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

①泉香而酒洌________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_______

③伛偻提携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2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 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

C. “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

D.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答案】(1)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3)B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洌”“伛偻”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得”:领会。“寓”:寄托。还有“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的翻译。“醒能述以文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3)B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被贬谪后痛苦抑郁”错。本文通过描写滁州的山水美景、太守与民同乐一起游玩的乐趣,表达了醉翁醉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⑵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1)范仲淹;滕子京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

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阡陌交通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

③便扶向路________

④处处志之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1)交错相通;同“邀”,邀请;沿着、顺着;做标记

(2)①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②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C

(4)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解析】【分析】⑴①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②句意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③句意为: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④句意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⑵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芳草,芳香的青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句意是: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②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句意是:(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⑶C项有误,“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外人来打破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

⑷“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留给人们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勾画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定祥和,人们生活和乐幸福的理想世界。

故答案为:⑴① 交错相通;② 同“邀”,邀请;③ 沿着、顺着;④ 做标记。

⑵①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②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⑶C;

⑷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答题时应注意,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未穷青之技________

(2)文中画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等到;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2)D

(3)①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解析】【分析】⑴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②句意: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穷:尽。

⑵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所以其停顿

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故选:D。

⑶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①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句意: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乃,于是、就。谢,道歉。归,回去。句意: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⑷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主要用语言劝说,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一句表明秦青没有用语言劝说,而是通过高超的演唱水平,让薛谭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安心求学。

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开卷有益“的道理,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薛谭的变化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

故答案为:⑴① 等到;② 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⑵D;

⑶①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⑷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⑷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探究道理。答题时应注意,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再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探究启示或道理。

【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

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关中书院学程①(节选)

(清)李颙

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钢目》。阅讫②,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跽③,痛自责罚。如是,日消月汰④,久自成德。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是“日新”,无则便是“虚度”。昔有一士自课,每日必力行数善,或是日无善可行,晚即自恸曰:“今日又空过了一日。”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摘编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商务印书馆)【注】①“关中书院学程”是由书院主讲李颙制定的,对书院学者每日学习、修身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的准则。②讫:终止、完毕。③跽:长跪。④日消月汰: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⑤课:督促。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________

②即意念无差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3)选文对书院的学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案】(1)查验,检讨;差错,错误

(2)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这句话的大意是:默默地检讨今日思想是否端正,故“检”的意思是查验,检讨。②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思想没有差错。故“差”的意思是差错、错误。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人:每个人;苟:假如,如果;患:担心。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因为作者每晚都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这样做的结果是:日消月汰,久自成德。即使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如果长久这样

做,就不患不及古人也。据此理解概括答题为: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故答案为:⑴查验,检讨;差错,错误

⑵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⑶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6.古诗文阅读

(甲)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小石潭记(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忘世、忘我。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全石以为底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斗折蛇行

D.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问君何能尔尔(________)②心乐之乐(________)

③亭亭净植亭亭(________)④日光下澈澈(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6)(丙)文作者笔下的“莲”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答案】(1)B

(2)B

(3)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4)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②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移步换景。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分析】(1)B少了第三层含义,忘言。

(2)例句是倒装句,B项相同。A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是被动句。

(3)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澈:穿透。词类活用词,乐:以……为乐。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染:沾染(污秽)。濯:用清水洗,这里指洗涤。

(5)第一段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

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⑷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②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⑸移步换景。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⑹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⑵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⑶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⑷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⑹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君子的品质其实也就是莲的品质,从文中概括出莲的品质即可。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

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7.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注】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申父母之戒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②意与日去________

③乐人之乐________

④数郡毕至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答案】(1)申/父母之戒

(2)①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3)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5)【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父母之戒”做“申”的宾语,动宾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的朗读停顿方法是:申/父母之戒。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广”“乐”属于词类活用,“广”,使……增长;“乐”,以……为乐“;去”属于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 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才:才干。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为:替;是以:因此,所以;效:效仿。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结合有关“静”的语句分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恬静寡欲能让人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说明静心学习可以增长才干。据此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5)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理技巧,【甲】把“静”和“躁”对人的修身和学习产生的结果作对比,通过对比,让人领悟到“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性。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珍借时间的重要性。【乙】举龙伯高和杜季良的事例,运用

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而且把龙伯高的敦厚诚实与杜季良的豪侠好义,有正义感进行对比,这样通过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的观点,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故答案为:⑴申/父母之戒

⑵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⑶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⑸【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⑶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

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的结局)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怨恨(杜季良),州郡的长官也屡屡提及(杜季良)。我常常为他担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⑥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⑦,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①阜fù:土山。②并bàng: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gāng:独木桥。⑤亏蔽:

掩映。⑥坳ào:低洼。⑦倚qí:弯曲的堤岸。⑧榜bàng:摇桨,划船。⑨幅巾: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⑩洒然:畅快的样子。?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踞:蹲坐。?形骸:身体。?汩汩:沉浮。?磨戛:折磨。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B.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C.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 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 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 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 其地益阔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B. 旁无民居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 水之阳又竹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 不亦鄙哉肉食者鄙(《左传·曹论战》)

【答案】(1)C

(2)B

(3)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D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根据句意及和虚词则,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故选C。

(2)ACD符合原文意思,B原文中说纵广合五六十寻,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与里是不一样的,故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这句话不符合文意。

(3)选文首段记述了沧浪亭兴建的过程兴废并描述了其周围的美景,第二段写在自己经常在这里游玩以及游玩的感触。因此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吴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相近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话: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A更加;好处。B居住;停留。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阳;太阳。D粗鄙,见识短浅。故选D。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从文中筛选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即可。

⑷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

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

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与”之后,________,所以“与”不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

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⑤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注】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城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③燎:火把。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⑤巘:山峰。

①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潋滟”做批注。

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

②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③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痴”行背后的“痴”心。

【答案】(1)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解析】【分析】(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是,这;拏,撑(船);毳衣,裘皮衣服。(2)“与”本义为“和”,“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结合“上下一白”可知,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分析示例,是从字形、词义和语境义三个方面赏析词语。字形:“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词义:水波荡漾的样子。语境义:结合“雨色涳蒙”“晴光”等词句可知,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②材料一,“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写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③材料三中,“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张岱说董遇的“三余”之游,即于岁之余——冬,日之余——雨,月之余——夜游览西湖,能发现和领略一般人平时所不能赏到的湖山之美。而普通人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另外,张岱雪夜“痴”行,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故答案为:⑴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⑵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⑶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提示进行回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提示的理解,结合提示,分析解读文章的内容和解读的角度,注意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0.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何不去之乎?”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答案】这不是你所了解的。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这。“若”:你。“患”:担忧,忧虑。“乎”:于。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超全整理!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超全整理! 摘要:面对初中语文考试,同学们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担心。担心自己的作文写作,分数太低会被其他人远远甩开;文言文和诗词默写怕拿不到满分;担心自己的阅读理解拿不到高分。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考试中的难题,专门整理了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大汇总,分享给同学们,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解题技巧。阅读理解历来被同学们视为难点,如何在短期内将阅读理解复习好,同学们应该在了解试题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讲究复习策略,掌握答题方法。 关键词:解题技巧;修辞手法;文章主旨;关键词;写作意图和目的 一、读懂文章,仔细审题 拿到文字材料,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边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 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掌握解题技巧 下面将为同学们罗列出各种阅读理解的问题形式,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一般来说正面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的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从字里行间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的作用,或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或者是寓意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举大计亦死 B. 远嫌而避怨/ 远望若有光 C. 顾左右曰/ 顾野有麦场 D. 此人素有痴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 趣执之,无使得遁 C.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D. 少顷 复取读之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 (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 (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下了命令,最终把他逮了起来。 D. (甲)文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把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②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答案】(1)C (2)D (3)D (4)① 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②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廷待罪。 【解析】【分析】(1)C都是:回头看。A成功/发动。B远离/在远处。D向来/白色。 (2)A 助词,的。B代词,他。C助词的。D与例句均指代奏章。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解题技巧 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 8 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汇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 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 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 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 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试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 现在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只考课外篇目;三是由客观性 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 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应试过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关键是阅读 理解部分的内容,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从平时列次考试结果情况分析来看,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 就集中在阅读理解上。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 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 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 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 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 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 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 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文言文经典试题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经典试题阅读练习及参考答 案 阅读下面两则古诗文,完成下面试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

枝。⑤务: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于士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年: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 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参考答案 1、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B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向大海也能要“药” 刘诗瑶 ①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②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以海洋生物和海洋矿物中的有效成分为基础开发的药物就是海洋药物。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主任管华诗院士介绍,目前认识和开发的海洋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资源。 ③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浩瀚深邃的海洋。 ④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据管华诗介绍,为了适应在深海环境中的生存、繁衍、防御等活动,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的基因,耐寒耐热耐高压等,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 ⑤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共有13个海洋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其中管华诗院士1985年开发上市的我国首个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就是其中之一。进入21世纪后,海洋药物的开发和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十几年间,先后有8个海洋药物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欧盟EMEA(欧洲药品评估局)批准上市。到2016年,海洋药物的全球市场达到86亿美元,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⑥据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纷纷制订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 ⑦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 ⑧首先是采样难。要“药”的第一步是到海里获取海洋天然产物,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结构特异而复杂,且含量极微。这需要深海设备的支撑,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其次是培养难,从海洋采集完生物资源,仅仅是完成了最前端步骤,还需在陆地上充分模拟海洋环境,对生物进行培养,延续研究。 ⑨“再次是研发难,从化合物到活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最终通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形成市场上的药物,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新药‘夭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杨献文研究员表示,若无企业参与,单纯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很难进行新药研发。 ⑩尽管困难重重,我国科研人员和制药公司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海洋药物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都是海洋药物开发的重要力量。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训练附有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训 练附有参考答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初中语文名着阅读专题训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 《》,《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令他感受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作出了弃医从文的选择。 2、《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 ____。该书中英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武松怒杀潘金莲、醉打,是“义”,晁盖是“义”,宋江是“义”,鲁智深也是“义”。此书中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齐名的人是,绰 号。 3、《繁星·春水》作者是 ,原名 ,福建长乐人。这本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容: 、、。 4、格列佛先后游历了,、、四个国家。 5、祥子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第一次失车是因为,第二次失车是因为,第三次失车是因 为。

6、《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作家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 《》三部传记。 7、《生命的意义》作者是(国)作家(名),文中的主人公是。 8、《二十四孝图》中,、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鲁迅针对这些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9、古典名着中有很多“三”的故事,《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西游记》中的“三打”、“三借”、《水浒传》“施恩”、“宋公明三打”、“宋江三 败”,《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都家喻户晓。 10、孙悟空第一个师傅是__ ____,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 ,又 唤 ,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 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 2、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全整理版!

01 答题要点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引起读者的兴趣。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计22分) 余靖传 朱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缄:闭口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 C.各用一字为目.目:纲领 D.犹留夏册不遣.遣:派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乃.自诣韶州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余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②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③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④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⑤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⑥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

最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 沈从文 两人在竹子编成的筏上,沿了河流向下游滑去,混过了四个水面哨卡,在离目的地只差将近五里时,竹筏傍在一些水苇泥泽的河边上,滞住了。 罗易,××的部队通信联络人,在黑暗里轻轻的声音带一点儿嘶哑,辱骂着他的年轻伙伴:“怎么回事,平平,你见鬼了!把事情当游戏,想在这儿搁下,让人家从堤上用枪子来打靶,打穿我们的胸膛吗?” 那一个并不作声,先是蹲着,这时站起来了。 “搁浅了,什么东西掯住了。”从声音上听来这人还只是一个小孩子。 照理这一片竹筏是不应当掯在这里的。罗易带点焦躁埋怨他的年轻同伴:“还有五里,真是见鬼!应当明白,这是危险的地方,人家随时把电筒一照,就坏事的!” 那个永远不知恐怖不知忧愁的年轻人,一面默默地听取这种埋怨,一面从腰间取下手枪子弹盒,卷起裤管预备下水去看看。 河水并不深,却有很深的污泥,拔脚时十分费力。 “呀,见鬼,这里就真有个鬼!” “怎么的?” “一个家伙,有意捣我们的乱。被石磨缚着沉到这水里!” 竹筏能转动,却不能流动。时间不许两人从容打算。 “从旱路走,翻过坳,我们才可以在天明以前赶到。” “从旱路走,不小心,我们就又得被魔鬼在我们脖子上悬一副石磨。” 两人从一个泥滩上走了许久,才走进了一片泽地,小径四围都是苇子,放心了一点。进苇林后他们只觉得脚下十分滑泽,十分潮湿,且有一股令人欲呕的气味,越走气味越难闻。 “一定在这路上又躺了一个,小心一点,不要为这家伙绊倒。” “我忘记摸摸我们筏底那一个身上了,或者是我们的伙计!” “不是我们的,你以为是谁的?” “我知道第七十四号文件是缝在领子上的,十三号藏在一支卷烟里。还有那个……” “小心一点,我们还在人家笼子里,不然也会烂在这里的。留心你的脚下。” “等一等,我算定这是我们第七十四号的同志,我要过去摸摸他,只一分钟,半分钟。” 这伙伴不管那头目如何不高兴,仍然躬着腰迎着气味所在的方向,奋勇地向深密的苇林钻去,还不过三分钟,就又转身回来了。 “我说是他就是他。那腐臭也有他的性格在内。这小子活时很勇敢,倒下烂了还是很勇敢的!我们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大我三个月。” “怎么知道是他?” “我把那小子缝了文件的领子拉下来了。我一摸到领子,就知道是他。” “你们都是好小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章一: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竞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竞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把手 张承志 那一年在玉树的巴塘马场,我骑着一匹河曲走马,在暮色苍茫之际赶路。刚刚十九岁的我,骑着那匹“嘎石德乐”(褐色黑鬃嘴微白),渐渐有一丝不安。我绷紧的神经一直在对付它,而我愈来愈觉出来:我驾驭不了它。 那匹马很凶。显然吃饱了豌豆和豆饼的它盘算着怎么挣脱我。我只能死命拉紧嚼子,但勒得马头高仰,马的脾气更被惹起来了。不得已时我看准地势,在上坡时踩稳夹紧,几次松开缰绳。一霎间马如炮弹,只感到它从胯下蹿出,猛地身下抽空,只剩两脚与马连着。 我死命夹着马腹,踩住脚蹬,风呼呼地灌进耳朵。即便冲向坡上,蹄音仍然密如鼓点,转瞬到了山顶——我倒抽凉气,决死地使劲勒紧马缰,逼它小步走着下山。马头几乎被我扯得转到怀里,若没有嚼铁,我猜它会回头咬我。就这么,它圆睁着眼,神情恐怖,我唯有勒紧缰绳,几乎喘不过气——(A)就在人马角力之间,暮色沉降山峦背后,四野陡然暗了。 马头忽左忽右地挣扎,我着意控缰骑稳,绕过高寒草滩密布的草疙瘩,两膝被潮湿的蒿草唰唰擦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刚才是朝着那个山凹,后来朝左,又绕向右,回家的方向是…… 迷路以后,马似乎比人更显得急躁。它挣扭着我手里的牛毛缰绳,甩着两个穿着锃亮蹄铁的前脚,狠狠地跺着草地。 ——(B)“噗噗”的两声溅在肩头:好像,要下雨了!我的心一下乱了。一迟疑,手松了,嘎石德乐猛地把头一低,疯狂地挖开铁蹄蹿了出去,若不是鞍子备得牢,我连在鞍子上,它会把我和鞍子都甩在屁股后面——我忙扯缰,已不可能,马劫掠着我,向着空旷草滩嗖嗖驰骋,呼呼的风灌进耳朵。 我想歇息一下,索性放开了它。心里这么一想,力气就抽掉了,我无奈也偷空地放松了姿势,一口气冲过了平川。马跑累了,松开了死咬住的嚼铁,步子也缓和下来。我重新勒缰,昏茫的视野里,隔着一片草疙瘩,前面是一道石头砬子裸露的山梁——那个山梁,我有印象,就在我们帐篷的西边。 我长长嘘了一口气,换个姿势歪坐鞍上。走了两步,突然发现,马打了个响鼻仰起头来,它的前腿,正陷进草地。 蹬着脚蹬的靴子下面,就是黑油油翻起的泥巴。 陷入沼泽,不是别人而是我,正在一丝丝地下陷。丑恶的污泥正挣破草皮,凶险地翻动着从马的膝盖一分分露出头来,我攥着缰绳的手硬了。 恐怖像一个魔鬼抱住了我。我想喊叫,但知道没谁会听。我想下马,但下面是泥潭。我好像从嗓子眼里鸣呜哭了一声,又不觉止住了。只有胯下的狂傲的河曲走马,它呼呼喘着粗气,挣一下,腿拔出来,又停一下,再陷下一点。 我只有竭尽全力,勒住缰绳,嘎石德乐也借着我的拉扯,愤怒地高昂马头,一次次地奋力跃起。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生命的节日 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七月为我设置了一个赌场,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使我就像一个被长期关押的囚犯渴望着大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地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深的痛苦的折磨。 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父亲一大早就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一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递给我的时候,手有些发抖。我在接那带着父亲体温和汗味的十元钱时,手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表现得自信些,结果越是这样手反而越发地颤抖。我遁逃似地离开了那双眼睛,但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说:“如果中了,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可因为差了区区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带着全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越沉重。新学期开学时,父亲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整都会弄够的。我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三五百个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清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好加倍地努力。 第二年七月“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递到父亲面前时,他火了。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打理种田以外的事啊。开学了,父亲说:再读!他亲自送我到四十多里以外的学校上学。父亲走在我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乏,背已经驼了。他是年过花甲的人,应该歇息享福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我的同学不大多输了个精光回去了么?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瞪着我,仿佛一只被激怒的豹子,甩手抽了我一鞭子,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赶他的路。 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 父亲一转身走向了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以为父亲会转过身来挖我一烟锅。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掏出烟袋,吸了一锅又一锅。我说:“爹,再给我一年时间!” 父亲没有说什么,只是吸着烟,凝视着远处。 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像听到了更多的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仍走在我前面,他的背驼得越发厉害了,让我想起贫瘠而又干旱的后山上那棵歪脖子老榆树来。 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舀酒的勺子有一斤的,有半斤的,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啊。除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父亲醉了,弄得我也醉意朦胧的。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让他跟着受了四年的折磨。 父亲要在村里为我举办最丰盛的宴席,我说算了,这几年把家里拖累的。可父亲说:“这是啥事?能轻易让过去?这是咱们最大的节日,砸锅卖铁也得过大它!” 参加工作后,我买了两瓶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那酒至今仍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放着。父亲觉得,这么贵的酒,无论自己喝还是待客,都太奢侈。 《生命的节日》讲述了一位父亲没有被失败击倒,而是在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一次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