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高中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他们既想有选择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也更渴望独立自主地学习,但应试教育的束缚,片面追求分数的影响,往往禁锢了他们

个性的发展;语文的课堂教学大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也习惯于戴着沉重的镣铐跳舞,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

效呢?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教师

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在教师学习新知,又在调动

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

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我设法在

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这样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

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

放松地自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使学生充满自信,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

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

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激励学生独立思

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

语文教学中,尤其教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如,在学习鲁迅小

说《祝福》一课中,对于“祥林嫂之死”,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

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

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

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

遇之一。“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

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学习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这样,

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

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求

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

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胆创新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而又宝贵

的教育经验,却被一些老师忽视,从而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

这一点。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让学生做个小

评论家,发挥他们的鉴赏水平,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品头论足。这样,学生兴趣大增,然后

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不必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的积极性,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

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品味、感悟。

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中学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一、初中生现状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 现在的中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对学业没有追求,不重品位与人格培养。 二、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1.家长 “重智轻德”,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在家长过度保护下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对家庭缺乏责任感,而且在学习上也表现出被动与厌倦,缺乏毅力。 2.学校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批评,轻关爱 学校的声誉与发展过多地受控于分数的高低。除分数以外,往往对学生种种不良现象缺乏应有的教育引导。对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置若罔闻,由此,学生责任心的逐渐减退则在所难免。 三、在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与时俱进的中学生,培养他们应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勤俭自觉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四、营造正面舆论,促进责任的持久 要为孩子营造人人讲责任,个个守承诺的氛围,在班级中张贴责任榜,开展责任竞赛,利用黑板报、壁挂等多种渠道宣传责任。使学生已有的责任得到一贯保持而不一曝十寒。与家长沟通配合,多方面提供责任空间,形成多方面角色责任。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理解责任感、体验责任感,并且能担当起建设未来中国

(完整版)利用班级建设__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利用班级建设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作两年参加工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两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学生、塑造学生、锻炼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激发他们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形成良好的班风。那么,如何利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张故强同学是班里的后进生,但每次值日、扫除从不迟到,值日认真,还肯于帮助别人,最可贵的是每当教室门口有纸时,她见到后都能随时拣起来,从中我看到她关心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她的行动影响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班中维护保洁卫生、主动劳动已蔚然成风,而张故强本人也通过劳动表现出的优点带动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进步。

"班队会"这个属于班主任"专利"的阵地,我们把它变为一个集体活动时间,由干部主持针对班、校社会等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黄圣、杨明、德阳等不过都是普通同学,但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了主人翁意识,他们变得积极、大胆、信心足了、思想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班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的长处也得以表现出来。 跳绳比赛的准备由学生组织,练习过程大家出主意,练习中如有不认真的马上会得到许多同学的批评和提醒,比赛表现出同学们团结一心积极参与的热情,班里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充分表现出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这些活动促使集体更加团结,凝聚力更强,完善了每个人的思想和境界。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

中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中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法以求治、教以求知——**普法支教行动”项目组 一、前言 中学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学生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也关系到三个文明建设能否协调稳步发展。本次调研以问卷方式对**市**中学的中学生做调查,调查中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在发出的150份问卷中,回收率是100%,其中男女比例比较平衡,大致平分,在这些调查对象中,其中有52%是来自城镇,48%是来自农村。由此可见,此次的调查对象是比较全面的分配了男女比例和从不同家庭背景出发,调查的结果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二、中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显示及分析 1.中学生大多认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大力提倡与推进,加强青少

年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制素质已成为党和政府,成为全社会共识,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已经初步形成。调查显示,有67%的调查对象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没有人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是不重要的。由此可见,法律在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还是得到中学生的肯定,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学生法制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大多数学生具有了较强的法律意识。 2.中学生大都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 在时代的今天,作为明天的接班人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备受关注,青少年的权益得到特殊保护,国家也不断加大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调查显示,绝大多少中学生觉得自己对法律有一点了解,只有1%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不了解法律。但是,也只有5%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对法律非常了解,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可是具体到某一个特定情况时,仍然会比较模糊,也由此可以看出现在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还不够大。 3.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广泛,但学校仍是主渠道 问题:您了解法律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问题背景 做班主任常发现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想睡觉,自习讲话,作业不及时交或根本就不做;公益劳动任务观点,随地乱扔爪皮果屑;无集体主义观念,不会关心集体,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班级工作被动应付;不关心他人,乱用他人的物品;整日想到的就玩,不思进取,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缺乏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学生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缺乏责任心.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某些学生对国家、集体和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的评价、家长的期望主要倾向于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学校的中考和高考的升学率.这种重分数、轻人品的做法,使得一些学生只关心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对学习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2.学校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客观存在.应试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封闭在教室内,疲于应付作业,很少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去关心周围的其他事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3.家庭氛围: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相当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要说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就是自己最基本的小事也是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在学校,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劳动等),而在家里你让我干我也不干(因为不需要我干,我不会干).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惩罚而不认为是光荣 4.学生自身:由于独生子女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位置上,许多事情都有家长包揽,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对生活的艰辛,对社会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造成了他们对家庭、对社会、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就从小事抓起,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从学生的自我责任心抓起,逐渐让学生形成意识,加强责任感 1.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责任心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关于责任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我查了教科书,比较严谨的阐述是,真正的责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责任感有什么意义呢?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对家庭社会敢于负责。 所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二.初中生现状 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存在令人担心和焦虑的现象,就是学生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集体。 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如班级的值日工作、公益劳动等活动,有的同学就借故不参加,或者去了也是站在—边看别人干;更多的是对班里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惟一追求。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除了希望吃好穿好玩好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重品位与人格。 3.重索取,轻回报,不能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我各种需要,而不考虑他人,自己间的回报关系。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任何人都缺乏一种责任感,所以他们有时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如有的学生,父母很辛苦地供他读书,但他却并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学习不努力,花钱很浪费,只顾自己享受,根本不考虑父母劳动生活的艰辛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孩子常常理直气壮的对父母说:“我想要的东西你们都能给我,就连我想不到的,你们都替我想到了,做到了。你们辛苦不就是为了我们现在不辛苦吗?我还那么辛苦学习干什么?” 三、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中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 1. 1.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周围是全方位呵护,自己 不需要对他人负责 2.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疏于管教,孩子缺少责任意识。 3.亲家庭或无父母,无人有效管理,孩子不愿负责。 4.商品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使人情冷漠,父母故意不让孩子对他人负责。 所以我认为学生责任意识薄弱关系重大,是社会的危机,民族的危机。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重于泰山。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班主任责无旁贷,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工作: (一)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责任意识 我班围绕责任意识的话题召开了两次主题班会,第一次主要给学生讲述责任意识的概念意义和举一些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当今青少年外出务工与父母们挣钱的原因和意义。父母务工是为了养家,挣钱的百分之九十要寄回家,而青少年到外地是为了玩、找刺激,挣钱的百分之九十在外地就地消费;某学生向父母要名牌服装和电脑等,当得不到时,骄横的对父母说“生我就得让我享受!生我就得让我幸福!”我们身边更是常见这种言论:要不是我妈妈硬让 我上学,我早就不上了。而身边更常见感人案例:信义兄弟——孙水林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表时间:2015-02-03T11:49:05.80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6期供稿作者:朱先兰 [导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贵州市安顺市普定县城关镇一中朱先兰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下面我就在这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和“表达”。只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粗暴训斥,而要耐心启发,只有在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参与教学的热情才会更高,学习成绩才能不断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要以“说”代“讲。教师上课时应尽量少“讲”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弄不明白时教师再及时点评。课堂上应提倡学生问、学生议,互答互讲。对学习中有争议的问题,师生可以互相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思想活跃。另一方面,要以“动”代“静”。随着课堂改革的发展,教师要变以前的安静课堂为活跃课堂,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口、善动手、勤动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充分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的,要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安静的课堂变成小组讨论式、分题答辩式、分组操作实验式的课堂。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提问,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激活学生的潜能。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质疑和创新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教育学生敢于质疑。课堂上老师讲的不一定很完美,有疑问学生大胆提出,敢于质疑,这样师生才能不断进步。第二,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学习、复习等环节,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后再提出问题。教师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疑难问题和需要挖掘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质疑。第三,赞美肯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对于每位学生的发言,都要以鼓励、肯定为主。不能打击和否定学生的发言。教师对学生的重视、赞美、肯定,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奇迹般的激活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所谓的“钻牛角尖”的学生,应慎重对待,要保护他们的求异思维,并适时进行引导探讨,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质疑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评价导向,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科学创新的氛围 评价是教改的杠杆。随着新的课堂教学任务的提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课堂教学特点的展示,势必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评价。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指挥功能,并通过教学评价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新的评价体制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突出教学效果评价的指向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使教师明白:“教学生学”是维持性的教学,只是一味地面向过去,而“教学生会学”则是创造性的教学,他面向未来,旨在引导学生迎接未来的知识挑战。第二、突出教学方式评价的权重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促使教师敏锐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在教学方式的评价中设立教学方式有创新或勇于实践先进教学方法等条目,并加大这方面的正向权重。反之,对采用题海战术,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师,则趋向于负向权重,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第三、突出教学活动评价的规范性。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在天天新、课课新的努力中营造创新氛围,要通过“量化指标”来体现,要通过“标准化”的运作来展示。如一堂数学课是否完成了任务,至少要有以下几个达成目标: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能否有6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否能在80%左右;80%以上的学生是否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开放教学,创新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这样才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

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对

高中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

高中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对他们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责任意识培养的时代背景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XX市二期课改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三、责任意识弱化的具体表现: (一)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

“道德体验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培植

“道德体验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培植 发表时间:2011-09-16T10:43:40.927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新导向版)》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邓美辰 [导读] 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 吉林省长春市慧达小学邓美辰 摘要: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道德体验教育的意义重在唤醒和培植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 关键字:体验、感受、收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08(2011)02-049-01 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道德体验教育的意义重在唤醒和培植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道德体验教育的实施就是以实践体验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其创设宽松愉悦的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一、注重环境建设,开启学生的主体地位 校园环境也是一种文化,只有给学生名副其实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才能实现师生互惠共生的和谐教育。 让学生当家,放开手脚,给学生一定的自主认识和实践的空间,征集扮美校园的创意,将学生们精心制作的绘画、手工、纸雕等作品装裱在教室和学校墙壁上,展现着具有勃勃生机的生命智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轻松、自在、真实,对于品格的养成具有诱发和唤醒的积极作用。每一幅装裱在教室、走廊、橱窗的风景画、装饰画,每一盆永远洋溢着绿意和生机的花花草草,每一张充满童趣的设计和布置都浸透着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与希望,生活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愉悦。体验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己有的东西,而是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别具特色、饱含深情的环境文化,既让学生受到熏陶和唤醒,也让教师得到激励和鼓舞,内化心灵。 二、注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创设道德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责任意思、换位意思,锻炼培养主体性行为。 (1)开展体育活动,增加生命阅历,体验运动之美。 体育教师要引领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倡导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根据季节的不同,适时开展广播操、运动会、球类、长短绳比赛,让比赛以合作体验为基本形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品格,让学生在反复锻炼中,不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体育精神和艺术精髓。这些都是学生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为学生们搭设了展示的平台,营造了体验场,让学生在运动中,在相互合作中展露出亮丽的生命色彩。这一切都彰显着青春的活力和律动,所有的美善因子在学生心中流淌。 (2)建立艺术社团,增强艺术感染力,体验艺术之美。 艺术教师要组织学生成立合唱团、舞蹈团、五彩画社等学生艺术社团,让学生或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或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章程、招募会员、进行训练、设计活动……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合作、协商的情况下实现的,给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提供广阔空间,学习展示长处、学会展现自我、感悟艺术之美。加入社团不是因为有多优秀,而是因为这里拥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向上不断进步的力量。进入社团,参加活动,经过锻炼能使自己优秀起来,这样的人生体验对学生来讲是受用终生的。 (3)多样化人际互动,增强彼此碰撞、交流的时空,塑造品格。 人的自我成长,归根结底是人参与社会交往、融入社会生活的结果,其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累积过程。例如学会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学生需要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孝亲活动,通过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做一道菜、洗一件衣服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生养的不易,要感谢父母的生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做有道德的人,过难忘的六一”公共志愿服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纷纷走上街头去做一件有意义,讲道德的事,过一个特别的有意义的儿童节,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有归属、有作为、有地位,学会遵从和宽容、学会选择和承担、学会珍惜和谦让。 三、校园常规管理,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品行 学生的个性和品格包括遵章守纪、文明礼貌。学校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尊重成长的过程,善待受教育者的努力和不完善,注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多个管理岗位让学生体验,启发学生的参与、自觉、主动,从而挖掘和引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道德实践的机会。例如,校园志愿者、班级干部轮换制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光荣的岗位、责任的承担吸引着学生的积极参与。即使是一名纪律涣散、自由散漫的学生,也会在实践中懂得什么是自我约束、什么是爱护集体荣誉。只有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新知,才能引导学生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初中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意义

初中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9-07-18T13:09:00.510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9月总第319期作者:廖珊[导读] 充分利用社会实践、优化中学校园法治文化环境三个层面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具体路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诚谏中学543211 摘要:法治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初中生法治思维以合法性为出发点,以公平正义为目标,以权利义务为核心,以程序正当为保障。笔者通过分析初中生法治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开展思想政治课、充分利用社会实践、优化中学校园法治文化环境三个层面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初中生法治思维路径 一、当代初中生法治思维的内容 1.出发点是合法性。法治思维的合法性指的是初中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正确行使个人权利,切实履行其法律义务;另一方面是指初中生需要具备规则意识,在生活中依据规则处理事情。形成法律至上与合法性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初中生遵纪守法,切实维护法律权威。 2.目标是公平正义。法治思维的最高目标是公平正义,正义是各种社会制度最重要的价值标准。我国要建设法治国家就要在社会成员间对经济、政治、社会及其他各种利益进行公平分配,作为未来国家发展主力军的初中生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自觉通过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善于运用法律规范推动社会的安定有序,以实际行动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 3.核心是权利义务。法律关系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而法治思维是通过界定和履行权利义务而体现出的法律的预测、教育、强制等功能。初中生需要将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懂得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对个人和他人权利的保障和维护应基于切实履行义务的基础上。与此同时,初中生要能合理界定权利义务范畴,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需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 4.保障是程序公正。唯有程序公正,法律惩治结果才有效;唯有程序公正,社会才会安定和谐。法律程序的意义包含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意义指的是法律程序自身的公平、合理性,外在意义指的是程序正当条件下的法律结果公正合理。维护程序正当有利于初中生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当代初中生法治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法治教育其素质教育的本质。 2.法治思维培养缺乏长期性。 3.法治思维培养方式单一。 三、初中生法治思维培养的策略 1.通过思想政治课丰富初中生法律知识。通常而言,知识越丰富,主体所具备的概念体系越复杂和完善,相应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也就越复杂和完整。所以,初中生法治思维形成的基础是法律知识,而初中生的法律知识储备水平制约着其法治思维的水平,要提升初中生通过法治思维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首先就要加强初中生的法律知识储备。而作为初中生法治教育主途径的思想政治课就要发挥其法治教育的作用,通过课程开展,对初中生进行法律理论知识的教育,丰富初中生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 2.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法治的真正力量不在于立法和执法,而在于公民普遍的法律信仰,使法治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初中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是无法通过简单的说教完成的,必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切身体会法律的公平正义,树立对法律的信任感,坚定法治信念才可以形成。学校应开展形式新颖的法治实践活动,提高法治教育的有效性,让初中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治理念;使初中生在实践中体会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培养自身的法治思维。 3.完善学校法治文化环境建设。初中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还有赖于学校法治文化环境的建设。优化校园法治文化环境建设: (1)要提高学校领导的法律知识储备,通过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管理学校,维护中学学校的安定和谐,主动接受师生的监督和制约,为师生做好表率。 (2)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处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实行民主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鼓励其积极进行学校管理;学校在处理问题时要做到程序公正。 (3)努力营建和谐、法治的校园环境。学校在法治教育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等方式公布有关社会热点问题,有效推动中学学校法治文化环境的塑造,促进初中生法治理念的深入,无形中促进了初中生法治思维的形成。 四、结束语 当前,初中生法治理念的形成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还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要努力营建良好的法治文化大环境,唯有如此,才可以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思维,也才有利于法治国家的成功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祖涛《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5):9-13。 [2]吕向红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及方法研究[D].河南初中,2017。 [3]王筱中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海南师范初中,2016。 [4]王剑王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J].才智,2018,(06):27。

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一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再“自我需要”的情感中得以体现。教师需针对学生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不断的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使学生树立“探求未知、追求创新”意识,力争将数学教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就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愚见: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一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再“自我需要”的情感中得以体现。教师需针对学生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不断的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使学生树立“探求未知、追求创新”意识,力争将数学教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就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愚见: 1.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根深蒂固,“填鸭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且不会学习,严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原因有三:其一少数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自己的威严不容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其二部分教师一味让学生机械模仿创新意识受到压制,学生被动等待讲解主动学习意识日见淡薄,久而久之这种消极的等待思想便会提升,其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课堂教学效率低,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2.自主学习问题分析 在新课改素质教育背景下,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1 让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发展:学生只有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参与了教学活动学习的自主性才会有所体现。 2.2 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燃起他们求知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全方位启动学生的各项能力。 2.3 学生主动参与会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小学数学本身就很抽象,若离开學生的主动参与如拼一拼、填一填、涂一涂、量一量等实践操作,就很难认清事物的本质,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何谈创新,没有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初中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会场布置】 1、将教室座位布置成矩形,让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有利于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感想。 【活动形式】 学生主持,由具体案例铺开,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相互交流感想和学习体会。 【活动流程】一、案例引出: 主持人宣读案例: 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 二、学生讨论: (出示问题1:甲失手打伤乙,算不算违法?) 学生:我认为甲是不小心把乙碰下去的,不是故意的,所以不能算是违法;

学生:不对,如果说甲不违法的话,那乙的受伤岂不是没有人负责了吗? 学生:我也认为不应该因为不是故意的,就不违法,那这样的话,打伤了人,只要说不是故意的,不都可以逃脱法律了吗? 学生:我觉得虽说甲不是故意推乙下去的,但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所以他是违法行为。 学生:我想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伤害了他人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并且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程度,就会构成违法,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 老师:有没有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确定是否违法犯罪的重要依据。比如两人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没什么伤害,不是违法,但如果其中一人不注意打到另一人的眼睛上,把眼睛打坏了,达到伤残的程度,那他就是违法了,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案例中的甲造成了乙从楼上摔下严重受伤,显然违法了。 主持人:乙经医院的全力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仍被医疗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我再请问同学们:(问题2:甲违反了什么法?) 学生:他犯了伤害罪。 学生:他的行为造成了乙的严重受伤,所以他侵犯了乙的人身权利。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意识-最新教育文档

如何培养xx的责任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当今的高中生思想机敏,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剧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对他们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剧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责任意识培养的时代背景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大的体魄,有优良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有剧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胜利。 三、责任意识弱化的详尽表现 1.自我意识浓郁、个人责任淡化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崇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够。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曾有学者作过抽样调查,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2.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高中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他们既想有选择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也更渴望独立自主地学习,但应试教育的束缚,片面追求分数的影响,往往禁锢了他们 个性的发展;语文的课堂教学大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也习惯于戴着沉重的镣铐跳舞,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 效呢?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教师 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在教师学习新知,又在调动 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 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我设法在 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这样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 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 放松地自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使学生充满自信,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 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 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激励学生独立思 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 语文教学中,尤其教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如,在学习鲁迅小 说《祝福》一课中,对于“祥林嫂之死”,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 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 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 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 遇之一。“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 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学习方案,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这样, 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 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求 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 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胆创新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而又宝贵 的教育经验,却被一些老师忽视,从而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 这一点。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让学生做个小 评论家,发挥他们的鉴赏水平,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品头论足。这样,学生兴趣大增,然后 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不必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的积极性,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 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品味、感悟。 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