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生死观(一)

老舍的生死观(一)
老舍的生死观(一)

老舍的生死观(一)

【内容提要】

有别于鲁迅,老舍没有用文字写下生与死的专论,而是用生命用存在抒写没有明言的情结。其生存价值观的核心是“两个十字架”:破坏与创造。死的自觉,和以死相拼,是老舍死亡观的精粹。这自觉不仅贯穿其生程,还在他笔下众多人物身上得到预演。本文剖析了其死亡观的悲剧美的深度,是这位“向死而生”的作家极大的成功。论文最后联系老舍本人的死亡实践,并结合三种类别的自杀行为,提出自杀确具精神现象学的意义。上篇生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兴奋的焦点整个集中在文化上,他们又都无例外地属于过渡时期的挣扎者。如鲁迅说的“背负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从传统的文化心理及人格向现代心理及人格裂变。但是,旧的生存的价值观的全面更新,决不是一两代文化人这一群体所能完成的。先进的文化人也必将备添现实的忧患感,迟滞自身现代化的步履,因而觉醒的程度越高,忧愤必然越深广。在老舍那颗现代灵魂的深层,蕴涵的是含悲茹苦的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儒者心态。要探寻他的生存的价值观,还离不开多数中国文化人的宿命。从老舍的所思,所为,所作去捕捉他对“生”的诸多看法,笔者认为,老舍的生存价值观的“核心”是“两个十字架”的理念和实践。早在1922年,他就在南开中学双十节纪念会上宣言:“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耶稣只负起一个: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必须准备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必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①从演说到见诸媒体,中经二十多年,可见“破坏”与“创造”必须准备牺牲,这一坚实的文化人“生”的内核,对老舍是刻骨铭心,身体力行,并号召众多“我们”并肩实践的。下面集中从三个层面对这一“核心”略作剖析:一是现代意识与忧患意识的相通互补;二是文人人格气质的价值尺度;三是这“核心”内蕴的老舍的悲情。中国文化人的忧患意识,主要是黑暗的政治统治、严酷的社会现实、怀才不遇、贤能遭忌等在文化人心灵上的积淀。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的“生于忧患”,最早道出了在社会生活和人生旅程中忧患感的重要性,而将忧患感升华为忧患意识并使之理论化是在儒家形成为一个流派后。孔孟以降,凡自任以天下为重的个人,都具有相近的忧患意识。北宋的范仲淹,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著名命题,长时期地标示着中国文化人“经世”、“济世”的社会使命感。忧患意识不仅帮助他们审时度世,在动乱之世忧国忧民;而且在生逢盛世时也要居安思危,不敢懈怠。尤其是作家诗人,捕捉隐忧,感受疾苦的自觉精神更强,诉诸诗文又是他们的天职。老舍生活在20世纪中国走上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新时代,纵使他确有儒者心态,但其生存观的价值标准不可能是传统文人忧患意识的简单继承。在由社会使命感凝聚成的忧患意识上,他终于成为中国传统“士”的现代变体。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的发现”,“人的觉醒”的时代征兆,将现代意识——特别是破坏与创造(在老舍那里具体化为“两个十字架”),融入传统文人的忧患意识,使二者相通互补。他超越了传统文人忧患意识在忧国忧民中同时忧己的局限,他不是极力追求自我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平衡,而是置重奉献和牺牲。背负两个十字架,重的是现代心理和现代品格的熔炼,为现代化的中国铸造良心,承担了现代中国“社会良心”的职能。他自己的生存价值毕生都体现在追寻华夏文化形态的全面改造更新,完全着眼于人的自身,着眼于民本主义、道德中心主义及对文人人格气节的强调。他有一双历史主义价值尺度构成的现代“新眼睛”,在极力寻求华夏民族现代出路的同时,又隐隐倾向于一种原始朴素的人际和谐,因而我们看到了如《大地龙蛇》中所传出的“东方的理想”,传统文化人的忧患意识和现代意识在老舍那里是相通互补的。他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发现带有明显的民本主义印痕,他强调“国家的衰弱,根本因为民力的单薄;民裕国才能富,民聪国才会强”,“得民者昌,失民者亡”②,这又是孟子的“民为贵”传统的现代版。“五四”的“人”,华夏的“民”,都应该重破坏基础上的创造,作牺牲基础上的奉献,才有人的生存的价值。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老舍为什么会在新中国诞生后特别热爱真正

为人民的新政权,因他认为这才是民本主义理想的实现,才是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老舍的生存观与他个人切身体验的关系。穷苦坎坷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老舍的早熟,而早熟本身就意味着对生的苦痛及世态炎凉的过早体察。和鲁迅有所不同,鲁迅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经历,以及毕生都在受虐中产生的复仇和反抗绝望的情愫,倍增他由拯救而添生的愤火;他毕生都在描绘“生死场”上的中国的人生,这使他的生死观必然染上浓重的忧愤色彩。而老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生存观更侧重于对苦难的承担。当然,老舍的生存观和鲁迅又有精神本源上的一致性。比如:人活着不能受辱,受辱宁死。这种心理定势其实是属于一切优秀的知识文化人的;我们从老舍笔下人物的死亡模式(这一问题将在下篇论说)反观其生存的价值观,从王得胜、钱仲石的身历,甚至还能联系到抗战时期老舍自己决心一旦受辱宁可投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老舍嘉许的“生”。从精神本源上看,他们都认可最大最重要的“生”是民族立场和民族感情,只要不违背这种立场感情(具体而言是不当汉奸),任何个人的选择都应被认可与宽容,鲁迅老舍们,在这方面无可挑剔。老舍本人,生得贫穷,生得伟大。这使我们想到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的“生”的期待和评价,他认为知识分子应“代表自己民族的集体苦难,见证其艰辛,重新肯定其持久的存在;强化其记忆……”“我相信,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在于明确地把危机普遍化,从更宽广的人类范围来理解特定的种族或民族所承受的苦难,把那个经验连接上其他人的苦难。”③在文学创作渐趋边缘化的时候,我们特别关注这一命题是有现实意义的。理解苦难,就是要作家知识分子去体验艰难的生存。走近老舍,我们倍感他的“大手笔”来自“连接上其他人的苦难”。老舍对生存和生命的理解,正由于他具备了奉献牺牲的坦荡胸襟,才能在层次上获得提升,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种资源,托尔斯泰、鲁迅等大“家”的作品,不是典雅精细雕琢的小摆设,走近他们,我们感受到的是朴素、真实、含蓄、自然,老舍也应归属于这个行列,虽然他们永远只能是“少数”,因为在对生存生命的理解上提升到如此高纯度的作家的确不多。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④对自身存在的困惑与追问,也就是生存的意义。我们越是走近老舍,就越能从他的出生、艰难的生存、全部创作历程,直到《正红旗下》提供的生命流程,感知到这个独一无二的老舍对自身以及众多受苦人、众多“出窝儿老”的老大国人生存的困惑与追问。由此又自然地引出他对文人人格价值尺度的反思,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生和创作中的一个坚实的内核,成为我们认识他的生存观的第二个层面,这也是决定了他能成为一个大“家”的重要原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要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作家创作不能完全照此要求,但对现实主义作家来说,他们应当关注并触及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解答与否,以什么方式解答,因人因作品而异,但对其中的优秀者,必然存在一个人格价值尺度问题。历史是人创造的,个体的生存就是一个流程。时代、社会现实、作为外在的生存空间和结构,包括生命的流程,不能不对作家产生着种种制约,要求他们反映、表现、甚至解答。老舍的作品(包括日记)从这个意义上说,都是对文人人格价值尺度的反思和追问。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老舍个人的气质和习性来看他的文人人格价值尺度,更能体验到种种高质量高档次的生存。老舍个性气质的沉郁和儒雅⑤,很自然地使人联系起《论语?子路》中论及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儒君子风度;老舍的友人们公认他的“外圆内方”,恰合传统儒者“和而不同”的人格理想。正是这“圆”与“和”构成了老舍人格结构的外壳,而“方”与“不苟同”才是这结构的真正内核,足以包容他的生存观的忧患意识和现代意识的坚实的内核,尤其是一个真正的文人的人格价值尺度。老舍那守正安贫、既软又硬的习性,贯穿于他生命的全程,创作的全程,并使他在纷扰多艰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一个现代优秀文化人独立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性。仅以解放后众多作家相继“挂笔”来说,老舍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奋然前行者

中的佼佼者。可以用“配合政治任务”一句话褒他贬他么?不可以!他有许多艺术质量不高的作品,是出于某些领导委以的任务,也出于他自己炽热的爱新社会的情怀;但是,何时该写,又写什么,老舍不是没有思考的,文人人格的价值尺度并未在他胸中流失。且不说《龙须沟》还不能以“大滑坡”轻易否定,就说《茶馆》与《正红旗下》的写作,老舍显然是刻意把握住政治形势的“小阳春”气候进行的。这一铁的事实,说明独立不倚的老舍,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试图达到人类精神文化超越的彼岸。这是他对待文人“生存”的认识和把握,是他生存观重要的个性色彩。罗素有过名言:“在‘时间’的河岸上,人类各个世代的悲伤的行列正在缓慢地向着坟墓前进;只有到达‘过去’的安静的国土,这场前进才告结束,疲惫的过客们才得到休息,他们的一切哭泣才会沉静。”⑥鲁迅笔下的走向“坟”的过客,更是沉毅执着。对老舍这样一位极富爱心和激情的作家,毕生都在注视着“人”的终极关怀,他自己的“生”,究竟是完成了还是没有完成他的生存观的建构呢?如果从老舍最关爱敬重的好友中去验证老舍的文人人格价值尺度,可以看到老舍将他的好友分成两类。“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⑦。《何容何许人也》是一篇美文,是作者以隐藏得很深的激情去写一位激情隐藏得很深的好友。文章昭示了老舍评价人的尺度,光明磊落和侠肝义胆,是他评价何容的主要依据,也是他衡量一切文人人格的价值标准,即使在今天去解读,也令人肃然起敬。以上我们从两个层面探讨了老舍生存观的核心意蕴,下面再看这意蕴的悲情。不错,老舍是位幽默大师,按他自己在《文学概论讲义》中评价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幽默家拉伯雷的话:“只有幽默与笑能使世界清洁与安全”,但只要稍稍深入老舍的精神和创作世界,就都能懂得老舍的幽默源于他的悲情,带有浓重的感伤苍凉,而并不只是诙谐戏谑。他是将幽默看成消除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艺术手段。作为现代文化人老舍的心态,不是儒者心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带有时代色彩和老舍个性色彩的升华;不是如屈原、贾谊甚至杜甫等传统士大夫文人遭到贬谪和不被理解的深哀巨痛的流泻,更少有心理难以调适所产生的惶惑逃避;相反,是在容忍宽厚而又感伤悲凉的幽默中,透出忧国忧民忧时忧世的社会使命感。面对人生,有爱有憎,有是有非,这不仅是老舍的创作态度,同时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高度评价《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成就时说:“不面对人生,无爱无憎,无是无非,是创造不出人物来的。”⑧老舍那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是他的强项,但从他的作品的基调来看,是悲的,而且他自己也是非常重视悲剧创作的。鲁迅早在《春末闲谈》等著名杂文中深层揭示了封建统治对人身自由的钳制术,使广大民众只能安于“暂时做稳了奴隶”。老舍与鲁迅在精神上血缘上是相通的。鲁迅对人的“生存”、“温饱”、“发展”作了深刻、实际、科学的分层次的阐发,特别符合老舍以及他所代表的“穷人”的生命欲望。在鲁迅那里,在老舍这里,都直面着“生即有悲”的现实,因而特别赏识悲剧创作。人们常常注意着建国后的老舍创作了大量“遵命文学”,却很少注意他在1957年春那样的政治气候下敢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论悲剧》⑨这样的文章,提出“为什么我们对悲剧这么冷淡”的问题。老舍在文中给悲剧下了这样的定义:“它描写人在生死关头的矛盾与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因此,它虽用不着我来提倡,我却因看不见它而有些不安”。他鲜明提出:是不是我们“在创作上采取了适可而止与报喜不报忧的态度呢?”“我可是知道悲剧的确有很大的教育力量”,“不幸今天在我们的可爱的社会里面仍然发生了悲剧,那岂不更可痛心,更值得一写,使大家受教育吗?”从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的教育力量的高度肯定,以及他自己的悲剧创作实践(如《四世同堂》、《茶馆》等)中,可以看到他认为“生”就是人的命运问题,生即有悲,生死关头的矛盾冲突,要特别严肃。老舍生存观的内核意蕴的悲情,联系着国人的生存没有个体自由,没有大喜大悲,只有“暂时做稳了奴隶”。

老舍散文读后感8篇

老舍散文读后感8篇 ,不爱就不看了,跳过几页,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学习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方法便渐渐不用了,我们越来越爱读书了。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四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人世间当年有众坏人打扮入党,让他写出《鬼与狐》。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唉

叹气,人们心中的大明湖,在哪儿呢?大明湖之春,不在了,不在了老舍笔下的散文,太凄太凄,心中不仅有悲了,无可奈何,谁?老舍说心悲叹息。 老舍散文读后感4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

文学类文本老舍的《四世同堂》阅读练习及答案复习进程

文学类文本老舍的《四世同堂》阅读练 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 9 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祁瑞宣在出狱的第四天,遇见了钱默吟先生。 钱先生的脸很黑很瘦,一些杂乱无章的胡子遮住了嘴。这已经不像个诗人的脸,而颇像练过武功的人的面孔,瘦而硬棒。 钱先生的胡子下面发出一点笑意,笑得大方,美好,而且真诚。“走吧,谈谈去!“钱先生低声地说。 瑞宣好久好久就渴盼和老人谈一谈。 他们进了个小茶馆。钱先生要了碗白开水。 "喝碗茶吧?“瑞宣很恭敬地问,抢先付了茶资。 “士大夫的习气须一律除去,我久已不喝茶了!“钱先生吸了一小口滚烫的开水。“把那些习气剥净,咱们才能还原儿,成为老百姓。你看,爬在战壕里打仗的全是不吃茶的百姓,而不是穿大衫,喝香片的士大夫。” 瑞宣看了看自己的长袍。 这时候,天已经黑了。小茶馆里点起一些菜油灯。 “钱伯伯,“瑞宣低声地叫。“家去,吃点什么,好不好?” 老人毫不迟疑的拒绝了:“不去!见着你的祖父和小顺子,我就想起我自己从前的生活来,那使我不好过。……你认识你们胡同里的牛赦授?” “不认识。干吗?” “不认识就算了。你总该认识尤桐芳喽?” 瑞宣点点头。

“她是有心胸的,你应该照应她一点!我也教给了她那个字杀!" “杀谁?” "该杀的人很多!能消灭几个日本人固然好,去杀掉几个什么冠晓荷、大赤包之类的东西也好。这次的抗战应当是中华民族的大扫除,一方面须赶走敌人,一方面也该扫除清了自己的垃圾。我们的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封建的思想一就是一方面想做高官,一方面又甘心做奴隶一一-家庭制度,教育方法,和苟且偷安的习惯,都是民族的遗传病。这些病,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会使历史无声无色的,平凡的,像一条老牛似的往前慢慢的增;及至国家遇到危难,这些病就像三期梅毒似的,一下子溃烂到底。” “我怎么照应她呢?"瑞室相当难堪地问。”给她打气,鼓励她!“老人慢慢地往起立。 瑞宣还不肯动。他要把想了半天的一句话一”对于我,你有什么教训呢?" 一说出来。可是,他又不敢说。假若钱伯伯教他狠心地离开家庭,他敢不敢呢?他把那句话咽了下去,也慢慢地立起来。 两个人出了茶馆,瑞宣舍不得和钱老人分手。走了几步,老人立住,说:"瑞宣,送君千里终须别,你回家吧!” 瑞宣握住了老人的手。“伯父,我们是不是能常见面呢?” “不便常见!我们多见一面,便多耗费一些工夫;耗费在闲谈上!这不上算。” 瑞宣无可如何地松开手。手中像有一股热气流出去,他茫然地立在那里,看着钱先生在灯影中慢慢地走去。 到了家,他感到疲倦。很早的,他便睡了觉。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五篇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五篇 【篇一:老舍散文集读后感】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老舍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读完之后,老舍那深邃的思想就像余香一样久久萦绕在身旁。 老舍的散文平实,优美,有着浓郁的北京味道。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学习,恋爱,结婚甚至连他告别人世都在北京。所以,北京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都是他散文创作的源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写出来的文章或枯燥无味,或辞藻华丽却了无内涵,或过分亢长,或词语匮乏,满腹的感情不知如何表达。而老舍的语言文风,永远和蔼亲切,从不故意雕饰文字,也不板着面孔,摆架子,更不说空话。他那直白的语言,简洁朴素的形式,如同一把利剑,捅破所有的泡沫,直达目标,一语中的。老舍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著作也差不多就是文字清浅简炼的著作。”这种境界也许就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们这代人缺的永远都是老舍那个时代的适静,淡雅。窗外的喇叭声,屋内的电视电脑音响声,无一不阻挠着我们进入内心的淡雅世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可以面向着快乐的的桌上一整天的老城墙,温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树,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草果子等,便构成了老舍的世界。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各种东西有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但我觉得老舍的那一代也是相当美好的。“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

《正红旗下》、《我这一辈子》、《月牙儿》、《微神》故事梗概

《正红旗下》 《正红旗下》全书写完的部分共十一章: 第一章写“我”出生的事儿(其间重点介绍了几个人物:大姐婆婆、大姐公公、大姐夫和“我”的姑母——文字主教材所选的片断之一就节选自这一章); 第二章介绍“我”的家庭情况、出身及清末皇城的一些民俗(妈妈、爸爸、大姐、二姐、姑妈,并且介绍了清末的皇城的民俗——妈妈为老儿子的出生“贺喜”而发愁); 第三章写大舅家二哥福海与大舅妈前来贺喜,福海精明地为“我”的“洗三”之礼进行筹划,解去“我”妈的一块心病(福海、大舅妈、大舅等人物出场——文字主教材所选片断之二的出处); 第四章写清末皇城民俗——“我”的“洗三”典礼在福海二哥的张罗下圆满成功、经济“合规”(引得“小六儿”白姥姥、尤其是老王掌柜地出场); 第五章写“我”们一家如何过了年; 第六章写“我”满月的喜气:意外得到了定禄定大爷的贺喜与贺礼;还有少数民族朋友的庆贺(很有人气与福气;也介绍了王掌柜和定大爷的交情,为后文定大爷出面摆平洋鬼子作铺垫); 第七章写王掌柜的儿子十成在山东打洋鬼子造反来京逃难,得到福海的暗地支持(引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清王朝的懦弱无能); 第八章写王掌柜与多老二交好却受崇洋媚外的多老大的欺负,引出洋鬼子牛牧师; 第九章写王掌柜求救于二哥福海来解决多老大的欺凌与讹诈,二哥又求助于有官职身份地位的旗人——自己的父亲和“我”大姐的公公,他们确是摆设无能无力也无意参与解决; 第十章写福海二哥找定大爷出面摆平洋鬼子牛牧师,并与其商议对策; 第十一章写牛牧师应定大爷之邀前来赴宴,宴前却遭遇狼狈而有气无言。据老舍妻子言称:《正红旗下》未完成的下几章很可能将结合老舍的悲惨家史(自己两岁那年,父亲被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打燃身上火药而烧死,墓冢中没有遗骨、只有父亲的一双布袜子)和其要写有关义和团内容的小说的心。 《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创作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格外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我这一辈子》描写了一个旧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他很普通也很要强,可生活却和他不断开玩笑:心爱的妻子,被最知心的朋友拐走;学了裱纸手艺,可时代变迁,却没了用武之地;无奈之下做了巡警,可是困苦的生活还在继续。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反映了一部时代的大悲剧。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我这一辈子》的创作,正值老舍文学道路上“第一高峰”,他的艺术风格也就显得十分突出。他特别善于用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来反映社会生活里的大冲撞,他的笔触不是直接介入而是自然延伸到民族的命运中,让读者从他诙谐与幽默的文笔中品味生活的沉重。

(完整版)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22分)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又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

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5篇)

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5篇) 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1令我崇敬的作家有许多许多,但最令我敬佩不已的大作家就要数老舍了。老舍出生于满族的一个城市的贫穷家庭。他不愧为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散文集》里的作品善于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深受大家的喜爱。我觉得老舍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它生动的语言,充分地体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也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读了老舍散文集,我受益匪浅。老舍幽默的风采深深吸引着我。他的作品所描写的内容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他的幽默里我读出了伤心和眼泪,黑暗的旧社会里又让人看到了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读了

老舍的作品,我感觉自己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作文要留心观察,细心品味,而不是凭空胡思乱造。 读了《老舍散文集》之后,我越发的敬佩老舍先生。他在那样艰苦环境中,能写出这么多优美的文章,不得不令人赞赏。而我生活在党的阳光下,无忧无虑,应该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而做出贡献。 老舍的散文读书笔记2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

读《我这一辈子》有感1000字

读《我这一辈子》有感 悦读阅笃 看完这本书,第一个想到的是余华的《活着》,令读者感到欣慰的是,主人公的结局比《活着》要显得更加温暖,人生也稍微顺遂平和一点。联想到本书作者老舍最后的结局,更加能体会到为何会给主人公安排这样的人生,毕竟但凡还有一丝汲取温暖之处,人还是会留恋生命的。 主人公是普通老百姓的一员,又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一员。当他成为巡警后,貌似碰触了特权阶级,实际上依然是平民阶级的一员,甚至还因成为夹心饼干反而会受到其他的非难。但人生不正是如此吗?看似顺风顺水,内里依然有不为人知的深夜崩溃。 主人公很聪明,也很勤勉。老话说万金在手不若一技傍身,于是书中便详细描写了为了获得一技之长所需要面对和忍受的辛苦和磨难。枯燥重复的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短、时刻要听从老师傅突如其来的要求和命令,做学徒的日子非常人所能忍受,但主人公不仅忍下来,而且出活出师学到了真本事,并且依靠这一门手艺,好不容易娶了老婆。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不外乎老婆孩子热炕头,因而主人公格外喜爱好不容易娶回来的老婆。然而生活的压力让主人公常年在外奔波,以致于后院起火,而煽风点火的人竟然是最知心的朋友,现实版的为女人插朋友两刀。主人公很宽容,也很仁厚,他并没有责怪和抱怨老婆和朋友,至多心里腹诽下妻子昏了头的选择,竟然同能力模样并不如自己的朋友私奔。或许在他眼中,嫁汉嫁汉,只要穿衣吃饭吧。然而情感需求和陪伴的价值,在当时连吃饭穿衣都比较艰难的时代,自然被忽略和漠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生活上不顺遂,工作上也产生问题。主人公学到的手艺是裱糊匠,为红白喜事裱糊各种中看不中用、专用来充排场的花花架子。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景气,自然带动了打肿脸充胖子行为的销声匿迹,因而主人公的生存压力愈大。这里看出主人公的积极乐观,他宽容的接受了时代造成的整个行业的消亡,也清醒的意识到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非螳臂当车。 所谓站在风口上猪也能上天,而反之亦然。每个人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自己的个人生涯和时代保持一致,勇敢的从夕阳行业中跳出温水煮青蛙的困境,找到新时代的切入点以便搏击浪头汹涌向前。主人公至此放弃了辛苦学到的裱糊匠手艺,一门心思的钻营进巡警队伍,以便能更好的生存。 尽管巡警也并非朝阳行业,能带来身份地位的巨大变化,但主人公身上固有的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让得过且过的巡警日子充满了勃勃生机。靠着巡警的收入,主人公养活了一对儿女,同时留心学习,主动提升自我技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坚持读书看报、自学骑马。这是人到中年,朝气尚存,暮气不重之时,最好的生存状态。 日子是温吞吞的向前过,儿女们的成长需要花费的金钱越来越多,导致主人公对巡警工作的依赖程度愈发严重。因为害怕改变工作会导致收入变动,想想嗷嗷待哺的一双儿女,主人公只能掩耳盗铃,继续留在巡警队伍中一步一个台阶的混资历、升职称。而越是年岁增长,越是做事和稀泥,这样的行为究竟是个人对社会的无奈妥协和适应,还是已然进入暮年、垂垂老矣、不能饭否。 通过一个平凡小人物的一生,展示一个时代的悲剧,生存在这个时代中的万物刍狗,都只能随波追流、沉沉浮浮、浑浑噩噩度过无悲无喜的一生。笔者挺喜欢主人公的形象,虽然这浓缩后被展示出来的

梁实秋《关于老舍》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老舍 梁实秋 最近我到美国去,无意中看到我的女儿文蔷收藏的一个小册,其中有一页是老舍的题字。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老舍和我都住在四川北碚。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里,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写上七百字,不多写。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着苍老。他写作的态度十分谨严,一天七百字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他后来自己说:“什么字都要想好久。”他的楼下住着老向一家,但是他们彼此往来并不太繁。老舍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内心却很孤独。 老舍之死,好久是一个谜。现在不是谜了。他死得惨。他的父亲也死得惨。胡青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他父亲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是舅舅家的二哥回来报的信,这个二哥也是旗兵……他败下阵来,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正巧遇见了老舍的父亲。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父亲身上的火药打燃,全身被烧肿,他自己爬到这个粮店等死。二哥看见他的时候,他已不能说话,遍身焦黑,只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后来父亲的小小衣冠冢中埋葬的就是这双袜子。这时老舍不足两岁。 这段悲惨的家史是天然的小说题材,在老舍的一生中,不管走到哪里,它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的记忆里,勾起他的无限辛酸和义愤。 老舍父子都是惨死,一死于八国联军,一死于“四人帮”的爪牙。前者以旗兵身份战死于敌军炮火之下,犹可说也,老舍一介文人,竟也死于邪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毒箭之下,真是惨事。我们的了解是,他不是溺死在一个小湖的水里,他是陈尸在一个小湖的岸边。他的尸首很快地火化了,但是他的骨灰盒里没有骨灰!像老舍这样的一个人,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他的思想倾向一向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他的写作一向是属于写实主义,而且是深表同情于贫苦的大众。何况他也因慑于形势而写出不少的歌功颂德的文章,从任何方面讲,他也不应该有他那样的结局。然而,不应该发生的事居然发生了。 老舍最后一部小说是《正红旗下》。1980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42页,97000字。这部小说作于1961年底和1962年。据胡絮青的代序说,这部小说的遭遇很惨,经过也很曲折。小说以写满人为主,而且是清朝末年的满人,并且是以义和团那个时代的骚动为背景。所以在体裁上当然与所谓“现代体裁”不同。老舍所以敢动笔写这一部早就想写的小说,是因为他以为他已获得允许可以“在一定的大前提之下自由选择体裁”,但是他想错了。1962年下半年,刮起了一阵“现代文字狱妖风”,株连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谁愿意莫名其妙

老舍散文集读书笔记4篇

老舍散文集读书笔记4篇 老舍散文集读书笔记1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读书,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宜乎大众的作家的作品,情感细腻,语句朗朗上口,生活是美好的,他俗不乏默,情不失活动力,这就是脱颖而出的文法。 读过不少老舍的散文,甚是喜欢。风景的《又是一年芳草绿》、《大明湖之春》让人们感到祖国的美丽,让人进入胜地,麻木的《耍猴》让人气愤,人们太愚昧无知了,讽刺的《鬼与狐》让人发笑,但笑完之后,又要沉思起来。在这些故事中,可能是因为他的笔力触及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险恶的可悲,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缘故吧,散文中有隐匿着某种独特的神秘,不断渗进入心,让人读后觉得其中有血有泪,有哭有闹,爱恨两境界。 《书》,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虽然爱学,但却不喜欢古文。读书时,像老舍小时读法不同,他读书不按先后,书中爱看看,不爱就不看了,跳过几页,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学习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方法便渐渐不用了,

我们越来越爱读书了。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四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人世间当年有众坏人打扮入党,让他写出《鬼与狐》。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唉!叹气,人们

【名家】老舍散文里的好词好句

【名家】老舍散文里的好词好句 天长地久天赐良机心旷神怡心领神会心 满意足心平气和如鱼得水恬不知耻如愿以偿如醉如痴如坐针毡任重道远依依不舍依依惜 别一往情深取长补短热火朝天千辛万苦 千言万语千载难逢事倍功半失之交臂诗情画 意轻描淡写受宠若惊受益匪浅 老舍散文的好句:1) 乐器只有一鼓一板,腔调又是那么简单,可是他唱起来仿佛每一个字都有些魔力,他越收敛,听者越注意静听:及至他一放音,台下便没法不喝彩了2) 他的每一个字像一个轻打梨花的雨点,圆润轻柔;每一句是有声有色的一小单位;真是字字有力,句句含情3) 故事中有多少人,他要学多少人,忽而大嗓,忽而细嗓,而且不只变嗓,还要咬音吐字各尽其情;这真是点本领!希望再有上成都去的机会4) 看书:在蓉,住在老友侯宝璋大夫家里5) 虽是大夫,他却极喜爱字画6) 有几块闲钱,他便去买破的字画;这样,慢慢的他已收集了不少四川先贤的手迹 7) 这样,他也就与西玉龙街一带的古玩铺及旧书店都熟识了 8) 他带我去游玩,总是到这些旧纸堆中来9) 成都比重庆有趣就在这里──有旧书摊儿可逛10) 买不买的且下去管11) 就是多摸一摸旧纸陈篇也是快事啊,真的,我

什么也没买,书价太高12) 可是,饱了眼福也就不虚此行13) 一般的说,成都的日用品比重庆的便宜一点,因为成都的手工业相当的发达,出品既多,同业的又多在同一条街上售货,价格当然稳定一些14) 鞋、袜、牙刷,纸张什么的,我看出来,都比重庆的相因着不少15) 旧书虽贵,大概也比重庆的便宜,假若能来往贩卖,也许是个赚钱的生意16) 不过,我既没发财的志愿,也就不便多此一举,虽然贩卖旧书之举也许是俗不伤雅的吧

老舍《春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1分) 春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

老舍散文读后感

老舍散文读后感 导语:读老舍先生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它能带来一 种轻松愉悦的感受,宛如清风拂面,仿佛偷来的悠闲自在, 犹如小孔中看世界,心中窃喜不断。那美妙的景色,悠闲的 生活,乐观的人生态度,浓厚的情感表达,无不让人深深沉 醉其中,使人真正明白生活的真谛,宛如置身天堂。老舍是 一个极富有幽默感的人,他的文章有时很幽默,有时有有点 忧伤。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本人来看看老舍散文集读后感吧!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 船不断前进。 读书,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宜乎大众的作家的作品,情感细腻,语句朗朗上口,生 活是美好的,他俗不乏默,情不失活动力,这就是脱颖而出 的文法。 读过不少老舍的散文,甚是喜欢。风景的《又是一年芳 草绿》、《大明湖之春》让人们感到祖国的美丽,让人进入胜地,麻木的《耍猴》让人气愤,人们太愚昧无知了,讽刺的 《鬼与狐》让人发笑,但笑完之后,又要沉思起来。在这些 故事中,可能是因为他的笔力触及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 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险恶的可悲,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缘故

吧,散文中有隐匿着某种独特的神秘,不断渗进入心,让人 读后觉得其中有血有泪,有哭有闹,爱恨两境界。 《书》,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虽然爱学,但却 不喜欢古文。读书时,像老舍小时读法不同,他读书不按先 后,书中爱看看,不爱就不看了,跳过几页,这是一种十分 不好的学习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方法便渐渐不用了,我们越来越爱读书了。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 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 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 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 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 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四望,天下第一泉,又 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 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 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 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人世间当年有众坏人打扮入党,让他写出《鬼与狐》。

臧克家《忆老舍》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忆老舍 臧克家 ①我第一次见到老舍,是1935年,在青岛。那年,他应国立山东大学之邀去任教,恰好头一年,我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离开青岛到山东临清中学教书去了。虽然我没有赶上受他的教导,但我和老舍的关系,是在师友之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到后来,成为亲密的朋友,尊师之感全没有了。 ②青岛,因为山东大学在这里,聚集了不少有名的学者、教授和作家。由于爱好相同,情感融洽,老舍、洪深、王统照、吴伯箫、赵少侯诸位,我们趁暑假的机会,不时聚在一道谈心,并辟了个小小的文艺园地《避暑录话》。 ③我和老舍相识、相交,至死不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1933年7月,我的第一本诗集自费出版了。一个无名小卒想出本书,比登天还难。这本《烙印》由闻一多先生写序,王统照先生做出版人,他们两位既出了力,每人还出了20元钱作为印刷纸张费用。出书不久,在当时影响很大的《文学》杂志上,一期刊登了两篇评介文章,一篇是茅盾先生写的,另一篇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评诗,不但别人,我自己也为之“既喜且惊”。他说:“设若我能管住生命,我不愿它又臭又长……我愿又臭又硬。臧克家是否臭?不晓得。他确是硬,硬得厉害。”由于这两篇评介,书店才接受了《烙印》这本小小诗集,我也算登了龙门——上了文坛。

④当时我所以“惊”,因为我觉得老舍是小说家,对诗,特别是为“名流学者”所看不起的“新诗”,不但看,而且看了还要发表议论,实在是万万想不到的!以后的事实证明,我当时并没有完全了解老舍,他不但是多面手,面面通,而且面面精!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老舍也是诗人。他能诗,不只是才华上的,而是气质上的。他新诗也写,有长诗《剑北篇》为证;旧诗写得很好,有才情也有功力。 ⑤有一次,我去拜访老舍,他把我引到他楼上的写字间里,我们二人并坐,随心所欲地漫谈。他说正在想写一个“洋车夫”的故事。他并没有谈故事的内容,不用说,这就是后来的《__________》了。当时我暗中惊异,“您怎么了解一个洋车夫呢?” ⑥1937年“七七”,我在北平听到卢沟桥打响了抗战的第一炮,10月间,我到了济南,在警报的空隙里,我去看望老舍。这时他在齐鲁大学任教,离乱中更觉到友情的可贵。“絜青和孩子们在一起吗?”我问他。他带点感动地回答说:“没法带她们出来呀,谁照顾谁呢?”他微微向上注视着什么似的,然后说:“国难当头,抗战第一,我们不能老把个人和家庭挂在心上呵!昨天,我在医院门口看见一个从前线下来的伤兵,面黄肌瘦,半身是泥土和血迹,大腿被打穿了。他不叫苦,很镇定地斜着身子,不能坐直。他忍着疼,不吭一声。大家对他充满了尊敬的感情。看看他这神态,我觉得我们的未来大有希望,种种个人主义的想法,太可耻了。”接着说:“我要用手里的一支笔为神圣的抗战服务,我不能到战地去,已经很抱愧了。”他告诉我,

老舍小说《我这一辈子》电影改编评析

老舍小说《我这一辈子》电影改编评析 (一)老舍小说《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创作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格外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我这一辈子》描写了一个旧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也是一个人生的大悲剧。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我这一辈子》的创作,正值老舍文学道路上“第一高峰”,他的艺术风格也就显得十分突出。他特别善于用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来反映社会生活里的大冲撞,他的笔触不是直接介入而是自然延伸到民族的命运中,从他诙谐与幽默的文笔中品味生活的沉重。 (二)石挥导演并主演的电影《我这一辈子》 1、剧情 电影以一个老警察的视角展开的:“我”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岁的“我”失业后,由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清政府的警察,目睹了清兵的腐败。“我”曾被派到秦大人家当门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秦大人倒台,“我”升了巡警,并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且成为好朋友。几年以后,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馆当门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却愈过愈穷,“我”被降为三等警察。“我”的妻子病死,留下了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紧急关头,“我”救助了地下共产党申远。抗战时,让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了监狱,狱中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但未及解放,“我”在街头冻饿而死。 2、幕后 1950年由中国文华影业公司摄制、石挥导演、杨柳青编剧的《我这一辈子》,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老舍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石挥作为一个伟大的导演、出色的演员,在创作上极大程度地忠实甚至可以说发展了原作,石挥的一生和老舍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共同的生活经历,相似的艺术气质,使得石挥改编起老舍的作品来有一种别人无法企及的自信与从容,加上石挥炉火纯青的出色表现,共同造就了这部中国电影史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么一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在1957自编自导完《雾海夜航》以后,因忍受不了无辜的批判,含冤自沉于黄浦江,终年42岁。当然,每每看到这部影片时,另一位不能忘却的人则是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太平湖的老舍先生,他们选择了相同的方式结束了“我这一辈子”。 石挥以一个老实善良甚至有些窝囊的老巡警的视角去听、去看、去想40多年经历的一切,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所显现的事实,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片展示的是一个人的悲惨命运,映射的却是时代的历史沧桑。正如有人所言:“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反映社会生活的大冲撞”。个人命运和民族历史相融合,让观众在悲剧世界里品味到悲剧的人生,在诙谐中体味到生活的种种辛酸、苦痛和沉重。整部影片完全是悲剧的人生在悲剧的世界里的真实展现。从影片一开始那“北京的老百姓,真苦啊”的一声感叹;从窄窄的街道上,灰暗的天空里,苍老无力衣着褴褛的“我”孤独地站着的画面里;到电影结束,老年的“我”的“哎呦,我这一辈子哪”的天问式的慨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力量。 1982年,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中国电影回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说:“我参加了这次电影展,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日本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说:“过去我只知道中国有个赵丹,现在我发现还有石挥。”石挥这位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史上的奇才,以他过人的才华创作了中国电影史上闪耀现实主义艺术光辉的不朽之作。这部作品不仅成为1950年

《老舍和孩子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舍和孩子们 冰心 我认识老舍先生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一个冬天的下午。这一天,郑 振铎先生把老舍带到北京郊外燕京大学我们的宿舍里来。我们刚刚介绍过,寒暄过,我给客人们倒茶的时候,一转身看见老舍已经和我的 三岁的儿子,头顶头地跪在地上,找一只狗熊呢。当老舍先生把手伸 到椅后拉出那只小布狗熊的时候,我的儿子高兴得抱住这位陌生客人 的脖子,使劲地亲了他一口!这逗得我们都笑了。直到把孩子打发走了,老舍才掸了掸裤子,坐下和我们谈话。他给我的第一个难忘的印 象是: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的人。 从那时起,他就常常给我寄来他的著作,我记得有:《老张的哲学》、《二马》、《小坡的生日》,还有其他的作品。我的朋友许地山先生、 郑振铎先生等都告诉过我关于老舍先生的家世、生平、以及创作的经过,他们说他是出身于贫苦的满族家庭,饱经忧患。他是在英国伦敦 大学东方学院教汉语时,开始写他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的; 并说他善于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很有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风 味等等。我自己也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 辛酸、向往与希望。他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黑暗里又看到了阶级 友爱的温暖和光明。每一个书中人物都用他或她的最合身份、最地道的北京话,说出了旧社会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创伤。这一点,在我们

一代的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 我们和老舍过往较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期间的重庆。那时我住在 重庆郊外的歌乐山,老舍是我家的熟客,更是我的孩子们最欢迎的人。“舒伯伯”一来了,他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就一窝蜂似地围了上来,拉住不放,要他讲故事,说笑话,老舍也总是笑嘻嘻地和他们说个没完。这时我的儿子和大女儿已经开始试看小说了,也常和老舍谈着他的作品。有一次我在旁边听见孩子们问:“舒伯伯,您书里的好人, 为什么总是姓李呢?”老舍把脸一绷,说:“我就是喜欢姓李的!——你们要是都做好孩子,下次我再写书,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孩子 们都高兴得拍起手来,老舍也跟着大笑了。 因为老舍常常被孩子们缠住,我们没有谈正经事的机会。我们就 告诉老舍:“您若是带些朋友来,就千万不要挑星期天,或是在孩子 们放学的时候。”于是老舍有时就改在下午一两点钟和一班朋友上山 来了。我们家那几间土房子是没有围墙的,从窗外的山径上就会听见老舍豪放的笑声:“泡了好茶没有?客人来了!”我记得老舍赠我的诗笺中,就有这么两句: 闲来喜过故人家, 挥汗频频索好茶。 现在,老舍赠我的许多诗笺,连同他们夫妇赠我的一把扇子—— 一面写的是他自己的诗,一面是胡絜青先生画的花卉,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都丢失了!这个损失是永远补偿不了的! 抗战胜利后,我们到了日本,老舍去了美国。这时我的孩子们不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8篇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8篇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1 读老舍先生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它能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宛如清风拂面,仿佛偷来的悠闲自在,犹如小孔中看世界,心中窃喜不断。那美妙的景色,悠闲的生活,乐观的人生态度,浓厚的情感表达,无不让人深深沉醉其中,使人真正明白生活的真谛,宛如置身天堂。 “天堂”,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的渴望与追求。可当人们轻易地拥有并坐享其成时,却发觉“天堂”给予自己的并不是所想要的幸福,而是一种无聊、空虚的美好掩饰。这时“天堂”的实质便是地狱。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生活的意义,多在于付出,而不在于一味索取。 人生仿若一张鱼网,并非一撒一收间就可收获鲜鱼,而需心境平和地找准时机,勤于劳作。好似水般淡泊的人,以勤勉为本,不管时间如何周而复始,心中仍是平静。 老舍先生曾写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如此有益身心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想起那穿行花草间的老者,游目骋怀,做生活的主人,不禁沉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闲逸

之情,用其花养其心德,看透人世凡俗。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般衬托生命的真谛。 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不就是生活的真谛吗? 百年后物是人非,一切都在不知中变迁。松柏翠竹,冬日寒雪,皎皎月色,绚烂星辰,何曾有思?寰宇内没有永恒的生命,没有永恒的星宿,没有永恒的回忆,有的只是永恒的变迁。 孩提时无忧无虑,青年时逍遥自在,壮年时谨慎小心,直至半百后痛定思痛。蓦然回首间生活已近尽头,才幡然悔悟…… 什么是理想的“天堂”?它是一个过程,一个在追求我们梦想中苦与乐的过程,它是一种心境,一种在平庸生活中以悠然心态去客观看待人世盛衰、花开花落、潮起潮退的心境。 苍穹有雾霞虹影陪伴,自然有缤纷四季陪伴,过往有晨钟暮鼓陪伴,而我们只有它来作伴。 人生在勤,只为了更为美好的未来!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2 老舍是一个极富有幽默感的人,他有时将幽默当作一种武器,有时将幽默用作一种包容。如在《挤火车》中,用

老舍《讨论》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舍《讨论》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现代文阅读(一)(14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8~10 题。 讨论 老舍 日本兵到了,向来不肯和仆人讲话的阔人,也改变得谦卑和蔼了许多,逃命是何等重要的事,没有仆人的帮助,这命怎能逃得成。在这种情形之下,王老爷向李福说了话:“李福,厅里的汽车还叫得来吗?”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 “外边的车大概不能进租界了。”李福说。 “出去总可以吧?向汽车行叫一辆好了。”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 “铺子已然全关了门。”李福说。 “但是,”王老爷思索了半天才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离开这日租界;等会儿,大兵到了,想走也走不开了!”李福没作声。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 “老爷,日本兵不是要占全城吗?那么,各处就都变成日租界了,搬家不是白费——”“不会搬到北平去呀?你——”王老爷没好意思骂出来。“打下天津,就是北平,北平又怎那么可靠呢?”李福说,样子还很规矩,可是口气有点轻慢。 王老爷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待了半天:“那么,咱们等死?在这儿坐着等死?” “谁愿意大睁白眼的等死呢?”李福微微一笑,“有主意!”“有主意还不快说,你笑什么?你——”王老爷又压住自己的脾气。 “庚子那年,我还小呢——” “先别又提你那个庚子!” “厅长,别忙呀!”李福忽然用了“厅长”的称呼,好象是故意的耍笑。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占了北平,我爸爸就一点也不怕,他本是义和团,听说洋兵进了城,他‘拍’的一下,不干了,去给日本兵当——当——” “当向导。” “对,向导!带着他们各处去抢好东西!” “亡国奴!”王老爷说。 “亡国奴不亡国奴的,我这是好意,给老爷出个小主意,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你瞧,我爸爸不过是个粗人,还能随机应变;你这一肚儿墨水,不比我爸爸强?反正老爷在前清也作官——我跟着老爷,快三十年了,是不是?——在袁总统的时候也作官——那时候老爷的官运比现在强,我记得——现在,你还作官;这可就该这么说了:反正是作官,为什么不可以作个日本官?老爷有官作呢,李福也跟着吃碗饱饭,是不是?”“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 “老爷,你要这么说呢,李福也有个办法。”王老爷点了点头,是叫李福往下说的意思。“老爷既不作卖国贼;要作个忠臣,就不应当在家里坐着,应当到厅里去看着那颗印。《苏武牧羊》,《托兆碰碑》,《宁武关》,那都是忠臣,李福全听过。老爷愿意这么办,我破出这条狗命去陪着老爷!上行下效,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唱红脸的,还是唱白脸的,总得占一面,我听老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