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舆论已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言论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有不少网络舆论引发的事件,例如:“动车事件”和“虐猫事件”。本文通过写一些具体的的案例来分析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及其应对的措施。最终达到使网络舆论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更多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

网络舆论事件效应舆论监督理性发展

这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伴随这网络的迅速发展壮大到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这就形成了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即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及各种利益集团制造

的舆论等。

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产物,他不仅有网络具有的普遍特点即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还具有自身拥有的本质特征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开放性、难控性的特点。

二、随着网络舆论的普遍与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影响越来越大。

(一)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以充分的反映民情,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在网上参政议政也使得网络问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网络问政有利于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坐到敢说话、说实话,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民情,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人翁的地位。

(二)有限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化、公平化、公开化、透明化,让人民群众了解实情,揭晓真相。

去年7月23日,涌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事后网民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使得整个事件的情况都暴露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网民通过对铁道部的质疑,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不满与看法。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一再做出承诺,要彻查此事。温总理也表达要还真相给大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且网民的愤怒质疑情绪愈演愈烈,事故至少导致39人身亡,192人以上受伤。因此,中国铁道部已有几位高官因腐败被调查落马,而且发现同样的几个高铁项目也存在技术故障问题。通过这件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也不得不重视网络舆论,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压力之强大,同样通过这件事网民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也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三)推动防腐工作的更好开展,提高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觉悟,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

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防腐工作也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

大力打击腐败分子,加强防腐工作,所以在防腐治腐问题上颇有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网络的开放,公民可以自由开放的发表自己真实的言论,官员的言语行为也都在网上公开,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百姓的监督。例如周久耕的天价香烟事件。周久耕是一位深藏不漏的腐败官员,就是因为一盒天价香烟被网民发到网上,引起了人民对官员高消费的猜疑,在纪检部门的调查下,其腐败的丑行得以暴露。可见,网络舆论监督优于传统舆论监督的地方,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把身边发生的事,及时的发送到网上,对政府官员及时进行监督,这就扩大了监督范围,提高防腐的工作效率。以上案例说明了,民意不可驳,网络舆论力量的强大,防腐意识要人人有,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官是百姓的官,政府是百姓的政府,凡是违背民意的官与政府必会被百姓推翻。

(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网络是一个公众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是一个信息集聚的平台。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对好人好事进行褒奖,对高尚伟大的精神加以发扬光大。一个人优秀的行为可以让数千万的人知晓,成千上万的人推崇一个人优秀的品质,有助于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一个人做坏事,道德品质败坏,会遭到网民的指责与唾弃。网络舆论可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净化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网络舆论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还可以促进社会全方面和谐有序的发展。

三、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论的正面效应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网络舆论是一

把双刃剑,我们不能不看到它也存在的一些负面效应。

(一)网络舆论使网民片面的看问题,不能清楚的分析事物,导致对事物刻板成见、夸大其词。

刻板成见是指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进行社会分类,或隐或现的体现出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于喜好,而人们在接收信息或发表意见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评价分析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好的一面,必然会有其坏的一面。而许多网民分析对待事物不客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看到其好的一面或只能看到其坏的一面,而且把它单一的一面无限放大,还有的情况是一概而论,一棒子打死所有人。例如:人们在对待“富二代”、“官二代”这个名词的时候,只能看到它的不好,而且所有只要和“富二代”“官二代”沾边的都认为是不好的,会产生一种厌恶憎恨的心理,甚至会攻击他人,对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样人们在解读一个信息的时候就会很偏激,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是时候也会夸大其词,导致舆论导向偏颇,影响他人辨别是非,认清事物的能力。

(二)网络舆论可能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

由于网络具有自由开放性的特点,网民的舆论不受限制,无论是舆论的内容还是发表舆论的时间地点都不受限,而且网络具有匿名性,发表言论的网民没有身份的限制与认证,免不了会随意发表一些虚假的言论。他们或是出于恶意的攻击,或是为欺诈骗钱、欺诈盈利,亦或是为扰乱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在“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网络舆论呈现出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虚假信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网络舆论的正面效应。所以人们对网上的一些信息难以甄别,导致思想上的混乱以及行为上的极端,影响个人、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三)网络舆论中法制制约的缺失会使网民侵犯他人的权利。

网络是一个公众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人们在利用网络对一些公共事件,尤其是政府或行政官员的行为、举动进行监督。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既缺少法律的强制与道德的约束,网民往往会不顾及法律的规定与道德的底线,也忘却了自己的身份,肆意的发表言论,

以泄自己心头之恨。这样一来不仅会侵犯他人的权利,而且自己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与道德的谴责。例如:“网上虐猫事件”,这个事件是一位女士用高跟鞋残忍的杀死一个可爱的小猫,并把这个视频过程发表到网上。这件事让无数人愤慨,一时间网上充满了谩骂与指责,并有人把这位女士的个人信息放到网上,以至于这位女士受到无数的骚扰与人身攻击。在这件事中网民就侵犯了当事人的人身权与隐私权,从这件事人们就开始关注“人肉搜索”的问题。学术界与法律界也开始关注网络舆论的尺度与法律问题。

四、综合以上分析,出现以上负面效应的原因如下:

(一)社会转型期舆论的不稳定性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过渡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与改革的深化,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在这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环保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贫富差距较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加剧了舆论的不稳定性。

(二)法制法规监管不到位

我国是一法制的社会,由于我国的国情,现阶段我国法律体系不是很完善,立法不是很全面,有些问题没有法律依据,或是没有惩罚依据,执法人员也懈于执法。由于网络本来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的特点,现有的法律很难发挥应有的效力。

(三)网民的道德素养不高

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强调精神文明的建设,但是精神文明相对于落后,一部分人道德素质不高,道德意识薄弱,再加之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自由性的特点,一些网民不顾道德的约束,一再触犯道德的底线,发表一些不道德的言论,做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四)网络舆论缺乏把关人,网民情绪化严重

网民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身的情况发表一些片面的、偏激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在网上宣泄自己的情绪。而有一些网民辨别能力差,人云亦云导致非理性的共鸣。而网络舆论又缺乏把关人,不能将一些虚假的信息屏蔽,也没有一些权威人士来引导正确的舆论。

五、综上所述,网络舆论的正面效应非常值得肯定,在网络发展的这几年来,民众通过网

路络舆论来表达心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充分的捍卫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但是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影响很大,不容忽视。根据以上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我认为社会各界应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来完善网络舆论,净化网络舆论的环境,弥补网络舆论的不足,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大力打击恶意中伤他人、欺骗他人、扰乱人心、破坏社会安定与和谐的不法分子。以下就是我提出的对策:

(一)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借助专业化的权威化的网络评论专员的力量,来引导网民的舆论,设置舆论把关人。

网络上的信息量大,网民无法辨明真假与是非。在这个时候,网民无所适从,他

们就需要意见领袖出来引导他们,为他们解释疑惑,辨明是非真假,意见领袖代

表性权威性的言论,能够强化主流言论,使网民言论朝理性发展。设置把关人很

重要,在网民传播发表一些言论时,这些把关人应审查核实网民传播的信息是否

真实可靠。对与一些虚假信息危害社会和谐安定的信息应予以屏蔽、删除、控制,

以免错误的信息误导了网民,使网民充分发表自己言论的同时,不受他人言论的

影响与误导。

(二)加强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道德与法制建设

重视道德的建设,提高网民的素质,加强网络传播教育。网民在发表言论的过程

中,应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也要自我教育。对与一些不

道德的、不负责任的、偏离事实的言论进行抨击,进而有利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

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责任意识,坚决不发布虚假的信心与言论,坚决不

发表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言论。政府、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与教育,整体上提高网民素质。

重视法制建设,完善网络立法,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是网络正常有序的发展的前提,然而先阶段,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所以导致网络舆论的发展也

存在一些问题,法律对网络的监管不到位,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的

特点,使得法律更显得无济于事。面对一些虚假信息的泛滥,侵犯当事人的权利,

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问题,我国应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做到网络监管有

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制建设,做到依法之网。

(三)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共同推进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

单纯的网络舆论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媒体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重要力量,

也是公民获得新闻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是引导社会舆论的领头兵,传统媒体在

很多方面影响制约着网络信息的传播,传统媒体所报道的事件会成为网络关注的

热点,传统媒体与网络相结合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大,传

统媒体应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防网络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网络应与传统媒体

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使舆论朝着健康理性的方面发展,共同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切实维护人民

利益方面发挥作用。

(四)政府应建立有利于网络监督的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有效的制度是保障网络监督发展的条件,建立于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使政府

决策透明化、公开化,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实行信息公开化,使公众及时准确的

了解事实的真相,建立网上信访制度,广泛的收集民意,听取民声,让群众发表

意见与建议,及时向社会公布事实真相,及时解决问题,公开社会热点问题,增

强政府信息的透明度,这样不仅会有效的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与泛滥,也可以确

保社会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五)大力依托技术手段进行调控网络舆论

网络的发展与技术密不可分,但技术本来就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正如对技术

持批判态度的超越论者埃鲁尔所说:“技术制造出一个无所不能的世界,具有自

身的规律,排斥一切传统。”网络舆论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的影响,尤

其是高新科技,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发展依赖高科技,另一方面它的调控管理更离

不开高科技。单靠行政手段来监管网络舆论是很难达到监管的目标的,也不能适

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网络控制技术还相对落后,我们应大力发展科技,

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来阻止一些不良信息不良网站,对一些言论要进行审核筛选,

将不符合要求,不合法的,有悖于社会发展的信息予以屏蔽,或彻底删除,也应

查出不良信息不法分子的来源与身份,将其彻底绳之于法,利用网络监管网络舆

论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手段。

六、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会更加优化,网络氛围更加良好,网络舆论会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更好的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效应,克服网络舆论自身的缺陷,减少其负面效应的影响。

参考资料:

1.孔建会:《浅析网络舆论监督》

2.常惠:《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分析》

3.人民网:《十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与引导》

4.董敏:《网络舆论监督的负效应和伪监督现象的研究》

5.人民网:《中国网络舆论的自由标准是什么》

6.

学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了,网络媒体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网络为代表新媒体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最终的发展形态是什么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对传统媒体和普通受众意味着什么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及学校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相应的,不断关注网络舆情走向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还原事件,客观报道事件并最终深化新闻的重要环节。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一)网络舆情的学科属性 网络舆情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门包含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信息学的边缘学科。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政治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与民主的发展以及与公共政策的联系,还有网络民意与选举的关系和直接民主的可行性;社会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社会分层、过程、变迁、趋势和原因,网络舆情对人格的影响,公共情绪的控制,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法律制定和法院裁决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舆情预测社会运动等;传播学主要研究网

络舆论导向的策略和传播途径。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第二种说法,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综合上述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如何定义,网络舆情总是离不开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等关键词,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而网络舆情是可测可控的,其四大可测要素包括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 (三)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国内从事公开网络舆情研究和监测的各类机构很多,已初步实现各领域覆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摘要:现如今,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而网络舆论也越来越重要,在人们生活中影响越来越来大,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大大加深,在这混杂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应冷静思考,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和正确处理相关网络舆论事件。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舆论正确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变得很普遍,甚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网络,他们经过网络可以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以及学习自己不懂得知识和了解时事,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它扩大了人们的视眼,让人们不再只活在自己周围的那个小区域里面。而网络生活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影响力也在逐渐的加强,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的地位也在逐步的提升,面对网络舆论的现状,逐步的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 当代学生应学会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如果我们没有正确使用网络,或者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那将造成我们对社会的误解及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 网络舆论就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而简单的说,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在网络的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事情。通过网络,就可能变成一件众人所知的大事,引起众人的关注,成为每个人口中的话题。而网民的语言和舆论也将引起对当事人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当事人要么变成大家的偶像,那么就变成大家的“敌人”。 不久之前,在网上发表的《DHA借势口碑传播》,这份策划方案是意在抹黑伊利集团的儿童奶产品QQ星,目的即是制造民意,打击QQ星的市场份额,操纵利用非主流媒体,攻击深海鱼油,引发社会公众对深海鱼油产生关注,进而产生恐慌。这份策划案的执行堪称到位,一周时间内,问答类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地密集出现了关于深海鱼油的帖子,然后再引出伊利QQ星。《抵制伊利集结号用我们的行动救救孩子》一帖甚至获得了超过20万的点击量。而这种突破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利用网络引起大众舆论,对整个行业形象和信誉造成的伤害,误导了人们,使网民们妄加猜测,进而舆论越演越烈,使得人们活在恐慌之中。然而后来经过警方证实调查,并无此事,是蒙牛集团液态奶事业部的一个产品经理为了自己私人利益而胡乱编测的。 由此可知,有些人借用网络舆论来进行炒作,来谋取自己利益或进行商业竞争。而他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弱点:一个人说有老虎,人们不会相信;三个人说有老虎,人们就会相信。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而妄加推断。要了解事情原由及通过多方证实后,我们才能下结论。 然而网络舆论也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它起到了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例如,有一个人做了好事,被其他人发现了。就把这件事传在网上,而得到网民们的赞扬。最主要的是提高了网民的意识,使人们像这位好心人学习,使世界到处充满爱。 曾经一个贪官,他每天做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发在网上。里面是记录他每天和哪些人吃饭、喝酒及怎样贪污受贿的事情。而这时有关于这个的网络舆论一片哗然,让人们知道了这个贪官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让这个贪官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同时也捍卫了我们的法律,保护了人们的财产。由此可知,网络舆论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通过网络舆论,我们可以揭露他们的丑行,批评他们的错事及给他们提出建议,使他们进行改正。 以上说明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及社会,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网络舆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有利于汇集意见,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使民意表达得到真实、充分的体现,成为人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同时也能够加强我国人民的团结意识。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络舆论又存在思想偏离现象,容易消解权

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

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 内容提要针对微博(微型博客)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现状,本文结合几个微博网站的特点,着重探讨了微博对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并借用“长尾理论”和“短板理论”阐述了微博舆论影响力的来源,最后作出了相应的诠释图。 一、问题的提出 舆论,是公众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对与自身或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和舆情、民意相比,舆论的概念相对狭窄,舆论须是公开的公众意见,且舆论必需依靠媒介的传递作用。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局限于主流媒体对社会意见的多数化反映;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大量涌现,改变了舆论发生、发展和反映的方式。 “模式”是对重复出现的现象的总结,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作用模式。本文中“舆论生成模式”是对舆论如何被产生、集合及反映等的一种概括,并探索将舆论生成模式分为微观生成模式和宏观生成模式,微观的舆论生成模式倾向于对舆论生成机制的描述,如“把关人”、“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宏观的舆论生成模式侧重于探讨社会传播环境改变后舆论生成模式的宏观变化,也就是对大众、互联网络、社会现实、网络受众等相互关系的考察,本文侧重于对宏观的舆论生成模式的探讨。 以往生成模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我们对原有的方案可以一再利用。如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广播、电视根据现实的宣传需要,可以进行由下而上的舆论反映,或是由上而下的舆论引导,在这个阶段,政府主导的传统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核心,舆论是相对集中的,主流舆论的生成模式也较为简单。但互联网的出现激发了舆论生成模式的变化,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越来越多的论坛、群、圈子以及各种即时通信工具开始出现,使网民的话语表达权得到了充分发挥,政府和传统媒体开始重视互联网上的群众意见,以积极发现问题,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我们看到,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山西黑砖窑事件的解决等都受到了网络舆论力量的推动。 2008年以后,微博在我国开始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出现,如新浪微博、嘀咕微博等。在微博之前还出现了其他很多网络交流工具,如聊天室、论坛、贴吧、博客、SNS、即时通信等。从形态上看,微博集成了Web2.0时代网络交流工具的许多特征,包括博客的记事,聊天室的即时滚动,论坛的跟帖排列,SNS的好友添加、即时通信的快速交流和传递等。现在,国内的多数微博还可以进行多种手段的信息发布和同步。 可见,微博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形式,它具有不同于以往网络传播手段的特点,并表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因此,研究微博对以往网络舆论生成模式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微博的内容特点和用户特征 具体来看,当今多数微博客传播的内容仍比较琐碎,多为用户的个人生活信息,即使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排行也差异巨大。以嘀咕微博、9911微博和Fllow5微博为例,2010年1月22日的热门榜上的话题与网易新闻、人民网新闻的一周排行相同之处甚少,在这几个微博网站上出现较多的话题是“过年”、“寒假”、“阿凡达”、“海地地震”、“腊八”、“降温”、“考研”等。 从用户特征来看,微博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热门话题中的“寒假”、“考试”等话题居多,体现出学生群体较为活跃,以9911微博客为例,截至2010年1月22日,最活跃的前50名用户中,除了机构用户和未标年龄的用户外,仅有一名60后,两名70后,80和90后则占到16名,这样的年龄结构符合CNNIC对网络用户年龄分布的调查;另外,像新浪微博和9911微博都努力用名人微博提升网站人气,嘀咕微博则有“名人堂”栏目;滔滔微博和Follow5微博对名人效应的依赖则均不明显,滔滔微博的用户特点是以QQ用户为主,Follow5微博与嘀咕微博共有的一个亮点是,可以把全国用户的微博发布按地理位置即时显示在一幅中国地图上。 三、微博的舆论影响机制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也促进了我国社会民主制度、宣传制度的发展,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来了影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但我们更要清楚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报道和传播的事件本身不够确切,有些甚至是谣言,而网络就成了这些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误导舆论走向。大多数网民面对此类消息,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大部分网民也很容易将个人情绪和倾向带入言论。此外,还产生了网络黑社会等利益群体利用网络操控舆论。 谣言四起误导网民 舆论并不总是积极、正确的,这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消极、错误的舆论如谣言、谬理等负向舆论同样是舆论的一种,在社会中存在,并起着消极、负向的作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散发虚假信息,或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造成网络群体理解差异,进而形成谣言,欺骗网民,误导舆论。 谣言在网上传播已经成为一大社会景观,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例如2009年5月网民关注的杭州飙车案,人们质疑“70码”的同时也记住了散布“被告人胡斌是替身”的谣言的熊忠俊。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的谣言,引发网民猜疑,误导了公众舆论,扰乱了公共秩序,最后被依法行政拘留。再如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北京、内蒙古包头、河北廊坊、邢台四地陆续出现了当地将发生地震的谣言,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和恐慌。谣言在网上传播往往具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而政治类的谣言则更具煽动性和破坏性,大多数网民缺乏理智判断,无形中推动了负向舆论的扩大,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加剧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从2008年12月,由姜岩的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始,网络言论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受到广泛重视。“网络暴力第一案”是网民言论不理智乃至升级到现实中暴力行为导致的,凸显了部分网民社会道德准则的扭曲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言论带有情绪性、非理性、偏激

负面网络舆论问题

负面网络舆论问题值得关注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论坛的兴起,庞大的网民群体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舆论有利于促进事态真相的揭示,公民素质的提高,同时还促进了我国的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传统媒体之外的最重要的党和国家的思想舆论阵地。但是由于网络舆论开放性、匿名性、低门槛、后果的无责任性等特点,出现不少负面舆论,存在的很多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一个人隐私侵权 网络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最典型的就是人肉搜索 , 如在虐猫、铜须门等一系列事件中, 人肉搜索对事件的走向和最终演化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但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而且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生活。 二伦理道德失范 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导致网民伦理道德的失范。如“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中,网络舆论开始一边倒的同情死者,其后网络舆论又来了一个惊天大逆转,认为这样的恶少罪有应得。在整个网络舆论的话语系统中,由于欠缺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导致舆论参与者们偏执地沉溺于迎合自己喜好的论述和观点,懒于思索或形成深层的想法、观念。 三政府信任危机 网络话语权的失衡,大量的负面甚至反动舆论聚集在网络上,闯入人们的视野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舆论话语权的垄断,极大

地冲击着主流媒体的权威,使网民和非政府组织控制着部分网络舆论的导向。如有些论坛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把政府称作“政腐”,把中央称作“天朝”,极尽所能的扭曲政府决策,大肆宣扬官员腐败问题,侵蚀广大网民的思想,煽动反共反政府浪潮,破坏国家稳定,千方百计使党和政府失信于人民。 四影响社会和谐 网络舆论还混杂着大量的谣言、暴力、色情内容, 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和谐。如最毒后妈事件, 数百万网民口诛笔伐, 污言秽语不堪入目,极尽人身攻击和谩骂之能事,致使当事人几欲自杀, 然而最终证实媒体前期报道的是虚假新闻, 这些言论不但暴露了网络舆论语言上的很多问题,甚至无意中也摧毁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我国的网络舆论还在初级阶段,发展并不成熟,虽然受匿名性、低门槛等固有属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中国特有的环境使然。我国舆论主要集中在各种具有争议、关涉公众利益的事情上。而且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统计, 在我国2亿多的网民中, 24 岁及以下的人数占近51%, 近80%来自社会底层, 有74% 的网民收入在2500 元以下, 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占了较大的比重。年轻、不富裕、社会地位不高等特点使得众多网民无法成为社会的主导者,面对片面报告和各种谣言更容易偏听偏信、盲目跟从,影响事态的发展。如何确保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完善网络舆论相关法律,亟待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并加以解决。

(完整版)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成品)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

摘要 网络舆论,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用来批判、评价时事等等的一种方式。在网络上实施的公众舆论,整个社会已经对它的现状和冲击力开始进行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需要指出的是,其舆论具有的影响力有它积极影响的同时,当然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然而,对于负面的效应,我们就要采取对应的措施,让其舆论的危害性降到最小。在当前的新兴媒体下,出现了大量公众议题,这些公众议题就变成了用来召集公众意愿、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因为有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价值观取向、传媒行业市场的竞争、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个人或群体的认知偏见以及国际舆论斗争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于网络舆论的作用机制现在还并不够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网络舆论影响力积极影响的发挥。通过分析“复旦投毒”案发展进程中的中的网络舆论,剖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影响力分析复旦投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used as a criticism, a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and so on.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e whole society to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act to the strong concern and discussion.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has the influence has its positive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of course, had a negative effect.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positive side, give full play to its supposed to function;However,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we will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dangers of public opinion.Under the current new media,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issues, the public issues becomes used to summon the public will, important platform of expressing personal opinions.Because of the values orientation of network media practitioners, media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on, social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international opinion struggle, and now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舆论已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言论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有不少网络舆论引发的事件,例如:“动车事件”和“虐猫事件”。本文通过写一些具体的的案例来分析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及其应对的措施。最终达到使网络舆论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更多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 网络舆论事件效应舆论监督理性发展 这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伴随这网络的迅速发展壮大到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这就形成了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即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及各种利益集团制造 的舆论等。 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产物,他不仅有网络具有的普遍特点即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还具有自身拥有的本质特征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开放性、难控性的特点。 二、随着网络舆论的普遍与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影响越来越大。 (一)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以充分的反映民情,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在网上参政议政也使得网络问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网络问政有利于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坐到敢说话、说实话,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民情,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人翁的地位。 (二)有限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化、公平化、公开化、透明化,让人民群众了解实情,揭晓真相。 去年7月23日,涌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事后网民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使得整个事件的情况都暴露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网民通过对铁道部的质疑,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不满与看法。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一再做出承诺,要彻查此事。温总理也表达要还真相给大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且网民的愤怒质疑情绪愈演愈烈,事故至少导致39人身亡,192人以上受伤。因此,中国铁道部已有几位高官因腐败被调查落马,而且发现同样的几个高铁项目也存在技术故障问题。通过这件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也不得不重视网络舆论,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压力之强大,同样通过这件事网民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也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三)推动防腐工作的更好开展,提高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觉悟,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 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防腐工作也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没个家庭都会有网络方面的接触,因而网络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的迅速快捷等优势,再加上网上的匿名制和无规则性,导致网络舆论的影响愈发强大。中国网民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而以即时、互动为特点的网络传播方式,更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网络的发展使民众的舆论监督更直接、更有效。“华南虎”的造假案,“天价香烟”的腐败案,孙春龙网络上书案,以及“奥运火炬遭劫”全球华人网友的互动,网络无不以其公众性、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多元性,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力量。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促进了民众参与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作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但是凡事有利必定有弊,那么网络舆论的迅速发展的利弊在什么方面呢?两者之间需要怎样的协商以致可以达到平衡呢。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现今网络成为人们群众反映心声的一个良好平台,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上传播,对某一焦点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而当今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两会召开期间,许多民众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呼声,为社会的公平公正当然做了不小的贡献。例如农民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东被“收容”致死事件,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应,赢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有利于政府注意保护农民工的利益。网络舆论就相当于面对面,它可以解民疑,使政令更加畅通,可以减少腐败,加强民主,杜绝暗箱操作,使见不得阳光的行为无处藏身。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群策群力,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第二网络舆论具有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汇集各种优秀的思想舆论,推动社会的发展,由于网络的无限制性,因此,在网络上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也更为真实,并且网络的宽容性很高,可以对万千思想进行筛选组合,形成新的想法,可以极大的扩充人们的视野,达到思想的碰撞。网上议政带来的舆论监督已经形成,给政府改进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网络建立更加便捷通畅的沟通渠道,对推动问题的解决,为国家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网络舆论的发展壮大除了利以外呢,还存在的几大弊端:首先,由于它是匿名制,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没有追究责任的具体措施,因为很多人在网络上会无所顾忌的发表反共反人民的言论,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利的影响,有少数人提供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混淆视听、经查纯属子虚乌有。这种缺乏自律意识,无视社会责任的轻率行为既浪费了政府的监察成本,又伤害了网络作为沟通渠道的声誉。有的与网友讨论不讲道理,乱扣帽子,用强势的言辞压人,甚至危言耸听,动辄对别人进行无理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些都给网络的风气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网络和谐环境的建立,对于舆论的监督也没有起到推进作用。其次,缺乏网络监管易导致“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利,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人肉搜索,由于人肉搜索的不规范性,它已经把舆论跟司法混为了一谈,很多人肉搜索都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安全损失,特别是乱发虚假新闻进行打击报复的人给被害者带来了不小的创伤,,“人肉搜索引擎”导致的权利滥用、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而由此引发的网络混战和道德滑坡反而刺激了更多网民参与进来,当网络群体聚集一起,人肉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叠加膨胀,随时暗含着社会的隐患。这正是网络舆论不规范化的体现,网络信息过滤机制较少,信息庞杂而缺乏客观性。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形成的群体心理机制因缺乏有效地监管。最后网络“泛媒体”特性易造成新闻失真,网络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特征为网络传播带来较大的便利,网络舆论监督在传播方式上可以看成多人对多人的信息交流融合。网络媒介传播的多维性、网络覆盖的广泛性等

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2659404.html, 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作者:闫旭凤 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12期 摘 ;要:微博作为自媒体的新生力量,正在动摇着传统舆论的中心地位,成为滋生网络舆论的新中心。庞大的使用群体和细胞分裂式的传播速度,使得微博成为“民主、自由”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微博也蕴含着谣言恶性化、侵权等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微博给网络舆论带 来的负面作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引导性意见,这对营造公平正义的网络舆论环境,真正赋予公民言论自由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博;网络舆论;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58-02 微博,也称“围脖”,来源于英文单词“Micro-blogging”,即微型博客。它是一个基于 Web3.0新兴起的供用户信息分享、传播与获取的平台[1]。作为新兴的交流方式,微博的“微”字体现出其迷你版的特点,即任何人都可随时地反映自己生活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阅读、评论、转发朋友的信息。近年来,微博使用者的急速增长,使得网络言论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盛会,与此同时,虚假信息及被刻意歪曲的言论也纷至沓来,阻碍了中国舆论的理性化进程。因此,研究微博对于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是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现实要求。 一、微博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一)谣言恶性化 早在2010年6月,文坛泰斗级人物金庸便在微博上蒙受“被逝世”,同年12月,微博再次传出金老先生去世的信息;随后2011年10月,金庸先生在微博上又一次遭受“逝世”;时至今日,关于金庸老先生被死亡的微博谣言出现了几十次。除了八十多岁的金庸先生被“被去世”外,著名演员六小龄童、著名散文家余秋雨、著名喜剧演员赵本山以及成龙等也经常遭遇“被死亡”。名人“被去世”的谣言不仅此起彼伏,随着微博遍及到中国的各个角落,相类似的流言可谓是千态万状、五花八门,呈现出恶性化趋势。 微博谣言之所以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一个关键因素是微博的更加便利性和爆炸式的传播效果。微博准入门槛的零距离设置,在赋予更多草根发表自我意志的同时,也为谣言的形成提供了轻快的步伐。加上匿名性这个“面具”的保护,众多围脖们便会肆无忌惮地发言,由于缺失了传统媒体中的约束力和道德感,不实言论、虚假信息便会随口而来。另一方面,微博的“转

网络舆论的影响

2007 年12 月 第6 期( 总第69 期) 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Journal of A dultEducat ion of Gansu Po 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Dec. 2007 No. 6(General No. 69) 收稿日期: 2007- 10- 11 作者简介: 文欢( 1981- ) , 女, 甘肃嘉峪关人, 甘肃政法学院助教, 传播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舆论学。 基金项目: 课题得到甘肃政法学院青年项目资助。 论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魏文欢 (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网络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很多重大事件的讨论中来, 进而形成对该事件的网络舆论, 但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 其影响力既有正面积极的因素, 也有负面的因素, 大量的网络舆论也充斥着非理性的声音, 使人们失去对事件的正确的判断, 本文试图从正面和负面效应这两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舆论; 正面影响; 负面效应

近年来,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它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日益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这其中, 网络舆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内外重大事件, 大多能通过网络引起大众对这些事件广泛的参与和讨论, 使网络成了一个 见的公开的自由市场。 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的一种舆论形式。如在人民网的 国论坛、新华网的 华论坛、天涯论坛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 网民们每天都会对最近的热点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 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由于网络舆论开放性, 互动性的特征, 使得很多不为传统媒体所关注的事件浮出水面, 进而对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 很多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 也会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在网络舆论显示出其正面影响的同时, 大量的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也将网络言论蔓延到现实生活中, 甚至外国媒体将中国的网民冠之于 络暴民, 这也不能不让我们正视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从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网络舆论的影响力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表现 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说, 今天, 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 还是国际重大事件, 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 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 达到任何部门、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

第8卷第8期 2011年8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ug.2011Vol.8No.8 一、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舆情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新的阶段,发展还不成熟。分析综合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即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二、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 网络舆情一般情况下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一些特征,使得网络舆情存在无序性、非理性等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归纳起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本身的原因 首先,这种情况是由于政府执政观念落后,缺少行政监督和法律约束。政府在运用权力时不能完全依法行政,再加上公民监督缺位,导致权力腐败,政府的行政行为很难保证完全符合公民的利益。其次,政府对政治信息的垄断,缺少与公众的有效沟通。随着经济发展,公民经济地位的提升,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意思不断加强,公众对政府信息的渴求不断增强。然而,政府垄断信息,造成政府信息的封闭,这与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渴求形成对立。在现实情况下,公众的这种愿望被阻塞,只好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在网络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空间中发泄出来,相互交流信息。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政府的决策违反了民意而在网络中受到民意的批评、质疑也在所难免。 (二)网络空间言论的自由性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一改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单一方式,它是由受众自由的拉出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同时也使得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2]网民之间可以通过E -mail 、论坛、BBS 、博客等媒介自由发表言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发表白己的见解、“出版”自己的著作或报纸,成本低廉,程序简便。网络拥有了自由,“噪音”作祟也就在所难免,这些“噪音”包括虚假和不良信息,它表现为消极的、极端的、非理性的舆情信息。虽然这种噪音占有少数,但是网络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范围大,引起社会“恐慌”的程度也非常大,往往引起了群体的盲从和冲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网民发表言论的匿名性 “在因特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匿名性特征。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不用公布其合法姓名和有效住址,而是采用虚拟的网名形式;网民可以轻易地隐匿或者转换本身的社会属性。相对来说,这样的匿名程度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因此具有了隐匿性。由于网络传播匿名化,具体的个人经过匿名技术变成没有人格的数字字符串,这就给每一个网民带上了保护伞,抑制了现实生活中法律、行政、道德的种种约束。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不平等、收入不均衡、贪污腐败严重、政府公共服务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等问题,从而产生了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被任意放大,在某一具体事件中无限制地放大发泄出来,形成网民对政府的片面的谴责与漫骂。 (四)网络发表言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形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但是,公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诽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网络使得“本我”得到更好的体现,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被展现,这种本能的、情绪化的,带有非理性色彩的本我在网络上可以更好地得到展现。然而,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很容易得到大众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如果不进行疏导,这样会很容易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甚至妨碍社会秩序。 (五)网络的扁平结构有助于信息的传播 网络是扁平的非线性结构,每一个结点之间有着无数线路相互链接,任何一个链接都能以光的速度将信息从一个结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这种信息传递与获取方式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3]海量的信息使得信息消费者如果想要核实信息的真伪成本太大,这就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成本比较低。任何信息,不管真假,只要达到着燃点,就有可能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在网络中蔓延。这就使得网络炒作特别容易。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更是如此,一旦出现在网络上,马上能吸引一部分网民的注意,就可能通过BBS 、博客、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迅速传播。传播的面越广,信息的真实性就越没有人去质疑;最后哪怕是谣言,在网络中也被认为是真实的。一旦谣言肆意流传,以讹传讹就会越演越烈,而舆论的事实真相则会被排挤出人们的视界。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 王 振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环 境,对于政府来说,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网络舆情对当前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管理者和学者去探索与研究。通过对网络舆情相关概念的探讨,分析网络舆情对政府的负面影响,以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管理;负面影响;对策 81··

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

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 作者:王来华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 刊名: 天津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4) 被引用次数:21次 参考文献(3条) 1.王来华政府如何应对"舆情危机"[期刊论文]-决策 2007(07) 2.刘毅网络舆情概论 2007 3.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宗利永.顾宝炎危机沟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演变问题研究评述[期刊论文]-情报杂志2010,29(6) 2.钱爱兵.Qian Aibing基于主题的网络舆情分析模型及其实现[期刊论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4) 3.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期刊论文]-理论界2007(1) 4.曾润喜.Zeng Runxi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期刊论文]-图书馆学研究2009(8) 5.纪红.马小洁.JI Hong.MA Xiao-jie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 6.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期刊论文]-情报杂志2009,28(11) 7.杨家宁.Yang Jianing网络舆情的反思与应对[期刊论文]-中州学刊2011(1) 8.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期刊论文]-理论月刊2008(4) 9.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期刊论文]-天津社会科学2007(3) 引证文献(21条) 1.卢珺珈.张宏莉.张玥基于BBS的热点话题发现与态势预测技术的研究[期刊论文]-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2(2) 2.张曦.李益明议网络舆情监督范围及其原则[期刊论文]-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 3.马映红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网络舆情研究[期刊论文]-兰台世界 2011(2) 4.欧阳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模式及舆情应对策略[期刊论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5.左明章.国桂环.曾睿网络教育舆情的内涵及特点[期刊论文]-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1(3) 6.王雅蕾.方付建舆情热点事件的热源研究——基于人民网“舆情排行榜”的分析[期刊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7.陆伟.刘屹.孟睿.陈英杰基于域加权聚类算法的网络情热点话题探测[期刊论文]-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1(8) 8.刘勘.朱怀萍.胡航网络伪舆情的特征研究[期刊论文]-情报杂志 2011(11) 9.史杨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期刊论文]-云南电大学报 2011(3) 10.曾长秋.吴仁喜.代海云近五年国内学者网络舆情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4) 11.顾芳芳网络舆情危机生成机制探究[期刊论文]-新闻界 2011(8) 12.李冬泳.文侃.彭启明当前我国网络社会舆情特点分析[期刊论文]-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1(6) 13.马映红关于网络舆情基本特点的思考[期刊论文]-学理论 2010(18) 14.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与网民行为:一个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10(11)

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如何对其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 摘要: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而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势必会对社会,会对舆论产生影响,或好或坏,好的自然是人所乐见,而对于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就应当实施一些措施好让其有所改进,有更好的发展。 人类面临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迎来了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传播革命,即数字式电子传播革命。而数字式电子传播革命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就是方兴未艾的网络传播。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是人们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网上可以直接实现虚拟产品的交易,如文字、音影的购买、发送、传输、接收。可以说,网络将信息传播发展到了极致,也隐隐中形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网络舆论因此而形成。 网络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网络上形成,通过网络传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舆论。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形态,除了具有一般舆论的共性以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 1、现实与虚拟 舆论通常是针对现实中的事件、问题和人物发表的议论,因此,突发事件、紧迫的公共事务、社会矛盾、明星人物等往往成为舆论的焦点。而这些热点问题也是网民关注的话题,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是,与现实舆论的生成及借以传播和扩散的环境不同,网络传播具有虚拟性,网民上网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而在匿名状态下,网民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本人身份甚至道德理论的限制,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平等的与他人交换意见。 2、互动与放大 网络上的各种话题开始往往是随机形成的。一旦话题事关社会公共事务或热点话题,各种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就会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相互抵抗,形成交流碰撞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号召力、吸附力的意见会被多数网民认同,并形成雪球效应,在雪球的滚动中,依附它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一呼百应,成为主流意见。由于网络上言论自由,特别是允许匿名发表,因此大量的非理性情绪也在互动过程中被放大。这种非理性的互动往往表现为相互攻击和谩骂,由此而形成的主流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被广泛接受,而非主流意见则被打压而沉默。 3、媒体互动 在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除了网民的互动以外,媒体的互动,特别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中国的网络舆论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信息的披露是舆论形成的起点。一方面,由于中国商业性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站就成了它们的主要新闻源。而网民也会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转帖到论坛,或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不同于官方的解读。一旦这一解读引起关注,引起讨论或争论,

网络舆论的作用

网络舆论的作用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网络舆论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舆论;组织 领导干部要高度关注、努力适应这种新交化,研究新情况,掌握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兴媒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独特作用。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成为当下最具潜力、影响最大的新兴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的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舆论格局、改变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舆论环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求领导干部增强新形势下“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能力。因此,适应新的舆论环境,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成为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全面关注,努力适应舆论环境的新变化 有专家指出,新时期领导工作环境的最大变化,是舆论环境的变化。由新兴媒体构建起来的新的舆论环境,一方面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新平台,为预警社会性事件提供了新手段,为加强媒体舆论监督和引导提供了新形式;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集中统一的、自上而下的舆论引导格局,明显增大了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领导干部要高度关注、努力适应这种新变化,研究新情况,掌握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兴媒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独特作用,最大限度地克服和消除新兴媒体对领导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新的舆论环境下,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为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当前,有的领导仍然存在着不太重视互联网,不太重视网络舆情等现象;存在着主要关注报纸、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认为传统的主流媒体这个主渠道掌握好了,就不会有问题等认识。对此,必须尽快转换观念。新时期,领导干部要特别重视并着力提升管理和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学会通过新兴媒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地方重要工作;通过新兴媒体听取民声、掌握民情;通过新兴媒体引导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新兴媒体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通过新兴媒体接受社会监督等。 三、积极应对。妥善处置各类网络事件 正确应对和处置网络事件,实际上是一个正确运用媒体,尤其是运用新兴媒体,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的过程。掌握了舆论主导权,就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就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化险为夷。具体来说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及时有效掌握网络舆情。组织有关部门安排专人对网络信息实施有效监控,重点关注网上涉及当地工作的舆论热点和“热帖”,努力做到全方位掌握、全过程跟踪,适时加以综合分析,确保党委政府和相关负责人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重要的网络舆情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