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途径及其启示

名师成长途径及其启示
名师成长途径及其启示

名师成长途径及其启示

[摘要]名师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内外因一起作用的结果。我们期望通过客观认识影响名师专业成长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究促进名师发展的基本策略,对于促进一个学校内涵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名师成长路径的分析以期对名成师的长规律进行研究,以期对我们认识和审视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名师成长历程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名师成长途径

一、当代需要名师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似乎忽视了对精神食粮的渴求,少有人静下心来去阅读、去钻研,物资日渐丰富的同时精神食粮日渐贫乏,我们比以往都更加渴望名师乃至大师的出现,他们才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中流砥柱。

二、名师的内涵

名师应是那些拥超前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思想,显著地的教学业绩和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并且在一定专业领域里具有一定影响力专家。名师同时师德、师风的表率;也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带头人,“名师”应德艺双馨。

1.名师应该是具有优良的品德、育人的模范、教育教学的行家能手、科研的专家以及终生学习者

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是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创造力最强的教师。

2.名师的特点在于他拥有健全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超强的教艺;

在任何时代名师的己任在于,他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灵的呵护者,对教育事业的终生追随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师近乎精神领袖,必须是身正、品正、行正、德正。

而经师近乎学术导游,必须是学深、学高、学精、学通。

3.名师是有分类的

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

果。

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仅仅是传授知识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而名师则不仅仅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更多的是培育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名师。他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是具有优良品质、进取精神、思辨能力、正义感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这样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名师。 5.名师是有精神境界的

优良的师德是名师的基本要素,德能并重是名师的核心要素,名师具有有教育智慧,才能用一把钥匙打开不同的锁。品德、才能、智慧、师魂,是名师应具有的四个要素。

6.名师与名校的关系

名师与名校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所谓名校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名师云集,他们是相关学科的领军人物,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可以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一批名师的成长,可以提高整个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名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形成每个大学的独特气质。

名校同时也在成就名师。由于每所名校的悠久历史文化的沉积及以及传统的承袭等,是极为有利于名师的成长的。名校不仅仅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

任何名师都要经历“学习——实践——研究”的过程。而不饱读相关的教育经典是成不了名师的如论语,杜威和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作品等。名师一定是深入实践的,在西方著名大学很多诺贝尔获奖者还是在本科基础教学中耕耘。因为名师出自课堂教学,到达一定高度也终归回到起点,而我们国家存在的现象是一旦成名往往走行政的路线很多名师则荒废在行政管理的繁杂事务中无暇顾及自己的专业了,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有待改进的。当代的名师更要是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搞科研才能不断有所建树,而不要受现代社会浮躁之风,利益之风影响。

三、名师的成功因素

人格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名师必备的三个核心要素。内在的因素是人格因素,而行为因素则是外显的行为操作层面,外在的因素是环境因

素。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对成功共同发生作用。

(一)名师的成功因素——人格因素

人格,心理学上称其为个性。它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该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思想品质,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具体包括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

作为名师他所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理论;还包括他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最后应包括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积累的实践案例知识以及教学策略等相关实践性知识。名师的知识结构是构成名师的基本要素而比这更重要的则是他的人格,一个名师很大程度上是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的,而教师的人格又具有特殊性,它是每个个体教师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

无论作为名师还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都要求他的人格构成因素具有独特性,具体而言包括具有爱心、严谨、爱国、执着、创新能力、启发能力、职业理想、宏观的视野、充沛的精力、善于合作、温文尔雅、敏捷的思维、实事求是。而以上这一切爱心是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其他的素养都是空话,爱心是打开学生们心灵的金钥匙,没有了他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内心封闭紧锁的没有生命力的木偶,教育这个行业本身就是爱的延续。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应是平等的,不带有色眼镜的,记得曾经在网上流行哈佛大学的公开课“积极心理学”的教授曾提到过的美国一位黑人女教师在家创办私塾专门招收被学校遗弃的所谓差学生,在她爱的感召下这些所谓的差等生一个个成为社会的人才,她也是唯一被两届总统邀请担任教育部长的女性,但都被他拒绝了,她的回答是:“我的生命在讲台上”,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无私的爱的奉献,向这位伟大黑人你女教师一样,名师更是把教育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而非养家糊口的职业,在教育中他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并升华,为相关学科领域及学校乃至一个民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

(二)名师的成功因素——行为因素

行为是人的外在的行动表现,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一种方式,是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外显。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思想和意图。换而言之,它是人们思想的外在表现。一名普通教师向名师的转变需要不断的修缮自己的行为同时构建合理的行为机制和准则才能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通过不断地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目的自觉的行为,一种指向事业成功的善的行为。具体而言,名师成长的行为因素包括精于学习、不断实践、善于反思三个方面:

1.精于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将学习视为需要,且会不断总结反思。人类在实践经验中引起了学习的产生,通过学习使得学习者的行为得到改善和提升,这也是学习的两大特征。所以,名师的学习,也就是构建起学习意识且不断改善学习方法并精选学习内容,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具体为(1)从书籍中获取学习的资源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知识就是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十分强调教师的读书学习,他指出,教师的教育素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读书,他提倡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通过学习促进教师尽快成为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整合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全面育人的合作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学校组织的维护者、教育科研的引领者。

(2)从同行那里获取资源

熟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向同行学习可以剖析自我,发现不足、吸取精华、共同成长。

(3)向前辈专家学习

及时得到引领、点拨。特别地,专业引领是名师成长的催化剂、助力器。

(4)向学生学习

在当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时代,学生成为为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这就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上课模式,这就需要抛弃陈旧的师道尊严,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成长。同时,向学生学习本身给学生树立一个谦虚好学的榜样,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善于反思——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现实中,多数教师日复一日的写教案却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坚持一直写反思却极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如此重要,正如名言“三日必醒我身”一样,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它也是区分名师与普通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3.不断实践——实践是最好的科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可能变成教育的能手。”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实践只会闭门造车,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空洞的,经不起考验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树立科研意识;筛选科研内容,细化科研过程,提炼科研成果。实践成就了名师也成就了各个时代的大师。在现实的科研中,很多科研知识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产物,文字理论晦涩难懂,脱离实际,貌似学术实为伪科学,经不起推敲,经不起实践,没有实际运用价值。

(三)名师的成功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首先,名师的内在因素是人格因素和行为因素,它是主观方面的内容,而名师的外在因素就是他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这是名师成功的外因。外在因素不容忽视但绝不能片面强调环境因素对名师成长的影响,正如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对环境的影响有精辟的论述:“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具体而言,环境因素包含家庭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现实表现为家庭背景和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及家庭成员的支持。人首先离不开家庭,让后才是组织和社会。家庭因素对名师的影响不可小视,大量的调查表明,大凡名师都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氛围,这也是名师成长的软实力,也是不可复制的。

2.组织因素

作为教师,其组织就是学校以及上级行政部门,具体为教育导向和其所处的组织的师德师风等等。学校文化的影响如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文化积淀、学习氛围等都会对一名教师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社会的因素

表现为社会文化的影响,对教育的尊重程度,这包括政府和大众对教育的认知,政府的鼎力扶持如在向社会教育宣传上树立教师的形象,大幅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与学校构建合作联盟共同治理,提升本地人民的文化和知识水平,共同构建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帮助学校拓展外联环境,如跨地区教育合作甚至于国外相关地区的教育合作,促进教师的对外交流,而政府出面其力度远远大于学校。

总之,名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固有天赋以及本人的努力程度,同时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发现、培养和指导,同事之间的关心、帮助,专家的引领、点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用、扶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教育发展研究 2003年(4、5)

[2] 温国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国教育学刊 2009(7)

[3] 李义胜论教师的可能生活中国教育学刊 2010(11)

[4]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 夏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外国教育资料 2000(5)

我的名师成长历程——“逼”出来的“美丽”

我的名师成长历程——“逼”出来的“美丽” 读刘墉《逼你成功》,不禁粲然一笑。近10年的教学生涯,如果还算有点成绩的话,却也是“逼”出来的。 恩师,“逼”我扬帆起航 不知道该怎样看待这样的资本——从教近十年。仿佛就在昨天,20岁的骄阳里,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歌声,师范毕业的我走上了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教育岗位。十年,如浮云朝露。每每回溯十年的教学历程,总会看到一些熟悉的脸谱在眼前浮动,常常有些忘怀不了的事在记忆里出现。 记得那是“和谐杯”赛课,作为英语学科唯一的一节展示课,她,为了备好一堂课,苦苦地求索,多少个彻夜不眠,多少个通宵达旦,无数次地在“破”与“立”之间寻求“最佳”!她总说:为了孩子们的素质发展,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即使为了稻杆之微,也要慷慨相争!她领着我读课标,研教材,多次伴随我听课、磨课,我的教路活了,我的眼界宽了,我渐渐感受到英语教育的意义与宏大的境界。她是我区英语教研员孙红伟老师和僧顺心老师。 交流,“逼”我继续朝前走 2012年5月,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利用双休和假期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在李晓培、张晓娅等以姐妹相称的同事以及双语班的各位学员在一起相互鼓励,支持下,在外教Chad那风趣幽默、放松的课中,让那久违的英文细胞在大脑中国又活跃起来,最终我有幸成为郑州市首届双语教师,并赴澳研修。信任与职责,让我不得不认真地探究各种教育理论,寻求活生生的教育策略,表达活生生的教育理念。在以后的“研究”“总结”中,我都以赤足走在田埂上的姿态,坚定地以“一线”的视野来看待教育。当我坐在讲台前,向教师们侃侃而谈我的澳洲之行时,我看到了一双双专注的眼睛,看到了眼睛里流露的会意与赞许,当会场上掌声响起时,我尝到了成功的甜蜜。一切的一切,只能感谢“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教育生活! 几年的时光短暂如惊鸿一般,却灿烂得如夏花盛开在我的记忆中。2014年5月,我荣幸地成为惠济区骨干教师。授我以渔的师长,鞭辟入里的话语,让混沌的思绪透进了阳光。几年来,我不断走近那些烛造人心的精神导师,感受着他们的风采,并在他们的引领下,攀越“云锁雾罩”的“高山”,寻觅教育的“桃源世界”。田郑敏、梁伟伟、赵丽霞、王海霞,焦瑞、张艺文……我成长道路上有幸遇到了这些令我感激终生的师长,在他们关注的目光里,我这只教海里的小舟,渐渐地驶入更为宽广的水域。她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在基础教育课堂听课与研究,那样身心以赴,持久而专注地凝视课堂,在聆听她们新锐敏感的分析的同时,感受到学者的人格。我仰视这些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教育开拓者,聆听着她们的真知灼见,一次次在内心深处升腾起崇敬与景仰,以及对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名师成长的途径及其成长的启示

名师成长的途径及其成长的启示 名师成长的途径及其成长的启示 “名师”的界定:“名师”者,即德才兼备、学有专长、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同时还具有时代的特征和内涵。具体而言,名师应是思想政治及师德方面的表率与楷模;应是教育教学的行家与能手;应是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及科研的探索者与领头人;应是中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师益友。“名师”应德艺双馨。 作者对二百名获得“省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1985年--2005年以来23名获得“省模范班主任” 称号教师,二十名获得“省劳动模范 ” 称号教师,12名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师,3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称号教师的成长经历和经验介绍进行了长达26年的收集,分析考察,综合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如何认识自我,开发自我,超越自我, 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调节,以达到最佳成长效果。 研究方式。为了搜集更多的资料,使用观察、调查、深度访谈、产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准备采用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⑴深度访谈:这将是主导的考察方式,研究者要与研究对象进行三次以上的深度访谈,较完整地了解对象的生活、工作故事及内心世界,尽可能详细记录全过程。访谈结果以文字材料呈现,注意附上背景资料,以供进一步分析。深度访谈对象:王玉清国家骨干教师、省优秀教师、局十佳教学能手、六中教师。王中秋,省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局优秀人才、26中教师。杨建庄,国家劳模、省学科带头人、油建一小教师。付传海特级教师、局思想道德标兵、省骨干教师, 三高教师。花清信省骨干教师、局优秀人才、二高高级教师在指导高三学生。李传奇: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一中教师。自97年以来所教学生有12人考上清华和北大。 ⑵档案分析。重点分析王玉清、王中秋, 杨建庄、付传海、花清信档案:在考察过程中尽可能搜集对象的有关档案,如获奖情况、科研成果、备课笔记、组织鉴定等。这些档案不仅可以用来佐证和补充访谈的结论,也可作为内容分析的对象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⑶对象自呈。邀请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撰写各种形式的回忆录,或记录下对象口头形式的各种追忆,或搜集对象曾经撰写的手记、散文、随笔等,以更多层面的反映对象的内心世界,更是对前两种研究结果的有力更正与支撑。成长的启示 第一,大凡名师,都具有闪光的个性。个性,一般指在

一名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

一、名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 名师成长的实质是其职业个性不断成熟、自主发展的过程,从众多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可以梳理出一些共性的规律与特征。 (一)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 1.周期性。从人才学研究的成果看,作为特殊专业人员的教师,他的成长周期比较长,据研究,一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称职并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所需的时间大约为十年,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或骨干教师所需时间大约为十年左右,而从优秀教师到成名成家,职业个性成熟且独树一帜、形成风格,成长为名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大致又是十年左右。 2.阶段性。名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这样五个阶段:1)入职适应期。对新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通过短短两到三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把师范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明确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缄默知识),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能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这时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这在名师成长的全部历程中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阶段。2)成熟胜任期。多数人通过持续努力,成长为基本功扎实娴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明显的经验型教师,并从原有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能胜任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3)高原平台期。达到一定教龄和资历时,一些教师因掌握了能应付他熟悉工作的全部技能时,如不扩大探索的新领域、新模式,职

业懈怠、停滞不前的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平台现象”,即名师成长的“高原平台期”。所有教师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出 现这种“不成长现象”,也被有些学者称为“职业危险期”。4)成功创 造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风格与模式个性化;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且有份量,在校内外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实施个性化教学。5)退 职回归期。这一阶段的教师进入体力衰退初期,虽然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身体机能却在不断下降,甚至力不从心。继续保持已有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心态。“入职适应期”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阶段教师素质 如何,其是否热爱教师工作、能否熟练掌握教学基本功、能否渴求教育理论与经验、是否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是一名教师是否能走向成熟成为名师的关键性一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入职适应期”是决定教师能否成长为名师的关键期。这是因为,名师的成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入职适应期”属于特殊的“量变”阶段。虽然说教师在发生质的突变成为名师之前都处于量变期,但量变过程中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发展速度、水平、程度等各方面都是不均衡的。一般而言,处于适应期的教师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和心理准备上的不足,角色认识模糊,工作盲目性较大,情绪易冲动,而且与成熟教师在教育水平、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处于入职期的新教师容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强,有理想、有朝气,有热情、有干劲。而且他们精力充沛,没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主观题带答案版

教育理论主观题备考大全 教育学 1.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名师工作室成长心得

名师工作室成长心得 会泽县东风小学张正秋 时光荏苒,三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我有幸加入郭晓琼名师工作室已经有三年了。回顾在工作室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底蕴深厚、热心教育的魅力,感受到了工作室伙伴们孜孜以求、勤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精神,感受到了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三年来我收获了很多,丰富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一、与名师对话,洗涤我的心灵。 郭老师亲切、可人,走进她,如沐春风,在娓娓道来中,关于数学教学的真知灼见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每每让让我豁然开朗。犹记得郭老师课堂上灵动智慧的教学策略,亲切民主的师生交流;犹记得郭老师谆谆告诫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做一个敬业的老师,做一个善解人意的老师。 虽然名师工作室是以学科名义建立的,然而在这里学员们不仅学到了数学教学的专业知识,更从名师身上看到了什么是“人格魅力”,什么是“孜孜以求”,什么是“毫无保留”。在学科上、做人做事方面,郭老师从来不和我说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启发引导我,让我逐渐明晰了要成为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各种涵养。她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指导我,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为人师者要有大爱,为人师者要志存高远,为人师者要从心做起”的道理。 在跟随郭老师的学习过程中,我时时感受到郭老师对我专业成长

的助推,同时,以她高尚、优雅的人格洗涤我们的心灵。在工作室的学习过程中,每每聆听到郭老师关于学科教学、关于做人做事各方面让人茅塞顿开、高屋建瓴的点睛之语,内心常常涌起相见恨晚的惆怅,终于有缘相识了,我要用心品读、潜心学习郭老师勤业、敬业的精神和精深的专业造诣。 二、与学员对话,碰撞我的智慧。 我们的工作室是一个团结合作、乐于学习的团队。学员们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工作室的活动大家都积极参加。我们喜欢来工作室,这里温馨、团结、充满学术氛围,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能时时感受到热切的学习氛围、学习思辩的快乐,因为值得学习的对象就在身边。工作室学员各有特色,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探讨,总能感受到伙伴们闪耀智慧的思维火花,分享学习成果让我视野开阔,思想升华。 每一次的聚会,都是我们互相问候、交流谈心、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的机会。在这里,我们不避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为同伴们一起讨论一起帮助,可以消除困惑,给予支持和鼓励;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交流感想,共同提高;在这里,我们经常争论,各抒己见,却又仔细聆听他人的想法,博采众长。 三、与“书本和网络”对话,沉淀我的思想。 郭老师经常提醒学员要多看书,多思考,以积淀我们的思想。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感觉自己的理论功底也随着一次次的学习、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在逐步提高,有时对于教学中产生的一些想法、疑惑等等,会自觉去书中找一找相关解

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

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 方健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示“名师”起着领衔、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解读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深入研究名师的成功规律,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笔者试以二十多位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校长)为个案,从多角度解读名师的成功人生,分析其成长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与机制,概括出名师成长过程的共性特征与规律,以期对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与管理策略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名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 名师成长的实质是其职业个性不断成熟、自主发展的过程,从众多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可以梳理出一些共性的规律与特征。 (一)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 1.周期性。名师成长符合人才学研究的成果性规律”。在选定成才目标的前提下,立志成才的老师必须经过一定阶段的教育教学知识有效积累和教育才能锻炼,才能逐步接近成才目标。而且,作为特殊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成长周期比较长。就中小学而言,一个教师起码要经过十年以上的磨练,才能将其原有的专业知识与中小学教学实际挂上钩,积累起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教师成长是有层次的。据研究,一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称职并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所需的时间大约为十年,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或骨干教师所需时间大约为十年左右,而从优秀教师到成名成家,职业个性成熟且独树一帜、形成风格,成长为名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大致又是十年左右。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选定了成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立志要成为名师”,没有目标和志向就谈不上积累。 2.阶段性。名师成长符合一般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任何名师都是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但由于名师与普通教师有着本质区别,因而在名师成长的各阶段又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独特的个性色彩。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向度,参照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综合名师成长历程中的各方面因素和总体专业水平的发展情况,名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这样五个阶段:1)入职适应期。入职适应阶段是每一个名师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对新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通过短短两到三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把师范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明确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缄默知识),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能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这时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这在名师成长的全部历程中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阶段。2)成熟胜任期。作为一名教师,完全适应了教师工作,已经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术,具有了较高的工作能力,在学校也已经站稳脚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定威信。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继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会出现分类、分化发展的情况。多数人通过持续努力,成长为基本功扎实娴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明显的经验型教师,并从原有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能胜任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3)高原平台期。达到一定教龄和资历时,一些教师因掌握了能应付他熟悉工作的全部技能时,如不扩大探索的新领域、新模式,职业懈怠、停滞不前的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平台现象”,即名师成长的“高原平台期”。所有教师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不成长现象”,也被有些学者称为“职业危险期”。4)成功创造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风格与模式个性化;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且有份量,在校内外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实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培训项目设计指南 浙教办师〔2011〕136号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遵循和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优良的培训项目。 二、基本原则 培训项目的研究设计应在深入调研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优势和特色,并切实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坚持从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特点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出发,根据教师成长规律,科学选择和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评价方法。 (二)针对性原则。针对新课程实施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关键点,深入开展培训项目的研究设计。 (三)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注重实践性培训环节的设计和安排,注重对学校教学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注重培训作业的设计和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努力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 -

(四)参与性原则。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员的主体地位,重视培训过程学员的充分参与,重视学员的经验与智慧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启发,充分调动和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培训积极性。 (五)多样性原则。坚持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努力适应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对不同培训层次和类型的多样性需求,教师对培训课程和内容的多样性需求,教师对培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性需求,教师加快专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个性化需求。 三、培训项目的结构与类型设计要求 (一)以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各阶段的要求为核心展开。针对新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名师培训;校长上岗培训、校长提高培训、骨干校长培训、名校长培训等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培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分层分类设计。 (二)以主题为核心展开。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点和重点,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规范,就教师的某项工作要求或某项知识和技能进行针对性设计。 四、培训项目的课程和内容设计要求 (一)教师培训项目内容和课程设计要求 - 2 -

《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读后感

《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读后感 在《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中余文森教授提到:“优秀教师在专业上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有经验;其二是有思考。提炼教学主张就是引领教师从经验走向教学理论,从教学思考走向教学思想。”就这句话和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在平时的教学中虽然做一个思想者是很难的,但树立自己的教学主张则是必须的。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和一颗包容的爱心。作为教师,首先要考虑到的是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的目标是教好学生,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大目标。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才是教好学生的前提。“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去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力。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言传身教有激情。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时时刻刻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以及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学生。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平和宁静的,那

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十分适宜禾苗的成长;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型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幕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因此,只要热爱孩子,你的平静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深沉的激情曲。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贯彻教学理念,从事教学活动时,用何种思想去引导教学和孩子用何种方式去解决教学重难点,用何种手段去激励学生兴趣等,都是数学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学主张表达着教师成熟的程度和专业发展的深度,同时也是教师长期历练和专业发展深化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不断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主张引领下追求教学风格。我相信“爱心、耐心、责任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知识与个性共存的数学课堂”是我追求的目标,让孩子热爱数学,乐学数学是我坚持的目标。

名师的成长经历

名师的成长历程 2007-09-26 20:14 星期三 摘自网络名师成长的历程 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续深深地扎在语文的大地上。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所谓根深叶茂也。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老师,无不是从一线课堂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来的。 一个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公开课,但是最能磨炼人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家常课。因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自己所教的学生身上! 其实语文很简单,它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这三大功能。 尽量善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善待学生的每一次“灵光一闪”的创造与感悟。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幸福栖居的天堂。 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验:无拘无束地读书,是快乐的;但是写读后感,则是一件不那么轻松甚至是痛苦的事情。对文字有所感悟,这第一层次的阅读;将感悟形诸文字,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因此,大多数人读课外书,是不需要写读后感的——除非他很有感触。大人都不做的事情,可我们的老师却让10来岁的孩子去做,这不是很残忍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反感阅读!一旦孩子的阅读兴趣泯灭了,那么,写再多的读书笔记又有何用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读书笔记,是对处于阅读兴趣形成期的孩子的一种伤害!是的,绝对是一种阅读伤害。再比如,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让低年级的孩子每天背诵那些辞藻华丽的所谓“好词好句”,都是在伤害语文——使得学生从小小养成华丽浮躁的文风,让孩子对语文越来越讨厌!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老师热衷于做这样一些让孩子讨厌语文的事情呢?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应试。为了应试,我们的老师,居然成了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障碍设置者。由此,我经常想,我们的语文,能做些对孩子终生有益的事情吗?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如果说课堂是老师的根,那么,教学理念则是一个老师的魂。教学理念怎么样形成,一靠实践中提炼而成,二靠阅读积淀与扬弃。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因此,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对我来说,古典文学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化妆。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

论教师的成长

论教师的成长 [摘要] 教师成长贯穿于职业生涯全程还是职业生涯的一段时间, 教师发展动因源于内还是源于外, 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教师发展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发展成长是终生的发展过程, 是职前教育、新任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过程。因此, 必须严格师范生的资格选拔, 改革目前师范教育课程内容, 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以促进教师发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关键词] 教师成长; 教师教育; 缄默知识; 实践智慧; 反思性教学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 教育改革的成败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 教育的改革首先应是教师的改革, 教师教育的改革。近年来, 世界各国教育界十分关注教师发展成长问题,教师教育也日益成为研究的一个新焦点。本文通过对种种教师发展成长观的透视, 探求教师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 教师发展贯穿于职业生涯全程还是职业生涯的一段时间? 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教师发展理论的早期研究者费朗斯?傅乐(Fu ller, 1969) 认为, 教师在发展成长过程中, 所关注的事物是依据一定的次序更迭的, 是经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而逐渐递进的。他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经验的角度, 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 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各方面并未做全面的论述, 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美国学者卡茨(Katz, 1972) 在访谈与调查的基础上, 提出教师成长的四阶段理论。卡茨认为, 教师发展成长可分为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新教师首先要在陌生环境中生存下来, 经过1~3 年, 逐步熟悉掌握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到第4 年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 欲寻求新的事物, 探讨教学革新, 一直到成功地担当教师角色, 走向成熟。伯利纳(Berliner, 1988) 认为, 教师发展成长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他指出, 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大约经过2~ 3 年, 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熟练新手教师, 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 需要3~4年才能成为胜任型教师。此后, 大约经过5 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 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 1 ]从以上教师发展成长观可以看出, 傅乐的研究局限在“教师的关注”, 卡茨和伯利纳的研究则以教师发展全程为研究维度, 并对教师的专业表现、心态、信念、需求等方面进行阶段性描述。然而, 他们都认为在教师发展阶段上, 仅以教师专业的“成熟”作为发展的终极。在他们的著作中, 也均体现这样一种假设, 即所有富有经验的成熟教师都在继续发展成长, 并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程。 美国学者费斯勒(Fessler, 1985) 提出教师生涯循环论, 从整体上考察教师发展历程。他认为, 教师发展经历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和生涯退出阶段。教师首先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培训, 为职业做准备; 任职后寻求各方面的帮助, 接纳新的思想, 逐步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 并不断进取, 追求完美的专业形象。但是,教师到一定任职期, 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工作满足感下降, 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问题随之出现, 并以各自不同的职业体验和心态准备离开教育岗位, 直到退休。费斯勒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纵贯教师生涯的理论架构, 并生动地呈现了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的发展与变化的真实画面,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美国学者斯德菲(Steffy, 1989) 吸取了费斯勒等人的研究成果, 把教师发展成长历程分为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他所提出的“更新生涯阶段”是对费斯勒理论的超越。从费斯勒和斯德菲的教师发展理论中可以发现,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 教

名师成长的历程

名师成长的历程 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续深深地扎在语文的大地上。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所谓根深叶茂也。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老师,无不是从一线课堂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来的。 一个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公开课,但是最能磨炼人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家常课。因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自己所教的学生身上! 其实语文很简单,它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这三大功能。 尽量善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善待学生的每一次“灵光一闪”的创造与感悟。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幸福栖居的天堂。 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验:无拘无束地读书,是快乐的;但是写读后感,则是一件不那么轻松甚至是痛苦的事情。对文字有所感悟,这第一层次的阅读;将感悟形诸文字,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因此,大多数人读课外书,是不需要写读后感的——除非他很有感触。大人都不做的事情,可我们的老师却让10来岁的孩子去做,这不是很残忍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反感阅读!一旦孩子的阅读兴趣泯灭了,那么,写再多的读书笔记又有何用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读书笔记,是对处于阅读兴趣形成期的孩子的一种伤害!是的,绝对是一种阅读伤害。再比如,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让低年级的孩子每天背诵那些辞藻华丽的所谓“好词好句”,都是在伤害语文——使得学生从小小养成华丽浮躁的文风,让孩子对语文越来越讨厌!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老师热衷于做这样一些让孩子讨厌语文的事情呢?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应试。为了应试,我们的老师,居然成了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障碍设置者。由此,我经常想,我们的语文,能做些对孩子终生有益的事情吗?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如果说课堂是老师的根,那么,教学理念则是一个老师的魂。教学理念怎么样形成,一靠实践中提炼而成,二靠阅读积淀与扬弃。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因此,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对我来说,古典文学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化妆。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应该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人生就是戏,每天都在现场直播!反思可以让我们把明天的直播做得更好,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丽!

我与名师共成长随笔

构筑互动平台,我与名师共成长征文 恍若月光 ———我与名师共成长随笔 卓洋中心小学黄祖龙 差不多是一个月前吧,我参加了一个省名师“送培下乡”的活动,至今忆及,心潮仍有些澎湃。我是在古田二小听了几节课,第一节课是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陈智文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陈智文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印象极深的是智文老师的导课,轻松睿智,先由理想入手,学生畅谈,师作小结自述理想,要当个作家。事后随想,智文老师确有作家的儒雅之气,但却不是老学究的气息,又有种年轻人的锐气。第二节课是省级名师林珊老师的执教的苏教版二年级课文——《小动物过冬》,林珊老师给人的感觉是有种温婉的韵味。言语舒缓,气质柔美,很能吸引学生。课上,童趣化的语言腔调,让古田二小的低年级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与会听课的老师,仿佛成了小学生,亦不觉时光流逝,课已超时。 听课后,便是与省名师互动的环节了,那是一个充满趣味性的互动,在主持人充满激情的一翻开场白之后,二位名师开始了自己的说课,陈智文老师先是盛赞古田二小的师生,让自己享受了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尔后侃侃而谈语文学科的教育理论,其中说到授课内容的取舍,令人耳目一新。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当下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放之于语文授课内容的取舍上,亦有其精妙之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老师在课堂上引出“冰山”一角,学生会产生探求整座冰山的欲望,这样的课就是成功的。那种能启发学生的教学内容如何探寻,又是一个令人思考的课题。当然,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采取启发式教学,有些过难的知识点,也是可以采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这要看情况而定。陈智文老师的关于课时划分的理念,也十分清晰。任何课文,都要有课时的划分,不可笼统随意,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以读为主,问答间,让学生充分品诗之妙,品文之妙,学生会的不要多讲,有些内容课堂上作启示,引导学生课后去实践。把知识点有序结合,让学生全面感受语文文本的魅力,悟出核心价值。陈智文老师年轻而富有朝气,其精彩的评说令人折服。在大气豪放的智文老师之后,

名师成长的路径及机制探索

名师成长的路径及机制探索 执讲者安徽师范大学马长安 引言:一流师资是一流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名师出高徒”是一条普遍规律,但是“名师不可复制”的现象和“欲成名师无门径”的困惑,已经成为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的瓶颈。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是什么?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环境、机制和因素?……这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成了独特的现象、独特的风景,甚至成为绝响;有些名师像钱梦龙、钱守望著作出了不少,但是他们的思想经验在普通教师中又有多少传播和实际的影响?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为什么不能广泛推广,发扬光大? 长期以来,一些媒体和部门对于优秀教师,只注重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关注他们那些感人的细节,但是很少有人去挖掘他们成长背后的深层原因,对于他们专业发展的机制和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没能从优秀教师的经历中提取出可供普通教师借鉴的具有启发意义的东西,就是说在名师和普通教师之间缺少一道经验传递的桥梁,名师的思想和经验没有能够转化为普通教师所能接受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致使广大普通教师在被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感动之余,却觉得名师高不可攀,“心向往之而不能至”,我们认为,这正是“名师不可复制”的原因之一。 笔者曾对某市23所中学的306位教师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想成为名师”、但是感到“学习名师无法入手”的占76.7﹪。 这项调查印证的我们的上述观点,同时这一调查也说明,很多一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有成为优秀教师的强烈愿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语文名师的成长应该有它应有的环境、背景、文化等由此而形成的机制,我们试就此展开必要的研究与探索。 一名师的概念、特点及表现形式 (一)概念 其一,是教师; 其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其三,具有一定的美誉度; 其四,具有一定的认可度; 其五,具有一定的影响度; 其六,具有较高的教师专业素养; 其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其八,具有的突出成就; 其九,名师是在教育领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二)特点 1.会教学(魏书生华应龙窦桂梅) 2.能研究(于永正支玉恒吴正宪) 2.善写作(程军黄爱华靳家彦) (三)表现形式 1、教育教学效果显著(主要是学生考试成绩好) 2、教学公开课获奖(参加大型教学比赛) 3、研究成果丰硕(一般确立了某种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学习理论对于教学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根据加涅提出的学习等级或累积学习的观点,在掌握复杂的行为单元之前,应该先掌握简单的、更小的行为单元。这一观点为教学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依据,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即进行任务分析,把教学任务分成各个成分,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化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顺序加以排列,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是小步子、程序化的,受到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机械的学习。 3.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 既然学生所获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经验是个别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与累积,因此,在测验时,应该对局部、个别的成分进行准确的、量化的考查,以评估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究竟掌握了多少内容。这就需要从学科领域中抽取代表性的内容,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测验。在学校的学业成就测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其中最典型的测验方式是多项选择。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

我-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

用心去灌溉花儿好开放 泰戈尔曾这样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 教师的事业虽不是轰轰烈烈,却一直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每一个心灵。怀抱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我在2010年踏上了赋有挑战性的教书育人之路。 成长的历程是艰辛的,成功的喜悦是甜蜜的。踏上教师这个岗位已三年了,虽然有时还会觉得自己是刚跨出校门的学生,什么也不懂,然而,经过这三年时间锻炼,我体味到了为人师的诸多滋味。关于我的成长历程来思考,最简单的概括分两个方面:一是外因-机遇;二是人为因素-个人的努力以及同伴的帮助。 一、关于机遇 “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第二件事就是2012年我终于通过了金州新区的笔试面试,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学教师,并且我成为了红星海的一员,当接到郑主任的电话时我以为这是开玩笑的,但是当我真正走进红星海,走进牛校长的办公室,牛校长对我说了一句:欢迎你加入红星海,我才觉得这是真的,这是机遇也是坚持也是努力! 第三件事就是积极参加学校以及进修部教研赛课等活动,使我在教师岗位上稳步前进,不断成长。从学校的公开课,到进修部组织的区忧课比赛一等奖,一步步走来,这是机遇也是勇气也是努力! 二、关于成长 成长离不开学校良好的机制 在我校每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老教师的帮助和鼓励。和外校相比,有了老教师的指引和帮助,我们经历的挫折更少,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甚至这种关心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及学校各位领导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下我才得以茁壮的成长。无论是同科目的还

成长的感悟名师推荐作文5篇

成长的感悟名师推荐作文5篇 有时失去不是悲伤,而是一种美丽。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成长的感悟作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成长的感悟作文1 成长的道路是坎坷的,也是平坦的。坎坷在许多事情需要你去努力,平坦在亲朋好友都会给你一定的帮助。成长的道路是单调的,也是多彩的。单调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多彩在还是有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事情。成长的道路是枯燥无味的,也是有滋有味的。枯燥无味在要做许多不愿意做的事,有滋有味在父母不在时,提心吊胆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成长的道路上第一颗启明星是母亲。她教我们怎样做人、做事、做作业。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都需要她来“干涉”。她就是我们子女心中的手,时刻离不开。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帮我我们熟悉这个世界;妈妈教会了我们走路,让我们利用双脚去找乐趣;是妈妈教会了我们说话,让我们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想法;是妈妈教会了我们识字,让我们发现文字的历史;是妈妈教会了我们读书,让我们发现中国的历史是多么源远流长,是多么有趣…… 第二颗启明星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是老师将我们带进知识的海洋,让我们明白学习的乐趣;将我们带进书的河流,让我们明白读书是一件趣事;将我们带进同学的小溪里,让我们获得了纯真的友谊。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跌跌撞撞。她教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成长的感悟作文2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本自己的书,那书本中记载你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辉煌与暗淡…… 欢乐篇 当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妈妈夸我学习努力;当比赛获奖时,爸爸跨我勤奋聪名;班级被我管理的井井有条时,老师说我办事又快又稳;当悠悠7个音符,在我的手指下,变成一首多姿多彩的乐曲时,同学们说我心灵手巧;当我把铅笔描绘的一成不变的灰色,变成一幅有明有暗的素描时,许多人都说我聪明。 天是蓝的,云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的花朵是多姿多彩的。 然而生活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不幸的事降临在我的头上时,我也会流泪,但我更会变得坚强,生活的暗淡散发出的力量便是坚强。

教师专业成长的两个支点、四条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的两个支点、四条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怎样的内外部条件?有怎样的成长途径?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具有两个支点,可以践行四条成长途径。 两个支点: 一、内驱力 人无志不立,要想有高成就,必须有高追求。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强烈愿望和明确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源泉。一些著名教师的成长大多是从确立当好教师的强烈愿望开始的。1971年到1978年魏书生在盘锦电机厂当政工干部,经过150多次恳切的申请,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初中的黄老师讲鲁迅的《故乡》,激起了于漪当老师的愿望,高中赵老师的言传身教强化了她的想法;17岁的于永正由于崇拜初中语文教师李晓旭,决定报考师范,当李老师那样的老师。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要成长、发展,首先要强化自己成长、发展的愿望,确立比、学、赶、超的目标 对既定目标的执着追求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保证。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教师生活在现实中,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甚至是重大的困难和挫折,如果境遇顺了,心情好了,能满怀豪情,境遇差了就轻言放弃,也是难以成长和发展的。反之,如果遇挫折心志不乱,抱着必胜的信念,朝着心中的目标执著地努力,不懈地追求,就会渐渐成长起来。 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是支撑教师教育生命的精神支柱。老一代教育家斯霞在“文革”中被戴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做些洗米洗菜、打扫厕所的粗活。斯霞说:“最使我伤心的是不让我上讲台教学,不让我跟孩子们接触。”1978年,斯霞被任命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她坚辞不受,因为她离不开她深爱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她深爱的孩子们。袁微子曾这样评价斯霞:“我终于从心里掏出一句话来:…斯霞同志,您像母亲一样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我看这是您取得经验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教师的心里会充满阳光,教师的脸上也会阳光灿烂。 二、外环境 校长的期待、鼓励和严格要求是教师成长的阳光雨露。人都希望得到认可、赞赏、鼓励,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引起校长的关注和鼓励。人都有惰性,外在的要求和压力是克服惰性的重要条件,校长的严格要求会激发起教师的内在潜力。北京实验二小一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