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3)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3)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1)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②段“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一句的理解。

【答案】(1)采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对丝绸之路名称的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引用或引资料,通过说明魏晋时期玉石口服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从西向东运送玉石

的事实,增强说服力。

(3)社科院考古所“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解析】【分析】(1)标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从语言角度分析,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揭示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又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

(2)“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一句明显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第2段中的观点句“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或“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一句的前半句很好理解,难在对“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含意的理解。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分析出“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是指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故答案为:⑴采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对丝绸之路名称的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⑵引用或引资料,通过说明魏晋时期玉石口服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从西向东运送玉石的事实,增强说服力。

⑶社科院考古所“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对文章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注意平时对文章标题理解角度和方法的积累,及基本术语的掌握和运用。

⑵标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考生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技巧作用,要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掌握答题的基本模式。

⑶标题考查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具体的段落进行分析理解。

2.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高伟,选自2018年1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请分点概括回答。

(3)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表明经典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 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C. 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

D. 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遭受耳聋的折磨,生活窘迫,但是他却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抗争,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名曲《欢乐颂》。

【答案】(1)作者开篇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出经典“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引出下文。

(2)①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②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理想;③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3)C

(4)放在第三段最合适。这个论据可以论证第三段的观点: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经历风雨仍从容”的自

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议论文中的第一段的作用:引出××的论点或论题;作为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此文第一段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经典“对青年的成长重要性的论述。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第②段“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第③段“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第④段“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能力。C项“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错误,说法太绝对,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4)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分析论据的内容,结合文内容来确定。材料写的是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抗争,取得成功的。与第③段“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相一致,故放在第③段合适。

故答案为:⑴作者开篇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出经典“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引出下文。⑵①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②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理想;③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⑶ C;

⑷放在第三段最合适。这个论据可以论证第三段的观点: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经历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

【点评】⑴考生在平时议论文学习时要掌握第一段的作用,根据具体的表述来进行判断。

⑵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要抓关键句,注意文段首句或者是文段末句的认识。

⑶考生要注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要注意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⑷考生要仔细理解论据和文本的内容,找准其相关点。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话糙理会糙

①有句话叫“话糙理不糙”,意思是,有些话即使听起来不怎么中听、雅观,但是道理却很正确,很耐人寻味。这句话乍一听起来颇有些“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事实上是这样吗?

②古人云:“言为心声”。“口者,心之门户也。”口与心,就好比是苗与根的关系,苗全坏了,根又能好到哪里?

③佛经上说:“嘴巴不好的人,心再好也不能算作是一个好人。”意思是嘴上不留口德,内心或许也丧失了道德。《庄子·人间世》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可见,惟有自己多留口德,才会播种美德。惟有我们心存善念,好言淙淙如温泉,若是要嘴尖皮厚,霜刀雪剑势必伤人颜面。让别人颜面扫地,别人轻则把你扫地出门,重则把你忌恨在心,这样的忌恨就如同一个小炸弹,终究有一天会炸伤彼此的心灵。

④有位富家子弟终日烦恼,因为自己没有信仰,就去拜见一位禅师,禅师在静修,小徒

弟就把富家子弟拦在了外面。富家子弟悻悻地说:“我每月供奉给你们庙里这么多香火钱,你们的衣食住行都靠我来养,见见你们师傅却这么难!”听到外面的争吵声,禅师让小徒弟放行了。富家子弟进了禅师的门就直抒胸臆:“我不快乐,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在何方?”禅师笑曰:“不要再找信仰了,先找找你口中的修养再说吧。等你口中有修养了,信仰自然也就回来了……”

⑤小时候,常听老年人念起这样的顺口溜:“嘴巴不好,良心长草;嘴巴嚼舌,居心叵测;嘴巴不饶,误解如牢;嘴巴刻薄,心地瘫瘸。”仔细想想,这些话虽然来自乡间,却蕴含着朴素的哲学。

⑥话锋如笔锋,谈笑间,都记录在别人心灵的纸张上,譬如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话锋太过尖锐,就有可能戳破别人的心灵,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甚至会伤害你的形象。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⑦不要光顾着自己嘴上说得欢,要小心别人气得心头冒青烟;不要光顾着自己口无遮拦,要防止别人早已怨气泛滥;不要老想着自己的嘴巴是出于“好”的出发点,殊不知别人的忍耐力早已到了终点站;不能老想着自己一吐为快,不想着别人心里早已“反酸”。

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一句好听的话,就可能有一千句甚至更多的良言跟进,世间的事很多就如此,你以良言予他人,他人会以真心来报你。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需要一千句甚至更多句的好话去圆,但世间的很多事,如同一面镜子,一旦摔破了,就再也难以复原。所以,切莫口无遮拦,弄不好就会丢份砸碗,切莫言语潦草,弄不好你会惹来一身烦恼。

⑨奉劝诸君,口蜜心也蜜,切莫逞一时口舌之快,因为这可能让你背负一辈子言语之祸的债。⑩话糙理会糙,各位要记牢。

(作者:李丹崖。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第⑧段中任选一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3)请简要分析②—④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材料放在第几段后面最合适?请说明理由。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这样婉拒过一位想拜见他的美国记者:“如果你吃了一个好鸡蛋,你会一定要见见那只下了这只鸡蛋的母鸡吗?”

【答案】(1)话糙理会糙。

(2)示例一:对比论证。用说一句好听的话和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的后果作对比,突出论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示例二:比喻论证。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3)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③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④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4)第⑥段。因为材料写的是钱钟书婉拒记者采访的事,与第⑥段阐述的观点“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相一致。

【解析】【分析】(1)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

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如:比喻论证。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3)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答题方法::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这里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③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④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4)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①明确论据类型;②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材料放在第⑥段,论证了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故答案为:(1)话糙理会糙。

(2)示例一:对比论证。用说一句好听的话和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的后果作对比,突出论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示例二:比喻论证。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

(3)第②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③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④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4)第⑥段。因为材料写的是钱钟书婉拒记者采访的事,与第⑥段阐述的观点“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相一致。

【点评】本题考查选取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②最好具有新颖性。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选用的理论论据要注意: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但是不能选取小说中的比如保尔之类的。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或分论点的。仔细阅读题干中材料,讲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用智慧的语言婉拒美国记者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拒绝人时,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这与文中第⑥段的观点一致,所以应放在第⑥段。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写给母亲

贾平凹

①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②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

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③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④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⑤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⑥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丢坟上,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21期,略有改动)

(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文章多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前文: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后文: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3)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可“我”“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

(4)文末作者“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他的泪水里包含了哪些情感呢?

(5)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都能打动人心,请任选一个能感动你的细节,作简要赏析。

【答案】(1)插叙,回忆了母亲在时的生活点滴和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纪念,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的爱与怀念。

(2)前文:“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

后文:“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或“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3)“我”与母亲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深厚的母子之情,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但“我”与母亲的感情难以割舍,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她,她一直活在“我”的心里。(4)①想起母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心中产生深深的思念之情(或感激之情);②再也无法给母亲送好吃的好喝的,心中怀有不能尽孝的愧疚之情;③母亲已逝,阴阳相隔,永不能相见的悲痛之情。

(5)“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借“打喷嚏”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怀念母亲,表达出了母子之间相互牵挂的真挚情感。

【解析】【分析】(1)首先,要判断文章所用的记叙的顺序,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其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解答。

(2)从文章中筛选相关内容,也就是在文章中找上文与下文有相似之处或上文设的悬念在下文中进行了解答的句子,抄写在答题位置即可。

(3)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此题的解答要紧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回答。并要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4)文末作者写到“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作者的哭泣的原因,要结合全文来分析。这正是作者在加快母亲后内心真实感受的外在表现,所以去揣摩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便可找到哭泣的原因。从全文看,因回忆母亲,想起过去朝夕相处,想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自然产生思念之情;不能不能尽孝的愧疚的心情;与母亲再不能相见的悲痛之情。概括文章内容分析可得答案。

(5)所选细节感人且紧贴文本赏析准确即可。注意题目的要求,是要找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点评】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顺序)作用: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題。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韩青

①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人生就是一个大考场,这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的身上。古语说得好:“无度不丈夫。”因此,要想做天地间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②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凡事对号入座。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曾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不过,他并

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有人曾告诉苏格拉底,有人诽谤他,而他却说:“他诽谤的不是我,因为他的那些东西在我身上丝毫都不存在。”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否则就会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③想做到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说实话,有一些“号”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你完全可以不在乎。《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这人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感到非常吃惊,于是高声骂了老子一顿,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又回来找老子道歉。而老子却说:“如果昨天你骂我是一匹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因此,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是非、争斗少,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④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空间小的心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的心像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也就是说,想着绝望、仇恨的和想着向往、宽容,其空间是不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思想、襟怀。

⑤若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一次,有人对释迦牟尼侮辱了一番,他没有立即回击,而是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释迦牟尼接着说道:这就对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穷得没办法,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他一次来时恰逢老师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就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清楚。没想到,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待你,你反而的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说:“能到别人门口骂人,如果不是他的境况确实不好,走投无路,他又怎么会轻易这样做?我想帮助他改善境况。”通过周作人的这一举动,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心灵宽阔的人,不仅懂得辨别美丑,更有能力对不美好的行为进行化解和疏导。

⑥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大器量就是一座座的桥,使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开阔。

(选自2012午第20期《处人与处世》)(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至第⑤段依次从哪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3)下面这段文字在本文哪一段最恰当?请具体阐述理由。

正如西德尼.史密斯所言:“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目标,完全可能用宽恕去实现。”

(4)文章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2)①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对号入座。②要想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③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④要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

(3)第③段。因为这句名言紧扣第③段中老子的故事,证明了用宽容之心去化解矛盾的道理。

(4)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人思想、胸怀的大小不同,内心的承受能力也会有很大不同,论证了“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的观点。

【解析】【分析】(1)根据文中“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及文章标题,可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可根据第②段至第⑤段这四个段落的第一句,即段落的中心句,进行归纳概括。(3)正如西德尼.史密斯所言:“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目标,完全可能用宽恕去实现。”,这一名言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在生活中要学会宽容,以和为贵。这一主题与第三段中老子的故事密切相关,所以这一名言应放在第三段。

(4)划线句将空间小的心比作水洼,将空间大的心比作大海,据此可知本句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这一论点。

故答案为:⑴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⑵①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对号入座。②要想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③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④要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

⑶第③段。因为这句名言紧扣第③段中老子的故事,证明了用宽容之心去化解矛盾的道理。

⑷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人思想、胸怀的大小不同,内心的承受能力也会有很大不同,论证了“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的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看法,一顶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华,一般在题目

文首或结尾。考生在注意平时对议论文注知识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读懂题干要求,在规定的段落中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⑶本题考查文章论据的运用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论据,理解论据的含义,结合文段,论据文段的内容,找到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进行辨析。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考生要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掌握各种类型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注意答题的模式。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一切都好

顺子刚奔进柱子家的院门,就高声喊:“大娘,我柱子哥给您捎东西来了。”柱子娘的脚还没迈出屋门,顺子已进了屋:“大娘,您看,这些东西都是柱子哥给您买的。”顺子把东西放在那张油漆斑驳的桌子上。

柱子娘用粗糙皴裂的手抚摸着那些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桃罐头、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点心,泪眼婆娑。

“顺子,柱子咋没回来?”柱子娘用袖口擦去眼角的泪。

“柱子哥那边忙呢,走不开。柱子哥现在比我有出息。”

“真的?”

“嗯,真的。”

“柱子这孩子啊,打小心眼实诚,遇事不懂得变通,干啥都死脑筋。自小我没担心过他会闯祸,因为他从来都是受委屈、受欺负的那一个。”柱子娘笑了,眼睛望着照进屋里的阳光。阳光被树影摇得一晃一晃的,像小时候的柱子一跳一跳向她走来。

柱子8岁的时候,柱子爹去世了。柱子娘农忙时侍弄地,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就这样供柱子读完了初中。柱子毕业后不愿意让娘再为他吃苦受累,执意不肯再去上学,而是跟着村里的人出去打工了。

“我一直念叨,柱子在外面别受欺负,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柱子娘起身去院子里,拿来一些豆角给顺子,“顺子,你和柱子打小要好,你们俩在一起,相互照应着点儿。”柱子娘忽然猛烈地咳嗽起来,越咳越起劲,直咳得脸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顺子看着柱子娘痛苦的样儿,有些无所适从,唯一能做的是轻轻给她捶背。

“大娘,您怎么了?您去医务室看看吧。”

柱子娘摆摆手,缓了缓后说:“我去看过医生了。顺子,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免得他挂心。人家领导对他好,我不能分他的心。”

“大娘,您去医院看过吗?”

“镇医院的医生怀疑我是肺癌,让我去市里查,我没去。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我多半是得了不好治的病。顺子,你千万不要告诉柱子,大娘求你了。我不想拖累柱子,只要他好好的,我怎么着都行。”柱子娘满眼祈求地望着顺子。

“大娘,我听您的。我,我不会告诉柱子哥。”顺子使劲忍着眼里的泪。

“顺子,你这是还没回自己家吧?你回去吧,爹娘都想自家的孩子啊。”

“哎,大娘,那我回了,您好好保重。”顺子背起包走出院门,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了。

“顺子,你回去告诉柱子,就说我一切都好,让他放心。”柱子娘在大门口对着顺子的背影说。顺子没有回头,他不敢回头。

“我知道了,大娘,您回去吧,外面风大。”

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从架子上摔了下来,腿骨折了,现在还躺在医院里。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就让顺子回村,给娘带个好。临行前,柱子千叮咛万嘱咐,让顺子对娘说他一切都好。

走到胡同口,顺子大声说:“大娘,柱子哥一切都好,您放心吧!”说完,脸上泪流成河。

(选自2018年第17期《微型小说选刊》)(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文章中的画线段落运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什么表达效果?

(3)简要概括柱子娘的形象特点。

(4)小说以“一切都好”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1)顺子从他与柱子娘的交谈中得知柱子娘得了肺癌,同时柱子娘怕柱子挂心,让顺子说她一切都好。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同时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让顺子告诉娘他一切都好。

(2)插叙。插叙柱子因父亲去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情况,体现了柱子是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为下文写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的事做铺垫。丰富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小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柱子娘是一位可以为了孩子吃苦受累、体谅孩子、疼爱孩子的患有肺癌的母亲形象。(4)标题“一切都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以“一切都好”为文章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也与结尾相互照应。

【解析】【分析】(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顺子、柱子和柱子娘,主要事件是柱子和柱子为了让对方放心,互相“撒谎”,让顺子传话一切都好。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

(2)划线句子插叙柱子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的家庭情况,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写出柱子娘的艰辛生活,柱子外出打工,突出柱子的懂事、孝顺,突出“一切都好”的主题。

(3)本题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表现柱子娘的吃苦耐劳;“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免得他挂心”“自己忍受病痛也不告诉柱子”表现柱子娘挂念柱子、体谅孩子。

(4)结合本文内容来看,“一切都好”表面指柱子和柱子娘都让顺子告诉对方自己一切都好。深层含义指柱子和柱子娘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表现了浓浓的亲情。顺子作为见证人来回捎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文章的中心。

故答案为:⑴顺子从他与柱子娘的交谈中得知柱子娘得了肺癌,同时柱子娘怕柱子挂心,让顺子说她一切都好。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同时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让顺子告诉娘他一切都好。

⑵插叙。插叙柱子因父亲去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情况,体现了柱子是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为下文写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的事做铺垫。丰富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小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⑶柱子娘是一位可以为了孩子吃苦受累、体谅孩子、疼爱孩子的患有肺癌的母亲形象。

⑷标题“一切都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以“一切都好”为文章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也与结尾相互照应。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⑵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二、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三、插叙: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

满等。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解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7.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暖爱拂过红围巾

邓迎雪

许小然想送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事情的起缘是她看见同学李美琪的妈妈就围着那样好看的红围巾,石榴红的颜色,金色的丝线若隐若现,看上去毛绒绒的,给人感觉非常温暖,再衬上李美琪妈妈那件有蕾丝边的黑棉衣,那美丽的搭配效果,立即就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花轻轻击中了许小然的心。

她想给妈妈买条这样的围巾!妈妈每天去市场卖菜,围的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薄薄的旧围巾,回家的时候,脸颊常冻得红红的。许小然想,如果妈妈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

许小然去商场悄悄看了看,但是一看价钱,热切的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120元,而许小然只有30元,离这个数目还远着呢。尽管如此,许小然还是摸了摸围巾,果然细致绵软,手感很好,那美丽的色泽比春天的花朵还鲜艳。导购小姐说,这是澳州产的羊绒围巾,今年卖得最好。

许小然无精打采地离开商场,心里失望透了。她一边走一边想围巾,忽然有个想法跃上心头——她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呢。

她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兴奋。

许小然平时住校,一周才回一次家。这天放学吃过饭后,趁着班里没人,许小然鼓足勇气去教室后面的灰斗里捡瓶子。只见那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好几只饮料瓶,许小然忙高兴地弯腰去捡,忽然,身后响起阴阳怪气的口哨声,许小然一惊,回头见是胖男生张承虎。许小然脸红心跳,仍旧低下头捡瓶子。张承虎怪声怪气地问,许小然,你在干什么。许小然没有理他,拎着袋子走出了教室,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后边传来他稀里哗啦的笑声。

许小然心里有些难过,但想想那条漂亮的红围巾,这些不好的情绪转瞬即逝了。

那天晚自习后,许小然拎着一袋子塑料瓶回了寝室。室友邵娟立即掩鼻子反对,这是垃圾啊,有病菌。许小然的脸又红了,她赶快拎着放置到卫生间一角。直到第二天,她和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商量,才把那袋塑料瓶放在赵阿姨放置工具的贮藏室里。赵阿姨夸许小然说,现在像你这样懂事的孩子可不多啊。

渐渐地,班里同学都知道她捡瓶子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笑话她。许小然发现,他们不再到处扔空瓶子,而是悄悄地放到她的塑料袋里。刚开始,她很不好意思,再后来,她会大方地有礼貌地说声谢谢,内心里洋溢着小小的温暖。

许小然的两个好朋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许小然摇摇头,神秘地一笑。

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好像怕它飞走似地。她的步子轻快,嘴角不住地绽开小花,她喜滋滋地想,虽然收入很少,但毕竟积少会成多啊,这样算来,她春节前应该能实现买围巾的愿望啦。

就这样一点一滴,许小然卖废品的收入积攒到了85元,再加上她的零用钱,已快够买一条美丽的红围巾了。可就在她即将实现这小小梦想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让她改变了计划。

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后,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通报了初二班一位女生家庭的不幸遭遇。就在前天,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生父亲突然犯病,挥刀砍向她和弟弟,妈妈为救她姐弟两个,死死地抱住父亲,结果被父亲砍成重伤,女生和弟弟受了轻伤,现在她们一家三口,住在两个医院里。她家里本来就很穷困,现在遇上这样的事情,更是雪上加霜,也因此,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向他们捐款,奉献爱心,帮他们度过难关。

班上的几名女生听着听着就哭了,许小然也哭了。

班里开始捐款的时候,许小然第一个捐款,120元,正是那条红围巾的价格。那天,天很冷,下着雨,但当她把钱放进红色捐款箱的时候,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这份爱心,那名同学和家人更需要。

许小然想,看来今年给妈妈买不成那条红围巾了,但是相信明年冬天,她一定会给妈妈买一条最漂亮的围巾。

(1)许小然为什么想送给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2)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①许小然的两个好朋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许小然摇摇头,神秘地一笑。

②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好像怕它飞走似地。

(4)文章写许小然想方设法要为母亲买一条漂亮的红围巾,好不容易凑够了钱,却插入初二班一女生家庭横遭惨祸,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谈谈“拂过红围巾”的“暖爱”有哪些?许小然身上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答案】(1)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

怕冷了。

(2)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

(3)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心里藏着为妈妈买红围巾又不愿告诉同学的调皮神情。②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4)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中心)。②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暖爱”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③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①孝敬长辈(母亲);②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③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④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认真阅读第二三段,不难解答。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要把握文章内容。①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②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③心里有些难过④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

(3)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找准词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结合句意进行分析。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的调皮神情。②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

(4)本题考查文章的布局谋篇。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梳理故事情节,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这一故事情节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中心);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考查。只要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暖爱”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③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孝敬长辈(母亲);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故答案为(1)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

(2)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

(3)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心里藏着为妈妈买红围巾又不愿告诉同学的调皮神情。②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4)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中心)。②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暖爱”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③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①孝敬长辈(母亲);②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③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④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型题,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人物情感变化。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先分清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平时练习时,要在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尽量使用文中词语,如果没有现成的词语可用,要结合情节进行概括。

(3)这类题型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作答时,联系文章内容,从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等方面选择,也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型题,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解答即可。可借鉴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需紧扣所给内容的主旨写出感受即可。

8.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下看猫头鹰

(美)珍·尤伦

我跟爸爸出去看猫头鹰,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那时候已经三更半夜了,我们一直都没睡觉。外面没有风。那些大树直挺挺地站着,像一座座高大的雕像。月光耀眼,天色很亮。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笛音低沉,拉得很长,就像一首歌,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

爸爸早把我的毛线帽拉低,盖住我的耳朵。但是隔着帽子,我还是听得到声音。农场里的一只狗,跟着汽笛叫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狗也叫了。火车和狗,齐声歌唱,唱了好一阵子。闹声消失以后,四周静极了,就像在梦里。爸爸,还有我,一直向着树林走去。

我们“沙沙沙沙”地踩着松脆的雪,留下小小的灰色脚印。爸爸在地上拖着长长的影子,我的影子却又短又圆。隔不多久,我就得奔跑几步,才能跟得上爸爸。我那又短又圆的影

子,也跟着我跌跌撞撞。但是我没喊累,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爸爸一直就是这么说的。我盼望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猫头鹰,已经盼望好久好久了。

我们走到了松林地带。在亮亮的天色里,一棵棵的松树,看起来黑黑的,尖尖的。爸爸举手做了个手势。我立刻收住脚步,在原地等着。爸爸向上看,好像要找天上的星星,又像在查看空中的一张地图。月光使他的脸看起来像是戴上了银色的假面具。他开始呼叫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学的是大角猫头鹰的叫声

“呼,胡胡胡胡——呼!”

他叫了一阵,又叫了一阵。每叫过一次,他就会停一下。我们两个也都竖起耳朵,静静地听一会儿,但是什么也没听到。爸爸耸耸肩膀,我也耸耸肩膀。我并不难过。我的几个哥哥都说过:猫头鹰是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的。

我们再往前走。我感觉得出天气的寒冷,就像有人用冰冷的手掌按在我的背上。我的鼻子、我的面颊,里热外冷,冻得发疼。但是我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安静,一定要坚强。

我们走进了树林。那些树影,比我见过的任何东西都要阴暗,遮掩了地上的白雪。蒙在嘴上的围巾,温温湿湿的,毛茸茸地护着我的嘴。深更半夜,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躲在黑黑的大树背后呢?我问都没问。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勇敢。

我们来到了黑森林中的一片空地。月亮高高挂在天空,月光就像对准着空地的中央照下来。月光下的雪,看起来,比瓷碗里的牛奶还要白。

我喘着粗气。爸爸听见了,做手势叫我别出声。我赶紧用手套捂着围巾,围中捂住我的嘴。我用心地听。爸爸又呼叫了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

“呼,胡胡胡胡——呼!”

我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在这冷空气中,听得耳朵发疼,看得双眼蒙上一层雾。爸爸仰起了脸,打算再呼叫一次,但是他还没开口,就有回应的声音穿过树丛,传了过来。“呼,胡胡胡胡——呼!”

爸爸脸上有了笑意,他回应了一声:“呼,胡胡胡胡——呼!”

然后,他跟猫头鹰,就像在那儿谈天,谈起了晚餐、树林、月亮和寒冷的天气。我松开了捂住围巾和嘴的手套,开心得想笑出来。

从草地边缘、树丛上面传来的猫头鹰叫声,越来越近了。草地上却没有一点动静。忽然间,一个猫头鹰的影子,从地上的大树影里分离开,向着我们的头顶飞过来。我们看着,嘴里发热,却不出声,许多想说的话一句也没说。飞过来的黑影又发出了叫声。

爸爸拧亮了他的大手电筒,正好照到那只刚要停落在树枝上的猫头鹰。

我们跟那只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

后来,那只猫头鹰就扇动它的大翅膀,从树枝上飞开了,像一道无声无息的黑影。它飞回树林里去了。

“该回家了。”爸爸对我说。

我知道我可以说话了,也可以放声地笑。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一声不响,像一道影

子。

出去看猫头鹰,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

(林良译)(1)【故事·概括】在去看猫头鹰的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我”想起了一些话,“我”克服了困难。仿照示例,用“虽然……但是……因为……”概括情节。

【示例】虽然“我”跟着爸爸跌跌撞撞很辛苦,但是“我”没有喊累,因为“我”想起了爸爸说“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

(2)【故事·赏析】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我赶紧用手套捂着围巾,围巾捂住我的嘴.

②我们跟那只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

(3)【故事·想象】好故事常给人想象空间。爸爸说“该回家了”,他们回家的画面会是文首和文末的哪幅图呢?结合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说说理由。

(4)【故事·感悟】成长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有时候“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结合文本,探究“我”怎样在无声中成长的。

【答案】(1)①虽然猫头鹰一开始没有出现,但是“我”并不难过,因为“我”想起几个哥哥说的话:猫头鹰是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的。②虽然“我”冻得发疼,但是“我”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因为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安静,一定要坚强。③虽然“我”很担心有什么东西躲在大树背后,但是“我”问都没问,因为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勇敢。

(2)①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捂嘴的动作之快,表现“我”紧张、急切的心情,充满了童真与可爱。②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我”看猫头鹰时的投入专注,表现出“我”愿望实现时的惊喜和兴奋。

(3)示例1:文首图。图中父亲让孩子跟着走回家,这跟文中父亲的形象相吻合。父亲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直接予以帮助,因为父亲信任孩子。他带孩子去看猫头鹰,让孩子看到希望,教会孩子坦然面对困难,让孩子学会勇敢、坚强、独立。

示例2:文末图。图中父亲抱着孩子回家,这跟文中父亲的形象相吻合。父亲在寒冷的雪夜帮孩子去实现期盼已久的愿望,一路上他不停地呼唤着猫头鹰,还时刻关注着孩子。看完猫头鹰,孩子也累了,抱着孩子回家,吻合文中温暖慈爱的父亲形象。

(4)示例1:“我”在寒冷无声的环境中得到磨练,不断回想父亲和哥哥的话来勉励自己,以父亲无声的陪伴和信任为前进的力量,满怀希望,坚定地追寻着目标,战胜了困难和恐惧,变得勇敢、坚强,获得了成长。

示例2:“我”在寒冷无声的环境中得到磨练,战胜了寒冷和恐惧。“我”不断回想父亲和哥哥

的话来勉励自己,以父亲无声的陪伴和信任为前进的力量,战胜了种种困难,变得勇敢、坚强。“我”满怀希望,坚定地追寻着目标,从中学会了忍耐克制。无声的成长就是“我”内心不断丰富的历程。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仿照示例概括情节,从前往后认真阅读文章,找到我遇到困难的语句,我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语句以及我是因为什么克服困难的语句,这些语句有:“但是什么也没我并不难过。我的几个哥哥都说过:猫头鹰是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的”“我感觉得出天气的寒冷,就像有人用冰冷的手掌按在我的背上。但是我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安静,一定要坚强”“我们走进了树林。那些树影,比我见过的任何东西都要阴暗,遮掩了地上的白雪。蒙在嘴上的围巾,温温湿湿的,毛茸茸地护着我的嘴。深更半夜,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躲在黑黑的大树背后呢?我问都没问。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勇敢”,然后仿照示例概括即可。

(2)①结合语境分析,由于我年纪小,跟不上爸爸的步伐,因此走一阵跑一阵才能撵上爸爸,到地方时,我累得喘着粗气,爸爸听见了,就制止我,我就赶紧用手套捂着围巾,围中捂住我的嘴,这句话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我”紧张、急切的心情,充满了童真与可爱。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和爸爸去看猫头鹰,历尽千辛万苦,费劲力气,终于盼来了猫头鹰,于是就专心致志地看,不知看了多长时间,“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我”看猫头鹰时的投入专注,表现出“我”愿望实现时的惊喜和兴奋。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父亲带孩子去看猫头鹰,他教育自己的孩子,出去看猫头鹰,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勇敢、坚强、自律、独立,这是一个严父的形象,从这个角度分析,应该会是文首的那幅图。但文中的父亲又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因为他能亲自带孩子去看猫头鹰,能与孩子互动。从这个角度分析,应该是文尾的那幅图。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写“我”跟着父亲冒着严寒,踏着大雪,走很远的路去看猫头鹰,在这个过程中,“我”虽然也感到了寒冷,感到恐惧,但我在爸爸精神的指引下,“我”默默地战胜了寒冷、懦弱和恐惧,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可以说我在这次看猫头鹰的过程中长大了。据此答题。

故答案为:⑴①虽然猫头鹰一开始没有出现,但是“我”并不难过,因为“我”想起几个哥哥说的话:猫头鹰是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的。②虽然“我”冻得发疼,但是“我”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因为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安静,一定要坚强。③虽然“我”很担心有什么东西躲在大树背后,但是“我”问都没问,因为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勇敢。

⑵①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捂嘴的动作之快,表现“我”紧张、急切的心情,充满了童真与可爱。②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我”看猫头鹰时的投入专注,表现出“我”愿望实现时的惊喜和兴奋。

⑶示例1:文首图。图中父亲让孩子跟着走回家,这跟文中父亲的形象相吻合。父亲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并没有直接予以帮助,因为父亲信任孩子。他带孩子去看猫头鹰,让孩子看到希望,教会孩子坦然面对困难,让孩子学会勇敢、坚强、独立。

示例2:文末图。图中父亲抱着孩子回家,这跟文中父亲的形象相吻合。父亲在寒冷的雪夜帮孩子去实现期盼已久的愿望,一路上他不停地呼唤着猫头鹰,还时刻关注着孩子。看

完猫头鹰,孩子也累了,抱着孩子回家,吻合文中温暖慈爱的父亲形象。

⑷示例1:“我”在寒冷无声的环境中得到磨练,不断回想父亲和哥哥的话来勉励自己,以父亲无声的陪伴和信任为前进的力量,满怀希望,坚定地追寻着目标,战胜了困难和恐惧,变得勇敢、坚强,获得了成长。

示例2:“我”在寒冷无声的环境中得到磨练,战胜了寒冷和恐惧。“我”不断回想父亲和哥哥的话来勉励自己,以父亲无声的陪伴和信任为前进的力量,战胜了种种困难,变得勇敢、坚强。“我”满怀希望,坚定地追寻着目标,从中学会了忍耐克制。无声的成长就是“我”内心不断丰富的历程。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情节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仿照示例概括出情节。

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⑶人物的性格往往决定着他的行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往往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从分析人物的描写入手;②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③从分析环境入手。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文中父亲的形象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9.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谦虚

朱光潜

①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谦虚者的心目中必有一种为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老是要抬着头去望它。这东西可以是全体宇宙,可以是圣贤豪杰,也可以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谦虚有它消极方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方面,就是高远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

②看浅一点,谦虚是一种处世哲学。“人道恶盈而喜谦”,人本来没有可盈的时候,自以为盈,就无法再有所容纳,有所进益。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一切自然节奏都是一起一伏。引弓欲张先弛,升高欲跳先蹲,谦虚是进取向上的准备。老子譬道,常用谷和水。“谷神不死”“旷兮其若谷”“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谷虚所以有容,水柔所以不毁。人的谦虚可以说是取法于谷和水,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

③看深一点,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宗教都有一个被崇拜的崇高的对象,我们向外所呈献给被崇拜的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虔敬和谦虚是宗教情绪的两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