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班更深处漫溯杨海红

向小班更深处漫溯杨海红
向小班更深处漫溯杨海红

向小班更深处漫溯

——赴南京汉口路小学学习感受

起凤街小学杨海红2014年3月底,起凤街小学连同海边街小学一行18人,前往六朝古都南京,进驻与百年名校南京大学一墙之隔的汉口路小学与该校老师们一起学习研究小班化教学。

本次学习历时3天,老师们参观了南京市汉口路小学的校园环境,感受了环境育人的理念,同时,通过观课议课活动,亲历了近30节课的教学展示,全方位地感受了以“红黄蓝加绿四色学习单”为载体的小班化教学特色。

活动开始,汉口路小学副校长代表全校师生对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然后向与会的老师介绍了汉口路小学校的办学特色:“四色学习单”在此基础上引申、拓展的“四色教育”,并对小班化课堂提出了自己的三点设想,即:1.教学具有实效性,老师能充分关注到每一个,2.教学充分彰显学科特点,3.教学过程丰厚、灵动。

随后几天是四色课堂汇报课,汉口路小学的周婷校长不仅亲自上阵,带来一节《许下小心愿》的展示课,还有王研老师带来的二年级数学课——《认识分数》,这节课活动多,交流多,扎实、丰厚,有由王曦老师带来的三年级语文课——《细细的沙粒》,课堂充满文化底蕴,师生的默契更是让人难忘。公开课都很精彩,四色学习单的使用及四色小组活动给在座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汉口路校长周婷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概括表达了汉小

人的热情,汉小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小人对四色教育的研究、反思和梦想。同时以座谈的方式对“红黄蓝加绿四色学习”的由来和内涵做了解读,参加培训的老师们感受颇深。

本次活动,带动了起凤街小学小班化教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纵深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作者周乐 阅读一篇文章,在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如果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解幵这些问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就会更深一层。 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适时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 许地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 学习这篇课文,五年级学生在预习时读上几遍,已能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 甚至还能简单说说文章阐述的道理。 那么,对这篇明白如话说理清楚的文章,我们该教些什么,以让学生获得更 进一步的发展呢? 一辨观点,因时而异 《落花生》一文中,父亲赞扬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爱炫耀 自己的果实,而是矮矮地长在地上,’以此教育我们姐弟几个做一个低调内 敛的人 文中我也曾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的人。 是否应该认同父亲的观点,历来便有争论。 这个争论点,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

出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眼儿特别惹你注意,应该提醒大家关注? 请生试读 生我觉得只应该强调一下。 师这个只字能少吗? 生不能少。 少了意思就不一样了。 有只字,说明可以讲体面,也可以不讲体面。 生没有只字的话,意思就变成了绝对不能讲体面了。 有只字,说明可以讲体面,但关键还是要对别人有好处。 师你分析得真清楚!父亲就是这样说的一一 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往往用来表示意思的转折,显然父亲在这里强调的是花生的有用,而淡化了它是否好看。 那么,你认为能不能讲体面,能不能追求好看呢? 生我觉得可以讲体面。 比如,我们穿得漂漂亮亮的,没有什么不好的。 师是的,追求外在的形象美,并没错。 生我也认为应该讲体面,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应该像苹果那样,敢于表现自己,这样别人才会了解你。 平时,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的。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流塘小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操作研究》课题 语文子课题结题汇报 思考,是智慧的基石,必将碰撞出更灿烂的火花。 研究,是集体的结晶,必将凝聚出更幸福的果实。 我校在2005年4月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操作研究》这一校本课题,并于2005年9月通过区教科所立项。在从立项至今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课题顾问的指导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参与、大胆实验、努力探索,课题稳妥有序地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本校课题研究三年多来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专家指导,引领课题研究 石景章老师是深圳市小学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学科带头人,也是我们学校聘请的课题指导专家,同时学校还聘请西乡街道语文教研员彭健、刘俊祥作为课题组的顾问,走一条“专家指引、教师行动研究”之路。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石老师每个学期都要在我校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两次以上的讲座,对如何开展研究进行指引。街道教研员更是深入课堂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操作性很强,对我们的研究启发很大。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市教研员里李一鸣、丁志诚,区教研员唐宝成、李龙等老师对课堂教学一些操作方法和课堂艺术的指导,使我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不断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素质 我校多次组织老师外出听课、学习,听专家的报告。为了让所有老师都有机会学习到外面的先进经验,接触到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多次在多媒体教室连续播放教学光盘,其中有专家的报告、有全国各地名师的精彩录像课等。这样,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边学边做,对提高教学能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每学期还开展上课、说课、评课比赛,教师全员参与,通过比赛来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立足课堂,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立足于课堂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课堂实效,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1、确定正确、有效的教学目标研究。我们的做法是:分析教材,设定教学目标;研究学情,取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紧扣教学目标;课后反思,检查目标落实情况。 2、在环节教学中落实预设的目标的研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精心预设,环节“突破”;一课多上,环节“优化”;课堂回放,环节“反思”。 通过目标研究和落实目标的研究,教师觉得课题研究立足于课堂,实实在在好开展,实效性强。 四、天道酬勤,师生共同成长 经过我们三年多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我校教师先后获得各级奖项291人次,一批中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成长,脱颖而出:尹红霞老师2006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全国读讲精教学法研究会”上获语文组说课比赛一等奖。

向文化深处漫溯

向“文化”深处漫溯 当下,关注?言语表达?、突出?语言运用?,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应该说,从课改初期的?以读为本?,到十年后的?语用为本?,小学语文教学在回归学科本位的道路上进了一大步。 常言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积淀、三千年文化传承的人文学科,我们不禁要追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否就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如果不是,那么,比?语用?更上位的追求应当是什么?答曰,两个字,文化。四个字,以文化人。赘言之,文化的熏陶,文化的浸淫,文化的引领,文化的传承。 识字教学中,某老师教学?舒?字。为了识记字形,学生想到了?加一加?的办法,左边是个?舍?,右边是个?予?,合起来就是?舒?。然后,老师进行了书写指导,?舍?的捺要变成点,右边的?予?不能加撇,要和?矛?区分开来。最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和造句的方式进行巩固运用。教学流程前后连贯,似乎无懈可击。可是,到了当堂反馈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是把右边的?予?误写成了?矛?。识字教学走入了不讲还明白,越讲越糊涂的误区。那么,该不该讲,怎样讲学生才能记得清,写得对?我们可否这样,在学生分清了字形之后,顺势点拨,?舍?意味着付出,?予?意味着给予。当我们多一份付出,多一份给予的时候,就是心中最舒服,最快乐的时候。如果把?予?写成?矛?,心中充满了矛盾,肯定不舒服。如此一来,学

生不仅牢记了字形,还受到了?舍得?文化的熏陶。 阅读教学中,某老师教学《军神》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最受感动的地方,做批注,谈感受。当学生联系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对话,为刘伯承不用麻醉剂竟能数得清刀数而深受震撼,为沃克医生的赞叹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升华和释放情感,进而启发学生关注话语形式,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大有裨益,值得借鉴。教学至此,本无可厚非。然而,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与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如果把这一片断和文本内容做一比较印证,想必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会更深刻,对言语表达的感悟会更透彻。更重要的是,将文化的活水引入文本,引入课堂,能在学生心湖中漾起英雄情结、英雄崇拜的涟漪,为学生洞开一扇涉猎古典名著和传统文化的窗口。 写话教学中,某老师结合《第八次》一文中的?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这句话,进行读写结合的言语表达训练。首先,老师让学生比较把?丝断了,网破了?改成?网破了,丝断了?行不行?当学生明白了?丝断了?和?网破了?之间的顺序不能打乱,彼此存在着先后承接的关系之后,老师顺势而导,出示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情境图和与之对应的?秋风吹??天气凉??落叶飞??遍地黄?三字短语,打乱顺序后,让学生联系情境和语感,排列组合成前后联系、

巧手拈来皆练笔,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巧手拈来皆练笔,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小学语文课程随文小练笔实施策略与方法浅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果我们能够以课程文本本身为突破口,及时地把练笔训练渗入到阅读教学中,让文本语言得到增值,表达方法得到迁移,语言表达技能得到提升,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或仿写迁移,或补白拓展,就能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文本读与写的结合。然而教师如何去抓住课程随文小练笔的训练点,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进行小练笔,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找准练笔“点”,搭好练笔“台” 小学语文课程随文小练笔有“形式活,出手快”等便于学生实践操作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空白点、悬念点、矛盾点把练笔与学文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用心去与文本及作者对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怎么样去找准这样的训练“点”是随文小练笔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 (一)动情之处促表达 语文课程中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之处,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在引导学生体会“最严厉的惩罚”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随文小练笔:面对宙斯的惩罚,普罗米修斯始终没有屈服,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最终用正义战胜了邪恶。此时此刻,你们的心中一定涌动着不一样的情感,能不能让我们用笔来抒发一下呢?通过小练笔,让学生心中不一样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得以释放和呈现。在教学中把握好这样的动情之处及时开展随文练笔,往往能让课堂的语言训练增色不少。 (二)典型之处知方法 所谓典型,是指文本散发出的一种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教学中要注意这种特别的典型之处并付之于练笔,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二、四、六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特点很明显,都是围绕中心句把事物写具体的表达形式。教学时可以第四段为例,首先让学生明白作者抓住了鱼的多、鱼的美来写,随机积累夸张、排比的表达方法。其次,让学生懂得这一段是围绕中心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然后可以抓住时机随文小练笔,列举了一些中心句,让学生选择完成,如我们的学校真美啊;秋天的田野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等句式,还可以自己确定想要写的中心句来展开写完整。 二、文本无痕渗透,非文本有机补充 (一)紧紧依托文本资源,实现模仿到迁移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就会不自觉地掌握一些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 1、句的训练 小学语文课程文本中有许多精美典型句式,教师可以在读写训练中精心选择某些精彩片断进行仿句小练笔。如《秋天的雨》,文中有两句非常有画面感的句式:“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可以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抓住其中的颜色、动词运用的特点,引导学生模仿句子的样式也来写几个句子,这样就会让孩子们对秋天的雨的特点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2、段的训练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品味外,也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训练点进行仿写。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明白这段话围绕中心句,运用排比、拟人以及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热情地与山中的一切朋友打招呼,表达作者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后进行迁移,让孩子们培养继续想象:“山中的朋友还有哪些?他们是什么样的?”让学生也来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与

导学案及课后练习题

《再别康桥》导学案 【课文】 再别康桥徐志摩 ①轻轻的我走了,⑤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 正如我轻轻的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轻轻的招手,满载一船星辉, 作别西天的云彩。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②那河畔的金柳,⑥但我不能放歌, 是夕阳中的新娘;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波光里的艳影,夏虫也为我沉默, 在我的心头荡漾。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③软泥上的青荇,⑦悄悄的我走了,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正如我悄悄的来;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挥一挥衣袖,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带走一片云彩。 ④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注解:青荇:即荇菜。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 漫:悠闲,不受约束。溯:逆水而上。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的三美主张。感悟徐志摩的诗风。 教学重点:朗读体味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意象的运用 【知识链接】 1、识作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时年35岁。 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2、知背景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此留学,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8年秋诗人重到英国,《再别康桥》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故地重游、再次离开康桥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 1、字音字形 河畔.( ) 荡漾.( ) 青荇.( ) 榆.阴( ) 揉.碎( )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箫.( ) 2、常识填空 徐志摩,(诗派)主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 A 、B 和 C 。A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B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C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了解学习诗歌目的,以及本课目标) 二、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全诗共七节,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根据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将诗歌分为三层。写出层意:

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时光,在眼角兀自老去。行于时光的蹊径,我与《小学语文教师》结缘已久。从素不相识到初次相见,从泛泛之交到亲密无间,《小学语文教师》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她是一位良师,谆谆教导,带给我希望;她是一位益友,时时相伴,送给我温暖;她如一盏明灯,熠熠生辉,指引我前行;她若一杯清茶,甜甜入口,滋润我心间。捧读此刊,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现采撷心香几瓣,和大家分享。 一、“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初次相见 初为人师时,我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憧憬,只想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大干一场。可事与愿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从师范学校中学到的理论并不能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我不是游刃有余,而是“江郎才尽”,真正领略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丰富内涵。面对此种状况,我迷惘过,惆怅过,在一筹莫展之时,同事推荐我读《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听名字就倍感亲切,加之封面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实用,我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迫不及待地翻开散发着墨香的书页,一篇篇文章如磁石般吸引着我,像酷热的夏天遇到了浓荫,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心头的疑云徐徐飘散,困扰已久的难题迎刃而解,是《小学语文教师》带我进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天地。我感谢《小学语文教师》,思念她朝朝暮暮。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知相伴

结识《小学语文教师》后,我每期必读,不惧工作劳累,不怕家务缠身,只为与她相知相伴。在近20年的执教生涯中,我经历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是国内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语文教学类杂志之一,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教育案例,有短小精悍、适用性强的文章,它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它特别关注基层一线老师的教学,注重呈现教师的实践智慧。无论是课堂实录、课例研究,案例反思,教材研读,还是教学随笔,园丁故事无一不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徜徉其间,聆听智者的教导,与同行对话,总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每次总被经典的课堂、前瞻的理念、精彩的设计、新颖的观点所感染,总会把自己已经休眠了的经验唤醒、激活。2010年的时候,我参加邹城市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我抽到的说课文章是三年级的课文《女娲补天》,看到这个题目,我一下子想起刚读过的新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上,有一篇《女娲补天》的教学设计,设计很新颖,结合自己的特点,借用了文中处理课文的方法,我的说课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由此我获得了那次基本功大赛的一等奖。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春天,我衣带渐宽,无怨无悔。 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初步尝试 《小学语文教师》激励了我,培养了我,塑造了我,使我不断成长。一路走来,欣赏了无数美景,闻到了一路芬芳。《小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

语文组全员汇报课总结: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语文组全员汇报课总结:向语文更深处 漫溯 语文组全员汇报课总结: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为了全面深入推行“4+1”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 学效益,同时深入探究“散文”类文体的教育教学艺术,提 高课堂教学水平,使本组教师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得到提高,我们全组教师参加了由教导处统一部署,语文组 组织实施的以“散文”教学为专题的全员汇报课听评课活动。 一、本次活动的特点: 第一,充分展示了“4+1”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学生参与面广。有些老师的课很精彩,显示了丰厚的教学功 底和较高超的教学艺术,青年教师年轻有朝气,知识底蕴丰厚,容易与学生沟通,且虚心好学,在课堂上展示了青年教 师的风采。 第二,显示了各备课组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为了上好公 开课,各备课组认真组织备课、听课、评课,有些老师宁愿 调课也要参加听课,一是为了汲取他人长处,二是为自己的 教学提供借鉴,同时也通过评课给授课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 帮助。 第三,全员参与,研究“散文”教学艺术。三个年级的语文

老师共20xx年级,再七年级,最后八年级。 第四,展示了老师的反思水平。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教 学是难以提高的。我组教师张甲芳、王吉东、王孝珍等在评 课之后,主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抓住亮点,发现 问题,反思失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显示了我组教师主动成长、积极进取的精神。张厚霞、梁伟等老师在听课研讨后,主动反思之外,积极探索,授课水平不断提高,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二、公开课的优点: 1、坚持运用“4+1”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授课。二十名语文教师都能严格按照新课改的标准上好课,环节 齐全,备课认真,基本功扎实,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展示精彩! 2、目的明确、胸怀全局。 一节课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学生从这节课掌握什么知识、本节课的知识难易程度如何、那些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反复强调、哪些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难以掌握、哪些知识点学生自 己读书就可以掌握;课堂上要预设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起 学生的思维,什么样的例子可以举一反三,什么样的教学方 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节课的内容学生课上能掌握多少,课下需要多长的时间来复习巩固。授课老师对这些应该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要数陈法国、

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接到静的邀请,参加一小四(1)班的家长会,心怀着一份激动,欣然前往。走入会场时,会已经开始了,多媒体的屏幕上,映放的是一首动漫形式的歌曲《我们的父亲母亲》,静正以标准圆润的普通话深情道来“当我们还很小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很多时间,教会了我们走路,说话,自己穿衣服……”已经第二次听这首曲子,每一次听,都会很感触,很自然地,和妈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便在我的脑里溢开了,妈妈步行十几公里为在外学习的我送粽子,妈妈总在絮絮叨叨地为我们刷洗衣服……可是。母亲常常是被忽略的呀。环视了在座的家长,无不挺直了腰身,严肃地注视着屏幕,侧耳倾听,也许,他们也在重温着一幕幕温馨的往事,也许,他们也幸福地回味着自己曾是怎样一步一步教会孩子迈步,教会孩子牙牙学语;或许,他们会在思量自己,我有好好对自己的父母了吗?再看看那些可爱的孩子,他们可爱稚气的脸蛋也都专注地看着屏幕,听着他们老师娓娓道来,他们是懂非懂,又有所觉悟。 家长会在《我们的父亲母亲》中拉开了序幕,两个小时的会程感受最深的几点是: 28孩子是快乐的。在持续两个小时的家长会上,老师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孩子,孩子们尽情展示着他们的魅力,唱歌、朗诵、讲故事|……虽然展示的不是最精彩的,《赶鸭 子》等舞蹈中还有几分嫩拙,但孩子们在舞蹈中快乐的微笑,以及微笑中流露的自豪,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在孩子们的演出中,我最欣赏的是《诗歌 朗诵》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诵读了十几首古诗,每一首都可以演唱,每一首都有表 演相辅。从这些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教学中的用心良苦。作为同行的我,又 多了份思考,在教学中,艺术是相通的,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投入,还要尽力提 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试想,如果傅老师不是对音乐有所了解,不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那么古诗的配乐表演也就不能做到恰当而有吸引力了。 二:家长是乐意参与的 会场中,家长们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成为家长会中一道独特的旋律。当孩子们向家长深情道出“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谢谢!谢谢——!谢谢——!”时,作为家长,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更多的辛劳能不被孩子长大的欣慰所代替吗?当家长们握笔为孩子们批改作业时,他们神色专注,这样的安排不是可以更冷静地感受孩子的学习吗?当孩子家长面对面互相表达的时候,说者或娓娓道来。或只言片语,听者或侧耳倾听,或微微含笑,我们都听到了最真诚的,最感人的话,两代人的代沟不是已经让亲近理解取代了吗?这样的家长会,为的是家长和孩子走得更近。谁不乐意参加呢? 走进静的家长会,我看到了她孜孜不倦的对教育的热情,。当我们看惯了为了工作而工作的无奈时,我们为静的持之以衡的热情而欣慰。在她身上,教育已经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更多的人能一如既往地热情投入。 走进静的家长会,我看到了她勇于实践,锐意改革的精神。当我们一贯的老师说,家长说的家长会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候,静别开心意,让我们看到了耳目一新的家长会。也许,静的话就是她这样做的最好的诠释“我不管别的老师怎样想,我要的是孩子们开心,有收获,家长们认可。”庆贺静,她是成功的,从整个会场孩子们抖擞的精神,从家长们频频的掌声中我们看到了。 为了一份收获,我们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静顶着刚痛失亲人的打击,每天高强度地工作,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要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还有就是几位青年教师的演讲。他们充分展示了教师群体代表的闪亮风采,以自己热情洋溢的语言,标准圆润的普通话,鲜明丰富的主题演绎着教师生活的内涵,阐释着教育职业的真谛,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新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逐步开放化、灵活化、多样化了。课改成果累累,“发现法”、“对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各种新方法、新思路蔚为大观、异彩纷呈。可是有的教学活动浮华、热闹的背后却是对文本解读和感悟的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有的课堂则是“传达文件”式的“复制教参”、“克隆教案”,点到为止,不求甚解,“以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失。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语文阅读教学亦如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形象、语言、情感、主题、技巧的体验中来,“入乎其内”,参透文本意图,品味文本语言,领悟文本写作技巧;然后大胆对文本进行开放性建构,将文本从“平面的”、“静态的符号”还原为“立体的”、“鲜活的生命”,真正“出乎其外”,实现“文本读者化”。下面笔者将从概括文意、改写原文、述评人物、学后心得、深入探究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浅见。 概括:系马高楼垂柳边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0期A版)刊登了语文特级教师彭俊姣的文章《唱响这支不老的歌》,文中刊载的课例,应该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启发。’ 学习《长亭送别》,彭老师作了这样的引导: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有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也是一首撩人心弦的离歌,有柔肠百绕的离别苦痛:又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请大家阅读全文,概括文意,要求用七字句或其它更好的表达形式表述。 平心而论,笔者教《长亭送别》也有三四次了,对于“概括文意”这一问题,还从没考虑过设置如此“苛刻”的条件,殊不知这一小小的限制,恰恰是彭老师的高明之处。 再来看学生的反馈信息。 生1:暮秋送君心欲醉,食难下咽愁满怀。莫恋功名盼君归,残阳离影秋风吹。 生2:深情送郎醉霜林,饮酒将别悲长亭。功名利禄如浮云,古道残阳总是情。 生3:送行十里到长亭,风悲马鸣。长亭设宴送张生,离人伤悲。临别赠诗泪满襟,人心憔悴。夕阳残照人远去,愁思千里。 一首首离歌,一阕阕心曲,师生唱响的是“语文”之歌,擎举的是“语文”之旗。霜林醉,风悲凄,离人落泪;残照里,送君去,人心憔悴。学生的解读激活了文本,再创造了文本,如此处理,文本的意义更为丰富,文本的价值更为厚重。彭老师的这一教学环节把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融为一体,使这一环节更具“语文味”,实乃“天成之笔”,值得借鉴。当然概括文意可以设置不同的限制,比如拟写对联,骈散结合,以诗(词)解文等等。 改写:歌舞化作彩云飞 改写也是理解文本,解读文本的一种形式。具体而言,可以把诗歌改为散文(或小说),把散文(或小说)改,为诗歌;文本场景具体化,文本“空白”充实化……改写的基本原则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理透文本旨意,遵从文本基调,有解读者的“自我意识”、“自我建构”。同时要合情合理。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诗体小说”的代表作。文本的环境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文中那皎洁的月光、凉爽的院落、润湿的苇眉、透明的薄雾、清新的荷香、淳朴的民风……意境纯美,如诗似画,读来让人如坠仙境,如痴如醉、赏心悦目。 可是,如何才能通过阅读将这种美传达出来呢?分析、鉴赏、品评……总觉得还是“语文味不够浓重”。“诗体小说”具有“诗化”的语言,何不将文中诗意的环境描写改为一首诗!果真,一经改写,境界全出!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高三语文时评类作文评议方法指导

高三语文时评类作文评议方法指导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将时评类材料作文的议论引向深刻 一、何为“思想深刻” 对社会现状深入透彻的洞察,对人生百态细致入微的体悟,使读者朋友受益匪浅的启发。-----作家的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考试大纲》 二、时评的结构模式:引----议----联----结 (一)引用材料(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选准切入点,简明扼要,1自然段,约100字) (二)分析材料(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2-3自然段,约400字) (三)联系实际说道理(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搜集典型论据,适当发挥,约200字) (四)结论(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约100字)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时评写作的构思角度 1、探究对错法:先判断事件的对错,如果事件是对的,重点写意义、影响等;如果事件是错的,重点写错因、后果等。 2、探究实质法——主要从“是什么”角度构思,一般是先概括新闻的主体事件,探究其实质,然后分析说理,阐明其影响、意义或危害、教训,发表自己的看法。 3、探究原因法——主要从“为什么”角度构思,从新闻事件的行为或结果本身出发,探究事件发生的主、客观的原因,溯本追源,发表自己看法。 4、解决问题法——主要从“怎么办”角度构思,在探究事件的实质和探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途径等。 四、思想深刻的分析方法 时评类文章能不能做到思想深刻,关键在于议、联两部分的分析评论是否深刻,怎样才能做到思想的深入和深刻,下面我们学习以下分析方法。 方法一:追根溯源,探究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其深层原因)新闻事件:游乐场大办水下接吻大赛,电商超商高唱“浪漫情歌”,五星酒店重磅推出百万情侣套餐……七夕来了!这个传统节日催生了“浪漫经济”,一系列贴有“中国情人节”标签的商业活动正如火如荼在全国各地展开。对此,专家表示,七夕节并非“中国情人节”,像许多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七夕节文化也正在被“庸俗化”,如何结合时代特点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引人深思。 (8月20日新华网) 传统节日之所以被庸俗化、商业化,表层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商家的极力鼓吹和宣传,营造了一种这个节日就该这么过的假象;二是年轻人的互相攀比、跟风。尤其是对于正处在热恋阶段的年轻人来说,别人过自己不过,会担心自己的另一半有意见,觉得自己对爱情没有诚意,于是你过我过大家过,“中国情人节”也就蔚然成风了。但是要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人当中的日渐式微和缺失。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既不知道,也无暇关心这些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节日内涵、文化基因,结果就只能是跟着别人走,乃至是被商家牵着鼻子走。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既是这些传统节日庸俗化、商业化的推动者,但实际上也是受害者。当他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时候,真正失去的却是附着在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熏陶、滋养的机会。所以,对于年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磨课反思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一生磨就一节课”,对我感触很大。确实,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周都要上七八节、十几节甚至更多的课,每节课都精雕细刻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在一个学期中、在二三年内、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甚至在一生中,能切切实实地磨好一节课,对于教学乃至对于人生,都是十分必要的。 磨课的收获不仅仅是个人的,参与者,教研组乃至学校都有不同的收获。 1、执教者的收获 磨课之后,不管课上得如何,总是能有收获的。在平时的日常教学当中,我们不可能对于每一节课都十分认真的细抠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上肯定有许多遗憾。进行磨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过程,虽然很累,很辛苦,压力也很大,但是熬过来了,就像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在教学修养等方面会有很大的提高,好像对于教学又会重新认识了一番,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问题了。另外对于教学设计思路方面,对于处理教材内容、找准重难点、选择教法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启示。执教者自身的能力、素质肯定是得到了历练,从设计、授课到课后反思、总结提炼,全面提高。 2、参与者的收获 ①纯个人的 参与磨课的其他成员获得的提升也是不可小觑的。全程参与“备课、听课、评课、反思”。大家在“看别人的课,说别人的课,评别人的课”的同时要“想自己的课,改进自

己的课,在自己的课中实践”。比如在磨课中必然会涉及到对文本的研读和打磨,而在平时教师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来如此深入的研究文本,因此磨课也给其他老师有了一个更深入钻研教材的机会,在共同的讨论中有了新的感悟,新的理解。 ②整个教研组的 磨课活动中,整个教研组的老师们被捆到了一起,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学术气氛异常活跃。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工作方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在强调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师个人的主体悟性。整个教研组都被带动起来了。教研组的建设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历来备受重视,但如何使教研组工作能落在实处,提升教研组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有些难度。而磨课为建设和谐教研组、提升教研组的研究功能搭建了平台。 3、校本教研的收获 磨课需要教师间协作互助,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组内教师要协作共同完成多轮的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议活动。所以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务实、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教研组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新的精神气象,它慢慢渗透在教师的潜意识深处,显露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使教师获得心领神会的氛围感染和心理鼓舞。通过磨课可使与同事合作成为我们的一种职业习惯。 在磨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可进一步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主动探究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实

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发表时间:2016-06-29T17:34:16.82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6期作者:栾兴华 [导读] 一直以来,我的教育追求就是自己工作上尽心尽力,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呼。但直到前几天去仪阳镇参观学习之后,心态有了一个大转变,充分认识到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看到那些出版在各级教育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习题集等等,羡慕不已。 山东省肥城市潮泉镇中心小学栾兴华 一直以来,我的教育追求就是自己工作上尽心尽力,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呼。但直到前几天去仪阳镇参观学习之后,心态有了一个大转变,充分认识到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看到那些出版在各级教育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习题集等等,羡慕不已。但是荣誉的背后是艰辛的奋斗历程,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本次参观学习可用“三勤”来表述我的收获。 一、勤于学习,注重积累 “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有所发展。仪阳中心小学纪成涛主任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制定读书学习计划,每中午固定时间读书,读书的内容涉猎广泛,长期坚持,既增加了理论知识基础,也开阔了视野。纪主任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记录并摘抄下来,制作了一本厚厚的简报。纪主任制作的学习简报丰富全面,是学习的第一手资料,非常值得借鉴。 二、勤于思考,善动笔墨 学贵于思。通过读书学习得出的理论,积极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与收获,注意积累材料。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叙事或随感等,表达自己的思想。从最简单的开始写起,也许并不通畅,但是我相信只要付出就有收获。今后我会勇敢地走出第一步,从小事写起。 三、勤于教研,注重交流 如果只注重教学而不注重研究,那么注定这辈子只能当个“教书匠”,所以但凡优秀教师就是把教科研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仪阳中学和小学教研氛围浓厚,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草根式课题研究”。虽然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小课题申报研究活动及校本教材编写活动,但是内容和形式及其成果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单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重视集体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学科组教研活动开展时,一定要畅所欲言,遇到难题多请教,不能闭门造车。 著名诗人徐志摩写到“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如今我的教育梦就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认真实践、努力创新,让每个孩子学会学习、快乐学习、幸福自己的教育人生。我将永不懈怠我的追求,我深信终有一天,我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向小班更深处漫溯杨海红

向小班更深处漫溯 ——赴南京汉口路小学学习感受 起凤街小学杨海红2014年3月底,起凤街小学连同海边街小学一行18人,前往六朝古都南京,进驻与百年名校南京大学一墙之隔的汉口路小学与该校老师们一起学习研究小班化教学。 本次学习历时3天,老师们参观了南京市汉口路小学的校园环境,感受了环境育人的理念,同时,通过观课议课活动,亲历了近30节课的教学展示,全方位地感受了以“红黄蓝加绿四色学习单”为载体的小班化教学特色。 活动开始,汉口路小学副校长代表全校师生对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然后向与会的老师介绍了汉口路小学校的办学特色:“四色学习单”在此基础上引申、拓展的“四色教育”,并对小班化课堂提出了自己的三点设想,即:1.教学具有实效性,老师能充分关注到每一个,2.教学充分彰显学科特点,3.教学过程丰厚、灵动。 随后几天是四色课堂汇报课,汉口路小学的周婷校长不仅亲自上阵,带来一节《许下小心愿》的展示课,还有王研老师带来的二年级数学课——《认识分数》,这节课活动多,交流多,扎实、丰厚,有由王曦老师带来的三年级语文课——《细细的沙粒》,课堂充满文化底蕴,师生的默契更是让人难忘。公开课都很精彩,四色学习单的使用及四色小组活动给在座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汉口路校长周婷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概括表达了汉小

人的热情,汉小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小人对四色教育的研究、反思和梦想。同时以座谈的方式对“红黄蓝加绿四色学习”的由来和内涵做了解读,参加培训的老师们感受颇深。 本次活动,带动了起凤街小学小班化教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纵深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让问题引领学生向语言更深处漫溯

让问题引领学生向语言更深处漫溯 发表时间:2013-08-09T11:49:06.0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53期供稿作者:包爱丽[导读] 课尾,让问题成为精神成长的助推器 包爱丽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实验学校467299 摘要: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老师要充分钻研文本,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智慧,设计出富有张力的问题,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领、指导和点拨,让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思考、感悟,走进语言深处,去获得智慧和精神的滋养。关键词:问题引领触发器体味涵咏助推器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老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怎样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领、指导和点拨?笔者认为,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潜行在文字间,进而入境、知事、明理、通情。 一、课始,让问题成为学习的触发器 有一位老师在讲《桂花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积极深入地读书,抓住课题中“桂花”和“雨”的关系,设置问题进行引导: “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下雨时的情景吗?” “有下雨时下桂花的吗?” “既然下雨时不会下桂花,那么我认为课文题目不对,哪来的桂花雨啊?” 老师的问题犹如触发器,引发个个学生都认真读书、用心体会,为说服、打动老师而跃跃欲试。 二、课中,让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荡漾开去 “学生疑,疑生思,思生悟,悟生进。”课堂上,利用好问题能使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自身精神的成长。 1.用问题引发问题 我在教学《最佳的路径》一课时,是用“以问题引发问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我先让学生理解“路径”的意思,找出文中具体指什么,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是什么样子。学生说出了“有宽有窄,优雅自然,新颖别致……”,我紧接着问:“面对这样的路径,你心中会产生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为一个中心问题:“格罗培斯为什么能设计出这样的路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问题意识,又唤起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度思考。 2.问题使学生多次穿行于语言间 孔子和弟子“论水”部分是《孔子游春》一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品味文本语言、感受孔子的智慧,教学中,当学生在交流水的德行时,相机追问:“文章有一个地方已经把水的这种德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这样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读前文描写春天景色的语段。当学生体会到孔子富有善施教化的智慧后,老师再次问:“同学们,其实,这篇文章到处都闪现着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下面我们再从文章里找一找,看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这样自然地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审视全文,关注孔子的言行举止,从字里行间体会孔子的教育智慧,使孔子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立体和丰满起来。 3.问题使学生涵泳体味文字意蕴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时,是这样设问引导的:让学生慢读这句话后说:“作者这么慢是让你们仔仔细细地看看母亲的脸。” 接着让学生闭上眼,老师深情地读着问着:“你们看到了什么?”“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 “你们看到母亲怎样的脸?”“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脸应该是怎样的?” “孩子们,这不是我印象中母亲的眼,我母亲的眼应该是——?”“然而这样的脸,这样的背,这样的眼,我再也没有看到,作为儿子,不禁要问:母亲呀,你那挺拔的背、炯炯有神的眼、光彩照人的脸到哪里去了?” 王老师用一个个问题造境,将记忆与现实中的母亲形象进行比对,使慈母形象凸显了出来,也使学生看到了一位为生活操劳、奔波的伟大母亲。短短一句话,通过老师巧妙处理,变得有了味道、有了温度,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三、课尾,让问题成为精神成长的助推器 有位老师在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通过谈话、体验、对比、追溯等环节,让学生感知海伦·凯勒的“奇”、感受其“弱”、感叹其“变”、感悟其“强”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味:“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明白,究竟是什么在打动着你的心灵?”“此时,你觉得海伦·凯勒还仅仅是一个人名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海伦·凯勒不仅仅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奇女子,更是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此时,对学生精神的滋养自然而生。这种体会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比老师贴标签式的说教更加铭刻于心。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曾说过:语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老师要充分钻研文本,把握文本的精髓,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智慧,设计出富有张力的、能够探究文本蕴藉、获得文本智慧、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让问题引领着学生去读书、思考、感悟,走进语言深处,去获得智慧和精神的滋养。

2020-2021学年高考总复习语文高三总复习质量检测及答案解析一

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 语文 第Ⅰ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惊蛰.(zhé)蹊跷.(qiāo)忏.悔(chàn)管窥蠡.测(lí) B.悄.寂(qiǎo)狩.猎(shòu ) 登载.(zài)余勇可贾.(ɡǔ) C.谥.号(yì)嫡.系(dí)木讷.(nè)扺.掌而谈(dǐ) D.剽.悍(biāo)分析.(xī)船舷.(xián )春风骀.荡(dài) 错别字的一项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 .. A.祥和启事笑眯眯人情事故 B.编纂纪元坐右铭以逸代劳 C.沉湎坐镇挖墙脚计日程功 D.羁旅抉择爆发户平心而论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汉字面临着新的挑战。各种键盘了我们的书写技能,层出不穷的智能终端让我们提笔忘字,网络词典让我们在享受的同时失落了追根溯源的乐趣,网络俚语带来晓畅的同时,削弱了汉字的美好。呵护母语,我们。 A.消除便捷简单责无旁贷 B.消解便捷简明责无旁贷 C.消解快捷简单义不容辞 D.消除快捷简明义不容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了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中澳签署自贸协定,不仅为亚太地区发展高水平的经贸安排产生效应,更将为两国实现优势互补、密切互利合作,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完善的制度保障。

C.故乡是他永远绕不开的情结,那炽热的情感,唯有通过这样浓烈的色彩,才足以表现出来,真可谓情到浓时色彩艳。 D.这次医疗体制改革是综合改革,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必须增加和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5.下列各句填入横线上不恰当的一项是() 前几日,偶于旧书铺获《古诗源》一书,该书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虽品相略显风尘之色,但内里竖排的诗文立即焕发出古人思想的夺目光华,而古人对生命的透彻洞达更是让我读得悲从中来。。读古典,让我的阅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A.如《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B.如陆机的《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譬如朝露。” C.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如陶潜的《停云》:“停云霭霭,时雨其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母语文化及其他 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NBA”“GDP”“WTO”等等,将告别央视。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