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方案

** 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方案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完善中心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发展工作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 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 号)等重要文件精神和我校“双高计划”建设改革任务,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教育理论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坚持以“四有好老师”为根本,以“双师三能”为主线,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单位五方携手,协同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多层次化,全面提升教师师德师风、心理健康、仪态仪表、教学能力、科技服务、资源支撑六大素养。努力打造成为教师生涯的加油站、教学经验的聚宝盆、教学名师的孵化器、教学改革的制高地和学校战略的

推进器,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标准的高职教师发展中心。二、组织机构

成立** 大学教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教师发展工作委员会、教师发展分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一批技能大师、教学名师、企业代表,作为教师发展中心的强大智库,形成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同联动的组织机构。

(一)教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教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教师发展工作,研究审议教师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决定教师发展工作的重大事项。

(二)教师发展工作委员会由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合作办、网管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教师发展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方案,规划指导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审议教师发展中心提出的意见建议。

教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师发展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教师发展中心日常工作,协调落实教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师发展工作委员会决定的事项。办公室设在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三)教师发展分中心做好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分层管理,探索校、院两级教师发展中心架构,建立院(部)教师发展分中心。校、院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实行协调合作、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统筹布局,探索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新思路,

共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升。各院(部)教师发展分中心重点开展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发展培训、教学评估等工作。

(四)专家咨询委员会由行业知名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培训师,校内外教学名师以及校外兼具专业背景、人力资源管理和活动组织策划能力的专职团队等组成。主要为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开展各类教学培训、测评、评估及诊断等实践活动提供咨询和服务。

四、职责划分围绕教师应具体的师师德师风、心理健康、仪态仪表、教学能力、科技服务、资源支撑六大素养,划分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职责。

(一)教师培训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双师型”教师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切实增强教师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坚持分类分级、全员覆盖,精准效能、按需施训,增强培训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有效性。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对接“

1+X”证书制度试点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探索适应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师。

强化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落实每年至少累计1 个月、每5 年累计不少于6 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组建专兼职

教师组成的教学培训师团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项目,利用大数据解决教师的职业培训问题,改进评价方法,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境外研修、国培、政行企专项技能培训等校外培训。与教育部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合作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开通校级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实现泛在移动培训学习。开发系列校本培训项目,包括模块化、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技术,在线课程建设,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满足教师的即时需要和多元化需求。

(二)生涯发展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系统平台,利用大数据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梳理展示,帮助教师制订和落实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持续改进提高。组织开展职业生涯咨询服务,设立“名师工作室” 、“专家门诊”等,开展个性化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建立青年教师导师负责制,选聘行业名师担任产业导师,教学名师担任教学导师,校企双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二对一”分层分类指导。开展指导咨询服务,举行新教师拜师、出师仪式。

(三)教学咨询建立教学咨询体系,组建由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督导组、青年骨干教师等构成的教学咨询专家队伍,围绕课程建设、“三教”改革等,开展“一对一”帮扶、专家诊断等服务模式。依托微格教学,实行自我反思、同事交流、学生反馈、专家指导的训练模式,运用系统

论、信息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改进、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效能。建立完善教师教学成长档案、教师教学成长影像资料库,跟踪和动态考察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与成长过程,记录教师的教学、科研、培训、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信息,为教师发展提供诊断报告。(四)资源共享搭建教学资源管理云平台,引进企业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学校教学、人事、科研等部门关于高职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技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资源,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教学案例库、线上慕课、教学软件、学习课件、电子教案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等。以1000T 云存储作为底层支撑,面向全体教职工免费提供企业级数据资源存储、管理、业务访问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感知教师学习情景,识别教师个体特征,为教师提供匹配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教师学习过程、测评并分析其学习成果。

(五)交流合作按照“政府引导、行业引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政、行、企、校”协同优质师资互

聘、教师合作培养机制,建立企业培训中心或校企联合培训中心,建立高技能兼职教师资源库和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实践基地,四方联动开展教师实践教学、技能鉴定和项目合作。搭建校内教学交流平台,构建教师之间协

调、交流、合作的机制,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的团队建设等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接受走向互动分享。组织教师基本功大赛、微课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实践技能竞赛等竞赛活动,组织多主题研讨会、工作坊、午餐会、教学沙龙和名师讲坛等交互式活动。

(六)辐射引领联合京津冀高职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京津冀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联盟,打造成为京津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深度交流、融合发展、资源共享的大平台。协同各校资源与力量,逐步形成联盟成员内师资互培、互聘、共建、共享的协同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教学资源开发、教材编写、课程标准制订、专业领域职业等级师资培训,组织开展教学帮扶、教学交流与教学竞赛等活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带动区域整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扩大联盟的影响

五、功能布局

(一)教师活动中心

该场地包括教师师德师风区,仪容仪表区等。师德师风区包括实物(模型)展柜、主题展板、优秀教师人物墙等传统媒体和网上展厅等新媒体,形成立体化、广角度、多渠道的师德教育宣传格局。仪容仪表区主要作为教师礼仪修养与职业形象塑造场地。

(二)心灵之家该场地包括心理测评、心理辅导、情绪宣泄、养心怡情等。配备智能接待心理咨询机器人、VR训练设备、智能减压放松设备等软硬件系统。通过空间、设备的多效利用,实现教师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沙龙游戏、减压放松、沙盘治疗等功能。

(三)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该场地主要用于教师培训、讲座、午餐会、研讨会等,设有培训预约系统,校、院两级共享使用。

(四)数字资源实训室该实训室重现了数字教学资源从采集到应用发布的整

体流程,教师可以通过操作采集软件、非线编软件等,对数字教学资源进行实景采集或虚拟采集,实现更精细的设计和制作,并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实际应用。

(五)微格教学室该场地集普通话测试、板书测试、教学设计、ICT 辅助教学、微课教学、示范课观摩等功能为一体,并可实时录制教学视频。利用VR/AR,捕捉教师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为教师教学能力做评估检测。

(六)教学创新团队工作室该场地主要用于结构化高水平师资团队建设,团队成员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教研、小组研讨等多种形式,分工协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学习资源、技能大赛培训课程资源、企业订单班课程资源等。

(七)技术创新团队工作室该场地主要用于技术创新团队建

设,配备有可供正常开展技术创新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资料、信息网络、器材工具、实验仪器等设施设备,可开展创新活动、科研学习、技术培训、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和转化等工作。

(八)咨询服务室通过探索网络新媒体互动平台,线上线下多途径受理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技能、师生关系、继续教育需求等方面的咨询,针对共性需求,通过主题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沙龙等形式,开展专家指导、个性化诊断和同行分享活动,帮助教师解疑释惑,提升教学水平。

六、保障措施出台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进修)、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相关规章制度,为教师队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由教师发展中心为领导,相关职能处室、各二级教师发展分中心协同开展的工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同步推进的工作机制。安排专项经费,为中心建设提供硬件支持以及相应的财政政策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