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 教案

总第课时

《老山界》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重点:

1、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用回忆录的形式,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提示: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理清结构层次。

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本文是如何这样安排的?

明确: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本文分三部分,起因: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经过: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结果: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三、课文探究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呢?

明确: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下午山脚下(山沟) 长征中的全体红军动身爬山

傍晚瑶民家“红章”纵队政治交谈,吃粥,贴

部宣传部的工作同

标语,烧水喝天黑山脚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

夜里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露宿

半夜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被冻醒,看夜景

第二天黎明以后山路上长征中的全体红军

继续爬山,写标

语帮助伤病员

第二天下午山顶,下山至宿营

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看景致,煮粥吃

总结:由上表不难看出,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队伍走走停停,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表现了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

由上表还能得出,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下面,请同学们再细读一遍课文,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这些描述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揣摩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明确: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场面描写

(1)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明确:“之”字奇观(13、19节)

(2)思考讨论:这两段写出山路,山势的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何种精神?

明确: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写出山的曲折;写到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突出了山的险峻;再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以俯视再现山的陡峭。

这两段描写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反映了红军在艰难征程中昂扬奋发的精神境界。

4、揣摩景物描写

(1)找出最精彩的一段。明确: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23节)

(2)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寂静。

(4)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小结全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23节。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老山界》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2、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三、探究学习㈠明确顺序安排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上午傍晚天黑夜黑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四。第二教时一、复习旧课二、继续学习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三、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第三教时一、复习旧课

(完整word版)《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 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理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德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课件。

2、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七巧板和水彩笔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分析比较,认识密铺 1、找一找 出示生活中一组图片:(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在我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你能在上面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回答) 它们是由正方形、长方形拼接而成的,这些图形拼在一起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2、分析比较 师:老师这有一副用圆形铺的画面,和上面两幅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出示用圆形铺的画面) 师:那这样呢?(演示圆重叠效果)就会重叠。 3、小结定义 师:像上面这样把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平面

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板书:无空隙、不重叠铺在平面上) 屏幕演示正方形密铺。看,像这样在平面上无空隙、不重叠的一直铺下去。 4、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密铺现象,(出示:蜂窝、龟壳、棋盘、水立方)找到密铺的图案了吗?播放生活中密铺的例子。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板书课题) 二、操作实践,体验密铺 (一)一种平面图形密铺 出示课始的两幅图形 师:刚才我们发现哪些图形能单独密铺呢?(长方形、正方形)出示这样的两种图形。哪个图形不可以密铺?(圆形) 1、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

老山界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朗读赏析精彩语段,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 生:背诵《七律长征》。 2师引导:红军长征途中跨越了万水千山,你知道他们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板书题目作者) 二复习回顾 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课文是什么体裁?(回忆录) (2)写了一件什么事?(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品质?(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第一天下午动身,从山沟向上走,然后写傍晚天黑夜里露宿山腰,再到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到达山顶。)结构层次怎样划分?(准备翻山翻山经过取得胜利) 2 生反馈,师评价补充,总结引入下一环节。 三重点研讨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山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态度怎样?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打趣鼓劲,小心登

老山界优秀教案

三老山界 陆定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背诵精彩语段。 2、了解课文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材料等特点 3、体会重要词句的含义,感知课文内容和精神。 【重点难点】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背诵精彩语段。 2、了解课文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材料等特点 3、体会重要词句的含义,感知课文内容和精神。 【自主导学】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粥吃起来十分香甜。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 ②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 ③前面又有一段路在qiào()壁,马爬不上去。 ④把毯子ɡuǒ()得更紧些,把身子quán()起来,还是睡不着。 ⑤像春蚕在咀嚼 ..()(),..()()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péng pài ( )( )。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波涛互相撞击。() (2)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3)罕见的美好景象。() (4)甜美、畅快地入睡。() 3、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顶着天啦!() (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4.填空。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 。 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野马在平原上驰,, 。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5.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军指战员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请你整理出有关记叙的要素。时间:事件的起因: 地点:经过: 人物:结果: 【自主合作探究】 6.根据提示,理清脉络。

友谊的回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倾听、实践、师生合作中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教学重点: 掌握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 前半拍休止的准确演唱以及歌曲中回声处的自然准确的表现。 教学方法: 听唱法、模唱法、对唱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钢、教材、彩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律动 一、组织教学 上课:师生问好!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还特意邀

请了我的小伙伴一起来和大家完成今天的任务,瞧,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来了(播放小猪佩奇的回声那一集) (如果学生不安静,提示学生仔细看,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师:同学们刚才观看的可真认真,为什么山谷也会唱歌呢?谁能告诉老师。 生:是一种自然现象, 师: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 生:回声! 师:那么羚羊老师发出的原声和回声有什么区别呢? 生:原声声音大,回声的声音小(你听的可真认真) 音乐里面我们常用强弱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强用这一个符号来表示(出示f,贴板书),弱用这一个符号来表示,(出示p)很弱用两个这个符号来表示(出示pp,贴板书),回声我们就可以用很弱的力度来演唱,面对着连绵起伏的大山老师忍不住也想向大山问声好,下面和老师一起做个友谊,向大山打个招呼吧!老师来唱原声,你们来表现回声。大山你好!(切分节奏)生模仿回声(在这里老师布置任务要明确,师唱原声,生唱回声,提示学生回声的力度很弱,师并示范一个)找个学生来向大山问好,其余的学生表演回声。 通过力度对比,我们感受到了美妙的回声,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回声有关的歌曲——《友谊的回声》(写板书) 二、学唱歌曲。 1.初听(身体可以跟着音乐轻轻地动)

初中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6、老山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分析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的困难,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过程与方法: 学会精读语句、品味揣摩语句,学会做批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学难点】 精读语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在学习空间发布《老山界》微课和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和红军长征的资料和写作背景,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微课和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活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播放《七律?长征》歌曲视频)。同学们,诗歌中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句表现出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么,红军战士是如何翻越连绵起伏的五岭呢?今天我们一起追寻红色足迹,翻越五岭山中最险的一座山——老山界,感受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板书:老山界陆定一)今天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每回答问题正确一次就让小组的小红旗前进一人次,小红旗前进九人次围绕小组转一圈即为翻越老山界,小组长将你们胜利的红旗插到前面讲桌上。我们比一比,哪个小分队最先翻越老山界,成为优胜小分队。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老山界。 二、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同学们课前根据微课和导学案进行了自主学习,相信你一定有许多收获,我们来展示一下吧。 下面我们展示同学们发送到学习空间的资料。 1、作者名片: 陆定一(1906年~199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2、背景资料

初中语文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老山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老山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事件的方法,理解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2、感悟“坚强的意志”对生命的重要性,培养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3、感受名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继承长征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2学情分析 《老山界》一文知识点非常丰富,有表现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体现记叙文的特点;有生动的人物描写;有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的环境描写……为了能激发学生的感情,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了解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情景创设。而后,通过概括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要关注记叙文的要素,明确这应是概括内容的主要方法。之后,让学生循着课题“老山界”,找到文中介绍老山界特点的句子,了解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几个难处,以及红军是如何面对这重重困难的,同时,结合记叙文时间、地点的转移,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言,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深邃的思想境界,我从指导学生对文中“笨重”、“坚强的意志”一句的理解出发,找寻文中生动的描写,感受红军无畏、乐观、互助的坚强意志。和瑶民攀谈细节的理解,放在质疑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坚强的意志”的来源,由此教育学生,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一切艰难险阻便都可以迎刃而解,更通过理解“照着惯例”的含义、“躲”“哭”“欢喜”的瑶民情绪变化、“一点米”“一袋米”的比较,了解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军民鱼水情。最后拓展与分层作业,,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入,由学习课文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感悟“坚强的意志”对生活、生命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 重点:找寻并品悟文中生动的描写 难点:思考“坚强的意志”从何而来 4教学过程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教案

星星、山峰、四周的山、(身边的战友);高峻奇伟(行军生活艰苦);由上及下,由远及近;比喻。 3、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 明确: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5、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如果调换,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觉了。 示例:像落花飘零在水面像狂风掠过松林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①扣词语: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 ②抓修辞: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找角度:从哪一角度表现的。 ④析内容:表现了写作对象的什么特点。 ⑤悟情感。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重点段落】之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思考: 1.“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奇观”指什么?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缩、努、茎、吱、嘎、拆”等8个生字,在语境中,注意读准“背、骨”两个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大树的语言,读出它期待的心情。 3.通过填写表格,感受大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地板的历程,了解故事大意。 4.抓住“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的意思,感受大树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 5.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本文与《去年的树》两篇童话的相同与不同点。感受童话中树的喜怒哀乐,想象丰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抓住“那一定会很好”,感受大树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 难点:对比阅读,比较本课与《去年的树》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思考导语中问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认读字词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9 那一定会很好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相信这些词语你一定能读正确。 自己读一读试一试吧。 缩成努力根茎叶手推车吱嘎拆下来旧木料3.提醒:你认为这些词语中哪个字不好读,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出示图“茎”这就是植物的“茎”部分,注意读音读一声。4.练习用词语说话。 二、整体感知 1.字音大家都正确了,相信课文大家一定会读的更好,请几位同学跟老师一起接读课文。 2.这是我们接触的第三篇略读课文,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的要求呢?(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这段话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啊?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都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有的同学想好了,有的同学还需要再思考一下。大家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师画)对,一边读一遍想,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3.哪位同学能看着学习记录卡说说种子的这段变化历程。 4.同学们,你们跟他填的一样吗?还有补充吗? 三、朗读感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种子的这段变化历程。师:一粒种子它被泥土紧紧的包裹着,这多难受啊。种子想——(请你来读)要是能站起来,大口大口的呼吸空气,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谁再来读读种子的愿望(指名读),对呀,成长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于是他努力生长,钻出地面,长成了——一棵大树。 师:它长成一棵大树,他又想(指名读)正巧,农夫经过这里,他把大树砍下来,拖到家里做成了——手推车,手推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听着耳边的呼呼声,多么舒服。你知道手推车为什么感到这么舒服吗?(生回答)是啊,做一辆会跑的手推车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请你带着快乐的语气再来读读他的这个愿望。师: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当他变老了的时候,他就想——(生读) 它已经老了,动不了了,师范读,你再来试试,于是农夫和儿子把他拆了,做成了椅子。师:这椅子一待就是很多年,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板坐在很吃力, 1.默读课文,画出种子变化的关键词语。 2.填写表格,完成自学记录卡。 3.与同桌讲一讲,种子的这段历程。 它多么想躺下好好歇歇呀,请你读——最后,农夫的儿子把它拆了,锯成木片,铺在阳台上,它变成了木地板。同学们,让我们看看这段历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变化? (时间在变、愿望在变、种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帮助人它的人在变)什么没有变呢? (那一定会很好)大家发现了吗?每一次想法,后面的“那一定会很好”,这一句没有变,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乐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大家看,这粒种子从大树到手推车、椅子再到木地板,就像连环画一样,向我们展现了它这样一段生命历程,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段历程,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方法导航】 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聚集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 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 〔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 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老山界教学方案

《老山界》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的语言里流露出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二、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三、字词学习 蜷缩(quán)呜咽(yè)点缀(zhuì)澎湃(pài) 咀嚼(jué)酣然入梦(hān)苛捐杂税(kē) 四、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问瑶家。 (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 (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3)山顶所思。 (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34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五、内容探究 1.了解老山界 翻越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万水千山”中的一个,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一写呢?下面请同学们呢从书本中查找信息,并向同学们简要介绍老山界。 点拨: 第一座难走的山,30里高,陡峭,山高路远,翻山越岭…… 2.请同学们按照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理出红军战士的行踪。 点拨: 时间和地点是记叙文的要素,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可以有效地梳理文章线索。(PPT展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我们的爱国之情。 2.学习革命志士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 2.联想想象法:切身体会红军当时的处境,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提取信息,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为几个难点分析: 1.如何理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句话?可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来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间,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放佛近在咫尺,而且洪大响亮;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复,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混杂在一起,变化多端,反而变得细切。这些声音容易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2.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相互争夺之意,用在红军战士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因为“山路很难走”,且“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而“机关枪身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吃饭。“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怎样听到声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回答)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又是怎么样听到声音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听到声音使用哪个器官?(学生回答)观察耳朵的结构。逐步讲解: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听神经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2、鼓膜的振动 为了便于观察, 我们可以在纸板前悬一个小球 在纸板前敲击小鼓, 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观察一 A.保持小鼓与纸板的距离不变 B.用不同的力敲击小鼓 观察二 A.用相同的力敲击小鼓 B.小鼓距离纸板远近不同

仔细观察小球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总结: 距离不变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 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相同的力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 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三、小结 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四、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听力呢? 1、尽量避开噪声。 2、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 3、听到巨大响声时要张开口。 4、鼻、咽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介绍各种耳朵。 五、课堂练习 1.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3.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3.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听神经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4.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5.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下降,甚至丧失

第三课《老山界》导学案

第三课《老山界》导学案 年级:八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时:2 时间:序号: 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难点) 3.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二、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以上表理出文章层次思路,想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作者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3. 再读课文,找出老山界难走,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想想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二)体会文章精彩描写 1.重点读23段,对于半夜醒来的描写,试着从描写的顺序及运用的修辞方面来加以举例分析,写在下面。 2.找出文中其它地方体现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的语言的语句,并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三)揣摩特定语境中词语含义、作用 1.思考“探究练习”二、三题,体会词语作用含义。 2.体会下面几句加点词语含义。 像泉在呜咽。 抢了一碗就吃。 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 但是我们走过了……,才觉得老山界的,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四)赏析文章个性写法 1.既然文章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那么再写与瑶民攀谈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冲淡主旨了? 2.文章中恰当运用了伏笔与补笔,前后归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试从文中找出几处来,写在下面。 3.对于整个登山过程,文章也并非是平均用墨,而是有说有略,将你的见解写在下面。(五)读以致用 运用你的“妙笔”将你所观察到的一处景物,试着从多种角度、用多种修辞方法,尽量细腻而准确地写出来,看看能否“生花”?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导学案

6 老山界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七律·长征》。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作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老红军的讲述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默读课文,标上段落序号。 2.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字词积累: 惊惶.(huáng)军阀.(fá)缴.租(jiǎo)

蜷.身(quán) 点缀.(zhuì) 搀.扶(chān) 呜咽 ..(jǔ jué) 澎湃 ..(péng pài) ..(wū yè) 咀嚼 酣.然入梦(hān) 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流水、丝竹等)凄切的声音。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4.划分文章层次,找出文章线索。 明确:本文以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第2-32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33段):点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目标导学三:理清脉络,研读思考 1.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表格及答案示例: 归纳:本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老山界》教学设计.(两课时)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老山界》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课文按照顺叙的写作手法,真实生动的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镇定自若,乐观自信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文思路清晰,语言朴实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全文描写绘声绘色,刻画细致入微,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长征不是很了解(这段中国近代史在八年级下册),因此在学习课文前,应先查找有关的历史资料,或者观看中央电视台2001 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长征》,从中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红军给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学生才更容易进入课文意境。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2 体会朴实优美的语言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 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法学法:谈话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师生共同背诵《七律长征》。 2师引导:红军长征途中跨越了万水千山,你知道他们跨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板书题目作者)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2了解老山界老山界也称猫儿山,号称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主峰海拔2142.5米,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最高峰。2003年,猫儿山被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写作背景1934年10月初,中共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22日陕北会师结束,历时两年零五天,行程二万五千里,途径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北河南甘肃宁夏陕西等地, 4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 1 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知道课文的体裁。(点拨: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回答) 2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什么为顺序安排材料的,并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表格 3理清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决定翻山。第二部分(2-33)翻山经过。第三部分(34)取得胜利。4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结果怎样?你从中感受到什

《老山界》公开课教案

《老山界》公开课教案 导读:一、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 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细读品味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她是我的朋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生字词、重点句段、战争场景图、和课文插图等内容的课件。2.学生课前了解关于抽血和输血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小诗。(多媒体播放儿童配乐诗朗诵《朋友》)朋友,是一棵大树。围在我们的身边,用枝繁叶茂的叶子庇护着我们。朋友,是一件厚厚的外套。天凉的时候,为我们保暖。朋友,是一把雨伞。下雨的时候,为我们挡风遮雨。有一种爱很小很小,可它,却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付出一切,这就是朋友的爱。 师:这是一首写朋友的诗,今天我们也要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朋友之间的小故事,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她是我的朋友

【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走进文本之前就能够自然而地怀有对真挚友谊的向往之情,为感受主人公内心世界做好铺垫。这样,既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堂,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友谊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生:她是谁?我是谁? 生:她和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动脑筋提出了问题,只要你们认真阅读、仔细考,就一定能读懂这些问题的。现在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读课文,还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课文读完了吗?那词语大家都会读了吗? (课件出示词语:草垫啜泣呜咽拳头竭力阮恒迫在眉睫噢流血输血血型血管抽血献血) (1)指名认读词语。 (2)正音、巩固练习。区分“血”字的读音:“血”用在合成词和成语中,属于书面语用法,应读成xuè。“血”单独使用或用在短语(词组)中,属于口头语用法,应读成xiě。师:词语大家都已经掌握了。那刚才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生:解决了。 师:课文中的“她”指的是?生:小姑娘。师:“我”指的是?生:阮恒。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战争时期,有个叫阮恒的小男孩虽然以为献血就要死了,但是还是勇敢的为受伤的朋友献血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2.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学难点: 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具:大屏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老山界的第一课时,同学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重重,可是这些困难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战士眼里是怎样看待的? 谁能用毛主席的诗词中的一句诗来概括出来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山界》一文,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用乐观的精神克服困难的。 (二)合作探究:揣摩生动描写(投影出示)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的描写。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2段,(全班朗读)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及写法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