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教案(1)

《自然灾害》教案(1)
《自然灾害》教案(1)

《自然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自然图片,自主思考,辨析什么是自然灾害。

2.利用教材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3.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二、能力目标:

带着问题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

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在网络上查找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和新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对于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而,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长远来说,所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我们了解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在几亿年前还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慢慢地发展,一点点变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而未来,它们还将继续改变。不过这种变化是十分缓慢的,缓慢到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来。然而自然的变化也并非都是缓慢

的,有一种自然变化会比较激烈,有时是大地的震颤,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有时是天气的突变,来一场暴雨台风,或者突然的一场干旱,这些都是自然的激烈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这种自然的变化,看看自然的激变给我们带来的破坏,也就是自然灾害。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自然灾害的呢?(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自然灾害图片,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四幅图片的共性,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结果,最终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

例如:旱灾图

降水较常年偏少──造成用水紧张──农田由于缺水而出现干涸

结果:由于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

其他的几幅图可以依此分析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出现异常的变化,并且造成了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巩固练习】──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造成196人死亡

(2)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75人死亡

(3)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81人,失踪284人

(4)太平洋海底发生地震

【提问】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判断上面的4个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

【归纳总结】(1)和(3)是属于自然灾害,它们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动而产生的,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不属于自然灾害

(4)要看它产生的后果来决定,如果地震引起了海啸,沿岸地区有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现象,则为自然灾害,如没有则不是

2.自然灾害的分类

【提问】同学们经常从电视、网络中看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报道,你能说出哪些自然灾害?【归纳总结】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冰、赤潮等

生物灾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天文灾害:流星体或小行星撞击地球

阅读教材提供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

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是最频繁而且危害最严重的灾害。地质灾害也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尤其在山区。让我们通过书上的图片和说明认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危害大,其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对我国影响尤为严重。下面我们将继续探讨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为有效地进行自然灾害的预防打下基础

3.自然灾害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2011年自然灾害经济损失

2012年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危害大

中国旱灾频次分布

4.发生频率高

【归纳总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多和我国复杂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5.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在本章的第一节到第三节我们讲述了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气候和河流,我们就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一起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

【看图】教师先后展示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我国冬季气温分布图和我国气候类型图

【提问】1.气象灾害多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2.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3.我国东部有哪些气候类型?

4.这些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

5.我国的海陆位置是怎样?

【教师总结】气象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冬季南北温差大,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我国东临太平洋,中低纬度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常常造成水灾、风灾

【讨论】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分析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区的形成原因

1.分析这个问题时,除了本节教材中的地图以外,我们还需要查阅哪些地图?

2.据图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总结】我们运用了“中国地形图”“板块构造图”“气候类型图”等地图。我国山区面积占2/3,地势起伏大,地形类型复杂,地表崎岖。东部沿海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部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受季风气候控制,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6.次生灾害

【教师提问】观察“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图,为什么图中的图例分别代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灾害?同一图例所代表的自然灾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归纳总结】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能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并起主导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看图】例如,台风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引发洪涝、泥石流、大风、风暴潮等灾害;地震后带来的泥石流、滑坡、堰塞湖;旱灾容易诱发火灾和虫灾。次生灾害会加剧灾害的破坏程度和人员、物资的损失

【归纳总结】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尽可能地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处夏秋季节,有一种自然灾害频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它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它是哪种自然灾害?

网络搜索最近一次的台风视频报道

例如:2013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的报道及“菲特”带来的危害

以台风为例,强化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以及次生灾害的危害

“菲特”给经过的地区带来了大风、暴雨,造成了风灾、洪涝灾害、风暴潮、城市内涝等台风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自然灾害,能给我们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小组讨论

台风来袭会造成巨大损失,我国东南沿海很多地区每年都要遭受台风灾害。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受台风侵袭频繁地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节课关注的重点问题。防灾减灾实际上是两层含义,一是防灾,是预防灾害的发生,

7.防灾减灾的措施

监测:高科技的手段─气象卫星

我国的“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卫星对灾害的监测起到重要的作用

预警:发布台风预报、警报,不同等级的预警表明灾害的严重性不同

工程建设:加固、维修、疏浚等工程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外出、在家的减灾自救措施

(二)防灾减灾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不断加强应急体制、机制,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减灾工作成绩显著。2009年3月2日,中国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之所以选择5月12日,是为了纪念震惊全人类的“5·12”汶川大地震,纪念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8万多同胞

(课件)我国重大减灾项目举例和防灾工程分布

当灾害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从我们这两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一个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并且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灾害猛如虎,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现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讨论探究: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请每个小组以一种自然灾害为例,思考应对措施。可以参考教材中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总结概括:刚刚大家讨论过了,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你对灾害的应对措施。

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防灾减灾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不过从总体来说,需要以下的防灾步骤,防灾、备灾、救灾。这也正是我国目前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归纳总结】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探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防灾、减灾、抗灾的共同目标

从我们这两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一个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并且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灾害猛如虎,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现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讨论探究: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请每个小组以一种自然灾害为例,思考应对措施。可以参考教材中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总结概括:刚刚大家讨论过了,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你对灾害的应对措施。

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防灾减灾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不过从总体来说,需要以下的防灾步骤,防灾、备灾、救灾。这也正是我国目前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三、练习

1.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发生______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危害。

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判断下列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A.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里的很多西瓜都砸烂了。()

B.化工厂废水泄露,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气味。()

C.一位游客违反规定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

D.楼上一块广告牌被一阵大风刮落,正好砸在楼下的两辆汽车上。()

四、总结

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探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防灾、减灾、抗灾的共同目标五、作业

调查家乡曾经发生过的自然灾害?分析受损情况,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小论文,与同学们分享。

六、板书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概念

2.自然灾害的分类

3.自然灾害的特点

4.发生频率高

5.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6.次生灾害

7.防灾减灾的措施

(二)防灾减灾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小学 吴素霞 2014年9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四、教学重点: 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五、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昼夜交替现象动画演示、昼夜交替解释的视频、手

电筒、地球仪、模拟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昼夜交替现象》的知识。 1、请你们打开课本72页,读1、2自然段。 这些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2、出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3、出示鸟巢昼、夜不同的照片,提问:这是什么? 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时间现象? 白天用一个字表示叫什么?晚上呢? 昼过去是什么?夜过去呢?昼过去又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是这样的吗?昼夜会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 教师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二、探究活动 1、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会交替出现呢? 你能提出哪些昼夜交替的假说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谁来汇报你的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教师出示4条假说。 3、哪一种假说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怎样知道哪一种假说观点是正确的?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自然灾害》教案(1)

《自然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自然图片,自主思考,辨析什么是自然灾害。 2.利用教材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3?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二、能力目标: 带着问题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教学难点 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 频发。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在网络上查找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和新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对于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而,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 长远来说,所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我们了解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在几亿年前还都不是现 在这个样子,它们慢慢地发展,一点点变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而未来,它们还将继续改变。不过这种变化是十分缓慢的,缓慢到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来。然而自然的变化也并非都是缓慢

的,有一种自然变化会比较激烈,有时是大地的震颤,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有时是天气的突变, 来一场暴雨台风,或者突然的一场干旱,这些都是自然的激烈的变化。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来关注这种自然的变化,看看自然的激变给我们带来的破坏,也就是自然灾害。 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自然灾害的呢?(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 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 常见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自然灾害图片,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四幅图片的共性,分析自然灾害 的成因和结果,最终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 例如:旱灾图 降水较常年偏少——造成用水紧张——农田由于缺水而出现干涸 结果:由于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 其他的几幅图可以依此分析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出现异常的变化,并且造成了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巩固练习】一一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造成 196人死亡 (2)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75人死亡 (3)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81人,失踪284人

2016《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六年级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能举些例子吗?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防范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灾害。 首先,我们探讨: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有什么危害?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老师总结: 1、台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2、雷电: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3、严重暴雨洪涝,使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人们无家可归。 4、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5、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6、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二、具体的实例 1、1994年,9417号台风灾浙江瑞安登陆,“风、雨、潮”三碰头,全省受灾农作物750万亩,死亡1126人;1996年,9608号台风先后在台湾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死亡700多人; 1997年,9711号台风先后在浙江温岭和辽宁锦州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面积1亿多亩,死亡240人;2001年广西连受“榴莲”、“尤特”两个台

风袭击,出现大范围暴雨或大暴雨,全区48个县市区上千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 2、1995年7月,广东省遂溪县乌塘镇十多名学生在一棵大树下避雨遭雷击,当场击死2人,伤6人。 …… 三、分析台风、雷击、洪涝形成的原因 1、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才是台风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上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面的水源。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没有这个原动力,台风即使已经形成,也会消散。其次,那里离开赤道有一定距离,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台风发展气旋式环流和气流辐合的加强。第三,是热带海面情况比中纬度处单纯,因此,同一海域上方的空气,往往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定常条件,使台风有充分的时间积蓄能量,酝酿出台风。所以一般说来,沿海地方较多发生台风。 2、雷电是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声,雷雨天容易开腔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 3、南方夏季的降雨是手夏季风的影响。由于进来夏季风的势力比较弱、大陆气团的势力强,所以最近夏季风始终停在南方而深入不了北方。因此出现了南涝北旱的局面。 四、如何做好预防措施 1、如何防范台风和洪涝: (1)在台风来临前,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安全事故与自然灾害的分类

安全事故与自然灾害的分类 一、市政公用设施运营安全 1、在燃气的生产、输送、使用过程中,由于燃气管道等燃气设施发生泄漏,引起中毒或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在燃气的生产、加工、处理、输送过程中,由于供气气质指标严重超标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 2、在城市供水系统运行阶段,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城市供水系统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水质重大污染或严重不符合《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等。 3、在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运行阶段,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城市排水设施中沼气等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爆炸或大规模扩散等。 4、城市生活垃圾因沼气引发爆炸、火灾,因暴雨等引起滑坡,或因突发流行、传染病疫情引起大规模污染,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 5、在城市公交客运活动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交通安全、火灾等安全事故。 二、建设工程施工安全 在房屋建筑新建、扩建、改建、拆除活动中,因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防护或操作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和有关规定,造成人员伤

亡;或者深基础支护、土方开挖边坡失稳,致使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倒塌、毁坏、倾斜,隧道、桥梁塌陷,道路损坏,管线断裂,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事故。 三、工程质量安全 1、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和地下空间工程,因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引起建筑物、构筑物坍塌、倾斜,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对周边工程造成严重威胁,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事故。 2、在房屋建筑使用阶段,由于所有权人、管理人、使用人对房屋建筑的非正常使用,或者对其损坏没有进行必要的修缮而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对周边工程造成严重威胁,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内外建筑设备安装和建设装饰装修施工破坏主体结构,任意加层、加装设备超过设计荷载,屋面积雪清理不及时,改变房屋使用用途等原因造成建筑物坍塌、损毁等,有关部门对已鉴定为危房仍在使用的房屋应加强监管。 3、在城市市政桥梁隧道运行阶段,由于自然力或人为破坏以及管理不善等造成桥梁隧道损毁、塌陷、坍塌而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运行秩序的安全事故。包括:因撞击、运输车辆有害物质泄漏、爆炸、挖沙取土等造成城市市政桥梁隧道损毁、塌陷、坍塌等情况。 4、斜坡(包括高切坡)防护工程因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标准,表面、支挡结构、排水系统的缺陷,汛期雨水较集中等因素引起滑塌而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事故。

五年级科学下册 昼夜交替现象5教案 教科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2两课改编。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是如皋市如城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 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三)教学环境分析 因为本课是教学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需要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所以选择在科学实验室进行教学,并配上多媒体教学设施。 二、教学目标 1.形成的科学概念 ①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②“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③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过程与方法

第四节 自然灾害_教学设计_教案

第四节自然灾害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3.了解如何防灾减灾。 2.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 二、新课教学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是寒潮对我国青藏高原、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地区影响较小。原因是地势高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地质灾害: (1)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面震动,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破坏性强,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 (2)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3)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对森林、农田、道路、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4)火山喷发,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物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危害性很大,造成生命财产等损失。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学生通过读图2.48和图2.49,说出我国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浸入,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以分布在东南沿海。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安全教育作业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11物流管理班 姓名:吴彩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自然灾害种类一:气象灾害 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干风、黑风、暴风雪、暴雨、雷电、连阴雨(酸雨)高温、热带气旋、沙尘暴、浓雾、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旱灾等。 自然灾害种类二:海洋灾害 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浪、赤潮、海冰、海水侵入、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自然灾害种类三:洪水灾害 包括洪涝灾害、江河泛滥、暴雨灾害、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等。 自然灾害种类四:地质灾害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火山、矿井突水突瓦斯、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自然灾害种类五:地震灾害 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矿山地震、水库地震等。

自然灾害种类六:农作物灾害 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 自然灾害种类七:森林灾害 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一)对于国家而言 1、确保搜救人员到位 立即组织基层应急队伍和广大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同时组织协调当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地震、消防、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调配大型吊车、起重机、千斤顶、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抢救被掩埋人员。现场救援队伍之间加强衔接和配合,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遇有危险时及时传递警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2、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迅速组织协调应急医疗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受伤群众,必要时建立战地医院或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加强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和血浆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及偏远地区医疗器械、药品供应,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重伤员,实施异地救治。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3、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鼠疫、狂犬病的监测、防控和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稿件优质课评比附记录单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面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面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北留中心校张立明 教学科目:品德与社会 教学内容:面对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 能力目标:2、在收集资料、调查中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态度目标:3、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材料,包括灾害发生时的损失,如何防治等方面。 教师准备:有关雪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课件、搜集防治这些自然灾害的方法与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和大自然是好朋友,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鲜花绿草、鸟语花香,可它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灾难,在刚刚过去的大地震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吧,我们一起回顾一段触目惊心的短片,(出示地震视频)师:从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 汶川一震,举国同悲,看到这个场面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这就是地震给我们造成的灾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对自然灾害。 二、小小主播,讲述灾害 1、教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们播报新闻。 2、学生交流资料。 3、教师出示新闻资料 生谈感受。 三、话题一:农业灾害知多少 下面就进入第一个话题“农业灾害知多少”(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7-59页,结合自已收集到的资料,思考: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这些自然灾害有哪些破坏 1、生阅读课本。 2、师生交流(教师提示可结合实例略) 教师相机补充:雹灾的危害很大,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一般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长度为20~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打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因此,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3、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种种自然灾害,导致受灾地区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农民收入不稳定。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是怎样做的呢 四、话题二:七嘴八舌话抗灾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1.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教材主要安排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说;三是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教材在设计上按照“假说—验证—解释”的结构来编写。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4、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教学重难点】 能用示意图和恰当的科学语言,解释地日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板贴 小组:每组1个地球仪,去灯罩的手电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1、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有关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2、(出示地球一半被照亮的图片)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时候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白天)地球的另一半呢?(黑夜) 3、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 4、处于白天的那一半地球也会变黑夜,另一半就处于白天。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一直在交替着出现,科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5、你认为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呢?谁能来解释这一现象呢?(请学生简单说说想法)(教师准备地球和太阳的板帖,可以方便板书) 6、小结: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7、当时的科学家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的假说,然后再对自己做出的假说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做一名小科学家,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猜测。 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预设:15分钟) 1、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把你的想法用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可以用两个圆卡片代表地球和太阳,蓝色的代表地球,红色的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为了让我们的示意图更直观,你也可以加注文字。 2、还有疑问吗? 3、学生提出假设,画示意图。师拍照上传。(5分钟)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1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

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 (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危害主要有:土壤变得更贫瘠、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诱发和加剧水文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区有三个区域:黄土高原区最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其次,东北黑土区近几年流失也非常触目惊心。 (板书) 2.水土流失灾害 (课件展示)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59“知识窗”及课件资源,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发生地区、目前发展状况。 (板书) 3.石漠化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土地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地区的荒漠化景观图片、资料。 (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耕地、草场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他的成因,其中自然原因影响较为缓慢,人为原因影响较为强烈。其危害较严重,是世界上头号生态环境灾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4.土地荒漠化 (提出问题)咸海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最近几十年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什么原因使咸海的荒漠化发展如此迅速?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预警种类、等级划分与应对要求措施地小知识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预警种类、等级划分与应对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一、高温预警 高温预警信号分为三级: 1、高温黄色预警信号: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 ⑵、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⑶、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⑷、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高温橙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⑵、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⑶、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⑷、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3、高温红色预警信号: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 ⑵、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 ⑶、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 ⑷、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 二、暴雨预警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 1、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⑴、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⑵、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⑶、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⑷、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昼夜交替现象》教案1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三、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小组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探究问题 1、课堂引人:播放白天和黑夜的照片。同学们,大屏幕上的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候的?白天就是昼(板书昼),夜晚就是夜(板书夜)。白天那么亮,光线是从哪儿来的呢?(生:太阳)对了,地球本身不发光,靠吸收太阳光形成白天,没有太阳照到就成了黑夜。 2、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太阳从东边升起,白天来到;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黑夜降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板书交替)这样一个交替过程,我们称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现象) 3、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如果太阳与地球固定不动能产生昼夜吗? (二)猜想 1、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我们今天来猜测一下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汇报他们的猜测,教师板书。(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单一,再汇报)

2、针对学生的假说,教师问: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这些假说是否正确呢? 3、教师可提示书中的四种假说,并问: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模拟实验。 1、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模拟实验。如何做模拟实验呢?需要选什么材料? 2、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打开手电筒,用电筒的光表示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解说照亮的部分叫昼,没被照到暗的地方叫夜) 课件出示实验提示要求小组操作: A 地球上贴有黄色小标签,请观察这个点有没有发生明暗交替现象。 B 注意分工合作,一个人拿着电筒,一个人拿地球仪,一人记录,其他同学认真看地球上照亮的部分。光线最好要保持水平,并且始终对着地球仪。 C 先验证组内相同的猜想,再分别研究各自不同的猜想。填写记录单。 (四)学生汇报 1、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小组将自己画好的张贴在黑板上。 2、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 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成立吗? 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吗? 小结:只要太阳绕地球转或地球绕太阳转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前面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暂时是正确的? (五)、总结 通过大家的验证,认为好几种情况都可能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也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并把查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

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教学案例 活动背景: 《自然灾害》是河北人民出版社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单元第个活动主题。 学生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常发生的水灾、山体滑坡有一定的了解,同时,2008年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年份,因此,这些学生对灾害知识的了解也较往年的学生更加丰富。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地域性,有些自然灾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教师要利用视频、图片、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危机感,从而真正在生活中一点一滴中做到保护环境。 由于农村小学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广,对自然灾害的种类、危害及其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学生了解不多,所以在此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微机室为学生搭建一个提供资源的平台,并让学生真正掌握搜集资料的一些方法。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 2.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的,又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过程与方法: 结合视频、图片、数据,联系生活,让学生认识大自然,并体会到人类的行为与大自然是密切相关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树立爱护大自然地意识,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调查自然灾害的种类并搜集其图片、人类的哪些行为影响了大自然。 活动时间: 上课时间:2009年5月12日 课外调查时间:2009年5月9日——2009年5月11日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感受美丽。 课件播放图片:《美丽的风光》。 师:你觉得怎样的景物最美?和我们一起分享分享。 生:我觉得蔚蓝色的大海很美,如果能和妈妈一起在沙滩玩耍,我一定会很快乐!

生:我觉得茂密的树林很美,而且它还是小鸟的家呢! 【我们爱美,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景,看到美丽的景色,孩子们很兴奋。而且他们们都有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习的兴趣顿时彰显无疑。并为下文打下伏笔。】 二.谈话到导入,揭题板书。 师:大自然真美!但是它也有发怒的时候,今天,我们就走进它的另一面:自然灾害。 三.直面灾害,了解灾害。 师:我们一起去看一个短片:汶川大地震。 师:这就是去年的今天,在汶川发生地8.0级大地震。我建议,此刻我们,闭上我们的眼睛,表达我们无尽的哀思与无限的祝福。师: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老师,地震真可怕。 生:那个小朋友失去了妈妈,该多伤心啊,以后他怎么办呢? 生:多么美丽的城市啊,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 生:汶川加油!中国加油! 师:可怕地地震吞噬了他们的家园,夺去了他们的家人。经过我们全中国同胞的一起努力,一切了终于慢慢好起来了。 师:除了可怕的地震,你还知道那些自然灾害呢?(师相机板书)生:水灾,旱灾。 生:沙尘暴,雪灾,洪灾。 生:冰雹、山体滑坡、蝗灾。 师: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这就是老师用同学们搜集的图片制作的课件:可怕的灾害。(生观看课件) 师:在这些自然灾害中,相信去年的雪灾让我们印象深刻!谁来说说,雪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呢? 生:电线杆倒了,停电了,一到晚上就漆黑漆黑的。 生:我奶奶都不敢出门了,路上太滑了。 生:山上的毛竹、树都被雪给压倒了,爸爸都难过死了。 师:师啊,雪灾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还有更多人遭受着更大的痛苦。请看: (课件演示:雪灾带来的危害) 师:路政员郭焱,他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一个年仅23岁的生命在这个冰冷的冬天戛然而止。周景华、罗长明、罗海文在除冰作业时,因铁塔坍塌而壮烈牺牲。此时,你们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自然灾害,你真是太可恶了。

自然灾害的种类

①自然因素包括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物链的破坏或远离平衡的发展,大气和水圈在演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大区域或局部远离平衡的运动,这些会给人类带来虫灾、旱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②社会因素包括:人类对森林、植被和草原的过度砍伐破坏等造成土地荒漠,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污染,物种灭绝,人口的暴长等等。 造成滥的主洪水泛要原因 河流本身的流量和流域大,而且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区,降水多. 2.气候的反常,如出现厄尔尼诺现象,降暴雨或雨天连绵不断. 3.河流的流向与所处的气候区.如在一些北方地区(黄河, 自然灾害的种类 1. 俄罗斯的叶尼塞和,勒拿河等),这些河的流向是从较温暖的地区流向较寒冷的地区,也就 是说上游的水是液体的,下游的水结冰了,那样也会造成洪水. 4.与河流的形状有关.如我国长江的荆江段,有"九曲回肠"的说法,原因就是这里的河道 实在是弯曲的不行了,河岸对河水的约束力降低,河水容易冲出河道. 5.与河流的含沙量有关.如黄河,由于水中的沙子过多的沉积于河底,使河床抬高. 强烈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正在停车场,千万不要留在车内,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造成伤害;应该以卧姿躲在车旁,掉落的天花压在车上,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可能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他很慎重地对在场的一百多位我国搜救队员说,搜救队员必要在地震中先能自己求得生存,只有活下来,才能拯救他人性命。他说,希望大家告诉大家,只要传播这么一点求生讯息,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内的伤亡率,可以由百分之九十,遽降为百分之二! 怎样防止洪水的发生 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1、昼夜交替现象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排头学校高峰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1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导致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 从自然方面看,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1)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处,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频繁的国家;(2)我国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季节分布不均衡且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旱涝灾害;(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形坡度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容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从人为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口稀少的国家严重;(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3)部分地区人们对环境、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掠夺性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大了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如水土流失、洪水灾害、滑坡、泥石流、酸雨等。这些灾害中有的是人类活动触发的,如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特别是沿海地区,易发生海水倒灌的现象;使地下水咸化;有的则是人们对灾害防范不足或处理不当,致使灾情加重而酿成诱发性的灾害。 练习1读“2010年7月全国主要的和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示意图”,回答问题。 (1)据图描述2010年7月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2)简析江南、华南等地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的原因。 (3)简述我国夏季分布最广泛的灾害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1)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区广;具有关联性;生命、财产损失重等。(2)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在江南、华南长时间停留,形成晴热干燥的高温天气。(或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灾害类型:暴雨。成因: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暴雨灾害;夏季气温高,大气对流强,易形成暴雨天气。 解析第(1)题,从灾害类型、发生频率、分布范围、财产损失等方面说明2010年7月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第(2)题,7月份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多形成炎热干燥天气。 第(3)题,夏季,我国各地降水集中,洪涝灾害最为广泛;这与大气环流形势及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关系密切。 二、我国灾情的地域差异 根据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并结合孕灾环境的特点,将我国划分为6个灾害带。如下表所示: ①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②8月8日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③西南地区秋冬春特大干旱、④5月~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过程、⑤7月下旬东北洪涝过程、⑥7月中旬陕西安康山洪泥石流、⑦6月28日贵州关岭山体滑坡、⑧第11号台风“凡比亚”、⑨年初新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