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结课论文

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的分析

学号:1311491

姓名:谢添宇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翻译

首先,我先谈谈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理由有三:一是我酷爱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宋朝、明朝以及中国近代的历史,也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书,诸如最基本的《宋史》、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以及《明朝那些事》,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史书,此处我便不一一例举;二是我作为一个文科生,更擅长于剖开表面挖掘更深层的内涵,比起理科生我相信我的分析更加具有层次性、条理性;三是这个话题我认为更加贴近我们当今的社会现状,我觉得有很大的探讨的必要。在正式开始写论文之前,我必须申明一下,以下纯属我个人观点,如有冒犯,还望见谅,同时由于我作为一个本科生知识水平有限,分析的不够透彻的地方,希望老师多多包涵。

对于“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句话,我在这里还是觉得很悲哀,因为在写本篇论文之前,我曾经做了一个调查,我问了很多人是否赞同这句话,超过一半的人反问我崖山是什么东西,这不禁让我有一丝孤寂的悲凉。对于这句话,我个人在某些方面还是持赞同的意见,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又持反对意见,上了大学之后,我想对于任何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都得辩证的看待。废话少说,首先我必须先阐述一下崖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何来这句话的由来。

在不懂历史的普通人看来,在他们的印象里宋朝就有一个杨家将,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有的就是宋朝被各种国家诸如辽朝、金朝以及被后来的蒙古吊打,最终灭国。而在看来,纵观宋王朝,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尽管避免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内乱,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手工业和工商业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却导致了军事

上屡受外敌羞辱的悲惨结局,最终南宋被蒙古所灭,中华大地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全面统治。史学界更有“中国第一次亡国”之说。而崖山之战可以说可以是蒙古灭宋的最后一役,崖山之战,数十万百姓以及社会精英跳海自尽,与国同亡,据史料记载,尸体覆盖了整个海面,可想当时有多么的悲壮,或许一些人看来,这就是王朝的更替,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当初秦始皇征服六国,杀的人可不止这个数,可是在我看来,跟随着他们而亡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的精神和灵魂。元朝的建立标志着经历大肆杀戮的中华大地,失去民族脊梁的中华民族,沦落外族统治之下。元朝大肆削减汉人数量,抑制经济文化发展,导致了中华文明的断层。仅存的大义之士,民族继承者,也只能苟活乡间。所以说才有“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说法。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明朝灭亡时,末代皇帝崇祯吊死歪脖子树,陪葬的也只有一个老太监,跟南宋灭亡数十万人随之陪葬那可是天壤之别,因为那时候的明朝已经丧失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之后我会讲述为什么说明为什么明朝丧失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魄以及我对当今社会风气的看法)。

我自己的观点来说,尽管“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观点过于狭隘,只能是一家之言,时至今日,中华儿女,华夏民族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古今历史,四大古文明也只剩下中华文明,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了,千年文明,虽然路途坎坷,终究是挺了过来,这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无法抹去的事实,汉族在中华五十六民族里无论是数量,还是分布的疆域来说,都是其他少数民族所不能比的,我们怎么能说“崖山之后再无华夏”了呢?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

人们都是这么看待的,我认为这显然是非常不妥的。

“崖山之后再无华夏”尽管这个命题争议很大,但从我下面的自己的拙见来看,我认为这句话并无不可取之处,各位看官且听我细细道来。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崖山战毕,弱宋有数十万人陪八岁小皇帝赵昺一起殉国,你可能不曾知道南宋是抗击蒙古铁骑最久的国家,没有之一,襄阳保卫战到临安,自福州至崖山,中华民族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无数汉人带着中华民族的骨气与气节献身民族大义。崖山之战,南宋虽然输得彻彻底底,但输得这样的有气节,输得这样的悲壮,南宋儿女们,面对外族入侵、压迫,拼死抵抗,虽死犹荣,在我看来,这样的精神,就是现在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我们不曾丢弃过,我们从来没有丧失过。回归正题,

对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还不如说是崖山之后再也没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精神,我认为至少有几点,可以证明这句话说的有可取之处:一是南宋灭亡之后,虽然建立的元朝被明朝所灭,

可是当时的明朝,虽然光复,但是汉文化已经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专制,丧失华夏文明中开明和自由的气息,思想和言论自由严格被限制,而且明朝腐败,加上明末内忧外患,内部各种农民起义不断,外部满清政权虎视眈眈,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就差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明朝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灭亡大明朝的根本原因,而后才是满清入关,反观宋朝农民起义屈指可数,成不了规模,还有就是大明朝崇祯皇帝死的时候,一个老太监陪葬,可想而知宋明两朝的差别。到了清朝我就更不想提了,次次剃发易服、圈地运动,份份“禁书令”、“禁海令”,场场动辄万人“诛九族”的文字狱,杀尽了最后一位有智能有骨气的汉人,抄尽了最后一本闪着星点思想火花的书籍,这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到了中华民国,重新开放言论,解放人民思想,努力恢复传统文化,不失为开明之举,我认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是中华民族精神从元、明、清的没落,到那时那刻的觉醒,八年抗战,多少中华儿女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生存而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八年抗战不就是我们的爱国精神深深影响着我的祖先为了中华而战,为了民资大义而战,时至今日想起全国各族人民,上到最高领袖,下到妇孺老人,为了驱逐日寇,保家卫国而战,便觉得荡气回肠,可歌可泣,八年抗战,觉醒的不正是我们的南宋崖山灭亡后的民族精神么?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日本这个民族,直到今天日本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两段,崖山之前被日本称为“上国”中华,而崖山之后日本不再承认中华这个国家了,改成支那,支那是什么,意思就是蛮夷的代称,因为日本认为崖山之战,有气节

的中国都已死去,剩下的只不过是俘虏、逃兵和懦夫,配不上中华这个称号。第二个可取之处在于,崖山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我用了“严重”两词,这也是我今天想主要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个话题的立足点。如果说中华民族的精神即爱国精神在抗日战争之后彻底觉醒并延续至今,我表示非常的赞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第一个便是汶川大地震,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我清楚的记得那天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现场的人们高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那是我的内心是幸福的,因为每个中华儿女都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同胞;第二个例子便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大家都知道北京最近严重雾霾,而就在周一,天安门升国旗仪式上,仍然有很多人来观看。但是可悲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依旧没有被大众所认可,不得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从明朝、清朝说起,然后再扩展到当今社会。

在我看来,尽管明朝不如宋朝,但是依旧有很多的事迹说明明朝在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传统文化上的造诣。以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为例,王学对近代日本产生巨大影响,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藤树之孝,蕃山之经论,执离之熏化,中乔之献身事业,乃至维新诸豪杰之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韩国岭南大学教授崔在穆说“起源于中国的王阳明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产生了一新概念——‘阳明学’。”而“一生伏首拜阳明”这一著名诗句即为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人生信条。即使在明代,因丰臣秀吉野心膨胀而发动侵朝战

争和明军作战时,日本对中华文明仍充满敬意。在西方传教士利马窦与金尼阁著的《利马窦中国札记》第一章中说:当沙勿略在日本的偶像崇拜者中间进行工作时,他注意到每当日本人进行激烈辩论时,他们总是诉之于中国人的权威。这很符合如下的事实,即在涉及宗教崇拜的问题以及关系到行政方面的事情上,他们也乞灵于中国人的智慧。因而情况是,他们通常总是声称,如果基督教确实是真正的宗教,那么聪明的中国人肯定会知道它并且接受它。可惜到了清朝,我是真的找不出一丁点能够说服我这个王朝的可取之处。相反,以下我引用的论据真真切切的说明了,我们头脑里的康乾盛世、四库全书又是什么卑鄙的谎言(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时期,却被明末遗民视作“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的贫困末世。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当代学者顾关元先生据海宁陈乃乾的记载,则认为所销毁的书籍是《四库全书》总数的十倍。因此才有了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的疾呼。所谓“盛世”,实则一个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严全无的时代。此时的西方学者可以庆幸地说:“中国不可能强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此时的倭人可以幸灾乐祸地宣称:“华变于夷之态也”。“支那”一词应运而生。此时的高丽使臣

可以自豪地宣布:“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面对持续满清全朝的汉族暴动和起义,面对三百年经久不衰的“反清复明”的口号,面对高丽王国对“大明国崇祯帝”持续百年的秘密祭祀,责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为什么就没有人敢于将其撕去?听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专制最落后的朝代”时,为什么我们不能耐心翻翻历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相信?)。

直到今天,在当今的21世纪,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我看来,中国人最喜欢搞的事情就是借鉴、学习,融合,可曾想他们到底搞懂了什么叫做文化融合,什么又叫做TMD文化阉割。假如有一天,一旦有人觉醒,想穿上仍然飘逸华美的汉服,想重现真实的历史,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尊严与自豪时,一些人便小丑似地为其一一戴上帽子:“大汉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国家安定团结局面的破坏者”,口诛笔伐。在我的印象里,当今穿汉服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作秀,那就是什么某某地方的宣传噱头,反观日本,在日本大街小巷随时随地有穿和服的男女,不得不说日本这个民族有超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是继承发扬的相当好。假如有更多的人看到我这篇文章,我相信,绝对会对我进行无尽的口诛笔伐,我不赞成全民穿汉服,但汉服是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部分,是我们的民族服装,当你看到别的民族穿他们自己的民族服装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自己也有美丽的民族服装呢?而且汉服是被当时的蒙元、满清强权用屠刀强制消灭的,不是因为她不美丽而被我们抛弃的,可以说汉服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

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真的不仅仅是这一方面,当今中国,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就是作秀,被网络喷子喷的体无完肤;当代年轻人动不动就是出口成脏;太多太多令人心寒的事情,我不竟想问,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道、德、义、信、诚、善到底哪里去了?正如在开头我做的调查而言,超过一半的人竟然不知道崖山战役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真的感觉到悲哀,正如当今各大青年团体对韩星的无限疯狂迷恋,在我看来就是脑残一般,有一个具体的例子,前些日子,国家领导人张万年将军去世的时候,各大新闻头条,我手机上的各大新闻APP也放在了置顶位置,然而他去世的新闻的评论不超过1万,而一个韩国明星感冒了,或者怎么了,轻则几万,多则十几、几十万,一个不尊重自己英雄的民族,一个盲目追求他国文化的民族,一个连自己祖宗的所传承下来的文化都不知道继承的民族,我不敢想象会是怎么样的,我问过身边很多人,如果中国爆发战争,真正到了那个时候你会为祖国而战么?给我的答案大多数那是军人的职责,我们该干嘛干嘛,这个答案我无法反驳,但是请记住没有国便无家,更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言尽于此,洋洋洒洒五千余字,我真的意犹未尽,对于“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还有一句便是“明朝之后再无中国”,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笑谈,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达,国家富强,中华民族早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早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早已经觉醒,可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到底去哪里了?面对国家“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推进实施,面对“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这般悲怆的倾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从中华历史中找回些什么,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每个人都应该负起民族复兴的己任。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回曾经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终究会屹立于世界之巅,我们的国家终究会再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如果将来国家有难,我相信无数的中华儿女会如我们的先辈一般,为了民族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马革裹尸,浴血沙场。当今中国军力强盛,各国武力入侵,或许那是不太可能了,但面对外国防不胜防的文化入侵,精神层面的入侵,我们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坚信华夏文化不会就此沉沦,终有一天,会如我们民族精神一般彻底觉醒。

参考文献:

[1][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 利玛窦中国札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89页。转自: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的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综合论述。

[2]葛兆光. “明朝后无中国”——再谈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相互认识

[3] 康德衡. 狮醒东方——论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第十七章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2)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1.简述黄河下游湖泊演变的特点。 答:(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淤积有关,一方面与人为的垦殖有很大的关系。 2. 简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1、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这一时期为修筑洛阳城,曾到山西吕梁山、陕北横山等山脉砍伐木材。 2、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3.简述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答:(1)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方面的内容少。 (2)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记载和描述,缺乏规律探讨。 (3)研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资料来源比较单一。 (4)典型的地理著作少,大多数地理著作都要追溯历史,学科的独立性不明显。 4、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历史地理小论文

20101721班2010172143 唐洁敏 论“扬州”这一名称的演变 内容摘要:“芒芒禹迹,画为九州。”[1]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之地划为九州,扬州即为其一。扬州之名由来已久可见一斑,但古时候的扬州其所涵盖的区域较今天的扬州要广泛得多。两者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地理上的概念上都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关键词:扬州、名称、联系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扬州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它位于江苏省中部,大约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与盐城市相连;南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安徽省的滁州市交界;北部则与淮安市毗邻。总面积达6591.21 平方千米。①扬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名城,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历史上关于扬州的记载可谓多不胜数。很多人甚至会把古书典籍上所记载的有关扬州都以为是今天的扬州。实际上,六朝以前的扬州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扬州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地理概念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下面笔者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来阐述古之扬州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为今天的扬州的。 “扬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是在《尚书.禹贡》一文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据其记载,禹在治水的时候,曾根据各地土地的肥瘠、出产的多寡把天下分为九州,依次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其中对扬州的描述是“淮海唯扬州”。为什么会命名为“扬州”?古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说是因为扬州“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而据清代学者王念孙考证,扬州本来应当写作“杨州”,即杨柳的“杨”。因为这一带地势卑湿,非常适宜于杨柳生长,自古以来栽种的杨柳较其他地方为多,故有“绿杨城郭”的美誉。《禹贡》里所说的扬州范围非常之广,大约包括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乃至广东的一部分。在古籍中提到“九州”的除了《禹贡》外还有《尔雅.释地》和《周礼.职方》不过这两者对九州描述有些许不一样,《释地》中多出了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职方》中则多了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州名和地名如何不同,扬州始终都是“九州”之一。由此可见,“扬州”这一名称历史之久远。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部刺史,分别为扬州、交趾、并州、青州、荆州、幽州、徐州、并州、朔方、益州、梁州、豫州和冀州。当时,扬州的辖区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水、河南部分地区。而今天的扬州则属于徐州的一部分,称为广陵。之后,随着政治上的变更,后西汉至东汉,刺史部的性质开始渐渐有了改变,由监察机构变为郡之上的一级军政机构,刺史也改称为州牧(后又改回刺史)也有了固定的治所。东汉时,扬州的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后又相继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和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国时,魏、吴也各置有扬州,但两者的辖区范围是有很大不同的。魏的治所仍在寿春,辖区为淮南、庐江两部分,相当于今天安徽的南部;而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辖有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浙江、福建的大部分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西晋灭亡后,两处扬 ①此处参考了百度文科https://www.360docs.net/doc/5815644145.html,/subview/5257/5416338.htm?fr=aladdin中关于扬州市的介绍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辞书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

(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剑雄、吴松弟、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李孝聪教授 【内容提要】: 从中国历史上的地缘政治结构,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地貌与交通线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区域环境的变迁,环境变化的模式与区域社会的互动;自然环境对城乡居民建筑、民间习俗的影响。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授课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与山地、内蒙古草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低山丘陵、沿海岛屿、岭南地区等大自然区域,分别讲授区域历史地理。内容涉及:气候与环境、地貌与水系、交通与城市分布的地带性与形态特征、经济开发、区域文化景观。 本课程是《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的下编,建议学生在学习过上编:历史地理学理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的基础上,连续选修。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或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的"接口"。 为了能够便于理解,以加强地理空间观念,建议听课同学自备地图。希望这门课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授课大纲】: 第一编导论: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概念与基础理论: 历史上中国区域的划分:方式、原则、类型与命名;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等级体系; 地缘政治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羈縻、联邦制的特点和适应性;三边:边缘、边疆和边界,住民对边缘、边疆和边界的看法。 研究的切入点: 当今社会是读图的时代,读图与读书并重。地理现象在地面上的分布是一种空间关系,"语言是一种经过时间的延续先后相接的表示符号,单以语言表述地理现象,是不适合的。地图是表示地理现象的最好工具。"地貌、流域与土地利用。把握历史政区与现代政区的差别,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互动,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天人合一"。交通与城市体系。任何一座城市的兴盛都必然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交通优势的丧失也必然导致城市的衰落。文化的地带性与文化区。方言、习俗、信仰与居住方式,理解区域(地方)文化的钥匙;景观的特质与再造。 第二编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第一章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1.气候、地貌与水系 2.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地理趣味题

中国历史地理趣味题 1.举世瞩目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于2002年12月3日在摩洛哥(国名)揭晓,上海市成功地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 2.钱塘江潮是世界一大自然景观。观潮风俗自汉唐就有了。请问:去钱塘江观潮的最佳时间是在每年的3月,还是每年的9月?9月。 3.西双版纳有着秀丽怡人的风光。请问,西双版纳的意思是“美丽的小村”吗?不是。 4.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喜爱的吉祥数字也有不同。问:蒙古族的吉祥数字是“9”还是“10”?9。5.蛇岛是我国著名自然保护区,以毒蛇众多而出名。请问:蛇岛上的毒蛇主要是蝮蛇还是眼镜蛇?蝮蛇。6.遨游太空是勇敢者追逐的梦想。今天,人类已经将实现这一梦想的载人航天器送上了太空。请问,在航天界,人们联络呼叫时是先叫接收者的名字还是先叫发送者的名字?接收者。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请问,1996年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江西庐山还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 8.北京四合院多为南北走向,请问,它的大门一般是开在东南角还是西南角?东南角。 9.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最后一个被发现的是天王星还是冥王星?冥王星。 10.全国许多地方正在清剿食人鲳,这是非曲直种生性凶残的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攻击人类的事件也有发生。请问,食人鲳的原产地是尼罗河还是亚马孙河?亚马孙河。 11.在游览名胜区刻写诸如“某某到此一游”的字属于不文明的行为。在清朝时,就有了这种风气,在游赏之处喜欢留诗刻字,请问这种风气是从雍正朝还是乾隆朝开始的?乾隆朝。 12.公元18世纪,庞贝古城被人们从千年堆积的火山灰下发掘了出来。当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后把这座城市埋葬了。请问,庞贝古城是在西西里岛吗?不是。 13.北京西客站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吗?是。14.黄山云海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冬季或夏季?夏季。 15.长臂猿有尾巴吗?没有。16.河马善于游泳吗?不善于。 17.指出唯一一个工业用淡水超过农业用水的大洲。欧洲。 18.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山湖自然保护区。 19.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穿过的唯一一个大陆的名称是南极大陆。 20.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笑话 1、人口最多的国家: 地理课上。老师:“请问,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多?” 杰克:“联合国。” 2、地理考试:地理考试时,老师要学生简略描述下列各地:阿拉伯、新加坡、好望角、罗马、名古屋、澳门。其中小明这样写:从前有个老公公,大家叫他阿拉伯,有一天他出去爬山,当他爬到新加坡,突然看见一只头上长着好望角的罗马直冲过来,吓得他拔腿跑进名古屋,赶紧着澳门。 3、西北风:老师:“夏天刮东南风,冬天乱西北风,请记住。” 学生:“不对,我妈说跟我爸结了婚,一年四季都喝西北风。” 4、倾斜的地球仪:局长到某校视察,看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便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何倾斜二十三度半?” 学生甲非常惊恐:“不是我弄的。” 局长再问学生乙。学生乙答道:“我刚进来,怎么会知道。” 局长疑惑地问教师这是怎么回事。教师满怀歉意地说:“这不能怪他们,买来时就已经是这样子了。” 校长见局长脸色越来越难看,连忙趋前解释:“说来惭愧,因为学校经费有限,我们买的是地摊货。” 5、种族歧视:一个黑人小学生对他的白人同学说:“上帝一点儿也不公平!你们白人学生作弊真方便!” “何以见得?” “你们只要把答案抄在大腿上就行了,有一回我也照着干,结果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高州行政规划变迁及其风俗文化 摘要:高州是一个富有独特风俗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一代代优秀而又有特色的后代,同时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高州文化。本文通过对高州的历史由来及其行政规划变迁的介绍,使更多人了解高州人,理解高州独特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高州行政规划变迁历史由来风俗文化年例 高州目前的行政规划 高州市,位于粤西南部,东近南海,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六县市要冲,是广东省茂名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粤西重镇。 2008年,高州市行政区域面积3276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426295户1676769人,比上年减1184人,男性891469人,女性785300人,男女性别比为1.13:1。高州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是近来工作、结婚从外地迁来的。汉族包含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及福佬民系,使用语言为粤语、客语(涯话)和闽南话(黎话),通用粤语。其中客家民系大约有30万人,主要分布在高州东部和东南部、东北部的泗水、谢鸡、根子、分界、新垌、云潭、大坡、马贵、深镇等镇;福佬民系零星分布在与电白交界的几个镇和西部一些镇,基本上已融入广府民系。 高州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77万亩,耕地面积80万亩。它包括了437个村委会,40个居民委员会,5770个村民小组,市人民政府驻潘州街道,邮编:525200。区号:0668。粤语拼音:Gouzeo xi,普通话拼音:Gaozhou shi。它共辖23个镇,5个街道办,分别有:谢鸡镇、新垌镇、云潭镇、根子镇、分界镇、泗水镇、石鼓镇、镇江镇、沙田镇、荷塘镇、南塘镇、石板镇、荷花镇、潭头镇、东岸镇、大井镇、长坡镇、平山镇、深镇镇、古丁镇、马贵镇、大坡镇、曹江镇、潘州街道、山美街道、宝光街道、石仔岭街道、金山街道。 历史由来 “高州”这个地名概由“高凉郡”演变而来。一说高凉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镇银塘的高凉岭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载:“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凉。” 【夏、商、周至秦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初至公元前256年,今高州境属百越。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高州境属桂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 [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 [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 [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 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 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 [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参考答案:铜瓦厢 [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参考答案:李固渡 [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寒冷 [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温暖 [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参考答案: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 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 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 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 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 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 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 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 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 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 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

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8.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 灵渠(兴安运河) 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⒓市舶司最早是在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英文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 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 三个主要阶段。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 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 成就。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 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 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英文摘要】B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 over 2000 yea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subject has experienced obviously three stages: thetraditional, the traditional, the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present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first, the 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 was main stream. Second, "geographize"prevailed step by step. Today,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inhistory is b Eing research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been made in nature, economy, administration, population,culture, areas, mapping, the documents, the theory and thegeneral studies, etc. Many new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have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with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articularly in 90s'. Such as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b EIng paidmor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and regional research have beenbeing increasingly thought highly of and branches of thissubject have appeared continuously. All these traits will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historicalgeography.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stages of 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trend of devel2opment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久远又新近的学科。说它久远,是因为从《尚书·禹贡》开始,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开辟了一个传统——沿革地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然而,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它只是其一部分,所以真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它不仅包括历史人文地理,还有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地图编绘等方面。从那以后,实现了由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的转变,现代地理学为人类作出独特的贡献。 邹逸麟教授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本相当详尽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它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变化与变迁。在全书开头略为不足的是,它并没有去强调“中国”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应当指出,这里的“中国”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而是历史上的中国,它的范围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全书并不只局限于区域沿革地理,而是与自然地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上篇首先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变迁。分气候和植被、水系、海岸线、沙漠四方面来讲述,每一方面都按照时间来分析。总的来说,它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几个地区进行剖析,然后加以总结,其实本来这样很好,因为由于资料缺乏等原因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其中的确存在着一个问题,先看几个例子,作者对于植被变迁选取的是华北平原、黄河中游地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和豫鄂川陕交界区,水系变迁选取的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海河和黄淮海平原湖沼,海岸线变迁选取的是辽东湾、渤海湾、苏北海岸、长江口和杭州湾,我并不是否认作者所选取的区域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但看看上面例子的无一例外是中原王朝严格控制的范围,那时看来的蛮夷地区一个都没有,没有珠江、没有岭南,也没有青藏地区,或许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的确不是个别现象,它造成的不仅是分析的不全面,更是反映在潜意识中所谓正统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分野存在,中原与江南等区域仍然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中篇讲的是疆域与政区的变迁,也就是悠久的沿革地理。疆域部分由先秦开始一直写下来,对于重大的由于扩张或战争等造成的边境的改变都叙述得很详细,但稍微缺少总体的分析,而且没有深入探究在这个表面领土扩展趋势下,结合各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人们的空间表达有着怎样的观念的变化。政区部分,先秦的较为粗略,对于重要的著作诸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都只是简单一提,尽管这些都不是夏商周的行政区划,但它们实际上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人们的政区观念,这里完全忽略了。由秦开始,郡县制施行,一直到元明清三朝的行省时代的区划的改变,都记录得很详尽,而具体到每一部分的统辖范围则没有多说。这个部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不仅仅将中央王朝的政区罗列,对中央王朝外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架构也有具体分析,突破了以汉族为中心的狭隘观念,以更广阔的目光看待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变迁。 下篇讲述社会经济环境变迁,首先阐述农牧界限变迁,再分析农业、纺织业的产业发展,但缺少了对畜牧业的讨论,最后进行一系列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特别是交通部分,不仅讲国家内的状况,还涉及对外的,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 最后,我觉得在结尾应该讲述一下自古以来的历史地理学的已有成绩,或者是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 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郡县制时期,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是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