靠军阀是不可能使革命取得成功的,他决心放弃护法的旗帜。

此时,共产国际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也向苦斗中的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孙中山从广州逃到上海之后不久,李大钊陪同马林拜访了孙中山,向他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主张和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建议。孙中山欣然接受。

改组国民党,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孙中山曾邀请陈独秀、李大钊参与研究改组计划。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公开提出了联俄政策。

与此同时,拥护孙中山的滇军和桂军联合向陈炯明发起进攻,并将陈逐出广州。1923年2月,孙中山离开上海返回广州,重组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10月,应孙中山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不久被聘为政治顾问。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2.国民党一大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人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165名代表出席大会,其中有共产党员20多名,李大钊被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大会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重要议案。

大会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

⑴在政治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⑵在组织上,承认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一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的民主革命联盟。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10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大会具有重大意义:

⑴它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⑵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四、统一战线建立后革命运动的发展

1.黄埔军校的创建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苏联及中共的帮助和推动下,国民党于1924年5月在广州市郊的黄埔岛上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共产党人周恩来、能雄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此外,共产党人叶剑英、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曾担

任过军校的政治和军事教官。

由于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努力工作和苏联顾问的帮助,黄埔军校成了历来所没有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军校学习苏联红军的经验,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在教育内容方面,把政治教育提到与军事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特别是周恩来,在促进军校的革命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黄埔军校创建后,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干部。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起来的国民革命军,在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廖仲恺先生为了赞颂黄埔军校的功绩,曾亲笔题书“先烈之血,主义之花”。因此,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共同骄傲。

2.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⑴在工人运动方面。最典型的事件是,1924年7月,在广州沙面租界爆发数千名工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罢工持续一个多月,并取得胜利,从而打破了“二七”惨案后工人运动的沉闷局面,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1925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林伟民、刘少奇分别任正副委员长。这些都预示着一场新的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就要来临。

⑵在农民运动方面。1924年7月起,在中共的推动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有力地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开展。广东是当时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彭湃从1922年起就在海丰县开展农民运动。后来,毛泽东也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在其家乡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使湖南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到1926年发展成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范围的农民运动。

3.党的四大,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提出

为了加强党对工农运动的领导,迎接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人。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

大会的主要成就:

⑴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与趋势,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⑵大会制定了开展工农运动的计划,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

⑶大会总结了党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党在国民党中政策。大会明确将国民党分为左中右三派,确定了发展左派、联络中派、反对右派的政策。

四大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重大意义:

⑴它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主要的问题。它表明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⑵它为即将到来的革命运动新高潮作了政治上、组织上的准备。因而大会之后群众运动迅猛地发展起来。

主要缺点:对如何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缺乏正确的方针;对建立政权和武装

斗争的重要性仍缺乏认识。这对后来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第二节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全国革命高潮

1.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它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这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是从1925年的五卅运动开始的。

导火线:5月15日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被杀害事件。凶手为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事件发生后,顾即被送往医院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而亡。

顾的牺牲震惊了上海。5月18日,大批工人抬尸游行,所到之处,哭声不绝,群情激昂。5月24日,举行公祭大会,到场工商学各界人士1万余人。会上,工人、学生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声讨日本资本家的暴行。顾正红被杀害事件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5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30日在租界内举行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活动。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街头宣传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打死13人,伤数十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6月1日,上海相继有20万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总罢工,5万多学生罢课,公共租界的商人全体罢市。形成三罢高潮。甚至连租界雇用的中国巡捕也响应号召宣布罢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五卅运动的狂飙迅速席卷全国。从工人发展到学生、商人、市民、农民等社会各阶层,并从上海发展到全国各地,遍及全国25个省区(当时全国为29个省区),各地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加了运动。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规模的反帝运动高潮。

重大历史意义:

⑴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到1925年底,党员人数增加到1万。为以后党领导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

2.省港大罢工

1925年6月,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有25万人参加的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五卅惨案后,中共中央指派邓中夏、杨殷、苏兆征等,到香港组织罢工,声援上海反帝爱国运动。香港各工会联合向港英政府提出严正的要求条件:包括撤退外国驻华的武装,港英当局要保证华人享有集会、结社、言论等自由和权利等。港英对以上要求不予答复。6月19日,香港的海员、电车等工会首先宣布罢工,其他工会随即响应。罢工工人不顾港英当局的阻挠和威胁,回到广东各地。21日,广州沙面工人开始罢工,市内其他工人也加入罢工行列。23日,罢工工人和各界群众10万余人举行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途经沙基路时,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法军警的机关枪扫射,停泊在附近的英、法军舰也开炮轰击,当场打死50多人,重伤170多人,轻伤不计其数,酿成沙基惨案。

沙基惨案的发生,更进一步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各界群众纷纷声讨帝国主义罪行,更多的工人加入罢工行列。到6月底,省港罢工人数达25万。为

了有效地领导罢工,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共广东区委发动罢工工人选出代表,组成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作为罢工的最高议事机关;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罢工委员会,作为最高执行机关。苏兆征任委员长,聘请廖仲恺、邓中夏等人为顾问。

罢工期间,罢工工人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其中主要的策略之一,是封锁香港。由于罢工工人大批离港返回广州,更由于罢工工人的严密封锁,香港的内外交通几乎完全断绝。罢工之后,香港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变得死气沉沉,百业停歇,垃圾粪便成堆,成了所谓的“死港”、“饿港”、“臭港”。据统计,罢工一日,港英当局就要损失700万元。给了英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1926年夏,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10月,中共广东区委和省港罢工委员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宣布结束罢工。这场罢工历时16个月之久,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也属罕见。

二、国民党右派掀起反共逆流

1.戴季陶主义的形成

戴季陶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过同盟会。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夏,他以阐述孙中山的思想为名,先后在上海撰写了两本小册子:《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从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反动理论,标志着戴季陶主义的形成。戴季陶主义的中心内容就是,反对国共合作,主张国共分立。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右派夺取革命领导权的理论武器。

2.西山会议派的出现

在国民党中,以邹鲁、谢持、张继、林森等为代表的老右派,一开始就反对改组国民党,反对国共合作。孙中山逝世后,他们反共活动更加明目张胆。1925年11月,他们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非法的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会议作出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的党籍,开除中央执行委员中的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解除苏联顾问鲍罗廷的职务等一系列决议。,史称“西山会议”。与会者被称为“西山会议派”。会后,他们在上海设立伪国民党中央,同广东的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国共合作、破坏统一战线的活动。

3.蒋介石的崛起

蒋介石的崛起,除了江浙财团的支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靠黄浦军校起家。在苏俄及中共的帮助下,他建立起了一支以黄浦学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在平定军阀叛乱及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到1925年下半年,蒋介石在军队中的地位已被逐步确定下来。这样,广东政府实际上形成了汪精卫主政、蒋介石主军的局面。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失去了核心人物,分化为左、中、右三派。左派虽然有正确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对右派的斗争中虽然也有时取胜,但常常处于劣势地位。由于鲍罗廷、陈独秀认为国民党应该由纯粹的国民党左派来领导,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只是客人,因而放弃了对国民党的领导责任。对右派的进攻,节节退让。主要表现在三件事上:

⑴在国民党二大上。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开除了谢持、邹鲁等西山会议派成员的党籍,责令戴季陶反省,但占多数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并没有充分打击右派。结果将一批右派和中派选进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内。蒋介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随后又被选为常务委员。这是党在政治上的让步。

⑵在中山舰事件上。1926年3月18日,有人借黄浦军校校长蒋介石的名义,

命令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派中山舰到黄浦港听候调遣。当军舰到达黄浦时,立刻谣言四起,说是要劫持蒋介石。3月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调动军队占领了中山舰和海军局,逮捕了李之龙,扣押了黄浦军校和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50多人,并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办事处。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采取了宽容的态度。结果,蒋介石提出的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第一军的提案,获得通过。蒋介石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国民革命第一军的军权。这是党在军事上的让步。

⑶在对待《整理党务案》问题上。在1926年5月15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由于中共的妥协退让,决议案获得通过。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人都辞去职务。蒋介石趁机担任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兼军人部长,随后又当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成为掌握最高权力的人物。这是党在党务上的让步。

总之,上述三件大事,都是在北伐战争开始前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生的。蒋介石在这关键时刻,连连发动进攻,在共产党的节节退让下,把权力一步一步地集中到自己手里。虽然蒋介石这时的羽毛尚未丰满,还不敢同共产党立刻决裂,但这些都预示着国共合作已摇摇欲坠,大革命已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提出

随着统一战线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尖锐,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当时,中共的一些领导人,如邓中夏、李大钊、周恩来、恽代英等先后发表文章,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领导权和前途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作出积极的探索,深化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

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过程中,毛泽东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于1925年12月在《革命》半月刊上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影响最大。这篇文章集中全党的智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毛泽东这篇文章以及同时期发表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和《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等文章,集中了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初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主要是贫农)、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争取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以及中产阶级的右翼,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

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萌芽,为以后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完成国民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当时,北洋军阀主要有三派势力:⑴直系军阀吴佩孚,占据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及陕西、河北的一部分,控制着京汉铁路,拥兵20万;⑵从直系军阀中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占据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拥兵20万;⑶奉系军阀张作霖,占据东北各省,北京、天津等地,统兵30万。北洋

军阀的总兵力达70万人。

这时,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有国民革命军8个军,共10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北洋军阀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从军队的士气和人心向背方面来看,国民革命占优势。而且各派军阀之间勾心斗角,矛盾重重,难以统一,这就造成了易于被各个击破的局面。

针对敌我兵力悬殊的形势,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一部和著名的叶挺独立团作先头部队,出兵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9日,国民革命正式誓师北伐,北伐战争开始。按照北伐的战略方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分西、中、东三路进军:

⑴西路军向两湖进军,以消灭吴佩孚为主要目标。这是北伐战争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战场。西路军以第4军为主力,其中的叶挺独立团是先头部队。在沿途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相继攻占长沙、岳阳等地,结束了在湖南的战斗,进入湖北。8月,第4军攻克号称武汉天险门户的汀泗桥、贺胜桥,取得了两湖战场的决定性胜利。9月初,北伐军占领汉阳、汉口。10月10日,攻克武昌,基本歼灭吴佩孚的主力。

⑵中路军开辟江西战场,以消灭孙传芳为主要目标。其中共产党人李富春、林伯渠参加领导的第2军、第6军是主力。11月,第2、6军联合其他各军对孙传芳部发起总攻,歼灭了他的主力,占领了南昌、九江。孙传芳则乘军舰逃往南京。至此,江西的战斗胜利结束。

⑶东路军向福建进攻。由于孙传芳的主力集中于江西,福建兵力十分空虚,所以北伐军几乎未经激烈战斗就先后占领了永定、漳州等地。12月,进驻福州,继而占领福建全省。

三个战场相继取得了重大胜利,奠定了北伐军继续进军的基础。1926年12月,北伐军总司令部在南昌召开会议,研究新的作战部署。随后,三路北伐军继续向前推进。西路军沿京汉铁路进攻河南;中路军沿长江东下,进攻安徽、江苏,于1927年3月占领南京;东路军北上进攻浙江、苏南,于1927年3月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后进驻上海。

至此,北伐军从广东出师,前后不到十个月时间,就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基本消灭,占领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和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从而将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席卷大半个中国,取得伟大的胜利。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北伐战争这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其原因在于:

⑴北伐战争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执行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在北伐过程中,国共两党之间虽存在矛盾,但基本上是团结的,仍能集中力量共同对敌。

⑵共产党人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作战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人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使北伐军的许多指战员有着明确的革命目标和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是第4军中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在汀泗桥、贺胜桥以及攻克武昌的战役中屡建奇功。

⑶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参加和大力支持。北伐军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直接支援。这是北伐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⑷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苏联政府提供的物资上和军事上的援助。这也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2.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工农群众运动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而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

⑴工人运动方面。北伐战争开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就派出许多特派员到全国各地(特别是两湖地区),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到1927年3、4月间,全国工会会员增加到280万人。当时,刘少奇主持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作,他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工人觉悟的提高,有组织的罢工斗争也猛烈地开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斗争有两个:

①是汉口、九江工人收回英国租界的斗争。1927年1月,汉口、九江的几十万工人和其他市民,在李立三、刘少奇等的组织和领导下,举行了反帝示威游行和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在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坚决斗争下,英国被迫于2月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协定,正式承认把汉口、九江的租界归还中国。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②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斗争。1927年3月,在陈独秀、周恩来、赵世炎等领导下,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经过一天一夜激战,占领了上海。这次武装起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支援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这次起义也是中国工人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⑵农民运动方面。在北伐战争的影响下,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如暴风骤雨般地发展起来。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广大农村,农会会员迅速增加。尤其是湖南,更是成为农村大革命高潮的中心。到1927年4月,该省的农会会员就发展到500万。农民一经组织起来,立即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农村大革命:

①在政治上,农民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把地主、土豪劣绅的威风打下去,做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贫苦农民扬眉吐气,土豪劣绅威风扫地。警察差役再也不敢到乡下来敲诈勒索了。

②在经济上,进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没收土豪劣绅财产,改善农民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③在思想文化和农村建设上,猛烈冲击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破除封建迷信,开展禁赌、禁烟、剪发、放足等反对旧习俗的斗争。此外,还进行了办学校、修路、开荒等农村建设工作,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总之,以湖南为中心的这场农村大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冲击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根基,进一步证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第二节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和大革命的失败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帝国主义加紧中国革命的干涉与破坏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不仅给北洋军阀以毁灭性的打击,而且极大地震憾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于是,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革命的干涉与破坏。具体表现在:

⑴采取炮舰政策,以武力威胁中国革命。1926年9月,当北伐军兵临武汉时,英国军舰公然援助吴佩孚,炮轰北伐军。接着,英国军舰炮击四川万县县城,

打死打伤中国军民5千余人,使繁华的万县城几乎成为一片瓦烁,这就是“万县惨案”。1927年3月,当北伐军进占南京时,英、美、日等国竟下令停泊在下关江面上的军舰,对进入南京的北伐军和南京居民进行炮击,打死打伤中国军民2千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惨案”。

⑵引诱拉拢蒋介石,分化瓦解革命阵营。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在北伐战争的硝烟中垮掉了,于是他们积极寻找和培植新的代理人。于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成为他们竭力引诱、拉拢的对象。此时,蒋介石的反共面目也公开暴露出来。他挑起了“迁都之争”,极力主张迁都南昌。其实质就是争夺革命领导权在新的形势下的反映。

尽管蒋介石迁都南昌的计划没能实现,但是在他所控制的地区,如赣州、南昌、九江、安庆等地都发生了杀害共产党人,捣毁总工会及国民党左派控制的党部等严重事件。这些都表明,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已趋于明朗化,蒋介石右派集团的公开叛变只是时间问题了。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3月,蒋介石到达上海,随即同帝国主义、江浙财阀举行了一系列秘密会议,决定用暴力手段实行“清党”。蒋介石惯于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他调嫡系部队控制上海,秘密召开反共会议,暗地里策划和部署在上海的大屠杀;另一方面,他对工人群众进行政治欺骗,虚假地向上海总工会代表保证不解散工人纠察队的枪械。

4月12日,政变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3天中,共产党人工人群众被杀害者达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千多人。继汪寿华被杀后,赵世炎、陈延年等也在“四·一二”政变后牺牲了。

“四·一二”后,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也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仅广东一地,被捕杀者就达2000多人。著名的共产党人和工人领袖萧楚女、熊雄、李启汉等先后被杀害。

这时,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在天津、北京等地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者中有李大钊。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国内政局迅速逆转。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以与武汉的国民政府相对立。实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反革命政权。从此,宁、汉分裂。当时,国共合作的武汉中央和政府,宣布撤销了蒋介石的一切职务,开除其党籍,并在湘、鄂、赣等省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讨蒋运动。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了北京、南京和武汉三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二、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危害,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1.陈独秀右倾错误的继续发展及其对革命的危害

在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和蒋介石积极策划反革命政变的紧要关头,陈独秀却坚持并发展了其右倾错误。

⑴北伐战争之前,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已开始滋长,并给革命事业带来局部的损失。

⑵北伐战争开始后,这种右倾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更大的损失。具体表现在:

①面对革命阵营随时可能发生分裂的严重局面,1926年12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陈独秀提出既要防止“军事政权”的“向右”,又要防止民众运动的“向左”。在迫在眉睫的危局中,这次会议没有能够解决党如何生存

并坚持斗争的问题,反而决定对群众运动采取消极压制的方针,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这表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在中央占了统治地位,并开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

②面对蒋介石的阴谋活动,1927年4月5日,陈独秀与刚从海外归国的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把“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说成是“谣言”,要求“不听信任何谣言”。实际上是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辩护。汪陈宣言的发表,使一部分共产党员放松警惕,误以为局势已经缓和下来。

⑶“四·一二”政变后,尤其是党的五大(4月底到5月上旬召开)后,陈独秀右倾错误继续发展,且支配了整个党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对汪精卫集团所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措施,执行妥协退让政策,不敢进行反击。结果却助长了汪等人煽动“分共”的反动气焰。

总之,陈独秀右倾错误的要害,主要在于放弃了革命领导权,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以致在反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袭击时,没有能够领导全党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实行有效的抵抗,导致了国民革命的惨重失败。这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2.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对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党内一部分同志进行了抵制和反对。如瞿秋白曾撰文,对右倾错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批判。毛泽东也于1927年1月至2月,在湖南的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村,实地考察了32天考察。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其主要内容是:

⑴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⑵总结了农民运动的经验,强调了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的重要性;

⑶分析了农民中的各个阶层,初步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

⑷阐明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革命思想。

这篇报告是毛泽东政治生涯中一个很重要的记录,它对于树立毛泽东在农民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发生了很大了影响力。

这篇报告具有重要意义:

⑴报告有力地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正在兴起的农民运动;

⑵报告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成为我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经典文献。

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

1.党的五大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处于紧急关头。这也是陈独秀右倾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了统一党内的意见,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确定党在紧急时期的任务,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时间:1927年4月27日—5月9日。

会议地点:武汉。

出席代表:80人,代表党员57900多人。共产国际代表罗易、维经斯基和

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出席了大会。武汉国民党中央的汪精卫、徐谦等应邀参加。毛泽东由于受到陈独秀等人的排斥,只以候补代表的资格参加。

大会主要内容:

⑴大会批评了陈独秀忽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右倾错误,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

⑵大会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大意义,提出现阶段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⑶大会第一次选举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在随后召开的五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并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瞿秋白为政治局常委;陈独秀仍被选为总书记。毛泽东因不同意陈独秀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的右倾错误主张,被排斥于大会领导之外,

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但大会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大会对如何争夺领导权,未能提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大会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仍选举他担任党中央的总书记,使他得以在会后继续推行右倾错误,给革命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总之,这次大会未能担负起挽救革命的任务。

2.武汉局势的恶化

“四·一二”政变后,武汉政府基本上还是革命的政府,直接管辖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中共中央迁到武汉后,继续同在武汉的国民党人合作。

然而,随着时局的演变,武汉政府所辖地区的危机越来越严重,处境日益恶化。具体表现在:⑴军事上,反革命势力四面包围着武汉。帝国主义出动大批军舰聚集汉口江面,对武汉政府进行武力威胁。⑵经济上,中外反动势力对武汉进行经济封锁。使武汉地区处在严重经济危机中。⑶政治上,武汉政府内部危机加深,叛乱事件不断发生。

在严重的军事、经济危机中,武汉政府中号称“左派”的汪精卫等人迅速右转,极力压制工农运动,打击共产党。在汪精卫迅速右转的同时,军队中的叛乱事件接踵而来。其中最严重的有两起:一是5月17日,武汉政府所辖独立第14师师长夏斗寅,勾结四川军阀杨森,在宜昌叛变,进攻武汉。二是5月21日,驻长沙的第35军第33团团长许克祥等叛变,他们捣毁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国民党省党部,释放在押的土豪劣绅,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00多人,这就是“马日事变”。

夏斗寅叛乱和马日事变发生后,陈独秀认为,夏、许的叛变都是农民运动“过火”造成的。他继续执行退让政策。这更加助长了汪精卫等人的反共气焰。他们进一步压制与打击工农运动,发布了一系列打击工农运动的法令。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陈独秀等仍企图以让步来拉住汪精卫集团,这必然引起党内越来越强烈的不满。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中共中央实行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5人组成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停止陈独秀总书记的职务。临时中央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的反共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变和反抗措施。但这种努力最终无法挽回大革命失败的形势。

3.汪精卫的“分共”

7月14日,武汉国民党中央秘密召开分共会议,宋庆龄派代表到会发言,坚决反对分共。但是,汪精卫等不顾宋庆龄等人的反对,悍然决定了“分共”计划。

7月15日,汪精卫召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决定“制裁”共产党人,正式作出“分共”的决定,公开背叛了孙中山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然而,汪精卫的“和平分共”很快就发展到了“武力清党”。一些反动军警头目也随之叫嚷:“宁可错杀三千,决不放过一人”。从此,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捕被杀。

汪精卫的反革命行动,立即获得了南京方面的嘉许。不久,宁、沪汉三方国民党中央党部实现了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后失败了。

四、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大革命之所以失败,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⑴从客观上说,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比革命阵营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二是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

⑵从主观上说,是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对中国革命规律懂得不多,对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上认识还不成熟;特别是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等右倾错误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从而使革命遭到了失败。此外,共产国际及其代表也作出过许多错误的指示,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这对酿成陈独秀右倾错误有直接影响。

2.第一次大革命的重大意义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⑴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冲击,要比辛亥革命深刻得多、坚决得多;

⑵它在全国播下革命的火种,空前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这为以后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基础;

⑶它发展了党的组织,锻炼了党的队伍,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这一切,为党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3.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一次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主要有:

⑴大革命的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关系的状况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进步。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大革命高潮,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作,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进步,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合作两利,分裂有害。

⑵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没有统一战线,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同时,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否则,统一战线势必破裂,革命必然失败。

⑶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只有把广大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

⑷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大革命的经验

证明,在武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如果不建立一支由自己直接领导的、拥有一定数量的革命军队,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

⑸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加强党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党在思想、政治上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大革命中,用鲜血换来的这些极为重要的教训,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正是这些经验教训帮助中国共产党逐步地走向了成熟。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态度的体现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Ta

2.革命暗潮汹涌 2.1.对大贵族的仇恨成了人们聚在一起的共识 德发日酒店每天人头攒动,人们围在酒桌周围神秘地谈论着,许多人从一个酒桌听完了,又去另一个酒桌听雅克们的谈话。德发日太太经常拿着毛线活儿在东一群西一群人中走来走去,就像是在他们中间传道一样,而且像她这样的人还有不少。作者说人世间若不再产生这样的传道士就好了,就是在暗指她们所传播的东西,无外乎是自己痛苦的经历和对上层贵族的仇恨,教给其他人的,只有仇恨,没有任何积极成分。妇女们的编织,一下一下,记录了革命中落下的头颅,胸中充满仇恨的人,是可怕无比的。 2.2对大贵族极端仇恨的人成了革命的领导者 德发日太太有一份自己拟定的名单,就等着巴黎人民揭竿而起之时拿出来惩治那些平日里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贵族们。她本人则对贵族极端仇恨和不满,不仅仅针对某个犯下罪行的贵族,就连贵族的孩子也不放过,大有株连九族,斩草除根之意,而革命者凶残野蛮,荒诞愚昧也正在于此。他们自称为爱国者,并排斥其他一切意见不同者。他们假托高尚的名头,干着同样腌臜龌龊之事。正如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名言,“自由啊,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4]。德发日太太的狠辣自然给身边的爱国者以表率,成为他们的领头人。 3.革命的狂风暴雨 3.1革命者攻占巴士底狱[5],潘多拉魔盒[6]已经打开 圣安托万区的所谓爱国者们从德发日酒店那里领到了武器,没有领上武器的就扒掉墙上的石头砖块儿,把自己的手弄得血淋淋的也在所不惜。巴黎各区的人们一起攻占了巴士底狱,救出了被关押的七个犯人。来攻城的所有人脸上都充满了仇恨,同情怜悯再也没有丝毫痕迹。暴虐和铁腕统治同鲜血溅洒出来,每个人都沾上了它的污垢。革命者们把敌人尸体割开,把敌人头颅高高挑起,作者在这里重提多年以前在德发日酒店门前跌破的酒桶,当年被红酒染红的鞋底如今依然红得鲜艳,正如作者所说,那些脚步一旦染成红色是很难清洗的。其实,难清洗的并不是鞋底,而是那颗想要通过非正常手段据任何想得到的东西为己有,达到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解析版)

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一、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 1.内战独裁,失去民心。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蒋介石政权败亡的根本原因。 2.通货膨胀,经济崩溃。为解决内战所需的大量军费问题,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解放战争后,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经济原

因。 3.内耗严重,党内分歧巨大。内部派系众多,与蒋介石有严重的政治分歧斗争。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内部原因。 4.战略方针失误。错误的战略方针造成了军事上的失败。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个人原因。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1)目的: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影响: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2)内容 (1)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2)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3)影响: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1)目的: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影响: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历年真题】 知识点一土地革命 1.(2018·天津高考·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

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①为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948年党中央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并在1949年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故A项错误; ②为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被视为“革命圣地”,故B项错误;③为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④为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定都,直到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为中共根据地,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充分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是民族解放的决定性因素。两党在历史任务的要求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相同目标的不同阶级政党一个成功的合作案例。

国共合作

1924~1927年和1937~1945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民族民主革命而进行的政治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为了挽救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另组中华革命党,但旋起旋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看到中国革命的新曙光,开始与苏俄和中共建立联系。1918年夏,孙中山和苏俄政府建立了联系。共产国际派出G.N.魏金斯基、G.马林、C.A.达林等人与孙中山会晤。1923年1月,苏俄驻华大使A.A.越飞赴上海,同孙中山会谈,发表《孙中山与越飞联合宣言》,表明孙中山放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正式确立联俄政策。与此同时,孙中山与中共开始接触。陈炯明叛变时,中共声明支持孙中山。1922年6月,中共发表的时局宣言肯定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同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作出《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不久,中共中央举行特别会议,接受共产国际建议,决定中共党员可以个人身分参加国民党。会后,陈独秀、李大钊、马林等会见孙中山,建议他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改组国民党。孙中山欣然接受。1923年6月中共三大进一步讨论了国共合作问题,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确定了两党合作的方针。 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他在上海召开改组国民党的会议,成立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改组案起草委员会。又派员赴苏俄考察,聘用苏俄政治、军事顾问来广州工作。1923年10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改组特别会议,组成新的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并决定在次年1月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代表165人,共产党员约占14%。大会选举组成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正式标志着国民党的改组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联盟,为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奠定了政治基础。 由于实现了国共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出现了以推翻北洋军阀为直接目标的大革命高潮,工人、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了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势力。然而就在革命胜利发展的时候,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买办阶级拉拢、收买国民党中的右翼势力,破坏国共合作。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政变,实行反共“清党”,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处于军事对抗状态。从30年代起,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基于民族大义,中共中央于1935年8月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同年12月,中共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当局推行的安内攘外政策日益受到抵制和批评,不得不考虑作适当调整。自1935年11月召开的五大以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态度逐渐强硬,谋求改善对苏关系。同时,国共双方在国际、国内通过多条渠道进行秘密接触。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蒋联共抗日。事变发生后,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在有利于抗日的前提下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周恩来等人的努力,迫使蒋介石同意以下条件: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摘要: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中国共 产党领导了农民运动,也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是,对农 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存在着表面化,有国民革命失败时才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极 端重要性,并下决心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土地问题,从而展开了土地革命。 关键词:土地革命、土地问题 引言 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 二、土地革命的含义、背景、原因、区域、阶级路线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 四、土地革命的影响和作用 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 1、土地问题的来源: 像对中国农村的大多数问题一样,解决土地问题并非是共产党独有的主张。在中国历史中,自古代的“井田制”后,有若干朝代曾实行“均田”或类似的制度;其后也有多次农民暴动提出过土地的要求;仅近代以来,孙中山即明确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为此毛泽东评论说∶“耕者有其田”,是一切革命民主派的主张,并不单为共产党人所有。所不同的,只有共产党人把这看得特别认真,不但口讲,而且实做。由此看来,这一主张也不是在本世纪才由外国传入,尽管当时中共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很大影响;归根结底,土地问题是中国自身存在的一大问题,既现实又古老,国际因素的介入给它平添了某些色调。 2、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中国革命中有极端重要性 (1)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制度严重阻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对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推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的工人运动的同时,党内已有一部分同志开始到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随着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兴起,党对农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

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Kevin 学号:成 绩: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 一、国共两次合作背景 第一次合作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需要强有力的同盟者。第二次合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两次合作都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但第一次合作的背景是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而第二次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二、国共两次合作原因 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还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等。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以后,国内形势日趋严峻,迫使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党派迅速作出抉择和反应,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原因是中共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也是国民党政策转变的结果。国共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不过第一次合作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8讲 国共的合作与对抗从国民革命到人民解放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8讲 国共的合作与对抗(从国民革命到人民解放战争) [考纲要求] 1.新民主主义革命。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考点一 国共由合作到对抗 一、国民大革命 1.国共合作??????? 背景????? ①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②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 合作的方针。实现: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员参 加的国民党一大。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 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概念阐释]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 2.北伐战争????? 目标: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 霖等北洋军阀。过程: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 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 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失败????? 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②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制造分裂, 叛变革命。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表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 转入低潮。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 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 起义。 2.土地革命????? 方针确定: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 开紧急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 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 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 [图示图解]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关系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和意义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与意义 一、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 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起始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 但从广义上说,法国大革命远远不止是五年时间,直至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确立,法国大革命才算真正结束。 对于法国大革命起于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点的质疑不多,顶多是有学者认为1789年6月17日国民会议宣布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而我认为,法国大革命还是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为起点比较合理,如果非得提前,那就提前一天好了,因为,巴黎人民于1789年7月13日就举行了武装起义,占领了巴黎绝大部分城区,资产阶级接管了市政权,并决定组建国民自卫军。而巴士底狱是巴黎人民攻下的巴黎市最后一个堡垒。 那为什么说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的确立意味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呢? 目前史学界已有人对把热月政变作为法国大革命下限提出质疑,因为热月党人作为资产阶级的一个派别,所发动的政变只是退到当时已经成熟的基点上去,后来热月党人所推行的“秋千政策”,始终是在巩固一般资产阶级统治的范围内左右摆动,从广义上说,革命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中。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

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这句话规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摧毁旧的制度;二是建立和巩固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法国大革命是在1830年7月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才真正完成了它应做的一切。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1789年到1815年,法国连年战争(包括国内与国外的战争),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后,法国经济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向资本主义的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它还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即还没有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当时,欧洲反法联盟军有16万人驻扎在法国境内,这些占领军时常劫掠和屠杀居民,直到1818年才撤走。因此,法国人民身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占领军的双重压迫,不得不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继续革命。在整个复辟时期,法国经济很糟糕,与同期英国相比,法国工业发展很缓慢。1830年七月革命后,法国的工业革命才大规模地展开。到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大工业在世界上仅次于英国而居于第二位,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830年的七月革命结束了一个时代,七月革命所产生的七月王朝,废除了路易十八的宪章,制定了宪法,确立了最适合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把政权从地主手里夺来交给了资本家,建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1830年,资产阶级终于实现了它在1789年的愿望。 所以,从广义上说,直到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

两次国共合作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同时自身也作出了巨大的让步和牺牲。 第一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还很弱小,甚至主要活动都要在地下展开。在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共主要是开展工农革命,而在第二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已经独立自主的开展斗争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自身力量也不断的壮大。 4)两次国共合作的性质是不同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四大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结成的全民族爱国力量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713514703.htm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 (1)西湖会议: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中共三大(识记1)(按选择理解) 1923年6月,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内容: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国民党方面: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1月2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孙中山还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3.国民党一大(识记2)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形式(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 ●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 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统一战线的形式(党内合作的形式):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综述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综述 【摘要】:法国大革命一直在中国史学界争论颇深,本文就对大革命的分期、大革命中各党派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做一个概述。希望能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做一个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革命分期地位作用经验教训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影响广泛深远,但是其争论也激烈异常,虽然它不像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不像美国建立自由民主政治,但它阐释了现代性的最重要主题即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而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研究中,人们更多的关注了英美,却往往忽视了法国,因此本文就对中国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大革命分期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起祉时间及过程分期,中国学者的最初观点认为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但是在1977年以后,更多的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例如关于起祉时间,有人提出应以1787年贵族反叛为开始,也有学者认为应该以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召开为起点,也有学者认为以1789年6月17日成立国民议会为标志①。但史学界多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作为大革命的开始。关于内中分期,传统观点将法国大革命的全过程分为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三个统治时期。当然王养冲学者的将大革命的全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立宪君主国时期、吉伦特共和国时期、雅各宾共和国时期、热月党的执政府共和国时期、督政府共和国时期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而这种分法反映了大革命曲折坎坷的全过程,并且为中国多数学者所认同。虽然拿破仑帝国时期破坏了大革命的民主成果,甚至践踏了大革命期间确定的民主、平等的原则,但是拿破仑毕竟继承和完成了大革命的事业,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政体,因此作为大革命的一部分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关于大革命的下限,有人认为1799年雾月政变是大革命的终点;但也有从现代化的观点出发,将大革命一直延至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认为七月革命才是法国大革命的终点。但多数学者同意把大革命终点定在1814年4月6日或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两次退位,即法兰西第一帝国结束。因为拿破仑帝国的存在,表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初步完成并确立了一类影响深远的法典。总之,中国多数学者己经从传统的三个阶段分期法中走了出来,并且把拿破仑统治纳入了法国大革命之中,因为这样的分期不仅可以更加完整系统地反映出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和曲折①参见林贤报、程镇芳《略谈法国大革命的分期问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廖士虎:《关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问题》,《西南民族学研学报》1983年第1期。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一、不同点 1)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2)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3)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4)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不同: 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小,国民党同样需要和共产党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相同点: 1)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2)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 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3)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 派代表直接帮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 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4) 都取得了革命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 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共产党政策 失误而最终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 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解析版)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2020年广东)如图描述的情景发生在 A.17世纪的俄国 B.18世纪的法国 C.19世纪的德国 D.20世纪的美国 【答案】B 【解析】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巴士底监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据题干“教士、贵族和平民在共同打造一部新宪法”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描述的情景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正在制定《人权宣言》,选项B符合题意;17世纪的俄国处于沙皇专制封建统治下,A不符合题意;19世纪的德国实现国家统一,C不符合题意;美国《独立宣言》制定于1776年,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于1787年。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020年青岛)“每年的7月14日,法国政府不惜巨资,置办国庆典礼,举行阅兵仪式,发表纪念讲话。白天人们载歌载舞,夜晚欢呼狂欢。可以说,有关法兰西共和国的一切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这里。”法国“置办国庆典礼”是为了纪念 A.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B.拿破仑击退欧洲反法联盟 C.巴黎民众处死路易十六 D.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答案】A 【解析】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来法国将这一天定为国庆日,以此纪念法国大革命,A符合题意;BCD项与“7月14日”无关,排除。故选择A。 3.(2020·河南镇平?初三二模)麦克尼尔在《世界史》中评价到:“由于新近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欧洲类型的社会牢固地扎根于美洲,美国的思想和制度一路高歌猛进进入世界,威胁着欧洲的旧制度,虽然以前它从未威胁过。”下列事件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俄国1861年改革 【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由于新近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欧洲类型的社会牢固地扎根于美洲,美国的思想和制度一路高歌猛进进入世界,威胁着欧洲的旧制度,虽然以前它从未威胁过。”意思就是美国独立战争后确立了欧洲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的思想和制度传到了世界,传到了欧洲。即就是美国影响了欧洲。结合课本所学,美国独立战争后,颁布了1787年宪法,依据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国。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着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B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美国独立战争前,不可能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A排除;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相差较远,C排除;俄国1861年改革的发生受工业革命的影响。D排除;故选B。 4.(2020年山东滨州)1789年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听到了大臣的汇报。他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造反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是 A.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B.摧毁了法国君主统治 C.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D.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1789年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听到了大臣的汇报,他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造反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是一场革命。’”可知,材料中的“革命”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与评价 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1794年7月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共经历了5年历程。 一、背景:1、政治: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三个等级制度,社会不平等。 2、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3、导火线:财政危机导致三级会议召开。 4、思想宣传:法国启蒙运动。 5、爆发的标志: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二、特点1 、范围广:遍及全欧洲,影响全世界。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2、政治领域内作战,无宗教外衣,群众基础广泛,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都显示了伟大力量,资产阶级与人民结盟,每当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推动革命向前发展。法国大革命是历时最长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3高潮)巴黎人民3次起义充分体现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革命彻底:相对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革命更血腥,提出的主张更彻底,成果更显著、深刻。大革命沿上升路线,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它“是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至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完全胜利的首次起义”。改变了国家的性质。 4、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更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 三、地位和历史意义 1)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拿破仑战争早期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经济上,法国在18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发展。 3)思想上,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引用了各种大革命前的进步思想作为其口号,并伪装成各种进步思想的弄潮儿实行专制。法国大革命除了结束法国的专制政治外,还带给欧洲人民两个重要信念,一、民族主义,二、自由主义,这两个信念成为引发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对后世影响深远。达到了文化的高潮,文学领域涌现出巴尔扎克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社会学领域取得长足进展,科学领域提出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转化等理论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正如列宁所说:“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法国大革命代表着世界的改变,体现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历史趋势。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一、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同点 (1)从社会性质而言:中国的社会面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2)从相互关系而言:两次国共合作都因国民党力量的相对强大而都是以国民党为主、共产党辅之,在一定程度上共产党主动纳入到国民党集团的行动体系。 (3)中共是推动者,国民党是破坏者和终结者。 (4)从外界反映而言:两次国共合作都得到了国内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也得到了国际正义力量的欢迎和声援,如第一次国共合作得到了苏俄的指导和扶助,第二次国共合作得到了美国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赞同和支持。 (5)从历史影响而言:推动革命发展。 二、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 (1)合作的具体背景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展开之际,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同封建军阀、大资本家的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发生在生死攸关的抗日战争之初,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 (2)合作的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斗争的对象以国内封建军阀即北洋军阀为主,因而以国民革命运动的形式出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斗争的对象是全面侵华的日本法西斯,因而以民族独立战争的形式出现。 (3)两党的相互地位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共两党都是较为弱小的党,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但都是革命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已是执政党,但却是反革命的面目。共产党通过武装割据只是控制着全国面积不大的根据地,是在野党,并仍是革命党。 (4)两党的结合程度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党内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党外合作 (5)共产党的成熟程度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还是一个刚成立不久处于幼年时期的党派,在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中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特别是在发展自己的力量包括军事力量和预防国民党背叛革命方面准备不够,国民党破坏合作关系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又犯了极左错误,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已初步成长为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找到并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中,既打击了敌人又发展了自己。 (6)对世界的影响程度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主要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影响并联合国民党,引导工农发动国民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军阀,但影响主要局限在国内,没有改变世界列强主宰国际秩序的格局;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中国战场抗击牵制了大部分日本侵略力量,即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的中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使中国第一次取得了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也影响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如果说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国共两党自身登上了全国政治舞台,那么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使中华民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加快了中国历史接上世界历史潮流而非孤立存在状态的步伐。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材分析】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本课主题是国民大革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讲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北伐的胜利进军,教材内容安排线索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历史节奏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如下基本历史史实: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国民政府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国共双方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分析统一战线特点的能力; (2)通过对北伐战争与辛亥革命的比较,概括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以及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从《北伐战争示意图》了解三路北伐的斗争对象、进军路线、推进态势,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孙中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选择了国共合作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他一生中又一次伟大的转变。孙中山为了救国和革命,与时俱进,奋斗一生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2)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符合实际国情,对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通过掌握国共合作这一重大史实,体会先辈们以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3)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和推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而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标志着国民革命进入高潮。北伐军的胜利推进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和探索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的完美品质。 【教学要点】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有哪些 法国大革命,法国特定历史时期,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下面是分享的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法国持续了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在短短的三年就土崩瓦解,这段时期的法国经历着一个史诗级的转变。而今天我们便来说一说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点。法国大革命特点一,是法国资产阶级和底层的人民联手进行反封建的战斗。在法国的封建时期,资产阶级虽然赚取着大量的金钱开设工厂,却在政治上毫无权力因此在经济上受阻。而底层的劳动人民,同样不但要背负着沉重的税收,同时也毫无政治上的权力。所以法国的资产阶级就利用这点,将劳动人民拉到己方阵营,一同进行反抗。 特点二,完全的抛弃了宗教的外衣,光明正大的以政治路线进行斗争。当时以自由、平等作为旗帜进行反抗,开始提倡科学、无神论等思想一次打击当时属于法国社会最上层的天主教。 特点三,当时的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典型的革命;革命的爆发直到最后的结束,就像是一把扫帚,彻底扫除了封建主义的垃圾。它将封建主义的特权、贵族、制度完全废除,为法国之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了广阔的前景,并且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的统

治。 法国大革命的最后一个特点,则是当时的法国大革命势头之猛,行动之迅速;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中的统治者,给予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势力的沉重的打击。 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一七八九年七月,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法国大革命重创了当时的君主制,使得法国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形成了民主思想。那么法国大革命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是君主制度对穷苦人民的压迫,致使人民决定反抗,以推翻“吃人”的君主制度。法国大革命虽然经历了五年,但其所产生的影响却十分巨大。从对法国国内而言,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这次大革命中法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二是大革命使得法国的君主制度瓦解,人民形成了民主思想,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三是这是大革命是资本主义胜利的第一次起义。 从对世界而言,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次大革命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革命,共经历了五年的时间;而是这次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使得欧洲的封建主义地位受到威胁;三是这次大革命使得资本主义思想在欧洲其他国家得到传播,各国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思想;四是这次大革命为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一个引领性作用,鼓励了各国的劳动人民。因而这次大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影响。法国大革命是下层阶级反抗君主以及贵族阶级压迫的表现,大革命也使得法国的封建主义的地位受到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