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章节练习-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章节练习-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章节练习-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圣才出品】

第15章意象、隐喻、象征、神话

一、名词解释

1.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2.象征(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象征是通过暗示来实现的一种修辞手法。象征是用单纯暗示繁复,微小暗示巨大,局部暗示整体,形象符号暗示抽象原理的修辞格式。它与比喻有类似之处,即都要在两种现象之间建立起联系和沟通。但象征在全局和整体中运用,比喻则在局部和细节中运用,这是它们最大的不同点。并且象征手法一般不对象征对象作直接表述或呈现,象征只是“暗示”对象,因而具有理解上的宽泛性,这与比喻讲求本体喻体的严谨对应也是有所不同。

二、简答题

1.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四川大学2010年研)

答:(1)意象与意境的定义

①“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

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②“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

①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③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①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②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从海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③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瘂弦的诗《秋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2.如何理解意境?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1)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

①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

想象,即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③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①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②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从海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③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

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瘂弦的诗《秋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3.试举作品为例说明抒情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的特点和二者的区别。(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比喻与象征是其中的两种。

(1)比喻的特点

比喻是借他物来表现某物的修辞方法。根据喻本与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明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类关系,一般用“若”、“如”、“似”、“像”等喻词来联系喻体与喻本。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隐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借喻则既无喻本,又无喻词,只有喻体。例如,“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这里,“白雪”喻丝,“黄云”喻麦。一般地说,比喻是一物类比另一物,但有时也会以多物类比一物,上引贺铸的词句,就是连用三个形象来喻愁,这种比喻方法称为博喻。

(2)象征的特点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抒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征是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从修辞学角度看,就是说不写一个忧字,却以象征的方式表现了忧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并不直说愁苦,却借几组景语表现浪迹天涯人的愁

苦情怀。但是,抒情诗往往用某些词句来间接暗示情感性质,使情感意义较为确定。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就用“断肠人在天涯”来点出情感的具体内涵,使象征意义比较具体。这类诗,既是象征的,又近似隐喻。而只是写景的山水诗,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象征话语。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只写宁静的景,以此来象征地表现诗人空寂淡泊的心境,景语成为象征的话语。

象征形象由于反复使用,便渐渐带上了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例如,中国诗词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哀思、别情、思乡的象征形象:“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等等。在西方抒情诗中,玫瑰常常象征爱情,也有稳定的意义。这种象征意象的运用,可以使抒情话语更加简洁,内涵更为丰富。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便会造成抒情诗的含蓄风格,由此可以传达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耐咀嚼,有余味。所以,“诗贵含蓄”成为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①二者的本体不一样

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事物表现一个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如概念、思想和感情等,而且是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则往往都是具体的事物。这里,对于比喻我们就不用再赘言了,单看象征就可以。杨朔先生的散文《茶花赋》中,红艳艳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的是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未来美景,就是用具体的“童子面茶花”象征了抽象的“未来美景”。一句话,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会停止在一事一物上,而是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比如,高尔基的《海燕》就是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且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了1905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丰富的隐喻与象征——简评南翔《老桂家的鱼》(于爱成)

丰富的隐喻与象征 ——对南翔短篇小说《老桂家的鱼》的一种阐释 于爱成 从短篇小说的基本要求看,南翔短篇小说《老桂家的鱼》深具意味。“鱼”作为贯穿全篇的“穿缀物”紧紧抓住了“人生横断面”和故事关键点,并贯穿始终。正如经典短篇小说往往在这一点上显示出作家的发现力和创作智慧一样,这个作品“浓缩人生悲剧”,在信守篇幅的同时,努力把触角伸展到更加广阔的意义层面,从而在“意味”的有无上同故事以及传统小说有了区分,在严格的空间里寻找到了最大的爆发力。 作品写出了三重象征。也许有人说短篇小说不宜采取象征写法,因为篇幅太短。如布鲁姆所说,“我们必须小心提防所谓的象征,因为在技艺精湛的短篇小说中,往往是没有象征而不是有象征”、“象征对短篇小说来说是危险的,因为长篇小说有足够的世界和时间来自然而然地遮掩象征,但短篇小说必须是较突如其来的,因而处理象征很难不显得唐突”。可见短篇小说里使用象征但又不显得唐突不是容易的事情,却也是难得的事情,不易做到的事情。象征使用的得当,其实反而能够“构成一种根本性的形式”(博尔赫斯语)——所有伟大的短篇小说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形式,不管是契诃夫式的还是卡夫卡式的。像爱伦坡、霍桑、梅尔维尔等美国传奇小说家,就特别强调写出小说中的象征性和诗意叙事。因为象征性和寓言性的人物事件不需要连篇累牍地描述,反而可以使得写得更简。就《老桂家的鱼》来说,象征和隐喻的使用,第一重,老桂是当代都市的被抛弃者,现代社会的疍民——想上岸而不得;第二重,老桂家打上来翘嘴巴鱼恰恰也正是老桂式健康生命终归被现实榨干成为鱼干的象征,但他却是有尊严的——想自由体面生存而不得;第三重,潘家婶婶是当代都市中的隐士——想做隐士而不得。三重象征,隐喻的正是当代城市底层民众的命运!在城市化和资本挤压下,无望的底层的悲苦人生。这是作品的批判性所在。 作品中的老桂,像是一个提线木偶,被命运之手拨弄,在四大即将耗尽散掉之际,在业风中左右摇摆,踉踉跄跄,溃不成军,拿不成个。这是一具病体,是一堆即将熄灭的余烬,但却又是一个清醒的观察者,叙事者,参与了作者的叙事。老桂是沉默的,通篇没有一句话,只是用表情、动作、眼神、手势来表达感情。作者提醒读者,是因为老桂过于虚弱,而无力说话。其实,这正也是作者的策略,让老桂不发一言,用沉默的苦涩和忧伤,来强化底层的悲哀,当然也是底层的坚强。这个病体正是作者采用的的隐喻,疍民也是隐喻——老桂一家,本来并不是传统水边居民意义上的疍民,不是广东地区传统意义上不被允许上岸而饱受挤压和欺凌的边缘族群的疍民,老桂一家如果说是疍民,其实只是疍民特征的自觉选择水上生活的边缘人,或者可以称之为新疍民。老桂的悲剧,隐喻了一个群体的共同的悲剧和境遇。这个群体甚至很大,无依无靠,自食其力,自生自灭,艰难时世。最终的结局也如老桂,如老桂的家庭。正如老桂家的鱼所象征的。 这条翘嘴巴鱼,其实是作品的文眼,是高度集中化的象征物,是作品的核心穿缀物。叙述者对这条鱼,极具耐心地描写,甚至忍不住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跳出来,以诗意抒情哲人的语言进行评论。 作品写老桂的一天,连带出了饱满的现实生活背景,繁复的社会形态,绵延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 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 一、文学和文学研究 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和音乐世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 “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 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 (1)效仿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因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讨论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 单纯的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 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 (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然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和个性化的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他认为人文科学的研究重心在与具体和个别的事实,而个别的事实只有参照某种价值体系才能被发现和理解。 (4)在法国色诺波提出这样的界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重复的事实”,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延续的事实”。

隐喻的逻辑特征

?科学哲学?隐喻的逻辑特征 3安 军 郭贵春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传统中,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逻辑或反逻辑的思维与语言现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哲学派别更是严格地把隐喻排斥在经典逻辑的范畴之外。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当代逻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逐渐揭示出一种事实: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逻辑绝非两种毫无关联的离散体;相反,两者在意义的暗示与牵连、概念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交叉互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本质地蕴涵着深层次的认知内容,并生动地展现出相应的逻辑特征。 一、隐喻构造的分类学逻辑特征 隐喻不仅是概念意义发明、转换、理解与评价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整个语言系统生成、演化、嬗变、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表达着隐含的分类逻辑真理,体现出分类逻辑本质性的动力学特征。这种特征源自伴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认知与知识结构的格式塔转换。由于对语义单元逻辑内涵的重新排列整合,隐喻远远地超越了单纯进行风格修饰的修辞学功能。隐喻连接词“是”以语形上明确的或隐含的方式,在语句意义系统中对分类逻辑框架进行重组,构造出新的语用语境,从而通过一种曲折意义传达出特定意向的认知内容。 1.隐喻构造与分类学逻辑互为前提 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隐喻构造“发生转移的两极也就是逻辑的两极”。(R icoeur,p.21)也就是说,隐喻的产生以由种和属所构成的分类学逻辑序列为基础性条件,是在由从属关系、协调关系、比例关系和平等关系等规则所支配的分类活动中形成的。如果不存在某种既有的逻辑分类学标准,所谓隐喻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其次,逻辑秩序本身来源于对语义场系统的隐喻构造。由于语义场本身的性质是隐喻的,因此,从种属之间的逻辑区分到整套分类学逻辑的建立本质上也是一种隐喻构造。再次,隐喻打乱了原有的逻辑秩序,破坏了相关的分类活动,“将种的名称赋予属,将比例关系的第二项的名称赋予了第四项,或者相反,将比例关系的第四项的名称赋予了第二项。这样做既承认又违反了语言的逻辑结构。”(同上)这意味着,隐喻构造所形成的语言表层结构上的范畴错误,在事实上构成了处在描述与重新描述之间、既具有解构性又具有建构性的分类逻辑重组的中间环节。 2.隐喻概念的语义场结构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类型层级(type h i erarchy)结构 类型层级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网络,是根据概念所包含的意义的内涵与外延的一般性程度的层次建构起来的。在类型层级的层次结构中,当一个概念上移时,其意义的抽象性增强;当它下移时,其意义的具体性增 ? 001?3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研究趋势”(编号04JZ D0004)成果之一。

古希腊神话中的12大主神的简介

1, 神王宙斯Zeus宙斯朱庇特万神之王,主管天空.希腊神话中的至高神,掌握雷电,所以又被称为雷神,象征物是雄鹰、橡树和山峰;他最爱的祭品是母山羊和牛角涂成金色的白色公牛 2,和平女神天后赫拉Hera 朱诺她主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象征是孔雀,因为这种有着五彩缤纷羽毛、体现着满心星斗的鸟是美丽壮观的夜空的象征,而天空正是天后赫拉光彩照人的脸庞。3,海神波塞冬(Poseidon) 涅普顿海王,宙斯的二哥,手持巨大三叉戟,统领海中所有生物。有被描写为半人半鱼的模样,呼风唤雨,撼动大地,风暴之主,万马之父(世界上第一匹马是波塞冬用大海的泡沫制作而成),马和牛是他的圣物. 4,冥王哈德斯Hades,普鲁托冥王,宙斯、波塞冬、得墨忒尔的兄长,主管冥界,力量很强,但性格平和。除了抢夺丰收女神德墨忒尔之女春之女神珀耳塞富涅为妻外,无它恶行。最喜爱黑色,最爱的祭品是全身裹着黑纱的黑母羊或黑公牛。 5,战神阿瑞斯(Ares) 玛尔斯兀鹰是他的圣鸟,宠兽是狗. 6,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e) 密涅瓦智慧女神和正义战争女神,雅典的守护神, 7,神使(偷盗之神)赫耳墨斯(Hermes)墨丘利宙斯与迈亚所生的儿子。脚生双翼,速度如飞,成为天界众神传令的使者,后为旅人,商人,盗贼的保护神,经常化为凡人下界帮助保护者.是最聪明狡猾的神. 8,火神与匠神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 乌尔肯宙斯和赫拉之子。出生时长的奇丑还驼背,是美丽神界的一大败笔!被大怒的宙斯从奥林匹斯山上扔了下去,在空中飘了九天九夜才落地,把腿也摔瘸了。可人虽长的丑,却很温柔,热爱和平,是天庭人间都很受欢迎。妻子是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 9,光明之神太阳神阿波罗(Apollo) 阿波罗太阳神,宙斯和勒托之子,月神和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兄长,希腊十二大神诋之一。主掌光明,医药,文学,诗歌,音乐等。月桂树是他的圣木,最喜欢的宠物是海豚和乌鸦。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 《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花卉类: 8、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隐喻和象征_弗罗斯特诗歌的两大特色_英文_

M et aphor and Sy mbolis m:Two Typi cal Features of Frost’s Poetry3 CHEN Yan1,L I S i-hong2 (1.Yunnan Vocati onal College of Tr op ical Cr op s,Pu’er665000,China; 2.I nternati onal College of Honghe University,Mengzi661100,China) Abstract:W ith its see m ingly si m p licity and a mbiguity in language but rich i m p licati ons in thinking,Fr ost’s poetry often p r oduces a rewarding and lasting i m p ressi on on the readers.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try are metaphor and sy mbolis m, and his fa mous typ ical poe m s reveal p r ofound phil os ophical ideas that are Fr ost’s inter p retati on of life and existence aswell as the relati on2 shi p bet w 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Robert Fr ost;metaphor;sy mbolis m;phil os ophical connotati on 中图分类号:I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08)01-0068-04 Robert Fr ost(1874-1963)is one of the greatest po2 ets in the20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Four ti m es of the Pulitzer Prize winner,Fr ost received honors fr o m f orty -f our instituti ons,and beca me the nati on’s unofficial Poet Laureate and in1961recited his poe m“The Gift Outright”at the inaugurati on of President John F.Ken2 nedy,a rare case in American hist ory. Fr ost is often co mpared with Words worth and E mer2 s on in s o me as pects.Words worth may have influenced Fr ost in many as pectswhile E mers on’s influence is large2 ly the concep t of“nature-as-sy mbol”.And in s ome degree,Fr ost’s life experience als o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 poetic creati on,and is hel pful t o f or m his own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H isworks often set in rural Ne w England.Natural surr oundings give hi m much ins p irati on and trigger his i m aginati on.On the surface,Fr ost’s po2 etry is si m p le and easy t o understand,but Fr ost hi m self refused t o be considered as a nature poet.“I’m not a nature poet,”he once declared,“there is al w ays s o me2 thing else in my poetry.”[1]86H is work is often“decep2 tively si m p le”,and can be read very often on many lev2 els.H is poetry is rich in connotati ons and many poe m s suggest a deeper meaning.And although most of his po2 e m s often contain p r of ound phil os ophical ideas,they are not didactic.A good understanding of Fr ost’s clever use of metaphor and sy mbols can shed much light on his rich phil os ophical thinking. I M et aphor and Sy m bolis m Metaphor is s o i m portant in poetry that poetry has al m ost beco me the art of metaphors,as the Spanish es2 sayist and phil os opher Jose O rtega Y Gasset says that “Poetry has beco me the higher algebra of meta2 phor.”[2]360“Metaphor is a figure of s peech in which the quality of one is transferred ont o another.”[2]361Fr ost ar2 gued,“Thought was dependent upon figurative language, not as mere decorati on but as the basis of concep tualiza2 ti on”[3]4.He thought about the nature of metaphor.“Metaphor is the whole of poetry.”[3]115“Poetry is si m p ly made of metaphor…Every poe m is a ne w metaphor inside or it is nothing”.[3]115Such are the burdens Robert Fr ost p laced both upon metaphor and on hi m self as a poet.He went even farther in his clai m ing that metaphor is the whole of thinking,and that,theref ore,t o be educated by poetry is t o be taught t o think.[3]115Metaphor as a poetic device is hel pful t o exp ress the the me of a poe m and re2 veal the phil os ophical i m p licati ons of a poe m. Sy mbolis m is a literary move ment that ar ose in France in the la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at greatly influenced many writers,particularly poets,of the t w entieth century.Hol m an defines sy mbolis m as the f ol2 l o wing,“in its br oad sense,sy mbolis m is the use of one object t o suggest another,or in literature,the p ractice of rep resenting objects or ideas by sy mbols or giving things a sy mbolic(ass ociated)character and meaning.”[4]118 A s a literary technique,sy mbolis m can be defined 第6卷 第1期2008年2月 红河学院学报 Jou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Vol.6 No.1 Feb.2008 3收稿日期:2007-09-27 第一作者:陈燕(1978-),女,云南普洱人,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教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

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 王连功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的著作《文学理论》,作为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代表作品,在国内的传播却经历了两个阶段。80年代曾经在国内流传甚广,但是随后却难觅踪影,200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再版,终于让这本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在国内重新被众多学者认识。我也是经过多年期盼才一睹为快。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初读这本书的一点感受。 在这本书的第一版序中作者称“我们力图把‘诗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的评价)和‘研究’(“探索”)、‘文学史’(文学的“动态”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静态”相对照)这四个范围统一成一体。”1 而他们采取的方法是首先区别文学和文学研究:“我们必须首先区别文学和文学研究。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情: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2由此发现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并且指出传统的文学研究“都是从语义分析的角度重申一些古老的美学术语……其中每一术语都只能描述文学作品的一个方面,或表示它在语义上的一个特征;没有单独一个术语本身就能令人满意。由此至少得出一个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3 韦勒克由此在对传统文学研究的各种观点的批评中提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模式:将文学区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他们把外部研究分为四种:第一,文学与作者。韦勒克认为“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4“(虽然如此),作家的传记和作品之间,仍然存在不少平行的、隐约相似的、曲折的反映的关系。……从这些界说的意义来说,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法是有用的。”但是韦勒克同时指出“不论传记在这些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但如果认为它具有特殊的文学批评价值,则似乎是危险的观点。任何传记上的材料都不可能改变和影响文学批评中对作品的评价。” 第二,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心理学’(psychology of literature)的含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以下同 2同上书,第3页。 3同上书,第18页。 4同上书,第75页。

隐喻的发展

1、传统隐喻理论 隐喻是什么?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的多处,他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描述其特征。亚氏对隐喻的定义是:“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根据这个定义,亚里斯多德又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词汇的替代:“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他说的替代的几种情况是:(1)以属代种,或以上代下,即用上义词代下义词。如There lies my ship (我的船躺在那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lie是属,lie at anchor是种(抛锚停泊),前者所指范围更广,其语义涵盖后者,但在这个句子里前者的语义等于后者。(2)以种代属,或以下代上,以下义词代上义词。如Truly ten thousand noble deeds hath Odysseus done(Odysseus做了足足一万个伟大业绩)。ten thousand (一万)这个数字在语义上属于“a large number ”,因为“大量”可以是上百、上千,也可以是数十万、数百万。因此,前者是种,后者是属,但前者实际上要表述的是大量的意思,因而是以种代属。(3)以种代种,或互代,是一个分类学上同一级的词代替另一个词。如With blade of bronze drew away the life /Cutting off the water with unwearied bronze/To draw aw ay(从中抽出)用来代替“to cleave”(裂开),cutting off 则用来指“to draw away”之意,两者都是“taking away”之意,在同一层次,可谓以种代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四类隐喻中,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比例关系所作的“类推”(analogy),也可叫“proportional metaphor”(比例性比喻)。他也为此举了例子。 亚氏提到了明喻,认为是隐喻的一种。明喻指对两个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较,特别是这种比较因使用了引导词like或as使语义清晰显现,实质是替代或比较。 束定芳认为,亚氏定义的最大优点是发现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其定义的最大局限是将隐喻限制在名词上,排斥了其它词用作隐喻的可能性,因此也排斥了揭示隐喻的话语特性的可能性。因为承认动词和形容词等也可以用作隐喻,就必须承认只有在词语的组合过程中才可能生成隐喻的事实,同时,这一定义也无法将隐喻与相关的语言使用现象,如换喻、提喻等区别开来。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对亚氏的隐喻观作了总结:我们把隐喻定义为名词意义的转换,其特点有:第一,隐喻是一种借用;第二,借用的意义与本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它原本属于其它单词;第三,我们求助于隐喻来填充语义的空白;第四,借用词取代了并未出现的本义词,如果这种词存在的话。 传统修辞学中另一个对传统隐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在《话语的辞格》中,他把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来分析。他指出,喻格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理据。比喻发生的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借词的原始意义,另一方面是它被新赋予的意义。在他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因此,喻格建立在一种双重性的基础上。他还指出,由于相似与事物的特征有关,因此可以把这一特征转移到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的领域。隐喻可以取自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真实的或想象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物理的实体,而且它们都可以用于所有的思想的实体。方达尼尔以“有生命的”(inanimate)为标准,把隐喻分成五类:属于某一有生命事物的特征向另一有生命的事物转移的隐喻;某一无生命但具物理性的事物的特

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 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

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蛮荒时代的人们凭借幻想支配自然、征服自然而创作的,是人类最早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学的先河。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篇一:希腊太阳神话 太阳神阿波罗是天神宙斯和女神勒托所生之子。神后赫拉由于妒忌宙斯和勒托的相爱,残酷地迫害勒托,致使她四处流浪。后来总算有一个浮岛德罗斯收留了勒托,她在岛上艰难地生下了日神和月神。于是赫拉就派巨蟒皮托前去杀害勒托母子,但没有成功。后来,勒托母子交了好运,赫拉不再与他们为敌,他们又回到众神行列之中。阿波罗为替母报仇,就用他那百发百中的神箭射死了给人类带来无限灾难的巨蟒皮托,为民除了害。阿波罗在杀死巨蟒后十分得意,在遇见小爱神厄洛斯时讥讽他的小箭没有威力,于是厄洛斯就用一枝燃着恋爱火焰的箭射中了阿波罗,而用一枝能驱散爱情火花的箭射中了仙女达佛涅,要令他们痛苦。达佛涅为了摆脱阿波罗的追求,就让父亲把自己变成了月桂树,不料阿波罗仍对她痴情不已,这令达佛涅十分感动。而从那以后,阿波罗就把月桂作为饰物,桂冠成了胜利与荣誉的象征。每天黎明,太阳神阿波罗都会登上太阳金车,拉着缰绳,高举神鞭,巡视大地,给人类送来光明和温暖。所以,人们把太阳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篇二:夸父逐日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耳朵上挂着两条金色的蛇,手里也抓着两条金蛇,他的名字叫夸父,因此这一群人就叫夸父族。夸父族人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有一年,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树木都被晒焦了,河流都被晒干枯了。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首领夸父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太可恶了!我一定要追上太阳,将它捉住,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了,纷纷劝阻。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但是夸父决心已定,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了大家的安乐,我一定要去!” 夸父告别了族人,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向风一样追去。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拼命地奔跑。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夸父跑累了,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地上形成了一座大土山。夸父煮饭时,拣了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一直追着太阳跑,眼看着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终于,夸父在太阳落山的地方追上了太阳。一团红亮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水,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了,但是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了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的鲜桃为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夸父虽然最后牺牲了,但是他顽强的精神却不死。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篇三:茂宜岛的传说

魔幻现实主义外衣下的隐喻和象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7096225.html, 魔幻现实主义外衣下的隐喻和象征 作者:袁晓东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年第06期 玉石·钻石——关于东西文化的联想 《西游记》第一章:石猴问世。众所周知:地势坤,厚德载物,大地才是众生之母。在这里,石头,成了生命的起源。这使我想起了《紅楼梦》,宝玉是衔玉而生的,同辈人皆为“玉”字辈(贾琏、贾珍、贾环等),更有那“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之说。中国人对玉石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换言之,是一种玉石文化。古有“比德”之说,玉者,美德之喻也,凡从玉之字,皆美好之谓。玉,质地当然是很坚硬的,但它的棱角只藏在内核,其品质可以借一“润”字来表达:色泽是光润的,手感是温润的,外形是圆润的。这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人的审美取向。西方人也是爱“石”的,他们爱的是钻石。钻石质地坚硬、外观璀璨,是高贵的象征,具有外显的价值。由是观之,中国人追求的是坚韧,西方人追求的是刚强。这种民族差异,便是从书法工具上也可窥得一斑:中国人用的是毛笔,西方人用的是钢笔,前者强调韧性,后者强调刚性。其他器物——如筷子、刀叉,其他文化符号如太极图、十字架,都可以约略捉摸到文化的分野。外国人也许会奇怪:软软的毛笔,能够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字体;简单的竹筷,可以如此灵活地驾驭;朴素的太极图,蕴藏着无穷的天地玄机。但,这就是中国人:以简驭繁,以柔克刚;这就是中国文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 孙悟空·小燕子——关于自由的悖论 由孙悟空的“紧箍咒”,不由得想起关于“自由”的话题。许多人把“自由”理解为“由自”:由着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任性”了。盖所任之性者,有善恶之分,凡“率性而为”之士,多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所任之性,恶,是占了上风的。所以,把“自由”化为“由自”,此路不通。于是,“紧箍咒”应运而生。不妨将其看作自由的对立面——禁锢的象征。除心魔者,得大自在。《西游记》末尾,孙悟空曾请求师父除去紧箍咒,观音提醒他紧箍咒早就自动消除了。一个成佛之人,禁忌已失去了任何意义。尘世众生也是如此,一个一贯遵纪守法的人,何尝时时感到法律的存在?我常常想:孙悟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吴承恩为什么要创造他?为什么古今中外有那么多人赞赏他、推崇他?原因很简单:闹天宫、闯冥府,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是自由的化身。吴承恩写孙悟空,写于“英俊沉下僚”的明代,孙悟空,道出了苛政下知识分子心灵的呼声。人们喜欢孙悟空,乃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禁锢、羁绊,孙悟空,实际上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自己,是彼岸的自己、理想的自己。还记得《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吗?以“神话—原型”文学批评理论,我觉得“小燕子”这个形象其实是对应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 父性·母性——关于教育的真谛

文学理论的探索者——读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有感

文学理论的探索者 ——读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有感 摘要: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强调“文学性”的文学观。作者围绕这一观点,提出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分野: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此部理论著作丰富的内容蕴涵、严谨的逻辑分析以及创新的理论探索,在文学理论学术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观理论探索启示 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在文学理论学术界被奉为圭臬的一本经典著作。它设计的内容相当的广泛,包括文学的本质、作用以及形式、内容等各方面的内容。这本书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文学理论构架——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一直以来被理论界所推崇。笔者将简论对《文学理论》的介绍以及一些读后杂感。 一、《文学理论》的文学观 从19世纪后半期的象征主义文论与唯美主义文论,把传统的文论带入了现代主义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不同流派的文论成为现代主义文论的主流,他们强调文学本身固有的因素,如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我认为可以说其是文学的纯因素研究——即文学的“文学性”。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之下,韦勒克和沃伦合作完成了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跨时代意义的著作,肯定具有其突破传统之处。韦勒克和沃伦以议论的叙述方式,设问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传统文学理论的不足与缺陷。与此同时,又向我们读者阐述了他们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如何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问题上,韦勒克和沃伦推翻了传统当中的视为文学的非文学。他们从“篇章结构个性表现”、“对语言媒介的领悟和采用”、“不求实用目的以及虚构性”[1]的角度,推翻了以往“凡是印刷品都可称为文学”等非文学的观点。他们从以往描述文学的性质的各类术语中,总结出“文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说一部小说描写得逼真、真实,我们所指的是这部小说具有“艺术真实”,而不是“现实真实”。总所周知,小说的最大特点是虚构性。这两者是小说作为文学的两种特征。当我们处于审美关照的状态下,作为主体的读者和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达到了主客体统一的境界。在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审美的时候,这是一种无功利目的的精神享受。所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文学作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所有这些语词可以用来描述文学的不同方面的特征,这都说明了“一部文学作品,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2]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特殊时代精神、文学思潮、个体的观察和思考等因素所成就的。这种多层次文学观给文学理论界带来了理论构架,为文学研究保持其本身固有的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文学理论》的理论探索 我们知道,在文学理论的领域当中,作家、读者、作品、世界是构成文学研究的四个重要的因素。作家根据自己的个体经验或者是间接经验,通过主体想象

希腊神话代表人物

希腊神话神谱: 十二主神: 新神谱系,诸神都居于奥林匹斯山上,宙斯推翻了父亲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十二主神都有鲜明的性格与七情六欲。他们具有人的性格和情绪,具有超人的特殊本领。十二神的名单存在差异,但在古代一般的宗教崇拜、诗歌和艺术作品中规范为:宙斯、赫拉、得墨忒尔、赫斯提亚、波塞冬、雅典娜、阿波罗、阿尔忒弥斯、阿佛洛狄忒、阿瑞斯、赫菲斯托斯及赫耳墨斯这十二神。虽然哈得斯的地位神圣性与宙斯和波塞冬相似,在奥林波斯神系中有相同的影响力,但由于是冥府的统治者,有时被排除在十二神外。 简介: 宙斯——天神,第三任神王,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克洛诺斯和瑞亚之子,掌管天界;以贪花好色著称。宙斯坐镇奥林匹斯山,拥有无上的权利和力量,他是正义的引导者,他对人类的统治公正不偏。 赫拉——天后,宙斯的姐妹和配偶,其自然原型为母牛,又称牛眼赫拉,以善妒和狠毒而著名。

波塞冬——海神,马的创造者,宙斯的兄弟,他经常手执三叉戟,乘着金鬃铜蹄马拉的车子在海上扬波巡行,他能呼风唤雨,引起地震,但心胸狭窄,报复心重,在《荷马史诗》中曾迫害英雄奥德修斯。 哈德斯——冥王,宙斯的兄弟,曾劫夺农神之女博尔塞弗涅入冥府为后。(由于是冥府的统治者,有时被排除在十二神外) 得墨尔特——农神,宙斯的姐妹,因爱女被冥王劫走而四处寻找,无心本职工作,以致植物枯萎,田园荒芜,宙斯不的不出面调解,让其女半年为冥后,半年回阳世与母亲团聚,大地回春,生机諳然。(有半年的时间为了要与她在冥界的女儿珀尔塞福涅一起生活,会把她的主神位置让给冥王哈迪斯) 阿波罗—-太阳神,被视为司掌之神,主管光、预言、医药、畜牧、音乐等,是人类的保护神、光明之神、预言之神、迁徙和航海者的保护神。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最多才多艺,也是最美最英俊的男神。九头身的完美身段,超高的音乐才华,让他受到了众多女神的欢迎。阿尔忒弥斯——月神,狩猎之神,又是处女守护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妹。阿尔忒弥斯象征女性的纯洁美,是希腊神话中少有的贞洁处女神,与同父异母的妹妹雅典娜和姑姑赫斯提亚并称为希腊三大处女神。 雅典娜——智慧女神,据说宙斯因惧怕第一个妻子墨提斯所生的后代比他强大而危及王位,便吃掉怀孕的妻子,雅典娜却在宙斯的头脑里发育成人。一天,宙斯感觉头痛难忍,请匠神劈开头脑,雅典娜全身披戴铠甲从里面跃出,因此雅典娜是智慧与力量的化身,也是雅典城的守护神。 阿佛洛狄特——爱与美之神。据说是宙斯与河神之女,美艳绝伦,风骚多情,颠倒众神。她被恼怒成羞的宙斯嫁给跛足匠神,却与战神偷情生下小爱神厄洛斯(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阿瑞斯——战神,宙斯与赫拉之子,性格暴躁残忍,作战时有恐怖、争吵、混乱、毁灭四个可怕的神相伴随。他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嗜杀、血腥,人类祸灾的化身。 赫淮斯托斯——火神与匠神,貌丑手巧,宙斯与赫拉之子。他又丑又瘸。他和条顿神话(中世纪的条顿人是德国人的祖先)中的侏儒有许多共同点,因为他也是朴实的、世俗的,他的手艺也来自于艺术才能和体能。 赫尔墨斯——神使,商旅之神,也是盗贼的保护神,为宙斯子女中最忠顺乖巧者。他也被视为行路者的保护神、商人的庇护神、雄辩之神。 赫斯提亚——灶神或家室女神,宙斯姐妹。(有传说赫斯提亚因与人类住在一起,便把位置让给了俄狄尼索斯)赫斯提亚是奥林匹斯山上最神圣、古老的神明,与侄女阿耳忒弥斯、雅典娜被视为奥林匹斯山上的三处女神由于性格随和、谦让、心地善良,深受众神和人民的爱戴。 俄狄尼索斯——酒神,死而复生的植物之神。宙斯与塞墨勒之子,他既是关涉古希腊悲剧及喜剧的起源的重要神祗,又是20世纪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备感兴趣的形象。(传说中后期俄狄尼索斯成为十二主神之一)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然死亡,Arnie Klein表示他非常震惊,得知消息后坐在办公桌前足足五个小时不能动弹,于是Larry King对他的这样强烈的反应用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 起始A(Larry King):A doctor should feel that way,right? 反应B(Arnie Klein):Well,that’s the only way I could feel... 又如,Larry King在开启Michael吸毒这一话题时,也采用了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 起始A(Larry King):You’ve worked with addicts,have you not? 反应B(Arnie Klein):I wrote a book on heroin addiction.And I mean I think what’s happening with drugs now is a disaster.I mean when you look at the actor from the“Batman.”I mean look what happened to him. 在以上两段对话中,采访者通过陈述其假设—— —“作为医生应该会有这样的反应”、“你的病人里有瘾君子”再加上“是吗”的附加疑问(加下划线部分),邀请受话者确认其假设的正确性,这样便实现了向受话者寻求确认的话步功能。 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有两种,一类是反意的附加疑问句,另一类是非反意附加疑问句。如: He used to take pictures there,didn’t he?(反意的附加疑问句) You call this a day’s work,do you?(非反意附加疑问句) 由于现在语法学者把附加疑问句的范围加以扩大,采访者在用英语提问时,除了使用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提问方式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附加疑问句的不规则形式(见下划线部分),如: He is a nice man,don’t you think? She’s your daughter,am I right? He’s not on duty now,do you suppose? A good omen for poor English,eh? Those kids didn’t waste much time,hey? It’s a good film,what? You have to have chemistry to win,do you agree? You remembered the eggs,right? 四、结语 借助Amy B.M.Tsui会话语言描写框架,笔者对英语采访者提问的话语结构和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采访者的提问和受访者的应答之间的连贯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功能的联结实现的。本文对采访者的语言进行话语分析确实证明,采访者在采访时如能充分了解和利用其访问语言的功能,除了提出问题这一单一的方式外,恰当利用“陈述+问题”、“陈述”、“附加疑问句”这三种方式进行访问,可以有效激发受访者的反应,实现传达给受众更多信息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取样均来自英语为母语的权威媒体(CNN,NPR)。本文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如能大量收集语料并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利于对采访者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代树兰.电视访谈的话语特色[J].扬州大学学报,2008,(1). [2]苗兴伟.会话话语中的意义磋商[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1996,(6). [3]苗兴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1999,(1). [4]孙倚娜.会话分析·电视谈话节目·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5]Amy B.M.Tsui.英语会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80. [6]Robert Siegel(with NPR),Yao Ming:Olympics Have Changed,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577096225.html,/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 90483768,May15,2008. [7]CNN LARRY KING LIVE,Interview with Michael Jack-son’s Doctor,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577096225.html,/TRANSCRIPTS/0907/08/lkl. 01.html,July8,2009. 摘要:隐喻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众多的学者和专家对隐喻的分类、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研究,与此同时,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种文体,但对隐喻的建构和识解方面涉及的并不多。隐喻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延伸和抽象,意象图式作为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理解和认知复杂和抽象概念的基本结构,也是隐喻产生的机制和理解隐喻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运用意象图式这一重要的认知手段对隐喻的构建和识解进行了分析,以求达到对隐喻更科学、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隐喻意象图式构建识解 1.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为广大学习者所熟知,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https://www.360docs.net/doc/577096225.html,koff和M. Johnson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打开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篇章。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隐喻是一个概念系统,不再是零散的。那么何为隐喻?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它还是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作为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隐喻是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季广茂,1998)。意象图式作为一种隐喻的构建模式,同样也是人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从认知学上讲,意象图式与隐喻认知都属于认知的手段和方式,二者密切联系。对隐喻建构和识解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意象图式—— —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在人类建构和识解隐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意象图式去理解分析隐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意象图式的概念和类型 2.1意象图式的概念 Johnson(1978:xiv)这样定义: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形式,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Oakley(2004)这样定义:简单说来,意象图式是为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由Oakley的观点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是理解隐喻这一认知概念的一种模式。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对意象图式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和本质是一样的。大体总结来说,首先,意象图式相对于意象来说,它是抽象的和概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李娇 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