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建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建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建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捕捉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视频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4、学生评价设计

(1)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争鸣和模拟场景等来考查学生收集处理历史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外交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旧中国的外交是怎样的?[单元结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2、打开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3、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探究主题]

主题探究一:建国初期外交形势(背景)

主题探究二:建国初期外交基本方针

主题探究三:建国初期外交成就

主题探究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讨论分析]战后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什么?分析新中国外交的有利形势、不利形势)

一、背景: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突出特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有利形势:①资本主义被削弱

②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

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包围

主题探究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史料分析]思考: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中有何表现?

二、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阅读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表现(含义和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另

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一切特权,再

考虑建交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平等互利外交关系基础

“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

地位

[百家争鸣]两极格局下,不是站在资本主义阵营一边,就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很难“置身事外”。以下观点,你支持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在两极格局下,应实行一边倒,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观点二:在两极格局下,应实行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观点三: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中国应走中间路线,不应倒向美苏为主导的任一阵营。

“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①为了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

②为了摆脱外交孤立局面。

③中国即将步入社会主义。

④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

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二者并不矛盾。

主题探究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阅读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情境创设]视频播放:中苏建交

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1949—1950)新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

特点: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外交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1954)

目标: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过程: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史料分析]分析意义

意义:①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3.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

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表现: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①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4.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

[场景再现]

历史短剧:万隆会议采访录

场景:万隆会议会场外

角色:周恩来(新中国外交部长)

某记者

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目的: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求同存异”方针中,“求同”是指什么?“存异”是指什么?

求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和要求

存异: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意义: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

②会议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摆脱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地位,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新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需要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方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当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平与发展事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塑造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请坚信,国际外交舞台,有中国,更精彩!

[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突出特点、有利形势,不利形势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4.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达标]

[课后延伸]

(1)新中国外交成就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新中国外交成就相关的图片、资料、邮品等,以组为单位举行小型展览会。

(2)历史评论文:《我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字数不限。

(注:任选一题)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doc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

示范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设计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外交是屈辱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现实联系密切,是考查重点。从全书来看,本单元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是中国政治活动史的收尾部分。掌握好本单元是学好中国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重大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实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有些知识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在初中学习过,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以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确立发展和整体意识,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感悟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重点: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及本身综合国力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正确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原则性、灵活性)。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被公认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思路设计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这种外交政策的特殊背景和内涵。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创设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最新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题-含答案)

专题五(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如图9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朝核六方会谈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2.(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A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4.1954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台声明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并感到如果这些原则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同年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也同意以这些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果这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

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0年12月安徽皖中名校高三联考14题)2011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40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约束6.(2009年天津会考5 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7.(2010年9月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月考10题)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构想 8.下列我国外交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②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运用。 难点

中国建立初期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新课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新中国成立初,中国与外国政府建交的原则有哪些? 答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 3.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内容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各是什么?各有什么意义?注意:一边倒是倒向哪一边? 答案: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的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打扫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Ⅰ学习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Ⅱ要点提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从新中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看,外交政策将面临怎样的抉择? 活动1:结合下列材料、教材和所学知识思考,新中国初期面临怎 样的国际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霸主的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与之相反,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一批新兴民族国家赢得了独立。 材料一 1950年12月1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丑 化的毛泽东与红色的蝗虫) 材料二1950年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的决议:兹建议每一个 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物资的禁 运…… 材料三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公报:国会的意见是:共 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材料四1949年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周恩来:苏联政府……确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意志的代表者……决定建立……(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材料五1951年12月27日苏联对联合国大会的提案: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代表从联合国 本课学习要求与要点提示 探究主题1: 十字路口的中国

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派遣自己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及其所有机构的工作。 ②思考:美国和苏联对中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 活动2: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怎样的抉择? ①讨论:你认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将选择怎样的外交路线?请说出你的理由。 ②思考:基于这一认识,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外交方 针进行了怎样的生动概 括?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 的外交方针?请根据你的理 解把以下内容连结起来。 新中国如何突出重围,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 活动3: 根据 “一边倒” 的方针,新中国要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必须努力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那么,中苏首先与苏联建交, 材料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一条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 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 ……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 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 附件二 苏联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贷款……共为三亿美 元,……五分之一……用以偿付为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经济而由苏联交付 的机器设备与器材……。 材料二 1949——1950年各国与中国建交情况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1949.10.3) 保加利亚(10.4) 罗马尼亚 (10.5) 探究主题2: 突破封锁的中国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南卫一、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已有所了解,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外交史有一定兴趣,也具备一些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背景知识。但由于对国际关系理论缺少了解,需要在提问一些问题时给与必要的提示。 二、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新中国外交史分期有三段、四段、五段等不同的分法,本单元是按照三个阶段的分法编写:初期外交,外交突破与转机,新时期全方位外交。本课具体时间是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涉及新中国外交的总原则、基本方针及其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实践(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 2.重点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 三、学习目标 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考纲为核心指针,以课本为主要载体,以学情为修正参数,出示基本知识目标(重点、难点)和基本能力目标(想做到、能做到),不必面面俱到。 1.知识目标 1个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场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

3大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项主要成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5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能力与方法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全球化视野、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多角度认识历史现象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新中国外交的风采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对国际关系当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方式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PPT课件 六、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时间教 学 环 节 教师 主导 学生 主体 教学 策略 课课提出具体预习任务和要求做好课提高课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质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五单元导言讲解(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 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 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 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 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 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 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 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 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 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 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二、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并提示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请学生回答,顺便可以让学生用史实说明。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可列举的史实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吧! 一、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50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

人民版 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

教学设计 《新xx初期的外交》背景之国际形势 【知识点来源】 本知识点来源于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该课内容包括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形势、外交政策和方针、重大外交活动及成就等重要内容,是现代外交的开端。学好本节课有助于学生对当今外交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有简单的知识积累,不少学生对外交感兴趣,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谈话教学的方法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复杂的国际形势;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图片、文字、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感知历史。通过有针对性、启发性的设问引导学生学习,真正的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审时度势,定位准确,方针正确。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新中国和过去的外交立场和成就的本质区别。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xx初期xx对华态度 难点:新xx初期世界两大阵营的对峙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课件展示三幅历史图片:《南京条约》签订场景、《马关条约》签订场景、《辛丑条约》签订场景,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这是腐朽的清王朝被迫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的、屈辱的卖国条约。 2、投影节选自著名外交家《周恩来传》中关于近代屈辱外交的一段文字: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教师设问: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的一页,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会提出怎样的外交政策?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呢?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生在专题二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学习到了这三个条约并深知这三个条约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的历 史地位,印象深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回顾旧知感知到“不平等”和“屈辱”。 选择《周恩来传》中的文字让学生对近代中国的外交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屈辱性等更深入的理解,为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做铺垫。 讲授新课:新xx初期外交的国际形势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跟踪检测(二十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解析:选A 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 2.下表为1950~1955年亚非和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表,表中数字变化说明( ) A.国际政治风云影响经济发展B.当时我国对外贸易较为落后 C.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全面展开D.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基本好转 解析:选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封锁和包围,1951年与1950年相比欧美国家迅速降低,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也影响着中国与亚非的对外贸易,故选A项。 3.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 ) A.“求同存异”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选C 由题干信息可知,中共中央主张废除过去屈辱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与“另起炉灶”的含义相符,故C项正确,B、D 两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故A项错误。 4.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立斗争的国际形势,我国采取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授课人:贺志敏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2、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3、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4、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5、比较新旧中国外交史,理解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 1、分析建国初实行特殊外交政策的原因。 2、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思维课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2、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创设课堂思维情境。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维多利亚港湾的上空冉冉升起,当点缀着莲花的区旗映红了澳门同胞灿烂的笑容,当20位亚太地区国家领导人身着唐装站在黄浦江畔,当中国终于昂首进入WTO,你可曾想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曾走过一段多么艰难崎岖的道路,

你可曾知道在那艰难崎岖的道路上,新中国的领导人是如何呕心沥血,开创一番外交新局面的。 [揭示学习目标]: 目标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 ——请把握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与特点。 目标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什么是“一边倒”?为什么“一边倒”? ——请把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及意义。 目标三: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我国是如何运用外交手段,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保驾护航的呢? ——请把握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新局面的表现和意义。 [讲授新课]: 一、国际环境: 学生结合问题自学2分钟,教师提问: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 2、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哪些是有利方面,哪些是不利的方面? 3、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毛泽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的宣告”,并认真阅读课本,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原则和基本方针。(时间为2分钟) 提问:1、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四项基本方针的含义和意义分别是什么?教师讲述:“另起炉灶”就是废旧约,立新约。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这个国家屋内太脏了,解放后必须认真清理,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其实质是不急于谋求同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就是“倒向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倒向苏联,联苏抗美。这对于打消美英等国分化中共的幻想,解除斯大林对中共的疑虑,统一国内人们的思想,都是十分重要的。毛泽东说:“这样是主动倒,免得将来被动的倒。”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中苏联盟、中美对抗,这是建国初期基本的外交格局,但这并不排除与西方人打交道,谋求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3 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捕捉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四、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视频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4、学生评价设计 (1)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争鸣和模拟场景等来考查学生收集处理历史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外交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旧中国的外交是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