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专业知识基础试题集(标准答案)

一、基本知识

(一)法律法规

一、填空题

1.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______经济建设______和社会发展相协调。2.《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于______1997_______年_____8___月_____16____日公布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_生态环境_。4.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_同时设计_、同时施工_、同时投产使用_。

5.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__限期治理__________。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_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7.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采取有利于煤炭清洁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使用___低硫份____、_低灰份_的优质煤炭,鼓励和支持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9.国家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___资格审查制度_____。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_____最近的____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制定环境保护法,是为保护和改善____B___,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人民生活环境

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D.生态环境

2.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_______C________公布实施的。

A.1989年2月6日B.1982年12月26日

C.1989年12月26日D.1989年12月1日

3.《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______B___________。

A.一切企事业单位B.一切单位和个人

C.一切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4.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___D____。

A.检举 B.控告C.投诉D.检举和控告

5.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由____A_____制定的。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国家技术监督局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是____D___。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7.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___C___,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起时计算。

A.1年B.2年C.3年 D.5年

8.未经环保行政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责令_____C_______。

A.重新安装B.处以罚款

C.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D.整改

9.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中所说的“油类”是指_____D___________。

A.任何类型的油

B.动物油

C.矿物油 D.任何类型的油及其炼制品

10.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___D___。

A.限期治理制度B.排污许可制度 C.浓度控制制度 D.总量控制制度11.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建设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小型企业,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应当由所在地的____B____。

A.市、县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治理

B.市、县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C.市、县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处以罚款

D.市、县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责令关闭

12.《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被淘汰的设备___D___。

A.转让给他人使用的,不得收费

B.转让给他人使用的,应当防止产生污染

C.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D.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13.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的是____D___。A.大、中城市人民政府B.大、中城市人民政府气象行政主管部门

C.大、中城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D.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14.__A__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划定本行政区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并进行管理。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D.省级以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15.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_A_。

A.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当地公安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B.事先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

C.事先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当地环保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

D.排放噪声者向社会公告,无须申请

16.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___C___ 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噪声情况。

A.5日B.10日C.15日D.20日

17.夜间噪声是指______A_______的噪声。

A.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之间的期间B.晚二十点至晨六点之间的期间

水利基础知识试题集

水利基础知识试题集 水利知识试题之一 一、单项选择(共40 道) 1、我国将每年的(3 月 22~28 日)定为中国水周。 2、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更新)的淡水资源。 4、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5、我国《水法》中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6、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81)%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 要,防止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破坏。 14、我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15、下列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是:(为畜禽饮用取水)。 16、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造成地下水水位待续下降,或因开发利用地 下水引发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 17、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 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18、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19、水污染会导致(水质型缺水)。 A、资源型缺水 B、工程型缺水 C、 D、浪费性缺水 30、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照(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 持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31、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包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工程设计。 32、我国《水土保持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 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3、根据《水土保持法》,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34、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 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35、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行承包的,应当按照 (谁承包治 理谁受益)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 36、建国以来到 2006 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 1.2857 亿千瓦,在电力总装 机容量中占(21%)。 37、水电站自动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行效率)。 38、我国高扬程提水灌溉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 39、(集蓄雨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增加抗旱水源的有效途径。 40、我国年均径流总量最大的国际河流是(黑龙)江。 二、多选题(共20道) 41、我国在治水方面取得的成就引人注目,特别是(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南水北调 工程、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等方面的进展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42、《水法》规定,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供水单位缴水费。 供水价格应当按照(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 43、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用水效率却不高,单位 GDP 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事业单位考试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事业单位考试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事业单位考试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1、规律的客观性体现在()。 A、是不可认识的 B、是不可利用的 C、是没有主观意志参与的 D、是可以认识、利用,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中国共产党党员标准主要是由()决定的。 A、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B、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 C、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D、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A、群众 B、干部 C、党员 D、人民 4、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大体可以分 为()。(多选题)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销售的全球化 D、资本全球化 5、党的报告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 A、本质特征 B、内在需求 C、必由之路 D、根本任务 6、列宁曾经嘲讽唯心主义是“无头脑的哲学”,借此说明()。(多选题) A、人脑是思想的源泉 B、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依赖人脑这块高度精密的物质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D。解析: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可知性是指人类可以认识规律。 (2)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 能消灭、创造、违背它,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3)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4)可利用性是指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创造 或改变某些条件,认识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 故本题答案为D。 2、【答案】A。解析:中国共产党党员标准主要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故本题答案为A。 3、【答案】D。解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 于“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的重要论断,是在总结我 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作 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之一提出 来的。故本题答案选D。 4、【答案】ABD。解析: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 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包括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故本题答案选ABD。 5、【答案】D。解析:党的报告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故本题答案选D。 6、【答案】BC。解析:从生理基础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不能独立地存在,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

考试专用-水利+知识+试题

水利知识试题之一 一、单项选择(共40道) 1、我国将每年的( A )定为中国水周。 A、3月22~28日 B、4月22~28日 C、5月22~28日 D、7月22~28日 2、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B )。 A、灌溉用水 B、生态用水 C、采矿用水 D、航运用水 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 A )的淡水资源。 A、更新 B、开采 C、储存 D、消耗 4、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B )。 A、多年平均降水量 B、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C、年降水量和蒸发量之比 D、多年平均蒸发量 5、我国《水法》中所称水资源,包括( A )。 A、地表水和地下水 B、淡水和海水 C、地表水和土壤水 D、江河水和地下水 6、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 A )%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A、81 B、51 C、91 D、71 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 A )造成破坏。 A、生态和环境 B、交通 C、通信设施 D、农业 14、我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由( A)负责解释。 A、水利部 B、流域管理机构 C、建设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15、下列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是:( D )。 A、直接从地下取水 B、直接从江河取水 C、直接从湖泊取水 D、为畜禽饮用取水 16、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 B ),造成地下水水位待续下降,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A、补给量B、可开采量 C、天然资源量 D、降水入渗补给量

环保尾气检测员培训知识

环保尾气检测员培训知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环保检测员培训知识 一、了解3个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标准: 1、GB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2、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3、DB37/657-2011《山东省点燃式发动机在用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仅是检测结果评判标准。 二、了解车辆参数及分类。 1、基准质量(RM) 指整车整备质量加100kg质量。 2、轻型、重型汽车 轻型指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1类、M2类和N1类车辆。 重型汽车指最大总质量超过3500kg的车辆。 类车指除驾驶员座位外,乘客座位不超过8个的载客车辆(包括轿车)。 注:M 1 M 类车指除驾驶员座位外,乘客座位超过8个的载客车辆。 2 类车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载货车辆。 N 1 3、第一类轻型、第二类轻型、乘用车 第一类轻型指设计乘员数不超过6人(包括司机),且最大总质量≤2500kg的M1类车。 第二类轻型指除第一类轻型以外的其他所有轻型。 乘用车指主要用于载用乘客及其自身行李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 4、在用汽车 是指已经登记注册并取得号牌的汽车。

5、点燃式发动机、压燃式发动机 点燃式发动机,又叫火花点火式发动机,是依靠电火花点燃混合气的发动机(如:汽油机)。 压燃式发动机指采用压燃原理工作的发动机(如:柴油机)。 6、发动机最大转速(MaxRPM)、怠速与高怠速工况 发动机最大转速:油门踏板处于全开位置时测量得到的发动机最大转速。 怠速工况指发动机无负载运转状态,即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变速器处于空挡位置(对于自动变速箱的车应处于“停车”或“P”挡位);油门踏板处于完全松开位置。 高怠速工况指满足上述(除最后一项)条件,用油门踏板将发动机转速稳定控制在50%额定转速或制造厂技术文件中规定的高怠速转速时的工况。 标准中轻型的高怠速转速规定为2500±100r/min,重型汽车的高怠速转速规定为1800±100r/min 7、过量空气系数(λ) 燃烧1kg燃料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上所需空气量之质量比。 8、点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 通常指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及氮氧化物(NO x)。 三、了解仪器设备自检要求: 1、排放检测设备网络通讯自检要求:界面数据能正常显示。 2、五气分析仪和取样系统预热和自检要求: A、在30min内完成预热。 B、封闭取样探头时取样系统无泄漏。 C、氧传感器在环境空气检测时的数值位于(20.8±0.5)%vol范围之内。 3、流量计自检要求:

试题集上的基础知识试题

试题集上的基础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 1.所有缓冲溶液都应避开(酸性)或(碱性物质)的蒸气。保存期不超过(3个月)。出现浑浊、沉淀或发霉等现象时,应立即(废弃)。 2.标准缓冲溶液是用于(确定或比对)其他缓冲溶液pH值的一种(参比溶液),其pH值由(国家标准计量部门)测定确定。 1.样品消解时要选用的消解体系(必须能使样品完全分解)。消解过程中不得引入(待测组分)或(任何其他干扰物质),为后续损伤引入(干扰)和(困难)。 2.在安装蒸馏装置时,水冷凝管应按(下入上出)的顺序连接冷却水,(不得倒装)。 3.质量摩尔浓度是指(每千克质量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其单位为(mol/kg)。 1.停电时应(断开)全部电气设备的开关。供电恢复正常后,再按操作程序启动食品设备,以防损坏(仪器)和发生(触电)。 2.使用新电设备时,应先熟悉(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得盲目接插电源、随意开机。 3.如有汞液散落在地上,要立刻将(硫磺粉)撒在汞上面以减少(汞的蒸发量)。 4.强氧化剂的化党性质活泼,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在适当的条件下有发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 5.由化学毒物引起的中毒,称化学中毒。化学中毒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和(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性中毒。

6.分析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实验反应和所用化学试剂的特性。在未了解实验反应前,试料用量应从(最小量)开始。对有危险的实验要准备应有的(防护措施)和发生事故时的(处理方法)。 7.灭火器的维护要注意检查灭火器的喷雾嘴(是否通畅),如有阻塞(及时疏通)。 8.严禁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吸烟),不准用(实验器皿)做饮、食用具。 9.不得用湿布、湿手接触任何电气设备。不得在(潮湿的)地方使用电器。 10.有固定位置的精密食品用毕后,除(关闭电源),还应(拔下插头),以防长期带电损伤仪器、造成触电。 11.不准在(敞口容器),如烧杯、三角瓶之类的容器中加热或蒸发(易燃液体)。 12.严禁将氧气瓶与油脂接触,以防(起火或爆炸)。如果钢瓶沾有油脂,应立即用(四氯化碳)擦去。 二、判断题:(正确的判√,错误的判×) 1.容量分析应具备如下条件: ①定量的完成反应,没有副反应;(√) ②迅速地完成反应,速度较慢的反应可以用有效方法提高反应速度;(√) ③有可靠且简便方法确定等当点,如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氧化原还电

环境监测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水和废水的监测 1环境分析:对于通常处于痕量级、基体复杂、流动性变异性大的环境污染物,进行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和快速度的分析,得出一系列环境监测数据的过程(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不是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简单结合)。 2综和效应的毒理学观点: 3生活污水:含洗涤剂和粪便。前者降解后形成磷酸盐和有机物,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后者含多种病菌,引起疾病蔓延。 4水质监测方法选择原则: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方法成熟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抗干扰能力好。 5采样容器的洗涤:水质监测,尤其是痕量组分的测定,仪器的污染常会造成误差。为减少器壁溶出物对水样的污染和器壁的吸附现象,须注意容器的洗涤方法。测铬时,容器不能用铬酸洗液; 测汞时,仪器洗净后尚需用1+3硝酸浸泡数小时。 6流量的测量方法:容量法、浮标法、测速仪法(水深大于0.3米,流速不小于0.05米/秒的河流)、三角堰法(不规则的水渠和污染源排放口) 7工业废水采样常用的三种采样方法:瞬时个别水样、平均水样、综合水样(比例组合水样) 8采样时间和频率原则:采集的水样必须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出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9水样的预处理包括:水样的消化、富集和分离(目的:消除干扰,提高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10水样的消化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形态(价态)氧化成单一高价态,以便测定。 消化液的表现物性:清澈、透明、无沉淀 消化的方法:硝酸—硫酸;硝酸—磷酸—硫酸;硝酸—高氯酸;硫酸—高锰酸钾等 11富集和分离常用方法:挥发、蒸发、蒸馏(利用共存组分的挥发性不同(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活性炭富集;共沉淀;共结晶;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脱吸);冷冻浓缩 12共沉淀法:利用溶液中的一种沉淀(载体,称共沉淀剂)析出时,将共存于溶液中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沉淀出来。原理:由于沉淀的表面吸附作用,形成混晶,生成化合物,吸留和包藏等原因而引起的。 常用的两种:利用共沉淀剂表面吸附现象进行共沉淀;利用混晶进行共沉淀 13常用萃取剂:APDC—MIBK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甲基异丁基甲酮;二硫代氨基甲酸盐:HDDC NaDDC 14阳离子交换顺序:不同价态:价态越高,交换能力越强。 相同价态:原子序数越高(或水合离子半径越小),交换能力越强。 15物理性质的测定:温度、颜色、臭(p66)、电导率、残渣、浊度 监测水的颜色常用以下四种方法:铂钴比色法、颜色描述法、稀释倍数法、分光光度法Array残渣的分类:总残渣(总蒸发残渣):没经过滤水样蒸干后的残留物。 过滤性残渣(溶解性蒸发残渣):滤液蒸干残留物。非过滤性残渣(悬浮物):过滤物。 电导率:把电极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两极间距离为1厘米的电导池插入水样中,所测电阻取倒数即为电导率。浊度测定方法:比浊法、分光光度计法、浊度计法 16重金属毒性机理:重金属(如汞、铬、镉、铅、铜、锌、镍、钡、钒等)侵入人体,与某些酶的活性中心的巯基(—SH)有着特别强的亲和力,金属极易取代巯基上的氢离子,使酶失去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影响重金属毒性的因素:金属离子浓度、金属化学形态、金属价态、致癌作用 常用的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原子发射光谱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 17酸度:水中含有能与强碱(NaOH,KOH)作用的所有物质含量,即用标准碱滴定水样至一定pH值时所消耗的碱量。甲基橙酸度:用甲基橙为指示剂所测酸度(终点pH = 4.5) 酚酞(总)酸度:以酚酞为指示剂所测酸度(终点pH = 8.3) 碱度:中能与强酸作用的所有物质的总含量,即用标准酸滴定水样至一定pH值时所消耗的酸的量。(水碱度:水中吸收质子的能力,即质子碱含量。) 酚酞碱度:以酚酞为指示剂所测碱度(终点pH=8.3) 甲基橙碱度〈又称总碱度〉:用甲基橙为指示剂所测碱度(终点pH=4.5)

水利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河道管理部分)

水利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 《河道管理部分》 一.单选题 1、我国得七大江河所指得就是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钱塘江、淮河与海河,其中有一个错误得就是( )。 A、珠江 B、钱塘江 C、淮河 D、海河 E、松花江 答案: B 2、中华人民共与国河道管理条例适用于河道管理,其中河道指得就是湖泊、人工水道、排水渠、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其中有一个错误得就是( )。 A.湖泊 B、人工水道 C、排水渠 D、行洪区 E、蓄洪区 答案: C 3.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桥梁。 其中有一个错误得就是( )。 A.修建围堤 B、阻水渠道 C、阻水道路 D、桥梁 答案: D

山区河道有山体滑坡、崩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得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水利、地质、交通等部门加强监测。在上述河段,禁止从事开山采石、采矿、开荒、植树等危及山体稳定得活动。 其中有一个错误得就是( )。 A、水利植树 B、地质、植树 C、交通、植树 答案: A 5、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收集、排放污染水体得物体。 其中有一个错误得就是( )。 A、堆放 B、倾倒 C、掩埋 D、收集 E、排放 答案: D 二、多选题 1、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得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与其她妨碍河道行洪得活动得,由( )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原状。 A、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 B、流域管理机构 C、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 D、其她部门

答案: A、B 2、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得物体与种植阻碍行洪得( )及( )。 A、矮作物 B、林木 C、草木 D、高秆作物 答案: B、D 3、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影响河势稳定或者危及堤防安全得,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 )禁采区与( )禁采期,并予以公告。 A、划定 B、制定 C、规定 D、规划 答案: A、C 4、上堤防汛专用道路得( )、( )、( )与( )得技术标准应满足汛期主要车型与运输强度得运行要求,并保证全天候通车。 A、宽度 B、路基 C、路面 D、坡度 E、建筑物 答案: A、B、C、E 5、有堤防得河道、湖泊,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得( )与堤防及护堤地 A.桥梁 B.水域 C.沙洲 D.滩地(包括可耕地) E.行洪区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绪论 1. 环境监测的目的:1)评价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2)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 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3)确定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影响,它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迁移转化情况。4)研究污染扩散模式和规律,为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控制环境 污染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5)收集环境本底及其变化趋势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和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提出建议,为制订和修改环境标准提供数据。 2. 环境监测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3. 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同一污染源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可能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2)空间分布性:不同污染物的稳定性和扩散速度与污染物 的性质有关,因此不同位置上的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两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值之间存在一界限4)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是一个由生物 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因此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4. 单独作用: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污染物中某一组分对其发生危害,没有因为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5. 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相当于各种污染物毒害的总和,称为污染物的相加作用。 6. 相乘作用: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称为相乘作用。 7. 拮抗作用:混合污染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大部分或一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 8. 环境监测--为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9. 环境要素:环境整体中,各自独立的,性质不同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10.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的适宜程度 11. 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类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12.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类: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 13. 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14. 从众多有毒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经过 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15. 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它是只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2)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境工作优劣的准绳3)是执法的依据:环境问题的诉讼、排污费的收取等的依据都 是环境标准4)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准备手段和条件:通过实施可以促使企业对污染进行管理和治理,更 新设备等。总之,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16.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水和废水监测 1. 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标准样品以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评价和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等。 由以上可知,误差和偏差具有不同的含义:

误差以真值为标准,而偏差以多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但在实际分析中,真值所以,并不强调误差和偏差的严格区别,而往往将两者一般地称为“误差。 一个工业区布置9个空气采样点,某天测得各点上TSP 日平均浓度为:1.85,1.86, 1.93, 2.01,2.03,2.05,2.07,2.12,2.15mg/m3。当α=0.01时,求该区那天TSP 浓度变化的置信区间(设已知该地TSP 浓度呈正态分布)。 解:

自由度 f = n-1 = 8 显著性水平 α = 0.01 = 1% 查表得 t0.01,(8)= 3.36 将数据代入公式,得置信区间为 [1.89,2.31] 则 1.89≤μ ≤ 2.31 也即,有99%的把握推断该地区那天的 TSP 浓度变化范围在1.89至2.13之间。 某种方法经过改进,其精密度是否有变化; 相同试样由不同的分析人员或不同分析方法所测得均数是否有差异; 对标准样的实际测定均值与其保证值之间的差异,到底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还是确实存在本质的差别; 以上问题,均可用“t 检验”,即“显著性检验”来加以检验。 [例] 某含铁标准物质,已知铁的保证值为1.05%,对其10次测定的平均值为1.054%,标准偏差为0.009。检验测定结果与保证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 [ (1) =-2.11 (2)给定 α =0.05, =9, 查得 = 2.26 1-=n f ) 9(05.0t

精华资料水利基础知识试题集

水利基础知识试题集水利知识试题之 一 一、单项选择(共40 道) 1、我国将每年的( A )定为中国水周。 A、 3 月 22~28 日 B、 4 月 22~28 日 C、 5 月 22~28 日 D、 7 月 22~28 日 2、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B)。 A、灌溉用水 B、生态用水 C、采矿用水 D、航运用水 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 A )的淡水资源。 A、更新 B、开采 C、储存 D、消耗 4、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B )。 A、多年平均降水量 B、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C、年降水量和蒸发量之比 D、多年平均蒸发量 5、我国《水法》中所称水资源,包括( A )。 A、地表水和地下水 B、淡水和海水 C、地表水和土壤水 D、河水和地下水 6、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 A )%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A、81 B、51 C、91 D、71 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 A )造成破坏。 A、生态和环境 B、交通 C、通信设施 D、农业 14、我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由( A )负责解释。 A、水利部 B、流域管理机构 C、建设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15、下列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是:( D )。 A、直接从地下取水 B、直接从河取水 C、直接从湖泊取水 D、为畜禽饮用取水 16、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 B ),造成地下水水位待续下降,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 A、补给量 B、可开采量 C、天然资源量 D、降水入渗补给量 17、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 B ),改善生态环境。 A、环境污染 B、水体污染 C、大气污染 D、土壤污染 18、国家建立饮用水( C )保护区制度。 A、水质 B、水量 C、水源 D、水域 19、水污染会导致( C )。 A、资源型缺水 B、工程型缺水 C、水质型缺水 D、浪费性缺水 30、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照( C )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A、前期补偿、补助 B、后期扶持 C、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 D、生产扶持与生活扶持相结合 1 3 31、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包括发明专利、( B )、工程设计。 A、技术创造 B、技术设计 C、开发规划 D、工程运行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水利基础知识试题集

水利基础知识试题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项选择(共40道) 1、我国将每年的(A)定为中国水周。 A、3月22~28日 B、4月22~28日 C、5月22~28日 D、7月22~28日 2、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B)。 A、灌溉用水 B、生态用水 C、采矿用水 D、航运用水 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 (A)的淡水资源。 A、更新 B、开采 C、储存 D、消耗 4、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B)。 A、多年平均降水量 B、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C、年降水量和蒸发量之比 D、多年平均蒸发量 5、我国《水法》中所称水资源,包括(A)。 A、地表水和地下水 B、淡水和海水 C、地表水和土壤水 D、河水和地下水 6、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A)%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A、81 B、51 C、91 D、71 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 (A)造成破坏。 A、生态和环境 B、交通 C、通信设施 D、农业 14、我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由 (A)负责解释。 A、水利部 B、流域管理机构 C、建设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15、下列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是:(D)。 A、直接从地下取水 B、直接从河取水 C、直接从湖泊取水 D、为畜禽饮用取水 16、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 (B),造成地下水水位待续下降,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 引发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 A、补给量 B、可开采量 C、天然资源量 D、降水入渗补给量 17、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 (B),改善生态环境。 A、环境污染 B、水体污染 C、大气污染 D、土壤污染 18、国家建立饮用水 (C)保护区制度。 A、水质 B、水量 C、水源 D、水域 19、水污染会导致 (C)。 A、资源型缺水 B、工程型缺水 C、水质型缺水 D、浪费性缺水 30、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照 (C)的原则,妥善 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A、前期补偿、补助 B、后期扶持 C、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 D、生产扶持与生活扶持相结合 31、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包括发明专利、(B)、工程设计。 A、技术创造 B、技术设计 C、开发规划 D、工程运行 32、我国《水土保持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D)和治理措施。 A、控制 B、管理 C、保护 D、预防 33、根据《水土保持法》,禁止在(C)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环境监测技术》复习参考题

《环境监测技术》复习参考题 说明:最后一题给出了参考答案示例,其余题目请自行查找空气污染指数(API) 1.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2.优先控制污染物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4.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一般过程 5.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有何区别 6.危险废物及常规监测方法 7.空白试验、对照试验 8.放射性样品预处理方法 9.第一类污染物与第二类污染物的区别 10.静态配气法 11.细菌总数 12.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13.制定环境标准的目的和原则 14.比较COD(Cr)、COD(Mn)、BOD(5)、TOC之间的异同点 15.空气污染指数 16.氟化物测定过程中加入TISAB的作用 17.浸出毒性与急性毒性 18.生物污染的途经 19.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区别与联系 20.环境监测实验室内部分析质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21.碱片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过程 22.水质pH与酸碱度的关系 23.冷原子吸收测定汞的原理 24.生物污染的途经 25.标准的生物毒性实验包括哪几类,并简要阐述之。 26.指示生物及其分类 27.光度分析法中规定测定上、下限的原因 28.在大气污染源监测时,采样位臵的设臵原则 29.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总悬浮颗粒物TSP 30.空气中总烃的测定 31.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32.水样预处理的目的和常用方法 33.现有一工业废水,内含微量汞、铜、铅和痕量酚,设计一个预处理方案,实 现四种化合物的分别测定 34.浊度和色度 35.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GC和HPLC的异同。 36.元素分析常用的仪器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 37.怎样求得城市交通噪声的等效连续声级? 38.为什么要进行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简述总量分析与形态分析之间的关 系,以及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 39.方案设计 环保局要对某河流水受污染状况进行监测,请你制定水污染监测方案。(假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复习题 环境监测中心 二○○六年七月 目录 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1-4页 二、实验室基础、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4-7页 三、水质监测实验室基础8-21页 四、空气和废气监测基础21-26页 五、金属类监测基础26-31 六、有机物监测基础31-36页

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 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对) 2、建设项目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必须确保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 3.为了推动我国火电行业对SO2的治理工作,实行SO2排放总量与排放浓度双重控制。(对) 4、噪声的来源主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做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dB)左右。(对)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对) 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对)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方法为测定方法为红外分光光度法。(对) 8、我国1983年颁布了第一个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对) 9、监测工业废水中的一类污染物应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布点采样。(对) 10、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批准日期为准。(对) 11、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对) 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挥发酚指能与水蒸气一并挥发的酚类化合物。(对) 13、锅炉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应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时测定。(对) 14、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是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h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对) 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以标准分布时所规定的实施日期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段。即1997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间段规定标准值;1998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间段规定标准值。(对) 16、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规定排放标准的,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限期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地方,还应达到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对) 17、危险废物腐蚀性鉴别,当pH大于或等于12.5,或者小于或等于2.0时,则该废物是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对) 18、我国的环境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对) 19、烟尘的排放量主要受到燃烧方式、锅炉运行情况和煤的性质,还有锅炉负荷的影响。(对) 20、产污和排污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指单元活动所产生和排放的污染物量。(对) 21、排污系数是指产污系数条件下经污染控制措施削减后或未经削减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量。(对) 22、排污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每耗用1t煤产生和排放污染物的量。(对) 23、浸出液中任何一种危害成分的浓度超过其标准中所列的浓度值,则该废物是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对) 24、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错) 25、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两大类。(对) 26、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对) 27、工业废水样品应在企业的车间排放口采样。(错) 28、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对) 2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I~Ⅳ类标准的水质pH值为5~6。(错) 30、排放污染物的烟囱是污染源,而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如车间等)不能算是污染源。(错) 31、排气筒高度的计算是指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的高度。(对) 32、烟度标准中拟控制的是柴油车运行中的平均烟度。(错) 33、柴油机车排放的碳烟比汽油机车大40倍左右。(对) 34、柴油机排放的SO2明显比汽油机浓度值高。(对)

水利基础知识试题集

一、单项选择(共40道) 1、我国将每年的(A )定为中国水周。 A、3月22~28日 B、4月22~28日 C、5月22~28日 D、7月22~28日 2、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B)。 A、灌溉用水 B、生态用水 C、采矿用水 D、航运用水 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 ( A )的淡水资源。 A、更新 B、开采 C、储存 D、消耗 4、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 B )。 A、多年平均降水量 B、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C、年降水量和蒸发量之比 D、多年平均蒸发量 5、我国《水法》中所称水资源,包括( A)。 A、地表水和地下水 B、淡水和海水 C、地表水和土壤水 D、河水和地下水 6、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A)%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A、81 B、51 C、91 D、71 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 (A )造成破坏。 A、生态和环境 B、交通 C、通信设施 D、农业 14、我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由 ( A )负责解释。 A、水利部 B、流域管理机构 C、建设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15、下列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是:(D)。 A、直接从地下取水 B、直接从河取水 C、直接从湖泊取水 D、为畜禽饮用取水 16、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 ( B ),造成地下水水位待续下降,或因 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

A、补给量 B、可开采量 C、天然资源量 D、降水入渗补给量 17、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 (B),改善生态环境。 A、环境污染 B、水体污染 C、大气污染 D、土壤污染 18、国家建立饮用水 ( C )保护区制度。 A、水质 B、水量 C、水源 D、水域 19、水污染会导致 ( C )。 A、资源型缺水 B、工程型缺水 C、水质型缺水 D、浪费性缺水 30、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照( C )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 法权益。 A、前期补偿、补助 B、后期扶持 C、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 D、生产扶持与生活扶持相结合 31、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包括发明专利、( B )、工程设计。 A、技术创造 B、技术设计 C、开发规划 D、工程运行 32、我国《水土保持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 取的(D)和治理措施。 A、控制 B、管理 C、保护 D、预防 33、根据《水土保持法》,禁止在(C)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A、15 B、20 C、25 D、30 34、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 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 C )方案。 A、环境保护B、水资源规划 C、水土保持D、项目规划 35、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行承包的,应当按照(C)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