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会公开课教案

化学学科会公开课教案
化学学科会公开课教案

化学公开课教案

资兴市立中学廖姬莉

授课时间: 201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湖南省资兴市立中学

授课内容:高三第一轮复习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图像的综合应用(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探究有关速率与平衡图像的综合应用

: 2、学会综合分析高考试题出现的速率平衡图像并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 1、常见图像的分类、如何识别图像。

: 2、如何把陌生图像与常见图像联系起来,并且应用相应规律正确解决问题

课型:复习课

课堂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方法:归纳总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图像题是高考化学平衡中的非常常见题型,这类题目考查:自变量(如时间、温度、压强等)与因变量(如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

在一个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反应,A(g)+2B(g)

C(g)+D(g) ΔH<0,下列图像符合该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图中v是速率、φ为气体D的体积分数,T为温度)。

一、【小结】怎么解化学平衡图像题?有什么方法和步骤吗?

【图像归类】:化学平衡图像的几种常见类型

1.浓度—时间图

2.速率—时间图

3.速率—温度(压强)图

4.百分含量(转化率)---时间—温度(压强)图

5.百分含量(转化率)—压强—温度图

(一)浓度---时间图像

1、一定温度下,在0.5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10min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回答下列问题。

(1)0~10min内,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X)=________

(2)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衡是X的转化率为_________

(4)该温度的平衡常数______ __ (只写计算式)

【小结】: 浓度 - 时间图常见的出题点:

①写出反应方程式②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③计算某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④求平衡常数

关键点:找到起点和终点及变化的量

(二)速率---时间图像

下图表示可逆反应: N2(g) + 3H2(g) 2NH3 (g) △ H <0在某段时间t1→t8中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曲线图,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3时刻升高了体系的温度

B.t3时刻在恒容条件下充入了氨气

C.t5时刻使用了适当的催化剂

D.t6时刻在恒压条件下充入了氦气

【小结】: 速率 - 时间图常见的出题点:

①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②判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关键点:找突变点

(三)速率---温度(压强)图像

可逆反应 mA(g) + nB(g) pC(g) +qD(g)

正反应是______反应(放热、吸热) m + n ____ p +q ( > = < )

【小结】:速率–温度(压强)图常见的出题点:

判断温度(压强)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关键点:找交点及后面正逆速率的大小

(四)百分含量(转化率)--时间--温度(压强)图像

可逆反应 mA(g) + nB(g) pC(g) +qD(g)

1.T1____T2 ( > = < )

2. 2.P1____P2 ( > = < ) 正反应是_____ 反应 (放热、吸热) m+n ____ p+q ( > = <)

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时间-温度(或压强)图的关键:

【小结】: 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时间-温度(或压强)图常见的出题点:

①判断温度(或压强)的大小

②判断反应为吸热或放热,气体物质的量增大或减小

③判断压强和速率影响平衡移动的方向

关键点:先拐先平,数值大

(五)百分含量(转化率)--压强 --温度图像

可逆反应 mA(g) + nB(g) pC(g) +qD(g)(纵坐标为αA的转化率)

1.正反应是______反应 (放热、吸热)

2.正反应是______反应 (放热、吸热)

m+n ____ p +q (> = < ) m+n ____ p +q (> = < )

【小结】: 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温度-压强图常见的出题点:

①判断温度(或压强)的大小

②判断反应为吸热或放热,气体物质的量增大或减小

关键点:“定一议二”法,找出条件改变对平衡的影响。

【解图归纳总结:】

自变量因变量

时间物质的量

温度浓度

压强→速率的变化→化学平衡的移动→百分含量

转化率

【实战演练】

1、(2017·高考全国卷Ⅲ)298 K时,将20 mL 3x mol·L-1 Na3AsO3、20 mL 3x

mol·L-1 I2和20 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

AsO33-(q)+I2(aq)+2OH-(aq) AsO43- (aq)+2I-(aq)+H2O(l),

达到平衡时,c(AsO43-)=y mol·L-1。溶液中c(AsO43-)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t m时,v正__________ 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t m时v逆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 n时v

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平衡时溶液的pH=14,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_______________

2、【 2018·高考全国卷Ⅲ】三氯氢硅(SiHCl3)是制备硅烷、多晶硅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对于反应2SiHCl3(g)===SiH2Cl2(g)+SiCl4(g),采用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323 K和343 K时SiHCl3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比较a、b处反应速率大小:va________vb(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343 K时反应的平衡转化率α=________%。

②在343 K下:要提高SiHCl3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_____ __;

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

__ _ 、 _

3、【2015年全国1卷】(1)Bodensteins研究了下列反应:2HI(g)=H2(g)+I2(g)△ H >0在716K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___ __。

②由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得到v正-- x (HI)和v逆-- x (H2)的关系可用

下图表示。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相应的点

分别为_____(填字母)。

选练4、【2019年全国3卷节选】Deacon发明的直接氧化法为:4HCl(g)+02(g) =2Cl2(g)+2H2O(g)。如图为刚性容器中,进料浓度比c(HCl): c(02) 分别等于1:1、4:1、7:1时HCl 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可知反应平衡常数K(300°C) K(400°C)(填“大于”

或“小于”)。设HCl 初始浓度为c0,根据进料浓度比c(HCl):

c(02)= 1:1的数据

计算K(400°C)= (列出计算式)。

【选练5】(2018天津卷节选)CO2是一种廉价的碳资源,其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2)CO2与CH4经催化重整,制得合成气:CH4(g)+ CO2(g) 2CO (g)+ 2H2(g)

②按一定体积比加入CH4和CO2,在恒压下发生反应,

温度对CO和H2产率的影响如图3所示。

此反应优选温度为,

其原因是___ _____。

【链接高考】高考中的图像是怎么设计的呢?图像有何变化与哪些没变?

请找出下列图像是哪种基本图?

【2017·高考全国卷Ⅲ】【 2018·高考全国卷Ⅲ】【2018新课标2卷】

【2018新课标2卷】【2018北京卷】【2018天津卷】

【2019新课标2卷】【2019新课标3卷】

程英红化学公开课教案

专题二无机化工流程题复习策略与解题方法 [考纲要求]:1、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在化工生 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重要性。 2、了解氯碱工业、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废水处理等工业的原理。 3、了解化工流程题的试题特点和备考策略 4 运用化学原理及相关知识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一.无机化工流程题的特点 无机工业流程题能够以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为指导思想,能够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将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这类题成为近年来高考的必考题型。 这类题常呈现的形式:流程图、表格、图像 这类题常围绕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设问: (1)反应速率与平衡理论的运用;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利用控制pH分离除杂;(4)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5)实验基本操作:除杂、分离、检验、洗涤、干燥等; (6)流程中的物质转化和循环,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7)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评价。 二.解答无机化工流程试题的程序 基本步骤: ①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生产的产品。②然后整体浏览一下流程,基本辨别出预处 理、反应、提纯、分离等阶段。③分析流程中的每一步骤,从几个方面了解流程:A、反应物是什么B、发生了什么反应C、该反应造成了什么后果,对制造产品有什么作用;抓住一个关键点: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获得产品而服务。④从问题中获取信息,帮助解题。 解题思路: 明确整个流程及每一部分的目的→仔细分析每步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得到的产物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思考→注意答题的模式与要点 三.工业生产流程主线

初三化学公开课《常见的酸和碱》评课稿

初三化学公开课《常见的酸和碱》评课稿 一、级别:班级化学公开课 二、课题《常见的酸和碱》 三、授课人:杨巧雅 四、授课时间:20XX年3月27日 五、听课教师人数:1人 六、评课人: 杨巧雅老师这一节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和碱”,主要内容为“生活中的酸和碱”和“酸碱指示剂”。在简短而又精炼的导入之后,老师用特殊的方式处理了以上两个内容,即老师先给学生讲了生活常见物质哪些是碱性的哪些是酸性的,然后通过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的实验,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接着老师又进行了石蕊和酚酞试液在不同颜色变化的实验,让同学们自己总结,然后进行精讲点拨。最后老师给出大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杨巧雅老师今天就从全方位展示了一节新课程下较成功的公开课。一、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这节课条理性强,教态自然,情绪饱满,节奏准确,语速适中,讲解透彻,讲课从容不迫,富于启发性。杨巧雅老师设计了许多小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亦步亦趋的紧跟老师的思路,因此学生思路非常顺畅,接受情况良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真正做到了小坡度密台阶。二是授课过程思路清晰明了,富于逻辑性。每讲解一个知识点,都是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精讲点拨。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知教材,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所以学生发言积极,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三是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教具,实验操作成功熟练,实验现象明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从教学目标和设计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杨巧雅老师就准确地把握了这点。通过生活常见的酸和碱引入,然后在教学设计上紧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展开,通过现实联系现有知识,使学生更全身心地投入了新课的各个环节中。 此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也不断地体现着“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个想法。组织学生自行预习新课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视频播放和生活的经验,并创设了几个不同的实验情境,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引导学生思索并归纳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

初中化学总复习公开课教案

初中化学总复习公开课教案 第一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 主题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初三年一班 授课时间:20XX年3月1日上午第3节 一、教学目的: 考点精解 1、认识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相互转化。物质的三态转化是组成物质的微粒的聚集状态的变化,即微粒间距离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并能用生活实际事例或实验加以证明。 2、了解物质的基本分类。物质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简单混合而成的物质。 (2)纯净物:只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按性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同一种元素可能组成几种单质,如氧气(O2)和臭氧(O3),金刚石和石墨、C60、C70,红磷和白磷。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般按是否含碳元素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 (5)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要了解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个概念的异同)。按组成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3、通过活动与探究,认识各种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并能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相同;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不同。理解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原理。 二、教学设计: (一)、考点精析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物质的简单分类:金属单质 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 纯净物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非金属碱性氧化物质 酸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 碱 无机物有机物盐

(二)、随堂练习: 1.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研制新型的高能催化剂 B.设计开发新的电脑程序 C.生产无毒高效的新农药 D.制造符合环保的新材料 2.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石灰浆变硬 C.冰受热熔化D.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3.人们常用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铝合金门窗B.新鲜牛奶C.医用酒精D.体温计中的水银4.“民以食为天”,在这些可食用的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食盐B.酒精C.淀粉D.葡萄糖 5.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俗名、名称或分类完全相符的是 A.CO2冰二氧化碳B.NH3·H2O 氨气碱 C.CaO 消石灰氧化钙D.NaOH 烧碱氢氧化钠 6.现有K、H、C、O四种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1)金属氧化物(2)非金属氧化物(3)酸 (4)碱(5)盐(6)有机物 现实验需用磷酸(H3PO4),能从下列橱柜中找到的是() A.橱柜甲 B.橱柜乙 C.橱柜丙 D.橱柜丁 (三)、作业: 完成《复习指南》中的“主题演练”。 (四)检查学生作答情况,及时进行辅导。 (五)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主题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物质的简单分类:金属单质 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 纯净物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非金属碱性氧化物 酸其他氧化物 质 化合物 碱 无机物有机物盐

新人教版化学-公开课教案

双江民族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2)学期 化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一氧化碳 执教:杨兴奎 时间:2008年5月7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及新课讲授,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差异。 2、通过化学实验演示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对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毒性。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过,木碳可以跟氧发生化学反应。 ①、当碳在氧气或空气里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 ②、当碳燃烧不充分的时,生成一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氧大,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 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讲授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 C + O CO 2 2 点燃 2C + O 2CO 2 点燃 CO + H O H CO 2223C O + C ( HO) C CO +H O 22a 3a 2

元素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 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详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45-P46,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篇二: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123456】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优质课教案 达县大堰乡中心学校:王玉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有关火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 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实验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价.docx

初中化学优质课《空气》教学实录及评 价 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 2.运用生活实例,了解空气的组成。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及点评 教学过程 点评

师: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人的气体──空气。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 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 流动,也是风。

生6: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 生7:用打气筒胎打气,就是将空气人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着回答,大 6 分) :以上事明空气确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 如何明些气体的存在? 生 8:有氧气。物能在空气中燃,就是因空气中含有氧 气。 生9: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石灰水,明空气中确含有 CO2。 生10:空气中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 小水滴。 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一会儿,瓶外出多小水珠,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而成的。 :很好。从生活和以往的探究活中,我知道了空气

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2007.5.17) 龙岩三中肖幼英 教学目标 1、掌握乙醇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乙醇。 2、认识乙醇的主要性质。 3、引导学生体会-OH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乙醇的分子结构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求: 了解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发展要求: ①能看懂有机物的结构模型,并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变化的角度,用结构简式规范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 ②乙醇在不同温度下的脱水反应。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让学生讲述课前准备的有关酒的知识,指出各类酒都含有一种共同的主要成分酒精,酒精的化学名称为乙醇,也是一类重要有机化合物。 一、乙醇的分子结构 模型:

写一写 分子式 C 2H 6O 结构式 结构简式 CH 3CH 2OH 或C 2H 5OH 二 乙醇的物理性质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无水酒精,总结物理性质 颜 色 :无色透明 气 味 :特殊香味 状 态:液体 挥发性:易挥发 密 度:比水小 溶解性:跟水以任意比互溶,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补充说明]无水酒精、工业酒精、医用酒精、固体酒精等的有关知识。 思考:如何检验酒精中含水?如何除去酒精中的水? 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含水.与过量的生石灰蒸馏. 活动与探究一 分别在1~2ml 的煤油和无水乙醇中 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装有无水乙醇的试管内钠粒沉于底部,有无色气泡产 生,最终钠粒消失,液体仍为无色透明。 钠在煤油中无明显现象 交流讨论(说明:煤油为烷烃,用乙烷代替) 对比乙烷水、分子、乙醇、结构的异同点,推测钠与乙醇反应时断裂什么键?放出的气体是什么? 想 羟基——官能团,写作-OH

初三化学公开课常见气体的制备与净化学案教学内容

专题复习之 常见气体的制取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借助思维导图,复习巩固实验题目有关知识点; 2、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复习,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3、通过迁移训练,掌握知识的运用技巧。 【学习重点】 复习化学实验知识 活动一知识回顾重构记忆1、写出以下常见仪器的名称: 2、实验室制备O2、CO2、H2的化学方程式: 3、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

A B C D E F G 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A 或B); ②D装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 ③E和F装置相对D装置的优点; ④G装置的特点。 4、净化: 5、收集装置的选择: 气体药品发生装置类 型 收集方法验证方法验满方法O2K2MnO4 固固加热型 固液不加热 型 CO2 H2 6、尾气处理 棉花

活动二实战演练攻克考点 例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一些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性质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仪器的名称: ①;②。 (2)实验室KMnO4制取O2: ①甲同学要用KMnO4固体来制取O2,应选用上图中的装置(填编号);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出现现象时证明O2已收集满; ④能用该装置中方法收集O2的原因; ⑤O2收集满后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 A.先将导管移出集气瓶口B.先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稀盐酸制取CO2: ①乙同学用B装置稀盐酸制取CO2,并验证其性质,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用稀硫酸替代稀盐酸制取CO2的原因; ③若要验证生成的气体是CO2,则烧杯中应加入,化学方程式为; ④若要验证CO2是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烧杯中应加入,化学方程式为 ; ⑤若用D装置代替B装置中制取装置,优点是。若用E装置代替B装置中制取装置,优点是; (4)气体性质研究: ①丙同学想用C装置制取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推测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 ②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下列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验气:用图1检验CO中是否含有CO2,瓶中应盛,气体从端进入;(2)洗气:用图1除去O2中的水蒸气,瓶中应盛,气体从端进入;(3)用图1集气: 排水法收集O2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进入; 排水法收集H2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进入; 排空气法收集O2时,气体从端进入; 排空气法收集H2时,气体从端进入; (4)要用图1测量气体体积,还需要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测量时瓶内先装满水,图1 图2

化学公开课教案

化学公开课教案(1) 一、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二、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 三、教学重点:目标之2、3 教学难点: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引导、练习、实验课型:新课 五、教学时间:2009、12、8上午第二节 地点:化学实验室 六、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评讲相关练习 3、补做实验 双氧水制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天平指针是否偏转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4、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总结化学变化前后的“两”变和“五”不变 6、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 欢迎各位指导!授课人:邬碧涛

化学课堂练习(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一、计算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1、现将10gA和10gB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经测定发现有C,还有5g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C的质量是( ) A、20g B、5g C、15g D、无法确定 2、X、Y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合生成一种物质Z。如果X、Y两种物质的质量分别为ag和b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成物Z的质量一定等于(a+b)g B、生成物Z的质量一定小于(a+b)g C、生成物Z的质量一定大于(a+b)g D、生成物Z的质量一定不超过(a+b)g 二、确定某一反应物或某一生成物中元素的种类 1、我国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提供.高氯酸铵分解有可能排入大气的物质是( ) A、H2O B、SO2 C、CO2 D、CO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3、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9.6g氧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对该化合物的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A、含有C、H、O三种元素 B、只含有 C、H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初三化学复习课 金属专题复习公开课 教学设计

金属和金属材料专题复习 授课老师:大塘中学洪接年 【教学设计思路】作为常见的物质的金属在中考中的分值占有一定的比例,据统计近三年的广州中考,2006年占8分,2007年12分,2008年18分,这三年有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加强对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的训练。 本专题复习主要涉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铁的冶炼和铁的合金等,还有在现实生活中金属会被锈蚀,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所以本课设计从练习入手进行复习,主要复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梳理知识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获取和掌握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性及其应用。 (2)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3)知道铁的两种合金的区别和铁的冶炼。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习题呈现知识点。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金属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科学习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金属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引入(时间约1分钟) 展示生活中金属的用途,如生活用品、汽车、飞机、火箭、桥梁、卫星、国防等都需要用到金属。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金属的重要性,激起学生为复习金属的相关性质做好铺垫) 活动二: 根据上图的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第一轮

化学学科会公开课教案

化学公开课教案 资兴市立中学廖姬莉 授课时间: 201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第一节 授课地点:湖南省资兴市立中学 授课内容:高三第一轮复习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图像的综合应用(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探究有关速率与平衡图像的综合应用 : 2、学会综合分析高考试题出现的速率平衡图像并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 1、常见图像的分类、如何识别图像。 : 2、如何把陌生图像与常见图像联系起来,并且应用相应规律正确解决问题 课型:复习课 课堂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方法:归纳总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图像题是高考化学平衡中的非常常见题型,这类题目考查:自变量(如时间、温度、压强等)与因变量(如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 在一个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反应,A(g)+2B(g) C(g)+D(g) ΔH<0,下列图像符合该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图中v是速率、φ为气体D的体积分数,T为温度)。 一、【小结】怎么解化学平衡图像题?有什么方法和步骤吗? 【图像归类】:化学平衡图像的几种常见类型 1.浓度—时间图 2.速率—时间图 3.速率—温度(压强)图 4.百分含量(转化率)---时间—温度(压强)图 5.百分含量(转化率)—压强—温度图 (一)浓度---时间图像 1、一定温度下,在0.5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10min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回答下列问题。 (1)0~10min内,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X)=________ (2)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衡是X的转化率为_________ (4)该温度的平衡常数______ __ (只写计算式)

初中化学公开课听课体会

初中化学公开课听课体会 2017年10月27日,在遵义县新站中学举办了化学公开课评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共 有六位化学老师进行了听课评课。与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进行对照,深切感受到本次 听课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本次公开课课题是海水晒盐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海水晒盐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转化,第二课时主要讲溶解度 及溶解度曲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在课堂上学生活动非常丰富,从 提出问题到设计方案,再到操作实验以及得出结论都由学生完成,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他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充分符合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目标。而反思自己设想的教学情景,虽然明知放手给学生的诸多好处,但 是在教学进度的驱使下往往刚刚放手给学生就急于收回得出结论,在没有充分时间的条件 下有些学生难以跟上进度,这样以来,讨论就留于形式,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最初目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做到详略得当,对于重点内容或者能开 拓学生思维的内容给予充分时间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里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授课老师们还注意了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讲解海水晒盐时,授课老师课前准备 了海水,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操作,亲自体会海水晒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充 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点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的应用,生 活中的化学现象随处可见,有很多都是与初中所学化学知识有关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 可以尽可能的加强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既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又可以让学生 感受到学有所用,增进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我在常见的金属材料这一节时事先布置学 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带到课堂上来,例如铁钉、铜线、体温计等等,对这些金属进行观察分析以后,获得结论就变得轻松很多了,再比如化学与健康一单元中事先让学生收集食品的包装,分析包装所含营养成分,既可学习新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建立均衡膳食的观念。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相应的学案,在学案中有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整节课的框架,这样学生时可以有效的记录,并且在学习后对于整节课也有个整体的认识,也给学生复习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总之,通过这次优公开课听课学习,让我有机会集长补己之短,应用于自身的课堂,希望我们以后的授课能越来越精彩。现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写下来和大家进行交流。 1.教学态度要严谨, 一丝不苟。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来组织、设计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2.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直观明了的描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初三化学用语专题复习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初三化学用语专题复习公开课优秀教 案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在第 四、五单元的教学中逐渐展开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由于过程中学习到有关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等抽象概念,加上要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前后知识若衔接不好,将会影响今后化学的学习。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能够较好地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等化学用语。 2.能简便、确切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达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 3.提高应用化学用语进行思维和综合演绎的能力。 复习重点、难点

1、区别原子、分子、离子、化合价的化学表示方法,懂得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2、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3、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什么是化学用语? 初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 【投影】: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在第 四、五单元的教学中逐渐展开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由于过程中学习到有关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等抽象概念,加上要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前后知识若衔接不好,将会影响今后化学的学习。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

能够较好地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等化学用语。 2.能简便、确切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达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 3.提高应用化学用语进行思维和综合演绎的能力。 复习重点、难点 1、区别原子、分子、离子、化合价的化学表示方法,懂得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2、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3、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什么是化学用语? 初中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 【投影】:

高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高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1 【学校】:汤坑中学【学科】: 【年级】:高三 【学科】:化学 【课题】:电化学知识复习专题 【授课人】:刘丽敏 【时间】:2012---11--22 【学校】:汤坑中学 【课型】:复习课 【学习目标】:1、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学电源;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2、理解电解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教学重点】:1、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2、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投影:高考题(2011全国高考题)阅读、思考明确高考什么?如何考? 投影本节课学习目标、思考明确本节习题课的要求 复习导入 投影问题:下列装置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阅读思考回答:分别是:电解池、原电池、电解池、电解池 回顾知识- 设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以Cu―Zn—H2SO4为例)回答: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回顾知识:理解原电池和电解的工作原理 例题1 投影:例题1 引导学生思考例题1,点拨解题思路思考、回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 2 投影:例题2 思考回答:明确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和规律、、 设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如何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提示:书写电极反应式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回答: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 明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产物化合价(2) 介质(如H+、OH-)是否参加反应(3) 是否满足质量守衡、电荷守衡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练习1 投影:练习1 完成练习1 进一步巩固书写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方法规律、 投影:例题3 分析、讨论、回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投影:例题4:提示解题思路学生分析解题思路:由pH从 6.0变为3.0,可知生成了n(H+)=(10-3-10-6)mol/L×1L=10-3mol 由电极反应式可得关系式:OH-~H+~Ag 所以生成Ag的质量为:10-3mol×108g/mol = 0.108g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投影:练习2 思考回答进一步加深巩固 【规律总结】:1、原电池电极名称的判断方法2、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小结】1. 如何判断电极名称物质1 + 物质2 物质3 + 物质4 (负极)(正极)(阳极)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篇二: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123456】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优质课教案 达县大堰乡中心学校:王玉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有关火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

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 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实验对比在化 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4)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①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②将灭火的方法和火灾的预防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 1、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取 学生自学,实验探究,教师展台演示,同时配上图片,利用课件等 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学生主要以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进行讨论,交流和结合教师的指导,点评最终达到完成教学目标。 2、难点突破:①引导学生分析每次实验结果所体现的结论。 ②采用对比法,把实验所体现的不同条件总结出来。 ③将每次实验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四、板书设计: 课题:燃烧与灭火 【篇三: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 (新课标人教版) 目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3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1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1 课题2 化学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课,认识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进而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引导学生系统认识微观世界。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以及对日常现象的解释。(2)过程与方法目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 1、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对日常现象的解释(2)难点:分子、原子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二、教法、学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

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过程活动过程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入新课]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猜想:……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活动过程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