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问题

探究型问题
探究型问题

中考复习之探究型问题

1. 如图①,OP 是∠MON 的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形画一对以OP 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请你参考这个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②,在△ABC 中,∠ACB 是直角,∠B=60°,AD 、CE 分别是∠BAC 、∠BCA 的平分线,AD 、CE 相交于点F 。请你判断并写出FE 与FD 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图③,在△ABC 中,如果∠ACB 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它条件不变,请问,你在(1)中所得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 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 △和ADE △中,AB AC =,AD AE =,BAC DAE ∠=∠,且点B A D ,,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E CD M N ,,,分别为BE CD ,的中点.(1)求证:①BE CD =;②AN AM =; (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ADE △绕点A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

3. 已知Rt ABC △中,90AC BC C D ==?,∠,为AB 边的中点,90EDF ∠=°

,EDF ∠绕D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 、CB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 、F .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AC ⊥于E 时(如图1),易证1

2

DEF CEF ABC S S S +=

△△△.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AC 和不垂直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DEF S △、CEF S △、ABC S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4. 问题背景,请你证明以上三个命题;

① 如图1,在正三角形ABC 中,N 为BC 边上任一点,CM 为正三角形外角∠ACK 的平分线,若∠ANM=60°,则AN=NM

图①

图②

A

E C

F B D 图1 图3 A

D F E

C B

A D

B

C E 图2 F O P A

M N E B C D

F A E F B

D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3M N K

E D C B A 图2M N K D

C B A 图1M K N C B A

② 如图2,在正方形ABCD 中,N 为BC 边上任一点,CM 为正方形外角∠DCK 的平分线,若∠ANM=90°,则AN=NM

③ 如图3,在正五边形ABCDE 中,N 为BC 边上任一点,CM 为正五边形外角∠DCK 的平分线,若∠ANM=108°,则AN=NM

5. 如图,点O 是等边ABC △内一点,110AOB BOC α∠=∠=,.将BOC △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 △,连接OD .(1)求证:COD △是等边三角形; (2)当150α=时,试判断AO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AOD △是等腰三角形?

A

B

C

D

O

110

α

6.已知: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过AB 边上的点D 作DG BC ∥,交AC 于点G ,在GD 的延长线上取点E ,使DE DB =,连接AE CD ,. (1)求证:AGE DAC △≌△;(2)过点E 作EF DC ∥,交BC 于点F ,请你连接AF ,并判断AEF △是怎样的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

C

G

A

E

D

B

F

7. 如图1,若△ABC 和△ADE 为等边三角形,M ,N 分别EB ,CD 的中点,易证:CD=BE ,△AMN 是等边三角形. (1)当把△ADE 绕A 点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CD=BE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ADE 绕A 点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MN 是否还是等边三角形?若是,请给出证明。

图1 图2 图3

8.(2009年本溪)在ABC △中,AB AC =,点D 是直线BC 上一点(不与B C 、重合),以AD 为一边在AD 的右侧..作ADE △,使AD AE DAE BAC =∠=∠,,连接CE . (1)如图1,当点D 在线段BC 上,如果90BAC ∠=°,则BCE ∠= 度;

(2)设BAC α∠=,BCE β∠=.①如图2,当点D 在线段BC 上移动,则αβ,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②当点D 在直线BC 上移动,则αβ,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9. 如图,在等边ABC ?的顶点A 、C 处各有一只蜗牛,它们同时出发,分别以每分钟1各单位的速度油A

向B 和由C 向A 爬行,其中一只蜗牛爬到终点时,另一只也停止运动,经过t 分钟后,它们分别爬行到D,E 处,请问(1)在爬行过程中,CD 和BE 始终相等吗?

(2)若蜗牛沿着AB 和CA 的延长线爬行,EB 与CD 交于点Q ,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蜗牛爬行过程中CQE ∠ 的大小条件不变,求证:?=∠60CQE

(3)如果将原题中“由C 向A 爬行”改为“沿着BC 的延长线爬行,连接DE 交AC 于F ”,其他条件不变,则爬行过程中,DF 始终等于EF 是否正确

10.(2006年辽宁沈阳25题).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为边BC 、CD 的中点,AF 、DE 相交于点G ,则可得结论:①AF=DE ;②AF ⊥DE.(不需要证明)

(1)如图2,若点E 、F 不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的中点,但满足CE=DF.则上面的结论①、②是否仍然成立?(请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2)如图3,若点E 、F 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边CB 的延长线和DC 的延长线上,且CE=DF ,此时上面的结论①、②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A

E

E

A

C C

D B

B

图1 图2 A

A

备用图

备用图

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

专题四相关练习: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Ba2+、Cu2+、OH- B.Na+、Cl-、SO42- C.Na+、H+、CO32- D.Fe2+、Cl-、NO3- 3、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FeCl3、NaOH、Na2SO4、KCl B.Na2CO3、HCl、CaCl2、HNO3 C.NH4Cl、KOH、Na2SO4、BaCl2 D.KNO3、HCl、NaOH、FeCl3 4、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反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B.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5、下列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 选项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A 软水、硬水加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的多少 B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温度的变化 C 食盐水和醋酸加入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D 棉纤维、羊毛纤维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6、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CO2的CO气体还原氧化铁,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节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乙→甲→丙→甲→丁D.乙→甲→丙→乙→丁 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1)写出仪器的名称:E__________、F___________。 (2)图A的实验室制氧气装置有两处错误,请改正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H与B组合,操作弹簧夹可以使反应停止或发生,还可以从“C至H”中选择仪器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组装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的装置;若用H2O2和O2,且能获得平稳的气流,应选E(或F)和______组合。 (4)若用图I所示医用塑料袋排空气法收集H2,则H2导入端为______(填“a”或“b”).(5)用图J所示矿泉水瓶可以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现象是____________,应作的对比试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炭黑及金属铜和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从管道烟泥中回收金属铜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 (1)步骤①中,过滤操作使用了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滤液B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 (填一种)。 (2)步骤④中,所加入的金属X与Zn的活动性顺序是Zn >X, 金属X具有广泛用途,X是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

初中数学探究型问题

尧旭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教师:学生时间年月日段 一授课内容:探究性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中考专题诠释 探究型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一类问题.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探究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究型和存在性探究型等四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由于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 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 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 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考点精析 考点一:动态探索型: 此类问题结论明确,而需探究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例1 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为正三角形,点E、F分别在菱形的边BC、CD上滑动,且E、F不与B、C、D重合. (1)证明不论E、F在BC、CD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 (2)当点E、F在BC、CD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和△CEF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

探究型教案设计

课题:《轴对称图形》 情境| 任务| 成果| 资源| 评估 情境: 《轴对称图形》一课,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知识的渗透。所以,在课的伊始,用多媒体直接出示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出示课件,引起兴趣,创设情境: 1、观看动画,提出探究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在动画片里看到了哪些图片? (出示动画片中具有轴对图形的动物),学生观看. 独立观察,探寻轴对称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谈话:动画片中的蝴蝶、蜻蜓和树叶他们是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当学生说出对称时抓住什么是对称?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叫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叫做什么?(对称轴) 教师板书,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1)、什么是轴对称? (2)、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 (4)、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揭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遇见的现象,精心制作的一幅轴对称图形被移位了,并提出让学生恢复(整容),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并通过讨论为什么这样移动时,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数学中,数学寓于生活之是,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念充分显现在这一情境中。同时情境为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作了铺垫。 任务: 通过了解、观察、猜想、验证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知轴对称的概念,能准确地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让学生体验、观察、操作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激发对学习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图形美感。 1、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经历探究轴对称特征数学探索活动,体会轴对称的美感。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操作 水平。 成果: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策略广东省顺德区大良实验中学聂胜华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1(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背景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来创设问题情境,由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问题教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通过师生探索性和求证性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是近些年来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1999——2002年,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英特尔未来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大推动了问题教学在我国的开展。随着问题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应用。 2、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实施的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探究式学习的实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探究教学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充分体现了政治新课程改革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思考的动力,问题教学对于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冲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学生设置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参与意识,同时也是完成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先决条件。好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精心创设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思路。目的是营造一种质疑、探究、讨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在这种问题情景中,师生创设学习环境,学生自我激发兴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拓展思维、触发创意、调动表现欲望,从而促进自主学习和积极的探究行动。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课堂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把学生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达到掌握知识和构建知识的目的。 1、问题情景设置的原则 第一、问题情景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问题就发生在自己的周边,并能感受到用政治课中相关的知识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 第二、问题情景层级化 1 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能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 2、问题情景设置的做法 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如何创设生活化、层级化的问题情景, 第一、社会、时政热点创设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可编辑word)

20佃版《3年中考2年模拟》专用资源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 夯基提能作业 1.在物理实验中,对物理量有时要进行多次测量 ,有的是为了减小误差,有的是为了寻找普遍 规律,下列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 )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 图乙中天平所测物体质量为 乙图: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 ,说明 丙图:导线触接电源后小磁针发生偏转 ,说明 丁图: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 ,是由于 4.(1)图甲中: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是 g ;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 mL;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是 N;温度计的示数是 C O A.在 B.在 C.在 “探究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 D.在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电流和电压值 2.(1) 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 cmo 式是 家用白炽灯正常工作时,其两端的电压为 (选填“并联”或“串联” V;白炽灯与电视机之间的连接方 n ft [■Mil]: fT^^rrT] u -屮 ? 11f n 1^14 九 3.根据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甲图:风中雨伞容易“上翻” ,是由于 r2 乙 鑑 甲

20佃版《3 年中考2年模拟》专用资源 (2)木块从图乙所示斜面上的位置静止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测此过程木块的平均速度。 ①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距离。 ②用粗糙程度相同、 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根据公式 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 请归纳本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木块质量/g 运动距离/m 运动时间/S 1 100 1.000 0.8 2 150 1.000 0.8 3 200 1.000 0.8 4 250 1.000 0.8 5.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溢水杯、空杯、三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物块、细线。 研究物块重空杯重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弹杯、水总浮力的大排开水所受对象G/N G杯/N 簧测力计的示数F7N 重G总/N 小 F 浮/N 的重力G排/N 物块1 1.25 0.35 1.1 0.5 0.15 0.15 物块2 1.15 0.35 1.0 0.5 0.15 0.15 物块3 0.45 0.35 0.3 0.5 0.15 0.15 ,: (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 小。 (2)把物块1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将 (选填“上浮” “下沉”或“悬浮” io ■- J _ r=- 乙 算出第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探究性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探究性问题 一、结论开放与探究 例1、如图,在△ABC 中,作∠ABC 的平分线BD ,交AC 于D ,作线段BD 的垂直平分线EF ,分别交AB 于E ,BC 于F ,垂足为O ,连结DF .在所作图中,寻找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加以证明.(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例2、我们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类似地,我们定义:至少有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等对边四边形. (1)请写出一个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是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名称; (2)如图,在△ABC 中,设CD,BE 相交于点O ,∠A=60°,∠DCB=∠EBC=1 2∠A .请 你写出图中一个与∠A 相等的角,并猜想图中哪个四边形是等对边四边形; (3)在△ABC 中,如果∠A 是不等于60°的锐角,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DCB=∠EBC= 1 2 ∠A .探究:满足上述条件的图形中是否存在等对边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例3、如图,抛物线y =a(x +1)(x -5)与x 轴的交点为M 、N .直线y =kx +b 与x 轴交于P(-2,0),与y 轴交于C .若A 、B 两点在直线y =kx +b 上,且AO =BO =2 , AO ⊥BO .D 为线段MN 的中点,OH 为Rt △OPC 斜边上的高. (1)OH 的长度等于___________;k =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 (2)是否存在实数a ,使得抛物线y =a(x +1)(x -5)上有一点E ,满足以D 、N 、E 为顶 点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若存在,求所有符合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 A B E A B D O C

诱思探究教学论教案设计

《秋天》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文章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所选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秀篇章,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巧妙、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意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由第一幅“农家丰收图”到第二幅“霜晨归渔图”再到第三幅“少女思恋图”,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不同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和赞美秋天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 这首诗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远闲淡。学习这首诗,学生要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感。诗歌短小易懂,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过一些优美的诗歌,初步掌握了些诗歌朗读的技巧,同时也积累了些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再学习此诗,我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诵读诗歌、体会画面、赏析文本,这不仅使孩子能够主动学习,也能够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此外,我想通过学习此诗优美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设计思路】 上课之初,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朗读指导,让学生先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再自己范读,力求用有感情的朗读去感染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练读,去体会意境美。接着请同学起来展示读,针对不足的地方再给予指导,这样以便达到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情把握。 本课以诱思探究为主,在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指导下,我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诵读诗歌、体会画面、赏析文本,这不仅使孩子能够主动学习,也能够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学习本诗时,我按照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三个认知层次来进行:一、美文美读,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体会诗意,感知诗歌中的画面。二、自主探究,品赏主旨。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同桌交流之后全班交流,这是对诗歌主旨的整体把握,然后自主探究诗歌中的画面,最后分组讨论,畅谈自己所描绘的画面,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之前学生已经鉴赏了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最后要让他们迁移运用,学习本诗采用优美的词语和修辞来描写景物,同时让学生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说,动耳听,动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习目标】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英语) 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展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我以六年级下册“Unit 3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具备的能力并谈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通过谈论让学生主要会运用以下功能句: Can you …?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二、教学设计思想 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发现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探究的途径来获取,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根据新旧知识的冲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课堂、教材中的疑惑等提出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形成更多元、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小组合作、查阅、收集、搜索资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可能。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权威,彻底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体现“探究学习”与“问题解决”的互动。 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和方向,而“问题解决”是探究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通过个体或同伴合作探究,既解决问题,又进一步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更好的解决下一个“问题”打好了基础。因此两者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本课题的

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内容及考查点 1.课本实验探究(带※为中考的重点,带※※为中考的必考点) 考查内容考查知识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停表的读数;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 音调和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改变频率和振幅的方法(振动物体的长度和拨动的力度)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的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等大蜡烛的意图(便于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 透明玻璃板的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图纸信息的处理(测量各点到平面镜的距离;连接对应点观察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对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理解 实像和虚像的区分(是否呈现在光屏上) 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低(中间放置凸透镜;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和条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水的沸腾水沸腾的图像和条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 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气压高,沸点高) ※物体质量和密度的测量密度的计算 天平的使用(放、移、调、称、读的要点) 量筒的使用 质量和体积测量顺序的处理(注意测量时液体的残留) 重力与质量的关 系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匀速拉动物块运动(便于读数、拉力等于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控制变量法;实验加理论推导的实验思路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条件;控制变量法 ※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压力作用效果的呈现(观察物体的凹陷程度) 液体压强的特点压强计的使用(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控制变量法;液体压强的特点 浮力的影响因素浮力的影响因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浮力的求解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测力计的读数 浮力的求解(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差) 实验的步骤(称小桶重力;空中称物重;水中称读数;称小桶和水的重力)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力臂的读取(杠杆水平时读杠杆上的刻度)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理解 有用功和总功的求解(有用功——重力做的功;总功——拉力做的功)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F=(G+G 动 )/n;n——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匀速拉动绳子(便于读出拉力的示数)

高中语文《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 粤教版必修1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课堂实录 开发设计人:成健 授课人:李敏 课件设计制作者:成健 文字记录、整理:成健 地点:广东省茂名市第二中学高一级 时间:2004-11-18 教学设计思想: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于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喜欢流行歌曲,照例也喜欢读诗,应当尝试写诗,用青春的笔表露心中跳动着的情感,还能以文会友,交换从心灵深处流泻出来的吟唱。然而,一贯以来语文教学对诗是淡化的,甚至是放逐,学生阅读和写作诗歌的能力薄弱。同时,意象的营构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特别是“月”。从诗的内容说,月是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只枯燥罗列“月”意象的诗词及其内涵,要求死记强记,学生为考试勉强会接受,但要活学活用不大可能,尽管有所了解却未能深刻地理解和迁移运用。对此,结合古诗词教学的旧模式,加以大胆创新,我们确定这次多媒体环境下欣赏探究型教学方案的教法为: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以歌词教诗文,拓展学习,活学活用(尝试写作)。教学的重点是: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尝试以“月”为话题进行诗文写作。教学步骤分为:读与学(典型探究【《弯弯的月亮》第2册第8课】,理解欣赏,掌握规律);悟(领悟内涵,拓展迁移);写(以“月”抒情,固本提高)。 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实练引入新课,让学生提取信息(“月”) 师:上课! 生:老师好!(齐声说)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照常进行课前三分钟的练习环节。下面进入“练兵场”,请补写出以下横线上的诗句。(出示投影) ①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古人不见今时月,__________ ___。(李白《把洒问天》) ③海上生明月,_________ 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齐声回答)①“露从今夜白”;②“今月曾经照古人”;③“天涯共此时”。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古诗词的积累相当不错。刚才的这些诗句,它们都涉及到哪一个共同的物象呢? 生:“月亮”。(思索片刻后齐声答) 师:对。“月”是古诗词的重要素材之一,在这些古诗词中,文人的诗才连同他们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 二、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月”意象,把握探究古诗词的方法。 师:月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如何理解“月”的意蕴呢?下面就以《弯弯的月亮》这首歌词为例开始探究。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弯弯的月亮》,找出歌词中出现的意象。 边播放背景音乐《弯弯的月亮》,边让学生朗读歌词,边划出歌词中有关的意象。 生:齐读歌词。 师:(点评学生的配乐朗读,强调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歌词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肯定一边出示投影) 生:A:“月亮” B:“小桥” C:“小船 D:“阿娇” 师:嗯,找得非常准确。但欣赏诗歌不仅要理解意象,还应透过意象去品味其意境美和意蕴美。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闭目联想,根据歌词中的意象,通过想象,创造出你们心中的美丽图景,并简单地描绘出来。其中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一画。(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 生:(兴奋,笑着忙碌起来)执笔画画描描。 学生带娣和晓丹在黑板画画。(3分钟后,学生纷纷停笔。)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2019中考化学实验探究必备训练题(附)

2019中考化学实验探究必备训练题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碱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意外现象:将酚酞试液滴人某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作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 丙同学:可能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你认为可能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写一条即可)。 【设计实验】三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 溶液变红,过一会 儿红色消失 甲同学猜想 ___________(填 “正确”或不正 确”)2.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人酚酞,并滴 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 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使用了色度传感器测溶液的颜色。他在a、b、c三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等量5%、10%、20%的NaOH1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颜色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明:溶液无色时色度值(透过率)为100%]。请你观察右图回答问题。①写出两条规律性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测5%的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试液后褪为无色的时间约为( ) A.小于30s B.30-90s C.90-140s D.140-180s E.180-280s F.大于280s 【答案】滴入酚酞溶液的多少、滴入酚酞溶液的浓度大小以及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杂质等. (1) 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除去溶液中的氧气 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 消失 甲同学猜想不 正确 2.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滴一些植 物油在其上方 隔绝氧气 2232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整理)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气体的制取、干燥及装置连接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图3 (2)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5)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2、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O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H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填选项)。A.a→b→c→d B.b→a→c→d C.c→d→a→b D.d→c→b→a 4、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加热氧化铜②检验氢气纯度③停止加热④通入氢气⑤停止通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WORD)4:探究型问题

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591507217.html, - 1 -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四:探究型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探究型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一类问题.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探究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究型和存在性探究型等四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由于探究型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综合性较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复习全面,并力求扎实牢靠;其次是要加强对解答这类试题的练习,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 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 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 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 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动态探索型: 此类问题结论明确,而需探究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例1 (2012?自贡)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AB=4,∠BAD=120°,△AEF 为正三角形,点E 、F 分别在菱形的边BC 、CD 上滑动,且E 、F 不与B 、C 、D 重合. (1)证明不论E 、F 在BC 、CD 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 ; (2)当点E 、F 在BC 、CD 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 和△CEF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 考点: 菱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 (1)先求证AB=AC ,进而求证△ABC 、△ACD 为等边三角形,得∠4=60°,AC=AB 进而求证△ABE ≌△ACF ,即可求得BE=CF ; (2)根据△ABE ≌△ACF 可得S △ABE =S △ACF ,故根据S 四边形 AECF =S △AEC +S △ACF =S △AEC +S △ABE =S △ABC 即可解题; 当正三角形AEF 的边AE 与BC 垂直时,边AE 最短.△AEF 的面积会随着AE 的变化而变化,且当AE 最短时,正三角形AEF 的面积会最小,又根据S △CEF =S 四边形AECF ﹣S △AEF ,则△CEF 的面积就会最大. 解答: (1)证明:连接AC ,如下图所示,

专题四 实验题

专题四实验题 类型一光学实验 1.(2015·山西)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要使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垂直__(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反生了__漫__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向平面镜,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得数据如上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与其他同学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把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作反射角(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作入射角)__。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到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不合理。小明没有把纸板F折转,再次进行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__。 2.(2015·苏州)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__较薄__(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_像与物的大小相等__。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__后__(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表中数据,__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__。 3.(2015·安徽)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水槽内的水中,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请在图中分别作出入射角(用字母i表示)和折射角(用字母r表示)。

中考数学精品复习专题突破【2】开放探究型问题(含答案)

专题跟踪突破二开放探究型问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2013·贵阳)如图,M是Rt△ABC的斜边BC上异于B,C的一定点,过M点作直线截△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共有( C ) A.1条B.2条 C.3条D.4条 2.(2014·荆门)如图,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左上角阴影部分是一个以格点为顶点的正方形(简称格点正方形).若再作一个格点正方形,并涂上阴影,使这两个格点正方形无重叠面积,且组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则这个格点正方形的作法共有( C ) A.2种B.3种C.4种D.5种 3.(2013·龙岩)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0,2),B(0,6),动点C在直线y =x上.若以A,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点C的个数有( B ) A.2个B.3个C.4个D.5个 4.(2014·玉林)蜂巢的构造非常美丽、科学,如图是由7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正六边形组成的网络,正六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ABC的顶点都在格点上.设定AB边如图所示,则△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 C ) A.4个B.6个C.8个D.10个 5.(2014·资阳)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4ac -b2<0;②4a+c<2b;③3b+2c<0;④m(am+b)+b<a(m≠-1),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B ) A.4 B.3 C.2 D.1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6.(2014·温州)请举反例说明命题“对于任意实数x ,x 2+5x +5的值总是整数”是假命 题,你举的反例是x =__12 __.(写出一个x 的值即可) 7.(2014·吉林)如图,OB 是⊙O 的半径,弦AB =OB ,直径CD ⊥AB ,若点P 是线段OD 上的动点,连接PA ,则∠PAB 的度数可以是__65度(60度≤∠A ≤75度,答案不唯 一)__.(写出一个即可) ,第7题图) ,第8题图) 8.(2014·娄底)如图,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 是矩形,则应添加的条件是__∠ABC =90°或AC =BD(答案不唯一)__.(添加一个条件即可) 9.(2014·赤峰)直线l 过点M(-2,0),该直线的解析式可以写为__y =x +2(答案不唯 一)__.(只写出一个即可) 10.(2013·昭通)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 =4 cm ,F 是弦BC 的中点,∠ABC =60°.若动点E 以1 cm /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在AB 上沿着A →B →A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0≤t <16),连接EF ,当△BEF 是直角三角形时,t 的值为__4或7或9或12__.(填出一个正确的即可) 三、解答题(共40分) 11.(8分)(2013·云南)如图,点B 在AE 上,点D 在AC 上,AB =AD.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BC ≌△ADE.(只能添加一个) (1)你添加的条件是__∠C =∠E(或∠ABC =∠ADE 或∠EBC =∠CDE 或AC =AE 或BE =DC)__; (2)添加条件后,请说明△ABC ≌△ADE 的理由. 解:(1)∵AB =AD ,∠A =∠A ,∴若利用“AAS ”,可以添加∠C =∠E ,若利用“ASA ”,可以添加∠ABC =∠ADE ,或∠EBC =∠CDE ,若利用“SAS ”,可以添加AC =AE ,或BE =DC ,综上所述,可以添加的条件为∠C =∠E(或∠ABC =∠ADE 或∠EBC =∠CDE 或AC =AE 或BE =DC) (2)选∠C =∠E 为条件.理由如下:在△ABC 和△ADE 中,?????∠A =∠A ,∠C =∠E , AB =AD , ∴△ABC ≌△ADE(AAS )

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中的教师引导的三个重点 南冶中学王琴 一、设境导趣,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大多数老师都会想到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认真考虑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没有完全理解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一些老师只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课堂导入时的装饰和点缀。有的情境本身过于复杂和花俏,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情境本身,从而冲淡了对教学主题的探究欲望,或使学生过多地纠缠于学习内容的枝梢末节。有的情境本身没有问题性,情境与问题分离,没有探究价值,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性了。有效的问题情境,必然是情境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其中问题是核心,情境是为烘托问题服务的。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表现为情境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所包含的问题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迪学生的探究思路。科学探究教学中,导趣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探究的兴趣,因而这里的趣,不是一般的兴趣,主要应该是理趣和情趣。因此,教师在导趣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上一定要注意情境本身的理趣和情趣,把功夫下在问题本身的有效性上,通过导趣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教学“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时,笔者采用了引导探究教学法,在设境导趣环节,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校园中的果树花草吗,春天到来的时候它们开出鲜艳的花朵,给校园增添了美丽的景色,许多同学徜徉在花间,流连忘返。”短短几句就把学生带入了对春天的美好回忆,生动形象的情境,烘托和渲染了气氛,其目的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问题:“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说说植物开花时节,花会发生么变化?”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富有探究价值,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平时观察往往只会注意一些表面现象,抓不住问题的实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 妨再用寥寥数语给以引导、点拔和提示:花的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大家读读课本上的图,比较一下豌豆花和棉花的传粉方式有什么不同。”至此,学生完全明白了探究目标,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探究状态,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也就显示出来了。 二、问题引思,在学生思维的激活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核心,事实上,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功夫下到问题的设计上,重点是用最精当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精当的问题是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哪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就缺少探究价值,对于这类问题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要有适当的开放性,能够给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更多地表现自我的机会。 (1)设计了精当的问题后,教师就要在引思上下功夫。问题引导要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实际,动态生成,把问题引导过程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的问题引导成为教师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一种自然表现。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与学生一起对相关问题作必要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了解探究的任务。教师提出问题的本身不在于让学生作出知识层面的回答,而在于能够引发学生的更多疑问,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等合作性的探究活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要适时地穿插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