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研究综述

课程评价研究综述
课程评价研究综述

课程评价研究综述

课程评价作为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中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泰勒( R. W . Tyler)在“八年研究”中首次正式提出课程评价问题,标志着课程评价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系统的研究,在此后几十年里,课程评价发展迅速,课程评价的观念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外关于课程评价的研究,集中在课程评价内涵,课程评价模式,课程评价标准,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我国课程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产生至今只有20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学者对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注,我国课程评价研究逐步发展起来”。1

我国关于课程评价的研究,最初主要以引进或介绍西方的课程评价理论为主。到了90年代中期,借着课程改革的契机,国内学者开始对课程评价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课程改革服务。进入到21世纪,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兴起,学者们纷纷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课程评价进行研究,尝试构建一套服务我国课程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评价理论体系。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近年来我国关于课程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评价理论的研究,我国课程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及课程评价发展趋势的研究等方面。

1.课程评价理论的研究

我国课程评价理论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国外理论的借鉴,二是在有关成熟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这些理论突出表现在对课程评价发展阶段,课程评价模式,课程评价主体、课程评价对象,课程评价方法等的研究上。

(1)课程评价发展阶段研究

关于课程评价发展阶段的提法,目前较为权威的是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的“四阶段”说,即“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建构时代”。2一是评价的“测量时代”(1900~1930年),代表人物是有着“教育测量之父”著称的桑代克。这一时期,人们尝试着将统计、测试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以测验(testing)或测量(measurement)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1方勤华.近年来我国课程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42-147.

质,并通过心理测量或测验对学生个体进行甄别。”3这一时期评价的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即测量。二是评价的“描述时代”(1931—1950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这一时期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这一时期开始评价走上了科学化”。4三是评价的“判断时代”(1951~1970年),这一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塔弗尔姆(D.L.Stufllebeam)和斯克瑞文(M.Seriven)。这一时期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judgment),评价人员开始关心一个问题,即对已经确定的目标是否需要评价、是否需要价值判断。这一时期为“价值赋权”,它走出了“描述时代”认为“价值中立”的误区,确认了价值判断是评价的本质,确认了评价的过程性;许多新的评价理念如“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评价”等在这一阶段产生。5四是评价的“建构时代”(1970年以来),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巴和林肯。它建立在对前三阶段评价模式批判的基础之上,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它以“共同建构”为基本特征,主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相互协商,达成共识,反对传统上的“管理主义倾向”。显然,“建构时代”下的评价模式,突出人的重要性,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我国当前的课程评价也要注重“以人为本”,在民主协商的氛围下,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2)课程评价模式的研究

课程评价模式是指一套具体实施评价的方式,是为人们提供进行具体课程评价时可以效仿的范例。有人认为,“运用一种具体的课程评价模式,实际上就是按照某种特定的课程评价取向,运用一套特定的程序对具体的课程进行诊断和判断。”6,人们对课程评价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不同课程评价模式的产生,目前国内学者研究较多评价模式主要是目标达成模式和CIPP评价模式。

首先来看泰勒的目标达成模式。

泰勒的目标达成评价模式,来源于“八年研究”中的实践。在其所著的《课

3董兴.国外课程评价理论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32-34.

4刘垚.课程评价模式发展理路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6-29.

5董兴.国外课程评价理论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32-34.

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他将这一模式进行了详尽描述。在书中,泰勒明确指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然而,由于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指人的行为变化,即所确定的目标是指向于使学生行为方式产生所期望的某种变化,因此,评价是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程度的过程”。7显然,泰勒的评价模式带有明显的目标倾向,对于学习的判断依据,主要是学习前后行为表现变化的对比。依据表现在学生身上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进行评价,就使得评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在对课程所规定的学生行为进行评价时,这种模式是一个比较适用的模式。”8泰勒的目标达成模式自产生之时,便受到众多人的追捧,即使在今天课程评价实施时,依靠“目标”进行评价的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然而,这一目标评价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主要是“侧重于对课程实施后所达到结果的评价,侧重于对学生行为的评价,而不是对课程本身的全面评价,是倾向于把评价作为一个课程发展的终极阶段,并不是把评价贯穿于课程研究的始终。”9

其次,简要介绍一下CIPP评价模式。

CIPP模式,全称是“背景、输入、过程、结果(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评价模式”。它是由美国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倡导的模式。这一模式认为,“评价不应局限于确定目标的达成度上,应为作出某种决策而描述、获得和提供有用的信息。”10相对于泰勒模式的“证明”而言,斯塔弗尔比姆更强调评价的改善作用,这种不以评判为目的的课程评价,可以保障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对象,从而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信息。

同时,相对于泰勒评价模式的片面性而言,CIPP模式是对教育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因而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课程在哪些方面是恰当的,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CIPP模式的这些特点,既可以矫正泰勒评价模式过于强调课程评价目标结果的影响的不足,又符合我国学界开始注重课程评价“过程性”和“形成性”的思想,因而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3)课程评价主体的研究

关于课程评价主体,有学者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阶段、价值取向的不同,7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105-106.

8林智中,马云鹏.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09:31-36.

9林智中,马云鹏.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09:31-36.

课程评价的主体也会有所变化。依据课程评价的需要,课程评价主体有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11也有学者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际操作者,他们对课程的优势与不足有着最真切的体验,最能提出改进课程和教学的切合实际的建设性提议,他们应成为课程评价的重要主体。”12还有学者指出,课程评价的主体是“由课程编制者、课程管理者、课程实施者、课程接受者组成。”13从这些学者对课程主体的认识可知,教师作为课程评价主体的观点,已逐步得到认可。同时,课程评价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们在课程评价时一方面需考虑每一个主体的作用,做到全面评价,同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凸显主要主体的地位。

(4)课程评价对象的研究

课程评价的对象可理解为课程评价的范围、评价的客体。钟启泉教授指出,课程评价的对象为课程及任何与课程相关联的实体,这些实体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课程大纲、教材、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及有关机构。也有研究者认为,“课程评价的环节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制定及实施、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课程后的结果等方面的评价和分析。”14还有人认为,“课程评价范围具有广泛性,它涉及教材编写的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校管理方式、教研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转变、校长角色的转变等问题。”15在笔者看来,评价对象是相对于评价主体而言,在一定条件下主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具体的场合中,判断评价对象时一定不能脱离其评价主体而孤立看待。

(5)课程评价方法研究

有学者按类别划分,分别对国外与国内课程评价方法做了一个综合概括16,认为国外评价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定方法;目标本位评价方法与目标游离评价方法;外部人员评价方法与内部人员评价方法。国内评价方法有:依照课程评价性质划分的诊断性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方法以及总结性评价方法;按课程评价关注焦点划分的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从课程评价不同的信息收集方式划分的为问卷法、访谈法、量表法、自然观察法、标准检测法以及自我评

11李玲玲,郭兰,吴颖,殷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0,04:162-164.

12刘志军.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陆志远.课程的价值与评价[J].海南大学学报,1994(1).

14李有发.课程评价与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动态,1988(6).

15杨虹.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8-30.

16邓峰,钱扬义,钟映雪,刘秀苑,罗秀玲,谢泽琛. 国内外课程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嬗变与启示[J]. 中国考试(研究

价法等。还有学者,从课程评价方法的发展历史着手,认为课程评价方法的变化过程是“从寻求评价的‘客观性’,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量化评价,到以量化评价方法为主,质化评价方法为辅,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过程,发展到主要采用质性评价方法,由评价主体之间共同‘协商’而进行的建构过程。”17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知,笔者认为对课程评价方法进行划分的最大好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系统地看待评价对象,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评价。在我国当前的课程评价方法体系里,应将质化评价方法与量化评价方法有机整合,这不仅是后现代课程评价手段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提升我国课程评价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2.我国课程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1)我国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多,笔者从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然后在对这些观点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目前我国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二是过多地强调定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视定性的研究。三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很少参与课程评价的过程,使评价过程变成少数权威人士的活动。”18

也有学者指出课程评价存在问题有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够全面;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学生参与评价较少。”19

还有学者认为,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四个层面,即“对课程评价的宽泛理解;大多为单项的课程研究活动,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组织;国家层面的课程评价为主,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缺失;评价主体单一,过于强调行政意义上的评价。”20

另外,有的学者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我国中小学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功能方面: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对评价结果的

17陈丽华.从主体间性哲学的视角透视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教育测量与评价[J].2008(9).

18林智中,马云鹏. 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 教育研究,1997,09:31-36.

19吴菁.浅析我国课程评价模式[J].教育探索,2004,10:16-18.

反馈和认同,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②评价标准方面:一是片面强调相对性评价标准即被评价对象的相对位置,忽视以被评价对象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二是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的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③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可以量化的内容,如学业成绩;而对难以量化的内容,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情绪态度、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则相对忽视。④评价方法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过多注重定量方法而忽视定性的评价手段。⑤评价主体方面: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忽略了自我评价的价值,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老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⑥评价对象方面:被评价对象基本上处于被动的被检查、被批判的地位,其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拒斥或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发生欺骗、弄虚作假等行为。21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评价主体方面:①国家层面的课程评价为主,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缺失。过分强调行政意义上的评价,忽略评价中人的情感因素,使得评价变得机械,不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②评价过程为少数权威人士掌控,教师、学生参与评价较少。实际上,课堂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才是真正的评价主体,他们的评价属于内部评价、属于真实性评价,他们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③评价主体间的合作不足,限制了课程评价的效力。在评价主体多元的情况下,主体间如何通过沟通与合作,以形成有效的合力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现实中真正的多元评价还没形成。

评价标准方面:①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把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忽略对学生非学业成绩的评价。②片面强调相对性评价标准即被评价对象的相对位置,忽视以被评价对象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③不能很好处理集体评价与个别评价之间的关系,较多地以集体评价代替个体评价,差异性评价明显缺失。

评价方法方面:①评价方法的单一,过多地强调定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视定性的研究②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评价主观倾向严重。

(2)课程评价问题的解决对策

有学者认为,要解决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需做到“一、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要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二、在课程评价手段上,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三、在课程评价主体上,要摒弃那种只有少数人参与评价的倾向,使更多的与课程发展有关的人,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人员有机会参与课程的评价过程。”22

也有人对我国课程评价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改革单一的评价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打造多元化的评价主体。”23

还有学者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认为新课改中课程评价观需要转变,具体表现在:“①在评价功能上,应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②在评价的内容上,应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查。③在评价方法方面应有效整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④在评价的对象上,应由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⑤在评价的主体上,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24

尽管在具体的评价措施上,学者们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基于对课程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共同认识,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上也包含着一些相同的地方,表现如下:评价主体方面:一方面,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更多与课程发展的有关的人尤其是教师参与到评价中来。另一方面,注重评价主体间的合作,采取自评、互评等多种手段搜集评价信息。

评价方法与手段方面:要注重评价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采取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内容上:要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查,防止片面评价。

3.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研究

有学者,在对国外课程评价理论发展现状的思考上,得出国外课程评价理论发展的新趋势:“①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②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激励发展。③评价价值取向正逐步实现统一。实行“以人的需要”为本的价值取向,重视根据每个学生的进步状况来判断所取得的教育成果,重视形成性评价等。④

22林智中,马云鹏.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09:31-36.

23吴菁.浅析我国课程评价模式[J].教育探索,2004,10:16-18.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强调课程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⑥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⑦评价类型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从相对性评价转向绝对性评价。”25

也有学者对我国课程评价发展做出了展望,认为接下来我国课程评价研究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加强课程评价理论研究;加强地方特别是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26

还有学者认为,“课程评价多元化将逐渐取代传统单一的评价,并成为世界课程评价的一大趋势。”27这种多元化主要包括: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对象的多元化;评价者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无论是国外课程评价的研究趋势,还是国内课程评价的未来走向,都共同强调一点,即评价的多元化。在这里“多元化”含义极其丰富,笔者仅以列举直接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关方面的“多元”,以凸显“多元化”丰富的内涵。第一,“多元化”意味着发展的多样性,要用全面的视角看待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第二,“多元化”意味着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要用分层与差异的评价方法去评判学生的发展。最后,“多元化”还意味着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采用多样的手段、方法、形式进行评价。

以上从对课程评价理论的介绍出发、到对课程评价实际运用中存在问题的描述,再到对课程评价发展趋势的探讨,笔者粗略地对课程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25董兴.国外课程评价理论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32-34.

26刘志军.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7,01:3-1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概念: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订并实行的各种计划、活动和进程。 教学概念:(1)教学即学习 (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目前对于教学内涵的界定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共同活动之下,从教师一方入手来界定教学;第二种同样在共同活动之下却是从学生一侧着眼对教学概念作进一步解释;第三种则是从这种共同活动的结果来解释。第一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第二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第三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启发和学生的积极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交织着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和发展体力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如何规划学习进程。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这个系列行为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才能保证它的品质。 课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它还包括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整体的“布局谋篇”,它是教学内容及其架构。在后现代课程观的视野中,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这一侧重点和主体的变化将更为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而较少重视跑道本身。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设置什么课程,其中又包括哪些学习主题,各门课程所占的份量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大全附带评语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权重得分 教的方面59 分 教学 目标 10分 1.目标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5 2.情知和行为目标结合和谐,可操作,能落实 3 3.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达标要求 2 教学 内容 6分 4.知识正确,容量适当,学生能接受 2 5.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和重点突破 2 6.以教材为例,训练学生能力,指导学法 2 教学 过程 8分 7.教学活动每一节流程结构合理,体现教学思路与学生思维,心理协调,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4 8.结构流程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实践 2 9.教学节奏密度适当,时空分配合理 1 10.具有本学科课型特点 1 教学 手段 10分 11.教法注意提示认知规律和学法指导 4 12.情景创设恰当、有效 2 13.问题系列设计严谨,情知有机交融、和谐 3 14.教法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发 1 教学 调控 效果 检测 8分 15.对学生信息及时反馈,有效纠正,完成教学任务 2 16.精心安排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练习活动 2 17.以师之情唤生动情,师生和谐平等 2 18.给学生一定消化思考的余地,课业负担合理,轻负高效 2 教师素质 12分 19.教态大方自然,语言准确简炼;演示操作规范,指导得法;板书科学、工整、美观 5 20.运用直观教具、现代教学媒体等,使用正确熟练,合理优化 5 21.善于组织教学,能随机调整 2 教学特色5分22.在课堂结构创设学境、教法和媒体运用等方面有独特创举,效果显著 5 学的方面41 分参与 状态 15分 23.全员参与 第23项至27项 只能选择其中 一个分数等级 15 24.有个别学生不参与12 25.有10%左右的学生不参与10 26.有20%左右的学生不参与7 27.1/3以上的学生不参与 3 交往 6分 28.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 6 29.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5 思维 状态 12分 30.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5 31.问题与见解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5 32.能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展开创造 2 情绪 状态 8分 33.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 2 34.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2 35.入境生情,意志得以锻炼 2 36.情感共鸣的表露自然、明显 2 综合 评价 评语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作者:张振英 来源:《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7年第5期 张振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 精悍、交互性好、应用便利”等特征被教育领域广泛认可,文章通过微课的概念、特征及制作 方法的简要介绍,并以“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小学数学《鸡兔同笼》专题的参赛作品 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微课资源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从两个方面提出微课资源设计的 有效策略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大赛;现状分析;设计策略 一、微课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各种以微型课程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实 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铺开。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针对目前国内教育 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在此后,微课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并带动了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微课这一 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胡铁生(2015)将微课界定为“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 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在“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中,将微课界定为以视 频为主要载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单一的、严格定义的学习主题(或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从上述定义可以总结得到微课具有以下特点:(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围绕学科知识点(如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3)时长短;(4)内容精;(5)支持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 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鉴于此,微课视频的制作尤其重要,微课视频的制作水平直接反映了微课的质量。孟祥增等人指出,有关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主要 有五类: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 二、“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分析 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资源在课堂教与学应用中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深入挖掘并大力推广各 地区的典型示范和先进经验,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 建共享,湖南省教育厅举办了“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旨在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 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 (一)参赛微课基本情况

课程考核方案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课程考核方案系别:信息技术系 课程名称:网络数据库 适用对象:03级软件设计五、六班, 04级软件设计一、二、三、四、五、六班。 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24 实践学时:24) 64(其中,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32) 学分: 一、设课目的:通过认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而设网络数据库课程。本课程是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提高篇和深入了解、学习有关数据库相关内容的课程。开设本课程所需要的预备知识和课程有:计算机维修与维护、程序设计基础(如BASIC、C、VB等)、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如VF、ACCESS等,如果已经学过VF,则不需要程序设计基础)等背景知识(上述课程以我系已经开设的课程为参考)。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考试内容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SQL SERVER 的基本概念,掌握在SQL SERVER中建库、表视图及关系等操作,学会利用SQL的常用语句和可视化的方法实现增、删、改、查的操作,在熟悉存储过程、触发器、游标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其代码的编写,同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实现网络数据库的管理。 三、课程考试方案:主要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20分) 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及学习态度(10分) 上课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10分) 实践课成绩考核内容:(80分) 四次上机操作考试,根据学期的安排分四个阶段进行考试:20分/次, (详细内容见附录) 2.考核方法 实践性的上机考试。 3.成绩构成要素(例如作业、阶段性测验、期末考试、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考评等)及各要素所占比重:平时作业及表现占20分,实践课成绩占80分。 5.组织形式:分两组在计算机上完成考试。 1.考核内容:本课程所讲内容 2.评分标准:平时20分,每次测验20分,累加得出总分。 3.考核方法(包括补考形式):补考形式拟以笔试为主,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由作业、学习态度、学习纪律、阶段性测验组成。 4.成绩构成要素:平时成绩20%(作业、阶段性测验、学习态度为、学习纪律),期末成绩80%。5.组织形式:随堂组织形式 6.考核时间:在授课期间。最后的测验,在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进行。 7.考核地点:课堂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SQL Server实用教程》郑阿奇等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年7月 五、其他有关说明或要求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为做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泰山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泰山学院课程评估方案(试行)》、《泰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泰山学院选修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外语教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计算机课教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根据2007年“迎评促建年”活动实施项目,从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建设、课程评估、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着手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思路和工作计划。成立了专业建设与评价、课程建设与评价专家组,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工作细则,加强对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方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重组基础、反映现代、面向前沿、交叉融合”的改革思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建设合格课程、创建优质课程、争创名牌课程,以点带面,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

主要措施: 一是组织教学研究立项,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2006年我校印发了《泰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文件的精神我校规范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立项研究,为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特别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校级立项,学校给与一定经费资助,凡是列为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学校在经费上分别给予以1:1和1:2配套。 二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将研究成果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先后三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 三是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要求基础课程、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干专业课程,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规划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获国家、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等。同时鼓励教师编写辅助教材,进行教材配套,优秀教材评奖。 四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套改革,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支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全院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形成了“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CAI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内容和课

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04-09T09:49:54.49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4期作者:蔡珍[导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贡献蔡珍(西宁市劳动路小学青海西宁 810000)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054-02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贡献,而人类之所以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己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改革也成为各国经济与社会改革的核心。《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标准》中还就评价提出了7个具体方面的建议: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3、情感态度的评价;4、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5、体现评价主体 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6、恰当的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7、合理设计和实施书面测验。 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也是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关注的改革重点。不只是把评价作为对教学结果的判断,而且还要把它视为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的考查,不能等到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才给予考查,而是要在教学之前,教学之中,就密切的关注学生学习的潜在状况和进行状态,并及时对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进行判断,从而调整教学。 二、研究意义 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开始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评价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地呈现并合理的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部分,与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有所区别。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基本素质评价、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过程评价、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等内容。学生评价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评价,可包括德、智、体等方面,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有所不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评价对象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而课堂教学的评价对象则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虽然课堂教学评价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但其目的在于以“学”评“教”,而且,课堂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只是整个学生评价中的一部分。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评价来定义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仅有少数研究者给出了其确切的定义,强调针对数学课堂进行评价。陆建中等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一节(或几节)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评价标准,运用科学测评手段对教和学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孔凡哲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和评价。 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客体教评价中,评价客体是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依据评价主体是否参与课堂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评价者,包括教学行政部门的人员,如教研员、评价专家、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同行等;另一类是内部评价者,包括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本人及学生全体及个体。标准是衡量事物的一种准则或者规范,它是关于价值的陈述或判断语。评价标准又称评判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是评价活动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人们价值认识的反映,它表明人们重视什么、忽视什么,具有引导被评价者向何处努力的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或数量要求的规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大致出现了两种不同特征的标准:一类是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形成于20实际80年代,注重以教师的“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另一类是“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大致形成于2001年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以后,注重以学生的“学”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新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论教”和“以学论教”相结合的方式开始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五、我国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数学教学论以及数学教育评价方面的专著和教材大多数都有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专门论述,同时在数学教育实践领域还有更多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研究者开始出版相关的专著。如何认识和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己有研究成果,让数学教育工作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对己有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分析、总结、概括十分必要。总结起来,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涵义 “评价”原意为评定货物的价值。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关于这一点己达成共识。如任子朝、孔凡哲、刘志军、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研制小组都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以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以教学目标和有关教学理论、理念为依据,运用可操作性的科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但是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人们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整体。另外,马云鹏、孔凡哲、张春莉教授还指出了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区别。大部分文献都是基于一般意义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仅有少数文献基于自己的理解给出了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基本上是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中,强调针对数学课堂进行评价。如“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一节(或几节)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对教和学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等。孔凡哲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评价。 2、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及基本理念

有关微课程的文献综述

有关“微课程”的文献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速、高效。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等的“微软件”似乎向人们宣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微时代”。然而,纵观中国的“微市场”众多的“微”软件、“微”网站都只是单纯的满足于人们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生活,而随着推出的“微课程”就很好的填补了中国微时代中教育领域的空白。 一、“微课程”的发展 其实“微课程”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案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就提出了“微课程”的理念,他将建构主义方法转化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案内容,并在此后将“微课程”理念在该学院得以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培训机构或网上学习资源里推出“提分微课程”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案模式,以重点常考题型为出发点,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将重点考点进行归纳,是一套真正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见效快”的高清视频系列课程。微课程的出炉一般经过个过程:先寻找故事中的价值点,接着是梳理价值点,然后是提升价值点,最后是形成脚本,课程化开发。 二、国内外对于“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分析 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在他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案实践要求,以教案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案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案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案资源有机组合”;“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案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案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案模式和学习方式”。 在国外,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有一位课程设计师如是说:利用这些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案,并配上任务和讨论,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一样的学习效果。圣胡安学院是在“职业安全”这门新的在线学位课程里开始利用微课程进行教案的,现在已经在很多科目中使用它,如阅读,部落管理和兽医等科目的学习。由于“职业安全”这门课使用微课程教案,所以在第二学期招生时,学生迅速的激增到人,这给圣湖安学院的管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管理者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在线班级可以使用微课程。 微课程的长度一般是—分钟,主要介绍关键词和概念。比如一个阅读教师迈克尔介绍说:学生通过听一个秒的微课程来学习单词构造,这个课程介绍了单词的组成并解释它们代表什么意思。然后同学们利用在线词典去找出个前缀,后缀和字根,并写下他们的查找的结果再通过留言板进行讨论。 圣胡安学院的延伸教育学院的院长桑德拉特雷西最初很怀疑微课程的有效性——这些课程似乎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而且有些人认为像文学分析和求解复杂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核方式多样,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及考试构成。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实训成绩30%,考试成绩40%。 (1)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分三部分内容: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 实验态度主要是对学生的考勤情况及其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实验操作成绩是指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操作规范程度、对实验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和对实验内容的熟悉程度的评价;实验报告成绩是对学生撰写的文档准确性、规范性的评价。这三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如下: 实验态度 10% 实验操作 20% 实验报告 10% (2)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分两部分内容:期末实验抽考、设计作品评测。 期末实验抽考是在期末对每位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选择实验内容进行实验考试,考试内容从平时实验中选取;学生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设计实验电路模块、制板、焊接并调试,在期末对各组设计作品进行评测,评测小组成员由教师和各小组负责人组成。这两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如下: 期末实验抽考 30% 设计作品评测 30% 改革单一的闭卷考试考核方法,树立全面的考试观。 改革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式传统考试考核方法,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为重点,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考核为基础的考试考核体系。在考核

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根据考试课程的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技能操作、设计等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上,可采用百分制、五分制、两级评分等多种评分方法。通过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考核办法 根据不同职业情景的实训要求,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分的办法。根据每次实训的成绩积分,得出最后成绩。 (二)评分标准 共五部分综合评价,各分为五个等级,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具体要求如下: 1、文档分(40%) 各类文档的完整、清楚、条理、字迹、录入速度等。 优——各类文档格式正确、结构完整、内容明确具体、主题突出、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在规定时限内快速完成,打印装订规范美观、完全符合要求。 良——格式正确、结构完整、内容具体、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及时完成、打印规范。 中——格式基本正确、结构基本完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按时完成、打印规范。 及格——格式基本正确、结构基本完备、内容基本符合要求、按时完成、打印规范。

浅谈“慕课”的概念及现状

浅谈“慕课”的概念及现状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以它学习模式的开放性及学习对象的无限制性,引领着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它以一种全新的教育姿态为教育界带来改革的动力。 标签:MOOC;慕课;起源;概念;现状 一、“慕课”的概念 (一)“慕课”的起源 “慕课”起源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掀起了一次在线课程建设热潮。2007年8月,在犹他州州立大学,大卫·怀利早期教授的网络课程,应该可以说是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原型。“慕课”这一术语最初出现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和人文教育研究院的布莱恩·亚历山大在教学实践创新中提出,后经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思与国家研究院斯蒂芬·道恩斯领导设计了“慕课”在线课程。 (二)“慕課”的概念 “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OpenOnlineCourse”缩写,中文意思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代表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到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开放,以兴趣导向,全世界的学习者都可以进来学,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在线,慕课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课程,是指某研究领域中的围绕一系列学习目标的结构化内容。MOOC体现着技术和文化的融合正围绕着数字化创造出新的能量。MOOC技术主要包括高质量的编目视频、数据采集与分析、带有社交功能的授递平台,使得基于网络的教学相比过去更加有效、更具规模。从文化角度,MOOC秉承一种基于网络的交流、协作和知识发现的学习文化。 把“MOOC”翻译成“慕课”一词的是我国华南师范大学学者焦建利教授。焦建利教授在《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一文中提出:“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与传统的透过辅导专线、互联网和电视广播等形式的远程教育截然不同,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也差别迥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更是泾渭分明。“慕课”旨在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传递到最偏远的角落。 二、“慕课”的发展现状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评价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评价策略研究 一、综述导言 哲人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身处于班集体之中, 他们喜欢表扬, 需要鼓励, 渴望被肯定,他们希望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评价语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因而, 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评价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态, 对学生的表现。应用适当、正确的评价来不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 让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营适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目前,国内已经有好多学者、专家研究过该课题,但是实践证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评价体制还是不够健全,因此,研究本课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小学课堂教育评价策略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表明,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胜,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其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中,它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人文情操的陶冶是十分重要的。赵明仁、王嘉毅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对于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对人的本质尤其人在教育视野中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由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特点以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育评价应建立在对评价对象的认识上进行的。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给以一定的鼓励,评价也应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挖掘多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

写作教学研究综述:课程内容、实施与价值讨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15217472.html, 写作教学研究综述:课程内容、实施与价值讨论 作者:朱建军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10期 在夏丏尊先生看来,写作教学的问题,实际最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黎锦熙先生曾从课程层面来探讨作文名称的问题,但他认为,“名称上的关系原不甚重要”,而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这三个方面才是最直截了当和最重要的,才能决定学生写作的内核与实质,而名称已是其次的其次了。因此,考察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优劣问题,也要从整体上关注“写什么”,即写作课程内容怎样,“怎么写”,即中学写作课程如何实施,“为何写”,即中学写作课程价值如何。可以说,目前的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恰恰在于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三个问题。 一、究竟“写什么”:写作课程的内容讨论 我国写作教学出了问题,于是,研究的关注点都集中到“内容”问题,即“写什么”“教什 么”“回归什么”的问题;而开的药方大多是“写生活”。在课堂教学层面,明显地表现在以学生 生活为核心的课堂写作教学模式,而在具体的操作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生活化”——深入生活。这一写作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感悟和表现生活,如何做人,以及如何书写人生;生活成为了“作文教学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 实际上,“写生活”仅仅是“阐述课文的”“表现生活的”和“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的”三种范畴中的一种,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带有原创性的一类写作。这里的“生活”往往还被解读、被限定为涉及学生“个人生活”的“好人好事”“迷人景色”等。而另两种——“阐述课文的”“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的”——需要大量读和研究方能写的学术工作,被严重忽略了。 在国外,“写生活”,实际指“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即用故事和诗歌的形式(文学的形式)反映“生活”,这个“生活”多指“个人生活”或“私人生活”①。且“创意写作”被认为是一 种“特殊的写作”,或“额外的事项”(an“extra”)②。也就是说,我们实际在从事着几乎与阅读不发生关系或仅有“影响”关系的原创性写作事项。 实际上,中小学学生在校的“生活”,主要还应是带有学术性质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生活”。比如,我国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限的“儿童实践活动”为:“阅读课中和高年级自然、地理、历史课中的观察、参观、实习、试验等等的活动”,并认为这是“最好的资料”,并因此规定写作顺序为“从述到作”,而“述”与“作”,均涉及如何读、如何写的双向目标。在美国,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跨学科的学术“实践活动”,学生写作取材非常丰富,可以就各科学习内容进行写作,也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或到社会上调查访问;汪凌也谈到法国写作教学注重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如高中写作主要包括提出论据的论辩、评论和创作作文等。

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研究 过程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评价范式。目前,不同的专家、学者对“过程性评价”概念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开展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可以更好地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进行有效融合,不仅关注教师教的过程,也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本研究借鉴高凌飚对过程性评价的阐述,对二年级(水平一)立定跳远的第一次课为课例进行体育教学过程性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小学二年级(水平一)的学生为对象,教师教授《立定跳远》教材内容的第一次课为课例进行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相关的图书和期刊,全面了解小学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专家咨询法 通过咨询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去。 1.2.3问卷调查法 在教师教授完立定跳远的课后,分别向观摩教师和参与学生现场发放《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向教师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100%。向学生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有效问卷38份,有效率为95%。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主体视角中得到肯定和认可,促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和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 2.1.2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内容,体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本研究主要对学生学习态度、体能、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完整版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 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综 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呈现,认为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以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时长符合学生的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

国内外MOOC教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MOOC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 MOOC(慕课)的教学研究始于2014年。本文从三个不同视角梳理了国内MOOC(慕课)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国外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整理,旨在通过研究现状的了解,进一步推动慕课对自主学习和自适应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关键词】慕课;课程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MOOC国内研究现状 MOOC(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的音译。随着2013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分别签约MOOC平台,国内掀起了MOOC研究高潮。教育界纷纷研究MOOC对于各门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当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关于MOOC的教学研究起于2014年,其中“MOOC+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文章,不包括MOOC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法构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类的论文34篇,足见研究的热度。由于MOOC在2012年开始蓬发,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因此国内外对MOOC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至2014 年,以“MOOC”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总库进行检索,分别为 1、111 、642篇。主要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MOOC发展历程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视角的研究。国内文献资料中讨论和介绍MOOC相关发展历程的文章比较多,如陈肖庚等(2013)在文章中指出,MOOC起源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联通主义学习理念下兴起,在行为主义学习理念下繁荣,从学习理论的角度阐述了MOOC的发展历程。王颖等(2013)主要从国外大规模开放课程发展的角度阐述了MOOC的发展历程。樊文强(2012)、韩锡斌等(2013)、王萍(2013)、刘继斌等(2013)也在各自的文章中从MOOC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等角度进行了阐述。王文礼(2013)则从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顾小清等(2013)在文章中探讨了MOOC本土化的诉求,面对MOOC的本土化发展态势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MOOC所引发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对MOOC发展历程的剖析,以期对后来研究者理清MOOC 与远程教育、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提供帮助。从查阅的国外文献来看,对MOOC发展历程研究的学术文章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关注MOOC对教和学带来的影响。 第二,基于教与学视角的研究。国内学者从2012年起开始关注MOOC中对教与学的研究。樊文强(2012)指出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MOOC,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特征与结构,从学习支持的角度剖析了学习者的自组织和课程设

课程评价研究综述

课程评价研究综述 课程评价作为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中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泰勒( R. W . Tyler)在“八年研究”中首次正式提出课程评价问题,标志着课程评价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系统的研究,在此后几十年里,课程评价发展迅速,课程评价的观念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外关于课程评价的研究,集中在课程评价内涵,课程评价模式,课程评价标准,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我国课程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产生至今只有20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学者对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注,我国课程评价研究逐步发展起来”。1 我国关于课程评价的研究,最初主要以引进或介绍西方的课程评价理论为主。到了90年代中期,借着课程改革的契机,国内学者开始对课程评价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课程改革服务。进入到21世纪,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兴起,学者们纷纷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课程评价进行研究,尝试构建一套服务我国课程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评价理论体系。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近年来我国关于课程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评价理论的研究,我国课程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及课程评价发展趋势的研究等方面。 1.课程评价理论的研究 我国课程评价理论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国外理论的借鉴,二是在有关成熟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这些理论突出表现在对课程评价发展阶段,课程评价模式,课程评价主体、课程评价对象,课程评价方法等的研究上。 (1)课程评价发展阶段研究 关于课程评价发展阶段的提法,目前较为权威的是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的“四阶段”说,即“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建构时代”。2一是评价的“测量时代”(1900~1930年),代表人物是有着“教育测量之父”著称的桑代克。这一时期,人们尝试着将统计、测试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以测验(testing)或测量(measurement)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1方勤华.近年来我国课程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42-147.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心得体会 第1篇:课堂教学评价三、关注学生学习 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其结果是, 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 四、关注教师对学 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 学生真诚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最终目 的。 篇2:课堂教学评价学习心得 学习课堂教学评价 心得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 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 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

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一、发展性 发展性是新课程所 需要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 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传统的教学评价特 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 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 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 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 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 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 差距。 二、多元化 传统考试方法的教 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