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征求意见简稿)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明确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市全面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思的关键阶段,也是各区县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现代环境管理需要,建设宜居城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环境保护局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拟在刘楠区开展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以环境承载力分析与区域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为核心的分析研究工作;从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永续利用角度,论述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区域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方案;结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化道路;确定区域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刘楠门城列为发展新城,在**市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划中,位于西部发展带。刘楠新城及地区发展目标为:西部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发展文化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等功能。空间上以现有建成区为基础调整优化,提升品质。

刘楠区在“十一五”及今后更长的时期内,将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优势:刘楠新城是十一个新城中离市区最近的新城,位于一轴(长安街沿长线)一带(西部发展带)的交汇处。占地10 km2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首钢的搬迁总体上将对刘楠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功能定位上,首次明确刘楠新城与石景山区共同为**的西部综合服务区;经济增长带来休闲消费的增长;同时,刘楠区还具有自身的诸多发展优势:永定河综合治理及永定河文化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旅游资源丰富;山区特色产业等。

然而,刘楠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一些主要的挑战:产业转型带来的

发展难度和再就业问题。煤炭业停产,采矿业受限,必然面临主导产业的转型,但新型替代产业培育相对落后。传统矿业和工业企业的劳动力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需要。就业压力将是刘楠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长期制约因素;基础较差,发展机遇少。由于经济总量小,综合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缺乏产业品牌和空间发展品牌,尚未塑造出发挥本区资源优势和符合区县功能定位的发展品牌,在全市资源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吸纳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相对延缓了战略转型。首钢搬迁后该区域自身还有一定的建设期,等待这个联动发展的机遇,是本规划后期的事。那么,近期发展机遇少,难以找到较大的突破口;自然条件劣势明显,山多地少,适宜建设的土地较少。严重缺水。表现为城镇、村庄都面临缺水的问题。刘楠新城水资源供给与人口规模矛盾突出,一些山区村庄也因无水而搬迁。自然灾害多。数千年的采煤史使门城区好多地方成了采空区,地质条件恶化,严重影响该地区的开发建设。此外,洪水、滑坡、泥石流、雹、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危害。采空区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城镇建设的发展,隐患严重。山区交通可达性差,西部山区面积广大,山路崎岖,使区内联系、尤其是西部山区村庄的对外联系很不方便。

由此可见,刘楠区今后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将迎来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同时,刘楠区作为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又对区域内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会经济领域的各项开发建设活动将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已经成为刘楠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时刻警惕的问题。通过在刘楠区开展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从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永续利用的角度,论述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最终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区域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的方案。

1.2.评价对象与目标

本次评价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刘楠区相关的战略规划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对象以《刘楠新城规划(2005-2020)》和《刘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主,以其他已批复的相关规划为辅,同时参考其他正在编制的相关规划。

通过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欲达到以下目标:(1)从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论述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2)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区域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方案;(3)结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化道路;(4)确定区域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3.评价范围与年限

研究范围为整个刘楠行政辖区,包括现状行政区下辖的9个镇、一个办事处,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2003年勘界结果)。

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专题进行研究时,在研究刘楠区本身的同时,还会涉及一些周边相关联的地区。

现状基准年:以2007年为主,部分专题将根据2008或2009年数据。2.区域概况

2.1.自然概况

刘楠区属**市辖区,是十个远郊区县之一,位于**市正西,区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9°48′34″~40°10′37″,东经115°25′00″~116°10′07″。区界东及东北部与石景山、海淀区毗连;西和西北部与河北省涿鹿县、怀来县接壤;南与房山区、丰台区相邻;北与昌平区相接。区域东西长62 km,南北宽34 km,2003年勘界结果,全区总面积1450 km2,占**市总面积的8.657%。全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本区面积的98.5%。

刘楠区位于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的山地地带,位于太行山山脉与军都山脉的交汇处,属太行山山系。地形地貌的总体特征是:山多坡陡、峭壁林立、地貌类型多样

2.2.社会经济发展

截止到2007年末,刘楠区常住人口27.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3万人。户籍人口总户数109281户,总人口239990人,其中城镇居民177100人,农业人口62890人,城镇化率73.75%。全区当年出生人口1828人,死亡人口1489人,人口出生率7.65‰,死亡率6.23‰,自然增长率1.42‰,计划生育率98.25%。

自1994年以来,刘楠区的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

产总值(GDP)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与全市GDP水平相比,刘楠区差距较大,对全市GDP贡献只有0.57%左右。在18个区县中,刘楠区GDP水平较低。

3.区域相关规划概述

3.1.**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基于此,总体规划进一步在**市域范围内划分了四个次区域,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这四个次区域分别是:中心城次区域、东部次区域、西部次区域和山区次区域。

刘楠山前平原和西部山区分属两个不同的次区域。刘楠山前平原位于总体规划所划定的西部次区域(发展带)。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刘楠西部山区位于山区次区域。山区次区域的定位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维护、水源保护、适度旅游和生态农业开发为主。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建设,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

总体规划还对刘楠新城及地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刘楠新城是西部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发展文化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等功能;空间上以现有建成区为基础调整优化,提升品质。此外,石景山区与刘楠新城共同构成城市西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文化娱乐中心和重要旅游区。

3.2.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

的指导性意见》

刘楠位于**市委、市政府划定的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休憩的理想空间。

3.3.西部发展带规划

西部发展带规划地区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点地区;是**面向区域,形成京张生态经济走廊和京石城镇发展走廊的重要发展地区。西部发展带规划将西部发展带划分为中心城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型城市发展区。

刘楠新城位于中心城功能拓展区。该区域是体现城市多中心功能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科教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西部发展带规划指出:刘楠新城是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规划刘楠新城主要包括永定、龙泉2个镇。2020年规划人口25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5 km2以内。引导发展文化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等功能。

西部发展带规划还对近期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刘楠新城和石景山区一起构成城市未来的综合服务中心。近期应着手研究长安街西延线与刘楠新城的关系,做好城市功能调整的前期准备,同时,对现有建成区优化调整,提升品质。3.4.刘楠新城规划(2005-2020年)

规划定位:是**西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域;是立足西部发展带,面向中心城、辐射山区的区域服务中心和宜居山城。

发展目标:重点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功能内涵,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着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山城。认真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逐步建成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和更加坚实的西部生态屏障。传承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依托自然山水优势和京西古村落特色,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域。具体指标见下表。

3.5.刘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前期研究综合报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刘楠区的土地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旅游休闲、宜居山城、科技新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荐按乡镇进行战略分区。根据各个乡镇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特点,可分为四个功能区。中心提升区域:永定镇、龙泉镇;重点发展区域:斋堂镇(城镇所在地)、军庄镇、潭柘寺镇;适度发展区域:妙峰山镇、王平镇、大台办事处;生态涵养区域:雁翅镇、斋堂镇(城镇所在地以外)、清水镇。

重点发展方向为休闲度假山城(房地产、现代服务业)、山地运动中心(山地运动休闲)、西部猎场(富民养山、生态富民)、京西硅谷(科技引擎)。

规划刘楠区建设用地面积总量,2010年为14770.84 ha,2020年为16318.55 ha。

3.6.刘楠“十一五”规划

3.6.1.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现代化生态山城建设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谐刘楠建设初见成效。到2010年全区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到2010年,以现代服务

业、都市工业和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生态友好型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万元GDP能耗、水耗均下降15%。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6.6 m2。安全饮用水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到达7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

——生态建设明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缓解取得实质性突破。2008年全区整体达到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标准。2010年全区60%的村(镇)和社区(街道)达到国家生态区考核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7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81.7%。裸露山体、退化土地和废弃矿山得到明显治理和修复。

3.6.2.功能分区

刘楠区主导功能为都市生态屏障、城市综合服务、文化休闲旅游、生态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全区空间布局划分为门城新城核心区、门城新城辐射区和生态涵养建设区。

门城新城核心区:包括龙泉镇、永定镇及大峪、城子、东辛房办事处,是全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主要承担服务中心城区建设、带动山区发展的功能。

门城新城辐射区:包括潭柘寺镇、军庄镇和妙峰山镇,是连接门城新城与深山区的过渡区域,是门城新城的重要发展腹地,主要承担加强生态修复、承载产业发展的功能。

生态涵养建设区:包括清水镇、斋堂镇、雁翅镇、王平镇和北岭地区及大台办事处,处于西部发展带的重要地段,是首都西部生态屏障,也是全区生态涵养的重点区域,主要承担生态涵养发展、服务新城建设的功能。

3.6.3.产业发展

按照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资源环境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服务业、旅游业为主导,都市工业、生态农业、文化娱乐等多点支撑的资源节约、生态友好、效益较高的产业结构。

(一)产业布局:

门城新城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和文化娱乐产业,改造提

升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门城新城辐射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旅游业和特色农业;

生态涵养建设区:重点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和民俗文化产业。

(二)产业结构与规模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永定河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重点形成东部现代都市和西部乡村景点两大流通服务功能区,到2010年使流通服务业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到201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

(2)大力发展旅游业。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到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跻身全市旅游强区行列。

(3)积极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1)加快调整传统产业。加快转移影响生态环境的资源消耗型产业,逐步淘汰不适应功能定位要求的资源型企业,争取在2010年前分期分批把达不到市级标准的采矿企业全部关闭。门城新城规划范围内污染重、效益低的传统产业逐步退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技术水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整合建材资源,提高技术含量。

2)积极培育都市型工业。按照集约用地要求,以门城新城为重点,依托深厚文化底蕴、特色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等优势资源,实施品牌带动,积极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培育壮大企业集团,带动服装加工、食品饮料等都市型工业发展。到2010年,都市型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

3)推进石龙工业区产业转型。全面调整石龙工业区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工业区管理体制改革。围绕核心技术、名牌产品、骨干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二、三产业,打造区域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培育优势产业集群,逐步把石龙工业区培育成为生态友好型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区技工贸总收入年均递增15%。

(4)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建设六大特色果品生产带为主的生态农业区。即东山、孟悟为主的京白梨种植带,妙峰山、北岭为主的樱桃种植带,龙泉务为主的香白杏种植带,潭柘寺镇、陇驾庄村为主的盖柿种植带,太子墓、九龙头为主的苹果种植带,边远山区为主的薄皮核桃种植带。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示范区,到2010年,每个产业带培育2~3个标准化高效示范园。

3.6.

4.资源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节能、节水、节地为重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依靠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集约型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到2008年,全区万元GDP能耗、水耗比2005年下降10%,到2010年下降15%。

有效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低耗水、高产出的工业,以产业化为支点建设节水型社会。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微灌、喷灌、管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和行为。建设卧龙岗污水处理厂、门城新城中水厂,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到2008年,门城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5%。到2010年,门城再生水回用率达到50%。

严格土地资源管理。加强土地整理和储备,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建立集约用地机制,完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按照项目用地的容积率、投资强度、产出率等控制指标,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落实能源管理政策,开展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加强能源集约利用,推进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纲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快建设绿色照明街道、节能环保建筑、雨洪利用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等节约示范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清洁生产,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

3.6.5.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加快实施生态涵养和生态治理工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全面改善刘楠区生态环境。到2008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80%,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65%。到2010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81.7%,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重达到70%以上。

(一)实施生态涵养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和因势利导,加大对官厅三峡流域、山区小流域和泥石流的综合治理力度。到2010年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7 km2,全区70%的小流域和全部中度以上水土流失地区都得到综合治理。

生态林建设工程。以京津风沙源治理为重点,荒山造林3300公顷,发展经济林1000 ha,保护深山原始生态系统。到2010年山区宜林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

湿地建设和保护工程。建设永定河刘楠段湿地自然保护区,逐步恢复湿地植被。到2010年综合治理湿地面积100 km2,有效改善永定河流域水环境。

(二)加强生态修复治理

地下采空区治理工程。坚持规划先行、滚动治理,积极探索采空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开展采空区的地质勘探工作,编制门城新城地下采空区规划,分阶段推进采空区综合治理。

国道两侧治理工程。结合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护路风景林,形成集景观、生态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富民走廊。强化108、109国道两侧绿化和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拆除违法建设工程,促进山区旅游经济发展。

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编制破坏山体修复治理规划,推广山体修复经验。采取工程防护、景观包装以及绿化造林等多种方式,修复治理废弃渣土、废旧矿区和砂石坑。到2010年,完成全区40%的裸露山体、40%的废旧矿区和80%的废旧砂石坑生态修复治理。

(三)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实施环境保护工程,综合整治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城市出入口、商业集中区、重点污染源和旅游景区、国道沿线、公共场所等地区的大气、污水、噪音、废渣污染。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农厕改造等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一批环境保护设施,加强对门城新城、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

城镇绿化美化工程。精心设计生态景观,种植和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乔、灌木等多样化树种,加强工业园区、居住小区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到2008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6.3 m2,到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

积达到26.6 m2。

(四)强化生态保护机制

加强百花山等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深山区险村险户搬迁,保护原始生态资源。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加强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渠道,加强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4.区域资源环境现状评价

4.1.资源现状评价

4.1.1.矿产资源

刘楠区山地广阔,林地茂盛,古迹众多,蕴含着丰富的矿产及其他自然资源,“乌金遍地下、百宝满山川”。区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煤和非金属矿产为主。

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是刘楠区的传统优势,随着近年来的大规模开采,资源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未来刘楠的煤矿开采将受到严格的限制。

4.1.2.土壤资源

从土壤类型看:刘楠区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山地淋溶褐土、山地棕壤与碳酸盐褐土等,土壤垂直变化性明显。其中山地淋溶褐土分布最广,占全区总面积的55.2%,多分布在200~800 m的山坡或山麓阶地上;碳酸盐褐土则主要分布在低山及河谷地带,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宜耕性强,是刘楠区耕地和鲜果的主要分布区;山地棕壤分布区气候凉湿、土壤水分丰富、但坡度较大,不宜农耕,是本区林业生产的主要基地。

4.1.3.土地资源

土地质量制约着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自然生产力,采用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质地构型、土壤障碍层、土壤有机质、土壤酸碱度、盐渍化和土地生产力,对刘楠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将刘楠用地划分为一等地到八等地,刘楠土地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全区以四类地(面积150 km2)、五类地(面积624 km2)和六类地(面积569 km2)为主,总体上土地质量较差,限制因素较多,改良较为困难。

4.1.4.旅游及历史文化资源

刘楠区山地广阔,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拥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地文景观、森林景观等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景点有“三山三寺一湖一河一村”,其中以自然景观而闻名的有百花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灵山自然风景区、妙峰山风景区、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珍珠湖、永定河等自然景观资源,在地质上拥有白垩纪、侏罗纪、冰川痕迹等古地质生成物和代表物,拥有大量的天然熔岩、溶洞等地质遗迹景观。另外潭柘寺、戒台寺、西峰寺、爨底下明清文化村等著名人文景区也是文明于外,具有“一区山峦半区河,灵峰宝刹百岳多,千村遗事古风在,高处清凉康乐园”的旅游品位。景色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展示出京西山水独具特色的迷人魅力,为刘楠旅游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1.

5.水资源

刘楠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6509.75万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344.75万m3,刘楠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65万m3。人均水资源量278 m3(按2001年人口计),略高于**市人均水资源量(220 m3/人),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20 m3/人)的1/8,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水资源拥有量用水紧张线(1750m3/人)、贫水警戒线(1000 m3/人)和严重缺水线(500 m3/人),甚至还低于国际规定的人类生存最低标准线(300 m3/人),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

刘楠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091.93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031.87万m3,地下水资源量4378.64万m3,重复计算量为3318.58万m3。

4.1.6.能源

刘楠区2007年能源消费共55.3万吨标准煤,以原煤为主,共55.77万吨(39.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3.11%。在总能源消费中,生活耗能11.65万吨标准煤,工业耗能43.63万吨标准煤。

工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共33.09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耗的77.84%。而电力等清洁能源消费共0.49万吨标准煤,仅占工业能耗的1.15%。其他为各种燃料油,共占21.01%。

4.2.环境现状评价

4.2.1.环境空气质量

刘楠区2008年SO2、NO2及PM10年日均浓度值分别为0.033 mg/m3、0.046 mg/m3及0.128 mg/m3。SO2及NO2的年日均浓度值均低于相应的国家二级标准,但是PM10年日均浓度值比相应的国家二级标准高出28%。

2006-2008年间,刘楠区SO2及NO2年日均浓度值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一直低于**市平均水平。刘楠区PM10年日均浓度值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最近两年均高于**市平均水平,且降低的速度低于**市平均水平。这说明,刘楠区的颗粒物治理效果低于**市总体水平,凸显本地尘源对刘楠区PM10浓度的贡献。

根据**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2008年**市各站点每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和首要污染物的数据,在刘楠区有监测结果的366天中,环境质量为优的天数为51天,比2007年多29天;空气质量为良的天数为208天,比2007年多4天;全年共计有259天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0.8%,分别比2007年多55天和8.4个百分点。刘楠区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以良和轻微污染为主,其次是优和轻度污染。

刘楠区2005-2008年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变好,但是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却一直低于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中对于北方城市的规定。

4.2.2.地表水

由于三家店水闸常年关闭,永定河平原段常年无水,因此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对象为永定河山峡段(三家店水库上游部分)和永定河支流清水河。

刘楠区主要监测断面中,所有监测断面水功能均不达标,全部超过II类水体标准。

刘楠区2003-2007年间,各监测点位水质总体稳定,但有COD浓度逐年上升的趋势。

4.2.3.地下水

根据刘楠区水资源公报,2007年在全区选取22眼机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是:好于Ⅲ类水质的水源井16眼,占总监测井数的72.7%,Ⅳ类水井6眼,占27.3%。2008年在全区选取18眼机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是:好于Ⅲ类水质的水源井14眼,占总监测井数的77.8%,Ⅳ类水井4眼,占22.2%。

2009年11月对刘楠区地下水质进行补充监测,采样点位于永定镇白庄子村。监测结果表明,监测的地下水水质较好,符合地下水水质标准中Ⅲ类标准的限值,同时所监测的项目也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2.4.声环境

2007年刘楠区道路平均等效声级(Leq)71.8dBA,超过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Ⅳ类区域限值,与2006年持平。超标的路段数占所有监测路段的50%,比2006年(78.6%)下降28.6个百分点。超标的路段长度8.6公里,占监测路段总长的47%,比2006年(85.8)下降38.8个百分点,超标范围较2006年大幅缩小。

2007年1类区域网格达标率50%,平均等效声级56.3 dBA,虽然此值仍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Ⅰ类区域白天限值,但比2006年(65.2 dBA)有大幅下降,且网格超标率下降了50%。2类区96个网格,达标率93.8%,平均等效声级54.6 dBA,符合标准,达标率同比增加了20.9个百分点,平均等效声级同比降低了2.8 dBA。总的网格达标率92.0%(06年70.0%),平均等效声级54.6 dBA(06年57.7 dBA)。因此,2007年的区域声环境质量比2006年有明显好转。

4.2.

5.固体废物

刘楠区2007年共产生固体废物125.4万吨,其中生活源及工业源固体废物分别为11.5万吨和113.9万吨,工业源固体废物产生量占90.83%。

生活源固体废物中,医疗废物均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其他固体废物均实现了无害化填埋。

工业源固体废物中,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74.1万吨,处置5026吨,贮存42.3万吨,倾倒385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151.3吨,处置48.8吨,贮存11.1吨。

4.3.生态质量

4.3.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根据利用遥感解译获得刘楠区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市定额数据计算刘楠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计算结果为2.06亿美元/年,即刘楠整个区域每年可以

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为2亿美元左右。

4.3.2.生态系统健康性

生态系统整体处于健康状态的区域占整个刘楠区的54.48%,其次为较健康状态区域,占27.34%,一般健康区域占17.61%,亚健康区域很少,仅占0.57%。在本研究评价体系下得到的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布明显与高程存在显著关系,较健康状态地区多为山区林地,海拔较高,基本位于等高线500 m以上,如刘楠东北部妙峰山地区,东南潭柘寺镇的马鞍山地区以及大台地区清水涧,西南的百花山地区和西北的灵山、黄草梁地区。山地丘陵地带属健康状态地区,海拔为167~500 m,广泛分布于刘楠区各个乡镇。一般健康和亚健康区域位于平原,主要临近公路、居民点、乡镇。健康评价结果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受人类活动影响,由于人类干扰和压力作用,平原地区系统活力低、组织结构趋于单一和不合理,容易处于退化或接近退化阶段。而山区、丘陵等健康和亚健康区域对整体生态环境良好起着支撑作用,应作为区域生态维护的关键区域。

4.3.3.区域景观生态景观

综合考虑各类景观指数,刘楠区景观格局受人为影响有限,景观资源丰富,在生态本底较好的基础上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维护,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在较好的水平。

4.4.生态现状调查

4.4.1.动植物调查

刘楠区森林面积比例高,植被类型多样,植被长势茂盛,是**市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有高等植物1276种。而且区内有斋堂水库、珠窝水库和永定河等水体,为动物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和繁衍的生境。

丰富的植物物种和植被类型,为各种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境,使得刘楠区成为**市昆虫多样性的中心和鸟类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昆虫最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灵山、百花山等地区。哺乳动物和迁徙路过**的雀形目鸟类大都集中在这里。**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山区,而在**西部山区中,又以刘楠区的鸟类物种最多。刘楠区是重要的鸟类繁殖地和迁徙栖息地,以雀形目种类最多,珍稀物种丰富,亟待加强保护,东灵山是珍禽褐马鸡等山地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野生哺乳动物中,以啮齿类动物的比例最高,常见种类较多但没有本地特有的种类。

4.4.2.群落调查

刘楠区有7大类型的植被生态系统。其中有些类型在刘楠的分布面积已经很少,比如硕桦林、黑桦林、沙棘灌丛、金露梅灌丛、蒙椴林、糠椴林、白桦林、青檀林。另外在东灵山顶还分布有小面积的天然华北落叶松林残遗。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明显,主要表现在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有落叶阔叶混交林—白桦林或硕桦林—华北落叶松林—毛榛灌丛或金缕梅或银缕梅灌丛—亚高山草甸。

刘楠区EVI最大值空间分布可以充分反映刘楠植被的最大长势和植被繁盛程度的空间分布和等级。EVI小于0.1的地区,一般都为非植被覆盖区,主要是城镇建设用地等硬化地面或者裸露土地。

整体而言,刘楠区东灵山周边一带的植被最大长势最好,并且和河北的涿鹿县境内的植被连绵成片,已然形成了较为稳健的植被格局,充分反映了这一区域植被演化的成熟,乔灌草各层发育较为繁盛,受人为干扰较少。而东部龙泉镇和永定镇是刘楠区主要的人口聚集区,以城市建成区和城镇居民点为主,因而植被指数都在0.1以下。

潭柘寺镇北部、龙泉镇的西南部、王平地区的东部,基本以潭柘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植被长势也较好,主要是人工抚育的以油松林和栎类林(辽东栎、蒙古栎等)。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区域及周边地带的人工林也长势较好。百花山一带植被长势良好,但对比房山区的百花山南坡,位于刘楠区的北坡植被略有逊色。

4.4.3.矿山调查

刘楠区内矿藏丰富,其中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有近700年的开采历史,废弃矿以煤矿、采石场居多,矿产开发造成的土地破坏呈点状散布。煤田位于京西煤田北部,刘楠区的南半部,范围东起区界香峪大梁,西至区界百花山,东西长约40 km,南北宽近20 km,煤田总面积700 km2。刘楠区矿产主要有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以白云岩、熔剂灰岩、硅石为主;以及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以电石、制碱用灰岩、含钾岩石为主;另外还有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以石灰石矿、建筑石材为主。刘楠区属于**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郊区县之一,仅次于房山区。

通过遥感解译与分析,得到刘楠区裸露矿山面积共计1238.79公顷。据统计,现有国有大型煤矿7个、大型采石场3个、集体及个体煤窑750多个、各类小型采石场及灰窑150多个,国有大型煤矿中只有木城涧煤矿仍在运行,其余均已关闭。煤矿主要分布在清水镇、斋堂镇、妙峰山镇、王平镇和大台街道等地,因煤矿关闭造成的煤矸石压占面积达185.00公顷,造成植被破坏,生态恶化。采石矿场主要分布于妙峰山镇、军庄镇、潭拓寺镇等,数量达10余个,面积约达46.67公顷。截至2007年底,刘楠区实际已经关闭煤矿97.6%,原来的254家煤矿已经关闭了248家,只剩6家在运行中,不包括国营煤矿。非煤矿山也从过去的156家减少到了12家,关闭了92.7%。39家砂石企业和28家石灰土窑全部关闭。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得到了刘楠区裸露矿山分布图,其中包括了仍在运营的矿山以及已废弃的矿山。

生态修复是当今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已列入美国生态学会“生物圈持续发展计划”以及我国生态学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有关土地利用及土壤修复、森林修复、矿山和特殊污染环境的修复以及草地、河流、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的研究比较活跃。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涉及的相关概念还有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恢复较多的侧重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目标在于恢复原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恢复实现途径在于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按照生态系统自身演替规律,逐步调整和优化系统内部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尽快恢复到一定的乃至更高的水平。生态修复概念的提出比生态恢复略晚,其区别在于不仅要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而且要适当进行人的引导,遏止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并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随着首都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定位的战略性调整,刘楠区被赋予“生态涵养发展区”新的功能定位。刘楠区委、区政府于2005年通过了《中共刘楠区委、刘楠区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刘楠区要分为两个阶全面创建国家生态区。第一个阶段在2008年努力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目前已经实现;第二个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5年逐步把刘楠区建设成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绿色经济特色明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区。

2009年5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山区矿山关闭”,“加快关停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现宜林荒山绿化”。

近几年来,刘楠区十分重视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刘楠区已投资2.49亿元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共计11512亩,其中,妙峰山镇担礼石灰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是**第一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该工程于2006年完成,工程总面积1700亩,其中矿山周边绿化1500亩,试点工程200亩。该废弃矿山原是杨岭灰窑的采石场和妙峰山化工厂,由于多年采矿,山体遭到严重破坏,垃圾、石渣遍地,土层结构严重破坏,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经过治理后,目前物种丰富多样,植被覆盖良好。

2007-2008年,刘楠区完成废弃矿山植被修复工程3629亩,刘楠区规划在2009-2012年内完成全部未修复废弃矿山,工程采取物理覆盖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土工格室、生态袋、植生袋坡角防护、软性防渗材料、渗水膜、废弃渣坡面绿化、浆砌防护墙、格宾挡墙格宾网等10种新技术、新材料,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矿业生态修复区重点是改善恶化的矿区生态环境,重建矿区生态体系;对矿区地面塌陷实行生态治理,复耕复垦矿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发展生态型替代产业,恢复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实现矿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煤矿废弃地、采砂废弃地、废弃采石矿场和矸石山,应当充分利用土壤种子库的修复潜力,辅之于人工补土补水的措施;实施生态修复后,主要种植油松、柏树等苗木。4.4.4.砂石坑调查

砂石坑是**本地风沙的重要来源,刘楠区的砂石坑面积在**市各区县中处于中等水平,虽然其数量只有6个,但单个砂石坑面积非常大,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砂石坑位于永定镇上岸村,面积达2497.15亩,而且六个砂石坑非常集中,全部位于永定河西岸永定镇内,使得地表上形成了长约8 km(刘楠段)的大砂石坑,总面积达3676.41亩,约占**市域范围内砂石坑总面积的6%,刘楠区砂石坑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深,最深的砂石坑位于永定镇侯庄子村,深达46 m。

在砂石坑的生态修复实施中,要根据各处砂石坑的地质环境现状、景观现状、生态条件等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生态环境修复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自然修复、人工植被修复、景观改造和建设用地置换。

北京市门头沟区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北京市门头沟区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书 (征求意见简稿) 清华大学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门头沟区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书 (征求意见简稿) 清华大学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明确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思的关键阶段,也是各区县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现代环境管理需要,建设宜居城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拟在门头沟区开展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以环境承载力分析与区域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为核心的分析研究工作;从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永续利用角度,论述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区域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方案;结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化道路;确定区域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门头沟门城列为发展新城,在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划中,位于西部发展带。门头沟新城及地区发展目标为:西部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发展文化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等功能。空间上以现有建成区为基础调整优化,提升品质。 门头沟区在“十一五”及今后更长的时期内,将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优势:门头沟新城是十一个新城中离市区最近的新城,位于一轴(长安街沿长线)一带(西部发展带)的交汇处。占地10 km2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首钢的搬迁总体上将对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功能定位上,首次明确门头沟新城与石景山区共同为北京的西部综合服务区;经济增长带来休闲消费的增长;同时,门头沟区还具有自身的诸多发展优势:永定河综合治理及永定河文化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旅游资源丰富;山区特色产业等。

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

一、引言 投资环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 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 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 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 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 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 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 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 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 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 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 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 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 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 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 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 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 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 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西藏)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 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 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 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 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 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 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 把西藏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方法论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方法论3 金 笙 刘 冰 刘 鑫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原则、内容及其发展阶段,着重介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并在其方法中主要对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方法做了详细的分析介绍。这些技术方法将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方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7)02-0127-05 1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的概念 111 区域环境的概念 区域环境一般是指某一空间地域的自然作用与人为活动过程的全系统,区域环境是一个含自然、社会、经济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作用和转换的复杂过程。该系统不是孤立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必须遵循开发系统的特性与原则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1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指应用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揭示该区域环境中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与发展过程的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或满足研究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使该区域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 11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及战略环境评价(SEA)的关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自1969年在美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后,作为防治污染、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已被各国普遍接受,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暴露了自身的缺陷,如无法预测区域开发活动的总体环境影响等。为改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存在的缺陷,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是在战略层次上,也就是在政策、规划和计划((PPP)层次上的EIA。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由战略目标和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和方案所组成的。因此有人把SEA概括为是对政策、规划和计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综合的评价过程,SEA很多是解决区域性的EIA问题。目前国外的SEA大多数还是围绕发展规划和计划进行的,陆续地开展了一些具有战略评价性质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政策评价较少。因此, SEA既是对EIA的发展,又是对EIA的改善,还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REIA是SEA重要组成部分。 21区域环境影响的评价原则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发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它是区域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预测性、规划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工作。应遵循如下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REIA应将区域内所有要进行的已完成的开 2007年3月 第35卷 第2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s) Mar.2007 Vol.35 No.2 3收稿日期:2007-01-04 作者简介:金 笙(1965—),女,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数量经济、计量经济、经济理论。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保工作的积极成果。其创新点在于将发展规划纳入到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视野,为我国建立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利于防止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制定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可能存在潜在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法规、规划和计划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程序、审批、法律责任进行制度化、法律化,是我国用以防止作用重大、范围广泛而影响深远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潜在的环境危险的一种预防性环境管理措施,也是保护人和自然环境免遭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不良影响的一种保护性环境管理措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缺陷的弥补,更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根本保障。基于我国当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完善、政策和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失等问题,提出我国未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从以下方面改进。首先,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其次,顺应趋势、立足国情将政策和法规纳入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范围,建立健全政策和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后,健全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体系。全面科学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政策环评;立法环评 ABSTRACT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of the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1st` September is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he past, we usually just make a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about construction projects. But now the policy is inclined to make the evaluation of all development programs. It appears to construct a system which will make a strategic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an overall situation. The enactment and execu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helps the government to prevent harmful effects on development programs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ability of making decision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the paper will make an exhaustive study about the legal system i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由来及评价目的 山西环科小伙儿伴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中心大街汽贸路0号,是专业从事冷却塔和空气冷却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山西环科小伙儿伴生产的专利产品“轻型高效全塑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改变了冷却塔由水泥浇注的百年历史。该产品与传统冷却塔相比,具有投资省、重量轻、工期短、安全可靠、外形美观的特点。近两年已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建成多座冷却塔,山西近期上马的电厂,几乎都采用环科小伙儿伴公司的冷却塔,如山西一一集团、山西美锦集团,山西大土河煤焦公司、临县新民焦化、太原侨友化工等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之规定,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受山西环科小伙儿伴科技有限公司的委托,由环科132301班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本着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一致的原则,在对项目建设区域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投入使用后的主要影响程度和范围,论证项目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污染控制对策和建议,从环保角度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结论,以此为项目的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功能区划 1.2.1 功能区划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本项目建设位置所在区域属于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噪声环境功能区划 本项目拟建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中心大街汽贸路0号,选址为工业用地,因此,本项目建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等标污染负荷: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稀释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用以评价各污染源 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2.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 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3.环境容量: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等效连续A声级: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 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5.环境风险评价: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6.清洁生产:是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7.区域环评: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要求,推算出的达到该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 许排放量。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

储煤场改扩建项目环评报告书

储煤场改扩建项目环评报告书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煤炭运销有限公司 bb分公司储煤场改扩建项目 建设单位aaee煤炭运销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通讯地址cc市火车站ee铁路煤炭公司联系电话 建设地点cc市dd乡(cc火车站南侧) 立项审批部 门dddddddd自治州发展计 划委员 批准文号dd计字[2004]188号 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 √ 技改□ 行业类别及 代码 其他仓储[5890] 占地面积(平方米)19592 绿化面积 (平方米) 12614 总投资(万元) 340 环保投资 (万元) 90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 26.5 评价经费(万 元) 预期投产日期2008年3月 工程内容与规模 1、项目背景及项目建设的意义 aaee煤炭运销有限公司bb分公司隶属于aaee煤炭运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ee煤炭公司)。ee煤炭公司于1999年2月在aa注册成立,是南ff铁路指定的唯一一家负责南ff地区铁路煤炭运输的专业化企业。ee煤炭公司主营业务为煤炭采购、加工、销售,铁路货物运输,同时代办铁路货物运输。ee煤炭公司目前已具备年经营煤炭200万吨以上的能力,其中2006年销售煤炭72.4万吨,其中自营52.4万吨,代办20万吨,营业收入1.6亿元,利润700万元,缴纳税金112.37万元。ee煤炭公司现有员工168人,固定资产总值已达3500万元以上。 ee煤炭公司下设ff、cc、ff、ff四个销售分公司及ff五里桥、ff色力布亚、

叶城等20多个经销点,同时在aa玉尔滚、gg车下设两个发煤分公司,以及轮台阳霞、gg塔什店、托dd逊gg博、gg等临时发煤点。拥有铁路专用线及煤场6个,建成了4条自动化煤筛选系统和环保洒水系统,铁路循环自备车120辆。2000年已取得自治区颁发的煤炭经营资格许可证,并享有自治区关于西部大开发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类的减税优惠政策。 cc车站货场设计没有充分考虑铁路煤炭运输的实际需要,ee煤炭公司bb分公司自建立以来,一直利用车站四道到发线来组织煤炭运输到达及卸煤生产作业的,从而保障了bb煤炭供应。ee煤炭公司于2007年6月接到gg铁路局运输处关于cc站到发线停止装卸煤碳作业的命令,使bb分公司的到煤无法延续供应,供煤中断。bb经贸委为bb人民着想,积极与铁路局协调请求开通cc四道到发线的煤碳装卸作业,2007年8月1日,ee煤炭公司又接到铁路局运输处不同意开通cc 站卸煤作业的批复,从而致使bb地区今冬明春乃至以后无法再通过铁路来保障供煤。 bb地区属边远缺煤的地区之一,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bb地区煤炭供应高度重视,ee煤炭公司决定对cc煤场进行改扩建技术改造,用来平抑bb地区的煤价,这是bb人民的需要,是bb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需要,也是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需要。因此bb分公司煤场改扩建项目(包括修建煤炭专卸车专用线),是保障bb地区煤炭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对于bb已是迫在眉睫大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受bb分公司的委托,gggg州环科所于2007年10月接受了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任务。评价单位组织项目组到现场进行了踏勘和收集资料,并结合项目区环境特点和工程特性,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有关规范、标准要求,编制完成了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 2、选址环境合理性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容性 根据bb国土资源规划勘测院对拟建项目厂址作出的《土地权属勘测定界技术报告》,拟建项目厂址位于cc市火车站东侧100m处(地属松他dd乡),厂址规划用地现为松他dd乡集体土地,属性为农田林地(不属于基本农田)。厂址东侧为农田林地,厂址南侧与现有储煤场紧邻,厂址西侧与火车站南ff铁路线紧邻,厂址北侧为农田林地,其中厂址东侧约70m处有松他dd乡巴格拉村简易公路及3户

钦州市进口资源加工区(钦南片区)铁路专用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钦州市进口资源加工区(钦南片区)铁路专用线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建设项目概述 1.1工程概况 进口资源加工区(钦南片区)位于钦州市钦南区的南北高速与在建的六景至钦州港高速公路和钦州至犀牛脚公路交汇的区域内,西北方向距钦州市区约15.0km,南距钦州港港区约14.0km。专用线拟在钦州港至大榄坪支线的大榄坪车站接轨,延伸至资源加工区,线路长约10km。 专用线从大榄坪车站K7+070.62引出,向东转向北,在高速公路西侧与其并行,至CIIK9+000设置资源加工区站,终点CIIK9+801.59,专用线全长9.802km。 本线包括大榄坪、资源加工区两站,均为办理货运业务的中间站。其中大榄坪站进行改建,新建资源加工区站。 工程建设必要性:(1)进口资源加工区(钦南片区)发展的需要。(2)是促进钦州港临海工业园开发的需要。(3)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保护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总投资为43489.55万元。 2沿线环境概况 2.1自然环境 工程所在地为丘陵地貌。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0.5~58.5m,地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10~30m,丘包低矮,山体自然坡度15°~25°,丘坡上植被较发育,为松林及少量果林;丘间洼地窄长,多呈沟槽状,多开垦为水田,局部有鱼塘分布;主要河流为大风江支流思令江,在测区冶金工业园站东南侧距冶金工业园站约1.6km自西南向北东呈蛇形蜿蜒流动,河水流速较大,冬夏季水量变化较大。

工程所在区域位于南华准地台华夏褶断带的粤西隆起西南端与右江褶断区越北隆起北缘褶断束南端的接壤地区,相当于南岭纬向构造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西南端的复合地带。测区位于北东南西向的那丽复背斜南东翼,在冶金工业园站东南侧约1km为北东~南西向的那丁正断层通过,测区范围内构造较简单,岩层以单斜构造为主,局部发育小褶曲,岩层产状稍有变化。总的来说,构造对工程地质条件影响不大。 工程所在区域地表水不发育,仅见少量沟水及鱼塘,由于大气降雨补给,随地表沟槽流走。地下水的分布受地貌、岩性及构造的控制,一般沟谷中地下水埋藏浅,山坡上一般无地下水。 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2.2社会环境 铁路专用线位于钦州市,地处祖国西南沿海,广西南部,钦州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地区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现辖二县四区,面积1.08万平方公里,人口356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0人;实现GDP总量303.9亿元;人均GDP13150元。钦州港是个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目前,己建有万吨级码头3个,正在建3000吨至万吨级码头11个;己建成仓储(库)11个,总投资24.25亿元。 2.3环境质量现状 本项目为钦州市进口资源加工区铁路专用线,根据《钦州市进口资源加工区(钦南片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可知该区域环境质量为: 2.3.1环境空气状况 该区域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水平。 2.3.2水环境状况 本铁路项目没有跨越河流,与本项目距离最近的河流为烟通河、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研究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研究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区 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基于当地的环境变化情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 核心,通过对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以及评价指标和体系构建,指导区域的 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分析区域环境影响 评价的现状与局限性,提出区域环境影响的评价原则及方法,为推动区域环境影 响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方法 引言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开展比较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的开展可 为战略环境评价(SEA)的进行提供更为充分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根据我国多 年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实践以及借鉴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经验,初步提出一个区域环境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为促进SEA的开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1区域环境评价概述 1.1区域环境评价的基本内涵 区域环评(Regional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REIA),全称为区 域环境影响评价。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发展规划为 依据,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 上制定和选择相关环保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 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该区域内所有建 设项目的行为,包括开发和改建项目。评价的重点是为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产业结构等提出理论式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同时协调人文环境与 区域项目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矛盾,为制定区域环境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1.2区域环境评价工作的意义 区域环境评价为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实现人与自然环 境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①有利于区域形象定位。区域环评工作有助于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和预测建设项目在区域带来的环境问题,以此 来展开整体区域宏观规划的工作,对区域的形象定位做出科学判断,避免规划决 策中产生失误。②对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从源头提出预防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规范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开发活动对区域内自然生 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③有利于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区域开发活动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环评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公众参与意味着环境保护 问题的扩大化和大众化,这在一定程度宣传了环保知识,增强了民众的环保意识,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后反过来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加了公众对区域规划、建设项目投产的参与度,推动区域环评的快速发展。 2区域环境评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中国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拓展,具有环境管理建设的指 导意义,在城市改建与扩建、建设项目开发、资源整治与运用方面意义重大,相 关研究单位从程序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分析,采用总量控制与环境承载分析相结合 的方式,强调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以规划管理控制为核心。不过与之相比,环 境影响分析技术的运用分析能力较弱,仍然以多项活动简单地叠加为主。同时, 环境影响评价忽视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难以实现全民监督。

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摘要战略环境评价对优化政策、决策和规划的制定起到重要作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手段。论述SEA的由来、优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极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优点;效益;技术方法 针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在战略制定层面的诸多局限,Thérivel R,Wilson E等人于1992年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EA)的概念。战略环境评价可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手段,它的提出在学术界、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成员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许多学者也对SEA 的理论、方法及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 EIA在本质上(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发展项目环境影响的一种反应性评估,而不是前瞻性预测,它在发展项目的选择及优化布局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往往只能针对项目的污染状况提出一些控制和治理污染的措施。对于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往往是在高层次的战略决策之后,因此,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许多决策已经在更早的规划阶段确定。环评对项目所提供的可选方案和治理污染措施的选择是较为有限的。 战略环境评价是对政府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系统的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它为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上的技术支持。 1战略环境评价的优点 战略环境评价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保决策制定过程中协调好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战略环境评价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如下优点: 1)促进环境与发展决策的结合(即提高决策的可持续能力)。 2)促进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3)能够考虑比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更多的替代方案。 4)适当的时候考虑累积影响(尤其是部门和区域层次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全球变化。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考试整理稿)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1、总则 (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 (2)熟悉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①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②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③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④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3)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2、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1)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开发区规划简介 b)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c)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d)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e)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 f)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2)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 ①按照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 ②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 ③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④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 ⑤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的内容与要求 ①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 ②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a、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给排水设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的关系,开发区规划中制定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 b、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 ①评价专题的设置要体现区域环评的特点,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和规划布局论证、排污口优化、能源清洁化和集中供热(汽)、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内容。 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设置以下专题: a)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b)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c)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d)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e)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 f)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天津忠旺铝业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天津忠旺铝业铁路专用线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天津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目录 第一章建设项目概况 (3) 1.2工程概况 (3) 1.3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8) 第二章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 (9) 2.1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概况 (9) 2.2建设项目评价围 (9) 第三章环境影响预测及主要控制措施 (11) 3.1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 (11) 3.2项目评价围环境保护目标 (15) 3.3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17) 3.4污染防治措施 (22) 3.5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性经济分析 (24) 3.6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24) 第四章公众参与 (29) 4.1公众参与公示 (29) 4.2公众参与调查方式 (29) 4.3公众参与调查分析 (32)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8) 5.1结论 (38) 5.2建议 (38) 第六章联系方式 (39)

第一章建设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地点及相关背景 1.1.1建设项目地点 本线路位于天津市武清区汽车产业园北部。其中改造线路位于京沪线汉沟镇站至津蓟线子里站之间;新建专用线自子里站蓟县方向引出折向东南,在拾棉庄村以北、六里庄村北通过,跨越津围公路后线路折向南,在塘坊村和王老庄村之间穿过,在双庙村东侧下穿500kV 高压线后进入忠旺铝业厂区,线路走向见附图1、2。 1.1.2 建设背景 忠旺集团是全球第二大、亚洲及中国最大的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商,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要,忠旺集团拟在天津市武清区建设大型铝及铝合金型材和板带材生产基地,并全资成立天津忠旺铝业。为满足天津忠旺铝业的近远期货运需求,天津市武清区国有资产经营投资公司与天津忠旺铝业将共同出资在 武清区建设天津忠旺铝业铁路专用线工程。 天津忠旺铝业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厂区南依武宁路,北临龙凤河,西靠津围路,东傍蜈蚣河,占地面积约600 公顷。天津忠旺铝业铁路专用线工程位于天津枢纽北部,起自津蓟铁路子里站JJK14+694,终点引入忠旺铝业厂区,既有津蓟铁路线路改造12.5km,新建线路10.144km。专用线自子里站蓟县方向引出折向东南,在拾棉庄村以北、六里庄村北通过,跨越津围公路后线路折向南,在塘坊村和王老庄村之间穿过,在双庙村东侧下穿500kV 高压线后进入忠旺铝业厂区,从厂区西侧距西北角约150m处由西向东接入厂区,线路位于天津市武清区。 本项目为既有铁路线路改造及新建铁路,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9号)规定的第一类鼓励类第二十三项第1、铁路新线建设;2条既有铁路改扩建。因此,本铁路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1.2 工程概况 1.2.1 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天津忠旺铝业铁路专用线工程 建设性质:改建京沪线沟镇站至子里站(JJK3+220.43~JJK15+700),含子里站;新建专用线路子里站至忠旺铝业厂区(JJK15+700~CK11+150),含忠旺铝业

20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继续教育试卷答卷92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2009年8月()在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A.《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B.《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C.《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用户答案:[D] 得分:8.00 2.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A.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B.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C.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D.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3.《环评法》规定,对于(),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的篇章或者说明。 A.指导性规划 B.综合性规划 C.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 D.规划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4.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包括()、影响最小化及对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修复补救等三方面的内容。

A.影响最大化 B.影响忽视 C.影响预防 D.影响加大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5.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要求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一些比较重要、实施后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划,用“()”的形式。 A.篇章 B.说明 C.篇章或者说明 D.报告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战略环评的核心目标是将环境影响量化,识别规划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预测其影响的()和(),并且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A.范围 B.规模 C.大小 D.强度 E.面积 用户答案:[AD] 得分:8.00 2.战略环评必须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具体是指:战略决策通过指导、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其所涉及的复杂系统;和()。

战略环评与可持续发展doc10

战略环评与可持续发展 18世纪开始的那场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因那场革命而产生的工业化道路却在20世纪走到了尽头。2002年世界首脑会议终于达成共识:经济、社会、环境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可持续发展。中国已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战略。中央近年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正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美国的莱思特·布朗先生说:“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要不了多久,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与火药的民族,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因此,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败。没有一个中国人希望失败。? 一、可持续发展呼唤战略环评? 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主流认识也是将单纯的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导致环境危机在80年代全面爆发。既制约了经济增长,也影响了人体健康、社会公平、政治稳定与文明延续。为此,西方的环保思想便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过渡到第三阶段,即“源头防治”。这一痛苦的认识过程,是发展观升华的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的过程,是解决环境问题整体战略提出的过程。所谓战略环评,即是“从源头和过程控制”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即是对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即是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战略环评制度产生于美国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该法案提出“在对人类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每一项建议或立法建议报告和其他重大联邦行动中,均应由负责官员提供关于该行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说明”。70年代中期,欧美其他国家开始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扩展到战略层次。80年代末,战略环评开始被全世界广泛接受,作用于战略实施全过程(政策-计划-规划-项目),新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逐渐形成。如今,美国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答案

'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 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会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 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 i=m i/c i …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 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 23、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 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的分配,最 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24、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域值。 25、环境敏感区: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 发活动导致负面的环境效益。 26、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或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或 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