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计划书-

科研计划书-
科研计划书-

科研计划书-

考试方式:??公开招考 ?本科直博 ?硕博连读 ?提前攻博

号: 2011002303 报名

博士生科研计划书

学生姓名: 杨际强

报考院系: 新闻学院

报考专业: 广播电视学

研究方向: 广播电视理论与广播电视实务

导师:

日期: 2010年 12 月 1 日

一、立题依据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画面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基于凤凰卫视和央视的对比分析

重点介绍本项目的科学意义、国内外现状,并附主要参考文献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1)关于新闻评论节目的研究,于松明(2010)从节目的形态方面对央视和凤凰卫视的部分节目进行了对比研究,央视《焦点访谈》是以述与评相结合的为特点的节目类型,而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则是评论员以其个性化的表达和见解,以对热点问题的“评”为特色的节目。

(2)吴洁茹(2009)指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具有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观察、活跃的思维和即时的热评;语言具有质朴口语化、鲜活生动、深入浅出、直达人心、幽默乖张、冷嘲热讽等特点。她指出了凤凰卫视节目的传播理念和传播特点,但是缺乏对传播策略以及传播手法的分析与研究。

(3)余昇(2008)从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政治性突出、题材严肃、时效性强等特点出发,分析了此类节目的包装形式、画面要素、素材准备等。可以看出,其研究的视角是基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角度,但是缺乏画面内镜头角度、运动方向、镜头切换等因素对评论节目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4)关于影视画面对传播内容的影响,许多学者引入了“修辞学”理论,常文君(2010)描述了电视画面修辞的准确、鲜明、生动对电视传播内容真、善、美的影响,并从镜头、景别、蒙太奇等视觉元素出发论述了电视画面语言带给观众的不同感受。从其论述不难看出,不论何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其画面对内容传播效果都有较大的影响。

(5)陆晔、刘琼瑶(2007)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出发,论述了我国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实践策略,包括让报道生动、鲜活,具有可看性,增强故事性等,指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类栏目的实践呈现出宣传管理、市场需求和新闻媒介自身专业诉求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态和实践研究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随着新的传播手段不断涌现和传播理念的不断更新,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尤其需要在电视画面对新闻评论客观性的影响、对受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我国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镜头画面大多以“灌输式”叙述方式为主,使观众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对观众的态度改变效果不佳,评论员分析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改进。长此以往,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或者说观看疲劳)。

加强对新闻评论类节目电视画面对传播效果影响的研究(尤其是与海外节目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新闻节目的宣传效益,从技术、理念等方面改善我国各级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形式和方式方法。通过研究各种画面构成方式及视觉修辞手法的运用规律有助于丰富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使之更加贴近受众,从而扩

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准确、生动地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松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探析——以央视和凤凰卫视部分新闻评论节目为例.中国电视.2010.5

1

(2)刘文辉.颠覆与转向——20世纪90年代传媒文化转向观察.当代传

播.2010.2 (3)陆晔,刘琼瑶.社会转型背景下电视深度报道和评论类节目的实践策略——以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等节目为例.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7

(4)吴洁茹.凤凰卫视新闻评论特色浅论.新闻记者.2009.10

(5)余昇.浅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包装.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8.1

(6)陈万利.直播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新探索——析央视的“国际观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2 (7)陈敏南. 纪录片摄像机元语言叙事功能分析.中国电

视.2010.2.

(8)常文君.电视画面修辞.新闻天地.2010.1

(9)陈敏南. “申遗”影像专题片制作的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民族艺术研究.2010.2

(10) 欧阳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困局及解困策略探析.现代传播.2009.2

二、研究内容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观看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总编辑时间等节目我们发现当主持人和嘉宾在做某一个问题的访谈时摄像机的拍摄视角与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拍摄视角有较大的差异。以时事开讲为例,它的画面带给观众的视角是主持人和嘉宾的

前侧面,也就是画面的主体是斜侧面向摄像机的;当画面是两个人(主持人和嘉宾)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时,摄像机是从两人的正侧面拍摄的,此时观众看到的是两人面对面交流而没有视线射向镜头(即观众)的画面。往往在主持过程中,主持人也很少将视线投向摄像机镜头(即观众),好像专注于与嘉宾的交流。我们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画面不管是嘉宾的画面、还是主持人的画面以正面的居多(即使是侧面的画面往往也以远景、全景为主),而且在主持过程中(即使是与嘉宾的交流),主持人也会不断地面向摄像机镜头(即观众)讲话,其面向摄像机讲话的次数明显多于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为什么两个影响力如此之大的传媒力量在制作细节方面存在着诸如此类的差异呢,是不是基于传播理念的差异,是不是基于受众对象的差异,如果是的话,这两个电视台的差异之处又分别有着怎样的传播效果呢,或者说画面风格的不同会否带来传播效果方面的差异呢,这两种不同的画面风格(显然两者的画面风格和主持风格是不同的)带给观众怎样的观感呢,这些都是本课题力求回答的问题。

研究目标:

本课题拟从现有的节目资源出发,研究新闻时事评论类节目画面的形式要素、目标受众的反应、预测此类节目电视画面语言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1)新闻性评论节目的画面规律。通过对比研究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时事亮亮点和央视的新闻1+1等节目,总结归纳新闻评论节目画面的一般要求、特点。初步计划研究内容涵盖镜头的运动、拍摄角度、不同镜头之间的切换规律等形式性内容。

(2)从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客观性)出发分析此类节目对画面构成的要求以及央视和凤凰卫视评论性节目的传播效果。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传播效果的角度,

研究镜头画面的不同是否会带来传播效果的差异以及差异的方面和程度,分析两家机构所采用的传播策略。

(3)运用视觉修辞学理论、符号学理论,分析探讨新闻评论性节目镜头画面语

言的表达方式、表层意义和引申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创新之处:

观众在接触传播内容之前,往往先看到的是电视的画面。在信息化社会,如果电视节目在第一时间没有给观众眼前一亮,“与众不同”的形式感,那么,内容再好也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本课题从形式要素出发,探讨形式对内容传播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的传播理念对电视画面——传播的形式要素——的影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怎样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央视和凤凰卫视电视评论节目的传播效果、观众

的反应。关键是确定实验所需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使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对应的关系。

(2)在不考虑传播内容(比如评论员的语言犀利、观点独特、讨论的主题等)的

情况下,节目制作方(央视和凤凰卫视)运用了怎样的策略实现新闻节目的有效传播,这些策略对于观众有效吗,观众注意到了哪些编导们经过精心设计的形式元素,

3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本课题拟分以下五个阶段实施:

(1)文献搜集、分析(含节目资源的搜集)

(2)内容分析。画面形式元素的总结分析,传播内容的分析。

(3)问卷调查与访谈、对比实验研究。针对画面的形式元素开展传播效果的调研。

(4)对收集的资料、调查的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前几个阶段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查缺补漏。

(5)论文撰写。

主要的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运用符号学理论,通过对电视画面符号、语言等形式要素的量化测量和比较,探究此类节目编导通过画面所隐含的表层意义和引申意义。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的问卷,考察观众对不同风格的评论节目的反应,并进行分析统计。问卷的设计必须体现出相应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研究的目的。

(3)访谈法。通过设计访谈提纲、访谈问题找出其它的能够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或者变量。

(4)实验法。就同一类题材的节目,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传播效果方面的对比实验。运用此类方法的关键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改变,而不是由实验中的其它因素引起的因变量变化。

4

四、考核指标

预期成果

本课题从实证研究出发,通过演绎和归纳,可以拓宽新闻评论节目的研究视野、促进新闻评论节目良性发展、为我国大陆地区的新闻评论节目提供新的、独特的研究和传播视角。

最终成果形式为论文。在社会转型时期,关于评论性节目画面的要素、画面与内容的关系;针对特定的传播对象,电视画面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