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一 种 力 量 叫 信 仰

有 一 种 力 量 叫 信 仰
有 一 种 力 量 叫 信 仰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热度6已有4282 次阅读2012-3-31 19:12有一种力量叫信仰——读《信仰的力量》有感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读《信仰的力量》再一次感受了哲学家的睿智。烛照大地,有一种力量叫信仰。因为有了信仰,一箪食,一瓢饮,有人怡然而自得;因为有了信仰,宠辱皆忘,寸心中便能纵横天地。《信仰的力量》一书是红旗出版社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作品。该书从理论、精神和践行三个层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信仰而奋斗的历史。读完《信仰的力量》深深的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打动。党在我心中已不再仅仅是一串串革命故事和一个个英雄人物,而是一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抗争史、奋斗史和革命史,是一座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丰碑,是早已融入我灵魂的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激情!一方面让我们更加的了解什么是信仰的力量。当人民因为一种信仰而凝聚,信仰就将成为一种力量,一种为实现这一信仰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力量!另一方面缅怀英雄,追思先烈,感沐他们灿若云霞般的信仰光华,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自觉接受的精神洗礼,是在传承

英烈的精神财富,是在呵护国人的心灵圣境,也是在锻造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坚韧基因,更是在追索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境界。有一种力量,能够铸造信念。先烈的辉煌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已经凝成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理想信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掩卷思考“信仰”二字。90年前,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什么不惜放弃殷实的家产,投身革命,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率领万千民众赤手托起即将沉沦的中华大地?因为他们坚信,党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必有胜利的一天,也许他们自己看不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但他们都怀着必胜的信念为理想而奋斗。有了如此坚定的信仰,他们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才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勇气,才会绝处逢生、创造奇迹。九十年不倦的求索,九十载辉煌的成就,已经反复证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的根本保证。有一种力量,能够超越生死。傲干奇枝斗霜雪,只因心中有信仰。高墙、电网、酷刑,死亡都不能阻止共产党人对党和祖国的忠诚、热爱,都不能动摇他们崇高的信仰。信仰的力量,使他们骨头硬、不怕死,戴着镣铐舞蹈在敌人的刺刀尖上。不枪毙,就活下去;枪毙了,精神不死。信仰的力量,使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利诱、不畏威胁,更不畏牺牲。他们就是一块燧石,敌人越是敲打,就越能迸发出明亮的火花。信仰的力量,使生命怒放出红梅般傲然的绚烂!有

一种力量,能够跨越时空。无论时光流逝,无论沧海桑田。从南湖扬帆起航,到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八年抗战到实现全国解放,从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如今,诞生在南湖那一叶小舟上的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整整九十年的征程,九十年的峥嵘岁月,换来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如今,我们的五星红旗早已飘扬在了南极的上空,我们的神州火箭早已翱翔茫茫太空。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行,那些曾经蔑视我们的国家无一不向我们投来了赞许和羡慕的目光。中国,这个曾经饥寒交迫的民族,已经可以骄傲地告诉世界:一个伟大的党正带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小康,走向富裕!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中华民族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人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所创造出的奇迹!有一种力量叫信仰!信仰需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而内心就是人的意志,向善求真的意志。信仰的力量,永不消亡。曾记否,历史烽烟中,峥嵘岁月里,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探求救国救民、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舍生忘死,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困苦、挫折与失败后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读完《信仰的力量》全书,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仿佛出现在眼前,让我感受到信仰的无穷力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这样写到。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血腥风雨之中,无数像方志敏同志这样的革命先烈视信仰高于生命,为了人民利益不惜牺牲奉献一切,他们的人生虽然短暂,精神却很伟大;他们前仆后继书写出革命长卷,为我们诠释了信仰的真正含义和伟大力量。如今的我们已远离了硝烟炮火,和平宁静的环境也许淡化了我们对信仰的追求,对生命的执着。于是有人衣食无忧却又牢骚满腹,于是有人生活安逸却又内心空虚,于是有人位高权重却又蝇营狗苟。信仰的缺失使人精神萎靡,仿佛船儿在航行中迷失了方向。坚定信仰的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时刻接受实践的磨砺和检验。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来说,坚定信仰是最重要的党性修养,只有坚定信仰,才能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在大事大非面前明辨是非,在纷繁复杂斗争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今天,时代变了,观念变了,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没有变。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坚定信仰,做到不仅能在平时“看出来”,担当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

前进;更应当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急关头顶得住,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和“顶梁柱”。《信仰的力量》一书让我们重温红色经典,感悟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无怨无悔地继续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让我们坚定,让我们感慨: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导学案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意义。 2、把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及危害,分析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3.了解和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二月抗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学习重点】 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学习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党和人民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知识点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 良好开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___________年。 (2)内容: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任务。 (3)意义:使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___________。 2.严重失误: (1)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运动:发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运动。

3.经济调整: __________年春,中共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知识点二“文化大革命” 1.动乱原因: (1)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2)具体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_______________,党和国家面临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险。 2.开始标志:__________年,中共中央做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3.灾难表现: (1)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2)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冲击。 (3)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国家主席__________被迫害致死,造成“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4.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原因: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2)结果:__________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粉碎政变,林彪出逃,机毁人亡。 5.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背景: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 (2)时间: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 (3)结果:华国锋、叶剑英等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三建设成就 1.成就: (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___________尤为突出。 (2)新兴的电子、___________、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人物: “铁人” ___________;两弹元勋___________;“党的好干部” 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探究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问题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度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会和公众。

不同复原力水平中学生的社会支持感差异

不同复原力水平中学生的社会支持感差异 发表时间:2016-07-22T10:53:12.7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9期作者:车珉[导读] 复原力能够帮助遭遇生活挫折和人身伤害的人达到良好适应的特质。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花源管理处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复原力能够帮助遭遇生活挫折和人身伤害的人达到良好适应的特质。在复原力的特质中,社会支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社会支持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尽相同,调查发现不同水平复原力个体表现出了对社会支持敏感程度的差异。 一、绪论 有研究认为,复原力之所以能够帮助人通过人生的挫折,是因为它能使个体在压力事件中体验到成长,尽可能多地找到支持力量,判断出积极的解决方式,使个体进行积极的改变。在复原力的特质中,社会支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源,如家人、朋友和社区中的其他人能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生力军为复原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能量,使个体能够持续面对创伤环境,克服挫折,获得良好适应。但并不是每个人对社会支持的感受都是相同的,同样的客观社会支持场景里,不同个体体验到的社会支持的力量可能截然不同。 二、调查设计 调查采用的复原力量表是Conner-Davidson复原力量表。该量表是张建新等人在国外复原力量表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的基础上,根据灾后中小学生的特点修订而成的。量表共包含24个项目,三个维度:坚韧性(tenacity)、力量(strength)和乐观(optimistic)。本研究中,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5、0.63、0.83。量表修订后的结构效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RMSEA=0.08、NNFI=0.96、CFI=0.84。随机选取12-18岁3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分成3组,处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内的被试属于中等复原力组,得分高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为高复原力组,得分低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以上者为低复原力组。 请三组被试做图片正负情绪的判断。主试向其发放印有13张中性刺激图片和低唤醒程度的情境图片,向被试宣读完指导语后被试开始根据图片信息对6个维度进行打分。每张纸上只出现一张图片,在图片下方呈现语义相反的对偶描述,共6对:亲密疏离、肯定否定、陪伴孤独、安慰冷漠、帮助打击、融洽冲突。被试在看过图片之后,针对图片中呈现的情境结合这6组对偶描述进行打分,分值有5、4、3、2、1、0、-1、-2、-3、-4、-5。积极一侧得分依程度为1到5分,消极一侧依程度分别为-1到-5分。记录每一项目的得分。被试不能漏选或多选。 三、调查结果 将被试对社会支持情境图片的判断进行描述统计。由表可知,被试中学生在低唤醒消极图片的判断上有显著差异,F(3,30)=2.48,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高复原力组>低复原力。有研究者认为高复原力组的被试在判断人际关系的时候会更加保守,Arce等的研究则说明高复原力组的被试在判断他人面部表情时更偏向为积极。本研究要求被试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分析13幅中性、低唤醒人物场景图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支持是什么样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相互肯定还是否定对方,是亲密以待还是冷漠走开。数据显示各组被试均表现出对消极维度的低认同和对积极维度的高认同。在对中性图片和低唤醒程度场景图片的判断过程中,高复原力个体表现出比低复原力个体更易被唤醒,低复原力个体对图片的判断、打分较高复原力个体更为保守,高复原力被试比低复原力被试对图片的判断更夸大,积极方向的他们判断为更积极,消极方向的他们判断为更消极,这说明他们在认识情境图片时更为敏感。 四、讨论 在调查中,结果显示高复原力组比低复原力组对社会支持情境的认知更积极。而这种更为积极的认知可能促使被试形成更加高水平的动机,去探索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陌生环境。在对其他人来源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高复原力的被试比低复原力的被试能感知到更多的来自于其他人的帮助,如果被试对其所处环境中的社会支持情况抱有积极的看法,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在这个环境里面更加努力地寻求帮助。在面临创伤和灾难事件时,高复原力的被试更容易对社会支持的认知表现出偏积极的特点,这会使他们在应对的时候促进心理复原力的增加,减轻创伤的症状。 参考文献 [1]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人际关系认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06)。 [2]徐敏徐晓艳中专生复原力、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02)。 [3]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J].心理科学,2011,(01)。 [4]臧伟伟张宇迪伍新春汶川地震外迁学生的PTSD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5]赵玉芳胡丽汤永隆李哲张静秋汶川震后一个月受灾者心理应激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9,(05)。 [6]张姝玥王芳许燕潘益中毕帼英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9,(03)。 [7]全宏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8]车珉汶川灾区中学生社会支持认知的调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3。

公务员行为在塑造政府公信力中的重要性

公务员行为在塑造政府公信力中的重要性 摘要:目前公众对政府满足自身利益的期望同政府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期望之间形成了一对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政府公信力不再名正言顺,开始受到了质疑。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多样,本文试图从公务员行为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公务员行为在塑造政府公信力中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公务员的某些行为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关键词:公务员行为;政府;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0)03-0065-015 Conduct of civil servants in shap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importance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ublic’s expect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to meet their own interests with the government can not effectively meet people’s expectations formed between a pair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and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s no longer official, were met with skepticism.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caused by multipl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duct the civil service point of view, discusses the civil service act in shap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importance, thus changing some of the acts of the civil service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Keywords: civil behavior; government; credibility of the 一、政府公信力及其作用 (一)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指因社会公众的信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支配力。政府在国家和社会行使行政权力,必然要采取一定的行政行为,而政府行政行为又必然产生社会结果的反馈,这个结果反馈中最重要一点就是人们对政府是否信任、拥护和支持。所以政府公信力本质上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程度。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政府公信力的的高低反映了人民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效率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克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各种负面因素和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化解信用危机的有效方法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治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定位政府角色和保证制度建设的制度刚性与公正性,来全面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用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提高社会保障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

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侯新华安顺职业技术学院561000) 摘要: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密切相关,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因为缺少公众的参与、法律制度不健全及信息不公开等原因,导致公共政策最终失败,致使政府公信力降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加强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监督水平和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来推进政府公信力建设。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 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1],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改革正步入深水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一、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的行政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

任度。 公共政策的过程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公共政策的监控、公共政策的终结[2]。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政府对整个社会最主要的管理方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对公众而言,从公共政策的制定到公共政策的终结,如果政府对公共政策不执行或执行不彻底及对最终效果不满意,都会导致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部门失信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问题。 社会上的人们对政府公信的担心远甚于对人际信用和公司信用 的担心。2012 年的一项公民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公信力同比降低了。在“政府公布的各种调查数据网民信任情况分布”的选项中,有304人(55.88%)对政府公布的数据表示“怀疑”;有185人(34.01%)表示“多半相信”;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布渠道,网民信任情况分布”的选项中,有361人(66.36%)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287人(52.76%)选择“相信网络爆料”;106人(19.49%)选择“相信官方说法”[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公信力已经到了很严峻的地步,必须通过加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来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一)公众缺乏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通过制度形式确立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整个过程的制度,如:选举制度、听证制度及信访制度等,但这些制度对

政府公信力文献综述2015.10.8

文献:反思与重构_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基层权力监管机制缺失、决策和执政过程透明度低、依法行政意识薄弱、基层政府官员政治道德素质不高等等。 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下滑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政治理念赢得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对于政府种种弊端予以强烈抨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之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例如:拆迁问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是体制改革变迁产生的结果,在网络时代,农村基层政权恶化,被推上舆论风尖,腐败、专权、黑社会化被揭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到巨大的破坏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1,“第五种权力”的崛起影响政治环境(第五种权力,一般是指以各种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网民舆论和话语权):现实公众参与政治渠道有限,使得中国的互联网担负了过多的表达民意、缓解民愤的功能,大大促进了公共事件网络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政治现状。2,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大众舆论对网络公共事件非常敏感。容易形成与政府对立的意见。3,传统行政方式回应性的不足:在现实的政府行政过程中,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第一选择经常是隐瞒事实真相,不能做到阳光行政,甚至有时“撒谎”,民众对地方政府难以信任,造成信任危机。 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政府制度及政策制定过程的被认同程度、行政行为的纯度———公共性/公正性/公开性以及公务员群体在辖区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衰减是处于加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现出公民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政府治理方式相对落后、制度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反应,是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的暴露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的共同结果 文献:公共危机管理状态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1,是政府机构及其 工作人员通过展示政府的目的和通过实际作为赢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而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政府公信力也是政府合法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它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程度,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的行为。公众因政府的信用而信任政府, 而政府因被公众信任而树立信用。 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是否先进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前提,先进的危机管理理念更能获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是否合理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保证,并且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影响政府公信力高低的关键。 政府公信力要以政府人员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为行为结果的行政措施来体现, 在改革建设中,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得到了提升,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透明,环境的变化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形成和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具体表现:1、危机管理理念落后、淡薄。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的行为。2、政府职能不清晰,职能转变滞后。3、管理机制不完善。4、法律建设不健全。5、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1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政府执行力缺失及对策的探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政府执行力缺失及对策的探讨 一、引言 政府执行力,进入21世纪后,执行力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促进因素,从而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执行力,无论战略蓝图多么宏伟或者政府结构多么科学合理,都无法发挥其本身的威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政府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民族的兴衰。政府执行力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必然途径,因而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科学。 (1)2006年9月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温家宝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要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滥用权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三个方面下功夫(2)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一年需要“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温家宝指出,新的一年将“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执行力,真正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什么是真正的政府执行力?就是把人民的好想法变成行动,用政府的行动变成现实结果的力度 二、主题 关于提升政府执行力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提升政府执行力,有助于促进政府行政的高效化,以更好地执行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程世奇等指出,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推进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但在现代社会中,政府行为的高效性,以及政策能否得到有实效执行,其最终都需要良好的执行力来作为保证,因此,要建设高效政府,就必须不断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学者莫勇波进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 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 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 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 (一) 时代及社会因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 政府因素。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

集中力量建设发展四个现代化

集中力量建设发展四个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集中力量,狠抓机遇,发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型四个现代化目标科学巨型梦想---感知渊源,这个世界真奇妙---第一目标主动力,沉下心来,潜心钻研于科学大世界【教务购书】---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宇宙、自然、社会、人类---学者专家是方向目标---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并发同步加速战略---财工学大学生【全球亚欧美青年女郎】【35--40培养后备人才】、婚姻住房与四个现代化---新型四个现代化【教育高端化(购书与硕博工程),科学技术现代化,高度工业化(养老金与社保局),大力城镇化】---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上台阶)【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科技创新驱动,潜在生产力(催人奋进)】---名校工程占主导---名校工程好专业,宽厚基础在教务---全面脱农与职业工作游击----人才与资本建设的第一关键因素----考虑这些有用的事将给我们带来成功和收益。【考证、考研与工作实践能力源于科学技术】研究重点:1、潜心钻研于科学大世界、教务为主【购书】【计算机辅助学习】 2、科学技术与工商业及贸易运营实务研究----行业、产业、专业【化】 如电子、电气【电器】产业:电脑组装与维修及电动车等 在坚持自由、解放、务实、奋进的基础上,以科技为先导【主导】的工业、读研究生【购书与学费】、城镇化【商品房】战略,集中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仅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型四个现代化目标,其重点要实现前三个突破,即要具体积极实现科技、工业、读研的三环目标,以高速创造千万元计的资本价值【通过中小型创业,积累一定资本】。四个现代化目标是人生的基本路线和目标,情况无论发生什么变化,理想将坚定不移;目标高于一切,任务重于泰山。这里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 新型四个现代化目标,是要启动科技主题功能,集中力量打开科技征程,解决科技问题方案;发挥科技领军功能,依靠科技进步驱动,开放带动四化进程。这个世界真奇妙,要不断锤炼思维深度,沉下心来,要潜心钻研于科学大世界,让身心愉快、坦然、乐观、自信而富有意义。要以点带面,主抓几个重点:硕博工程(研究生)、工程师、经济师、注册电气工程师、助理电气工程师、软考、金融分析师【特许、注册】等诸多【系列】领域。科学技术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心内容是:外国语与外经贸业务、数学物理、财经【金融、财会、经济】、工程【机械动力仪器电气信息控制与电子通信】等,可以从一般到具体,具体科技内容到硕士研究生。 新型四个现代化,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功能,引领科技新时代的辐射带动能力,以教务作指导,厚基础、宽口径,发挥其伟大创举、驱动力量、带动联动功能,按照科技联盟与科技程序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具体有几点要素: 一要实施坚持名校工程好专业,宽厚基础在教务的学术工程理念。鼓励智能化劳动,创建知识密集型,取缔机械性劳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全面发展进程。 二要展开【加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入展开研究,上项目,谋发展,项目建设要加速推进,进展目标要卓有成效。要拓宽范围和道路,发挥科学技术间的连动链条优势和互动功能效应;积极提升产业资本增长强劲动力,展开全面自主创业【创新】工程启动。在步子适度放缓的同时,立如松,行如风,具体精准实施,加速推进,圆满完成。务实打造目标实现与研究领域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和公务人员的作风上,切实 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要求。为建设 依法规范、高效优质、民主公开、清正廉洁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确保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省人民政府就改进机关作风,优化 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行政机关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首位在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人员,必须热情接待、认真审查提交的有关材料。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并能够当场办结的,应当场办结;对当场不能办结的,应告知办结时间;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 场审阅,一次性告知应补足的材料。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 应告知承办部门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对属于本部门但不属于本机构职责的事项,要告知具体承办机构的名称和位置,必要时电话联系或 亲自引领其前往,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办理事项的进展情况。 (二)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或者法定期限以内本机关所承诺的期 限内办结。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加班加点提前完成,并不得加收任何费用。领导交办、批办事项,有明确规定时限的,按规定 时限办理,没有明确时限的,要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理结果应在规

定时限内向交办、批办领导报告,重要事项应及时报告办理的进展情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举报、申诉事项有明确时限的,要在规定期限内尽快办结;没有明确期限的,要在登记后15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决定,凡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 (三)严格实行服务承诺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要制定清晰的服务说明,告知服务方式、公布服务信息、明确服务责任,承诺办结期限,压滤机滤布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完善政务大厅工作制度和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市、县政务大厅应有的作用。抓紧建设开发全省行政许可(审批)网络平台和系统软件,试行行政许可和管理网上审批。 (四)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省、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政务信息。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在政务大厅或者服务窗口通过服务指南、查阅本、公示栏、触摸屏等形式,就行政许可或非行政许可及其它审批、管理、服务事项的办事职责、承办事项、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以及办事结果、办事纪律等向社会公开。已建立公共信息网站的,同时要通过公共信息网站进行公示。 (五)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本着减少审批、简化审批、规范审批、监督审批的原则,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审批)要素、条件。根据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清理情况适时废止、修订和制定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提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要整合审批权力,简化审批环节,明确审批权限,下放审批权

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政府公信力事关政府存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而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事情却反映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本文以这些事件入手讨论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和如何提高公信力。 关键字:政府公信力执政能力提高公信力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像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大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崛起,中国人可以挺直腰板。但是,在这些光芒的背后却隐藏着危险,而这些危险可能让我们的国家面临非常严重的困难。比如,厦门PX 项目事件,云南PX事件等这些事件在发生时政府曾经出面为群众解释利害,说服人们相信政府,可是结果他们不相信政府的言论,无论政府说的正确与否,人们都是选择抵制的态度。这些事情都说明我国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到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而我将从政府公信力这一角度讨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解决办法。 2 问题的出现 百度网关于公信力的解释是:公信力是指在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品性,是指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程度。一般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评价,也就是政府信用的问题,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于政治伦理范畴。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的问题,即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主要是政府的道德形象。二是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信任问题,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即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公正可行,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法,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性如何,特别是新旧政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连续性,能否得到公众的信赖等等。 过去大多数学者和政治改革家认定:政府公信度的提升依赖于政府业绩的提高,因而,公信力的提升也源自于提高政府绩效能力。不过比较以往的数据,如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 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然而2006年《小康杂志》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在“信用最差的5个职业群体”位居榜首[1]。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政绩与公信力之间貌似没有直接的关联。还有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1 年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铁道部发言人的回答:“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这样的事情被人们看作是当前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的生动体现,而类似的事例则不在少数。应该说,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出现的公信力危机和近年来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在这样一个“大众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政府行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不再是无法解密的“黑匣子”,其所作所为可以被轻易曝光和放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那些被曝光的案例来看,不少地方政府显然还未做好在公众放大镜下运行和工作的准备,仍然以传统的执政理念和处理事务的方式来处理各种日常的或者突发的事件,其结果往往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质疑,政府公信力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进一步流失。这也就导致政府公信力在逐渐下降,民众对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普遍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而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安全、民生等各方面的严重损失。 2 政府公信力重要性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根源。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合法性的确认,合法性与政治现象相生相伴,它是指社会性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协议或

毛概试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 1 -15 题,每小题 1 分,共1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 .保护民族工商业 2 、1935 年12 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 A .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B .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C .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D .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 3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 A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C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4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B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 .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5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A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6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 A .与时俱进 B .改革开放

C .执政为民 D .四项基本原则 7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A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 .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8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 .改革 B .发展 C .依法治国 D .依德治国 9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 年力争比2000 年 A .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B .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番一番 D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10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 A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 .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太制度的范畴 1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2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 A .法制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B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C .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统一起来 D .社会稳定有机统一起来 1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 A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B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C .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浅谈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信政府是拥有较强公信力, 为公众所普便信任的政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解释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些原因并为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健词:地方政府;公信力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这种信任关系源自于政府自身的道德状况,具体说就是政府的诚信度。只有政府诚实守信,公众才能表现出信任这种精神诉求;而当公众表现出信任时,这种精神诉求在特定场合下特别是紧急状态下又可能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化信任就构成了政府公信力。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不顾民力和财力搞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 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的现象严重;有些政府官员官僚主义严重,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 1.传统的官民对立理念的影响 ,造成官僚主义盛行。 中国社会从历史上看有着深厚的官本位传统,官民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都是一个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官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似乎顺理成章,不容置疑。这一思想影响到今天,造成官僚主义盛行。对人民的福祉漠然视之,对百姓的利益从不关心,惟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时至今日,部分政府官员头脑中还依然存在着“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错误认识,干部和百姓的身份划分,不把公民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管制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都不能不说是长期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塑造的官僚文化传统的影响。 2.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政府问责机制。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是民主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把权力交给政府行使,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掌握权力的政府也有可能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反过来侵害人民的利益。要使政府始终维护和捍卫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讲实话,说真话,守信用而不使其反过来愚弄人民、欺骗人民,就必须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并能及时追究责任。实际上,当前出现的诸多损害政府公信力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政府的制约不够,对政府或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问责不力所致。 3.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