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习得的研究综述

“把字句”习得的研究综述
“把字句”习得的研究综述

国际学院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课程:第二语言习得

学生姓名:李梦学号: 2011213124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2011级

任课教师:胡德明

完成时间:2011 年 12 月 30 日

成绩(百分制):

“把字句”习得的研究综述

摘要:“把字句”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有关把字句的习得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不仅有对母语为英语国家的学生习得把字句的研究,而且范围已经延伸到母语以日语,韩语,泰语,越南语等国家学生习得把字句的研究。此外各个学者也深入分析了这些国家的学生习得把字句产生的偏误及其原因。

关键词:把字句;习得;偏误

一.把字句的意义梳理

研究把字句的习得,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把字句。前人对“把”字句意义的分析由于理论角度不同,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林忠在其文章中对把字句的意义做了详尽的梳理:

1 处置说:处置说认为“把”字句的动词必须具有“处置”义,比较:

(1)a.小王把花瓶打碎了。b.小王打碎了花瓶。

(2)a.小王把车钥匙丢了。b.小王丢了车钥匙。

例(1)表明,“把”字句a具有处置义,但是普通的SVO句b也具有处置义;可是例(2)中,“把”字句动词“丢”没有处置义,b中也没有处置义。可见,“把”字句动词未必具有处置义,“把”字句也未必具有处置义。

2 致使说:致使说观察到了“把”字句后动词通常带有结果补语这一事实,可是动词的复杂形式除这种外,还有V+ 地点、V+ 与事、V+ 结果宾语、V+ 趋向补语、V+ 动态助词、状语+V 等其他形式。比较:

(3)a.把孩子吓哭了。b.吓哭了孩子

(4)a.把这篇文章再改改。b.再改改这篇文章。

例(3)中的a、b具有致使义,可是,例(4)中的a不具有致使义,b也不具有致使义。这说明,致使义也有概括不了的语言事实。

3“话题———说明”说。这种观点观察到了“把”字句中动词宾语通常为定指,可是林忠发现,大量的“把”字句宾语却是不定的,如:(5)忽然,一阵大风,把个玻璃窗吹落了。

(6)我有办法把一个丑女人变成独一无二的一美人,不费吹灰之力。(王朔《痴人》)。

此外沈家煊(2009)还发现,现代汉语专名本身是有定的,可结果在“把”字句中偏偏要加上“(一)个”变为不定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话题———说明”说也不能解释。转引如下:

(7)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曹雪芹《红楼梦》)

(8)把个楮大娘忙了个手脚不闲。

(9)当下先把歌邓九公乐了个拍手掌。

4 移位说。张旺熹(1991)认为,汉语“把”字句的原型句义为“移动”,其它的意义都是隐喻的结果,但他承认有些特殊的“把”字句不能纳入移位说。转引两例如下:

(10)作者把蛟龙、猛虎作了人格化的艺术夸张。

(11)我向达斯先生提出把账结一下。

上例中并没有物体位移的标记,原因是物体失去了位移的终点。

5 主观处置说。在所有的“把”字句的解释中,沈家煊先生的主观处置最具说服力(王蕾2008)。这种说法沿用了“处置”说,从移情(emphathy)的角度,概括了“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点。但我们认为,把字句的大部分语料事实显示都是“客观处置”,即最早的处置说说明的“把”字句,因此有以偏概全之嫌。

林忠拟在沈先生的主观处置基础上,提出“把”字句就是汉语主观性表达主观化的一种手段。表现如下:

1 主观情感: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把”字句通常表示说话人移情于“把”宾语。如:(12)a.小张打了李四,还不赔医药费。b.小张把李四打了,还不赔医药费。例(12)中的a 不太合语感的原因在于,通常打人是不对的,因此说话人同情受害者,同情弱者,李四成了移情的对象,才用“把”字句,恰当地表达了主观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没有处置义的动词,也可出现在“把”字句中的原因,如:(13)怎么把钥匙丢了呢?

2 主观态度。态度跟情感紧密相连,这就是为什么“把”字句通常和表达主观判断的语言形式同现的原因。下例转引自沈家煊(2009):(14)看把你大小伙伤心的!(15)把个小处长乐得屁颠屁颠的。16)把一肚子的话可桶儿的都倒了出来。通常来说,“大”跟“小”相对,可是例14 却说是“大小伙”,很明显这是说话人主观认定小伙长“大”了,而这种主观态度的包装手段便是“把”字句。

3 主观视角。“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如:(17)a.他把作业做了。b.他把作业做过。“做了”表示说话人以说话时为观察点,对动作内部的观察,跟说话人自己有关。而“做过”表达的是经历体,跟说话时间点没关系,因此主观性弱,不能采用主观性化程度很高的“把”字句。

而张倩的论文中意在从“把”字句的连动本源出发,探讨“把”字句的句式要求、语法意义,分析“把”字句的偏误,穿插性地简单谈谈“把”字句的相关教学设计问题。例如:她说“把”是“拿”的意思,拿了某个东西要干什么? 当然可以有不同的目的。如“拿《现代汉语词典》过来”,可以“查几个词语”,可以“扔掉”,可以“撕碎”,可以“送人”,可以“藏起来”,还可以“垫桌子”等等。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这些句子:“把《现代汉语词典》拿过来,我查几个词语”、“把《现代汉语词典》扔掉”、“把《现代汉语词典》撕碎”、“把《现代汉语词典》送给朋友”、“把《现代汉语词典》藏起来”、“把《现代汉语词典》拿过来,垫桌子”等等。

二. 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留学生对把字句的习得情况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独有的一种特殊句式,一直是中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同样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最感头疼的一个问题。到现在为止,

就汉语本体研究而言,有关“把”字句的论文著作已经数不胜数。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把”字句的研究和教学。但是,已有的这些研究多是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或者是不分学生国别的调查研究。而不同语言背景、不同国别的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情况是不同的,为了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界根据习得的难易顺序一般

把“把”字句分为初级阶段“把”字句和高级阶段“把”字句。外国留学生在习得不同阶段的“把”字句时有不同的表现,而单一国别的学生在习得同一阶段的“把”字句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程乐乐的论文考察了日本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情况。作者程乐乐对在武汉大学学习汉语的日本创价大学中文系大二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日本留学生关于初级阶段“把”字句的习得情况,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留学生在做把字句选择题的正确率高于完成句子和判断改错题。这是因为它们分别测试两种不同的语言能力,前者测试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后者测试学习者的表达能力。我们经常会发现留学生虽然能理解听到的或者读到的东西,但是却不能说出来。这是因为理解能力的提高往往先于表达能力的提高,他们得出的测试结果也正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此外王春辉做了一篇对韩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习得状况分析。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韩国,在学习汉语中具有文化传统和地域优势。但是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把”字句是一个难点,在对韩汉语教学中“把”字句是一个较难处理的教学问题。而另一方面,“把”字句又是汉语中的一种常用句型,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把”字句的使用频率都很高。所以,“把”字句的教学是难点,也是重点。

吕桂云研究了越南学生把字句的习得情况。她对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17类把字句的习得顺序进行考察。这篇论文中提到,把字句分为十大类十七小类:

一、主+把+宾+动+介宾补语

他把杯子放在桌子上。

二、主+把+宾+动+趋向补语

我把他送上车

三、主+把+宾+动+结果补语

我把窗户打开了

四、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宾

我们要把黑板上的句子翻译成中文。

五、主+把+宾+动+情态补语

妈妈把厨房打扫的干干净净

六、主把宾动动量补语

老师又把它讲了一遍。

七、主+把+宾+动+宾

我把那件事告诉他了。

八、八主+把+宾+状语+动

他经常把东西乱扔。

九、主+把+宾+动+了

他爸爸把房子卖了。

十、主+把+宾+动(一/了)+动

他把桌子擦了擦。

在对学生进行测试后得出这样的习得顺序:

三对这几个国家把字句习得的偏误分析

程乐乐在对日本留学生习得状况研究之后,发现他们习得把字句的偏误原因共有一下几种:

1. 成分遗漏。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一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具体表现在遗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以及动词后的成分.例如:

1) 请大家一起把这个问题讨论吧。2) 要考试了,老师把试卷从提包里拿。以上各例中的谓语都是光杆动词,“把”字句是要表示处置或影响的,因此句子中不仅要有表示处置或影响的动作的词语,而且要有说明处置或影响(或打算如何

处置或影响) 结果的成分。这些成分通常是动态助词“了”、“着”、动词的重叠式、补语等形式。“留学生不了解这类语义内容对句法结构形式的要求,所以就会出现大量这类偏误。”3) 他一天就把那本小说完了。该句中的谓语“完”并不是前边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主语的某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因此它只能

作动词后边的结果补语。这属于遗漏“把”字句中动词补语前的谓语中心动词。

2.“把”字句的回避或回避倾向。指句子从语法形式或语义表达上,已经具备了“把”字句的需求,需要用“把”字句来表达却没有用而出现的偏误。例如:

4) 你请朋友帮你寄信,你会告诉他:“寄信到留学生宿舍2 号楼。”

5) 老师写题目在黑板上。6) 不好意思,我已经借它给小王了。

以上句子要表示的是“某个确定的事物因某一动作而发生位置的转移或关系的转移。”这种情况下,必须用“把”字句表达。

之所以出现这类偏误,与造成“成分遗漏”偏误一样,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如果要表示“某个确定的事物因某一动作而发生位置的转移或关系的转移”这种语法意义时,一定要使用“把”字句。

3.语序偏误。指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而造成的偏误,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状语的错序,例如:7)闹钟每天早上把我都会叫醒。

8)小红把生病的事没告诉妈妈。受“把”字句的语义制约,在“把”字句中,“可以、能、会、应该、要”等能愿动词以及“不、没(有)、别、不必”等否定副词要用在“把”字之前。但是在一般动词谓语句里面,能愿动词和否定副词应放在谓语动词前边,因此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另外,“把”字介宾结构和动词之间不能插入修饰整个句子的成分,而如果是表地点的介宾结构作状语,则该放在“把”字介宾结构和动词之间。

4.补语的误用。指句子中的补语有误,或是表达不准确,或是形式不对的偏误。例如:9) 要考试了,老师把试卷从提包里拿起来了。例9)是趋向补语有误,所用的“把”字句属于句式7 ,整个句子结构并没有错,而是用错了趋向补语,因此,严格地说,这算不上是“把”字句的偏误,而是趋向补语的偏误。

因此程乐乐对日本学生习得把字句产生偏误的情况以及原因可以归结为:1.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把”字句所表达的语义及其使用规则,从而导致“成分遗漏”、“语序偏误”以及回避使用“把”字句现象;2.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导致滥用“把”字句;3. 没有掌握相关语法规则导致“把”字句的偏误。

王春辉用偏误分析的理论,对从作业和课堂教学中搜集到的韩国留学生“把”字句的偏误形式按照偏误性质把它们进行归纳、分类,现分述如下:

1.遗漏偏误。遗漏偏误是指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韩国留学生学习“把”字句的遗漏偏误主要表现在遗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或动词之后的其他成分。主要表现为:第一,遗漏谓语动词。如:(1)他把杯子破了。第二,遗漏谓语动词后面的其他成分。如,(1)我把妈妈吓

2.使用不当。不当用而用:我把北京去。当用而不用:我贴邮票在信封上。

3.错序偏误。1)把字短语在谓语动词前:他写完了把作业。2)否定词的错序:把杂志别拿走。3)时间词的错序:妈妈把饭已经做好了。4)能愿动词的错序:你把作业应该做完。

魏红对泰国学生习得把字句偏误分析研究是一篇颇为详尽的论文,里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总结后得出泰国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偏误也不外乎这几种:1.把字句谓语动词的偏误。2.几类补语的偏误。3.把字句宾语的偏误。4.否定副词位置的偏误。5.把字句歧义句的偏误。6.句式的偏误

成燕燕对哈萨克斯坦族的学生习得把字句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分析:1.误用:我有一次考试,把外语考试不及格了。误用补语,即用错了补语:我把这些书搬不动。2.泛化。3.遗漏。4.误代。5.把的介宾与动补搭配的偏误。6.把字介宾不定指性的偏误。7.错序。8.把字句和非把字句转换偏误。

参考文献:

[1].林忠.论“把”字句的意义及其英语表达[J].思考与言说,2011,(02)

[2].张倩. “把”字句的连动本源与把字句的教学[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

学院学报,2007,(04)

[3].程乐乐.日本留学生把字句习得情况考察与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03)

[4].王春辉.对韩汉语教学中把字句偏误分析[J].临沂师范大学学报,2009,(02)

[5].魏红.泰国学生汉语习得的把字句偏误分析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5)

[6].吕桂云.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17类把字句的习得顺序考察[J].语文学刊,2008,(14)

[7].成燕燕.哈萨克族汉族“把字句”习得的偏误分析[J].语言与翻译,2006,(03)

[8].张厚振. “把字句”生成的语义特征与限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5)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3187366.html,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作者:李秋萍李莲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研究述评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 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淏《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二语习得定性研究方法述评[1]

[收稿日期]2000-06-12 [作者简介]庞继贤(1953-)男,浙江宁波市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语言学方法论和语言理解的认知理论研究;王敏(1972-)女,陕西安康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语习得定性研究方法述评 庞继贤,王 敏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在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开始越来越注意到定性研究的重要性,改变了定量研究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我国,定性研究也开始逐步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重视。本文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的基础上,从哲学基 础、过程、特点等方面对定性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指出定性研究方法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手段。 [关键词]定性研究;二语习得;定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 (2001)02-0138-06 Q ualitative R esearch Method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a Critical R evie w PANGJi 2xian ,W ANG Min (School o 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China ) Abstract :In the W est ,there is a gradual shift of em phasis from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n ap 2 plied linguistics.The near dominance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has thus begun to change.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China has als o recognized the im portance of this research paradigm.Based on a com parative analysis of these tw o methods ,the present paper ex 2 amines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search tradition from a philos ophical basis.It is our contention that qualitative method 2 ology offers an im portant tool in the realm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K ey w ord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近十年来,二语习得研究已逐渐由简单粗糙的印象型、感觉型的经验总结或主观的思辨性研究转向有数据、有统计、有分析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但是,在一片定量的欢呼声中,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我国应用语言学界更是如此。据统计,在1988-1997年国内四种核心外语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属定性研究的仅占2%[1]。许多人对定性研究方法存在种种误解,有人甚至将定性研究方法等同为“非定量研究”,是与定量研究相对立的非科学的方法。事实上,定性研究是指那些以访谈、观察等系统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的材料性研究(em pirical studies ),同定量研究一样,是一种具有科学精神和坚实的理论支撑的科学探究方法。本文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的基础上,从步骤、研究过程及其在外语或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探析定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完全不同。定量研究强调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认为一切事 第31卷第2期 2001年3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 ol.31,N o.2M ar.2001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 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 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 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 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2.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如: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国家网络工程委会副秘书史自文表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比如说在写出作文的时候,可以针对彩简单的网络语言还是用含义更有韵味的唐诗更好做一个主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就可以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用何种语言形式多了一个选择,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在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要引导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如孙德坤(1993)、鲁健骥(1993)、吕必松(1993)、戴曼纯(1994)等。 (三)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后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分析,二是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习得过程研究仍是汉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汉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以及汉语认知研究。如江新(1998)、刘召兴(2001)、戴曼纯(2000)、程朝晖(1997)、石定果、万业馨(1998)、朱志平、哈丽娜(1999)等。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1、前言 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对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阐述了目前人工智能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的研究现状。 2、主题 研究方法,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分为两种:其一,对要解决的问题扩展到他所隶属的领域,对该领域做一广泛了解,研究该领域从而实现对该领域的研究,讲究广度,从对该领域的广泛研究收缩到问题本身;其二,把研究的问题特殊化,提炼出要研究问题的典型子问题或实例,从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出发,做深刻的分析,研究透彻该问题,再一般化扩展到要解决的问题,讲究研究深度,从更具体的问题入手研究扩展到问题本身。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结构模拟,神经计算,就是根据人脑的生理结构和工作机理,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即人工智能。结构模拟法也就是基于人脑的生理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从微观上来模拟人脑,实现机器智能。采用结构模拟,运用神经网络和神经计算的方法研究人工智能者,被称为生理学派、连接主义。二、功能模拟,符号推演,就是在当前数字计算机上,对人脑从功能上进行模拟,实现人工智能。功能模拟法就是以人脑的心理模型,将问题或知识表示成某种逻辑网络,采用符号推演的方法,实现搜索、推理、学习等功能,从宏观上来模拟人脑的思维,实现机器智能。以功能模拟和符号推演研究人工智能者,被称为心理学派、逻辑学派、符号主义。三、行为模拟,控制进化,就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活动和行为特性。以行为模拟方法研究人工智能者,被称为行为主义、进化主义、控制论学派。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已从“一枝独秀”的符号主义发展到多学派的“百花争艳”,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方法,又提出了“群体模拟,仿生计算”“博采广鉴,自然计算”“原理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理解包括人在内的自然智能系统及行为,而这样的系统在实在世界中是以分层进化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谱系,而智能作为系统的整体属性,其表现形式又具有多样性,人工智能的谱系及其多样性的行为注定了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对象的多样性。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的结合,使人工智能的研究日趋多样化。 3、总结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很多新名词还会被提出,但研究的目的基本不变,日趋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追根溯源也就是研究问题的两种方法的演变。对人工智能中尚未解决的众多问题,运用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结合先进的技术,不断实现智能化。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密切联系,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必然日趋多样化。 4、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技术导论廉师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 (2)人工智能研究方法及途径熊才权2005年第三期 (3)人工智能学派及其在理论、方法上的观点蔡自兴1995.5 (4)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学派及特点黄伟聂东陈英俊2001第三期 (5)人工智能研究对思维学的方法论启示尹鑫苏国辉2002.10第四期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英师11101班 201100495 姓名: 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摘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通过对近20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分析,大概可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翻译和评介外国理论,二是探讨年龄差异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年龄因素,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领域。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王初明,2001)我国学者除了翻译介绍国外理论以外,还主要探讨了所谓临界期或关键期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问世。下面,笔者将对近20年来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论文作一综述,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翻译、评介国外理论的论著 国外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围绕着所谓的关键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或译临界期假说)展开的。这一理论最初的构想来自Lennenberg(1967),后来围绕此理论形成支持派和反对派。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对支持派和反对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述上。戴曼纯介绍了 C .Snow和M. Hoefnagel-hohle(1978)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及研究,以及一些学者有关“敏感期”假设的实验研究(戴曼纯,1994)。王初明就国外语言习得临界期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大致介绍(王初明,2001)。王立非和李瑛就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在1999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_十年回溯与展望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 张 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回顾了10年来发表于国内9大外语重要刊物①上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1)二语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2)二语词汇习得的策略研究;3)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与深度研究;4)母语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5)基于语料库的词汇习得与本族语者的比较。文章在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二语词汇习得领域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建议我国未来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应该多方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探讨中国各层次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难点,更好地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 关键词:二语词汇;词汇习得;成果综述 Abstract :The past ten years have witnessed an expansion of research scope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LVA )in China.This paper presents a thorough overview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covered the following 5aspects :1)incidental vs intentional SLVA ,2)strategy research of SLVA , 3)vocabulary width vs depth ,4)L1transfer effect ,and 5)corpus-based SLVA comparison.Eight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SLVA research are raised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together with some suggestions to throw light on the futur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China. K ey Words :second/foreign vocabulary ;vocabulary learning/acquisition ;past and fut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6-0021-06 1.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有学者(Lewis ,1993)认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每一项语言能力的学习和提高都离不开对词汇的依赖,但是二语词汇的习得又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认知过程,无人能掌握一门语言的全部词汇。因此,二语词汇的习得又成为令众多学习者和研究者呕心沥血的一大难点,研究二语词汇习得的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词汇习得进行了讨论和实证研究(如:Laufer ,2001;刘绍龙,2002;濮建忠,2000;张淑静,2005等),形成如火如荼之势,将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持续引向深入。在此关头有必要对相关研究作全面的总结回顾,并对未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展望。 本文重点分析1995-2005年这10年间在国内重要外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论文,对国外的相关成果也有所涉及,但有关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将另文综述。 2.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回顾 自1995-2005年这10年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二)二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三)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与深度;四)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五)基于语料库的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词汇习得比较。2.1二语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交际教学法促使词汇学习研究开始强调伴随性学习的作用。“词汇附带习得”一词最先由Nagy ,Herman 和Anderson (1985)在研究儿童学习母语词汇时提出,即学习者在把注 意力放在完成其他任务如阅读、听歌、复述大意时并非有意去记单词却附带习得了其中的词汇(转自Laufer ,2001)。Joe (1998)认为学习者大部分的词汇习得均属附带习得,相对于有意识的背单词、查词典、做词汇练习等有意识学习来说,附带习得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Nation (1990)又将词汇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前者指将注意力集中在词汇上的各种学习,后者即指注意力集中在言语传递的信息上以附带习得词汇。国内也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中国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如盖淑华(2003)设计了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任务,发现阅读目的对词汇附带习得有显著影响,阅读后复述比阅读后回答问题更能持久地促进词汇习得。段士平、严辰松(2004)采用3种不同的注释方式考察对二语学习者附带习得生词和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多项选择注释和单项定义注释两种方式对词汇附带习得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多项选择注释比单项定义注释方式更有利于词汇附带习得;和盖的结果相似,他们也发现词汇量大的学习者附带习得的词汇更持久。 也有学者把词汇的附带习得与有意学习(或称间接/直接学习法)进行分析比较(董燕萍,2003;张庆宗等,2002)。董燕萍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际教学法间接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直接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尤其是低水平学习者的词汇产出能力;张庆宗、吴喜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直接学习过程中对二语词汇进行形式和语义加工对二语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他们的研究发现,语义认知加工(注意-非语境化-语境化)的词汇直接学习对整个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受试的理解和产出性词汇水平和词汇量的保持均高于对词的形式加工组(注意-读和抄写单词)。 对以课堂学习为主的二语学习者来说,词汇量的扩大和词汇知 作者简介:张萍(1967-),东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二语习得收稿日期:2006-04-02(修改稿)   2006年第6期总第20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6,№6 Serial №207

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 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 =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还称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新华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a13187366.html,/newscenter/2002-08/29/content)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从“不屑一顾”转向“研讨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新潮,富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外加他们拥有相应的网络应用知识和硬件支持。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同时,中国网民数突破4.5亿,达到4.57亿,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从我国网民的职 业构成看,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重为30.6%。从学历状况上看,大专及其 - 2 -

国外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国外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综述S 宋冈H 提要,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角度对国外词汇习得研究作一综述,所以本文将其作为重点。文中以、90,主要论及其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具,年以前的研究。 ;词汇 第二语言(L2词汇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紧密相关。历史上,语法习得研究在语言教学、语言习得中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而词汇、语音习得研究则居于次要地位,今天基本上仍然是这种局面。然而,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教学不可能撇开词汇教学。词汇习得研究自然不容忽视很多学者也逐渐认识到词汇习得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词汇习得的研究。 一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 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相关研究的发展。语法习得研究一直 占据着第二语言习得(SLA的中心地位。部分学者虽然早就认识到词汇习得的重要性,也初步进行了一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第二语言教学,但是这些有限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80年代,SLA全面、深入的发展促进了对L2词汇习得的认识,L2词汇习得越来越受关注,出现了一批有实际价值的著作。 本文根据L2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 1980年以前的研究,(2 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3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 1. 1980年以前的研究

对1980年以前的研究,Meara (1980,1984、Sharwood (1984等按照各自的理解发表过不同的评价。较悲观的看法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较分散,大部分无理论支持,仅 有的理论也不成系统;专门研究或文章较少,多为语法语音研究的副产品以英语作为L2的词汇习得研究为主。较积极的观点则认为,不少研究涉及了L2 词汇习得的不同方面,只是仍有待发展。上 日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王建勤先生的悉心指导与同窗刘召兴同学的大力帮助,他 们的意见与建议使本文能够最终完成。 45 述观点反映了SLA在词汇习得研究上的不平衡状况。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研究是基础性的,受第一语言(L1词汇习得研究的影响较大,而较少触及词汇习得过程本身。在20世纪70年代末,语言交际功能与特殊目的语 言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交际与阅读中的词汇策略有所发展丄2词汇习得 研究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 在中介语(Interlanguage框架内,,旨在对收集到的偏误进行详尽的分类,进而解释语料。遗憾的是,,少预测力与解释力,还谈不上指导L2词汇习得研究。 同一时期,L2词汇控制研究也较为普遍,语词表,一个为“ Basic English有” 850词;“,有2000词,其筛选基于使用频率,对Longman的联系未经过验证,但是在。以Palmer和West为代表,他们都,并将成果切实地体现在教材上。同类研究涵,,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人员。 。记忆术实际上是词汇呈现方式的问题。研究表明,关键词法优。然而,这类研究存在许多问题:(1其理论基础,即配对联想学习,仍有待论证;(2相关实证研究有局限,仅为实验室条件下的小规模操作,与其他方法的比较结果尚不能获得认可;(3可以引起联想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词语有严格限制,如语音上存在联系的词语,其它词语则较难应用,如认知词汇、积极词汇等;(4并非所有的关键词都有效,只有经过大量实验验证的词语才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