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1.4中国的民族练习题新版湘教

八年级地理上册1.4中国的民族练习题新版湘教
八年级地理上册1.4中国的民族练习题新版湘教

1.4中国的民族

一、单选题(共7题;共16分)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 东北、西北、华北

B. 西南、东南、中南

C. 西南、西北、东北

D. 东北、华北、西南

2.下面关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B. 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

C. 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

部 D.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3.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是()

A. 东北、东南、西北

B. 西南、西北、东北

C. 西南、西北、东南

D. 东北、西南、东南

4.某少数民族民居为竹木结构,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根据建筑风格分析,居住在这里的典型少数民族是()

A. 侗族

B. 傣

族 C. 鄂伦春

族 D. 满族

(2)该少数民族具有传统特色的地方文化是()

A. 桑巴舞

B. 火把

节 C. 那达慕

节 D. 泼水节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有()

A. 56个

B. 55

个 C. 54

个 D. 53个

6.当今世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因民族问题引发的战争、冲突和纠纷不断,如印巴之争,巴以冲突等.反观我国,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贯彻执行正确民族政策是()

A.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

等 B. 各民族风俗习惯独特C.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

居 D. 民族按大小分等

7.《青藏高原》这首歌曲的曲调属于族的风格()

A. 汉

B. 满

C. 藏

D. 蒙古族

二、填空题(共3题;共15分)

8.将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的省区以及风俗节庆搭配起来。

蒙古族________西藏________泼水节

藏族________云南________那达慕大会

回族________内蒙古________晒佛节

傣族________宁夏________开斋节

9.我国各民族中________ 族人口最多。我国有________ 个少数民族。

10.连线题

①蒙古族________ 那达慕节

②藏族 ________ 雪顿节

③回族 ________ 泼水节

④傣族 ________ 开斋节

⑤汉族 ________ 元宵节

三、综合题(共2题;共19分)

1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共有________个民族,________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小聚居,________.

(3)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4)分布④的主要少数民族是________,其代表节日是________.

(5)民族个数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分布在台湾岛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该族的盛大节日是________.

12.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图中A、B、C、D、E为我国5个自治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 ,其中________ 族居民遍及全国,主要集中于

________ 部和________ 部.

(2)B省区市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 族居民的主要聚居地,该省区简称是

________ .

(3)A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________ 族.其传统盛会是 ________ 大会.

四、问答题(共1题;共5分)

13.我国的民族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读我国民族分布图可知,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读图解答即可。

2.答案A

解析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部地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小题考查的知识点以识记为主,比较简单,在答题时注意选项的是否描述正确。本个知识点在日常的学习中要以读图为主。

3.答案B

解析分析熟记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即可得出答案.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边疆地区.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熟记基础知识,提高答题效率.

4.答案(1)B

(2)D

解析分析⑴根据题意可知,该地是热带比较潮湿的地理环境,应是云南省傣族的建筑风格,故答案B正确。

⑵云南省傣族传统特色的地方文化是泼水节,故答案D正确。

故答案为:(1)B;(2)D。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理解即可。

(2)考查的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知识,学生加强理解。

5.答案B

解析分析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根据题意。

故选:B

点评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6.答案A

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和睦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故选:A.

点评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

7.答案C

解析分析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身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给人们以美的感受.《青藏高原》这首歌曲的曲调属于当地藏族的风格,歌词是对青藏高原的赞美.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应和睦相处.

故选:C.

点评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各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称为少数民族.

二、填空题

8.答案内蒙古;那达慕大会;西藏;晒佛节;宁夏;开斋节;云南;泼水节

解析分析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各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们应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风俗为那达慕大会;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节庆为晒佛节;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节庆为开斋节,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节庆为泼水节。

故答案为:内蒙古;那达慕大会;西藏;晒佛节;宁夏;开斋节;云南;泼水节。

点评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等56个民族。各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其他民族人口总数约占8.5%,统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相差悬殊,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700万;人数少的民族仅几千人,如珞巴族、赫哲族等。中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9.答案汉族;56

解析分析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壮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于我国民族的数量的认识。

10.答案那达慕节;雪顿节;开斋节;泼水节;元宵节

解析分析蒙古族﹣那达慕节;藏族﹣雪顿节;回族﹣开斋节;傣族﹣泼水节;汉族﹣元宵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活动及节日,是道基础题.

三、综合题

11.答案(1)56;汉

(2)大散居;交错杂居

(3)西北;东北

(4)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5)云南省;高山族;丰收节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3)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4)分布在④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蒙古族,其代表节日是那达慕大

会.(5)民族个数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分布在台湾岛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该族的盛大节日是丰收节.

故答案为:(1)56;汉;(2)大散居;交错杂居;(3)西北;东北;(4)蒙古族;那达慕大会;(5)云南省;高山族;丰收节.

点评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12.答案(1)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中;东

(2)壮;桂

(3)蒙古;那达慕

解析分析(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其中汉族居民遍及全国,主要集中于中部和东部;

(2)B省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该省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该省区简称是桂;

(3)A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该省区主要少数民族是蒙古族.其传统盛会是那达慕大会。

故答案为:(1)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中;东;(2)壮;桂;(3)蒙古;那达慕。

点评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部地区。

四、问答题

13.答案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解析分析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故答案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牢记即可.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农业 一、农业及其主要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种桑养蚕、栽培茶树的国家。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1、粮食、肉类、花生、油菜子、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人均超世均。 2、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但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3、农业生产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1、农产品出口基地:山东半岛、太湖平原、闽南、珠江三角洲 2、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地区、珠 江三角洲、 因地制宜:丘陵—副业、经济林;山地—林业; 平原盆地—种植业;高原—畜牧业;水域—渔业 第二节工业 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我国工业的发展 1、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2、新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旧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新中国一方面加强了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和工业中 心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扩建或新建了一些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三、能源工业的分布 1、最大能源的煤炭工业分布: (1)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山西省是我国产煤最多的首。 (2)基地:山西的大同、阳泉;河北的开滦、峰峰;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霍林河;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贵州的六盘水、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北、淮南。 2、第二大能源的石油工业分布: (1)基地:黑龙江的大庆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山东的胜利油田;河南和山东交界的中原油田;河北的华北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陕西和内蒙交界的神府—鄂尔多斯油田 (2)新疆是未来我国石油生产的龙头。 3、潜力巨大的水能开发地区: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松花江的上游。

2019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主要知识点

八年级下地理复习提 纲 2019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主要知识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 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 有很大的差异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5)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6)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 (7)水田与旱地分界线(8)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3、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4、四大地理区域 在中国地图上根据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等这三大地理分界线可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具体是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 3.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4.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1)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 2)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称;华北平原有黄河、淮河、海 河冲击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其与黄土高原一起被称为“黄土地”。 5.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 6.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7.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8.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 9.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10.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11.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12.主要河流: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 量最大),淮河、海河等。 13.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 不利 14.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5.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 16.耕地类型:旱地。 17.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1)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 2)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完整版)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 秦岭—淮河线 1.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 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 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 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 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 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 西 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西安、兰州等。 16:着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 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剑麻、矿产资 湾日月潭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8.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9. 10. 古草原、 11. 矿, 12. 短缺。 14. 1. 山— 西部。 2. 的25 左右。 3.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4.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原因是海拔高) 5.河流特点: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 6.珍惜动物:藏羚羊、雪豹、野驴。 7.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8.保护环境的意义:防止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保护珍稀动 物。 9.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 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 发源地)。 10.农业类型:主要以畜牧业 为主,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 较低的河谷地带,农业为河谷 农业(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11.主要农业区:湟水谷地和 雅鲁藏布江谷地。 12.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 小麦、油菜等。 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 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 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 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 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 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 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 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 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 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 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 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 阔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 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 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 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 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 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 国降水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1)东北地区人 口分布不均。中部和南部平原 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 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 2)东北 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 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工业部门:以机电、重型机械、 有色冶金着称。 (5)大连:职能:是东北地 区的重要门户,着名的避暑旅 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 地。工业部门:造船、机车制 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 达。 6.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发展条件:土地资 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表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表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主要植被不同的原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河流流量不同的原因:降水的影响 (4)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四大地理区域 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能够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点记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和名称)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2015年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6)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7)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8)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9)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10)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能源基地)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4.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5.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6.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7.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8.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春小麦),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0.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

1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12.黑龙江省大庆油田。辽宁省—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华北油田。陕西省—神府煤矿。山西省—大同、阳泉、西山煤矿。山东省胜利油田。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中原油田。 14.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北方最大)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15.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石油化学工业) 16:著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三.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基地)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3. 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4. 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5. 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6.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7. 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主要物产: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和热带作物. 8. 商品粮基地:江汉、洞庭湖、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9. 热带作物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云南省南部。 10. 中国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11. 主要矿产地:湖南铅锌矿和锡矿山锑矿、云南个旧锡矿和马鞍山铁矿四川攀枝花煤和铁矿 12. 主要能源:水能资源丰富(三峡、葛洲坝、二滩)位于阶梯交界处. 13. 旅游资源:云南西双版纳、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安徽黄山、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 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位于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3. 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4. 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5. 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6. 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7. 河流特点:河流稀少,且大多数内流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8.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 9. 河西走廊西北粮仓”祁连山冰雪融水. 10.矿产资源:伊敏河、霍林河煤矿,白云鄂博铁矿、稀土矿,,鄂尔多斯煤矿、石嘴山煤矿、金 昌镍矿、克拉玛依和南疆石油、鄂尔多斯为新兴的特大型能源生产基地。 1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太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瓜果甜)。不利条件:水资源短缺。 12.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为绿洲农业。 五.青藏地区 1.位置与范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包括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仅占全国的1﹪左右。 3.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4.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原因是海拔高)

八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地理复习提纲(湘教版 2014 版) 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2、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3、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 1 月平均气温< 0℃> 0℃ 河流的封冻结冰 ( 有结冰期 )不结冰 ( 无结冰期 )年降水量的大小<800 毫米>800毫米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耕地的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 地形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水系情况黄河水系长江水系河流水量的大小水量小水量大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干湿地区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作物的熟制两年三熟、一年一熟或两熟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的经济林木苹果、柿、枣柑橘、柚、茶主要的运输方式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水运居民的主食以面为主食以大米为主食 汛期长、流量大、沙少,水水文特征汛期短、流量小、沙多,水位变化大、结冰 位变化小、无结冰期 8、在中国地图上根据秦岭—淮河线、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等这三大地理分界线可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地理区域分界线划分依据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 秦岭—淮河( 800 毫米) 气候因素(气温、降水)区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北段):大兴安岭-阴山 -贺 降水因素(季风因素)区南山 -冈底斯山(季风区与非分季风区)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 青藏高原边缘线:昆仑山 -- 阿尔金山 ---祁连山 ---横断 地形地势因素 区、北方地区、南 山 方地区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 - 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 20% ,人口约占全国的 40% ,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和黄土 高原。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称;华北平原有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故又称 黄淮海平原,其与黄土高原一起被称为“黄土地”。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3、气候:位于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 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4、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此外,太原、郑州、西安、兰州都是北方的重要的工业中心。 5、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 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二、南方地区 1、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 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地区。东临黄海、东海,南邻南海。面积约占全国的25% ,人 口约占全国的55% 。民族以汉族为主,本区西部分布有30 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 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2、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主要知识点

八年级下地理复习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 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5)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6)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 (7)水田与旱地分界线(8)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4、四大地理区域 在中国地图上根据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等这三大地理分界线可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具体是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 3.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4.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1)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 2)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称;华北平原有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故又称 黄淮海平原,其与黄土高原一起被称为“黄土地”。 5.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 6.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7.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8.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 9.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10.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11.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12.主要河流: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 13.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14.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5.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 16.耕地类型:旱地。 17.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1)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 2)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3)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18.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19.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20.著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主要知识点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5)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6)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7)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8)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 (9)水田与旱地分界线(10)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1月平均气温>0℃<0℃ 河流封冻状况不封冻封冻 温度带亚热带、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干湿状况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水田为主旱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棉花甜菜、花生、棉花 主要经济林木柑橘、茶叶等苹果、柿、枣 主食大米面食 主要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公路、铁路 民居特点墙体高、屋顶坡度大墙体厚、坡度小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气候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与其她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与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 3、地形:以平原与高原为主。 4、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6、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7、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8、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9、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0、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11、耕地类型:旱地。12、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13、主要矿产地: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辽宁省—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河北省—开滦、峰峰煤矿,迁安、武安铁矿,华北油田。陕西省—神府煤矿。 山西省—大同、阳泉、西山煤矿。山东省—兖州煤矿、胜利油田、招远金矿。 河南省—平顶山煤矿。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中原油田。安徽省-淮北煤矿。 14、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与山东半岛工业区。 15、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16:著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面积与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就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与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鱼米之乡”。 9、主要物产: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与热带作物 10、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11、热带作物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云南省南部。 12、中国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13、耕地类型:水田14、矿产资源:有色金属及煤铁等矿产资源 15、矿产地:江西德兴铜矿与大余钨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与锡矿山锑矿、云南个旧锡矿与东川铜矿、贵州铜仁汞矿、广西 平果铝土矿安徽淮南煤矿与马鞍山铁矿,武汉大冶铁矿,贵州六盘水煤矿,四川攀枝花煤矿与攀枝花铁矿,海南石碌铁矿 16、主要能源:水能资源丰富17、主要水电站:三峡、葛洲坝、二滩、龙滩等 18、旅游资源:云南西双版纳、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安徽黄山、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位于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与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与盆地为主。 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8、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9、河流特点:河流稀少,且大多数内流河。塔里木河就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10、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 11、矿产资源: 伊敏河、霍林河煤矿,白云鄂博铁矿、稀土矿,,鄂尔多斯煤矿、石嘴山煤矿、金昌镍矿、克拉玛依与南疆石油、鄂尔多斯为新兴的特大型能源生产基地。 12、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太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13、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水资源短缺。 14、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为绿洲农业。 五.青藏地区 1、位置范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与四川省的西部。 2、面积与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仅占全国的1﹪左右。 3、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4、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原因就是海拔高) 5、河流特点:就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 6、珍惜动物:藏羚羊、雪豹、野驴。 7、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8、保护环境的意义:防止生态破坏与草场退化,保护珍稀动物。 9、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10、农业类型: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农业为河谷农业(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11、主要农业区:湟水谷地与雅鲁藏布江谷地。12、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 13、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臧三羊。 14、作物高产原因:光照强,日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15、民族与宗教: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16、宗教建筑:拉萨市的布达拉宫、西宁市塔尔寺。 17、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1951年起,国家先后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四 通八达的公路网。此后又新建了青藏铁路,并建立了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 18、交通的影响: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青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青藏高原现已成为旅游观光与科学考 察的宝地。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东北地区 1、地理位置与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与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与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就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 与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就是山地与丘陵,内部则就是广阔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某些课后活动题是在会考中经常出现,其中带☆的是重点。会考一般不会考原题,会有某些变化。因此在复习课后活动题是要注意多看图,融会贯通,注重理解,而不要死记硬背。 注意 ..:最好是自己把活动题先做一遍,然后再对答案,这样效率高,也能检测出自己哪些内容没有掌握。会做的题不再看,不会做的题做上标记,重点看。 八年级下册课后活动题答案 P4 活动: 1.(1)秦岭为东西走向,淮河大致由西向东 (2)秦岭经过的省份依次是: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对图背) ☆2.秦岭南北两侧温差大的原因:山脉对南下的冷空气的阻挡作用,秦岭北侧受冷空气影响较大。 P5 活动:2. 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确定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主导因素是:地势 P6 活动: ☆2.北方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 P8 活动: 1.“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棉花、玉米、甜菜等” 不正确。(长城以北一般为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春小麦、甜菜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2.(1)北方地区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房屋应注意防寒、保暖,因 此实施“暖房子”意义重大。 P11-12 活动: 2. (1)南方地区中西部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地处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加上大江大河众多,河流水量众多。

(3)西电东送的意义:“西电东送”有利于开发中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解决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减少东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 P15-16 活动: 1.(1)略(2)沙漠绿洲瓜果甜的原因: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3)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的原因:海拔较高,降水少,云量少,所以光照强,热量充足。 2.(1)自东向西,西北地区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逐渐减弱,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2)内蒙古高原东部距海较近,降水相对较多,分布有大面积的草原,因而多为定居放牧;内蒙古高原西部距海较远,降水少,多为荒漠草原,牧草稀疏,以游牧为主。 由于气温随着地势增高而下降,为适应山地气温的变化,夏季到海拔较高的地带放牧,冬季返回到山麓地带放牧,因而形成了天山牧场的季节轮牧现象。P17 活动 1.发源于青藏地区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 江、恒河、印度河等。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冰川广布,冰雪融水汇集成江河源头,而且山地降水较多。 P18 活动 1.那曲和南京纬度相近,但气温差异大,主要是两地的地势高低悬殊。 2.☆青藏地区青稞单产面积高的原因:光照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3.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南部,因而被称为“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设立保护区的原因:珍稀动物种类繁多,如藏羚羊、雪豹、野驴等。且重要水源地,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一旦生态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 P21-22活动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八·下 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均为东西走向),秦岭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重要分 水岭,北侧是关中平原,南侧是汉水谷地,主峰是太白山。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月0℃等温 线经过的地方、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 季风气候分界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河 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水田与旱地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西北地区 和北方地区:夏季风(降水)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海拔) 3、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面积占20﹪,人口占40﹪。重要农业区:东北平 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4、北方地区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主要作物:长城以北(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长城以南(冬小麦、玉米、棉花)。耕地类型: 旱地为主。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盛产温带水果:苹果、梨、桃等。 地方特产有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 5、北方地区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北方地区是中国最大的能源产区。特大型油田是大庆油田、 胜利油田、长庆油田(1/2)。山西出产煤炭最多。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是山西榆林。北方地区历史文 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著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6、南方地区是指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面积占25﹪.人口占55﹪。拥有30多个民 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西部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部有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 陵。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发展农业的 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主要 物产: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等水产品和热带作物。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地区。 7.热带作物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云南省南部。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啡、 胡椒、剑麻、油棕。耕地类型:水田。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南方地区 中西部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原因是地处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8.西北地区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面积约占30﹪, 人口约占4﹪。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自然 环境特征:干旱,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脉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 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面植被:东部为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部为荒漠。原因是由东 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9.河流特点:河流稀少,且大多数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 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矿产资源:煤、石油等。鄂尔多斯为新兴的特大型能源生产基地。发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太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水资源短缺。农业类型:以畜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多分布在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盆地边缘的绿洲,为绿洲农业。 10.青藏地区位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包括 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25﹪,人口仅占1﹪。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五章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地图等。

教学过程 引入 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2、阅读P3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 3、活动 (1)读图5—1,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找出秦岭和淮河所在或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读图5-6、5-7,请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三、四大地理区域 1、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

(完整版)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精华)

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5)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6)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7)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8)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9)水田与旱地分界线(10)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 3.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4.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6.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7.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8.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9.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0.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11.耕地类型:旱地。 12.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13.主要矿产地: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辽宁省— 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河北省—开滦、峰峰煤矿,迁安、武安铁矿,华北油田。陕西省— 神府煤矿。 山西省—大同、阳泉、西山煤矿。山东省—兖州煤矿、胜利油田、 招远金矿。 河南省—平顶山煤矿。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中原油田。安徽省- 淮北煤矿。 14.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15.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16:著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二)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 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 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 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 9.主要物产: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和热带 作物 10.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 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11.热带作物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云南省南部。 12.中国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13.耕地类型:水田14.矿产资源:有色金属及煤铁等矿产资源 15.矿产地:江西德兴铜矿和大余钨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和锡矿山锑 矿、云南个旧锡矿和东川铜矿、贵州铜仁汞矿、广西平果铝土矿安徽 淮南煤矿和马鞍山铁矿,武汉大冶铁矿,贵州六盘水煤矿,四川攀枝 花煤矿和攀枝花铁矿,海南石碌铁矿 16.主要能源:水能资源丰富 17.主要水电站:三峡、葛洲坝、二滩、龙滩等 18.旅游资源:云南西双版纳、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安徽 黄山、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等 三.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一)西北地区 1.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 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 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8.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9.河流特点:河流稀少,且大多数内流河。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 流河。 10.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 11.矿产资源:伊敏河、霍林河煤矿,白云鄂博铁矿、稀土矿,,鄂尔 多斯煤矿、石嘴山煤矿、金昌镍矿、克拉玛依和南疆石油、鄂尔多 斯为新兴的特大型能源生产基地。 12.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太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13.发展农业的 不利条件:水资源短缺。 14.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为绿 洲农业。 (二)青藏地区 1.位置范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喜马拉 雅山以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仅占全国的1﹪左右。 3.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4.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原 因是海拔高) 5.河流特点: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发源地),长江、黄河、澜 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 6.珍惜动物:藏羚羊、雪豹、野驴。 7.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8.保护环境的意义:防止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保护珍稀动物。 9.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10.农业类型: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 地带,农业为河谷农业(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11.主要农业区: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12.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 13.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14.作物高产原因:光照强,日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气温低, 作物的生长期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15.民族和宗教: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 喇嘛教) 16.宗教建筑:拉萨市的布达拉宫、西宁市塔尔寺。 17.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1951年起,国家先后修建了川藏、青藏、 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 路网。此后又新建了青藏铁路,并建立了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 18.交通的影响: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青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获 得了快速的发展,青藏高原现已成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宝地。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与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 东北三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 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 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 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 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 暂。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 异明显。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