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总结

第1章科学发展观概要

第1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一、发展观及其演变

1、经济增长论:以GDP 增长为核心,学术界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

基本观点:1)工业化为国家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 2)经济增长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3)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

2、增长极限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梅多斯提出,经济增长已临极限,应制止增长对环境的破坏;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忽视了人类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3、综合发展观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协调,强调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没有考虑后代的反战空间问题。

4、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循环经济由美国K 波尔丁在20实际60年代提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操作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发展观的特点:1)新的经济观 2)新的价值观 3)新的生产观 4)新的消费观

5、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观98年由AK森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主要观点:经济自由是发展得核心,包括: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

6、可持续发展观 87年联合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表达可持续发展观,92年联合国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1)肯定发展得必要性 2)显示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3)提出代际公平概念 4)在代际公平基础上提出代内公平概念。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

(二)、科学发展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特征,适应新要求提出的;(三)、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式、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四)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四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工程咨询新局面

1.工程咨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 做好工程咨询服务,促进投资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服务 2)有助于实现实现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3)、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每个建设项目。

■ 科学发展观促进工程咨询业自身的建设

1)使工程咨询业把握发展方向、明确发展任务 2)促使工程咨询领域全面更新咨询理论和咨询方法 3)为咨询业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4)催生一批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人才。

2.科学发展观作为各类工程咨询业务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推动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

(一)加快工程咨询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

1)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咨询理念 2)加快开展工程咨询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研究

3)推动创新研究成果应用

(二)促进工程咨询全面协调发展

(三)注重提高咨询服务质量

增强质量意识制定质量规范推动质量体系建设健全质量责任制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五)推进工程咨询单位体制机制创新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章宏观经济管理

第一节市场经济

一、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市场需求需求构成要素:1、有购买意愿 2、有支付能力

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消费预期、其他如品种、质量、位置、季节等因素

需求规律:需求数量和价格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二)市场供给在一定时间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且客人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供给的基本因素: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价格、其他生产

要素供求和政策因素

供给规律: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数量和市场价格呈正方向关系变化。

(三)均衡价格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均衡价格与产量同向变动

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产量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产量减少

2)供给搬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均衡价格与产量反向变动

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产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产量减少

二、市场三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能自发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三、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效率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整个经济价格体系使所有商品供求相等,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实现“帕累托效率”状态,此状态为不存在帕累托改进可能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在既定资源配置状态保证其他人福利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至少使一个人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实现市场效率的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同种商品无差异;信息完全对称;所有经济资源在各行业完全自由流动;经济主体完全理性)

(二)、市场失灵:一些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市场失灵主要原因:

1、不完全竞争市场: 1)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垄断市场效率最低

2)寡头市场:少数几个厂商3)垄断竞争市场:许多厂商生产销售同种产品,每个对自己的价格都有一定垄断力量。

2、公共产品存在:特点: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私人厂商不愿进入,如国防

3、外部性个人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

正外部性:个人活动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

负外部性:个人活动支付的私人成本《活动带来的社会成本

外部性分类:生产的正(负)外部性、消费的正(负)外部性

4、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

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

下降的情况。逆向选择意味着“市场失灵”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基础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三个方面-产出、就业、价格)

(一)产出的衡量(7项指标)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价值形态:所有常驻单位一定时期生产的全部货物、服务的增加值之和

◇收入形态:所有常驻单位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产品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进口价值

◇名义GDP☆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的GDP

◇实际GDP☆用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潜在GDP(理想状态下的最值)是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取决于投入和技术效率,是价格相对稳定时经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3种GDP统计核算方法

◇生产法(3个生产部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收入法(6项生产要素)☆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

◇支出法(4项支出类型)☆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2.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3.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4.国民收入(NI):是NNP或NDP扣除间接税的余额;是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NNP)-企业间接税

5.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红利+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PI)-个人税收支付

(二)就业与失业的衡量

·就业与产出的关系-呈正相关

◇产出上升-劳工需求上升-就业率上升◇产出下降-劳动需求下降-就业率下降

·统计方法◇美国采用人口调查随机抽样法,调查16及16岁以上人群

·失业率=失业人口/总劳动力人口

◇按失业原因分类

☆摩擦性失业-职位变换(供求总体可能平衡,充分就业时也会发生)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需求不匹配(供求总体可能平衡)

☆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失业)-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总供需不平衡

◇按就业意愿分类

☆自愿失业-不满足现行工资☆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无工作

·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失业率

◇充分就业不等于零失业率,因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无法避免

◇充分就业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周期性失业率为零时的失业率,即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之和

◇充分就业失业率下的实际产出就是经济的潜在产出

(三)价格水平变动的衡量

·通货膨胀的类型(3种)◇温和的通货膨胀(爬行式)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小于10%◇严重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10%~100%◇恶性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度大于100%。

·通货膨胀的成因(4种)◇需求拉动型-需求过度增长◇成本推进型-供给方面成本提高◇需求拉动与成本推进相互作用型◇结构性-经济结构不平衡

·衡量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三个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消费者支出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衡量经济体所生产的所有物品和劳务阶格变动的指数◇生产价格指数(PPI)-衡量生产或批发环节价格

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形式、衡量

·概念:经济活动水平的交替增长和下降、持续时间为2~10年、以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

·形式:◇衰退◇扩张

经济周期的衡量标准

周期性波动:实际GDP与长期增长趋势背离程度

◇衰退时,实际GDP 低于潜在GDP◇高涨时,实际GDP 高于潜在GDP。

经济下降的分类◇衰退-实际产出连续1-2年下降;实际GDP 与潜在GDP 相差不大

◇萧条-实际产出持续下降,实际GDP 与潜在GDP 相差巨大。

(二)经济周期中的失业和价格水平

·就业与产出水平正相关·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失业率上升

经济周期中的价格水平

(三)、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1)总需求或总供给的变动,主要是总需求变动2)重大的随机事件3)货币政策失误。(四)、PMI 采购经理指数

PMI 50 为荣枯分水线

PMI >50 →经济在发展; PMI 略大于50 ,经济在缓慢前进,越大表明经济发展越强PMI <50 →经济在衰退;PMI 略小于50 ,经济在走向衰退,越小表明经济衰退越快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总需求(AD)所有实体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总产出数量;总需求数量和社会整体物价水平呈反向相关关系。

总需求构成: AD=C+I+G+X

消费需求C: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与价格水平

投资需求I:主要取决于产出水平、资本成本和预期

政府开支G: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出政策

净出口X:主要取决于国内外收入与价格水平和汇率。

影响需求变动因素(两类):

政策变量(可由政府控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外生变量:国外产出、资产价值、技术进步、其它。

(二)总供给(AS)

其他条件不变,经济体内企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生产与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数量社会总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总供给构成:◇按供给物形态分:产品供给、服务供给;◇按最终用途: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按来源分: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

总供给变动决定因素:

◇潜在产出-基本决定因素:☆投入品-正相关;☆技术和效率-正相关;

◇生产成本:☆工资-反相关;☆进口品价格-反相关;☆其他投入品成本-反相关。(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共同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总水平

总供求的均衡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

实际均衡产出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产出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使实际均衡产出趋近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潜在产出

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四目标一路径两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经济停滞和衰退时-扩张性的政策·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威胁-紧缩性的政策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根本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类型:◇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贸易逆差(赤字)时,应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下降-本币贬值-增加出口

◇贸易顺差(盈余)时,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减少货币供给量-利率上升-本币升值-减少出口

2、财政政策

1)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总需求:☆增加政府开支☆减税☆组合使用两种措施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需求:☆削减政府支出☆加税☆组合使用以上两种措施

2)非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内在的稳定机制):◇税收◇转移支付

3)财政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利率上升-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国内需求-利率下降-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五、经济增长

(一)、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GDP增长率

人均GDP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TEP=Y —αK—βL。TEP—全要素生产率Y—经济增长K—总资本投入量的增长L—总劳动投入量的增长α—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数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数。

(二)、经济增长的要素和源泉

要素:1、人力资源-人;2、自然资源-物;3、资本-财;4、技术-技术

总生产函数:Q=A×F(K,L,R) Q-产出 A-经济中的技术水平 F-生产函数K-资本对产出的贡献L-投入的劳动力R-投入的自然资源。

经济增长的源泉:1、劳动力2、资本3、技术-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最根本源泉。(三)、促进长期增长的政策(针对三源泉)

1、鼓励技术进步(针对技术)

2、增加人力资源储备的教育和培训投资(针对劳动力)

3、实施有助于增加国民储蓄的税收政策(针对资本)

六、国际收支、国际贸易及汇率

(一)国际收支

概念:◇狭义-该国对外外汇资金收支◇广义-该国对外全部经济贸易-国际收支平衡表。状态:◇收支平衡:收=支◇收支顺差(盈余)收>支◇收支逆差(赤字)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三大项)

1、经常项目:◇商品的进出口◇劳务费用◇单方面转移款项

2、资本项目:◇资本◇储备项目

3、错误和遗漏

经常项目顺差—→国内储蓄超过了国内投资,持续会引起本国通货膨胀

经常项目逆差—→国内投资超过了储蓄,持续会导致一国外汇储备枯竭

(二)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基础在于:1、国家间在要素禀赋

2、生产技术

3、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形成比较优势。

净出口的构成(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国内需求-实际GDP=国内储蓄-国内投资

2、国际贸易政策分类与措施

·贸易政策的分类: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不干涉或少干涉,商品自由进出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对贸易干预或管制

·贸易政策具体措施:

◇保护性关税-提高进口商品价格

◇进口配额-对进口项目的种类、数量或总价作出限制

◇非关税壁垒-许可证、产品质量标准等

◇出口补贴-政府对国内出口产品的资助

(三)国际资本流动

1、资本流入:1)外国在本国资产增加2)外国对本国负债减少3)本国对外国负债增加4)本国在外国资产减少

2、资本流出:与流入相反

3、国际直接投资:1)在国外创办新企业 2)合作建立合营企业3)收购现有国外企业4)购买外国企业股票 5)以在国外企业投资所获利润为资本,对该企业再投资

4、国际间接投资(只能获取利息红利,无控制权) 1)国际信贷投资 2)国际证券投资(四)汇率:◇是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1、标价方式

◇直接标价-单位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例如:现在一美元等于6.9元人民币)

◇间接标价-单位本币的外国货币价格(例如:一元人民币等于0.13美元)

2、汇率类别:◇即期汇率-交易生效日比交易日迟两个工作日;◇远期汇率-交易生效日比交易日迟超过两天。

3、外汇市场-国际货币的交易场所

·特征:1)竞争性市场;2)是国内国外价格的连接器。

·参与者:◇商业银行-是外汇市场的核心◇国际贸易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各国中央银行(交易规模不大但影响大)。

·汇率变动原因-对该种货币供求(取决于两因素):

◇利率的相对变动:利率高-收益大-愿意持有-需求大-升值。

◇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低-吸引消费-需求大-升值。

4、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本币与某外币的比价固定◇通过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币实现·浮动汇率制度:◇本币与外币的比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分为自由浮动和有管理浮动(多数国家采用)。

5、宏观经济政策与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在资本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两国利率必须保持同步变动,小国利率将由大国货币政策决定,小国货币政策失效

浮动汇率制度:◇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失效或部分无效。

第三节公共部门经济学基础

一、政府干预逻辑依据

1、市场失灵导致效率损失:

市场无法取得最优效率的四种情况:1)公共产品(国防)2)外部性(污染)3)不完全竞争(垄断)4)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

2、公平问题

二、提高效率的公共政策

1、针对不完全竞争的公共政策(三项):◇反垄断法◇价格管制-设定价格或利润限制◇设立公共企业。

2、针对负的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四项):◇对负外部性活动征税(征税)◇提供消除负的外部性的激励措施(通过补贴使市场上使用净化技术、清洁能源)◇可转让产生负的外部性的权力(许可证)◇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管制)

3、公共产品与公共政策

◇同时具有一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的产品称为混合物品

◇纯公共物品由预算提供◇生产与出资分离,可以把产品的生产承包给私人◇混合物品或服务可多渠道提供。

4、针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的政策

促进信息公开,增加市场透明度;

二、公共支出

内涵:◇国家对财政资金的分配活动。

意义:1)实现政策财政职能的主要手段2)是经济发展资金来源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手段之一3)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公共支出三原则:1)经济效益原则-资源优化配置,效益最大化2)公平原则3)统筹兼顾原则

公共支出分类:1)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2)财政转移支出-对公共事业、社会保障、补贴等支出。

预算(公共支出计划):◇编制预算-审核与批准预算-预算执行-决算。

第三节我国宏观经济管理

1.我国的各项制度

·国家制度:◇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机构的原则-民主集中制。

·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经济体制改革

2.1 理论基础-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战略。

2.2 历程与内容

2.3 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五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主体(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宏观调控(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公平。

3.我国的宏观调控

3.1 宏观调控的目标(四目标)·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3.4 宏观调控的手段(四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两个层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必要的行政手段。

4.“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4.1“三步走”战略内涵(1987年十三大提出的老三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2 第三步发展的新部署(1997年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建国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4.3 本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经济◇-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体系(七项政策)

·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保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公平分配。

·投资政策(投资政策的主要目标)

◇调控投资总量,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总量)

◇调控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结构)

◇调控投资地区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地区)

◇调控重大项目的安排,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重大项目)

·产业政策

◇目的:☆鼓励和支持一些产业☆限制淘汰一些产业☆加速国民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保护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措施(三方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价格管理政策

◇目标和内容

1)调控价格总水平,抑制、缓解通货膨胀或紧缩,实现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2)形成协调合理的价格体系3)维护正常价格秩序4)对少数重要商品和服务实行价格管制调控价格总水平主要依靠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

量、财政收支以及公平措施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从而间接影响价格总水平

·人口与就业政策

·国际收支管理政策

第三章投资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投资理论概述

1.投资的涵义

1.1 投资的经济学涵义

·一般理解:◇购买财产的行为

·经济学涵义:◇物质资本资产存量的增加或更换,其实质是资源要素转化为资本的形成过程(资本存量的增加与更换)。财产转移不能视为经济学家的投资。

1.2 投资主体·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与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个人。

1.3 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

·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变动。

1.4 净投资、重置投资和总投资:

·资本存量—→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

·净投资一→一定时期资本总量的变动(形象理解:银行存款)。

·折旧-固定资产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重置投资-为补偿旧资本消耗而进行的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

【形象理解】·对一企业总投资可有两种用途,首先要补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剩余部分才是资本的增量(净投资)。

1.5 无形资产投资:

·无形资产定义要点:◇不具备物质形态◇以特殊价值形态存在◇为企业长期发挥作用的资产◇主要有土地使用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等

·本书中对投资的界定:◇如无特别申明,仅指固定资产投资

2.投资的特性(四特性):预付性-支出在先,回报在后;收益性-投入必须有产出;长期性-长期运营、持续回报;风险性-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可能有差距

3.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三因素)

预期收益-正相关;投资成本-反相关,主要指标为利息率;风险和不确定性-反相关。

4.投资变动的宏观效应(投资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两原理一模型)

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净出口

4.1 乘数原理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条件-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下;投资的增加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地增加

投资变动是自变量,国民收入变动是因变量,衡量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投资乘数:◇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小;◇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大。

K=△Y/△I 其中,K表示乘数,△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由△Y=△I+△C,K=1/(1-△C/△Y)

其中,△C/△Y为边际消费倾向→ MPC。由上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投资乘数越小。

同时,经济学将△I/△Y定义为边际储蓄倾向→ MPS。由于MPS=1-MPC,因此投资乘数还可以用公式表示为:K=1/MPS;上式表明,投资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4.2 加速数原理

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加速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可用公式表述如下: I=I0+D=μ△Y+D, I代表总投资,它分为净投资I0(即新增加的投资)和重置投资D(即折旧)。净投资I0取决于加速系数μ和国民收入(或产出)的增量。加速数又称“加速系数”,是指产出的变化所引致的净投资的倍增或倍减的变化。

4.3 乘数-加速模型(用来解释经济周期性变动)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与自发调节,使经济出现周期,其中投资是关键因素,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

◇繁荣阶段:投资↑-产出↑-投资↑…

◇下降阶段: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导致价格↓-收益↓-供给(产出)↓-投资↓-产出↓…

·政府可通过干预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周期

5.固定资产再生产

5.1 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概念

·固定资产:◇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工具)◇价值多次重复生产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流动资产:◇以劳动对象等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一次性投入生产并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全部收回。

5.3 固定资产再生产

第二节投资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投资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1.投资规模

1.1 概念: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就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各种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价值量。

·年度投资规模:

◇年度投资总规模=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投资率

◇年度投资总规模=上年度投资总额×(1+年度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率)

·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

◇在建投资总规模=年度投资总规模×合理建设周期。

◇在建投资总规模=基年适度的在建总规模×(1+在建总规模的合理增长率)。

◇在建投资总规模=在建项目截止上年底累计已完成投资+当年投资总规模+在建项目尚需完成的投资。

·建设周期:◇建设周期=在建投资总规模/年度投资总规模。

2.投资结构

·概念:◇一定时期投资总量中各部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的分配。

·分类:◇按资金来源:重置投资与净投资的比例,债务融资与资本融资的比例◇按投资最终的使用方向:投资产业结构与投资部门结构◇按投资资金的用途:投资的技术结构与再生产结构◇按投资规模效益分:大、中、小型项目的比例◇按投资主体分:所有制

◇按投资空间布局分:投资区域结构

·地位和作用:◇产业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地区结构-影响地区经济格局;◇部门结构-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投资结构调整措施和目标:◇灵活运用补助、贴息、价格、利率等手段◇信贷政策◇土地政策◇发展建设规划-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指导目录◇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

3.投资效益(三效益四指标)

3.1 投资效益的相关概念

第三节投资项目管理制度

1.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

1.1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项目法人不承担此部分资金的债·出资者可按其出资比例享有所有者权益·可转让但不得抽回

·计算资本金基数的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铺底流动资金

1.2 适用范围(经营性项目):·国有单位的经营性项目试行·个体和私营企业的经营性项目参照实行·公益性投资项目不实行。

1.3 资本金的比例-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核定

1.5 资本金管理

·认缴方式:◇一次认缴,按建设进度按比例逐年到位

·可研报告中应有资本金筹措的详细说明

·概算变动,资本金做相应调整

·资本金存放与使用:◇主要使用哪个银行的贷款,资本金存入该行◇主要使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项目,资本金存入国家开发银行指定银行。

·对资本金不到位的处罚:◇投资管理部门-不发给投资许可证◇金融部门-不予贷款。

2.项目法人责任制

2.1 范围:◇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在建设阶段必须组建项目法人(国有+经营性+大中型)

·无项目法人的处罚◇投资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开工◇不予安排年度投资计划。

2.2 项目法人的设立

·设立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法人的职责(项目全过程负责):◇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资产的保值增值

·项目法人设立的时间要求

◇项目法人筹备组:☆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成立☆主要由项目的投资方派代表组成。

◇项目法人的组建方案:☆在申报项目可研报告时同时提出。

◇正式成立项目法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

2.3 项目法人的组建

·需设立子公司的-重新设立项目法人

·设分公司分厂的-原企业法人即是项目法人

·国有独资公司形式的-要设立董事会

·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要设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3.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

3.1 范围:◇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

·项目类型:◇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国外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规模标准(50+100+200+3000):◇施工单项200万元◇采购单项100万元◇勘察、设计、监理单项50万元◇单项低于以上标准,但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

3.2 招标方式:·公开招标(招标公告邀请不特定投标人参与);·邀请招标(发投标邀请书方式邀请特定投标人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和省级确定的重点项目不适宜公开招标的,可以邀请招标◇应向三个以上的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3.3 一般程序:·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决标·授予合同

4.建设工程监理制度

4.1 涵义:·以前是由甲方内部的项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现在由独立的第三方(监理单位)来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监理与建设单位(甲方)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与施工单位(乙方)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4.2 监理单位质量责任和义务:·监理单位必须有相应的资质·监理单位不得转让监理业务·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之间不得有隶属关系和利害关系(不能与被管的人有利害关系)·无监理工程师签字,施工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无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建设单位不拨付工程款,不进行竣工验收·监理工程师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进行监理

4.3 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大中型公用事业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供水、供电等市政工程项目◇科技、教育、文化等项目◇体育、旅游、商业等项目◇卫生、社会福利等项目◇其它公用事业项目。·成片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工程:◇5万平米以上的必须监理◇5万平米以下的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高层住宅以及复杂的多层住宅必须监理。

·利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贷款、援助资金的工程。

·国家规定必须实行监理的其他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学校、影剧院、体育场馆项目。

5.建设工程合同制度

5.1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五原则):·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合法·鼓励交易。

5.2 建设工程合同的特征及构成

·合同特征◇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合同构成:◇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

5.3 合同的订立:·可总包,也可以直接发包·不得肢解发包·可以分包,但不得转包·禁止再分包·承包方及分包方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方自行完成。

第四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1.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4%

2.优化工业结构,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主要原则:

1)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结合2)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结合3)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结合4)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结合

对策措施:1)严格市场准入 2)强化环境监督 3)依法依规供地用地 4)实行有保有控金融政策 5)严格项目审批管理 6)做好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7)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8)实行问责制 9)深化体制改革

3.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发展目标: 2015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争取达到8%,2020年达到15%左右。发展重点: 1)节能环保 2)新一代信息技术 3)生物产业 4)高端装备制造业 5)新能源产业 6)新材料产业 7)新能源汽车产业

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产业结构调整的论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管理权限:◇发改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修订)◇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适用范围:

原则上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目录中的淘汰类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一般外商投资企业其它内容适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内容构成(◇鼓励◇限制◇淘汰三大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限制类产业的确定(记措词的特殊):

◇不符合+不利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明显过剩

·淘汰类产业的确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相关政策(分类管理)

◇鼓励类☆行政批准☆信贷支持☆税收等政策优惠

◇限制类☆新建项目-禁止投资☆现有项目-允许在一定期限内改造升级,信贷支持

◇淘汰类项目☆禁止投资,限期淘汰。

第五节我国投资体制改革

依据:200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1.我国投资体制改革总体要求:

·改革目标:◇落实企业自主权◇决策方面-科学决策+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多种融资方式◇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投资领域立法◇加强投资监管。

·新型投资体制的特征:◇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

2.企业投资体制改革的措施(最重要的是两制):

·改革项目审批制度:◇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实行审批制◇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核准制◇其他项目-备案制◇企业使用政府补助等项目-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规范政府核准制:◇只需提交项目申请报告,无需经过项目建设书、可行性研究和开工报告的程序◇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和资本项目管理方面核准。

·健全备案制◇目录以外的其他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

·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特大型企业集团项目,可以按项目申报,也可以要求批准规划,项目不再申报核准。

·鼓励社会投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规范企业投资行为。

3.政府投资体制改革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能够由社会投资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中央政府主要投资跨地区、跨流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政府投资项目都要经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中介机构的评估论证◇特别重大项目还要实行专家评议制度◇逐步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

·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

·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合理划分审批权限(两种情况)

◇采用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只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除特殊项目外不审批开工报告。◇采用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方式的,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

·引入市场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垄断性的项目,试行特许经营◇已建成的政府投资项目,经批准可以转让产权或经营权。

4.投资宏观调控机制改革

·完善体系: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改进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发展建设规划-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指导目录◇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

·协调调控手段:◇控制政府投资规模◇灵活运用补助、贴息、价格、利率等手段◇信贷政策◇土地政策。

·加强信息统计工作◇投资统计制度◇信息共享机制◇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

5.投资监督管理机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政府投资制衡机制◇重大项目稽察制度◇政府投资项目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企业投资诚信制度。

·加强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监管◇中介机构必须与政府部门脱钩◇鼓励中介机构进行改组◇健全和完善中介服务的行业协会◇确立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行业管理体制。

·完善法律法规。

第四章财税体制与财政政策

第一节财政概述

1.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实现国家职能需要,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由此形成的国

家与各有关方面的分配关系

2.公共财政的特征与职能

公共财政特征: 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 2)非营利性3)法制性

公共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调控经济职能 4)监督管理职能第二节财政管理制度

1.财政支出目前同时使用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1)按经济性质,将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按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商品和劳务,如国防、教育、卫生,各种公共投资转移性支出:无偿、单方面转移出去的支出(如财政补贴、社保、国债利息)

2)按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补偿性支出:挖潜改造资金

积累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

消费性支出:科教文卫、国防、社会救济、行政管理支出

3)按目地性,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4)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

5)按财政支出的收益范围,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2. 财政收入

2.1 财政收入的内容

1)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占财政收入的90%左右。共有19个税种,税务部门17个,海关负责关税和船舶吨税;

2)非税收入: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政府捐赠收入、

财政资金利息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

注意: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非税收入管理;

3)国债:(采用余额管理、计划管理、计划执行制度)

3.预算体制与预算体系

3.1 预算体制的概念

概念: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集权和分权关系问题☆预算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

3.2 我国的预算体制

1、分税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区分不同税种,建立相对独立的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

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2、转移支付制度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由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部分构成;

一般转移支付: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领域;

3.3 预算体系与预算构成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预算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共同构成;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

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

4. 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4.1 国有资产的概念

■ 概念: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权益的总称;包括国家对企业以各种形式出资形成的权益,国家拨款、接受赠与等形成的各种财产和财产性权利。

国有资产分类: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

第三节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含义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均衡;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组成

2.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四功能)

1)导向功能 2)协调功能 3)控制功能 4)稳定功能

3.财政政策目标与工具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总目标一般是:保障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合理分配。

财政政策工具:政府预算、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

4.财政政策的类型

1 )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

■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内涵-能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无需借助外力☆ 表现:税收的自动稳定性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经济形式,采取不同财政措施,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缺口。

2)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分类(三种)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 【参考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如图所示,当 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 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 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B 政府税收; C 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 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 B 提高个人所得税; C 提高公司所得税; 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B 增加财政支出; C 扩大财政赤字; D 减少货币供给 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 B 储蓄存款; C 活期存款; 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 B 储蓄存款; C 旅行支票; 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的谨慎需求; C 货币的预防需求; 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 B 变得很大; C 不发生变化; D 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 D、以上都是 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 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 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 B 现金存款比率; C 超额准备率; D 以上都是。 14、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 A 降低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B 减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C 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D 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15、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 20000货币单位; B 80000货币单位; C 15000货币单位; D 60000货币单位。 16、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谨慎需求; C 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反应相同 1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厂发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18、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准备金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19、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A、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会增加 B、银行保留的准备金减少 C、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不变 D、以上情况均可能 20、市场利率提高时,银行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都有可能 2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准备,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不同的标准来研究和评价中国经济,国际社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中的竞争力,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强化将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 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范围的贫困人口减少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但是,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发展快速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无法在全国各区域均等分布,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 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状态。一些经济学家还用所谓奥肯定律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成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扁你,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做生产的人均收入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即便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 C Y ? ? 或MPC= C Y ? ?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 消费倾向,APC=C Y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 即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 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 0<MPC= C Y ? ? <1。可是,平均 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13-5中,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成的夹角 总大于45,因而这时平均消费倾向C Y >1。 图17-5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之后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3.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解答: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大于富者,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 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宏观经济学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 经济周期的衡量、、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衡量总体GDP 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GDP

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我们由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GDP 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因此,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GDP=C+I+G+NXGDP 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GDP 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短期经济繁荣的时 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 增加,失业率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存在着一种GDP 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 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GDP 一个函数:

实际的百分比变动失业率的变动=3%-2×GDP 1. 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增长通GDP 常下降。短期中,失业率和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GDP2%过研究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 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GDP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GDP 在核算中,我们知道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GDP GDP 的分析中,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GDP 短期经济的假设、、 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上)

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上)

————————————————————————————————作者:————————————————————————————————日期:

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上) 袁钢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二0一五年三月 今天的主题是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的分析,并且还要结合两会的热点,以及一些政策的讨论。那么,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是,2015年马上就要展开了,在此之前我们回顾一下2014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下2015年。2014年总的来说是“困难重重、稳中趋缓、有稳有缓”,2015年是“隐患难消、退中求稳”。 一、2014年宏观经济形态 (一)2014年宏观经济的变化 按照我的研究,目前的宏观经济势态是“有退有进”。当然政府报告和中共中央说的是“稳中有进”,中央电视台归纳的是“三稳四进”,就是政府报告中说的“增速稳、就业稳、价格稳”,“四进”就是经济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发展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改善,改革开放新突破,“进”主要从运行质量和结构状态上来说,这是政府报告的说法。但是,根据我的研究或者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它是“有退有进”,不完全都是“进”。 那么,按照统计局最新的说法是“稳中趋缓”,“缓”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减缓或者放缓,就是稳中有退,稳中有落,不是稳中有“进”,是有“落”。为什么呢?因为稳中出现了放缓。前面三句话不一定是稳,应该是“增速落、就业增、价格落”,也就是两落一增。从结果和运行状态上来看,相对于上面的说法,是增长底线失守后撤,增长底线是7.5%,原定的底线后撤到区间去了。结构调整进退交错,收入增速全面下落,虽然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全面下落。改革创新,且行且止,就是正在前进,也有停止不前的地方,因为有困难。风险挑战新旧交加,有旧的风险的积累,也有新的风险的产生。 那么看第一个图像,这是3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曲线,上下波动,去年掉到了7.4%,也就是说GDP增长速度“艰难守稳,似稳未稳”。为什么叫做“艰难守稳”呢?就是要想守住7.5%的底线非常艰难。你看最右端,从2012年底的7.7%降到了7.4%,降了0.3个百分点,没有守住7.5%。“似稳未稳”,看起来好像下降的幅度比2008年到2012年期间要平缓了,但是还在下落,所以还没有稳定。总的来看,我们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增长,高速增长指的是以前平均10%的高度增长,甚至10%以上,但是现在变成了7%多一点的中高速增长,因为10%的中间即5%的增长是中速,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主要问题提示: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 3.财政政策的运用 (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宏观经济学第13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判断 1.从根本上说,储蓄就是未来的消费。() 2.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 小于1。() 3.消费增量有可能大于收入增量。() 4.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少;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多。() 5.均衡国民收入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6.如果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多的数量,那么,注入量和漏出量仍然相等,均衡国民收入没有发生变化。() 7.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要小于投资。() 8.投资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9.税收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10.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投资大于储蓄,那么,总需求将小于总供给。 () 11 .若消费函数为C=,则边际消费倾向是新增加1美元收入中消费85美分。()12.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购买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大。 () 13 .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匸S+(T—G)°() 二、单选 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B. MPC和MPS都是直线

C.国民收入的每一美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 不变 2. 满足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点使经济稳定是因为()。 A.在这一点上政府停止干预 B.任何处于均衡外的经济将回到均衡点 C.人们为了有效地使用资源把所有储蓄用于投资 D.以上都正确 3.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 A. B. 1.25C. 4D. 5 4.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并且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增加1美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A.保持不变 B.增加3美元 C.增加1美元 D.下降4美元 5.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均衡水平决定于() A.总收入 B.总投资 C.总需求 D.总供给 6. 如果消费曲线是直线,那么,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以上均不对 7.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增加投资将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 B.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提高 D.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8.平均储蓄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不能确定 9.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亿美元投资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亿美元。 A. 100 B. 200 C. 500 D. 800 1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 亿美元的转移支付将导致国民收入增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的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的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正面临着“双重转型”:第一个转型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第二个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正在就此进行重大实践。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双重转型: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代表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20XX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所以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通货膨胀。因此,20XX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适当的收紧、适当的控制”。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外部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XX年—20XX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到20XX年第四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下降%。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需即出口这辆“马车”的拉动力在大幅缩减。这时,如果继续维持原来的政策取向,就会约束国内的投资增长,再加上对国内的消费特别是对买房的需求采取了控制措施,因此就可能导致内需的增长速度也持续下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三驾马车”同时减速,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影响。所以,20XX年第四季度,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决定实施“一揽子”计划。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一揽子”计划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20XX年相比,政策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即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性的重大调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最明显的是在20XX年:20XX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率为-16%,外贸出口总额由20XX年的约14 300亿美元减少到12 016亿美元,净减少20XX多亿美元,按照20XX年的汇率计算,相当于万亿左右的人民币出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被确定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已释放出了适当控制货币投放的信号。 2007年12月0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的“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9年最突出的政策主线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成为2009年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展中小城镇和转变发展方式等调整措施,被各界广泛认同。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延续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六个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