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

浅谈高职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
浅谈高职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

浅谈高职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

[摘要]高职教材建设是以高职课程改革为基础的,而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必定物化到教材建设上。文章从高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联系,并对目前高职教材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材建设课程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方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其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也必须以社会职业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保障学生就业为价值取向。

一、高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社会职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尽管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还是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职教课程理论体系。

1.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中的表现根深蒂固。调查发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动力并不大,尽管他们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的差异已经有所认识,但对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论还缺乏了解,也就导致了其对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视不够,部分教师甚至担心课程改革对已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产生冲击。因此,课程很大程度上沿袭以往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结构偏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忽视知识与工作实际的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行业技术进步有着一定的距离。

2.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热,实践推广难。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理论支撑,更需要实践推广。目前围绕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还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即使形成了一些成果,也未能在教学一线中得以推广应用,这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有利于创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同时,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使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从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来,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机制,探索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与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 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现存的问题 1.高职院校虽然理论上采用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强调技能进课堂,明确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知识本位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从教学方式和课程导向上真正转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 2.由于教育部大力倡导推行工学结合,一些高职院校给所有的课程都贴上了“工学结合”的标签,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进行工学交替,套进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板进行教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取得较好效果,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 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而事与愿违。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可行措施 (一)课程改革必须审慎选择重点专业 选择课程改革专业时必须审慎、科学、可持续,关键是考查其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具有改革的可操作性,其改革成果是否具有可对比分析和参考性。例如,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考证对接,主干课程全部为社会考证课程,如果强行进行课程改革,会致使学生失去考取证书的优势。而有些专业虽然近年很热门,各大院校争相开设招生,但办学历史短,招生人数少,甚至有

(完整版)2018【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跟能力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

2018【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 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三大特征。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正在发展与成长,所以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 教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和教育有很大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 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 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 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 不同,所以,应把孩子看成孩子,而不是一个成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课程项目化_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路海萍 摘要: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符合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同时,要注意选取项目的内容、组织项目的顺序,以及解决好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工作体系;知识表征方式 作者介绍:路海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教育心理研究(江西南 昌 33001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 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长期主导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 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科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课程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 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工作知识是在以建设、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而学科知识是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解析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解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正式作为高等教育范畴以来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存在着一种“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这有约束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培养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其根木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用人需求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学生进入企业后无法直接上岗还需要进行再次培训,而企业又不愿承担这种培训任务。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就需要在现有的教育上进行改革迎合企业的人才需要,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因此应运而生 一、国内外学徒制发展特征 (一)国际学徒制发展状况 目前有很多国家的政府对学徒制度教育也比较重视,同时将其当成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方式,芬兰、澳大利亚是现代学徒制开展较为成功的国家。 1.澳大利亚学徒制的发展 澳大利亚于1998年引入新学徒制度,与之前相应隔离的学徒制度及培训有机结合,把学生、培训机构、雇主三者结合,形成实际操作以及层次分明的培训课程的一体化体系。以培训机构来说,其要承担知识传播以及部分技能的培训,企业培训为学徒制的主要构成,其雇主要在整体培训中为学徒提供实习机会并给予一定报酬。 2.芬兰学徒制的发展 芬兰的学徒制度培训历史悠久,并于1992年颁布了有关法律,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保障。芬兰的职业技术教育是由国家核心课程所控制的,国家各类教育政策通过核心课程展现。核心课程是教学大纲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以及雇主组织、商会、教育商会以及学生会来拟定的,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审核并通过。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发展基本特征 早在上世纪60-80年代左右,国企内的一种工作,如机修的焊工、木匠等,均是采用学徒制的方法来培训人才。之后有职业学校就将这种广泛融入到教学中。 200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从这时起,学徒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了十年左右的发展,在全国多个地区,如广东、浙江等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学徒制的教学和。现代学徒制把传统学徒培训及现代教学有机结合,学校

浅谈如何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浅谈如何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发表时间:2009-12-29T16:48:00.31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1月下旬刊供稿作者:陶勇[导读] 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是非常短暂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受教育者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陶勇(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逐步形成,社会对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职教育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形势下,如何进行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呢?本文围绕这一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0 引言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结构相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此,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输送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重任。跨入21 世纪中国,教育市场逐步开放和教育全球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这已成为人们关心重视的重大课题。 1 立足课程理念, “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 课程理念的范围很宽泛,指人们对于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思想观念或哲学观点。传统的课程理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题,已不适应高职教育课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无法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业及其进程。 当前,高职教育课程要在满足课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改革发展之路,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思想,确立“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基本理念。通过课程活动,教育者自觉地把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过程融为一体,让学生学会做人;受教育者通过课程学习具备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的就业能力以及个人发展要求的就业竞争能力,让学生学会做事,实践“做人与做事双维度”。坚持课程教学不但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是职业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实践“社会与职业双向度”。 2 立足课程目标,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想要达到的标准或预期学习的结果,包括受教育者完成一定专业课后所拥有的知识、能力等。课程目标服务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时最终确定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种以就业为导向性的培养目标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高等职业院校狭窄地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使个体掌握胜任具体岗位的技能。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只有一技之长的个体生存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鉴此,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课程目标以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受教育者具备一些综合性的技能或能力,应对岗位和职业的转换。具体操作时,打破狭隘的职业训练的壁垒束缚,向课程受教育者传授通用性的、可迁移的、工具性的技能,并能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有机地结合。 3 立足课程内容,将职业性与学术性整合 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是非常短暂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受教育者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可是传统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融合。 基于这方面的原因,高职教育课程实施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整合,用与职业相关的主题来组织和促进学术课程的学习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将更多的学术内容整合到职业课程中,使受教育者拥有核心的学术能力;一方面,在职业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本专业最基本的核心原则,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受教育者就具备了较为宽泛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巧,能自如地应对未来就业时的频繁变化。 4 立足课程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 课程模式需要在课程观指导下确立,既包括对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的原则规定,也包括具体的课程开发活动及取得的成果。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分类说法不一,但“人格素质本位”模式在国内外正逐步得到重视。 借鉴已有课程模式的成功经验,汲取我国传统课程模式的精华,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理所当然成为最理想的选择。“宽基础”由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工具类课程、社会能力类课程及职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四部分组成,不但侧重于“能力本位”模式强调的职业能力本位,还强调要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拓宽受教育者就业面和转岗的可能;“活模块”则强调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特别注重上岗能力的训练。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包括该部分内容的培训目标、所需的相关材料及考核评估标准等;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操作时实行“单元学分+ 累积学分”制,能适应各种形式的高职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最终提高受教育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5 立足课程实施,注重教学多样化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高职教育的课程实施就是要选择一些适当的教学策略组织一系列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实施课程时要做相应的调整,使受教育者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所以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场所等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要一改过去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呆滞方式为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灵活方式;教学手段的““黑板+粉笔”要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取代;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转换。课程实施的多样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与证书融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教师与师傅混合,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和社会要求。这一过程的实现,也有赖于教师的角色从信息的给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管理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6 立足课程评价,构建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1、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是什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4、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 (3)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 (4)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关键。培养学生获得“多证书”。 (5)产学研结合,院企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 (6)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的办学方向。 5、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什么? 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院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6、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 (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更加讲求实效,减少相关课程内容重叠,注重改造重组,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计算机应用、英语和人文等综合素质教育为支柱。 (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院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 (6)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7)建立以就业率、就业质量、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 7、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名词解释 课程结构(52-53) 课程目标(53) 课程功能(5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7) 校本课程(72) 课程实施(102) 课程评价(129) 简单题 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什么?(5—8)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21—2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36—37)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37-4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重建有哪些特点?(65—66)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哪些特征?(67) 课程资源有哪些特点?(84—85) 我国新一轮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怎样的?(112—113)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34—135)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指导原则是什么?(138—139)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158—161) 论述题 如何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41—49) 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资源观?(87—89)

发展性课程评价有哪些基本特点?(135—137)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基本策略?(173—17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校本课程 2、条件性课程资源 3、课程实施 4、教育行动研究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的新特点。 2、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 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4、我国既往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与问题。 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追求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现”的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2、试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试用课程资源的有关知识分析下面材料。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案例(片断)。 活动名称《我是小管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组织了《我是小管家》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学院:教育学院 年级:2006级2班 姓名:李晓阳 学号:222006305211063 指导老师:范蔚教授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李晓阳 222006305211063) 【摘要】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八个年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政府官员到学生家长,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言献策,或总结经验,或积极探索,或针砭时弊,或解读政策。下面,我将就一些近年来关于对新课改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行的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2004年9月,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增加到10个。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铺开。本次课改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要有大动作,要有新气象,要与旧传统泾渭分明。 以下,我将就新课改的原因、目标、特点、具体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新的探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还表现在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削弱甚或消失。因此,本着“人的发展”的理念,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就我国而言,课改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学校课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势力强大,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未得以根本性扭转,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落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平性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以自由,与体现主体性思想不谋而合;公开性或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变化相,追求终身发展理念异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的观念殊途同归。基础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教育改革制度化、改革行为合法化、增强改革成果有效性、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政策介入教育实践问题的重大尝试。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张显出课程改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当前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两大弊端 1.实践环节薄弱。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当下的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理论知识依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这就必然造成课程建构与课程目标的冲突、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背反,其结果只能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远。 2.课程结构不当。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重课堂教学,而轻活动课程;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等。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基础性。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虽然是要培养技术应用 型人才,但是并不是说只学专业课就可以了,基础课就不重要了。相反,强调基础课的学习和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基础课的学习,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 2.针对性。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培养目

[课程改革,高职,院校]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摘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做综合分析与探讨。阐述公共基础科学的高等数学,应当依据新课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特点,使课程改革向专业化靠拢,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掌握能力为专业课提供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Discussion on Advanced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UO Xiaohai (Inner Mongolia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70) Abstract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 terms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specific to Higher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do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Elaborate public basic scientific mathematics,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colleges,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so close to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master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specialized cours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advanced ,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0 前言 传统教学的弊端是针对书本备课,教师怎么样教授,学生就跟着怎么样去学习,通过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来左右学生,可以理解为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而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更新了教与学的内涵:它认为课堂教学学生与教师是共同的组成部分,师生应该是合作互利中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对学生这一主体的要求也应当予以重视,对学生从前所拥有的知识或者是经验给予足够的尊重,结合学生自身帮助学生提高与发展,对学生合理的特质发展予以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学习主动权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提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今天,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改革是十分紧迫的。 1 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我国对学生的教育已随着时代对教育的新标准从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简单一点说,就是从以前的照本宣科,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理念迈进。尤其针对高职院校的课程,

浅谈高职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

浅谈高职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 [摘要]高职教材建设是以高职课程改革为基础的,而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必定物化到教材建设上。文章从高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联系,并对目前高职教材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材建设课程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方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其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也必须以社会职业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保障学生就业为价值取向。 一、高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社会职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尽管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还是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职教课程理论体系。 1.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中的表现根深蒂固。调查发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动力并不大,尽管他们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的差异已经有所认识,但对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论还缺乏了解,也就导致了其对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视不够,部分教师甚至担心课程改革对已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产生冲击。因此,课程很大程度上沿袭以往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结构偏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忽视知识与工作实际的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行业技术进步有着一定的距离。 2.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热,实践推广难。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理论支撑,更需要实践推广。目前围绕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还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即使形成了一些成果,也未能在教学一线中得以推广应用,这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温岭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实际出发,努力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加快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温 岭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增强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和成长意愿,在教师有效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课 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突出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适合综合发展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追求实效性。摒弃阻碍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15年上半年,由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在部分专业先行试点,积累经验.2015年下半年,全市全面推行中职课程改革。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多样化选择机制。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以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摘要]文章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为例,通过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课堂教学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授课方法上,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主体,即使是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今天,有的课程也是多媒体课件一幅幅文字的电子黑板代替了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力发展。最终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下降。

2.教学对象研究不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研究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中的低分段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才来高职院校学习,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高职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未来前途信心不足,失去了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上睡觉、课桌下玩手机,玩电子游戏,迟到早退,缺课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把握不透。有的教师对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有的从实际工作中来的教师对理论不熟悉,害怕讲错,往往照本宣科。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完全弄清,课堂教学只能读书。有的年轻教师大多对教材内容不甚熟悉,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而脱离教材,致使教学内容经常游离于教材之外,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好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以人为本,确立高职课堂教学主体化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

浅谈高职经管类数学课程改革

浅谈高职经管类数学课程改革 发表时间:2011-09-27T09:29:53.25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毅[导读] 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定理、理论、公式、演算、推理等抽象严密。 李毅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550008 摘要经济管理与数学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本文针对高职经管类数学课程,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到考核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数学课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已经出台实施,其核心内容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模式,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比例,而高职经管类毕业生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岗位工作,如何贯彻育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工学结合的途径,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就几年来如何对经管类数学课程进行工学结合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实践归纳如下; 一、数学与经管类学科的关系 经济管理与数学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数学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科来说,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不可少的工具,只有结合数学,才能使经济学从一个仅仅对表面现象进行肤浅的常识推理,流于表面化的学科,变为一个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理分析,再结合各社会学科的丰富知识,从而分析出深层次,更具有广泛应用性的结论学科。 二、结合职业岗位,经管类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高职阶段的高等数学分为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大部分。它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中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保险学、市场营销策划、运输管理等学科密切相关。为了使教学设计切实可行,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理念,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情景。为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学设计的调研 首先进行联系实际的企业调研。采用请企业专家、一线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头脑风暴”法,请他们来谈在工作中如何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老师深入企业进行了解调研,分析各岗位工作中数学知识点和怎样运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去思考问题,解决相关问题。再次,去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了解各层次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具体掌握情况。通过几个方面的调研,确定工作领域,然后再进行分析。 2、学习领域的设计 在进行调研确定工作领域的基础上,聘请课程专家和企业专家再次进行分析,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要点是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一是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体现数学的基础地位;二是满足专业的需要,为专业服务,为职业岗位服务,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三是提升文化素养,教学的思路、思维的严谨、逻辑的严密是高职学生必经的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必须树立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意识,按照“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确定学习领域。在设计上注重高职教育的同时,应力求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课程工具性和应用性的需要。 3、学习情景的设计 学习情景设计可以从模块化教学中展开,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将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模块是各专业的必修模块。专业模块是根据各专业特点的建立,其特点是针对专业而立,为专业服务,为职业岗位工作服务,拓展模块是选修模块,其特点是对部分学生将来的深造持续学习奠定基础。主要是数学的建模能力的培养。 基础模块:函数的极限与连续、一元微分及应用、一元积分及应用。 专业模块: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初步、概率与统计初步。 拓展模块:线性代数的线性规划、数理统计、数据处理、数学建模。 各模块学习过程中均安排相应的数学实验课学习,其目的是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通过现代化工具,使数学运行变得轻松愉快,高校便捷。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实验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 4、评价方式 在设计上贯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想结合的原则,传统的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已经不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在实际中有许多弊端。为了适应高职数学可的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可的考核内容及方式必须改革。为此,将考核方成:平时成绩(包括上课情况、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占40%),期末考试(包括开卷和闭卷,开卷考试是给出一个具体应用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可以借助软件上机操作占40%;闭卷考试主要是基础性的知识占20%)考核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上。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高职学生的数学素质,有能提高教学效果,缓解学习压力,避免学生学习数学的枯燥、厌烦学习的现象,更主要的是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三、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重要原则,改革后的教学设计完成后,怎样去实施?用什么方法手段去达到目标,改革过去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定理、理论、公式、演算、推理等抽象严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易掌握,而且普遍存在惧怕心理。但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很强的应用工具类学科。传统的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使学生陷入大量的繁琐的证明、演算等习题中,去应付考试,而忽略其应用性,学生很茫然,也泯灭了学生的学习想法和兴趣,学生经常会问老师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毕业工作后能帮助多少?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有选择性地挑选内容,结合其岗位能力需求,用足够的课时量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实际的专业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变抽象为直观,增加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有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采用: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未来热点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1、高职教育十年大发展的回顾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回顾这十年,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十年,也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的十年,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大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院校建设——从示范院校到国家骨干院校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一个从“新生事物”到“星火燎原”再到“遍地开花”的发展历程,截止到2009年全国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已达到74所,2010年的招生计划为27万人,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都超过了本科院校,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2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这次会议强调:“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这次会议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也是这一次会议第一次突出了建设国家示范院校的课题。 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2006年十一月十六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十六号文件。2006年十月三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启动了国家示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