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_童纪新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_童纪新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_童纪新

第26卷第1期2015年2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gineering

Vol.26No.1Feb .,2015

收稿日期:2014-06-16;修回日期:2014-10-23

作者简介:童纪新(1965-),男,浙江金华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方面的研究。

DOI :10.11705/j.issn.1672-643X.2015.01.02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童纪新,顾希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要:为了探求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状况,选取14个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

法对南京市2003-2012年的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水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003-2012年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在2004年出现了波动。总体上,目前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主成分分析;水资源评价;南京市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43X (2015)01-0122-04

Study 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Nanjing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NG Jixin ,GU Xi

(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Nanjing ,this paper se-lected 14indicator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com-pared and evaluated the level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Nanjing from 2003to 2012b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pacity in Nanjing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Nanjing from 2003to 2012was on the positive tendency apart from 2004.On the whol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rying capacity in Nanjing is good but still ex-ists certain rising space.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Nanjing

1水资源承载力概述

水是生命之源,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近年来,我国人多水少的现状持续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环境的相协调发展,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这一

问题进行了研究[1]

国外学者通常将水资源承载力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范畴中,很少针对这一领域进行专门的学术研

究。1998年美国URS 公司首次运用数学分析模型

对佛罗里达Keys 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2]

。Falkenmark 等人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一种长期可持续能力,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揭示了人口数量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关系。Harris 等人着重研究了农业水资源对农业的承载能力,得出的结论是水资源利用量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Rijiberman 在研究城市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系统中将水资源承载力作为保障城市水资源安全的衡量标准。

我国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最早在1985年,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组针对新疆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

在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用水要求后,所能支撑的工农业最大产值和人口数量。后来,我国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一种观点侧重于从人类的需求角度进行解释,以能满足人类基本发展要求所必须的水资源数量来定义水资源承载力;另一种观点从水资源自身的角度出发,认为水资源承载力可以用水资源所能够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来衡量[3],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关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统一阐释。

结合我国当前的水资源现状,本文认为针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以当前能够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条件,以经济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为准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标,通过合理优化配置本地区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为承受该地区的人口数量规模和社会经济活动所能提供的最大容纳和承载能力[4]。根据上述定义,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3点:第一,动态性。随着人们对有关水资源承载力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效率也将不断提高,所以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5]。第二,区域性。水资源承载力受本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各地区不同的区域特点和空间结构,使得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有所差别。第三,有限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水资源承载力均存在一个可以实现的尽可能大的承载力上限,而无法超过这一界限,这主要是受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数量等因素的约束[6]。

2主成分分析法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常规趋势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其中,常规趋势法操作简单,但不能很好地体现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模糊评价法虽然克服了常规分析法的局限性,但它利用取大取小的运算方法进行评价,会使部分有用信息丢失,不能准确反映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层次分析法是由专家根据主观经验评判给分或者给出相关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加权计算总分的一种评价方法,人为因素的干扰性较强[7]。主成分分析法属于客观赋值法,是在确保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有变量所包含的初始信息的前提条件下,运用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转化为用少数几个主成分所表示的综合指标[8]。鉴于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这一多元统计分析工具来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是用几个相互之间保持独立性的主成分替代原有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所有因素,即用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来反映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法的一般分析和计算的步骤如下:①原始数据的标准化;②求相关系数矩阵;③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的个数;④计算主成分得分;⑤根据各主成分的权重,计算综合指标得分。

3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1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总人口818.78万人,总面积达到6597km2,是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京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达到15.4?,近年来最高气温为39.7?,最低气温为-13.1?;全年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有1106mm。南京本地区的水资源量比较匮乏,年均地表水资源量19.7亿m3,地下水资源量6.7亿m3,但过境水资源量非常丰富,年均过境水资源量达到9114亿m3[9]。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南京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水环境的不断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瓶颈。通过评价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缓解当前供不应求的水资源短缺现状,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水资源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10]。

3.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参考全国水资源供需分析中提出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可行性、科学性、代表性等原则,结合南京市水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本文共选取14个指标来构建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分别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不同角度来反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水资源的供需现状以及水资源的区域环境条件,综合反映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具体各项指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X

1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X

2

,亿元、政府财政一般预算支出X3,亿元、万元GDP用水量X4,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X5,m3、年降水量X6,亿m3、水资源总量X7,亿m3、总供水量X8,亿m3、人均生活用水量X9,L、污水处理率X1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X

11

,khm2、人口密度X

12

,人/km2、城镇居民人均消

321

第1期童纪新,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费性支出X1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14,元。

3.3主成分计算及评价结果

3.3.1数据的选取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19.0软件对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2004-2013年的《江苏统计年鉴》和《江苏省水资源公报》,对南京市2003-2012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综合评价。为了消除原有数据之间量纲与量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要使所有变量的均值为0,方差为1,所以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3.2共同度分析变量的共同度是指提取的公因子能够代表各指标所包含的原始信息的程度。由表1可知,初始共同度均为1,抽取主成分后的共同度也较高,所有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在0.6以上,其中有10个变量的公因子方差都超过了0.9。这说明提取的公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始变量所包含的信息,适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研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表1公因子方差

3.3.3主成分抽取用SPSS19.0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根据累积贡献率要大于85%,并且特征值要大于1的原则,本文选取前3个因子为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0.574%,即用主成分F1、

F 2、F

3

代替原来14项指标来评价南京市水资源承

载力水平,保留了原始变量90.574%的信息。

表2总方差解释

主成分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

F

1

8.44360.30560.305

F

2

2.80820.05580.359

F

3

1.43010.21490.574 3.3.4主成分命名因子载荷矩阵是用来反映各主成分与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矩阵,相关系数的数值越大,该变量对主成分的贡献度就越大。对因子载荷矩阵作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使所有相关系数的规律更加明显,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第一主成分与地区生产总值(X1)、固定资产投资(X2)、政府财政一般预算支出(X3)、人口密度

(X

12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

13

)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14)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万元GDP用水量(X4)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X

5

)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故将F

1

定义为人口与经济发展因子。第二主成分与年降水量(X6)、水资源总量(X7)、总供水量(X8)和人均生活用水量

(X

9

)有正相关关系,故将F

2

定义为水资源禀赋因子。第三主成分与污水处理率(X10)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X11)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故将F3定义为资源利用效率因子。

表3旋转主成分载荷矩阵

指标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

X

1

0.998-0.0200.011

X

2

0.9960.051-0.009

X

3

0.9890.035-0.050

X

4

-0.9190.3140.164

X

5

-0.9410.2860.099

X

6

-0.1720.689-0.424

X

7

0.0230.813-0.511

X

8

0.1060.7980.308

X

9

-0.1560.862-0.016

X

10

-0.103-0.2220.951

X

11

-0.129-0.0900.836

X

12

0.8340.0600.513

X

13

0.9890.035-0.050

X

14

0.9900.0600.105 3.3.5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利用SPSS19.0软件计算得到各主成分的得分,再将3个主成分得分按其方差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到综合得分,即水资源承载力F,计算公式如下:

F=0.666F

1

+0.221F

2

+0.113F

3

(1)根据这一综合评价函数,计算2003-2012年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具体结果见表4。计算得到的综合得分F越大,则说明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由表4可知,2003-2012年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但在2004年出现波动,其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相对偏小。其中,2012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最高,达到3.853;而2004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最低,为-2.092。第一主成分作为主控因子,其得分是逐年增长的,与综合得分趋势基本一致,反映了人口数量

421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5年

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主成分的得分波动较大,说明南京市水资源供给不稳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第三主成分的得分没有明显的规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表4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年份F1F2F3F排序2003-4.2123.0840.312-2.0889 2004-3.044-0.6690.738-2.09210 2005-2.2120.0360.608-1.3978 2006-1.377-0.9440.448-1.0757 2007-0.588-2.307-0.490-0.9576 20080.386-2.339-0.456-0.3115 20090.8380.147-1.3940.4334 20101.6770.984-0.6481.2613 20113.3171.566-1.6152.3732 20125.2150.4432.4983.8531

4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对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实证研究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总体来说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计算得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可知,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在2009年由负值变为正值,且近几年的数值上升速度较快,这说明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

(2)提高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与经济发展。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表达式中,人口与经济发展因子的系数是0.666,与其他两个因子相比,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力更大。

(3)南京市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表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第三主因子的得分,近10年来基本上保持在0分左右,在2012年才达到2分以上,这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在过去几年一直未得到重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水资源的总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较难得到很大的改变,所以如果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水平。对此,本文对提升南京市整体水资源综合承载力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水利工程体系。由于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会进一步增长。所以必须要提高水资源的供应量,以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政府应该针对水利建设工程,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对兴修水利基础设施、扶持水利工程建设的财政支出,确保从源头上破解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南京市的用水结构是以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为主。其中工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大,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农业和工业粗放型的用水方式。在农业方面,要以生态农业为理念,大力发展节水型经济作物;在工业方面,应转变传统的高耗水、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优先发展低耗水、无污染的产业[1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城市。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推广生活节水器具和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要利用经济手段,建立以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明确水资源产权,合理制定水价,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12]。三是要采用法律手段,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来约束企业高效用水,督促居民节约用水。

参考文献:

[1]刘佳骏,董锁成,李泽红.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258-269.

[2]Committee to review the Florida Keys Carrying Capacity Study,NationalResearch Council.Interim review of the flor-ida keys carrying capacity study[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2001.

[3]王维维,孟江涛,张毅.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64-2767.

[4]全海娟,许佳君,陈昌仁.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进展初探[J].水利经济,2006,24(6):56-58.

[5]温雅欣.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

[6]卢炎秋,程胜高,程迪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恩施州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20(5):94-99.[7]白若男,欧洋铭,梁川.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中国水运,2012,12(12),200-202.[8]周琳,金辉.主成分分析法在江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J].人民珠江,2007,28(5):39-42.

[9]陈慧,冯利华,孙丽娜.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J].人民长江,2010,41(12):95-98.

[10]陈雯,黄长生,王宁涛.广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3,29(4):322-326.[11]周文斌.中部地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2]白生成.玉门市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J].中国水利,2009(21):37-38.

521

第1期童纪新,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摘要]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特征,为合理评价利用水资源做了铺垫。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特征 [abstrac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the guid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o twiste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简介 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经验估算法、综合指标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法,而且后面两种更为常见。 1)经验估算法。经验估算法是指操作主体应用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提出一个近似的数字,它虽然可以满足决策者概念上的感性认识,但从估算精度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经验估算法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和趋势预测法。

南京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导则

南京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导则(试行) (20130818第4) 引言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城乡供水管理条例》、《南京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合理利用雨水和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排水管网负荷,修复水文环境,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使南京市雨水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有效。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范》 (GB50400-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标准、规范,结合《省政府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88号)、《市政府关于批准市住建委关于全面推进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宁政发[2013]141号)、《市政府关于印发2013年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13]18号)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本技术导则编制过程中广泛收集了国内、外现有的法规和标准,认真总结了我国雨水利用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

南京市气象、水文、地形、地质等本地特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导则的编写和技术支持。 1 总则 1.1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验收使用等。 1.2雨水利用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应和主体工程相关的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给排水设计、防洪设计等专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1.3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中,应对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进行说明,明确标注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雨水利用工程说明、竖向设计及雨水利用设施、措施等具体设计内容。 1.4建设单位报送规划等部门的建设工程管线综合方案中,应当含有雨水利用工程方案;报请规划等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核验时,应当依据本导则落实好相关要求。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水资源公报 概述 江苏省总计算面积10.2万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6.4万km2,长江流域面积约1.9万km2,太湖流域面积1.9万km2。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属于丰水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全省总供水量421.5亿m3,总用水量421.5亿m3,总耗水量20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49%(即耗水率)。河湖库水质比上年略有恶化。2003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569m3,万元gdp用水量为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99m3,一般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94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51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0升/日。 一、降水量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比上年偏大37%,在1956至2003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2位,属于丰水年。

【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泗区刘老涧闸的1767.3mm,最小为太湖流域陈墓站的761.1mm,前者为后者的2.3倍。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大40.6%,长江流域偏大18.4%,太湖流域偏小6.6%。年内降雨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8%。 【梅雨】淮河以南地区6月21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期长22天,较常年梅期长1天,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增多。梅雨期全省累计面平均降雨量403mm,为常年的1.7倍,沿江苏南地区和江淮之间梅雨量分别为383 mm和473 mm,分别为常年梅雨量的1.6、2.1倍;淮北地区降雨量355mm,为常年的2倍。 二、水资源量 (一)地表水资源量 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490.3mm,比上年偏多134%,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大89%,在1956-2003年系列中排第3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大144%,长江流域偏大66%,太湖流域偏小23%。 (二)地下水资源量 2003年全省地下水淡水资源量为138.3亿m3,其中淮河流域101.3亿m3,长江流域21.5亿m3,太湖流域15.4亿m3。依地貌划分,大部分为平原区,其资源量为134.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97%;山丘区资源量为7.8亿m3 ,仅占3%,重复计算量为4.2亿m3。 (三)水资源总量 2003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比去年增加351.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全省平均产水系数为0.48,产水模数为60.7万m3/km2。 2003年行政分区总水资源量表 水量单位:亿立 方米

2016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

前 言 《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是陕西省水利厅定期向各级政府、社会 各界通报上年度全省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的专业性 年报。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向社会公布 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状况,呼唤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珍惜水、 保护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批 准:王拴虎 审 定:张玉忠?王建杰 审 核:程子勇?吴?萍 审 查:龙正未?赵?洁?王清发 编 制:田宏伟?葛芬莉?刘小学?陈芳丽?薛亚莉 张春玲?古明兴?王?杰?张宏斌?杨建宏 靳姗姗?王灵灵?李润武?鱼晓利?赵丽云 张瑞萍?刘?莎?柴?娟?王?芳?艾?超? 陈?博?云亚静 主办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 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一?综述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13.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4.8%;长江流域7.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2%。 2016年陕西省平均年降水量为626.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287.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4.6%,属平水年。 水资源总量为271.4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了35.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9.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7.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85.08亿立方米。 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9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5.53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1.13%,地下水供水量33.2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6.64%,其他水源供水量为2.02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23%。 各部门总用水量90.8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3亿立方米,减少了0.4%,其中地表水用水量55.53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0.47亿立方米,减少了0.8%。农灌用水量48.0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91%;林牧渔畜用水量为9.5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53%;工业用水量13.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5.07%;居民生活用水量13.2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61%;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8%。 全省总耗水量为54.63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60.1%。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34.84亿立方米。 2016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1.210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5.172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299亿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4.739亿吨。全省排入江河的废污水总量为9.771亿吨。 全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在7524.1公里评价河长中,全年平均Ⅰ~Ⅲ类水质河长占71.1%,比2015年增加1.6%;Ⅳ~Ⅴ类水质河长占18.7%,比2015年增加3.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10.2%,比2015年减少5.0%。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各县区水利局: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的通知》(办资源(XX)57号),根据省水利厅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XX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建立水资源承截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探索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预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国家、省资源环境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在现有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 二、严格水资源管控,制定和落实超载区域综合整治措施。各县区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线,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节水减排,因地制宜地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积极利用当地地表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源,替代地下水,认真开展超采区综合治理;对水功能

区纳污控制指标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超截的水功能区和地区,要分析超载成因,制定和落实限制性措施,维护河湖健康,保障区域内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超载有关县区治理方案于2018 年5月底前上报市水利局。 三、积极研究和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工作。开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目标与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的统一要求,加快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制定监测预警措施,力争2018年初步建立县级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对水资源承载负荷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构建政策引导机制和空间开发风险防控机制,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 2003年6月1日 中央关怀 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 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02年水资源公报 一、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 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 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 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 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 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 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

南京市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概况 1.1 地理位置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入海口347公里,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距上海300公里,距北京1200公里,向西离重庆1400公里。境内山岗、平原、河流交错。全市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617.17万人。 1.2 自然环境概况 1.2.1 地质地貌 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南京市辖区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723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以环状山、条带山、箕状盆地为主要特色,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3%;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地貌类型多样,决定了全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多宜性。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2%。全市湖泊棋布,河流网 织,水域面积达11%以上。 1.2.2 气候特征 1) 气象特征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南京进入春季是4月1日左右,清明未到,已经柳绿桃红;进入夏季是6月8日左右,芒种时节,麦熟禾壮;进入秋季是9月18日左右;进入冬季是11月12日左右,立冬已过,草木尚未枯黄。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略短。 2) 气温及变化 年平均气温15~16℃;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气候的变率较大,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

雨。 2007年平均气温17.4℃,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4.5℃。 3) 风速风向(风玫瑰图) 南京市属季风气候,冬、夏间的风向转换十分明显。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春季以东南和东风为主,秋季以东北风为主。风向玫瑰图如下(静风占16.7%)。南京市平均风速不大,大风的日数亦不多。最大风速19.8m/s。2007年平均风速为2.41m/s, 年主导风为东风,频率21.7%。 图1 南京市风向玫瑰图 4) 日照 南京市的日照数量介于1766~2200小时之间,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太阳总辐射量11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在季节分配上,以夏季(6~8月)为最多,约占年日照时数的30%左右。南京市区占31.4%、高淳占32.5%。冬季(12~2月)日照时数最少,约占年日照时数的20%左右。2007年日照1680.3小时。 5) 降水 南京市年平均降雨量1081.4毫米,相对湿度76%。南京以六、七月黄梅季节雨量最多,全年约有55%的降水集中在5~8月。在季节分配上,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的降水大于秋季。2007年降雨量 为1070.9。 6) 蒸发 南京市的蒸发量在1500mm左右,以夏季为最多,冬季为最少,春、秋介于期间。南京市的蒸发力在975~1025mm之间,由东北向 西南增大。 7) 灾害性天气 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寒潮、连阴雨、冰雹、炎热高温和旱涝。丘

江苏省人大会常委会公告(2003)第 25 号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江苏省人大会常委会公告(2003)第25号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15日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公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3年8月15日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水工程建设,促进水环境改善。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七条水资源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据,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 编制水资源规划应当在对水资源科学考察、调查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 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 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促使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措施开始发生大幅度转变,由之前单一的、静态分析模式转变成了多样的、动态分析模式。就目前来看,流行于界内的研究措施还是有很多种,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措施在此进行重点阐述,主要包括多目标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和综合评价法、常规趋势法等。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水资源承载力 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support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定义1: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某一区域(流域)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或总量)。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一定范围内,可利用水资源能维护支撑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水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前,许多学者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力一词也广泛应用于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生态系统保护,但水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分析这些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观点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开发规模论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必须首先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的起码用水要求,以及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的用水比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最大开发容量;第二种观点是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第三种观点是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虽然承认水资源承载力最终要以一定的人口总量规模为落脚点,但进一步认为这种人口规模是与最大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人均综合效用水平相对应的,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的含义就是对应着最优的发展水平。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一经济规模。

2018年常州市水资源公报-发布版1210

常州市水资源公报C H A N G Z H O U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B U L L E T I N 2018 常州市水利局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州分局

目录 一、综述 (1) 二、水资源量 (1) 三、蓄水动态 (3) 四、水资源利用 (5) 五、水资源质量 (6)

一、综述 2018年,全市年降水量1240.0mm,折合降水总量53.57亿m3。 全市水资源总量20.5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7.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8亿m3。 全市总用水量25.76亿m3;总耗水量11.65亿m3,占总用水量的45.2%(即耗水率)。 全市125个水功能区,76个达标,达标率为60.8%,其中河流水功能区达标率53.8%,湖库水功能区达标率100%。59个考核水功能区,48个达标,达标率为81.4%,比2017年上升5.1个百分点。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全市年降水量1240.0mm,折合降水量53.57亿m3,比2017年偏少2.7%,比多年平均偏多8.1%。 各行政分区中,常武地区、金坛区、溧阳市年降水量均较多年平均偏多,分别较多年平均值偏多5.6%、8.3%、13.4%。各行政分区年降水量见表1,各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上年、多年平均比较见图1,全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2。 表1 全市年降水量表

图1 各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上年、多年平均比较 图2 全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二)地表水资源量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7.24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399.1mm,比2017年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9.5%,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增加6.7%。

南京市六合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体规划说明书 项目名称:南京市六合区总体规划(2014—2033)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组员: 指导老师:翟青 2015年6月25日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现状概况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城镇性质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战略 第三章城镇规模 一、人口规模 二、用地规模 第四章城区用地布局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五章产业空间指引(发展指引) 四、空间布局 第六章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一、对外交通现状 二、道路交通规划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一、绿化建设现状 二、规划期限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指导思想 五、规划原则

六、规划建设任务 七、规划目标 八、规划布局 九、规划内容 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一、六合区规划编制情况 二、上位规划相关要求 三、片区层面规划 四、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附录:任务分工 第一章基本概况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现状概况1 1、地理位置 西与浦口区相连,南与栖霞区隔江相望,东邻仪征市,西、北与安徽来安县、天长市接六合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南京市北郊,地处江淮分水岭,南滨长江水道,壤,具有“承南接北、引南联东”的区位优势。区内水域面积大,资源丰富,长江在南侧通过,滁河在中间穿越,气候条件适宜,四季分明,生物种群丰富,矿藏品种较多。是国家现代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与浦口区共同构成南京。古老文明的六合,2000多年前就见诸史端,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民风淳朴。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六合区地处北纬32°11′~32°27′,东经118°34′~119°03’。六合区西、北部接安徽省来安县和天长市,东临江苏省仪征市,南靠长江,流经苏皖两省的滁河横穿境中入江,滨江带滁,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拥有4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属下游“金三角”经济区。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六合区为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和沿江洲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综合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高低差100多米。北部丘陵岗地区位于平山一线以北,从冶山向西,经马集、大圣至芝麻岭大部分地区。中南部河谷平原岗地区雄州城区向西直至新集、程桥等乡的大部分地区。南部沿江平原圩区位于南端沿长江北岸一带。长江绕圩区东南,滁河贯于区中公里,境内有山丘60多座,内河30多条。 (2)气候 六合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3)水资源 区内水系分属长江和淮河水系。沿东北部的冶山至中部的骡子山向西北至大圣庙一线,为江淮分水岭;南侧为长江水系,北侧为淮河水系。境内有河道40余条,滁河支流有皂河、八百河、新篁河、新禹河、岳子河等河道。沿江淮分水岭两侧多水库塘坝。 (4)土地资源 六合区现有土地万公顷。其中耕地万公顷,占六合区总面积%;园地万公顷,占%;林地万公顷,占%;牧草地10公顷,占‰;其他农用地万公顷, 1数据来源于六合区百度文库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

北京水资源公报(2009年)

(2009) 北京市水务局

目录 一、概述 二、水资源 三、水资源利用 四、水质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 审核: 审查: 技术负责:赵学丽、窦艳兵、黄振芳 公报编制:范庆莲 地表水资源量部分:范庆莲、白国营 地下水资源量部分:刘文光、刘翠珠 供用水量:戴岚 水质部分:焦忠志、姜体胜

一、概述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mm,比2008年降水量638mm少30%,比多年平均值585mm少23%。为枯水年。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6.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08亿m3,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m3,比多年平均37.39亿m3少42%。 全市入境水量为3.03亿m3(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段调水2.6亿m3),出境水量为8.23亿m3(其中包含污水和再生水6.2亿m3)。 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3.54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3.49亿m3。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1.58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1.99亿m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水库补水0.68亿m3)。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07m,地下水位比2008年末下降 1.15m,地下水储量减少5.9亿m3,比1980年末减少86.2亿m3,比1960年减少106.9亿m3。 2009年全市总供水量35.5亿m3,比2008年的35.1亿m3增加0.4亿m3。 全市总用水量为35.5亿m3,其中生活用水14.7亿m3,环境用水3.6亿m3,工业用水5.2亿m3,农业用水12.0亿m3。 2009年监测水质总河长2545.6km,其中有水河长2323.7km。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河长943.8km;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河长134.8km;符合Ⅳ类水质标准河长159.4km;符合Ⅴ类水质标准河长21.0km;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064.7km。达标河长1072.1km。 大中型水库除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外,其它均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 监测湖泊面积719.6hm2。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559.6h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98.0hm2;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62.0hm2。达标面积642.6hm2。 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308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30km2。 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浅层地下水,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872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563km2。 基岩水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

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 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 (2009年10月30日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水利厅苏财综[2009]67号、苏价工[2009]346号、苏水资[2009]66 号文件印发)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水利部《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综〔2008〕79号,以下简称《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 管理工作。 第三条水资源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四条水资源费包括地表水水资源费、地下水(含矿泉水、地热水)水资源费以及对超计划取水加收的水资源费。 第五条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实行省统一指导,层级监督、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财政、价格、水行政、审计等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省政府有关规定,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征收 第六条除《条例》第四条规定不需要申领取水许可证的情形外,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包括中央直属电厂)和个人,均应按本办法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条七条水资源费实行计量征收、超计划累进加收制度,缴纳数额根据取水口所在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实际取水量确定。 第八条水资源费由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取水许可审批权限负责征收。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征收。委托征收应当以书面形式授权。 跨行政区域取水的,由取水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省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负责征收,行政区域之间的资金分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与相关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协商确定。 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费征收未到位的,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征收或者补征,征收或者补征的水资源费直接缴入省级财政,不再与下级财政分成。第九条免征、缓征、减征水资源费的对象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市、县(市、区)政府和部门一律不得免征、缓征、减征水资源费。自本实施办法实施之日起,市、县(市、区)政府和部门已出台的免征、缓征、减征水资源费的政策自行失效,停止执行。 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仅下列情形可免征、缓征或减征水资源费:(一)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从事农业生产(限农业灌溉用水,不包括经营性用水),暂缓征收水资源费;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在分析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之后,总结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的方法及其水资源承载力一般的计算方法。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计算方法 1 引言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水资源承载力自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提出后,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 2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施雅凤: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容纳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目标。 夏军: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度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受水资源制约的阈值,它通常用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限目标需求水量的供需平衡退化到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单位水资源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等指标表达。 龙腾锐:水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期和技术水平下,当水管理和社会经济达到最优化时,一定区域的水生态系统自身所能承载的最大可持续人均综合效用水平(或最大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合上述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就指标的表现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支持人口规模论;二是支持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三是支持经济规模论。其最终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强调了支撑能力的概念。 3 水资源承载力国内研究进展 (1)研究进展。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水资源研究理论的延伸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理论与计算方法等都还处于萌芽状态,研究案例也相对较少。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开拓性与探索性研究阶段。这期间不但政府加大了对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而且国内学者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全面、系统的研究奠定

北京水资源公报——2012年

北京水资源公报——2012年 (2012)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刘斌 审核:戴育华 审查:杨忠山 技术负责:黄振芳赵学丽窦艳兵周东公报编制:范庆莲 参加人员:戴岚刘文光焦忠志孙峰白国营 1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二、水资源 前言 为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我市水资源状况,现发布2012年度《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是向社会发布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节约保护的基础工作。内容包括:概述、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供用水量、水质评价。 32012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为39.50亿m,按照年末常住人口2069万人计

3算,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91m,人多水少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为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支撑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应注重量水发展,继续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2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二、水资源 目录 一、概述二、水资源三、水资源利用四、水质 3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一、概述 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08mm,比2011年降水量552mm多28%,比多年平均值585mm多21%,相当于频率为20%的丰水年。 33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7.95亿m,地下水资源量为21.55亿m,水资源总量33为39.50亿m,比多年平均37.39亿m多6%。 33全市入境水量为5.82亿m(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调水2.8亿m),比 333多年平均21.08亿m,比多年平均19.54亿m少72%;出境水量为18.50亿m 少5%。 3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5.06亿m,可利用来水量为6.39 3亿m。 33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2.23亿m,可利用来水量为3.26亿m 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遥桥峪水库补水0.63亿m)。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27m,地下水位比2011年末回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