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金作品中的爱情观

浅谈巴金作品中的爱情观
浅谈巴金作品中的爱情观

浅谈巴金作品中的爱情观

论文摘要

20世纪的中国,文化形态、思想观念都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巴金作为新文学转型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早期作品中关于“爱情”这个永恒话题的描写,有浪漫、有温情、有苦涩、有伤痛……但共同点都是将爱情作为一种“曲笔”,借以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和对现实的认识理解、体验感受,也是当时社会的内在冲突与精神价值最真实的体现。巴金笔下的爱情,涉及的情感状态、生存体验,本质上是其传达某种社会理念的“借用品”,通过揭示人物在爱情关系中的爱恋与憎恶、理智与情感、思想与行为等,反映出青年革命者在爱情面前复杂的矛盾心理,剖析了他们精神苦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激励社会叛逆,抨击了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另外,也将人物对待爱情与事业、小我与大家等的轻重抉择时表现出的献身精神、民族大义刻画的淋漓尽致。悲壮中透着高昂,激烈中含着大义凛然,印证了20世纪中国人性觉醒的履迹。

关键词:巴金无政府主义爱情观爱情三部曲

目录

一、巴金作品中的爱情类型-------------------------------------------------------------1 (一)信仰高于爱情----------------------------------------------------------------------1 (二)男性自卑与女性崇拜-------------------------------------------------------------2 (三)宣泄对社会的愤懑----------------------------------------------------------------2 (四)爱情服务信仰----------------------------------------------------------------------3 (五)亲情、友情类型-------------------------------------------------------------------3 二、巴金笔下的信仰与爱情纠结的人物形象分析----------------------------------3 (一)为了坚定信仰拒绝爱情----------------------------------------------------------4 (二)面对爱情和信仰的迷茫----------------------------------------------------------4 (三)同时忠于爱情和信仰的悲剧----------------------------------------------------6

三、巴金对信仰和爱情的思考----------------------------------------------------------6

四、结语-------------------------------------------------------------------------------------7 参考文献-------------------------------------------------------------------------------------7

浅谈巴金作品中的爱情观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和较为完整地描述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作家。在他早期的《爱情三部曲》等小说中,巴金塑造了众多不同的无政府主义信仰者的形象。在描写这些形象的时候,巴金最擅长的一种手法,就是把革命套在爱情的外衣里进行描写。以爱情作为切入口,巴金找到一个最容易走入人物复杂内心世界,也最容易打动和吸引读者内心的大门。就如同巴金自己所一再强调的那样“我并不是单纯地描写这爱情事件的本身,我不过借用恋爱的关系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而确实,爱情,对于无政府主义运动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而又无可回避的考验难题。而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人物不同的性格。(1)

一、巴金作品中的爱情类型

在巴金一些主要代表作品中的爱情描写里,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爱情类型:

(一)信仰高于爱情

巴金作品中该类型的男性主人公多为扬善除恶、立志献身事业的青年革命者。在他们的观念里,觉得推翻封建腐朽统治,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才是青年人最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而在这历程中爱情显得极其奢侈,或者说对于一个不知下一秒是否会身首异处的人来说,追求美满的爱情是一种奢望。他们宁愿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追求人性解放的宏伟事业中,他们将那份爱的悸动压在心底,奉献着自己近于禁欲的青春年华。《雾》里的陈真有“我需要的是工作。我的问题并不是女性的爱情所能够解决的。……我没有福气享受……”的自白,同样在《灭亡》中,杜大心曾愤慨道出“一个立誓牺牲个人幸福来拯救人类的人,还有资格爱女人……把他有限的精力分到男女爱情的上面去,这不可能、不应该!”的宣言,这些都是信仰至上观念的最佳体现。

在青年革命者的观念里,信仰高于一切,只有完成救赎大众的革命伟业之后才会有儿女情长,才有资格、有时间去经营爱情。救赎劳苦大众是他们觉得最应该去做的事情,灵魂与肉体是可以剥离的,仿佛只有男女主人公都有着志同道合的革命追求,他们之间才会擦出爱情的火花,才可以进入恋爱状态,如《电》中的吴仁民与李佩珠。这种爱情观里,“灵”是爱情的主题,且赋予其革命的信念,“性”被认为是堕落的、罪恶的。作

(1)陈琼芝:《生命之华·巴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者曾明确表示“我所注重的是性格的描写。我并不是单纯地描写爱情事件的本身,我不过借用恋爱的关系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2)。通过爱情话语来传达作者对世事的看法,展现出主人公为救赎大众而牺牲小我的高尚情操。这种爱情观毕竟不符合人类发展进步的轨迹,那种灵肉剥离的、缺失性爱意识的言语,有悖于主人公健全的、人性化的性格塑造

(二)男性自卑与女性崇拜

巴金作品中不乏在爱情上自卑多过担当的男性主人公形象,他们对待恋人近乎崇拜,在一定意义上可认为是他们的软弱自卑、优柔寡断使得他们的爱情美梦化为泡影。

陈剑云是贯穿于《家》和《春》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尽管这个形象很少为读者注意,但他的爱情心态却极富典型意义。剑云不同于觉新,觉新所在的封建大家庭尚未完全败落,他在这个大家庭里长房长孙的地位还能使他受到不少人的重视,特别是赢得一些年轻女子的青睐。陈剑云却是个彻底的破落户子弟,只能靠着伯父的周济维持着生活,可偏偏这位“除了伯父底零落的家外什么都被剥夺了的谦逊的人”暗恋上了对他来说如高高在上的女神一样的琴。在《春》的结尾,作者让剑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他是在帮助淑英逃出家门,护送她到达上海而因劳累过度得肺病死去的,他终于为自己心中的“女神”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陈剑云这类人物形象在巴金笔下屡见不鲜,《寒夜》中的汪文宣就是其中一位,他深爱妻子,却对妻子与母亲的争吵无能为力,在妻子的情夫面前自惭形秽。汪文宣多次不自觉地说出妻子简直是个天使,自己配不上她之类的话,足以显示出他内心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绪。他对妻子产生了近乎崇拜的心理,那么曾树生撇下他独自飞往兰州之后,汪文宣很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也就不足为怪了。

自卑情绪和异性崇拜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交织缠绕在巴金笔下的男性主人公心中,造成了他们的苦闷、彷徨,在感情冲突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三)宣泄对社会的愤懑

巴金的作品《灭亡》,从根本上说不是一部恋爱小说,巴金宣泄的不是爱情上的苦闷,也不是一般地表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主要是抒发对罪恶社会极端憎恶的情感,表现出在现实面前极端愤懑的心境,同时赞颂杜大心为信仰而牺牲一切的崇高人格。巴金曾自述:“我创造李静淑出来给我解决爱与憎的问题。”“我是暴露我的灵魂,倾吐我的爱憎,表示我的希望。”巴金是诚实的,他说了《灭亡》,也是早期小说中的一个特点:(2)巴金:《〈爱情三部曲〉总序》,《巴金选集》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397、423页。

将爱情描写作为一种“曲笔”,曲折地倾吐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灭亡》中,作者为了充分展示主人公杜大心的矛盾心态和爱憎情感,有意设计了他与李静淑的爱情故事,并让杜大心在李静淑面前毫无顾忌地发泄自己的愤懑,诉说“憎”的情感,追诉他怎样从爱人类到憎恨人类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充分倾吐作者自己对待社会的看法。当杜大心在爱人面前倾述自己的苦闷时,就像是作者在苦诉自己的悲哀,当他们互相争论爱与憎的问题时,就像作者自己的思辨过程。在这类爱情的叙述中,爱情被当作是一种载体,是传达某种创作目的的“借用品”,而爱情本身并不受到关注。

(四)爱情服务信仰

在这中类型的爱情中,个人的情感常常会成为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努力实现某种目标。《新生》是《灭亡》的续篇,但是却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发作者的观点,主人公李冷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变是本文的主线,最终为了信仰而献出宝贵的生命,情感得到升华,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小说中,以李冷与张文珠的爱情关系来服务主题需要,李冷想要获得完满的爱情就必须克服个人主义,接受新的信仰,和融进工人阶级中的文珠走同一条路,他们的爱情也随着李冷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变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寓意。这一过程中掺杂着各种不适、曲折,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爱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主人公努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爱情对他的吸引激励着他不断的做出改变,也反映出李冷个人主义思想的顽固。爱情的力量确实是伟大的,但难免有点夸大了爱情的力量。

(五)亲情、友情类型

巴金在这种爱情类型的创作过程中,并不是想要宣扬爱情的力量,更多的是展现一种类似爱情的亲情与友情。它不是爱情,却能至死不渝、舍生忘死;它是爱情,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爱情那样情意浓浓、轰轰烈烈、山盟海誓。虽说表明了恋人的身份,却也极少的出现爱情话语,更像是一种革命战斗式的友情。典型代表是《海的梦》里的女主人公里娜,她的两段爱情经历都是和并肩作战的战友。第一个恋人给了她此生唯一的革命信仰和理想,就像是一位启蒙老师,第二个恋人在她追求革命事业的奋斗中给予了她无私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他们会为了对方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奉献一切,体现出人类真善美的高贵品质。然而,这些就是他们对待爱情全部的感观,可以为了对方舍生忘死,却不掺杂任何的性爱因素,就如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般。实际上,这样的爱情只

是一种空洞的理念,一种纯粹的精神象征,并不符合人性的真实发展。多于亲情与友情,但又少于爱情,像是精神上惺惺相惜的同命人,追求着精神境界的更高信仰。

此外,巴金的作品中,还有像《家》中觉新、梅、瑞珏三角的爱情关系中,梅与瑞珏之间无嫉妒、无排挤的道德完善型爱情,觉慧与鸣凤的主奴依附型爱情等等。

二、巴金笔下的信仰与爱情纠结的人物形象分析

在爱情三部曲之《雾》与《雨》中的无政府主义青年男女,对于爱情问题,感到非常困惑。这些人的内心异常痛苦,充满犯罪感,认为谈恋爱会影响整个团体的工作。一直到《电》中,巴金才通过吴仁民与李佩珠的恋爱,强调团体工作与恋爱完全没有冲突,反而会提高勇气,把工作做得更完善。李佩珠就这样强调“爱并不是罪过,也不是可羞耻的事情……爱情只会增加我们的勇气(1)。”

(一)为了坚定信仰拒绝爱情

这类人物形象最典型的代表是《灭亡》中的杜大心。这是一个患了第二期肺病的罗曼蒂克革命家,也是病态革命家。他对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不平事、民生的疾苦感到愤愤不平。同时,杜大心是一个诗人,经常把内心的苦闷诉诸于诗篇中。他心中充满了怨恨,诗歌正好是他诅咒人生,发泄不满的途径。但是杜大心也参加团体活动,关心社会。

杜大心只相信恨,他认为,“如果爱是真实不虚的,那么世界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人们说爱不知说了多少年了,谁曾看见爱来?我要叫人们相信恨,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被欺骗,被伤害,被杀。”面对爱情,杜大心遭受着最矛盾的痛苦。他深爱着出身于资产阶级的女人李静淑。但是,杜大心的内心又充满矛盾,举棋不定。认为以她的出身,是不能爱她的,更何况自己还有着更伟大的使命需要完成。因此,杜大心决定不爱一切,也不爱女人。他说:“他一个立誓牺牲个人的幸福来拯救人类的人,哪有资格爱女人?特别是爱上一个资产阶级的女儿,不应该把他有限的精力分到男女的爱情上去,这不可能,不应该。”

杜大心是一个革命家,凡是从事革命活动者,可谓生死未卜,他随时随地都会被杀、被捕或被囚。李静淑的哥哥李冷认为杜大心的缺点就是抛弃了爱,只从憎方面去着想,才会认为世间的一切是可憎与可悲的。可是,杜大心则不以为然。

这种杜大心式的人物,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类鲁莽暴躁的无政府主义信仰者。对于信仰本身来说,他们的态度是非常鲁莽的不懂得充满智慧地和敌人作斡旋和斗争,也不懂(1)李存光:《世纪良知——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6页。

妥善地保存自己的力量,不懂得放眼长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此外,还可能追溯到这类人物不健全的性格。最核心的是,面对变革,他们不能够有非常合理的抗争方案,只是简单而鲁莽地选择自我毁灭。而当面对爱情时,他们找不到以很正确的态度去解决。

(二)面对爱情和信仰的迷茫

迷茫是无政府主义者面对爱情的另一种态度。代表人物是《雨》中的吴仁民,他内心充满仇恨世界,主张中想改造世界,认为革命启蒙工作宣传了新思想,但并不能代替革命斗争。吴仁民的妻子病故,陈真的惨死,给他带来强大的冲击,显得非常沮丧。后来,新的爱情给他带来新的希望。可惜,也是历尽了波折,带给他的只有内心的彷徨、矛盾和痛苦、迷失。

妻子死后,吴仁民就爱上了熊智君,彼此感情深厚,爱得缠绵悱恻,难分难舍。当他们的感情已经发展到谈论婚嫁的阶段时,突然间,又来了一个张太太。张太太本是熊智君的好朋友。在熊智君与吴仁民交往时,张太太暂时回到了乡下。所以张太太很有意要认识吴仁民,并且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万万没有想到吴仁民见到的张太太就是过去的玉雯,她是吴仁民的旧情人。玉雯后来离开了革命工作,嫁给了高官。玉雯的丈夫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不正常的婚姻生活,使她身心饱受摧残。后来他丈夫又另结新欢,她变成一个失宠的官太太,张太太只得过着孤寂、空虚的日子。

吴仁民把全部的时间奉献给了爱情生活,团队中的同志们也对他颇有微词,担心他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吴仁民本身也感到自责。他认为,“他很后悔昨天错过了哪个团体集会。他知道为了爱情就冷淡团体的工作是不应该的,而且他还害怕那些平日对他有好感的人也会因此误解他。他又觉得昨天他对高志元的态度也不对,更不应该在日记簿上面写那些责备的话。”(1)再后来,思想开放与前卫的张太太,竟然要求吴仁民重新回到她的怀抱。吴仁民一口拒绝了她的要求,认为彼此都有了爱人,不可能重燃爱火。她却天真地说:“我可以做你的情人。我能够独立生活,又不要你在经济上帮助我。我们这样不是过得很好吗我需要的只是你的一部分的爱情,我并不要全部。你可以把另一部分给智君”,(2)吴仁民始终没有答应她的要求,认为他不能辜负熊智君。过了不久,却传来张太太服毒自杀身亡的消息。临死前还留下一封遗书,信中还提到了吴仁民。这封信刚好

(1)曾冬水:《也论巴金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思想的主导面》,《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4年第02期

(2)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7235944.html,/views/201210/13/id_XMjk2MDc1_4.html

落到了她丈夫手中。她丈夫认为太太的自杀与吴仁民有密切关系,要把他当作是革命党,抓起来。

熊智君感到非常的惊慌,为了吴仁民的安全,她愿意离开吴仁民,嫁给张先生来换取吴仁民的安全。熊智君认为反正自己患有严重的肺病,来日无多,做出这样的牺牲,可以使心爱的人不会受到生命的威胁,也是值得的。吴仁民在感情上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本来还准备去与情敌拼个你死我活。但是李剑虹则对他多方的劝导,他说:“我希望你忘记熊智君。对你这也许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你应该像一个硬汉那样忍受下去。爱情只是生活里一个小小的点缀,我们没有权利享受它。我们没有权利追求个人的幸福。”(1)吴仁民最终也认为“爱情的陶醉是一个深渊”,对于其他的事务都会忽略。因此下定决心远离爱情,才觉得自己的生活走入正轨。

吴仁民一度把爱情当作人生中最大的事业,但却忘了最初为之奋斗的信仰。而最根本的原因,也许就是这些信仰者们对于当时革命现实的失望,以及对无政府主义信仰的缺乏热情和坚定勇气。在这一类人物形象的身上,多愁善感和个人中心主义是主要的品质特征。

(三)同时忠于爱情和信仰的悲剧

《电》里面的敏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年,他早已视死如归。似乎把死亡当成是他年青生命中必定要自己去完成的神圣任务。他将赴死亡的约会当成是一种荣耀,甚至是他的职责。敏口口声声的说“我就不预备活到那个时候,我只希望早一天得到一个机会把生命献出去。”并且还说“死并不是一件难事。我己经看见过好几次了。我记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过去有一个叫德的青年,在敏处于危急状态时救了他,但德却英勇地牺牲了生命。这一件往事,永远刻在了敏的心上难以磨灭。敏对于德的死感到无限的痛苦与内疚。他见过德躺在血泊里的情景,觉得生与死的距离在一瞬间就可以跨过。

三、巴金对信仰和爱情的思考

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可取的?巴金试图在小说中探讨怎么样的一种爱情关系呢?在《电》中,巴金借李佩珠的口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爱并不是罪过,也不是可羞耻的事情。我爱他,他爱我。这样两人的心会更快乐一点。也许我们明天就同归于尽,今天你就不许我们过得更幸福吗爱情只会增加我们的勇气。”(2)这时他们才充分肯定了爱与工作是

(1)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7235944.html,/elelib/2-1bajing/wyd/029.htm

(2)《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北京第1版,第398页

相辅相承,不会相冲突。并且,在其他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巴金也尝试把这种狭隘的爱情扩大为无限的广泛的同志之间的爱,张文珠对李冷说“我们相爱并不是为了要永远厮守在一处,而是要将个人所受的爱保持着,拿去在广大的世界中创造新事业,为着那许多无爱的人。我们的相爱是将彼此所受到的爱放到万事万物中去,使无论任何的地方都有它的痕迹。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拥有永远的生命,这样的爱情才可以像永恒的星星那样普照一切。”(3)

巴金是诚实的,他说出了《灭亡》里,也是早期小说里的一个特点:就是把爱情描写作为一种“曲笔”,曲折地倾吐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为了让主人公杜大心矛盾的心态和爱憎情感充分的展示,特意设计了杜大心和李静淑的爱情关系,并且让杜大心能在李静淑的面前毫无顾忌地发泄自己的愤怒和苦闷,讲诉“憎”的理论,追诉他怎样从爱人类到僧人类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充分倾吐作者自己本身的情感。

巴金本人在年轻时候从事无政府主义运动的时候,准备为无政府主义而献身,由于全心全意的投入,差点就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直到他遇到了萧珊。而事实上,即使巴金遇到了萧珊,两个人还经历多年鸿雁传书两地相思的恋爱生涯。这期间年轻的巴金还在颠沛流离地为无政府主义的工作奔波。他们的婚姻经过了长达八年的爱情长跑,巴金一直到年届四十才与萧珊共结连理,登报旅行结婚。

四、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等表现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小说己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总观巴金主要代表作品中的爱情描写,大致可看出以下几种代表性类型,信仰高于爱情、男性自卑与女性崇拜、宣泄对社会的愤懑、爱情服务信仰和亲情、友情类型五种类型,具体到巴金笔下的信仰与爱情纠结的人物形象分析,得出为了坚定信仰拒绝爱情、面对爱情和信仰的迷茫和同时忠于爱情和信仰的悲剧的三种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3)李子慧:《同曲异工的和鸣--冰心、巴金早期创作中“爱的哲学”比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学报》,1994年03期

【1】刘慧贞:《一泓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水---论巴金的思想信仰和道德人格》,《中州学刊》,1994年06期

【2】李子慧:《同曲异工的和鸣--冰心、巴金早期创作中“爱的哲学”比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学报》,1994年03期

【3】曾冬水:《也论巴金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思想的主导面》,《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4年第02期

【4】孙丽君:《中西文化交合点巴金思想的人道意识》,《淄博学报》,1996年第1期【5】贾玉民:《.巴金的生活之路对其走上文学道路的影响》,《焦作大学学报》,2001第04期

【6】贾玉民:《家庭、环境、时代和巴金成才之路》,《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第01期

【7】https://www.360docs.net/doc/5a17235944.html,/view/7f2861e5998fcc22bcd10d1c.html.

【8】https://www.360docs.net/doc/5a17235944.html,/elelib/2-1bajing/wyd/029.htm

【9】陈琼芝:《生命之华·巴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李存光:《世纪良知——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https://www.360docs.net/doc/5a17235944.html,/views/201210/13/id_XMjk2MDc1_4.html

【12】巴金:《巴金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北京第1版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

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

三毛作品经典语录大全

三毛作品经典语录大全 爱情是伤感,总让人流眼泪,爱情是伤感的,总让人觉得累,你们说对不对,热恋时的话都很美,为爱放弃一切都无所谓,爱上你真的好狼狈,我是这样认为,得到以后一定不在珍贵,人怎么会如次虚伪 ★西洋有一句名言:”一个朋友很好,两个朋友就多了一点,三个朋友未免太多了。”——三毛《亲爱的三毛》 ★经过了万水千山的旅途,这幅日历挂毡跟着我一同回到了台湾。我是这样地宝爱着它,爱到不忍私藏,将它,慎慎重重地送给了我 心深处极为爱惜的一位朋友。这份礼物普通,这份友情,但愿它更长、更深、更远。毕竟——物,是次要的,人情,才是世上最最扎 实的生之快悦。——三毛《我的宝贝》 ★本来,天伦之乐是人间最可贵的一种情操和欣慰,很可惜的是,每个家庭中,或多或少,父母子女的观念与行事为人不能完全一致,不愉快的心情也随之而来了。——三毛《亲爱的三毛》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态,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三毛 ★交朋友,不可能没有条件。——三毛《随想》 ★我们要做聪明的人,做有智慧,有慈爱又肯城市对人对己的勇者,就算天大的事情来了,也不逃避它,心平气和地为自己争取最 合理的解决之道。不可以做一个弱者,凡是一个不顺心便跌倒的人,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做一个又弹性的人,当时我们一生追寻的目标。耐心,韧性,谅解,宽容,包涵,都是爱的代名词。人,都是 以心换心的,起码百分之七十是如此。每天看一下天空,看看那广 大的天空,好吗?不要去看那个伤口,有一天它会结疤的,疤退不掉,可是它不会再痛。——三毛《谈心》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三毛——三毛

巴金先生作品的特点及风格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巴金的写作风格

《三毛作品集》大全

《三毛作品集》大全 《三毛作品集》大全弥勒内院看门人 《三毛作品集》大全 三毛,原名陈懋(mo)平(后改名为陈平),汉族,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县小沙镇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年仅48岁。她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人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人死灯灭却这样快捷吗?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哭三毛:贾平凹目录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不死鸟》 《明日又天涯》 《云在青山月在天》 《归》 《梦里梦外》 《不飞的天使》 《似曾相识燕归来》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个男孩子的爱情》 《我的写作生活》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在风里飘扬的影子》(西沙) 《童话》(西沙) 《两极对话》 雨季不再来 《序》(舒凡) 《惑》 《秋恋》 《月河》 《极乐鸟》 《雨季不再来》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 《安东尼·我的安东尼》 《赴欧旅途见闻录》 《我从台湾起飞》 《骆驼为什么要哭泣》 《翻船人看黄鹤楼》 《平沙漠漠夜带刀》 《去年的冬天》 《三毛——异乡的赌徒》

《访三毛、写三毛》《飞——三毛作品的今昔》稻草人手记 《序》 《江洋大盗》 《亲爱的婆婆大人》 《西风不识相》 《这样的人生》 《士为知己者死》 《警告逃妻》 《这种家庭生活》 《塑料儿童》 《卖花女》 《守望的天使》 《相思农场》 《巨人》 温柔的夜 《他们说三毛》 《寂地》 《五月花》 《玛黛拉游记》 《温柔的夜》 《石头记》 《相逢何必曾相识》 《永远的马利亚》 《附录:我不是三毛迷》哭泣的骆驼 《尘缘》 《收魂记》 《沙巴军曹》 《搭车客》 《哭泣的骆驼》 《逍遥七岛游》 《一个陌生人的死》 《大胡子与我》 《哑奴》 撒哈拉的故事 《妈妈的一封信》 《回乡小笺》 《沙漠中的饭店》 《结婚记》 《悬壶济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巴金写作特点

巴金写作特点: 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言风格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春天里的秋天》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重要特征。 从《憩园》开始,巴金则逐渐把感情“隐藏”起来,放在文字之外,情节以内,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转而开始大量运用冷性色彩词隐晦、冷静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动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寒夜》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晦暗的语言色调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从而与作品的题材和抒情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得作品的悲剧感顿生,调子也更加悲哀、忧郁。

巴金作品分析

一、中西文化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一批先驱人物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在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的同时,将眼光投向西方,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大量的西方小说被翻译介绍,而且相应地各种西方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的文坛上流传开来,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等等理论,流派都寻找自己的信从者,在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作家都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巴金也不例外,他曾说:“在所有的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 巴金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像鲁迅等一批现代作家一样,虽然他们有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排斥否定,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人生出发,并且即使理论上可能走向彻底干净的否定,但在创作上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否定过去状态的同时,过去状态中的某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沉淀下来。首先,如果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是有理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会在冥冥中对其发生作用,而且“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起点,”,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庭的点点滴滴,在他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五岁的时候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跟一个姓刘的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诵《古文观止》,还有美丽的母亲在晚间时教他背《白香词谱》。虽然巴金曾一度在提到《红楼梦》表现得有点冷漠,但据记载小时候,红楼在他家到处流传,一些丫鬟仆人都知道具体情,以至在他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熟悉了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作家要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熏陶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巴金小说中的家情结与人性解放的叙写 巴金一生的作品十分丰厚,但能代表其创作思想特征的则是《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巴金也说这三部作品是他最喜欢的。1931年4月在上海《时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家》,作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开端,在一开始就以其强烈的主观激情和对封建大家庭的体察和书写,与茅盾鸿篇巨制的《子夜》和老舍的充满着北京市民文化习俗的《骆驼祥子》共筑了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巅峰。1944年发表的《憩园》另辟蹊径,脱离了自身在早期创作中的简单价值和是非判断取向,转入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使这篇小说成为他所有小说中意义最为复杂的文本之一。同一时期,于1946年8月,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月刊的《寒夜》又与钱钟书的《围城》一并显示了小说“复兴”的气势,为40年代的中国文坛抒写了凝重厚实的一笔。 三、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一)《家》中觉新、觉慧的人物形象 觉新是《家》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体现着许多的矛盾面和复杂性。觉新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官僚的大家庭,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觉新自小就很聪明,上中学时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但父母双亲的先后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被迫挑起这一房的责任,成了一个傀儡,过着矛盾、痛苦的生活。他的爱情、婚姻也被封建家族无情地破坏了。 作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觉新凭着心底燃烧着的青春的火,也愤怒过、抗争过,然而,经验让他明白反抗是无望的,所以他只能以敷衍为武器,顺从所有的人,以寻求平衡,求得一时的安稳。他试图维护封建大家族的秩序,在长辈们面前委曲求全,却又怀抱着一颗帮助觉慧的心,试图向封建礼教反抗。他在两者之间犹豫、挣扎,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渐渐地,他似乎接受了服从,忘却了反抗。但是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和环境的压迫使觉新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与痛苦中,他逐渐成为了一个矛盾者。 在巴金的笔下,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热血青年,他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反抗者。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他办进步

三毛作品读后感四篇

三毛作品读后感四篇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下面是三毛作品四篇,欢迎阅读! 最近一直在看三毛的作品,第一次接触她的作品时大概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楼上小孩来家里玩回去的时候落下这本《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看那书名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冒险小说,阅读后才发现原来是一本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结合而成的书籍,该书记录了作者在荒凉单调沙漠中的所见所闻和一些生活中所发生的趣事,在阅读了一小篇后便很快的被作者那特有的风趣幽默以及当地的奇风异俗所吸引了。现在那本盗版书还依旧被我保存在柜子里没有还给它原来的主人,虽然已经破烂不堪但是我还是很喜爱它。就是因为这本书才让我深深的爱上了三毛的作品,在看《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的时候一边幻想那沙漠的美景又一边感慨如果我也能跟三毛一样在沙漠里到处流浪那该多好啊!后来还有一个很好奇的疑问一直在困扰着我就是三毛到底是一个长着什么模样的美丽女子呢?苦于当时条件限制,只能自己在那里呆呆的幻想,后来这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的被我淡忘了。

时隔多年后当我无意中再次翻开那本书的时候一丝回忆又涌上心头,心里也跟这一阵莫名的欢,马上跑到电脑前去查看关于她的资料。从照片中看她虽然不是非常漂亮艳丽的女人但是却可以从他身上感觉到一种可亲可敬的气质,然后我又看到了三毛的最爱的丈夫——荷西:一个长着满脸都是胡子的男人让觉得很有趣。后来每天晚上我都拿着手机缩在被窝里看三毛的作品,因文笔太差看完以后也写不出什么读后感,只是每篇文章我都会仔细的看,看着看着好像自己也融入她的生活中一样一起笑也一起难过。关于三毛跟荷西的爱情,我觉得很朴素也很温馨,有时候又觉得很激情浪漫,对于荷西的离去我觉得真是造物弄人,没想到后来三毛也跟着去了,红颜薄命啊!我想他们在天堂里一定会再次相遇吧! 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温柔的夜》这本书。书中带给我最深印象的,莫过于三毛的善良和荷西的忠厚。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夫妻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文章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或许是三毛的真实经历,或许是三毛的心理想象。但不管怎样,每一篇作品都透着三毛对人的看法,对人生的启迪和概括,并且是那么恰如其分。每读一篇,我的心情都会静谧起来,尽管情节也有曲折趺宕,但三毛语言的特色,总不至于让我有大起大落的心理起伏。游离其中,就仿佛来到漫山遍野的花丛当中,有一条小路,漫步迈向前方,两旁飘溢着花的芬芳。走着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的作品,创作风格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语言特点热烈明快朴素,从题材选择和处理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艺术表现上,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一、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着。《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语言风格

巴金《家》赏析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作者巴金 ●《家》故事梗概 ●《家》的创作背景 ●《家》中人物分析 ●《家》中矛盾分析 ●《家》的艺术特色 ●《家》的思想及文学地位 ●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 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他的《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灭亡》时,他第一次以巴金为笔名,他的笔名很多,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百年巴金 多产作家巴金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巴金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巴金原名李芾甘,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四川一个望族子弟。他虽从小生活富足,却偏爱与一班贩夫走卒做朋友,因而懂得了许多下等社会的艰辛,对他们抱以深切的同情(《家》及《将军》自序中)。巴金可以说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着作有《灭亡》、《海行》、《海底梦》、《电椅》、《光明》、《雾》、《复仇》、《家》、《新生》、《春天里的秋天》、《死去的太阳》、《萌牙》、《沙斗》、《雨》、《将军》等等。从特色上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富于虚无主义色彩。虚无主义,也可以说成是安那其主义。“巴金”这个笔名就是采用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Bakunin)的首音和克鲁鲍金(Kropokin)尾音合成的。 虚无主义否认一切原理原则,否认一切政治权威,将大众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倾向思想和言论甚至行为绝对自由。巴金的处女作《灭亡》,虚无主义色彩表现的最为浓厚:文中主人公为了爱怜人类转而憎恨人类,为了憎恨人类以至于采取了对大众复仇的举动。 许多批评家都指出巴金笔下的革命家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罗曼蒂克情调,即指此而言。 第二、提倡憎恨哲学。托尔期泰、泰戈尔等宣传“爱的哲学”,中国新文学作家多爱其影响,冰心是其中的代表。而巴金竟以“憎”代替“爱”,宣传“憎的哲学”。 这种思想在《灭亡》中表现的最为清楚,李冷和其妺原是“爱的哲学”的信徒,但杜大心则加以强烈反对:你们这班诗人天天专门讲什么爱呀、和平

呀、自然美丽呀,天天歌颂造物者的功德呀,其实这种所谓爱、所谓和平、所谓自然美丽,都被你们几个占据了去,至少在我、在那些被汽车碾死的人、在那无数冻死饿死的人,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要诅咒人生……而你们呢,却拿温柔的话来欺骗人,麻醉人。……我已经叩遍了人生的一扇扇门,但每一扇门都涂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在这些血迹被洗去之前,谁也不配来赞美人生……。 在《爱与恨》一章,这种思想发挥得更是痛快淋漓:至少在这人掠人、人压迫人、人吃人、人骑人、人打人、人杀人的时候,我是不能爱谁的,我也不能叫人们彼此相爱的……凡是曾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的……我发誓,我拿整个心灵来发誓,那班人是应该灭亡的,至少应该在他们灭亡之后,众才能相爱,才配谈起爱来,在现在是不能够的。 我们可以看出,巴金的憎恨是由爱怜发出来的。他坦言:“无疑地在我底诅咒中同时也闪耀着爱的火花,这爱与憎的矛盾,将永远是我的矛盾罢。”难怪有人说巴金反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其实是在热烈地唱着人道主义。或者该将他的“憎恨哲学”称为“哀怜哲学”会更贴切。 第三、作品题材具有世界性。巴金作品多好采取异国故事,中外学者均以为巴金受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影响较深。他的《复仇》以十四短篇组成,而其中十二篇的主人公皆为欧洲人物。《电椅》、《海底梦》、《光明》中期的《未寄的信》、《我的眼泪》也是如此。作品以异域人物及背景为题材,本可以发生一种最可宝贵的异国情调,但也不容易讨好。文学含时代、环境和种族三大要素,我以为环境、种族的关系,比时代还要重要。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结构至为复杂,非白幼浸润其中者不能充分了解。赛珍珠自幼生长中国,

真实的美丽(三毛)

真实的美丽 ——寻求三毛作品的魅力 摘要: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她的“精神流浪者”形象早已随着她的作品深入人心,成为了她的人生标记。本文结合三毛的生平和具体作品,从三毛对自然、对情感、对人性的描写来分析三毛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三毛精神流浪者自然情感人性 爱上一个人的文字,往往连自己也不知缘由。三毛,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她的作品被人称为“流行中的经典”,可见她在读者心中的位置非同一般。然而终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部分人对三毛的作品持批评态度,认为她的作品不过是对自己生活的美化,用自己的私生活来赢得大众的关注。这样的批评可谓是滑稽之谈。现实生活或许真的没有作品中描述的那般美好,那是因为三毛用精神的画笔为撒哈拉沙漠添上了绿色的风景,难道要因此去苛责她欺骗了读者吗?难道只有一幅幅满目疮痍、死亡、无情的画纸才符合真实?三毛的作品没有历史著作的宏伟、悠久,亦不如研究性著作那般讲究词藻之严谨,论证之清晰,然而她依旧用自己独有的精神魅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爱她的文字,我将踏着前人的足迹,寻找她的文字的魅力所在。 一部的著作同样需要文学批评作为读者阅读的指引,正如千里马需要伯乐的慧眼识珠才能驰骋疆场一样。“文学作品只有通

过文学批评“架桥铺路”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播,这是不言而喻的。、、、、、、、批评的介入不仅促使作品的传播和深化,而且使作品的生命在历代人们的关注中得以延伸。”①总言之,文学批评以其运动的美学观念延续作品的生命历程。三毛的作品同样受到很多关注,司马中原说三毛是一朵仰望的云,彭歌说三毛是沙漠里的奇葩,痖弦说三毛是穿裙子的尤里西斯,张晓风说三毛是一滴落的雨。三毛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②我更喜欢薇薇夫人说三毛是真正生活过的人。我想说:流行文学也可以经典,三毛作品是流行文学中的经典。 一、奔波——寻求精神的落脚地 作为创作的主体,作家的个人生平总与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何况是三毛这样一位敢以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的作家呢?她以自己的视角观望着她所途径的地域,用她的心灵所体悟到的话语来为我们展示世间的每处风景,了解三毛的生平也是感悟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毛,原名陈懋平,又名陈平,从事文学创作后改名为三毛。学历:6岁入学,13岁休学,16岁从顾福生习国画。父亲陈嗣庆,台湾著名律师。其父急功好义、勤业而不计报酬,为他人可以牺牲自己的良好品德,都在三毛的身上找到痕迹。其母是一个传统的女人,一辈子的精力都放在了丈夫和子女身上,如三毛所言:“记忆中的母亲是一个永远只可能在厨房里才能找到的女人。”三毛婚后一心为丈夫着想的模样,不也是母亲的传承吗?

巴金复习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芇甘)。“巴金”是他1929年发表中篇小说《灭亡》时的署名。 2、在沪、宁求学和养病期间,巴金与旅居美国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通信,极受鼓舞。他还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论著《面包略取》(即《面包与自由》)。 3、从(1929 )起,到(1937)年,是巴金创作的丰收的年代。 4、巴金写有许多“三部曲”,例如“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等。 5、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巴金创作了题为“抗战三部曲·火”三部曲,它包括了《火》、《冯文淑》、《田惠世》等三部。 6、《寒夜》的出现,表现出巴金的创作进入成熟的现实主义阶段,帮助着巴金的创作进入( 2 )个高峰时期。 7、从1978年底开始,巴金写作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的《随想录》。表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心灵历程,是一个饱经沧桑、阅历的老人的真知灼见。 8、巴金曾获得许多国际文学奖励。例如1982年的(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 年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外籍院士)称号。 9、巴金漫长的思想发展道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他滋生、萌芽了(民主主义)思想、第二阶段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体系、第三阶段中,他彻底抛弃了(无政府主义)信仰、接受(马克思主义)。 10、民主革命时期,巴金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是(爱国主义)思想。

11、在法国期间,对巴金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卢梭)的(民主主义)。 12、《激流三部曲》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对封建家庭崩溃的过程作系统深入的描写。 13、巴金作为新文学史上的第(2)代作家,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和批判的精神。 14、受左拉长篇系列小说的影响,巴金打算在《灭亡》前后各加两部,写成连续性的五部小说,它们是《(春梦)》、《(一生)》、《灭亡》、《(新生)》、《(黎明)》。 15、《激流三部曲》开始动笔于(1931 )年,他先写了一篇《总序》,写完后决定把《(春梦)》改为《激流》。 16、《(随想录)》是巴金解放后散文创作的高峰。 17、在左翼文艺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激励下,巴金的视野也转向了工人,他连续写了两部反映旧中国工人苦难生活的小说《(砂丁)》、《(萌芽)》。 18、巴金的小说《萌芽》,又名《(雪)》,写于1933年。作品描写了(煤矿工人 )非人的悲惨生活,揭露了资本家贪得无厌的血淋淋的罪行。 19、《死去的太阳》以1925年(“五卅”)事件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吴羊清) 的塑造,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反映并歌颂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20、《海的梦》通过岛国少女(里娜)背叛家庭,与爱人(杨)一起帮助太平洋上的岛国利伯洛的奴隶解放、反抗高国侵略者的事迹。 21、巴金的小说《(团圆)》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高尚情操和顽强杀敌的精神,后来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 22、《(黄文元同志)》是巴金根据邱少云烈士事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轻轻揭开中国百年文学凝重的面纱,巴金先生风尘仆仆的穿越了一整个沉甸甸的世纪。 他的作品因呼吸五四的新鲜空气而逐步成长,因经历了革命大风暴的考验而日趋成熟,一生笔耕不辍,终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巴金先生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正是“新思潮”勃兴之时,他的大量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其中《激流三部曲》是其创作的一个高潮,而《家》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作品。本文就是就《家》的艺术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年,以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为主干,却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旧礼《家》写成于1931 教的批判,它将矛盾的冲突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一代反抗专制压迫,投入革命斗争的队伍。《家》从三四十年代至今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人物分析(以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例)  在故事开篇之初觉新是一个接受过民主思想的先进青年,对于爱情他对梅表姐有着极为纯真的爱恋,但他却迫于长房长孙的地位始终难以逃开封建家庭的桎梏,所以他是一个饱含冲突的矛盾综合体。现实与理想的尖锐性造就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因而他内心就有了五味杂陈的复杂性。他渴望革命,却只能服从家庭的安排;他疼爱瑞珏却对梅芬心有余悸;他晓事理,却不能揭发五姨太、三叔捉鬼的勾当;他被宣传新思想的“五?四” 报刊激动得热血沸腾,却不敢像觉慧那样大张旗鼓的斗争;他的理智被封建礼教的“仁义礼智信”绑架,失却了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他是封建家族的牺牲品,或者说,他甘愿沦为牺牲品以平息高家的种种风波。巴金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动摇的人这一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这其中的内涵,并将它写成民族心理祭奠与西方民主冲突。从这一层面上,觉新这一摇摆不定痛苦挣扎的人也就有了历史的深度。在小说的结尾,觉新在种种压力的打击下崩溃最终逃出禁锢的封建十字架,最终觉醒支持觉慧出走。并且在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中,觉新也渐渐逃出了“作揖主义”,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上紧凑周密,人物关系复杂。  《家》在结构艺术上极为精巧的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叙述了封建大族的兴衰 史。始终围绕两对情侣,三个爱情悲剧这一故事主线,波澜起伏,有条不紊。  2、 对人物的塑造,内心刻画都极为突出  小说主人公高老太爷的封闭腐朽,觉慧对革命的热情,对旧礼教决绝的反抗斗争, 觉新复杂的内心两重性……对次要人物鸣凤投湖前的痛苦,哀怨的内心独白,都活 灵活现,跃然纸上。作者以现实人物为依托,进行忧郁的自我抒情。  3、 家即社会,以小写大,发掘人性,人情之美  巴金先生以高家为代表,从中反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情态,进而揭发普遍规 律。  4、 带有强烈批判性的指向,情感真挚,敢于宣泄情感  巴金先生对高家跳大神儿,舞狮,墙上的合照,对高家带有批判性风俗化的道德描 绘,同时他没有看重情节的铺排,而将重心放在情感的宣泄,表达他多愁善感的心 灵。符合五四文学的整体趋势。    巴金先生在创作《家》时正值青年,所以它也代表着革命的青春。小说情感上汪洋恣肆,语言上行云流水,立意上别具一格。因而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绝世力作,极大地引发的青年一代读者共鸣。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作者 准考证号 毕业证号 外语考号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答辩成绩 答辩时间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小说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痛切地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人物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现代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巴金;《家》; 艺术特色 巴金先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大哥李尧枚,二哥李尧林对他的人生道路、创作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上海与大哥李尧枚那段共度的时光为他开启了生活宝库之门,让他的生活不再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到了社会封建势力与新思潮的博弈,为他后来创作《家》找到了契机,夯实了创作的社会基础。巴金先生在一九三一年四月的《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夜,但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①自此,巴金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焕发着光彩,同它卓越的艺术成就分不开,这部作品是现代语言大师巴金先生前期

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小说的核心主题、艺术形象、语言艺术等艺术特色来探讨。 一、小中见大,主题鲜明 高家是当时典型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制度的缩影,作者以曾经生活过的四川成都为写作背景,将封建地主家族高公馆的兴衰历史画面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位文学巨匠,也曾经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作品以他早期的经历为创作源泉,通过高家的日常生活、各阶层代表人物的思想、经历和行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虽然描写的是高公馆的点点滴滴,却融入了当时的历史和故事,风云激荡,将时代的特质和面貌赋予了整部作品。作者以五四之后高家兄弟、琴的学校生活为故事的开端,小说开门见山的谈论新事物,最典型的就是几个新青年热烈谈论的场景,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外国语专门学校筹备游艺会、排练话剧、兼收男女生等一系列的新事物,笔者从中体会到新青年的新在于思想新,观念新和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判断,他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能量的新事物:比如男女在一起学习讨论自然大方,不拘泥“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学习外国语,不再闭关自大,通过话剧的表演来展示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宣传新事物,让更多新时代的弄潮儿参与进来。这是一幅时代色彩鲜明的画面,一开篇就让五四时期的时代气息和历史特点扑面而来。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守旧派的种种罪恶,封建制度的苟延残喘,垂死挣扎,更看到了在以高公馆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末期的大家族中,年轻觉醒的一代与守旧派之间的尖锐对立,他们是黑暗中的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上的特色。 巴金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