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表格教案+反思)

9古诗三首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借助

2.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日、桃符、欲断魂、杏花村、异乡、佳节、登高、茱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萸”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3.学习《元日》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想感情。

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通过学习激发学生4.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诗中所描写的事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的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

基础上进行背诵。情感。

5.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课时]3课时

背诵诗句,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6.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

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图片,感受欢庆。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播放课件:

配乐《春节序曲》播放过春节的各种图片包饺子、贴春联、

拜年、放鞭炮等。)

老师带给大家的是一份特别的心情,刚才的画面反映的

是什么时候的场景?(春节)你看到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2.谈话导题。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这么热闹的场面,

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只用了 28 个字就把它写出来了。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王安石

齐读课题)

3.能结合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吗?

预设一:“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 元日”就是一年

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师:像元始、元旦、元年、纪元这些词语中的“元”都

表示开始、第一的意思。

预设二:“元日”就是过年。

师:对!农历正月初一。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结合课前预习用自己的话简单

介绍一下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

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北宋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

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王荆公最得世人

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

5.说到春节,你会想到什么?(放鞭炮、吃年夜饭、贴春联。)

6.是的,每到春节我们总会感受到这样的欢乐场面。那么宋

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到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一起

来读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

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指导读出节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1.用自己的话写出

下面词语的意思。

(1)元日: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曈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1)范读。(“/”表示在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2)爆竹:

(3)一岁除:

(3)齐读。

(4)学生按这样的节奏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 (4)千门万户:

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

4.再读古诗,用你喜欢的方式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用 (5)曈曈:

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自主学习: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小组交流:说说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3)展示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①“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

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②“除”的意思就是过去。 岁”是年的意思, 一岁除”什

么意思?(一年过去了)

③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出示注音,读准字音。)

④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⑤“曈曈”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光亮的样子。(“曈”日字旁,

跟太阳有关。)

(出示注音,指名拼读。)

⑥ 桃: 桃符。桃和符指的是同一样东西,我们可以连起来

用——桃符。瞧!这就是桃符 (出示课件:门神对联 )古人

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

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或像这样画上画,悬挂

在门旁,用来压邪。明代以后演变成现在的春联。都是祈求

全家平安、生活幸福。 对于现在来说“新桃”就是新春联;

“旧符”就是旧的春联。“新桃换旧符”就是旧春联换成新

春联。)

5.古代的符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用竹字头。看到“符”这个

生字,你想到了和它相近的哪个字?相机出示:附

付;引

导填空:桃符 符号 附近 付出(指导书写:旧符)

三、深入品读,细细感悟。

1.指名回答,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哪几个画面?

2.和煦的阳光普照

着大地,家家户户

2.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 “爆竹声中一岁除”。谁来读? 忙 着 张 贴 大 红 春

(1)过春节了,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 联。当我们沉浸在

啪啦”的鞭炮声,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 这祥和的气氛中,

哪个词指鞭炮?

你想到的诗句是:

(2)指名读,理解“爆竹”(爆竹就是鞭炮。)你知道为什

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

得新年的安宁。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 但仍蕴 这句诗出自“唐宋

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3)带着高兴的表情朗读。

八大家”之一的

( )写的

新年的炮声似乎在说: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告诉我 《

》。

们?(除)

看吧,(课件示天上的烟火、亮光及地上的红炮纸)天

3.读句子,写诗句。

阵阵轰鸣的爆

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炮纸,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 竹声中,旧的一年 读。

(4)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已经过去;和暖的

春风吹来了新年,

(5)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旧的一年过 人们欢乐地畅饮着

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

新酿的屠苏酒。

(6)齐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7)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辞旧迎新

象更新 欢天喜地 喜气洋洋)

3.品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1)了解古人喝屠苏酒的意义。 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

以驱除瘟疫。)

(2)指名带上愿望朗读。读出开心、快乐的心情。

(3)喝屠苏酒的人们会说什么?(生看画面,师描述: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现在,你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呢?)

课件出示: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喝着屠苏酒,心里暖暖的。孩子们会说:()年轻人会说:()老年人会说:()

(把全家人的理想蕴含在酒中。)

(4)加上动作朗读。

(5)这浓浓的屠苏酒中蕴涵着全家人对新得一年的?(希望、祝福、理想、企盼、希冀)

(6)再读这句,有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体的理解。(鞭炮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温暖;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年轻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又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7)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8)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4.品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在我们感受着欣喜和激动中迎来了新升的太阳,同学们,看!(课件出示灿烂的初升太阳)

(1)理解“曈曈日”。你能用上哪些词形容你现在看到的太阳呢?(喷薄而出、霞光万道、光芒四射)

(2)理解“千门万户”。

灿烂的阳光照着(千门万户),你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它?(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每家每户)

(3)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人们会有怎样的感觉?(温暖的阳光,生活

更有希望)

(3)指名怀着希望之情朗读。

(4)男女分组赛读。

(5)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景象?(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5.品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把新桃换旧符。

(1)理解“新桃换旧符”的意义。

这里的“桃”和“符”指的都是“桃符”,结合注释说说桃符是什么?(是用桃木做的,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怎样的意义?(课件出示录音小资料:古时候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画上两个神像,正月初一早挂在门上,据说可以避邪。人们表达着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

(2)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3)齐读,表达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4)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中,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再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教师板书:换春联)

同学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

(5)学生齐读。

6.教师小结:短短的28个字在同学们的细细品读下成了一幅幅热闹的画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四、揭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是描绘新年新气象,他还有

更深的用意。

1.出示:背景资料

王安石:宋朝政治家、文学家。20 岁以前随父亲南北各

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 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

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49 岁时被任命为

宰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

推行新法,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他更坚

信新法的实行会让老百姓每天都能像过节一样幸福!元日》

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改

革,推行新政。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

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思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

面吗?你对那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

(1)“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去的不仅是旧得一年还有不合

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

(2) 千门万户曈曈日” “曈曈日”不仅仅是初升的太阳。

还有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3)“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就是陈旧的制度,不合理的

法律;新桃蕴涵着新政策,新法规。)

3.再读题目“元日”。 齐读)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美

好生活的开始,新政策的开始。)

4.现在,请你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这首诗。(既读出春节

的热闹喜庆又读出王安石的雄心壮志。)

5.学生自由背诵。

五、课堂延伸: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

(1)指名读春联。

(2)交流春联。

2.师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收集王安石写的古诗,为开展吟诵王安石古诗的活动作准备。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元日(宋)王安石[教学反思]

《元日》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

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春风/送暖/入屠苏。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千门/万户/曈曈日,俗文化,描绘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总把/新桃/换旧符。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进行学习。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课件配乐循

环播放过年的相关图片导入学习,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

来。师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过渡,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正

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生子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诵

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步:抓住词句,质疑深探。学习古诗,对字词

的准确理解非常关键,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教材的注释中

都有答案,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只能从字面上去机械地

了解,只能领会词语的字面意思。我在教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词语的解释,如教学中启发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过春节了,人们放

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

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指鞭炮?

学生自然地会想到是爆竹。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古人认

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

这一天燃烧竹子,既爆竹,后来演变为放鞭炮。在准确

理解词语的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情感朗读,引领探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

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意境,例如在诵读中,抓

住“爆竹声”读出喜庆的气氛,读出人们心中的的快乐;

抓住“春风送暖”读出快乐、喜庆的氛围,读出人们的

心中充满的喜悦之情;抓住“曈曈日”读出这种充满光

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抓住“总把”新桃”感悟人们的

希望与喜悦之情。通过诵读和交流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

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

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

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第四步:小组交流,自悟自得。为了避免逐字逐词

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

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

小组交流中去,在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

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

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在小组交

流中彰显学生的个性。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吗?说一说你

了解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自主交流)你能给大家介绍你最感

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吗?(举手发言)

2.教师小结: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

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得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

或国家得“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得世俗民风节日里,

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得“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3.激趣导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自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晴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作家杜牧的《清明》。(板书课题:《清明》)学生

齐读课题。

4.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作者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和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媒体出示古诗第1、2行)。1.写出古诗中词语的意思。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1)清明:

(2)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鼓励学生

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①清明:二十四节

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

(2)纷纷:

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

嫔妃做秋千之戏。②纷纷:形容多。③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

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欲断魂: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

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清明时候,阴雨连

(4)借问:

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

低落,神魂散乱。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古诗

3、4 行)

(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3)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借问、遥指、杏花村。鼓励学生

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①借问:请问。②

遥指:指向远方。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

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

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想找人问问哪儿有

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4)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感情

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师大声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指名再读。让学生试着用

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清

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

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

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表达了作者怀念逝世亲人的的思想感

: 。

情。)

4.感受古诗的韵律: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停顿和重读把

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出来。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课件小结: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

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

——师生齐读——学生自由读。

6.练习背诵古诗。

四、深入探究,积累实践。

2. 读句子写诗

1.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中的呢个词语用得最妙?能说出你

句。

的理由吗?(纷纷)

清明节这

教师小结:“纷纷”一词,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凄迷而又美丽 天细雨纷纷,

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我们领会了诗歌所

路上远行的人

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细)与境界(迷人)“纷纷”一词, 好像断魂一样

还写出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迷乱凄凉。向

2.在第一句诗中你还对哪个词语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自由

人询问酒家哪 交流,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行人”“断魂”。

里有,牧童远

远地指了指杏

细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 花村。

当是家人团聚,悼念逝去亲人之际,可作者却独自一人行路,

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作者的愁绪。

3.教师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这三个词语,

我们体会了作者在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

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绝艺。

4.你从“遥”“杏花村”中有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指名发言)

教师小结:“遥”的使用非常巧妙: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

了含蓄无尽的韵味,引起了无穷的想象。“杏花村”:增加了诗

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教师小结:作者到此截然收笔,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虽然结束但留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5.课堂小结,完善板书。

五、自由发挥,拓展延伸。

1.分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诗,如《山行》等。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清明

唐杜牧[教学反思]

《清明》

在教学《清明》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正确、

清明\时节\雨纷纷,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路上\行人\欲断魂。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借问\酒家\何处有,学生学习:

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一: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

读,小组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

上古诗。

第二: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由于学

生对清明了解较少,在教学古诗前,我由介绍祖国的传

统节日进入对清明的介绍,对清明进行了简单介绍。

第三:在教学诗意时,我引导学生以理解重点词语

为突破点,结合课件中与古诗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理

解诗意。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解疑中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介绍唐代诗人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绘画,精

通音乐和书法,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与另一位唐代

诗人孟浩然合称“王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他

十七岁离家远在长安时写的。

2.鼓励学生朗诵平时积累的王维的诗。

3.多媒体出示王维的诗,学生朗诵。

鹿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诵读课文,探究初成。

1.多媒体出示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

2.学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

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和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

句。(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4.教师简介时代背景:王维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取

功名。(多媒体出示王维和兄弟分别的画面)在分别时,他的兄

弟们含着泪送了他一程又一程,是那么的依依不舍。王维这么

小的年纪,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远离了亲人,不知要经历多

少磨难,多少坎坷!时间过得可真快呀,小小年纪的王维离开

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已经整整四年了。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

到了,大街上人流如潮,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

容。有的在给自己的孩子买新衣裳,有的……人们是多么开心

哪!望着那热热闹闹的场面,想到自己的亲人,便挥笔写下这

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理解课题。

(1)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至

两句话介绍介绍?(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

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

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

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

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

命长久、健康长寿。)

(2)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

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3)你知道“忆”是什么意思吗?(忆:想念,思念。)

(4)“兄弟”指什么?(泛指家中的亲人。)

(5)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九月九日重阳节这

天思念家中的亲人。)

6.鼓励学生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再深情地读一遍课题。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媒体出示古诗:独在异乡为客)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1.读句子,写

古诗。

(1)我独自一

(2)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独、异乡、异客。鼓励学生说出 个人居住在他

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①独:孤身一人,独自

乡,每到过节

一人。②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③为异客: 的时候我就更

作他乡的客人。加思念自己家(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乡的亲人。

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我独自一人在外地,

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做客他乡的孤独、寂寞。(2)在遥远的(5)谈话过渡:作者在异乡求功名,那么到了节日的时候,诗地方,想到兄

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

(3)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泥融、鸳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人。

的理解,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①每:每当。②逢:遇到。

③倍:格外;加倍、更加。④亲:家乡的亲人。⑤佳节:美好

的节日。这里指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2.把节日和相(4)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应的传统饮食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每当遇到节日就加连接起来。

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5)感情朗读,读出世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端午节水饺重阳节月饼

(6)谈话过渡:诗人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家乡菊花盛开元宵节粽子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会想到自己的家人团聚;看到中秋节元宵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又会想到自己的亲人重阳登高,现在春节菊花酒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和第四句。 3.理解古诗,3.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古诗3、4行:遥知兄弟登高处,完成练习。

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

(3)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泥融、鸳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一首广为传的理解,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①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诵的诗篇,深②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切地表达了诗

人们都要登高,他们认为登高可以避灾。③遍插:都插上了。人对_______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的思念之情。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2)本诗中的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消灾。⑤少一人:指诗人王维。千古名句是(4)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

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我在遥远的地方,

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表达了游子思

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5)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乡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

4.教师师大声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指名再读。让学生试着用人之心。

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5.感受古诗的韵律: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

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现出来。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课件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

——师生齐读——学生自由读

7.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练习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4.以叙述的口

1.朗读、背诵: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气把《九月九

2.在这首诗中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独在异乡日忆山东兄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弟》这首诗编

3.“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成故事,讲给亲?(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因为他独自一同学听。

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身居

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

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的古诗?(学生自愿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朗诵给全班师生听。)

6.多媒体出示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学生朗诵积累。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每逢/佳节/倍/思亲。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遥知/兄弟/登/高处,人的感情,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遍插/茱萸/少/一人。古诗学习步骤来学习,培养学习古诗的能力。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

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积累的王维的诗句。教师多媒体

展示王维的诗,学生朗诵积累。在交流和朗诵中学生对

王维以及王维的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谈话导入课

题,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情感朗读,读中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

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

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

感的熏陶。”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

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

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每

一次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

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

古诗的能力。

第三步: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

魂。在学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

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

感悟、品味。然后引导学生练习自己的实际进行感悟朗

读,尤其是留守儿童和自己的父母一年减不了几次面,

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想念疼爱他们的爸爸妈

妈,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怀,学生们对

诗的意境就有了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调动学生的切身感

受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第四步:总结方法,揭示中心。

古诗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要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理解句子含义”和

“体会作者情感”的训练点,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

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

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在教学设

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

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整

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

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5)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窝囊)

第二课时

1.(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2)纷纷:形容多。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借问:请问。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课时

1.读句子,写古诗。

(1)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把节日和相应的传统饮食连接起来。

端午节(粽子)重阳节(菊花酒)元宵节(元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