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金融业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出处:赛迪网 作者:郝晓玲 日期:2008-09-09 分享到:新浪微博



操作风险的度量和控制研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由操作风险引发的损失事件数量较大,但是有关操作风险事件和数据的积累却十分贫乏,给操作风险的度量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造成这种贫乏的原因,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过去对操作风险更多地是从管理制度方面考虑,很少有定量分析的意识,因而不注重历史数据的积累;另一方面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原因,银行不但没有压力披露操作风险事件,相反却有主动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目前对操作风险采用的度量方法较常用的几种方法有:

(1)统计方法。

樊欣,杨晓光等通过从公开媒体报道中所有可能搜集到的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从损失事件类型、业务部门、四大专业银行、区域分布等维度,对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频度和幅度进行定量分析,试图对我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操作风险的状况给出一个初步的定量概括归纳。从业务部门来分析,需要引起银行注意的是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这两个部门中,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最高,而且一旦发生带来的损失也最大。从损失事件类型来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内,操作风险发生的最经常的形式是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以及内外部相勾结的欺诈行为。这类行为一旦发生,一般隐匿事件较长,银行的损失极大。这也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或者说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还不够严格。操作风险的大小与银行的规模有一定联系,但是并不由其决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程度决定了操作风险的大小。

(2)基本指标法。

基本指标法是指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应等于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上一个固定比例,这个比例通常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这种方法将银行视为一个整体来衡量操作风险,只分析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水平,而不对其构成进行分析。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基本指标法更适用于进行简单业务活动的国内的小银行,虽然无论银行的复杂程度如何,都可以采用基本指标法。但不希望大型银行或比较活跃的银行采用基本指标法。

(3)标准法。

使用这种方法的银行是数据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的银行。这种方法将银行业务分为八个不同的产品线,每个产品线分别确定操作风险的β值(β是由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数,建立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的总收入与资本要求之间的联系)。先分别计算各个产品线的操作

风险资本准备,然后再将其汇总,得出整个银行的操作风险及其所需要的资本准备。这种方法虽然比基本指标法对操作风险的衡量更详细一些,但是它只是基本指标法的简单的延伸,并没有克服基本指标法的缺陷。

(4)内部衡量法。

内部衡量法在标准化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个业务类别划分了7个事故类型。对于每个业务类别/事故类型组合(共56个组合),银行被允许使用自己的损失数据来计算该组合的期望损失值。这种方法更为细致地考虑了各个产品的操作风险。优势主要在于银行可以采用自身的损失数据去计算应持有的风险资本,这更加真实地反映了银行所承受的操作风险。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造成与金融机构内部的业务单位和损失类型不相匹配。另外,数据的收集也比较困难。

(5)损失分布法。

损失分布法的思路是:根据损失资料库中每一种业务类别的损失特征选取拟合度最优的模型,对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做出假设,得到操作风险损失在未来时期内的可能分布,比如假设损失发生的概率服从泊松分布,而损失的程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以此来估计该类业务操作风险所需资本金,整个银行操作风险要求的资本金总额是各个业务类别资本金的加总。

(6)记分卡法。

在记分卡法下,与内部衡量法和损失分布法相似,银行的业务同样被划分为若干种业务类型和事故类型。银行首先依据行业标准为风险制定一个初始值,然后通过记分卡法不断修正,使其更能反映潜在风险和适应不同业务类型的风险控制环境。与其他高级衡量法相比,记分卡法较少依赖于历史数据,而更多偏重于全面的定性分析,用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来反映其资本水平。同时,作为高级衡量法的一种,记分卡法必需建立在良好的定量基础之上,并通过历史数据来确证其风险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