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核心话题之二捍卫传统文化,留住根与魂

高考作文核心话题之二捍卫传统文化,留住根与魂

高考作文核心话题之二|捍卫传统文化,留住根与魂

【作文素材卡】:

素材一:2015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决议,将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4国联合申遗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拔河成为韩国第18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素材二:中国各朝代长城大多残缺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因为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维护和管理问题,如今,长城被列为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之一。在我们高唱着万里长城永不倒时,长城已经消失了三成。

素材三:2015年6月贾玲版《花木兰》将花木兰恶搞成一位贪吃、不孝、花痴、畏战的傻大姐,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不满。2015年7月8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布公开信,要求节目制作方和贾玲道歉。随即,贾玲发表长致歉称其行为不合时宜。

【内涵挖掘及押题理由】

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文化的积淀和思辨的光芒这是大势所趋,值得大家研究。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心有传统,细嗅新风

成都一考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萧然离愁,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的悠然情思,如今,悄然远逝;只见双十一的九百亿挥金如土,圣诞寒夜万人空巷挥洒彩带……传统佳节之不复,可知矣!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东西碰撞,新旧交融,有的埋葬在漫漫黄沙中,有的破万里浪异军突起。面对传统佳节和新潮文化,我们更因心有传统,细嗅新风。

一方淡忘,一方狂欢,缘何如此?一方面,这反映了众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望和对不同节日所蕴涵的情感内核的需求。人们依旧在七夕传递着爱,却也希望有西方情人节别样的浪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而社会和媒体的引导不力不啻是重要原因。今日之众人,有多少还记得花朝节寒食节呢?

莫使传统空对月!

而人们对节日的需求,更多地是发自于精神。不同的节日能寄托不同的情感,我们既需

要国庆节这样的节日弘扬内心的赤诚,也需要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传递内心的关爱。此为,节日的存在,也是为了引导社会思想的发展,试想,若无国家公祭日、五一二纪念日,若干年后人是否还会反思昔日之苦痛?而新时代洋节、人造节的火热,无疑暗示着人们在更多地思考不同文化的优劣和现实生活的不足,否者何来愚人节的兴起和双十一的狂欢呢?

面对旧与新,心怀传统,细嗅新风便不可或缺。要重振传统佳节,必定要与时俱进。当城市为霾所笼罩,除了禁止烟花爆竹,难道不能开发新的环保替代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谁能说红包的走红就不是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呢?但与此同时,又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家人的团圆于对亡人的思念,摒弃浮华的送礼送钱乃至各种月饼、粽子,勿让传统被金钱充斥。

另外,对于各种洋节,政府应加强引导,意识到节日内涵的宗教色彩可能带来的文化入侵,对个人,也要避免只过洋节,不过传统节的想法。对于各类人造洋节,我们既应看到双十一,双十二等对互联网经济的催化和对消费者的便利,也要杜绝以利至上的商业价值观,否则,社会只会越来越浮躁,嗅到的,只能是铜臭味。

今天,有多少年轻人还记得春雨惊春清谷天?今天,有多少年轻人在家人团圆时只顾埋头于?今天,有多少人千方百计寻找工具发祝福消息?节日,本质永远是人与人之间情的共鸣,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节日,也如同月一般卒莫消长也,总有一片情未变,总有两颗心相连,人与人之间的情便荡漾开来。对着纷繁的节日,心中总要怀着传统,来细嗅时代的新风!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仪式。新年倒数的钟声敲响,提醒着跨年的喜悦与神圣;单膝跪地,请求婚嫁,献上婚戒,定格了爱情的幸福和甜蜜;体育赛场,颁奖礼上,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传扬着国家荣誉与民族自豪。开学典礼,结婚典礼,开业典礼,欢迎仪式,宣誓仪式,不一而足。

近段时间,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仪式:上海某小学孝敬文化节活动中,全体学生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父母教诲;河南某中学为弘扬传统文化,要求学生每天跪拜孔子;三峡大学首届国学班开班,35名学生身穿传统汉服齐诵拜师贴,向12位导师鞠躬奉茶,行拜师礼……

关于仪式,你有怎样的感受、理解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本题与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保持一致,为材料引……的新材料作文。作文类型上,属于社会生活型和理论观点型的综合体。命题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在明确的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三个观点为并列关系,三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

【范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评语】

本文冷静审题,思路清晰。首先,考生准确理解了仪式的概念,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运用准确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但主体的论述对应中心论点的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略显不足。

作为一篇高分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出色,表述简洁,句式运用灵活有效。文章的书写工整美观。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春节,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也出台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违规燃放的家庭及单位要被处以罚金。此事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反对者说,不能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来消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赞成者说,传统文化的坚守亦应与时俱进。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回答你的选择并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水作文】

禁放亦是坚守传统

福建宁德李家良

材料中双方的意见引发人深深思索——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绝不说明消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只不过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新的时代发生了嬗变;但无论怎么变化,在禁放烟花爆竹的背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辟邪迎祥的坚守不变,对传统文化中文明的守护不变。

诚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使得春节氛围看起来冷清了些。然而,禁放之后的冷清真的消减了传统元素了吗?这要从传统的意义来追溯,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意义是辟邪迎祥;那么,在当下喧嚣的文化场域中,怎样看待辟邪迎祥呢?我们不妨来咬文嚼字一番。

辟,避也;邪,斜也;迎,逢也;祥,吉也;合起来的意思是避开不好的事去迎接祥瑞的事;春节期间禁放烟花爆竹从本质上来看不就是让我们远离意外和伤害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吗?这样看来,禁放烟花爆竹不仅合情,而且合理,合情合理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反对者的呼声也能说明一些情况,甚至我们对此可以进行进一步解读:确实不能排除个别行政部门领导,为了推卸责任、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对燃放烟花爆竹持一棍子打死的态度;甚至也不能排除个别行政部门领导把禁放烟花爆竹当做一项政绩工程;但这毕竟是少数。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他们不尽职尽责,大方向上还是对的;当然,如果各地相关的行政部门对于燃放烟花爆竹不持一棍子打死的方式而是区别对待,对特殊的几类事例详细规定并严格限制燃放条件;那么,在硬性规定的背后就有了人文的温度。

同时,禁放烟花爆竹也是一种守护文明的行动。

那么,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要素之一就是安静;而燃放烟花爆竹呢?姑且不说造成的环境污染,单是噪音就与安静无缘。由此推断: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披着守护传统文化的外衣而粗暴地请文明远离的方式。大批中国旅游者曾经由衷赞叹过巴黎、罗马、佛罗伦萨建筑之美和街道之美,但不知是否意识到,这些城市之所以美是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元素——安静;当然不仅仅只是安静。但是,一个城市要走向文明,首先要静下来,再慢慢的删繁就简;如果连烟花爆竹的燃放都禁止不下来,又何谈走向文明呢?从这个层面上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一个城市从低俗走向文明的必然举动,尽管它可能牵动着我们挂念传统文化的神经。

请给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出台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点赞,虽然这会导致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的图景成为记忆,但依然决然赞成这样的规定,因为禁放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必刷题·时评范本】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

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

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

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

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

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