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素质教育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适合素质教育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适合素质教育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适合素质教育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学导式”是“自学启导”和“学法指导”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称。它是以“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不断反复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辩证观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为方向,以“学会学习”的素质教育学习观为目标,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心理观为依据,而构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一)铺垫导入

这是学习新知之前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搭桥引路,铺垫激趣。其教学设计一方面应抓住新旧知识逻辑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内容,体现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

区”;另一方面要着眼学法的衔接和迁移。教学形式力求做到“趣”、“实”、“活”,也就是说,这个环节的训练引题应突出启发性,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制造引人入胜的悬念,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数学科训练题目的来源:一是采用课本上的“准备题”或“复习题“,二是自编题,三也可以创设某种情境、游戏。

(二)学习新知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这个环节可分为下面五个步骤。

1、明确目标

通过揭示课题,展开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是进行学习定向。学习目标要恰当科学,应根据出材内容、学生实际,提出不同层次学生分别达到的目标;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具有直接可测性。学习目标的展示可由老师直接提取出来,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或通过师生的“讨论”、“归纳”、“演绎补充”来展示。

2、自学新知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示渗透教学目标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读、画、注、做(动手操作)、想”,逐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自学能力。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检查,收集学习信息,了解学生存在的困难和独特的思路,以补充和修正原来的教学计划.

3、质疑问难

学生自学之后,教师应腾出充分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又不能理解、未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各类学生积极思维,对一些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来,教师也可自我设问挑疑,将学习引向深入。

4、启导理解

繁师通过启发、引导,或是演示讲解,或是组织讨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探索知识,达到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把握重点、理解特点,使学生在动耳、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多维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达到真正的自我理解、内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身心素质。

5.归纳学法

这是学习新知的关健步聚。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

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出学习方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三)迁移练习

这是学习新知之后的检测练习,意在检查学生掌握学法的效度。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和消化、吸收,进而转达化为技能、能力,训练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是统一性的练习。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学法。练习题的来源,一是课本的“做一做”;二是选用课本的练习题;三是教师的自编题。

(四)深化应用

这是灵活应用新知,灵活运用学法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认识飞跃,教学形式、操作式等。训练应用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分类教学原则,题目设计要有层次性、有弹性,既有全班学生统一性的练习应用,也要有发展个性、利于挖掘优生智力潜能的练习应用。

(五)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寻找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形成和重建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经的交织、融会贯彻的认知网络。

二、“学导式”教学模式体现的素质教育原则

1、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原则一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力于打基础,着眼于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在“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可针对相应的教材内容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铺垫训练”、“自学新知”、“迁移练习”、“深化应用”的环节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操作学具,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耳、动眼、动脑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发展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又激发学坐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深化应用”这个环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发展各类学生潜能。同时,“学导式”重在点拨引导、启发思维、学法指导,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打好基础,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全体性和差异性相统一原则

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注意个别差异,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努力使他们达到各自的最佳发展水平,形成个性特点。“学导式”的“自学新知”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时间,巡视学习上的“差异性”的负面影响。“深化应用”的层次性“阶梯题”的设计和活动形式,更要突出体现“全体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3、启发性与自能性相统一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达到“五自能”:自能发现问题、自能提出问题、自能思考问题、自能化归问题、自能解决问题,做到启发性和自能性有机的统一。“学导式”中的“自学新知”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能提出问题和自能思考问题的能;“质疑问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自能提出的问题的能力;“启导理解”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自能化归问题和自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学法”和“迁移练习”、“深化应用”是优化学生“五自能”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4、教法与学法相统一原则

实施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学。教要适应学,教法应成为学

法的示范,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教学学法指导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和整理,在头脑里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此外,结合教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教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课本内容的学习法,操作学具的学习法,迁移类推的学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有概念学习的学法、计算题、应用题等到的学习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多种多样的特殊解题思路。“学导式”中的“归纳学法”这个教学步骤,意在加强对学法指导的追求,强化指导意识,与“启导理解”的环节相呼应,做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5、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

进行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于为主体服务,实现导学统一。如“铺垫导入”,主导作用显而易见。“自学课本”和“质疑问难”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启导理解”和“归纳学法”更是师生活动紧密配合的环节,促使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达到高度统一。

三、灵活运用“学导式”教学模式

1、“学导式”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的综合运用。

2、“学导式”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对其环节灵活处理运用。具体表现在:

(1)可以省略。学习全新的知识、概念,有时可以省“铺垫导入”。

(2)可以合并。“迁移练习”与“深化应用”有时也可合并成一教学环节。“质疑问难”和“启导理解”可以交叉进行,让学生边质疑,教师边启导。

(3)可以调换。如:“归纳学法”和“课堂小结”可以调换。当学生学习新知后,便作课堂小结,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运用新知之后,再归纳学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