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摘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在

监测体系中,监测的主体是人,监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人的主要任务是量测、记载和评价森林资源动态,

而空间和时间则界定监测活动的范围及模式。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对林地的经营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

此加强对监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但目前对森林监测的研究与评价,在范

围上偏向于大尺度的国家级、区域级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主要以资源监测为主、辅以有限的生态状况监测。

本文主要是对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综述

Abstract: The forest resource monitoring system is a measur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within a dynamic document and evaluate certain spatial and temporal range of technical systems . In the monitoring system, the monitoring of the human body , the object of the monitoring of forest resources. People 's main task is to measure , record and evaluate the dynamics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space and time are to define the scope and mode of monitoring activities.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 System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r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 thus enhancing the buil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This article be related to the monitoring indicator system and do a simple commentary.

Keywords:forest resources;the monitoring indicator system; commentary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森林经营已经从过去着眼于木材资源的开发转向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种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监测已由传统的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用转向环境保护的目标,特别是在森林健康监测以及森林资源监测方面越来越突出。进行森林资源监测不仅能反映当前资源状况,并且能够对上一期经理措施效果进行评价以及为下一期经理措施提供依据。

1 概念界定

从上个世纪到当今学界,我国许多从事林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都提出过森林资源监测的概念。李宝银等提出森林资源监测就是对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森林资源状态的跟踪观测,掌握其变化情况; 构成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必须具备森林资源监测的空间完整性、时间统一性、调查连续性、方案兼容性、标准统一性、成果可靠性和工作系统性[1]。陈谋询等认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是对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状态进行量测、记载、分析和评价的技术系统,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组织、规程、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有机体[2]。刘安兴提出森林资源监测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各种信息采集和处理方法,对森林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价,满足对森林资源评价的需要,为合理管理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3]。武刚却认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而森林资源动态是指森林资源由期初状态经过监测期内变化变成了期末状态的过程[4]。曾伟生等认为按照通常的理解,森林资源监测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先进手段,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定期的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监测关注的是动态变化,强调的是连续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多次连续的森林资源调查就构成了森林资源监测[5]。尽管各个学者对森林资源监测的认识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监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的

观点上达成了一致。另外,对森林资源监测所运用的技术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界定森林资源监测概念时,会伴随着一些细小的变化。

2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组成

林业部相关文件中规定: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由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和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组成[6]。其中,国家森林资源监测是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年度资源监测组成,地方森林资源监测是以县( 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场) 为单位的资源监测,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把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森林资源监测有机地连成一体,达到及时和迅速监测全国森林资源变化和辅助经营管理决策的目的。在另一个文件中,又规定了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一般分为3个层次,即省( 区、市) 、地( 市) 和县( 局) 森林资源监测,其中省、地森林资源监测是以省为单位,把资源监测数据落实到县( 局) 的宏观控制监测,县( 局) 森林资源监测原则上是以县( 局) 为单位,资源统计落实到乡( 场) 的宏观控制监测。肖兴威等提出应该将“森林资源监测”的内涵扩展到“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认为全国综合监测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两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 [7]。闫宏伟等提出,应按照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在保持现有监测体系稳定的前提下,统筹国家和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统一技术标准,创新监测方法,整合监测成果,最终形成国家和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一盘棋”,森林资源“一套数”,森林分布“一张图”,建成上下一体、服务高效的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具体包括组织管理、监测方法、技术手段和信息服务四个方面的一体化[8]。总结上面这些研究成果及国家的相关文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构成应该包括以下要素:从层次来看,应该包括国家体系和地方体系;从组件来看,应该包括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从实施来看,应该统筹国家监测和地方监测;从成果来看,应该做到数据共享和分级控制。

表1 不同的森林资源监测模式(武刚,1996)

表2 不同的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武刚,1996)

3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现状

3.1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种类

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是《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按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将森林调查划分为三类七种:一是森林资源清查,也叫森林资源监测,俗称一类调查;二是二类调查,也叫林业规划调查;三是作业设计调查,包括伐期设计、造林设计、营业设计;四是专业调查,如土壤调查、植被调查、森林数表的编制、立地调查和更新调查等;五是森林资源评估;六是核查,采伐限额核查,造林、更新、飞播、封山育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实绩核查,也包括专项核查,“三北”工程核查、退耕还林工程核查;七是专项调查,是特殊的调查,如某一地方出现了异常情况,要对它临时进行调查,主要是针对案件进行的;八是灾害损失评估,常见的有火灾损失评估和病虫害损失评估;九是工程建设验收,如生态工程验收[9]。森林资源监测制度是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分为四类: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森林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调查)、森林资源状况年度核查调查(简称年度核查调查)。年度核查调查如年度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年度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及保存状况,年度征占用林地情况,年度林业工程实施情况、年度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公益林管护情况等[10]。

3.2森林资源监测的分级体系和建设情况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分级、省级属于国家监测体系还是属于地方监测体系,有不同看法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包括国家级、省级、地方级三个层次[11]。森林资源监测分为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和地方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地方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再分为省级、地级、县级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12]。国家资源监测体系由中央与省二级组成,地方(三级)监测体系以分别地、市、州—县—乡(场)为宜,省是中央到地方的一个中间环节,地方各级必受它的约束[13-14]。

3.3监测体系综合化

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综合化,表现为监测内容的日益丰富、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传统的森林资源监测重点主要在森林的蓄积、面积上。而目前监测内容已经扩展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森林健康、森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等。如德国等欧洲国家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在国家级的森林资源监测就有3 部分组成: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二是全国森林损害调查,三是全国森林土壤调查[15]。我国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直注重于森林面积和蓄积数据,近年来随着对森林健康和环境情况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也增加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如森林健康等级、湿地类型、荒漠化类型、森林群落结构、自然度等。但从总体设计来看,以及从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利用看,重点依然在森林的面积和蓄积上。国家林业局在1998年提出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进行森林多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的综合和动态监测。2003 年上半年开始实施这方面的整体方案研究工作,现正由国家林业局4个直属规划院及有关高校合作研究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指标体系、技术方案等。

4 指标体系构建

监测指标是指为评价指标服务的具体调查和测定指标, 一般又可分为核心指标和扩展指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到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原则。森林资源和

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 因此可以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森林状况、湿地状况以及土壤退化状况。其中森林状况可以通过森林健康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评价;湿地状况可以通过湿地状况和保护来评价;土壤退化状况可以通过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来反应等[16]。

表3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曾伟生,2008)

指标组指标类指标亚类核心指标

森林健康指标森林健康

森林结构

土地类型、植被类型、工程类别、起源、林种、优势树种、

林组、郁闭度、植被覆盖度、群落结构、林层结构森林活力生长率、枯损率、森林健康等级、森林经营等级

森林灾害灾害类型、灾害等级

森林功能

生产功能

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用材林面积、用材蓄积、可采资源面积、

年均生长量、年均消耗量

涵养水源涵养水源:林地蓄水量、水源涵养林面积与比例

生态功能

保持水土: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严重的林地面积与比例

固氮释氧:生物量、碳储量、放氧量、储能量

净化空气:吸硫量、降污量、降尘量

土壤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N、P、K含量

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类型、乔木树种、保护物种数量与面积比率

5 指标操作实施系统

要完成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包括连续清查系统、小班区划调查系统、GPS 网点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5个部分组成[17]。

5.1连续清查系统

连续清查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固定样地, 它包括省级和县级连清体系, 连清体系只能提供总体为单位的宏观的森林资源数据。省级连清体系为省提供有一定精度保证的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数据。县级连清体系是各县为总体提供有一定精度保证的宏观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数据, 累加一个地区内各县数据为该地区提供宏观数据[18]。省级和县级连清的固定样地最好不要重复。为保证数据的连续可比, 样地调查方法应完全相同, 在一个省范围内样地调查只能用一本操作细则, 要保证数据的连续可比和各区域范围的引用。并且,小班区划调查在一省范围内只能使用一本操作细则。

5.2小班区划调查系统

小班区划调查系统的最小单元是小班, 数据来源于小班区划和各年度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如造林、工程建设、采伐等)的调查。调查方法应采用连续小班区划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将各期调查的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提供连续可比与可落实到山头地块的森林资源现状、动态变化数据和图面材料, 也为GIS 系统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 同时可以减少野外调查的工作量。小班区划调查系统为县以下各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现状的和动态变化的数据, 同时也为各级、各工程管理提供所需的落实到山头地块的微观数据[20]。

5.3 GPS坐标点系统

为了保证样地和小班调查的准确性, 我们必需在样地的西南角点(或中心点)以及小班的一些重要界线或小班的拐点采集部分GPS坐标值, 同时使小班界线和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有机定位关系。它将为以后的林政管理和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施、检查、监督提供方便和依据[21]。由于GPS 坐标点系统中数据量较大, 在野外的操作条件又有限, 只能逐步完善。并且,在之后的数据采集中,移动端的GPS应用软件会成为新兴的产业,并且逐步取代裸机型定位器。

5.4地理信息系统

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的应用和发展, 将来还会在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要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必需具有等高线、地形地物、河流、行政界线、小班界线和小班、样地的调查信息;小班界线和GPS坐标要相吻合;可方便、快捷地修改、查询、统计各类数据;产出各类各区域范围的落实到山头地块的森林资源现状分布图。功能模块的导入是地理信息系统对指标体系操作和计算的主要载体,是实现数字化计算的关键。

5.5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是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的主要载体,通过信息交换,能够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估。信息管理主要是数据库的管理, 要管理好数以亿计的数据, 数据编码是实现数据管理的关键。我们要统一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各类数据编码方法, 形成一个完善的编码体系;同时把森林资源调查所获得的每一条记录从调查开始就贴上统一的标签, 这样才有可能使庞大数据不至于混乱最终被有效利用。分级进行信息管理能够有效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及时反馈出效益变化状况,帮助领导层进行决策。

6 货币价值估算

以往的研究只是重视价值体系的构建,然而很少把生态价值估算成货币价值,从而直观明显的体现出生态效益的经济效益。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 以统一的货币单位, 分别对单项资源效益和生态效益价值进行定量评价。货币价值评估一般用于森林的效益评估, 涉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 可以统称为森林的综合效益。其中, 经济效益的评价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采用市场价格法、未来收益净现值法、预期收益净现值法等; 生态效益的评价目前也尚无统一规范的标准, 方法包括边际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替代性市场法、意愿调查评估法等; 社会效益的评价一般从森林提供的就业机会、森林游憩和森林的科学、文化、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只有量化、实体化的生态效益才能更加得到政府与有关机构的认识,才实施层面得到支持[22-23]。

7 总结与展望

森林资源监测是林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于 1994-1998 年进行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华CPR/91/151《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项目,是一个大型的目的在于整体大幅提升我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水平的项目,项目分5个产出(子课题):调查方法、遥感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数据库技术和生长模型技术。这个项目对于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在连清体系中已普遍采用了遥感技术。从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立开始,其发展问题就如同体系本身一样受到关注。尤其是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4]以来,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发展的问题更引起重视。2004—2007 年期间,国家林业局资源司组织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和局直属院的有关专家,完成了“全

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提出了中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总体框架[25];2010—2011 年,资源司又组织局直属院的有关专家,研究提出了全国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总体方案[26]。近两年来,也相继有学者围绕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和年度出数等问题建言献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林业科学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森林资源监测也迫切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本文对相关指标体系的认识,也综合了一些研究人员的观点,对森林资源监测的有关问题,做了一些总结。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到底应如何改革和发展,还有待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宝银. 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技术方法和实施系统的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1995,03:15-21.

[2] 国家林业局. “十五”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北京: 中国林业出

版社,1999.

[3] 刘安兴.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发展趋势[J]. 浙江林业科技,2005,04:70-76.

[4] 武刚. 建立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若干问题[J]. 世界林业研究,1996,04:55-59.

[5] 曾伟生,闫宏伟. 森林资源监测有关问题的思考[J]. 林业资源管理,2013,06:15-18、

+36.

[6] 林业部.关于建立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有关问题的决定[J].林业资源管理,

1989( 2):3-5.

[7] 肖兴威.中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研究[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8] 闫宏伟,黄国胜,曾伟生,等.全国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考[J].林

业资源管理,2011(6):6-11.

[9] 寇文正.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J].

林业资源管理,2002(2):2-8.

[10] 肖兴威,袁少青,蒋成乡. 坚持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林业持续快速

发展[J]. 林业资源管理,2004(5):4-7.

[11] 林进,叶荣华. 关于建设国家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的几点、设想[J]. 林

业资源管理,1998(3):14-19.

[12] 张美祥. 关于森林资源监测有关问题的探讨[J]. 林业资源管理,1993(5):4-7.

[13] 刘于鹤. 认清形势深化改革进一步做好林业调查规划工作[J]. 林业资源管理,1994

(5):1-4.

[14] 陈谋询,董乃钧,武刚等. 地方(三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研究报告[J]. 林业资

源管理,1994(5):3-9.

[15] 周昌祥,石军南,刘龙惠,等. 德国、瑞士森林资源监测技术考察报告[J]. 林业资

源管理,1994(4):74-80.

[16] 曾伟生. 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指标与方法探讨[J]. 林业科学研

究,2008,S1:37-40.

[17] 熊泽彬,周光辉. 关于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总框架的构想[J]. 林业资源管

理,2002,06:28-30.

[18] 熊泽彬.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小班区划方法研究[ J] .北京:林业资源管理.2002(5):24

-26 .

[19] 李海奎,赵鹏祥,雷渊才,曾伟生.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J]. 林业科学,2012,05:44-52.

[20] 吴朝平,邵景安,黄志霖,苏维词,廖明蓉. 基于“二类调查”的三峡库区重点生态恢复

县森林资源空间特征的遥感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2014,01:99-110.

[21] 吴可,王建体,王宏年. GPS采集林业数据与地形图拟合相关问题分析[J]. 山东林业科

技,2011,05:43-44.

[22] 肖兴威. 中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研究[ M ]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23] 侯元兆, 张颖, 曹克瑜, 等. 森林资源核算(上) : 理论方法,海南案例, 绿色GDP, 绿

色政策[M ].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EB/OL](2003-06-25)2013.10.05.

[25] 曾伟生,程志楚,夏朝宗.一种衔接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的新方案[J].中

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3( 3):1-4.

[26] 曾伟生.全国森林资源年度出数方法探讨[J]. 林业资源管理,2013( 1):26-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