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笔记第二版祥解

传播学笔记第二版祥解
传播学笔记第二版祥解

课程安排

1、传播,传播学

2、传播学的重要学派

3、传播研究方法

4、信息、符号与讯息

5、传播类型

6、传播模式

7、传播者

8、传播内容

9、传播媒介

10、受众

11、传播效果

导论传播与传播学

?第一节传播活动的类型

1、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3、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3、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cation)

4、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第二节传播与信息

一、什么是信息

Co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s,communis的意思是共同分享某种东西。

?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和思想等。

二、什么是信息化

1、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可以理解为相对工业化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

3、可以理解为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三、什么是信息社会

1、信息社会的概念

信息社会: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2、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劳动力主体的转变。

?交易结算的转变

?贸易的全球性特征。

?第三节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

1、传播: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核心。)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传播成立的前提条件。

(5)社会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小结: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

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3、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Communication involves understanding how people behave in creating, exchang,and interpreting message.

传播学旨在理解人们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

?第四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技术层面

?2、应用性层面

?3、价值层面

?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与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二、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三部分:

1、人类传播的历史

2、人类传播的类型

3、人类传播的结构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传播演进的发展进程

人类传播的演进基本上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符号和信号时代

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2、口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3、文字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4、印刷时代

开始于公元1450年

5、大众传播时代

开始于19世纪中期

6、网络传播时代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4、第五次飞跃:互联网时代

第二节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

势。

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视频)

传播学的兴起与创立

?第一节传播学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一)传播研究起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是在四五十年代。传播学的形成是有基本前提条件的。

1.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

2.传播业的诞生。

3.科学发展的基础。

(二)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1、政治方面。

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2、经济方面。

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3、社会方面。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1938年的美国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一个“巨大的燃烧的物体”已经降临到了新泽西附近的一个农场,播音员还以记者的口吻描述说,他看见了火星人正从一个太空船里爬出来。

“我的天,有个东西正在爬出太空船!”播音员在做“现场报道”:“他身上闪着光泽,就像湿漉漉的皮毛发出的光泽。啊,他的脸,……简、简直是难以形容!”

4、学术方面。

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信息论: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香农,香农信息论对传播学最重要的贡献一是提出了信息这个概念,并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信息的本质;二是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对传播学研究及其模式构造都发生深刻影响。

?(2)系统论:方法论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就是整体性、系统性。

?(3)控制论:对传播学的意义主要是反馈论。任何传播活动都离不开反馈,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的过程。正是由于反馈,传播活动中的各方才发生传播关系,才得以同处于一个传播系统之中。

第二节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学说

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8)

二、宣传理论

三、(1)五W模式;(2)社会传播的概念和功能;

四、(3)内容分析法。

五、代表作:

六、《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6)

七、《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948)

八、《宣传、传播与舆论》(1946)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框架。

?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拉斯韦尔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

类型。他论及宣传的四个主要目标:激起对敌人仇恨;瓦解敌人士气;保持与盟军的友好关系;保持与中立国的友好关系;并尽可能与其达成合作。

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890—1947)

?“把关人”;

?场论,团体动力学;

?控制实验法。

?代表作:

?《解放社会矛盾》

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团体动力论

(1)团体动力论主要研究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团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2)一个团体就是一个场,必须将团体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成员个体的简单相加。在团体与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均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一个团体中最重要的便是凝聚力。(3)传播者要想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他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他所属的团体因素。

2、“把关人”理论

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具有或表现这种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gatekeeper)1947年,《群体生活的渠道》:

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P162)

怀特的“把关”模式

思考题

?1994年,美国《新闻周刊》记者伊西科夫,最先调查克林顿与莱温斯基

的绯闻。伊西科夫一直追踪政府雇员保拉·琼斯对克林顿的性骚扰指控,并掌握了一些“内部资料”。1998年1月,克林顿在琼斯案中作证时,否认他与莱温斯基有过性关系。凭着强烈的新闻敏感性,伊西科夫准备在此时发表他的调查新闻。但是,他的稿子在付印之前的最后一分钟被打入冷宫。伊西科夫一怒之下,找到了一位名叫德拉吉的网络博客,将“克-莱绯闻”捅了出去。

?结合上面的案例思考:博客中是否存在着“把关人”?并再举例说明你的

观点。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1)两级传播论;

?(2)实地调查法。

?代表作:

?《人民的选择》

?《个人影响力》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一、两极传播论

代表作:《人民的选择》,1944年出版。以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为分析案例,是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一项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

?研究在俄亥俄州的伊利县进行。

?这项调查旨在研究大众媒体和人际传播对于个人决定的影响。

?研究预期:媒体在改变个人选举的选择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试图证实大众媒体

在构成人们关于在总统选举中如何行事的意向上具有直接的与强有力的效果。

?研究的结果恰恰相反:媒体只能告知和说服一些关键个人,这些人转而通过与其追

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而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形成两级传播。

?二、舆论领袖

对于媒介所播的信息和观点,有部分受众会积极接受,并加以再传播,这些人即为“舆论领袖”。而另一部分人则主要依靠与这些“舆论领袖”的接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舆论领袖”的提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1912—1961)

(1)微观的传播技巧研究:态度说服理论;

(2)控制实验法。

(3)耶鲁学派

代表作:

《传播与说服》

“耶鲁大学态度与传播研究丛书”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

?霍夫兰的学术成就集中在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对传播学的

贡献在于将说服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引入传播学。

?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

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情感:讨厌,不喜欢。

认知:抽烟有害健康。

行为:不买不抽。

?案例:传播信源来看说服。

1、没有医生的处方可否出售名叫抗组胺的药丸?

2、美国眼下能否建造核潜艇?

3、近来钢铁紧缺的责任是否在于钢铁行业?

4、电影院的数量是否会因家庭电视的增加而减少?

?“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

他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时间的流逝,使实验对象对传播来源的印象逐渐淡漠,而保留下的记忆只有传播内容本身。

?霍夫兰最终的结论是,信源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在即时效果上更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

移,差异逐渐缩小。也就是说,从长远看,不管受众感知的信源如何,他们从传播中得到

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信源可信性的影响仅限于受众对传播的接受动机。这即是所谓的睡眠效应。

?霍夫兰的这项研究给传播者的启发可以概括为两点:

1、为了进行有效的说服,重视传播的来源。

2、传播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还在于传播的内容本身。脑白金广告视频全集.flv

第三节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及其贡献

?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1907一1987)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一、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传播学。

?二、施拉姆不断著书,目的在于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

施拉姆代表性著作主要有:

?《大众传播学》(1949)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1954)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

?《新媒介》(1967)

?《传播与变化》(1967)

?《传播学手册》(1973)

?《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1973)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1982)

?三、施拉姆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施拉姆创建过四个传播研究机构:

1、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1934年)

2、伊利诺斯大学传播学研究所(1948年)

3、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1955年)

4、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1973年)

在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开设了第一个传播学的博士课程。

他的中文名字叫宣伟伯

第一章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和传播学的发展

第一节传播学的三大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一、传播学的三大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1.经验学派

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经验学派主张从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研究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经验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所采用的经验性方法是采取价值中立态度,运用可观察、测量、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 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衍生于德国的社会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植根于深厚的哲学传统,秉承着思辨的人文精神和批判的价值理性,反对实证主义立场。其特点是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持否定和批判态度以及侧重考察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 3. 技术学派

也被称为多伦多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两位学者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技术学派认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媒介对信息进行吸收和记录,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与处于同一时代的社会权力结构相一致的知识结构系统,因此一部人类史可以根据传播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

第二节传播学的最新发展态势

一、国外传播学的发展

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传播学的四种调查方法

一、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用这部分样本为具体对象以推论对象总体的进行研究的方法。

@抽样调查可以分为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多级抽样四种。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对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调查,可以在一次调查中对很多变量予以考察和了解,而且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远距离的调查。

@抽样调查的内容一般分为问卷设计、问题回答方式以及抽样设计。

二、个案研究

@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内容分析法

@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和描述的研究方法。

四、控制实验

@主要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

案例

?北京电视台新闻部2000年5月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北京市范围内进行了关于北京电视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类节目情况和意愿的大型居民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

?1)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考察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在目前北京居民收视结构、特别是新闻类节目的收视结构中的基本占位情况。

?2)基于对北京居民收视习惯和收视偏好的考察和分析,全面廓清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把握其可能的“生长点”。

本项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6项题器,(问题的容器。同一性质和内容的大型问题的总称。例如:“晚间新闻报道”节目观众的基本问题和特点)142个提问单元,(如:观众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学历构成、职业构成、居住地构成、工作性质构成、收入构成等。)

?2)调查内容

#全面了解北京电视新闻传播在北京电视观众收视结构中的占位情况,考察现阶段北京观众对各主要电视新闻的特色认定及其衡量一个“好”电视新闻节目的评价标准,为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准确定位与良性发展勾勒出一副宏观的背景性框架。

#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电视观众进行统计学意义上分类素描——通过调查分别从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构成、经济决策能力等角度勾勒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目前所实际拥有的观众群的基本“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在对象明确的基点上办好节目,把握节目的题材、品味和风格。

#考察观众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特别使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接触情况,了解他们的收视特点、收拾感受及相应的对节目形式、内容和栏目的具体评价,为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自我认识提供客观全面的参照和依据。

#有针对性地征询电视观众对调查改进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内容定位、风格定位的意见和看法。

?3)抽样设计

#调查对象的目标总体是居住在北京市10区9县的全体年满14周岁以上,70岁以下的常住居民。调查依据北京市统计局所提供的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框,从目标地区所辖的116个街道办事处、4627个居委会和279个乡、镇及农村办事处、区公所的4478个村委会中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式抽出54个居委会,共计1100户构成本次调查的随机样本。上述1100户确定后,再采取“入户随机抽样表”每户随机抽取一人作为最终访问的样本。

?本项调查的实施质量

#本次调查的实地访问工作是由北京特雷森公司于2000年5月进行的。按照设计要求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到填答有效问卷10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5%。经过对15%已执行问卷所进行的电话复核表明,全部调查的访问工作均符合调查程序的规范和质量要求。

#本次调查可推断的人口总数为1000万北京市10区9县的14—70岁的全体常住居民。经过对本次调查样本数据的效度检定,本项调查所获数据再95%的置信度水平下用于推断总体时的最大误差小于+-3%。

?本项调查的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所采集到原始数据共计19万个。全部数据均采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pc+)统计处理。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Sign)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

一种基本元素。(《教程》第43页)

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传播功能是共时性)

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视觉符号体系。(传播功能是历时性

二、信号与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三、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本身意义的模糊

多义性

十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十二、人类传播的活动是象征性的社会互动活动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受众对媒介信息有三种解读形态

?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信息。

?2、妥协式解读: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经验,社会

背景来理解。

?3、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对媒介提示的信息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传播过程的特点《教程》第64页

?动态性

?序列性

?结构性

三、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社会传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作为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的大众传播,每一传播过程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他过程保持着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传播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社会

作用力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是无形的社会作用力——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

?从社会心里的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由众多因素构成

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定义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或称自我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教程》第73页)也即发生在一个人体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人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人的身体既是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联系。

米德认为:

(1)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

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

期待的“客我”。

“主我”—— I;“客我”—— Me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二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本书观点):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揭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③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或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即传播系统)中进行,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活动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使社会信

最新《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 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 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②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 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②战后大 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 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 彩纷呈。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 念。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④从 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①媒介制度。 ②媒介机构(机构关系)。 ③媒介内容(功能关系)。 ④媒介活动(角色关系)。 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的学科: 社会学、心理学、“三论”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 ②传播学利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②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1922 李普曼《舆论学》 1927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 1948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二、传播与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学的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 “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突出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把“铁路”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创始人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俩传统发生融合。有的学者认为传播即“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或者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意义离开符号便不能得到表达,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美传播学家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死后,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传播学者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传播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刮风下雨鸡叫蛙鸣,语言交流书信往来)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 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传播基础论 1、传播的含义 (1)传播与“communication” 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 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教程考研-彩色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传统与符号学传统都是通过符号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2、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所以传播学还要研究: 一、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㈠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信息共享活动。 ㈡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㈢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 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是双方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㈤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信息、符号与意义 一、符号学 1、符号 符号的特征:①符号是在特定指代关系中产生的②符号在形式上可以独立存在③符号的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④传播以符号为介质,但本质的意义的交流和互动 二、体态符号

1、符号的功能:①表述和说明②传递与传达③引发思维 2、信号的特征:①信号与其表述事物之间有的自然的因果性②信号与其表述事物之间有固定的对应关系 3、象征符的特征:①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象征符除了表达事物,还能表达抽象概念③象征符必须通过后天学习来使用④象征符不需要和所指对象有必然联系 1)象征符的自由和随意性:一种象征符可表达多种事物一种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达 2)象征符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同一种象征符在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解释,随着时代变迁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例:美女、帅哥、同志、红卫兵三、意义 1、意义的定义 超自然的、独立的、不变的实体,绝对精神的产物。 意义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 2、意义的特征: 一、广义性:包含一切精神内容 二、普遍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 三、实践性:在实践中产生 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暗示性 外延→内涵 指示性→区别性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①传者的意义:未必能正确表达本意②受者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③情境的意义:外部影响因素的总和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 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 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 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 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 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 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学教程 后半部笔记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 ?背景:美国收音机家庭普及率达到80%;人们对媒介寄予正面的期待;事实上,启蒙教育节目并不被看好,而格调低俗的轻喜剧,肥皂剧以及猜谜游戏收听率极高。 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背后的心里动机的研究兴趣。 ?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有哪些类型?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与满足,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获得外界信息消息的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息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心绪转移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受众成员媒介活动既是一种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活动,又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制约。 如:施拉姆研究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和家庭、学校中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家庭处境不顺、和同学关系不佳,喜欢看打斗暴力节目; 家庭关系融洽、和同学关系顺畅,喜欢看轻松快活节目。 结论:“欲求”不满→到媒体中寻求代替的满足 对成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制约成人接触媒介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群体归属意识。 ?1974年E·卡兹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日本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对其进行补充,提出如下: “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要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能否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

传播学教程笔记漏点归纳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1)从人际传播的特点看,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①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 ②面对面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传受双方相对自由平等,信息授受以一对一形式进行,角色不断互换,及时反馈并修改传播内容、方法。 (2)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 ①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最基础的媒体。语言不仅传递讯息的内容,它还通过声调、速度、音量、节奏等传递与说话者相应的背景信息。同一条讯息,用词、语气和声调不同,接收者反应不同。 ②不能不便使用声音的场合,书写语言成为最常用的沟通工具。手写的文字中,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公整与潦草等,都在传递与传播者的个性、素养等相关信息。 (3)语言不是自我表达的唯一的媒体 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2、姿态的传播功能: 姿态符号又称“体语”,包括表情、手势、动作等,也能传达意义。 ①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挥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加强语言的力量。 ②补充语言。语言表达不充分时起补足语言的作用,例如话说一半而后半部分用摆手、点头、摇头等加以补充。 ③代替语言。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说明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例如用耸肩表示无可奈何,用撇嘴表示蔑视等。 ④控制语言。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眼神、表情及动作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⑤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许多场合,体态语言比动作语言本身更具雄辩力。如高兴时开怀大笑,悲痛时失声痛哭,都比表述性的语言更能传达当事人的心情。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表主要现在: ①社会价值与规范制约着自我表达效果的达成。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②个性展示要在社会价值规范的范畴内。展示个性如果超出普遍认可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的范畴而达到伤风败俗的程度,同样会受到他人蔑视而陷于社会孤立。 可见,自我表达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值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