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经济共同体

欧亚经济共同体
欧亚经济共同体

浅析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动机和运行逻辑

——以区域一体化理论为基础

摘要:欧亚经济共同体自2001年由俄、白、哈、吉、塔五国缔约成立以来,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组织, 2014年,欧亚经济共同体各成员国签署了关于撤销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协议,2015年起,欧亚经济共同体所有机构的活动已停止。替代性的超国家联盟-欧亚经济联盟成立并运行。作为标志性的区域性组织,本文旨在分析欧亚经济共同体在其成立、发展及结束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区域一体化理论的。涉及到区域一体化理论中的联邦主义、新功能外溢逻辑、政府间主义。

关键词:欧亚经济共同体;区域一体化理论;新功能外溢逻辑;政府间主义

欧亚经济共同体是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独联体框架内最重要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该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 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大进展, 已成为世界主要区域经济组织之一。该组织在建立关税同盟方面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 建立统一运输空间、统一能源市场和统一社会经济空间的工作稳步推进, 金融和货币领域合作有所加强,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动态效应, 以及非传统经济效应和“外溢”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在欧亚经济共同体运作的14年中,取得的成就和显露出的弊端体现了区域一体化理论。2015年1月1日,欧亚经济共同体宣告停止运转。

一、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及成果

欧亚经济共同体源于1996 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为促进相互经济合作而创建的关税同盟,2001年5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根据于2000年10月签订的协议正式成立了国际经济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自成立以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

实现了经济实力的增长、互利水平的提高、合作领域的拓宽;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陷,如:乌兹别克斯坦的加入又退出,成员国间关税协定的水平参差不齐、达成关税统一的进程缓慢等等。

(一)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目标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明确指出,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统一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的“欧亚联盟”。而在此之前的工作是用欧亚经济共同体打好基础,并逐步建立“欧亚经济联盟”。1

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其宗旨是: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建立统一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而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最后由统一经济空间发展成为欧亚经济联盟,从而为建立欧亚联盟打下基础。主要任务包括: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及建立统一关税和非关税调解体系,制定商品和服务贸易市场相互准入原则,建立统一的外汇调解和外汇监管机制;建立共同的交通服务市场和统一的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共同的能源市场,为相互投资建立平等条件,为企业建立平等的生产经营条件,各国法律制度的协调统一,为共同体成员国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等。

欧亚经济共同体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初始部分,如下表所示:

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表

如上表所示,欧亚经济共同体在成功过渡到欧亚经济联盟之前的运转目标包

括建立自贸区、建立关税联盟和统一经济空间。

(二)关税同盟取得进展

共同体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试图建立由所有成员国参加的关税同盟, 但因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使这项工作困难重重。自2006年8月起共同体开始转向实行由俄、白、哈三国先行建立关税同盟, 三国关税同盟已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的顺利启动与成员国先前所做的努力密不可分。在共同体试图建立由所有成员国参加的关税同盟阶段, 成员国在消除相互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制定统一的针对第三国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方面, 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在关税措施方面,对成员国的敏感商品数量进行了限制并改革了对敏感商品的确定原则;制定了统一关税税率表。

2.在非关税措施方面, 制定了反倾销和补贴措施, 规定了认定倾销或补贴事实及其损害程度的统一方法;确定了统一的出口监管程序和监管商品, 制定了应接受海关监管的商品和技术清单, 以及统一的、与非成员国贸易时应禁止或限制进口的商品清单;制定了消除技术壁垒的措施, 通过了《关于协调成员国技术法规的原则协议》和共同体的首批技术法规清单;统一了商品标识。

3.在制定统一的针对第三国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方面, 确定了共同体对外经济统一商品目录, 制定了《2006 ~ 2012年取消与非成员国间关税壁垒的统一时间表》;制定了统一的、针对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其中包括制定统一的优惠关税, 确定统一的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以及实施优惠关税的统一商品清单。2

从2006年起, 成员国开始实施统一关税, 并制定出了统一关税法典所涵盖的所有进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由于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共同体在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 建立由所有成员参加的关税同盟难度较大。为了加快关税同盟的建设步伐,2006年8月16日, 共同体决定采取先易后难、区别对待、渐进提升的原则, 由俄白哈三国先行签订建立关税同盟的协议, 其他成员将视准备程度逐步加入。2007 年10月, 三国总统签署了建立关税同盟的基础文件并

2俄白哈关税同盟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en/Pages/default.aspx,2015.7.2.

通过了行动计划, 2009年6月9日, 俄、白、哈三国宣布, 准备在关税谈判上协调立场, 成立关税同盟。从2010年1月1日起联盟三国将实施统一的关税, 关税同盟《海关法》将从2010年7月1日起生效。

三国政府首脑的政治意愿和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促成了三国关税同盟的更快建立。关税同盟的启动只是欧亚经济共同体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 但关税同盟是向共同体最终目标——建立统一经济空间迈出的重要一步。根据三方在2009年12月19日发表的联合声明, 如果关税同盟运转顺利, 三国将在2012年1月1日正式建立统一经济空间, 实现真正经济一体化。(三) 推进统一经济空间建设

统一经济空间包括统一运输、能源合作和统一社会经济空间。

在建立统一运输空间方面, 成员国在统一铁路货物运输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和发展共同体运输走廊等方面已签署了相关协定。此外, 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交通运输领域中的20个主要文件中, 共同体已参加了其中的15个公约和协定。目前, 最主要的进展是各成员国已开始实施2008年通过的《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运输空间构想》。其发展方向是:建立统一的运输服务市场, 建立统一的运输体系, 实现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过境运输潜力, 发展欧亚经济共同体物流中心。该构想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各国间的运输关系, 促进运输价格统一, 降低运费在商品价格中的比重, 提高成员国商品的竞争力。3

在统一能源市场方面, 2003 年2月, 共同体制定并批准了《共同体成员国能源合作纲要》和《2003 ~ 2005年成员国建立统一能源市场的共同行动计划》。纲要和行动计划确定了能源合作的基本目标、任务、原则以及合作的主要方向和实施机制等, 将合作内容扩大到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三种产品。

在统一社会经济空间的建设中, 制定了统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采取了有助于更充分地满足五国公民在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权利保障等方面所需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成员国先后签署了《成员国公民相互免签协议》、《简化成员国公民国籍注册程序协议》、《成员国公民在共同体区域内临时劳动协议草案》、《学历平等和相互承认协议》、《成员国公民入学平等权协议》。

(四)金融和货币领域合作有所加强

共同体2001年就成立了中央银行行长委员会, 2005年9月共同体金融经济政策委员会开始运行, 以协调各国间金融和银行体系、推动资本自由流动、建立多边结算体系。成员国于2008 年 12月12日签署的《关于调节和监管欧亚经济共同体资本流动协定》已于2009 年在哈、白获得批准。共同体在金融领域最务实的合作有两点:

1.成立欧亚发展银行, 参与成员国投资项目。

欧亚发展银行是俄哈两国于2006年1月12日成立的, 其法定资本为15亿美元(俄哈分别出资10亿美元和5亿美元), 主要为成员国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和农工综合体项目融资。该行还积极吸引非成员国资本加入以扩大融资能力。4 2.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反危机基金, 促进共同体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2009 年6月9日, 共同体成员国首脑通过了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后果共同措施计划, 成员国首脑还与亚美尼亚总统一同签署了关于建立反危机基金的条约。反危机基金规模为100亿美元(俄出资75亿美元, 哈10亿美元, 白1000万美元, 吉、塔和亚各100万美元)。该基金除了向成员国提供主权贷款以克服金融危机外, 还以稳定贷款和拨款的形式用于成员国间的投资项目。在货币合作中, 成员国在货币自由流通、不对第三国货币采取歧视性政策等方面作出了实质性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

综上, 欧亚经济共同体成为独联体中发展势头最好且最具发展前景的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并在一体化过程中完成了它的使命,成功的像欧亚经济联盟过渡,为欧亚联盟一体化进程做好准备。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二战结束以来,区域合作一直是国际关系的重要主题之一。几十年来,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世界体系的运行规则和环境不断演变, 相应地, 不同国家之间开展国际合作的实质内容以及合作的目标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区域一体化”是用来描述在国家之间建立区域化、集团化的合作关系的最基本的理论概念。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演进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的。以下我梳理分析几个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理论,为后文分析欧亚

经济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区域一体化理论做基础。

(一)联邦主义

联邦主义主张建立统一的国家,强调一定程度的权力集中。作为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的联邦主义制度是指政治上介于中央集权和松散的邦联之间的一种制度。在联邦制度下,将原先的内政、外交上自主的各国融合在统一的联邦国家中。

联邦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联邦国家。有关联邦国家的界定很多,其核心是权力在不同层次政府组织中的分配。麦凯(R.W.G. Mackay) 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给出了联邦主义的如下定义:联邦主义是一种分配政府权力的方法,以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一个有限范围内是独立的但却又是相互合作的。检验这项原则是否实施的方法是看中央和地方权威是否相互独立。

联邦主义在欧洲一体化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相较于美国这种典型的联邦制国家,欧洲联盟的这种权力分散的形式不能称之为典型的联邦,因为权力将以各种形式分散到联盟内的不同层次上。欧洲联盟到目前为止没有实现联邦,其原因是:民族差异无法实现共有观念;28个成员国发展水平差异;没有迫切的外部威胁;经历了太多战争,国家之间没有互信;归根到底,放弃所有主权归于联邦的要求对于28个主权国家来说交易成本太高。

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不同于前苏联的联邦——欧亚联盟。相较于欧盟内部成员的复杂,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较简单一些,所以欧亚联盟的成功应该更易形成。

(二) 新功能主义外溢理论

功能主义的核心假设是:形式依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政治组织的功能是满足国家需要,19世纪国家的功能是通过宪法性契约限制政府权力新时代的国家功能是满足国民的社会经济需要,重点不再是界定国家间关系,而是如何融合它们,让它们让渡出部分主权。

功能主义批判联邦主义的目标太遥远,而且无法克服政治分立。功能主义的方案是在功能领域建立国际组织,满足各国人民对跨国社会救济交流的需求,以克服国家间政治分立,促进国际和平。功能主义认为“经济统一将为政治协定的达成奠定基础”。

功能主义发展到新功能主义,其主要基础观点形式依从功能并没有改变,其

要建立自下而上的超国家共同体的新型机构的目标没有变。新功能主义认为功能外溢(functional spill-over)是一体化的关键途径。功能外溢就是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功能性可以扩溢到政治性领域,从而实现政治整合,形成超国家权威机构。低政治领域将更容易发生外溢。功能外溢,特别是在联系比较紧密的低政治领域区域内行为体联系较紧密,所以功能容易通过各种渠道外溢到其他领域,利于推进一体化进程。

欧亚经济共同体是从低阶政治,即经济领域开始开展合作,按照新功能主义的理论逻辑,经济技术领域的功能可以外溢到政治领域,并且政治外溢到一定程度时,实现政治社会化,进而政治一体化,从而促成政治共同体的形成,欧亚联盟最终成功出现。

(三)政府间主义

政府间主义是在批判新功能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代表霍夫曼认为新功能主义的外溢逻辑是有限的,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舞台的主要行为体。国家利益才是决定国家行为的根本原因,一体化不会自动形成,是由国家主导的。

外溢逻辑认为功能可以从经济领域扩溢到政治领域这种自下而上的逻辑忽视了很多主观和客观条件。经济领域的合作可以无限发展,但是如果行为体国家严格限制其外溢范围的话是很难扩溢到政治领域的,况且要实现一体化,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和观念建构也是一道鸿沟,也需要国家做出理性选择。经济一体化不代表政治一体化,只有国家出让一部分权力,而且是不威胁到其根本利益的权力,才能推动合作,实现一体化。

三、区域一体化视野下的欧亚经济共同体

欧亚经济共同体作为一种区域性合作机制,其成立的动机必然遵循了促成国际机制形成的逻辑:通过合作实现的集体利益会使主权国家的个体利益更好实现,联邦性质的区域组织可以更好的实现政治经济合作;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存在的种种矛盾与缺陷的根源也存在于个体和集体在国际合作机制中的利益冲突。(一)功能外溢促使欧亚经济共同体形成

新功能主义认为功能外溢是一体化的关键途径。

经济一体化的非传统经济收益是外溢的体现(如增强政府的信誉、提高与区域外国家谈判的能力等)。5新功能主义强调技术和经济合作的“外溢”效应, 认为有限的技术和经济合作可以培养合作的习惯, 从而使合作扩展到更广泛的政治和安全领域之中。

共同体一体化的非传统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增强与区域外国家的谈判能力方面。共同体成员国均为独联体转型国家, 在地区和国际经贸谈判中有着较多的共同经济利益。共同体的不断发展使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 这有助于成员国协调彼此之间的政策, 共同一致对外, 提高对外交往的集体讨价还价能力。6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整体性, 体现在与联合国、世界海关组织、上海合作组织、WTO等国际和地区经济组织的合作日益密切, 共同体成员的整体国际经济地位稳步提升。2003年共同体取得了联合国大会观察员的地位;2004年6月25日, 共同体同世界海关组织签订了《欧亚经济共同体与世界海关组织相互理解宣言》, 确定了双方合作的领域和形式;双方将在贸易、能源、环保、交通、投资、旅游等经贸领域和教育、卫生、体育、劳务、科学、文化等社会人文领域加强合作。2009年6月俄、白、哈三国宣布将以三国关税同盟的形式与世贸组织谈判, 更是集体与区域外国家讨价还价能力提升的表现, 它可以减少谈判成本, 提升三国在谈判中的地位, 借助于集体力量达到单个国家难以实现的经济利益。

欧亚经济共同体经济一体化的“外溢”效应通过一系列一体化的措施和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其成员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加之由于信息沟通顺畅和协作成本上的节约, 其合作开始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展, 由经济合作逐步“外溢”至政治和安全领域。成员国借助于共同体经济合作机制建立起的相互关联、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 于2002年5月14日成立了几乎全部由共同体成员国组成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该组织已发展成独联体内凝聚力和行动力最强的军事政治合作组织, 并被舆论称为“小北约”。它在推动成员国间外交和军事政治合作以及巩固欧亚地区和各成员国的安全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使成员国之间的国家关系更加稳定。此外, 俄白哈关税同盟从提出建立到正式启动仅用了4年的时间, 对俄而言, 花如此大精力推进关税同盟建设, 并不只是为了获得经

5邝梅、周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建与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当代亚太》, 2008第3期,第54页.

济上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该同盟所带来的政治权益。按照俄政治形势中心资深专家阿布扎洛夫的观点, 当前情况下, 经济特惠不是最主要的。俄关注关税同盟, 是因为俄深知可以以经济为基础转向建立共同的政治和防务机构。

(二)国家利益促成欧亚经济共同体运作

政府间主义认为国家仍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其为了本国的根本利益与他国进行合作,是国家的选择促成区域一体化。

1.相互依赖

世界陷入越来越深的相互依赖中,根源在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全球范围的逻辑扩展:科学技术的革新和进步,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和扩大。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依赖关系发展的过程,就是国际制度产生的过程。“由于处于复合相互依赖中的各方意识到发生冲突的代价太高,成员间为了管理和限制利益冲突而达成一系列制度安排。”7一个国际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就是国际制度的一种集中体现和运作,更好地顺应相互依赖的客观形势,满足相互依赖的需要。

地理上的相互毗邻加深了欧亚经济共同体五国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客观基础。以能源发面为例:首先,白俄罗斯能源匮乏,对俄国依赖很大,其能源的90%都由俄国供应8;其次,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向欧盟出口要过境白俄罗斯;再次,中亚成员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对外出口要依赖于俄输油管道,9其实这也是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滥觞——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早就有建立欧亚联盟的想法,鉴于俄国是哈石油等产品通往欧洲的主要途径,哈国非常希望与俄国建立统一关税机制以降低产品出口成本10。

欧亚经济共同体建立后,白国的能源供应更有保障,俄国给白国的天然气价格远远低于俄国给非成员国的价格;俄国能源出口的在白国的过境费大幅下降,促进了俄国的出口;俄国增加哈国石油过境运输量,使哈国石油过境额度近年有所增长,出口受益11。

政治上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相互依赖同样不浅:首先,中亚几国既有和

7Ernst Haas:“Words Can Hurt You, or, Who Said What to Whom about Regimes”,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3.

8潘广云:《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经贸合作现状及其前景》,《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5期,第46页. 9潘广云:《欧亚经济共同体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分析》,《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4期,第49-50页.

10驻吉经商处:《欧亚经济共同体在地区合作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3年1月14日,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aarticle/i/dxfw/jlyd/200805/20080505538237.html.

11潘广云:《欧亚经济共同体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分析》,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4期,第50页.

俄国这个大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战略需要,又想通过抱团取暖增强中亚在全球事务中的声音;其次,俄也非常愿意通过哈与中亚国家建立一体化经济以树立自己在独联体国家的威信,巩固增强自己的实力。由此看来,欧亚共同体的建立显然会相互促进成员国的政治利益。

2.降低交易成本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家的理解,交易成本是“事前准本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包括与交易有关的费用,例如获取信息、讨价还价、监督和执行合约等方面所需要的费用12”。一方面国际相互依赖中信息的不完善性(信息的不透明性与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平添了猜疑与恐惧的成分,不利于国际合作的实现;另一方面,行为者机会主义倾向的存在(如“搭便车”),客观上提高了交往的风险,也增加了国际制度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从而使国际合作变得脆弱。把“科斯定理”延伸到国际关系领域,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交易成本高昂的国际社会中,通过国际组织为依托的国际制度的设计和创新来降低交易费用是必要的、可行的选择。13

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成立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减低成员国相互经贸外来中的交易成本,使经济活动更加方便、快捷、安全。例如:“欧亚经济共同体在一体化委员会(欧亚经济共同体负责执行、监督的机构)下设立了海关分委会,通过了一系列加强海关领域合作的文件,内容涉及取消共同体内的海关监管,实施风险管理;简化海关手续,以方便人员、货物和运输工具的往来;确定关税税率的原则;统一商品名录;取消非关税壁垒;交流信息;协调与非成员国的关系等等”。14总之,所有这些文件都是为了简化、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海关业务规范,并使其与国际接轨。而这些措施显然降低了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间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交流费用。

3.互利的协调博弈

根据巴里·休斯的国际物品理论,经济联盟、贸易集团属于国际协调物品(“集团”或“俱乐部”的公共物品),具有“非对抗性(资源可以由成员共享,不会因一方的消耗占有而阻止了其他成员的享用)”“排他性(组织之外的个体无法享

12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第80页.

13同上书,第80-81页.

14驻吉经商处:《欧亚经济共同体在地区合作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

用)”的特点15。在这种情形下,可以运用的博弈论模型是协调博弈(coordination game)。在理想的博弈状态模型下,博弈双方的主导战略都不是背叛或欺骗,因为背叛或欺骗带来的收益对双方都不是最优的16,有协议总比没有协议好。博弈者的偏好(合作)是相同的,那么博弈者就对结果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不存在根本的冲突,而焦点在于利益的分配问题。17而利益的合理分配有赖于有“指导性(directive)”(区别协作博弈(collaboration game)中的“强制性(coercive)”)的国际制度,确保信息的知识和传导,更顺利地“规避共同的困境”(即避免双方都不愿看到的谈崩的结果),以及更恰当地协调利益的分配18。

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前身——五国的关税同盟,由于不是国际组织,履行制度、实现协调功能的能力有所欠缺19;另一方面,独联体无法在经济领域发挥预期作用20,虽然从形式上看,各种决议的签署和机构的建立似乎使独联体拥有了实施经济一体化的机制,但实际上很多协议得不到有效执行。欧亚经济共同体这个国际组织呼之欲出,以解决之前关税同盟和独联体内部没能很好解决的协调问题,如:主权平等原则导致协商一致原则效率低下;各成员国对国际条约批准生效机制的不同,使关税联盟框架内通过的决议难以执行;成员国间政策协调不一致导致了合作难度的增加。21

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协调”的过程更顺畅,有利于共同利益的实现和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的供给。如欧亚经济共同体于2009年成立了反危机基金,为成员国提供贷款,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22;又如2009年3月,哈萨克斯坦总统扎尔巴耶夫提出在共同体内部建立统一的跨国非现金货币单位的想法,保证共同体成员国的政府机构、法人和自然人在其国内和共同体范围内实现安全转账。23

15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第86-88页.

16Barry B. Hughes, Commun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The Clash of Perspective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91), pp.251-255.

17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第117页.

18同上.

19杨雷:《论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11期,第35-36页.

20同上,第34页.

21高际香:《俄白哈关税联盟论析》,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网,2013年1月14日,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news/60648.htm.

22中国新闻网:《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首脑签订成立反危险基金》,2013年1月14日,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gj/gj-gjzj/news/2009/06-10/1728289.shtml.

23中国新闻网:《哈萨克斯坦总统建议欧亚经济共同体用统一货币》,新民网,

得益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种种协调安排和制度协定,成员国收到了互利共赢的结果:首先,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成员国间的相互投资和来自非成员国的区外直接投资增长24;第二,成员国获得经济增长,其中以哈、白、塔三国的GDP增速最为明显25;第三,经济一体化产生了“外溢效应”,促进了成员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如2002年5月,几乎全部由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组成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立,被舆论称为“小北约”;共同体在对外交往中协商一致、集体讨价还价能力的能力不断提高,与联合国、世界海关组织、上海合作组织、WTO 等国际和地区经济组织的合作日益密切,共同体成员的整体国际经济地位稳步提升。26

(三)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博弈

只有个体意识到集体利益的实现对个体利益的实现至关重要时,合作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集体利益只有以个体利益的实现为前提才有意义。当集体利益对个体利益的是实现变得不那么休戚相关时,或由于决策者的没能用长远眼光看待两者关系时,合作机制就会变得松散,甚至有分崩离析的危险。

乌兹别克斯坦先是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然后又退出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集体不过是实现个体利益的工具。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因“安集延事件”与美国关系搞僵,于5月退出亲美的“古阿姆”集团,10月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转向亲俄战略;2008年美国与欧盟调整了对乌兹别克斯坦的政策,乌国逐步调整“全盘亲俄”外交政策,终于在2008年11月退出欧亚经济共同体。27乌国在解释退出原因时说,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工作缺乏效率28,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乌国在美乌关系恶化时找欧亚经济共同体做临时靠山,发现从中所得利益不是很多而老靠山美国再次友好起来时,就又把这个临时靠山踢掉。

四、结语

俄、白、哈、吉、塔五国相互依赖深,为了降低经贸合作成本,为获得互利

24樊莹:《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25潘广云:《欧亚经济共同体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分析》,第49页.

26潘广云:《欧亚经济共同体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分析》,第50-51页.

27杜宇萍:《“安集延事件”后美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新变化》,《学理论》2009年第12期,第98-99页.

28孙长栋:《俄欲重整欧亚经济共同体》,新华网,2013年1月14日,

共赢的种种好处提供协调和便利,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这一区域化国际合作组织,并在经济一体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功于2015年向欧亚经济联盟过渡。

欧亚经济共同体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代表,其目标是最终建成欧亚联盟。成员国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新功能主义外溢逻辑,各国建成联邦国家的信心,为了国家利益,加上各国领导人的积极引导,要真正成为像欧盟那样高度统一的“欧亚经济联盟”恐怕还任重道远。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过程中,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利益的协调与均衡,履约的监督和奖惩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杜宇萍:《“安集延事件”后美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新变化》,《学理论》

2009年第12期.

2.樊莹:《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冯正强、周永红:《基于关税壁垒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博弈分析》,《湖南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高际香:《俄白哈关税联盟论析》,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网,2013年1月

14日,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news/60648.htm.

5.[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5年版.

6.潘广云:《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经贸合作现状及其前景》,《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0年第5期.

7.潘广云:《欧亚经济共同体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分析》,《东北亚论坛》2010

年第4期。

8.邝梅、周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建与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当代亚

太》, 2008第3期.

9.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孙长栋:《俄欲重整欧亚经济共同体》,新华网,2013年1月14日,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2012-03/20/c_122857764.htm?navigation=1.

11.新华社:《欧亚经济共同体继续深化区域一体化》,新华网,2013年14日,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world/2012-12/20/c_124120233.htm.

12.杨雷:《论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11期.

13.俄白哈关税同盟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en/Pages/default.aspx.

14.中国新闻网:《哈萨克斯坦总统建议欧亚经济共同体用统一货币》,新民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alerts/2009/03/11/1681951.html.

15.中国新闻网:《欧亚经济共同体成立一百亿美元反危险基金》,东方财经,2013

年1月14日,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m/20090205/u1a4148298.html.

16.中国新闻网:《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首脑签订成立反危险基金》,2013年1

月14日,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gj/gj-gjzj/news/2009/06-10/1728289.shtml.

17.驻吉经商处:《欧亚经济共同体在地区合作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中华人民

共和国商务部,2013年1月14日,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aarticle/i/dxfw/jlyd/200805/20080505538237.html.

18.《中国经济时报》《欧亚经济联盟呼之欲出》,,2011年5月24日,第004版.

19.欧亚发展银行官方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6342081.html,.

20.Haas, Ernest, “Words Can Hurt You, or, Who Said What to Whom about

Regimes”, in Stephe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21.Hughes, Barry B., Commun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The Clash of

Perspective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91).

22.Keohane, Robert O.,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23.Olson, Mancur,“Foreword” in Todd Sandler, Todd Sandler,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的某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复习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 型及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摘要: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快速开拓,世界各国的联系都在不断的加强,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的加深,世界各国及其国内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取得在世界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本文对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针对各个问题做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分析,以期能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最后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这针对该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发展的动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意义;发展前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

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的组织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 (一)、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采取6种形式。从低到高依次为特惠贸易区(PTA)、自由贸易区(FTA)、关税同盟(cu)、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经济政治同盟。 1、在特惠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实行部分特惠关税减让;自由贸易区中成员之间拆除所有关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有权对非成员设定各自的关税税率:关税同盟也是自由贸易区,但每个成员对所有非成员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共同市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除解除成员之间所有贸易和投资壁垒以外。还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通常还要求成员之间在平等、自愿协议的基础上让渡部分主权,建立负责协调和制定共同政策并且管理该组织共同事务的权力机构:经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高阶段。它包括各成员国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的一体化。这类同盟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超国家性质,建立起了一整套立法、司法、行政和监督的同盟机构,甚至可能导致政治一体化,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高的形态——经济政治同盟。 3、在经济政治同盟中,各成员间不仅实现了经济政策的统一,一些政治政策也具有相当的统一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主要是指按其一体化水平来划分的。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就已出现,但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大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摘要:当今世界,一方面,经济活动全球化过程加快;另一方面,区域和次区域一体化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缘经济发展的集中表现,经济全球化则成为地缘经济发展的最终融合,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归宿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多边经贸规则及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区域化阻碍全球化的观点缺乏充分的现实依据,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走向。经济全球化在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目标发展的同时,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生冲突,本文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促进作用;

目录 一绪论 (3) (一)课题的意义 (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三)研究方法 (3) (四)本文的篇章结构 (4)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含义和区别 (5)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含义 (5)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区别 (5) 三产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 (6) 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7) (一)促进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7) (二)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 (8) (三)推动区域内国家联合 (9) (四)地区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10) 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11)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13) (二)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 (14) 六加强国际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发展15-17 结束语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国内外地球参考框架研究进展分析与比较

国内外地球参考框架研究进展分析与比较 摘要:地球参考框架是地球相关科学的基础设施,对于地球的研究和相关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地球参考框架及其最新进展,并对我国地心参考框架的建立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球参考框架;itrf;igs;2000国家gps大地网abstract: the earth reference frame is related to earth science foundation facilities, and on the earth and related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st of the world’s major earth reference frame, and the latest progress of our country the reference frame of the establishment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keywords: the earth reference frame; itrf; igs; 2000 national gps the earth nets 1 引言 地球参考框架由一系列坐标精确已知的物理点组成,这些坐标基于特定的坐标系统,是地球参考系统的一个理想实现。地球参考框架是地球相关学科——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以及空间技术的基础设施,地球参考框架所能达到的完善程度,对于我们研究地球的区域、全球性质的能力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地区经济一体化

地区经济一体化: 加入欧共体使英国获益了吗——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1973年是英国的生活水平发生变化的一年。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家庭在一日三餐的花费增加。价格的上涨并非偶然,而是由于政治的一项决策。英国不再从它原来的殖民地——澳大利亚购买廉价的农产品,相反却增加了自己的农业产出,并向价格更昂贵的欧洲邻居购买农产品。英国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策?收益能够抵消损失吗? 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关系是由大英帝国沿袭下来的。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一直向它的宗主国供应食品。销往英国的产品占1950年澳大利亚出口总量的1/3。但在1973年,这种贸易传统被打破了。英国与它的邻邦签署了一项加入欧共体的协议。虽然英国国内普遍认为此举是正确的,但却不得不接受随之而来的经济后果。 澳大利亚的农民遭受了巨大打击。他们与英国的传统贸易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划上了句号。加入欧共体后,英国不得不遵守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这些政策给欧共体外的农产品生产者统一设置了贸易壁垒。关税和配额提高了非欧共体成员国的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价格。因此,澳大利亚在英国市场的优先进入权宣告终结。英国与成本更高的其他欧洲生产者进行贸易,而澳大利亚则被淘汰出局。加入欧共体后,英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牛肉减少了75%以上,来自澳大利亚的80万吨小麦进口也几乎立即被封杀。 英国消费者为这一变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加入欧共体之前,由于澳大利亚的牛肉、小麦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很高,价格也相当便宜,因此英国是整个欧洲食品支出最低的国家。而加入欧共体后,由欧洲进口的农产品价格昂贵,英国不仅食品价格平均上涨了25%,总通货膨胀率也上升了3%-4%。简单地说,因为英国的农产品贸易从低成本生产国转移到高成本生产国,购买农产品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支出,因而承受了损失。 但这个故事也有另外一面。随着英国加入欧盟并取消对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关税和配额,来自欧洲的工业制成品大幅度上升。欧洲贸易伙伴的低价进口取代了英国生产的高价产品,因此提高了英国的福利。 评价英国加入欧盟究竟是好还是坏变成了一个经验问题。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创造增加的福利能否抵消农产品的贸易转移减少的福利?围绕这一问题的大量经验研究普遍得出的结论是:农业发生了大规模的贸易转移,而制造业则发生了大规模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的总体效应仍然是存在争论的一个问题。

研究生论文框架参考

第1章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1.2.2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概述 2.1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概念界定 2.1.1 职业 2.1.2 职业生涯 2.1.3 职业生涯管理 2.1.4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2.2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划分 2.3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原则 第3章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工具 3.1.2 样本概况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高校辅导员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分析 3.2.2 高校辅导员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分析 3.2.3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访谈结果分析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高校辅导员个人层面 3.3.2 高校组织层面 第4章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对策 4.1 高校辅导员要加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4.1.1 强化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理念 4.1.2 掌握各职业生涯阶段的管理方法 4.2 高校组织要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4.2.1 强化高校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理念 4.2.2 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制度体系 4.2.3 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阶段管理第5章研究结论 5.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2 本研究的不足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王丽薇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指挥员和教育者。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如: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含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界定。第二部分论述了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生涯管理现状的调查及资料分析,总结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有辅导员定位不清晰、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配套政策不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完善、辅导员职业生涯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等。 本文第三部分是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的设计,主要借鉴国外学术界的有关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理论,如:萨帕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理论、金斯伯格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理论、施恩的职业生涯周期理论、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理论,并且结合了辅导员这一工作的特性,把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周期划分为职业生涯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高校辅导员每个阶段处于不同的职业状态,面临不同的职业发展任务,承担不同的职责,达到不同的职业发展要求。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具体的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的措施,如:引入职业生涯管理理念、健全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体制、确立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完善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完善辅导员的激励机制、引导辅导员主动参与职业生涯管理。这些具体措施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角度研究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模型设计,并提出相关具体措施以实现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建设稳定高效的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目标激励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1 【DOI】:CNKI:CDMD:2.2009.188244 【目录】: ?摘要6-7 ?ABSTRACT7-12 ?文献综述12-14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4-18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含义14-16 ? 1. 职业的内涵14-15 ? 2. 职业生涯的不同理解15-16 ? 3.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含义16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16-17 ?(三)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界定17-18 ?(四)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18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8-27 ?(一) 辅导员定位不清晰19-20 ? 1. 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19 ? 2. 辅导员职责分工不明确19-20 ?(二) 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配套政策不完备20-23 ? 1. 辅导员队伍人员配备不足20-21 ? 2. 辅导员激励机制不健全21-22 ? 3. 辅导员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22-23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区域经济一体化

类似于TPP的区域性贸易协定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分析一下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新特征。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关的主权国家为实现区域内外的经济合作、联合或融合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其在二战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50—60年代盛行于全球的区域性经济贸易安排。第二个阶段则是指出现于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的另一轮全球经济区域集团化浪潮。第二次区域集团化浪潮出现许多不同于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特征。 (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区域化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全 球范围内RTA似有泛滥之势。根据WTO的统计,平均每个非洲国家分属于四个以 上不同的区域贸易协定,平均每个拉丁美洲国家分属于七个以上不同的区域贸易协 定。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 1.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呈加速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按照WTO的统计,区域性贸易协定(RTA)的实施数量,最开 始的时候发展很缓慢,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 的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以平均每年10个以上的速度增加。 2.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主要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主要分为关税同盟(CU)、自由贸易协定(FTA)、经济一体化协定(EIA)和优惠贸 易协定(PSA)四种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国家之间签署的区域性 贸易协定都为FTA或FTA&EIA,其中FTA或FTA &EIA占全部RTAs的90%,这说 明FTA成为了主流。这是由于FTA和其他几种类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例如, FTA和CU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只要求签署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相互降低和 取消关税,而不要求对其他非成员国采取统一关税政策。这样保证了各个国家 的贸易政策的独立性。 3.广覆盖、高标准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代区域贸易协定所涵盖的领域和规则已经不再囿于传统的货物贸易自由化及其所 涉及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让,而是涵盖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农产品贸易自由 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甚至包 括环境标准和劳工标准等超越WTO协定的内容。 4.发达国家间区域贸易协定出现强强联合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在发达国家之间出现强强联合之势。美欧、美日以及日欧之 间,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都有了实质性的自贸区协定谈判。美欧日与其他经 济合作组织发达经济体间的谈判也在继续之中。2009年美国邀请日本加入跨太 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2013年3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加入TPP谈判,4 月日本与欧盟FTA谈判启动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应对国际经济形势 变化,维持全球经济影响力的必然选择。面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和竞争,发达国家主动出击,寻求依托新载体以提振自身经济,谋求制定新国 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和话语权,进而巩固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5.突破传统地域限制,向广域一体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区域贸易协定都是地理毗邻的国家之间缔结的,很少突破地缘的限制。近年来跨区域的巨型贸易协定得 到迅速扩展。在所有WTO成员中,缔结跨区域贸易协定的缔约方已经从2003 年的65个增加至2012年的155个目前正在谈判的跨区域巨型贸易协定是横跨 大西洋的美欧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和跨越太平洋的战略经济 伙伴协定(TPP)的谈判,以及横跨亚洲与大洋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

教育课题研究各类报告 参考框架

目录 开题报告框架 (2) 阶段研究报告框架 (6) 研究报告框架 (7) 工作报告框架 (8) 各类参考文献格式 (9)

开题报告框架 □□□□□□□□□□□□□研究 开题报告 □□(单位)“□□□□□□□□□研究”课题组1 尊敬的各位专家: 上午(下午)好! □□□□□□□□□……(本节介绍本课题的由来、前期所做的工作……,简短的文字。)现在由***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专家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课题提出(一级标题,黑体4号,行距25磅,段前后各空0.5行) (一)□□□□□□(二级标题,楷体4号,行距25磅) □□□□□□□□□□□□□□□□,□□□□□□□……(正文,宋体小4号,西文字体:Times New Roman;行距22磅。) (二)□□□□□□ □□□□□□□□□□□□□□□□,□□□□□□□…… (三)□□□□□□ □□□□□□□□□□□□□□□□,□□□□□□□…… 【本部分属课题论证部分,要求从课题来源、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等方面重点论证。】 二、课题界定 【本部分要求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下比较明确的定义。其二,是对研究范围的限定。具体说明研究的总体范围、样本数量和抽样的原则与方法,从而阐明样本所具有的代表性。】 1课题组成员:□□□、□□□、□□□、□□□、□□□,报告执笔:□□□

三、理论依据 【支撑性理论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 四、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正文,宋体小4号,西文字体:Times New Roman;行距22磅。) 【或国内外类似课题研究现状与本课题的创新点。本部分属课题查新,要求从搜索相关研究或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结合本问题,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或者创新点。】 五、研究设计(或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目的。这一部分的陈述只须简短的文字说明问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二是要注意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陈述的是课题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对研究主要内容的表述应当紧扣研究目标,简明扼要,中肯。在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时,必须注意的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的研究结果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三)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指的是该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教育科研方法。一项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科研方法。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所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 (四)研究对象(或范围)、周期(或时间) □□□□□,□□□□□□□…… 【注】在某些研究中,设计了“研究原则”,可以放在第五部分中,列为:(五)研究原则。 六、主要改革措施(或改革活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根据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及目标的不同,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以及完全经济一体化。 (1)特惠关税区。特惠关税区又称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优惠待遇。特惠关税区的税率比最惠国税率还低,但成员国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它是发展程度低、最松散也最易行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特惠关税区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非洲木材组织”等就属这类经济一体化。特惠关税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低形式,以致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以此为初始形式,而是一开始就从“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开始。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是,组成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贸易关税和限额,但各成员国仍按照各自的标准对非成员国征收关税。对内对外的经济政策是独立的,没有超国家的权力。自由贸易区是一体化水平较低的一种类型。它分为工业自由贸易区和完全自由贸易区。所谓工业自由贸易区,是指只取消成员国之间工业品贸易的关税,而农产品贸易关税不包括在内的自由贸易区,如欧洲自由贸易区;所谓完全自由贸易区,是指取消成员国之间工农产品贸易关税的自由贸易区,如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3)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是指成员国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缔结的同盟。它的主要目的是使成员国商品在统一的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发展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和限制非成员国的商品进口。关税同盟规定了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具有超国家调节的性质。关税同盟是比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形式,然而,与自由贸易区一样,它也只是商品贸易领域中的一体化。 (4)共同市场。共同市场的特点是,除了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外,还要取消对生产要素流动的一切限制。这种形式既包括了关税同盟的内容,即在成员

营销策划方案参考框架

商务策划方案参考框架一、品牌策划方案 方案构成具体内容 题目策划的主题 前言策划的背景、目的、方法、意义等的说明 正文环境分析重要环境因素分析 综合分析SWOT分析,分析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 营销目标宣传目标、市场目标、文化目标、财务目标等 品牌定位STP战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 品牌内涵个性、文化、故事等 表现元素品牌名称、标志、基本色、标识语、象征物、包装等品牌传播广告、公关、人员、销售促进等策略 效果预测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忠诚度 结束语总结、突出、强化策划人意见 说明: 1、假如策划者站在蒙牛集团总公司或中国联通总公司的角度进行策划,可

选择这种策划方案。抛开“蒙牛”或“新势力”品牌现有的策划内容,对其进行重新策划。 2、方案中品牌定位、内涵和表现元素是该类策划方案的主体部分,品牌传播部分只需提出相关的传播思路、方法和策略即可,无需太过细化。 二、品牌推广策划方案 即市场细分;T指Targeting market,即选择目标市场;P为Positioning,亦即定位。正因为如此,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当代战略营销的核心,可被定义为STP。 目标市场营销有三个主要步骤: 2

中国商业联合会注册商务策划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 第一步,市场细分,根据购买者对产品或营销组合的不同需要,将市场分为若干不同的顾客群体,并勾勒出细分市场的轮廓。 第二步,确定目标市场,选择要进入的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 第三步,定位,建立与在市场上传播该产品的关键特征与利益。 说明: 1、如果策划者站在蒙牛九江总代理或中国联通九江分公司的角度进行策划,可选择这种策划方案。无需对“蒙牛”或“新势力”品牌内涵进行策划,而是沿用他们现有的策划。方案重在对“蒙牛”或“新势力”品牌的传播或推广的思路和方法的策划。 2、方案中推广指导思想、推广策略和推广计划是该类策划方案的主体部分,是策划的重点,占策划方案的大部分篇幅。 三、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仓储体系参考框架

仓储体系参考方案 仓储,作为电商团队的物料基础,是电商运营中的商品准确性,产品保存周期,日常正常运营,活动运营,服务优质性的保障,也能够通过仓储数据,很好的掌握库存情况,通过产品在仓库中的流动数据,来分析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为优化运营提供重要的支撑! 所以,优秀的,规范的仓储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 在仓储体系的建设中,我们把仓储体系划分为以下: 仓储内控体系 仓储入仓发货流程 仓储售后包裹处理流程 数据统计与分析流程 盘点制度 仓储人员的培训与成长 仓储体系的再优化 其中,仓储内控体系,以仓储的基础建设为主,主要有如下 一、仓库标准化分区 细化:由内至外,我们分为: 大货区:主要储存大批量同款货物的存储。 日常散货区:主要储存日常销售的款式的散货。 辅料区:主要储存包装辅料,宣传单,赠品等 拆件区:主要用来处理来货拆件,售后包裹的拆件处理 打包区:主要用来进行打包发货处理 快递揽收区:一般设置在最外面,方便快递收发,同时也杜绝闲杂人等进入仓库 办公区:主要用于给仓库工作人员打单,等级等文字类工作。 其中办公区连接打包区,打包区连接快递揽收区 其中大货区,对于服装行业来说,建议按照季节划分为春(C)夏(X)秋(Q)冬(D)四区,在产品编码上以季节英文名首字母命名入库 或者采用统一编码制 货品存放原则:先进先出原则 大货区,设置平板车或者叉车,方便重货大货的搬取 日常散货区:一般采用货架陈列,一般分为五个区,按季节春夏秋冬加热销单品区 货品存放原则:先进先出原则 散货存放,按编码陈列,同款不同尺码,在同一货架横排或者竖排陈列,同款不同颜色之间陈列,注意颜色之间的间隔,以免混淆 陈列产品后,在货架通道上竖立相应小黑板,标明货号 散货区设置牢固的移动梯具,方便拿去高货架上的产品 辅料区:一般采用货架陈列,靠近打包区,方便打包时提取辅料使用,各种辅料进行产品编码,设置单独辅料产品码(F),辅料采用先进先出原则,辅料区预留产地存放打包盒,设

欧洲语言共同参照框架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EFR) The CEFR online FULL TEXT Synopsis Prefatory Note Notes for the User The CEFR exists in 39 language versions The CEFR: transparent, coherent and comprehensive The result of over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EFR) is exactly what its title says it is: a framework of reference. It was designed to provide a transparent, coherent and comprehensive basis for the elaboration of language syllabuses and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erials, and the assess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It is used in Europe but also in other continents and is now available in 39 languages. Six levels of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CEFR describes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at six levels: A1 and A2, B1 and B2, C1 and C2. It also defines three …plus? levels (A2+, B1+, B2+).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widespread consultation, this scheme makes it possible to compare tests and examinations across languages and national boundaries (see the section “The CEFR and language examinations: a toolkit”). It also provides a basis for recognising language qualifications and thus facilitating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mobility. The CEFR?s illustrative scales of “can do” descriptors are available in a bank of descriptors together with many other related descriptors. The CEFR is much more than proficiency scales The CEFR?s scales of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are accompanied b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contexts, themes, tasks and purposes as well as scaled descriptions of the competences on which we draw when we communicate. This helps to explain why the CEFR is increasingly used in teacher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a and the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得以迅速发展。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深入发展,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时代所需而且是经济发展所需。文章先探究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接着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从而为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亚洲地区、非洲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需要慎重考虑,充分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所造成的利害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到目前为止,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有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曼谷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等。[1]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发展空间。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尚未取得明确而一致的说法,因为区域一体化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演变,区域一体化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浅析它的定义。区域一体化是指特定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获得共同利益,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谈判(或协商)建立某种制度性(或非制度性)合作机制,发挥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行经济的联合与融合,达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最终形成从分立的经济到一个统一的经济的过程或状态。[2][3] 二、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应用而生,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亚洲经济的发展,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世界大部分国家在采取积极措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又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既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缘条件加快自身的发展,也是为了更有效地参与世界经济竞争。[4]中国也只有融入经济一体化之中,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自己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及形成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21 年,当时的比利时与卢森堡结成经济同盟,后来荷兰加入,组成比荷卢经济同盟。1932 年,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组成英帝国特惠区,成员国彼此之间相互减让关税,但对非英联邦成员的国家仍维持着原来较高的关税,形成了一种特惠关税区。 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 世纪50 ~60 年代。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 世纪70 ~80 年代后半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 、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因 2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3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领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5 、贸易创造等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途径 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主要依靠三条途径: 一是不断深化、升级现有形式; 二是扩展现有集团成员; 三是缔结新的区域贸易协议或重新启动沉寂多年的区域经济合作谈判。 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思路 (一)区域政府合作必须构建一个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市场竞争规则的一体化。欧共体创建和欧盟运行的实际经验表明, 一个统一的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对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 没有它的支撑,就无法在区域大市场范围内,协调各地方的政府行为,无法限制地方政府主 导的盲目重复建设的冲动,无法使区域内市场主体进行充分、有效的和公平的市场竞争,无 法防止市场竞争被各地区行政权力和垄断势力扭曲,无法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因此,区域内各政府应实行统一的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 则,清理各类法规文件,逐步取消一切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制度与政策规定,取消一切妨 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和歧视性规定,促进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参考-框架草案

股权激励规划(草案) 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好,会使多方共赢,如果运用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一损俱损。股权激励为何实施,何时实施,如何实施是一个复杂有机的体系。想通过股权激励来提高人员凝聚力和积极性,并非易事。它需要企业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科学完备的股权管理机制,工资性收入和股份收入之间的艺术平衡,老人历史贡献与新人未来潜力的轻重抉择。 一.股权激励的目的: 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降低人力成本现金支出,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吸引并留住管理骨干和核心人员,充分调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二.股权激励的基本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 2.激励和制约相结合 3.公司利益,职业管理团队利益一致,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三.股权激励对象:只针对部分核心员工。 激励对象范围及资格条件界定: 1.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一年(含)以上本公司工作服务年限,担 任高级管理职务(总经理、副总经理等)或核心管理层员工 (如客户总监等); 2.中层管理人员:具有二年(含)以上本公司工作服务年限,担 任中层管理职务(如高级客户经理)的人员; 3.骨干员工:具有三年(含)以上本公司工作服务年限,或者拥 有独特专业技能、处于关键技术岗位的骨干员工(如技术总 监、高级设计师等)。 四.股权激励模式:年薪奖励转股权模式 每个财务年度结束后,从公司税后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核心员工股权奖励基金,部分奖励基金以现金形式当年兑付,剩余部分作为期权奖励基金存留。 五.股权激励数量:包括股权总量和股权个量 股权总量(股权激励量占总股本的比例)为20% 即200万股(公司总股本为1000万)。 股权个量(每个激励对象获得的股权数量)按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