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实习教材1

构造地质学实习教材1
构造地质学实习教材1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目的 ?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 ——×××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读图步骤: ①先图外,后图内; ②先地形,后地质; ③先地层,后构造。 ?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 ?怎样读?边看边记 1.地层 ?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 ?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 ?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两翼产状、 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 ?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 ?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 ?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

?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 ?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 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地质构造图)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精选)

构造地质学读图题精选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景陵峪构造报告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前言 1.1实习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

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李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 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特征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4)。 2.1地层分布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讲稿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讲稿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综合读图 目的 ?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 ——×××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读图步骤: ①先图外,后图内; ②先地形,后地质; ③先地层,后构造。 ?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 ?怎样读?边看边记 1.地层 ?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 ?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 ?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两翼产状、 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 ?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 ?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 ?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 ?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 ?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 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构造地质学学科专业

构造地质学学科(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构造地质学学科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服从组织分配,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系统的构造地质学知识和野外室内工作方法;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较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动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时间各占一半。 硕士生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通过者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当前发展的方向,可设置出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共设置下列3个研究方向。 1、石油构造分析 2、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 3、变形分析与应用构造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总学分为35或以上。学位课为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学分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实践课为必修课,含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学分为2学分。 理科硕士生选修数学课程的总学分不少于5学分,其中学位课中数学课等于或大于2学分;外语课总学分为6学分,提倡加强更多的外语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但不计入35学分内。 (一)学位课8门(共21学分) (1)公共学位课3门,10学分 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一外国语。 (2)专业学位课5门,11学分 本学科点的专业学位课包括地质统计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二)选修课18门(34.5学分) 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特长,爱好共同确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修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但所选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阅读60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且外文资料比例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选修课包括第二外国语和体育课,二者均不计学分。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解析

构造地质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1分)。 1、当断面直立时,擦痕的侧伏角( A ) A 与倾伏角相同 B 比倾伏角大 C 比倾伏角小 D 与倾伏角无关 2、构造地质学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围很大,其中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A ) A 中型、小型构造 B 小型、微型构造 C 大型、中型构造 D 巨型、大型构造 3、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B ) A 平行不整合 B 角度不整合 C 整合 D 假整合 4、在单剪状态下,剪切面平行( A ) A 应变椭球体的XY面 B 应变椭球体的XZ面 C ab 运动面 D 应变椭球体的YZ面 5、线理延伸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 C ) A 香肠构造 B 皱纹线理 C 矿物生长线理 D 交面线理

6、褶皱外弧曲率相同,等倾斜线等长的褶皱是( B ) A 相似褶皱 B 等厚褶皱 C 平行褶皱 D 顶薄褶皱 7、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B ) A σ2直立,σ1σ3水平 B σ1直立,σ2σ3水平 C σ3直立,σ1σ2水平 D 任意 8、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B )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 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 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0.5分) 1、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 .. 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 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 .. 向弯曲. 2、岩变形的四种基本式为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受力物体的形变 可以分为均匀形变 ....和非均匀形变 ..... 。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整和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2、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3、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4、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125°∠45°中的125°表示倾向、45°表示倾角。倾斜岩层的符号为,直立岩层的符号为,水平岩层的符号为,倒转岩层的符号为。 5、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6、物体内一点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0 。在距主应力面45°的截面上,正应力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在平行于单轴作用力的截面上,正应力为最小,剪应力为0 。 7、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可以划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等五种类型。 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平行褶皱,是由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10、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11、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限制和互切三种,据此可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12、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通常有:折尾、菱形结环和交叉。 1

13、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可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14、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两类。 15、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16、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三类。 17、根据剪切带发育的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可划分为: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四种。 18、根据劈理的构造特点和形成方式,将劈理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19、不连续劈理按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结构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20、大型线理构造主要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和压力影构造等。 二、名词解释 1、岩层的走向与倾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 层的走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 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向,就是岩 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2、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 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 接触关系成为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 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 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 1

教材中自然地理要素的剖析

教材中自然地理要素的剖析 地理概念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地理概念的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关键。 对于地理概念的教学,笔者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透彻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全部对象。例如:地质构造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或变位,”这是一切地质构造具有的本质属性。地质构造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有地质构造本身及研究的范畴(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和研究的条件(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所谓地理概念明确,就是即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本质属性,又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对象、范围、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给学生交代清楚,并且从这两个方面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明确概念。如检验“地质构造”这个概念是否明确,可以这样设问“什么叫地质构造?”这就是从内涵方面来检验,也可以这样提问“地堑、背斜、角峰、石笋”哪些是地质构造?哪些不是地质构造?这是从外延方面来检查。如果不能准确地说出什么是地质构造,也不能指出哪些是(或不是)地质构造,那么对于地质构造这个概念,则是不明确或不够明确。 二、弄清概念的关系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是孤立的,地理概念也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每一个概念,而且还要弄清相互之间的关系。 地理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同一关系 既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事物。如低气压和气旋是两个概念,但表示的是同一地理现象。 2.并列关系 既在同一属概念下的几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它们都是外力作用这个属概念下的三种概念。它们有属概念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 3.交叉关系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1.2 尺度(scale) 尺度: 指物体的规模大小。 构造尺度:指构造的规模 与大小。 1.3 构造层次 (layers) ?表构造层次 ?浅构造层次 ?中构造层次 ?深构造层次 1.4 构造学(tectonics)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及机理的一门地球科学分支学科。 2. 课程性质 构造地质学是广义构造学(Tectonics)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固体地球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地质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各式各类构造地质现象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和成因机制。它将给学生教学有关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和技术技能。 第二讲 地质体的界面及其产状要素 1. 地质体及其界面 1.1 地质体的概念 ?地质体:各种成因的自然 岩石体或土质体。 ?特点:形态各异,尺度多样, 性状不同 1.2 地质体的界面 地质体间及其内部几何的、物理(物质)的、状态的界面。 特点:多类型、多尺度、多成因、多物理环境 1.2.1 实际物理界面 岩层界面 断层面 不整合面 面理等 1.2.2 几何界面:褶皱轴面等 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两条线可以构成一个面,而线又是点的集合。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地质体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系列面和线的集合体。 1.2. 3 面状和线状构造的概念

面状构造: 指地质体中几何的 或物理的呈面状的 结构面。 线状构造:指地质体中几何的 或物理的呈线状的物体。 2.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虽然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从几何学看,其基本结构可归纳为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观测和确定构造的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方位和空间状态,即其产状,则是构造研究的基础。 一般认为:除盆地边缘外,沉积岩层的初始产状都是水平的,受到变形后,它们的产状才有可能发生改变。这是研究地质界面产状在变形前后发生变化与否的重要的基础性参考坐标。 2.1 产状 指面状构造的空间产出状态,即指其与水平参考面和地理方位之间的关系。 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均以其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数据表示。 2.2 走向、倾向、倾角(α) 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倾向: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 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 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 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 倾向。 倾角(α) :指平面上的倾斜线与 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线之间的夹角。 2.3 视倾向和视倾角(β) ?视倾向 ?视倾角(β) ?tanβ=tanα× cosω ω—界面倾向线和视倾斜线之间的夹角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2.4 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图示法 ?数字法 SE 120?∠30? ?象限法 N30?E∠30? 3.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直线的产状是指直线在空间的方位和倾斜程度,直线的产状要素包括倾伏向、倾伏角,或其所在平面上的侧伏向和侧伏角。 3.1 倾伏向和倾伏角(α) 倾伏向(指向): 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 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 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 下倾斜的方位,用方位角或象 限角表示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

地质学类 考研书目总结

地质学类考研书目总结 转载自:https://www.360docs.net/doc/5915892869.html,/viewthread.php?tid=215933 地质学类考研书目总结 CuiHuan总结 地质学基础 南京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编地质出版社 中山大学 《普通地质学》第2版,夏邦栋编,地质出版社,1995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1-9、14-17章,杨树锋浙江大学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地质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李叔达等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1995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汪新文 兰州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编地质出版社1987 《地球科学概论》,兰玉琦、杨树锋、竺国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地质出版社1995 《现代地质学讲座》赵懿英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中国海洋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编著,地质出版社,1998 东北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1998年 吉林大学 《地质学基础》李亚美、陈国勋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4(第1版),1994(第2版)《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4 《地质学原理》张宝政、陈琦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3。 矿物学 北京大学 《结晶学导论》罗谷风地质出版社1985年1月 《矿物学导论》陈武地质出版社1985年1月

北京大学教学教材 《晶体学基础》,秦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矿物学基础》,秦善、王长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教学参考书 《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罗谷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3 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 (22nd版), Andrew Putnis, 2001 Manual of Mineral Science, Cornelis Klein, 2002 南京大学 《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罗谷风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山大学 《结晶矿物学》上下册,潘兆橹编,地质出版社,1995 中南大学 《晶体光学》李德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地质科学院 晶体光学《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内部教材林培英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相关的:东北大学矿物材料化学 《现代材料化学》刘光华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岩石学 北京大学 《岩石学》乐昌硕地质出版社1984年1月 南京大学 《火成岩石学》孙鼐、彭亚鸣等编地质出版社 《沉积岩石学》冯增昭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中山大学 《岩石学简明教程》,翟淳编,地质出版社,1995 中南大学 《岩浆岩石学》邱家骧主编地质出版社 《沉积岩石学》曾永孚主编地质出版社 《变质岩石学》贺同新主编地质出版社 《岩石学简明教程》卫管一等编,地质出版社,2005 中国石油大学 《沉积岩石学》(第三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赵澄林 浙江大学复试 《简明岩石教程》卫管一、张长俊,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变质岩石学》王仁民等地质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现阶段国内流行多个种版本的《构造地质学》教材:(1)朱志澄、宋鸿林主编,马杏垣、单文琅主审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2)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出版;(3)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1999年第2版,2008年第三版(第三版是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类系列精品教材);(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5)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1;(6)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7。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计划选用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2008年第三版)作为主导教材,同时辅以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1999年第二版)和朱志澄、宋鸿林主编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2版)和地质系于在平等人主编的《构造地质学》CAI多媒体教材。 二、主要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国内外有关期刊。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构造地质学类期刊,构造地质学类的文献主要见于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国外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英文期刊主要有两个:《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两个英文期刊上的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新进展,建议构造地质学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浏览这两个期刊。 这里列出部分参考文献。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9, 19(3): 285-296。 黄德志。构造地质学实践教学与地质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65-67。 金振民,姚玉鹏。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 29(6):644-650。 兰姆塞J G,胡伯M I 等,1983。刘瑞殉、常志忠、张荣昌译。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李三忠,张国伟,刘保华,郝天珧,戴黎明,刘鑫,刘丽萍。新世纪构造地质学的纵深发展: 深海、深部、深空、深时四领域成就及关键技术。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10,17(3):27-43。 罗金海,于在平。《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1,3(总第39期):62-64. 罗金海,李继亮,何登发。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地质论评,1999,45(4):382~389. 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4,3:75-77。 马杏垣。论伸展构造。地质科学,1982,7(3): 15~21.

构造地质学习题集附答案(367)

构造地质学习题集 地层接触关系和原生构造 一、选择题 1.地层产状符号“°27 °”中的°代表( ) A.地层的走向 B.地层的倾向 C.地层的倾角 2.倾斜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为该岩层的( ) A.走向 B.倾向 C.没有特定意义的几何线 3.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断面上测得的地层倾斜角度是地层的( ) A.视倾角 B.斜倾角 C.真倾角 4.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是( ) A.倾伏角 B.倾伏向 C.和 5.地层的面向()向下表明地层( ) A.正常 B.倒转 C.直立 6.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 A.同向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曲率较大 B.同向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曲率较小 C.反向弯曲 7.一套地层遭受构造变形和隆升剥蚀后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新的地层, 这二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是( ) A.整合 B.平行不整合 C.角度不整合 8.交错层中斜层理与主层理相切的方向指示地层的( ) A.顶面 B.底面 C.褶皱面 9.递变层理由底部向顶部沉积物的粒度( ) A.由细变粗

B.由粗变细 C.没有明显变化 10.滑塌构造是( ) A.次生变形 B.成岩后变形 C.软沉积物变形 二、简答题 11.用侧伏向和侧伏角能否独立表示线状构造产状? 12.在“”字型法则中,假设岩层以位于层面上的水平轴旋转,那么,当岩层 由水平旋转至倾斜,再旋转至直立,岩层的出露界线将会发生怎样的变 化? 13.能否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实现“”字形法则的数字模拟?如果可以,实现 的途径是什么? 14.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如何识别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15.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16.确定二套岩层是否为不整合关系,研究区是否需要一定的面积?为什 么?不整合类型的变化反映下伏岩层可能经历了怎样的地质过程?* 应力 一、选择题 1.作用在物体边界一定面积范围内的接触力称作。作用在物体内部的每一 个质点上,与围绕质点邻域所取空间包含的物质质量有关的非接触力称 作。 A.体力,面力 B.面力,体力 C.作用力,重力 2.如下图中所示,其中σ、τ和分别表示 A.合应力、主应力、剪应力 B.正应力、剪应力、合应力 C.剪应力、合应力、主应力 3.单元体三个正交截面上的剪应力分量都为零,即没有剪应力作用而只有 正应力作用时,该应力称为。三个截面称为。 A.正应力,正应力面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 课程学分/学时:4学分/64学时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 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地史学》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知晓和善于运用获取地史学资料的渠道和方法; 具备思辨、质疑、选择和综合地史学资料的能力; 熟悉、掌握和善用《地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三基); 养成珍惜生命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 本大纲适用于地质学专业,也可供其它地质类专业参考;建议的学时数为64,也可供48学时参考。 课程内容提要: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生物的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地史学》以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全面解读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三史)及其耦合关系;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是地史学关注的焦点。《地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史学》课程宜在《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岩石学》等室内教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之后进行。“讲透总论,讲活分论,强调轮廓,兼顾资料,立足三史,夯实三基”是《地史学》教学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地史学》教学过程中宜安排占总学时数近1/2的实习课、讨论课和师生互动课。 ●学时分配(∑64=44+20学时) 第1章绪论(讲课2学时) 第2章沉积古地理学(讲课8学时;实习4学时) 第3章地层学(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 第4章历史大地构造学(讲课4学时;实习2学时) 第5-6章前寒武纪的地史(讲课4学时) 第7章早古生代的地史(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含前寒武纪实习) 第8章晚古生代的地史(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

中国地大,石油大学构造地质学真题

构造地质学) 一、读图并论述图面地质构造特征(共12分) 1、图1为某地区地面地质图,虚线为地形等高线,细实线为地层界线,粗实线为断层迹线。如果 断层F1和F2都是平面式断层面,断层两盘的地层都是稳定的单斜岩层。试论述: (1)F1、F2断层的产状和性质,形成时代,并比较断层倾角的相对大小。(5分) (2)岩层J和K的产状;岩层P的产状;岩层D的产状;岩层O的产状。(4分) (3)岩层D与S、O的接触关系。(3分) (注:岩层和断层产状只需说明大致倾向,如倾向N、NNE、NE、NEE、E等) 二、名词解释(任选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褶皱的轴面、轴迹与褶轴 2、滑距与断距 3、纵节理与走向节理 4、摩尔圆与应变椭圆 5、节理与劈 6、左行(旋)、右行(旋)与左阶(列)、右阶(列) 7、同生褶皱与同心褶皱 8、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 9、应力、正应力与剪应力 10、松弛与蠕变

三、论述题(任选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述纵弯褶皱作用的几种褶皱变形机制及其褶皱的特点。 2、试述安德森断层形成模式。 3、试述孔隙流体压力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如何用它来解释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 4、张节理与剪节理的主要区别特征。 四、读图并描述图面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13分) (注:首先描述图中各种构造的类型、形态特征、产状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讨论构造形成过程和发展历史)

构造地质学) 一、读图并论述图面地质构造特征(共25分) 1、图1(下图)为某地区地面地质图,虚线为地形等高线,细实线为地层界线,粗实线为断层迹线。如果 断层F1、F2、F3和F4都是平面式断层面,所有断层两盘的地层都是稳定的单斜岩层。试论述: (1)1、F2、F3和F4断层的产状和性质(设断层位移以倾滑位移为主),并比较断层F3和F4的倾角的相对 大小。(6分) (2)层J和K的产状;岩层S、D的产状。(4分) (3)简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史。(6分) (注:岩层和断层产状只需说明大致倾向,如倾向N、NNE、NE、NEE、E等) 2、图2是一地区的地质图,地层单位及其产状见图中标注,其中有一条NE向断层,产状亦标注在图中。 若断层位移以倾滑位移为主,请判断断层的性质,(设地面基本是水平的)。(3分)

最新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序 号 内容图形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第一章:前言 1、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2、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内容。 2、各地层特点分析 3 构造层的划分 第三章:地质构造 1、区域构造特征的概述。 2、褶皱构造 ① .松岭背斜 ② .彩云岭背斜 ③ .红石崖向斜 ④ .范村背斜 ⑤ ?毛村向斜 ⑥ .一些小褶皱目录 3、 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 4、 提交材料 第二章: 地层 1、 主要的地层

3、断层构造。 ?.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掩断层F1 ②.范村-陈村的逆掩断层F2 ③.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 ④.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 ⑤?离洪村约为1公里的正断层F5 ⑥.一系列中、小型断层 4、不整合面构造 ②不整合接触第四章、岩浆岩体1、花岗岩(r) 2.花岗闪长岩体(r &) 3.辉长岩体(v)第四章:地质演化史 1、地层演化史 2、构造演化史 3、图区地质演化史第五章:结束语 第一章引言 1.1目的要求 1.通过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几何学方面的基本

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 力,是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要求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分析后,编出一副 构造纲要图、1-2幅地质剖面图、编写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演化 史的文字概括。 1.2主要内容 1. 2.1读图分析①分析地层(由老到新分析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古生物、矿物组成、结构构造、颜色、粒度)②以相邻两个角度不整合之间的地层为构造层。 ②分析单个褶皱和褶皱组合。 ②分析断层。 ⑤分析岩浆岩体(岩体产状,岩性,矿物,岩体编号)②根据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排列地质事件发生顺序。 122编制构造纲要图①画构造层②画断层 ③画褶皱 ④画岩体 ⑤标出标志性的地层产状、面理、线理等产状⑤完成图的其他要素,如图名、比例尺、图例等。 1.3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 1.图幅名称:松岭峪地质图 2.比例尺:1:100000 3.地形地貌特征:该图中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云岭山、

《构造地质学》作图题 (精选)

《构造地质学》作图题精选 一、 1、K 1与T 1、T 2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T 1与∈ –O 3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 2、水平;背斜;背斜和向斜。 3、逆;构造窗;飞来峰。 4、∈2--O 3沉积∈2→O 3褶皱断裂,继续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地壳下降接受T 1、T 2沉积→T 1、T 2褶皱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地壳下降接受K 1K 2沉积→地壳平稳上升。 七、1读图题(共24分) 读下面的地质图并回答问题。 1、什么地层之间存在什么类型的不整合 2、K 1、K 2属 岩层。T 1、T 2组成的构造是 。 ∈2—O 3组成的构造是 。 3、F 倾向 性质为 断层,与其相关的构造一是 ,另一是 。 4、本区地质事件的形成顺序是 二、1、K 2与J 1J 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J 1与D-C 3为角度不整合,D 与O-S 2为角度不整合。 2、水平;倒转背斜;北西;北东;斜歪倾伏;同斜褶皱;南东东。 3、正;正。4、岩鞍;C 3之后,J 1之前。 5、O-S 2沉积→O-S 2褶皱、断裂,继续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地壳下降接受D-C 2沉积→D-C 2褶皱、断裂、岩浆侵入,继续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地壳下降接受J 1-J 2沉积→地壳平缓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地壳下降接受K 2沉积→地壳平稳上升。 七、读图题,读下列地质图并回答问题。(共24分) 1、什么地层之间存在什么类型的不整合 。 2、J —K 2属 岩层。 D —C 3组成的构造为 ,轴面倾向 ,枢纽倾伏方向为 依里卡德分类为 褶皱。 O —S 2组成的构造为 ,轴面倾向 。 3、F 1性质为 断层,F 2性质为 断层。 4、花岗岩体的产状为 形成时代为 。 1、 本图地质事件的形成序列是

构造地质学复习整理版

第一章 1、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的一门科学。 2、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3、研究对象: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形现象—地质构造。 4、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分布和组合规律,形成机制及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及动力来源。 5、构造尺度:按地质构造规模的大小划分的级别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本教材分六级:巨型构造、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构造、超显微构造 6、主要研究方法:构造解析法、比较构造学方法、地质构造模拟实验、地球动力学方法。 第二章 1、岩层:由两个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定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沉积岩层) 2、岩层面:岩层的上、下界面。顶面—上层面。底面—下层面 3、岩层厚度:顶、底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4、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 5、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6、层理的要素:纹层(细层)、层系。层系组 7、层理的基本类型: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 8、层理的识别标志:成分、结构、颜色、原生层面构造 9、层内原生构造: 斜层理、递变层理、古生物化石标志 10、层面原生构造:波痕、泥裂、雨、冰雹痕及其印模、流水冲刷痕迹 11、软沉积变形:是指沉积物尚未充分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变形。 12、软沉积变形形成原因:负荷引起的软沉积变形、滑塌作用和滑移作用 13、岩层的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 14、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各点海拔高度基本相同),未经变动或变动较小的沉积地层 15、水平岩层主要特征: (1)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 (2)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出露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V”); (3)岩层顶、底间的高差即为岩层的厚度; (4)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地面坡度 16、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形成倾斜岩层 17、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方位角表示方法、象限角表示方法、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符号表示 18、倾斜岩层露头界限形态:“V”字形法则: a.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 b.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