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关初级中学董志花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感知信息眼和视觉,从教材来看整个第12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实质就是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学习,这一章的内容较为抽象,同学们不容易理解,而教材安排眼和视觉的内容学习,是从易到难,从同学们熟悉的现象入手,层层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本质.这一节为同学们介绍眼睛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2)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3)阐述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2)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三,教学重,难点:

1,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办法;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着重突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感知,体验“人是怎样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引发本节课题,学生回顾生活实际,并观察图片,调动感官欣赏、感受教师创设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情绪积极而又放松,总结人的五种感觉。

新课讲解

(一),眼与视觉

1,眼球的结构

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认识眼球结构和了解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讨论掌握眼球各部分结构并加深对功能的理解。

2,视觉的形成

联想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由探索并发言。

教师点评并通过图片的展示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象,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学与之用:探索两个问题。

设想情景:进出影院时眼睛的感觉,进一步探索“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观察猫的瞳孔在暗处—亮处的变化。

教师分析:瞳孔的这种变化使进入眼球内部的光线要适量,否则就可能引起视物不清,或眼球内结构受伤。

(二)近视及预防

“算一算”本班同学近视率,“试一试”分析近视的形成的原因

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演示近视的成因:用眼过度,肌肉疲劳,使晶状体变凸,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外界反射来得光线经晶状体的折射后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因而看不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1,近视的矫正办法: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演示近视的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使物象落在视网膜上。2,近视的预防

“谈一谈”让戴眼镜的同学谈一谈生活中因近视而带来的不便。从而很自然的过度到用眼卫生,强调用眼卫生的必要性,认同课本内容“三要”和“四不看”。

拓展延伸:

(三)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1,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演示远视的成因及远视的矫正办法:佩戴凸透镜使物象落在视网膜上。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学生分析,教师指导。

课堂总结: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引导并由学生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懂得了”,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到情感的升华。

布置作业:1,2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与视觉

一,眼与视觉

1,眼球的结构及功能2,视觉的形成过程

二,近视的成因及矫正:佩戴凹透镜使物象落在视网膜上三,远视的成因及矫正:佩戴凸透镜使物象落在视网膜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