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春节风俗

河南春节风俗
河南春节风俗

河南年俗

商丘:拜商祖祭火神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民俗盛

“春节”是现代称谓,“过年”则在民间比较普遍。“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间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的俗语,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过年”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既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过年从“小年”开始,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称灶神节、祭灶节。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是日,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称“送灶”或“辞灶”。祈求老灶爷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圣。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烧。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俗称“年三十”,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日子。一般与初一春节连过,民间视为最重要的节日。此日,人们早起,到墓地恭请祖宗神灵后,换桃符、贴门画、对联(又称贴门对)。贴门对要赶在中午之前,并且要乘家人全部在家时贴,否则不在家的人就会被贴在门外,不吉利。除了贴门对外,还要在院子里贴上“满院春光”、“幸福之家”,院门旁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猪圈马棚贴上“猪肥马壮”、“六畜兴旺”,车辆上贴上“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粮囤上贴上“五谷丰登”、“粮油满仓”,厨房内贴上“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等等春联,以讨吉祥。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那份团圆的气氛。年夜饭尽其所有,倾其所好,大凡人家都少不了饺子和鱼,因“鱼”和“余”谐音,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河南人过年习惯吃饺子,不仅取新旧交替

“更岁交子”的好兆头,又因为饺子形状像银元宝,蕴含“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人家包饺子时,还取几粒花生、大枣等包进饺子,若谁吃着了,新年就更有福气。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吃饭时要讲吉利话,如吃鱼要说“年年有余”,吃豆腐要讲“都富”,吃猪肠“常吃常有”等等,以期来年人财两旺、大吉大利。有的人家故意在锅内留些饭菜,取吃之不完用之不尽之意。

饭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子女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次日,即大年初一,人们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拜年(俗称“走亲戚”)是过年的主要内容之一,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平辈,先紧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初五,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县境南部地区一般中午放鞭炮。有的地方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上元节、灯节,民间有“十五大似年”之说。河南民间这一天的饮食颇多讲究,除了要吃饺子或汤圆,即所谓的“十五扁(饺子)、十六圆(汤圆)”外,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有差异。如豫西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信阳地区要作年糕。有的地方还要炸油饼、面角等,早餐要抢早,象征早种早收。

正月十五谓“灯节”,“灯”是整个节日的主题。人们提前数日即开始忙碌。主妇们用面蒸出鸡、鸭、牛、羊、粮、棉等形状的“面灯”或“灯馍”。入夜,焚香祷告后,将准备好的“面灯”或“灯馍”添上棉(香)油,并置芯点燃,放置在自家的水缸、粮囤、墙头、树下、猪圈、羊栏、马棚、牛槽、鸡窝、井边等等,同时点燃大门楼下所挂的一对灯笼。此时满院生辉、灯花起舞、油香扑鼻,以讨家家到处油(有)、新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彩头。

“送灯”、“点灯盏”的习俗,各地不仅相同。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河南庙会通常都有舞狮舞龙表演洛阳:舞台剧PK社火

春节的民间风俗习惯介绍

春节的风俗习惯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

婚礼当天流程和当地习俗

婚礼当天的流程和当地习俗 结婚当天的日程是又紧张又辛苦的,想得再周全总还是会有疏忽的地方。今天宁波星梦奇缘婚礼策划跟大家分享一下宁波嫁娶风俗,给新人们一些参考。 现在宁波一般结婚的新人将婚礼浓缩成一天,一般是早晨新郎到新娘家迎接——中午女方家安排午餐——将新娘接去新房——下午外景拍摄——晚上酒店婚宴。 一、女方需准备: 1、桂圆蛋羹以及小笼包;(以往一般是直接打入鸡蛋,现在为食用方便以及好操作,很多家里可以提前准备好煮熟剥壳的鹌鹑蛋代替,当天所有人员食用,寓意团圆甜蜜。) 2、上轿饭(一般是米饭一碗、红烧肉一碗、鱼一条。新娘出门前坐母亲腿上,由外婆喂饭,也可由福气比较好的老人或长辈代替。寓意年年有余,红红火火。) 3、毛巾(待新郎带着伴郎来迎娶时,进门擦脸用,洗去一路风尘,新郎家同准备) 4、传统物件:小虎头鞋两双(一双摆新床床头,一双新郎新娘各一只别在礼服内腰间,寓意早生贵子。) 5、子孙桶:它的原型是古时候的马桶,旧时中国人一直很注重传宗接代在于生儿子,所以很早以前有些家里会让童男提前一天睡新床,早晨留下童子尿,寓意包生儿子。而现代人家里也不会有马桶,所有简化为子孙桶代替,在里面放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早生贵子),再放五个红鸡蛋(五子登科),是多福多寿的象征。子孙桶要专门由娘家兄弟在新娘进门之前拎进洞房。 6、火囱(香炉):讲究点的人家一般会用纯铜去打造一个火囱,内燃炭火香料,提前一天要把礼服什么的也要熏一下,然后结婚当日出门携带至新房,寓意新娘给夫家带去财运如火旺发。 其他陪嫁品:子孙对碗、红木箱柜,压箱钿(红木的放金银首饰的姑娘嫁妆。) 二、男方需准备: 1、新房布置:新床被子里放置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红蛋等,寓意早生贵子;喜烛一对(洞房花烛);敬茶茶具(新娘向男方亲戚长辈敬茶);也需准备点心(桂圆蛋羹以及小笼包。) 2、麻袋:新娘下车走进新房的那段路要由男方亲戚准备好麻袋交替引路,新娘踩麻袋寓意代代相传,也是取好的寓意。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但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续至今。 老北京:吃法讲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连,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制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要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现在的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辽宁:难忘农村的血肠 在辽宁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儿女们这几天都会尽量在家帮忙,但是,嫁出去的闺女却是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黑龙江: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吉林: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江苏:处处聚财寻“元宝” 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常州人过年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唯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意为聚财。春节期间,江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大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春节习俗:挂年画

---------------------------------------------------------------范文最新推荐------------------------------------------------------ 春节习俗:挂年画 南方网讯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挂年画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这首咏年画的诗,描绘了春节将至,家家户户挂年画的新气象。年画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送旧迎新的活动而产生的。早在尧舜时期,年画就已出现了。至今,广大农村每年春节还有张贴年画的传统。年画中,要以门画起源最早。它是由古时的门神画演变而来的。关于“门神”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到了唐代,便由真人秦叔宝、胡敬德出来代替假设中的神荼、郁垒了。据《三教搜神大全》称:“户神,唐秦叔宝、胡敬德二将军也。”据传说:“唐太宗不豫,寝门外鬼魅呼号,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奏曰:”愿同胡敬德戍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事。固命画工绘二人之像于门,邪崇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可见,门神与门画是有密切联系的。民间还有将钟旭作为门神贴于门首的传说。钟旭之为门神,看来也是”刻画效象、冀以御凶。 1 / 10

聊城结婚的诸多风俗

聊城结婚的诸多风俗 双方家长、媒人、准新郎新娘、重要的亲朋好友在上档次点的饭馆吃喝一顿即可(切记是男方请客啊,并且地点要照顾女方) 男方需要准备礼金10007元(万里挑妻)或礼金10001元(万里挑一) 3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或三钻(钻石戒指,耳环,项链)或者是5金(多个金手镯,和耳钉)5钻也是由准婆婆给准儿媳。然后就是改口费,一般市区这块父母最低是1000(主要是看心意了,越喜欢越多嘛)祖父母比父母少些,剩下的男方的姑姑叔叔大爷啊什么的也是要意思一下的。再就是给女方买两身衣服,从头换到脚,包括包包腰带和袜子,一套化妆品(一般都是折成现钱,小两口自己去买,看消费水平了)。除了这些男方应该准备点东西不用很多也不用很贵重在散席的时候让女方家亲戚带走一家一份就行 主要还是两家商量着来,对了,别忘记要找几个好友帮忙,拍拍照片啊什么的,还有要定个不错的蛋糕,最好是搞个订婚仪式,主要是表现出男方家对女方的重视程度 吃饱喝足后各回各家。 市区普通家庭标准一般这些下来也要3万多4万的吧 个人认为,订婚主要是看男方的诚意和对准新娘的喜欢重视程度,如果男方家庭条件尚可,还是尽量表示最大的诚意吧。 当然,以上这些基本上是聊城市区的男方女方的订婚要求,条件好的那就没办法说了,这只是很一般的标准了,好像聊城人很重视婚丧嫁娶的。像农村,周边镇县的,也没这么多要求了。 结婚婚礼筹备计划 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 2.制定婚礼预算书 3.草拟客人名单(初稿) 4.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 5.确定伴郎、伴娘、小花童人选 6.确定主婚人、证婚人 7.成立婚礼筹备组(明确筹备组分工) 8制定婚礼项目计划书 婚宴: 1估计来宾人数 2估计酒席数量 3选择婚宴地点 4确认酒席菜单、价格 5确认婚宴现场的音响效果 6与酒店协调婚宴布置等细节 通知: 1发喜贴给亲友 2电话通知外地亲友 3网上发布结婚通知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一: 五个一心得体会——春节习俗 五个一心得体会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 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 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我调查了春节的民风民俗,内容如下: 了解民风习俗,首先要弄清春节的来历: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通过这一次的调查,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我会倡导身边的人保护和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把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篇二: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寒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系别:

xx工程系 班级: xx级石化(x)班 姓名: xx 日期: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心得体会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腊月的节点太多了。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春节渐渐临近,看着越来越薄的日历,人们在高兴之余免不了发些感叹: “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年龄越大,光阴流逝愈快,感受愈深。一天又一天,当然太阳都是新的,但日子却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进了大海。虽说平日里每天都撕下那一张,可是谁也理会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计量单位,而它正象漏斗里的沙子一样越来越少。但心里仍有一丝激动,那便是对来年的期望。 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来者,想必人同此心。成功者,便就此满足了么?不!好戏还看明年,明年决计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于是心便鼓动成一只壮壮的气球,努力地滚动着飘忽着。劳而无获者呢?没说的,只待来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然而,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该是至善该是至美的呢?知晓的也恐怕只有希望。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

婚礼过程 烟台

烟台可举行结婚典礼的酒店就这么些,而结婚的人不断地增多,档次不断地提高,所以要尽早确定结婚典礼举行的日期,预定好酒店,提前一年都不为过,而且要交上定金,过段时间也要和酒店联系一下,否则酒店就是给重复安排了,到时候还要打官司,经不起折腾。宾客确定 新郎新娘应该在婚前1个月把准备请的亲朋先通知一遍,有什么人、多少人能去,应该心中有数。如果在你的亲朋中彼此有矛盾的,最好不要安排坐到一起,谁知道他们酒后能不能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负责人员定位 筹备婚礼非常麻烦,当然要请一些挚友帮忙。 领车、伴郎、司仪、主持、酒店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名单、当天手机号、时间安排,要尽早安排,开几次碰头会,列出责任分工安排。特别是婚礼前一天,一定要最后磋商一次,确保没有丢漏的地方。相关物品采购 烟、酒、糖、茶、饮料等去批发可以省不少银子(婚礼当天:双方家里水饺、水果),档次按财力自己确定,用于: 1、当天早晨双方帮忙的亲朋、打点司机(如果车是借的)。 2、婚宴用一些,打点大厨、服务员(还的提前给人家说,什么风气?) 3、打点送亲大客和你觉得有必要的客人。 婚礼前一天,新郎服装到男方家,新娘服装到女方家,烟、酒、糖、饮料送入酒店并找一单间存放,此单间也用于新娘换衣、化妆。 需要重视的人员 大客 婚礼当天,最尊贵的莫过于女方的“送亲大客”了。(告诉新郎,咱娘家有人!!)女方送亲大客为两人,应由女方家男亲出任,如舅、叔、哥、弟......无论是谁,都将是婚礼当天的至尊人物。同时如女方送亲大客中有新娘长辈,到男方家后,男方必须也有一长辈陪同至

伴郎、伴娘 各两人,机灵懂事、口齿伶俐并有福气的未婚青年。 司仪 俗称大僚,须是手疾眼快、八面玲珑的男士。司仪最好和双方都熟悉,且较有威望,如有不周之处谁也不会和他计较。 领车 该角色同样非常重要,负责严格按预定时间、路线带领车队,支付各景点费用,如遇塞车,果断另选道路,保证按时抵达酒店。 酒店负责人 需要细心地做好酒店方面宴前安排、宴后处理,物资管理工作。 乐队 新娘到新郎家门前吹奏一次、到酒店门前吹奏一次,也有还到酒店宴席上演奏的。一般6人或8人。烟台目前有众多婚礼乐队,水平不一。有的乐队只是一些“滥竽”+“制服”,却给人一种正规的印象,而真正的“高手”又不肯统一服装,有的甚至象朋克一样不能让喜主接受:( 摄影、录像 我还是觉得专业的好,价格不是太贵,直接就给做出光盘来。 主持人 较有名气的主持人,切记需要提前一年定的。最好酒店定好后,立即定主持。 车队安排 一般阵容: 第一辆:面包车,领车坐前,摄影、录象坐后面,车后盖掀起。 第二辆:打扮的最漂亮,伴郎之一坐前,新郎新娘坐后。如果车的档次不同,这辆应该选最好的。 第三辆:伴郎之一坐前、两位伴娘坐后。 第四辆:男方陪大客之男亲坐前(到男方家后上车)、女方送亲大客坐后。 其他车辆随意坐一些朋友。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知识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知识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春节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知道与春节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

春节拜年习俗及祝福语

春节拜年习俗及祝福语 【篇一】春节拜年习俗及祝福语 1、在拜年的时间上选择要妥当 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过早,可能人家还未起床,节日都要休息的习惯;太迟,正适人家吃饭,不方便。下午应以三时至五时之间为宜。向长辈拜年,安排在节日内以示敬重。 2、春节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 干干净净过节日,穿衣和打扮要整洁、大方,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到别人家拜年,尤其到亲戚家拜年,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 3、“吉利话”要说得适宜 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不要信口开河,不要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 4、拜年时接物要有礼貌 主人送茶,要起身双手接住,并道谢。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让给小孩,然后自己取少量受用。

5、拜年时欢闹要有节制 掌握适度。不宜大声喧闹,不宜通宵达旦,以免影响邻舍,妨碍别人休息。拜年结束时,要表示谢意,邀请人家回访。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赞美几句。临分手时,可发出邀请,表示回报的意思。 【篇二】春节拜年习俗及祝福语 1、兜里钞票花光光,克隆短信一箩筐,春节休息真是爽,家人团圆乐满堂,山珍海味满肚装,节后上班减肥忙,朋友提醒你:再忙再减也要注意健康第一哦! 2、岁尾年初传喜报,喜鹊登门让你笑,你的工作很出色,你的薪水往上跳,老板也给你拥抱,幸运之神青睐你,新年声声祝福到,春节快乐! 3、春节将到,买辆奔驰送你太贵,请你出国旅游浪费,约你海吃一顿伤胃,送你一支玫瑰误会,给你一个热吻不对!只好短信祝福快乐实惠。 4、春节期间饮食的选择应少而精,制作要淡而美。选择平时不常吃的马肉、猪蹄、鸡爪等,以清蒸为主,少用油炸,突出鲜味,既新鲜可口,又美容健身。 5、点燃的是鞭炮;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到的是祝福:祝您及家人春节平安、幸福、健康和快乐! 6、节即将来到,我用祝福捻制成的绒线,烛光下为您织起一件红色的毛衣:前身是平安,后身是幸福,吉祥是厚

济南结婚风俗

济南婚礼习俗 单回双:指去接新娘的人数为单数,回来加上新娘刚好是双数,意制指成双成对,比翼双飞。 偷茶杯:指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时,一般有一人偷偷将带把手的茶杯带回婆家。 不走回头路:指车队从婆家出发接新娘的路线和从娘家出发回婆家(或酒店)的路线不重复。 敲门砖:一般接新娘的人到新娘家的时候,往往会被“拒之门外”,只有往门里多塞几个红包,门里面的娘家人才会把门打开让接亲的人进屋。 上轿包子下轿面:即在新娘准备离开娘家时由新娘母亲给新娘吃水饺,而当接亲者顺利将新娘接回到婆家时,煮面给新娘。 喜宴开始之前,酒店桌面上一般摆放点心瓜子等。一般为六样小碟,分别盛有喜烟,喜糖,白瓜子,黑瓜子及两样点心。另外,还需在转盘中央摆放各类酒品及标明参加宴会客人的桌签,如新郎同学,新娘朋友,男方亲属,工作人员等等。 主席台座次一般分婆家跟娘家,即男女双方分别就坐,男左女右。分别为双方父母,双方领导(包括证婚人及主婚人),双方亲属代表,介绍人等。每方以四到六人为宜。 提示: 别忘带:结婚证,结婚信物,父母给新人的红包。 别忘了给酒店厨师长,司机准备礼品或者红包。给厨师长的礼品可以提前一两天送到,而司机们的礼品可以在出发前发送。 证婚人一般是男方的领导,而主婚人则是由父母主婚,但由于父母一般佩戴的胸花是父母的胸花,所以现在更多的情况是由双方领导出一位代表给他们主婚,而主席台上除证婚和主婚之外的领导佩戴贵宾胸花。 经验: 是否考虑备清真席。 婚礼仪式长度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为了保证拍摄的全面性,给摄影,摄像师提供更好的条件,最好准备一辆不算在车队中的摄影摄像车,供摄影师和摄像师专门乘坐。另外,现在更流行使用两个摄像师,拍摄时可以分为娘家和婆家两边分别摄像,婚礼时可以一个固定机位,一个流动机位,敬酒时可以一个摄像跟新人,一个摄像跟父母。 如果迎亲路线比较复杂,则最好是画一份路线图,标注路线,顺车地点等要素,给每一个司机发一份,这样就算是车队被红绿灯卡住,甚至有的车跟丢了,至少也可以按照路线图到达目的地。 最好列一份所有婚礼涉及人员的联系清单,多打印几份分发,要素则包括司仪,证婚人,男方父母,女方父母,总管等职务以及他们的姓名,联系电话,单位等。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发生什么问题也可以直接找到责任人。 一般婚礼举行时必须的程序是:入场,证婚,拜父母,谢来宾,夫妻对拜,交杯酒,互赠信物。另外,现在有些婚礼还有游戏,倒香摈塔,切婚庆蛋糕,点烛台等环节,而这些环节则根据新人喜好添加。 现在几乎所有婚礼都有摄像师拍摄,制成光盘后给新人。而现在市面上常见

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风俗习惯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倒贴福字

关于春节习俗的高中作文大全

关于春节习俗的高中作文大全 导读:本文关于春节习俗的高中作文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春节民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与吉利。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舅舅一个,外公一个,外婆一个……我满载而归,手中十几个大红包。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

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与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篇二:春节民俗作文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 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 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总是会寄予着人们的美好祝福。我的家乡——湖北省随州市洪山镇,在婚礼方面有着它独特的风俗。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媒婆在家乡人们的婚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在当时是以一种职业的形式存在的。如果哪家有女孩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就会有媒婆受到家里有男孩的人家的委托来上门提亲,但是具体去哪一家那就是媒婆自由决定了,不过也会受到“门当户对”这个规则的制约,也不是完全自由的。 当媒婆去女方家时,会带着男方的“庚贴”——写着生辰八字的字条去,还有8根彩色的用丝和棉做成的线,寓意“丝和棉,万万年”。媒婆在向女方家介绍了情况之后,就会带着女方的“庚帖”回到男方家,然后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看看这两个人在将来是不是可以和谐美满,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还要请算命先生来指点迷津,去烧香拜佛来保证婚姻的顺利。不过不管怎么样,媒婆都会竭力促成这门亲事的,因为她们就是靠这来维生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虚报情况就成为媒婆的家常便饭了,俗语称之为“九个媒婆十个谎”。 在媒婆的穿针引线下,男女双方的家长多半都是会同意的。然后男方就要向女方下聘礼了,主要包括:银子、衣服、喜饼、烟草等,其中各样的数量是看男方的具体经济情况而定,而喜饼则是用小麦面制成,外面还写有红色的“喜”字,代表吉祥喜庆。 当女方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双方家长就会选定一个黄道吉日来成亲,这个日期多半是带有六或者八的(以阴历为准),因为人们认为“六”,意味着顺利,而“八”则与发财联系在一起。 到了结婚的那天,男方就会雇上一顶四人抬的大花轿,在媒婆的带领下去女方家迎亲。这个时候,男方还会准备一些鱼和鹅作为礼物,送到女方家。而女方则会由新娘子的哥哥或者弟弟,如果都没有的话,就会由她的叔父伯父作为“送亲”将新娘子送到婆家。当然了,还得带上嫁妆,多半是新娘子给未来的公公、婆婆、丈夫所缝制的鞋子、袜底(那时候的袜子都有着跟现在的鞋垫一样的底),除此之外还有蚊帐、被套以及锅碗等物什。 当新娘子乘着花轿后,就会由媒婆牵下轿子,然后新郎就会将一条系有花朵形状的红绸带的一端递给新娘予,自己则拉着另一端,将新娘子引进家门,拜堂成亲。直到这个时候,新郎和新娘子才第一次见面,也才有了机会对媒婆之前的内容进行验证,不过即使不满意也晚了,两个人已经成为夫妻了。这真可谓“媒灼之言”。 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郎要陪着新娘回娘家,这被称做“回门”,一般是在新娘家吃一顿饭之后就再回到新郎家。然后再过三天,新娘家的“送亲”会来把新娘子接回去住上九天,俗称“驻九”。之后新娘回到新郎家就算是整个婚礼过程结束,开始他们的夫妻生活了。

春节的常见习俗

春节的常见习俗 春节的常见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 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 扫出门。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 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 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 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 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个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梁章矩 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 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 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 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对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但烘 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

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很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但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家乡的春节习俗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家乡春节的习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二、教学重点: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家乡有关春节的习俗。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图片,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 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爆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 (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板书:春节 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 1. 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欢乐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视频等) (1) 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见补充材料) 熬年守岁(观看动画“年”的故事) (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4)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食俗有哪些? 吃年夜饭、吃年糕、包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生菜、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 (5)过年期间在衣着、言行举止上对人们有什么要求? 2.小组交流:你家里是怎么过年的?如何庆祝的?向同学描述一下过年时的欢乐情景。 3.畅想:现在过年的习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这些新年俗包括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 三、拓展延伸,交流感受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春节。你知道哪些地方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不同的习俗?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可直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在家乡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这是学生最熟悉、最乐意交流的话题。 四、实践活动收集描写春节的诗词。 补充材料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习俗、食俗

烟台风俗

烟台风俗 烟台历史悠久,文化源渊流长,生存在这一方热土上的先民们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为内涵,创造产生了许多主题明确、内容简练、通俗易学、便于普及流行的民俗风情。文化方面有跑旱船、跑驴、踩高跷、舞龙、胶东大秧歌等;日常生活习俗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京剧 京剧本来是中国的国粹,是全国性的主要剧种之一。清中叶以来,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徽调、汉调相继进入北京,合流演变为京剧。烟台是京剧之乡,历史上烟台的京剧票友在国内是很有影响的。京剧票友的同乐处、同乐园非常活跃。不少京剧大师到烟台唱戏,同烟台的京剧票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烟台市民从呀呀学语的童稚,到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分男女老少,很多人都喜欢京剧。烟台的少年宫公园,每天都坐满了前来娱乐的人们,自带京胡、自由搭档,你方唱罢,我又登场,梅派、荀派、周派、程派,各派唱腔不绝入耳。京剧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成了烟台人生活的一部分。 添喜 婴儿降生,山东俗称添喜,要在门口挂一块红布,还有红枣、栗子、花生等物。标志添喜。 向产妇的娘家报喜是生育礼俗的重要组成部份,从前有身份的人家派佣人去,一般人家派弟兄去,现在多是女婿亲自前去。一般在婴儿降生的第三天,也有当天或者第二天报喜的。 旧时胶县生男孩第三天报喜,女孩第六天报喜。去时带1斤重的馒头20个,娘家必须全留下,否则小孩不好养;娘家要回上19个鸡蛋、4碗小米。路上碰到的第一个人要送红鸡蛋,这叫做人人喜。蓬莱县生男孩带公鸡去报喜,生女孩报喜用母鸡。 通常亲友和乡邻在看到挑红或者收到喜面后,就要给产妇送些鸡蛋、面粉、小米、点心等礼品,在过去这既是人情,也带有邻里相助的性质。有些地方,主家要回赠几个红鸡蛋,以表谢意。以后在婴儿满一月、百岁(一百天)和一周岁都有不同的庆贺活动。 渔民 沿海渔民有供奉龙王、海神娘娘之俗,每逢节日和出海前,摆设供品,点香烧纸,祈求平安。 新船下坞,船主择“黄道吉日”,船头披彩,船桅挂红旗,设供品,点蜡烛,焚香纸,鸣鞭炮,行大礼。船主用朱砂笔为新船点睛、开光。高呼“波静风顺”、“百事大吉”,送船入海。 出海捕鱼前,举行祭祀,鸣 鞭炮,焚香烧纸,敲锣打鼓,祈求平安。每逢初一、十五,渔民家属于海边为亲人祈祷、祝福。渔船满载归来时,于船桅挂“布挑子”,向乡亲报喜,乡亲们上船祝贺。 选好定婚日期,男方父母给女方父母1001或10001(有钱可以多给),然后定好结婚日期,男方给女方10000或20000有钱的话可以多给 是有订婚这一说的,不过好像名称不叫订婚,是叫看场! 和订婚的意思一样, 农村风俗有:看小场,看大场之说,就是双方父母,亲戚见一下面,表示双方都认同了....... 烟台订婚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8-14 18:36 我想今年结婚,但是不知道烟台这里需要办什么手续,还需要公司开什么证明吗? 提问者:fangzhaoshui - 试用期一级最佳答案 不用开证明,双方户口簿、身份证、去年办理的时候需要的是三寸的合影彩色照片,今年应该也是,你可以先电话问问,外地人也不用开证明的。到你户口所在地即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一):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

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之后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之后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向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完美期望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