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1、班主任工作内容(单选+简答)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四)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五)操行评定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群体的心理功能(单选)

(1)归属功能

(2)认同功能

(3)支持功能

(4)塑造功能

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单选)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4)自主性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辨析)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5、教育的文化功能(单选+简答)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6、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单选)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7、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简答)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简答)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9、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单选+简答)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全民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现代化。

10、班集体的特征(简答)

(一)明确的共同目标;

(二)健全的组织结构;

(三)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四)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1、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单选)

(1)顺序性:循序渐进;

(2)阶段性: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3)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互补性:长善救失。

2、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简答)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3、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简答)

第一,知识是前人获得的关于世界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快速提升自我的认识能力,有效地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学校的课程应该从人类已经获得的各领域的认识中进行选择,并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形成有系统有逻辑的教学科目。

第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知识。

第三,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简答)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5、气质与性格的关系(辨析)

(1)联系

一方面,气质和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这表现在:第一,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另外,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第二,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2)区别

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表现在先。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出现的比较晚。第四,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有优劣之分。

6、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单选+辨析)

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简答)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8、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9、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单选)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0、德育原则(单选+简答+案例分析)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主义德育原则)

1、人格的特征(简答)

(一)独特性。

(二)稳定性。

(三)整合性。

(四)功能性。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单选+简答)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3、教学原则(单选+简答+案例分析)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4、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单选+简答)

(一)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二)情绪的强烈性。

(三)情绪不够稳定。

(四)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

(五)情绪两极性明显。

(六)情感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

(七)逆反性

5、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简答)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促进迁移的教学(简答)

(一)精选教材;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7、课程类型(单选+辨析)

8、教学过程的本质(单选+简答)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

(5)有指导的认识

9、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单选)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物体恒存/客体永久性。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论;思维不可逆;思维不守恒;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思维可逆;思维守恒;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思维。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抽象逻辑思维

10、自我防御机制(单选)

压抑,也叫潜抑【如把亲人逝世的痛苦经历压抑到潜意识中】、转移【如迁怒他人】、文饰,即合理化【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投射【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代偿,或叫补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升华【最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如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

11、情绪的分类(单选)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漫性。【如人逢喜事精神爽、林黛玉见花落泪、见月伤怀】;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如成功后的狂喜,失败后的绝望等】;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如面对火灾、飞机失事等采取的适应性反应】

1、学习策略的结构(简答+单选)

认识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促进迁移的教学(简答)

(一)精选教材;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讲授法实施的基本要求(简答)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讲究语言艺术。

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简答)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简答)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6、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单选)

(1)固定班级;

(2)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单位;

(3)固定时间<班、课、课时>

7、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简答)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8、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简答)

一、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二)设置合适的目标

(三)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四)训练归因

二、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表达明确的期望

(二)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三)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四)有效的运用表扬

9、学习迁移类型(单选+辨析)

10、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单选)

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

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做题技巧:凡以后再发生该事件概率增加的就是强化,减少的就是惩罚,再去看刺激的性质,消退是既不奖励也不惩罚】

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简答)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2、学习动机类型(单选+辨析)

3、简述耶克森多德森定律(单选+辨析+案例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4、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简答)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注意的分类(单选)

根据有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6、保持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简答)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第二,合理组织活动;

第三,对兴趣的依从性;

第四,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7、注意的品质(单选+辨析)

注意的范围/广度【如有人看书一目十行】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注意的分配【如一心二用,边听课边做笔记】

注意的转移【如看完语文再看数学】。

8、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单选)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9、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简答)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单选+简答+案例分析)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情绪状态。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C语言程序_指针算法分析

2011年4月 第14卷·第2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下转第156页) *[收稿日期]2011-3-21 [作者简介]丁四成(1968—),男,汉族,安徽省宿州市人,安徽宿州技师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 C 语言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语言 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主要的计算机教学语言。指针算法是C 语言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指针算法概念比较复杂,运用非常灵活,比较难掌握,尤其是对初次涉及计算机语言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本文重点分析C 语言指针算法单元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点,并探讨C 语言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指针算法知识单元构成1.1指针算法定义 在计算机内存中,每一个存储单元(通常为1字节)都有一个固定的编号,就像酒店中的房间号码一样,这个编号就称为地址,相当于房间号。在地址所标识的内存单元中存放数据,这就相当于酒店中各个房间里居住的旅客一样。 1.2引用指针算法变量 &和*是C 语言有关指针算法的两个重要运算符,分别是取地址运算符和指针算法运算符。例如:&x 为变量x 的地址,*p 为指针算法变量p 所指向的存储单元。应该注意的是在定义时*只起说明作用,不是运算符。比如下面的语句中:float x=1.5float *P=&x float *P=x 很多同学在这里有些迷惑,到底是第2条语句正确还是第3条语句正确呢?根据指针算法的定义很显然第2条语句是正确的。迷惑的原因就在把*当成了运算符。其实,这里的float*共同来修饰P ,定义一个指向浮点型的指针算法变量,同时要将一个指针算法&x 赋值给P 。 为了方便对存储单元进行控制,我们可以设置某些变量专门存放指针算法,这样的变量称为指针算法变量。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明白内存单元地 址与内存单元内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很多初学者在 这个概念问题上常常弄混淆。 1.3指针算法与数组 1.3.1指针算法与数组区别。 在C 语言中数组与指针算法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指针算法可以随时指向任意类型的内存单元,它的特征是可变。所以我们常用指针算法来操作动态内存。当数组作为函数的参数进行传递时,该数组自动退化为同类型的指针算法。例如:char x []=chinachar *p=china 上述两个变量的内存布局情况是:数组x 需要在内存中占用6个字节的空间。这段内存区通过数组名x 来标志。指针算法P 则需要4个字节的空间来存放地址,这4个字节用P 来标志。其中存放的地址几乎可以指向任何地方,也可以哪里都不指。目前这个P 指向某地连续的6个字节即字符串china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组与指针算法的区别,并正确运用它们。 1.3.2数组指针算法。 数组指针算法的实质是指针算法,其定义为:int(*p)[n]表示P 为指向由n 个元素组成的一维数组的指针算法变量。假设对于一个二维数组a[2][3],定义一个指向它的数组指针算法P,程序如下:int a [2][3]={{l,2,3},{4,5,6}}int(*p)[3]P=aprintf(%d,(*p)[1])p++printf(%d,(*p)[1])在该程序中,初始化数组指针算法P 指向数组a 的首地址,即指向二维数组的首行,此时,输出这一行的第1个元素,即(*p)[1]=2接着,P 往下移动一个数组的宽度,即指向二维数组的第二行,输出这一行的第1个元素,即(*p)[1]=5。在C 语言教学中指针算法是难点,C 语言程序—指针算法分析 丁四成 (安徽宿州技师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指针算法分析是C 语言教学中非常难解的一个知识模块,文章从C 语言指针算法的概念出发, 分析了指针算法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点问题,对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C 语言教学要点指针算法 数组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1)02-0140-01 第14卷·第2期 2011年4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4,No.2Apr.2011

素质教育概论题目整理

第一节无 第二节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一、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含义 所谓“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指教育者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知识传授,既做到知识传授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又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知识传授量与质的辩证统一。 (一)全面传授知识 授知对象全面 授知容全面 授知途径、方法和手段全面 (二)更有价值的知识 符合特定对象需求 着眼根本培养目标 考虑知识的一般意义 二、为何要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泛滥 需求不一 精力时间有限 有益知识化 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方法 (一)着眼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知识传授 把握社会需要及其变化 结合学生特点 (二)立足系统地知识考察进行知识传授 (三)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 四、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要求 (一)树立整体教育观 (二)全面提高教育者素质 (三)需要兼顾个别学生情况 第三节促使知识深刻化 一、促使知识深刻化的环境条件 (一)教育者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化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成为更有价值理论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求他们尽可能成为所传授理论的第一实践人,特别是在教授的学生面前。 (二)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化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化需要充分挖掘和积极发挥学校的综合育人功能。

(三)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化 学校为学生接受、掌握、消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而社会则为学生实践知识、探索研究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是学生最终实现对知识深刻化的重要环境。 (四)组织鼓励科学探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化 学生直接参与丰富的科学探索研究,是他们主动接触自然,深入认识社会和全面了解前人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在价值判断,达到深刻化知识,形成素质的重要条件。 二、促使知识深刻化的保障措施 (一)架设师生全面沟通桥梁,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师生交流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课堂,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和具有广泛灵活性的。(二)开辟校外实践基地,创造知识深刻化条件 化知识,特别对知识的深刻化,不能完全依靠校环境条件,应为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之在考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化。 (三)运用实验实习教学,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搭建知识深刻人舞台 在知识深刻化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始终是影响该进程的关键之一,也是生物对知识深刻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本章要点 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涵极为丰富,外延异常宽泛,其基本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共有素质全面形成,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保证学生顺畅融入社会而不带来任何负效应,为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为每个人顺利走向成功奠定基础。完成这一任务,既要依托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又要充分运用社会一切可能利用的教育资源条件,使整个社会形成服务与保障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其中特别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之不断为提高完善自身的共有素质努力。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严格涵 一、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第一,它清晰地提示了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涵,囊括了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整个教育研究过程形成的主要共识性观点。 第二,在有效汲取传统教育基本精髓的同时,又对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基本上把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有助于化解和消除长期出现的各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困惑与思想迷惘。 第三,它从总体上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今后“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指出了重要的努力目标,方向,也为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第四,它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外延——涵盖了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所有方面,还包括学生个体的各种修养锻炼。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河北素质教育概论-06763-手打知识点

第一章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是以每个受教育者已有的素质为基础,以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为核心,以社会需要的素质为追求,对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手段进行有计划地运用与实施,将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个个体自我发展的追求,在个性潜能有效得到外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育,一般侧重之基础教育 简述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1、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要求; 2、实施素质教育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3、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德育:是以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有“五育之首”之称。 如何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 首先,要调整、充实德育内容;其次,改进德育工作方法,使之科学化;最后,德育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以点带面、引申扩张。 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如何给进学校的智育工作 首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发展学生智力,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再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如何加强学校美育工作 首先,通过艺术课、多学科教学以及各种活动加强美育;其次,制定较为详细的美育工作目标;再次,要全面落实美育工组任务。 劳动教育:是提高劳动者劳动素质的教育。 劳动教育的意义 首先,劳动教育有助于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其次,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谋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再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纲和主线。 学校开设心理教育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二是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 素质教育的本质:主体性、全体性和全面性、基础性、创新性。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范围 素质的特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内在性和外显性、自然性和社会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简述素质的结构 人的素质结构由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 一是自然生理素质,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习得的生理、运动机能、体型体质等;二是心理素质,及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如认识、需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关于小学数学如何有效使用导学案的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如何有效使用导学案的研究 合面中心小学袁冬勤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后正式启动,在一线教师的努力下,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应运而生。经过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导学案有很多的优点,也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认同。但是,导学案毕竟是新事物,它还有很多的不足,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使用导学案仍然是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由此,本文将从导学案的有效使用入手,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如何有效使用导学案进行剖析,用实践经验来进一步阐述“导学案”的运用与提高。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实践使用研究 引言 目前,很多基层学校都在使用或尝试使用导学案,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一些问题,对此,很多人已产生了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质疑,并着手去总结和反思其有效性。然而,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王庆生(2010)认为,“导学案”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由此可见,这一教学模式是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那么,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笔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之后发现,大家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造成的。由此可见,我们的问题是由实践引起的,那么最终的研究就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本文拟加强对导学案使用方法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健康有序地继续发展,促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学生。在我们的基层教学中,只有大家都会用且正确使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有效价值。 一、依托教材是基础 王喜生(2010)研究指出“导学案”内容的科学性应落实准确性、激励性、主体性的原则。笔者认为,导学案的编写主要取决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剖析与拓展。教材是教师设计导学案所借鉴的蓝本,是导学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媒介。所以,任何一堂课的导学案编写,都应该准确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写意图,结合学习主体的基础知识、当地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习惯等进行,使导学案源于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通过导学案对教材进行解读和拓展,达到使学生既能准确把握教材安排的有关内容,又能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达到对教材之外知识的学习提升。 二、教师指导不可缺 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不管是在课前、课中,还是在课后,教师的指导均尤为重要。课前,教师要进行导学案学习方法的指导,明确完成的要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在使用导学案的初期,教师可带领着孩子们一步步地完成导学案,将一些完成导学案的基本要求与策略告诉学生,比如:完成导学案之前要深入阅读教材;遇到“拦路虎”可再一次阅读教材;对于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作好记录等,只有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去完成导学案,学生在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

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概论-79分

红色加粗部分。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 (A) 根本法则 (B) 基本路径 (C) 重要经历 (D) 唯一方法 [分值:1.0] 2. 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他们自己要形成健康成长的意识、理念,学会()前进的本领。 (A) 尝试实践 (B) 主动探索 (C) 实践探索 (D) 健康成长 [分值:1.0]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分值:1.0]

4. ()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与保证每一位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 (A) 义务教育 (B) 高等教育 (C) 素质教育 (D) 科学教育 [分值:1.0] 5. 1997年,国家教委在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 (B) 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分值:1.0] 6. 教育与()具有天然的联系,原始教育与原始社会生活就曾融合在一起。 (A) 家庭生活 (B) 学校生活 (C) 社会生活 (D) 社区生活 [分值:1.0] 7.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的社会主义领导体制。这一制度为我国社会的整体快速发展和全 (A) 整合优化

(B) 集中统一 (C) 开放创新 (D) 解放思想 [分值:1.0] 8.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 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 (A) 劳动 (B) 工厂 (C) 实验 (D) 社会 [分值:1.0] 9.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 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学习素质 (B) 科学文化素质 (C) 思维素质 (D) 思想道德素质 [分值:1.0] 10. 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是()完成,需要教师、家长持续不懈地努 力。 (A) 一次性 (B) 非一次性 (C) 持续性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05683

课程名称: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代码:05683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基础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我国素质教育的现实进行学习。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了解素质教育的历史源流和当代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明确认识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从根本上有别于应试教育。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若干基本概念,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明确的认识。系统了解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目标、内容、途径、责任、评价等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学习教育管理与从事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应用课程,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基础性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识记:素质教育的提出时间(一般) 理解:素质教育的理论涵义(重点) (二)全球发展困境呼唤“人的革命” 识记:人的现代化的内涵(一般) 理解:“人学”研究热潮(重点) (三)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期待 识记: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 理解:教育弊端的复杂原因(重点)

第一章素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素质概念的内涵、外延,素质的层次与属性,对素质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为素质教育的贯彻与实施打下理论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素质的概念规范 识记:教育领域的“素质”概念(一般) 理解:素质的内涵(重点) 应用:素质概念的外延(次重点) (二)个体素质结构 识记:分析工具:结构——功能方法(一般) 理解:个体素质的层次、类别(一般) 应用:个体素质层次、类别的关系(重点) (三)素质的属性 识记: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一般) 理解: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重点) 应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次重点) (四)素质的品第 识记:素质的品第的概念(一般) 理解:中国古代关于素质品第的认识(重点) 第二章素质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素质发展的含义,学会分析人类及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的发展机制,了解素质发展的价值体现方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素质发展概述 识记:素质发展的含义(一般) 理解:素质发展总体趋势(重点) (二)人类及群体素质发展机制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84分)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高质效传递 [分值:1.0] 2.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人类教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分值:1.0]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 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分值:1.0] 4. 在国家、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分值:1.0] 5. 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 学取舍和深刻加工。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分值:1.0] 6. ()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分值:1.0] 7. 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 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 传统课程观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1.0]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1.0]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分值:1.0]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A) 教学经验 (B) 培训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小学素质教育试题

三、简答 1、主体有效参与的基本条件及策略是什么? 2、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为保证合作学习有较高的实效性,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论述你怎样理解探究式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作了不同的数学思考; 2、广义上的课程应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 3、制定课时目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单元目标、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4、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等。 5、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即一是兴趣的引领;二是目标的导向;三是评价的激励;四是竞争的促动。 6、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7、如果教学的难点是该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致,教师应采用通过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充实感性知识或利用直观手段,尽量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8、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融会贯通地学习。 9、讲授法的主要缺点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10、刺激学生学习义务,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包括提出要求,鼓励,批评,责备,说服教育,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志等。 11、就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合作交流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基础。 12、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的东西,迁移到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境中、社区情境中以及工作岗位的情境中。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 1、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因为每一堂课上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师生之间的每次互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教育的时机。(√) 2、探究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 3、“数学课程生活化”是数学教学要时时联系生活,处处联系生活。(√) 4、数学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身体活动。(×) 5、作为课程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是相同的。(×) 6、如果难点的形成是与该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掌握欠扎实或因大多数学生遗忘所致,则应分散知识点,各个击破。(×) 7、问题探究法”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8、在小组合作学习流程中全班交流评价不那么重要。(×) 三、简答题 1、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哪些特征? 答: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二是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三是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四是加强学习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2、简述自主活动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答:自主活动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自主发现,构建动场――角色确认,自主探究――活动构建,自主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