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分子生物学

1.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DNA的二级结构:指两条DNA单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三股螺旋结构以及四股螺旋结构。3.DNA的三级结构:双链DNA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的超螺旋结构。

4.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级结构中,有一些碱基可以通过加上一个甲基而被修饰,称为DNA 的甲基化。甲基化修饰在原核生物DNA中多为对一些酶切位点的修饰,其作用就是对自身DNA产生保护作用。真核生物中的DNA甲基化则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有重要作用。真核生物DNA中,几乎所有的甲基化都发生于二核苷酸序列5’-CG-3’的C上,即5’-mCG-3’、

5.CG岛:基因组DNA中大部分CG二核苷酸就是高度甲基化的,但有些成簇的、稳定的非甲基化的CG小片段,称为CG岛,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中。“CG”岛特点就是G+C含量高以及大部分CG二核苷酸缺乏甲基化。

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就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2)DNA双链就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螺距为3、4nm、 DNA 双链说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 nm。每个碱基旋转角度为36度。DNA双螺旋分子表面

存在一个大沟与一个小沟,目前认为这些沟状结构与蛋白质与DNA间的识别有关。(3)疏水力与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DNA双链结构的稳定横向依靠两条链互补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7.核小体的组成:

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被称为核小体,由DNA与5种组蛋白H1,H2A,H2B,H3与H4共同构成。各两分子的H2A,H2B,H3与H4共同构成八聚体的核心组蛋白,DNA双螺旋缠绕在这一核心上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小体的核心颗粒之间再由DNA与组蛋白H1构成的连接区连接起来形成串珠样结构。

8.顺反子(Cistron):由结构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序列亦称为顺反子。

9.单顺反子(monocistron):真核生物的一个结构基因与相应的调控区组成一个完整的基因,即一个表达单位,转录物为一个单顺反子。从一条mRNA只能翻译出一条多肽链。10.多顺反子(polycistron): 原核生物具有操纵子结构,几个结构基因转录在一条mRNA链

上,因而转录物为多顺反子。每个顺反子分别翻译出各自的蛋白质。

11.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 原核生物mRNA往往就是多顺反子的,即每分子mRNA带有几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2)mRNA 5‘端无帽子结构,3‘端无多聚A尾。

(3)mRNA一般没有修饰碱基。

12.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5‘端有帽子结构。即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鸟苷m7GpppN。

(2)3‘端大多数带有多聚腺苷酸尾巴。

(3)分子中可能有修饰碱基,主要有甲基化。

(4)分子中有编码区与非编码区。

14.tRNA的结构特点

(1)tRNA就是单链小分子。

(2)tRNA含有很多稀有碱基。

(3)tRNA的5‘端总就是磷酸化,5’末端核苷酸往往就是pG、

(4)tRNA的3‘端就是CCA-OH序列。就是氨基酸的结合部位。

(5)tRNA的二级结构形状类似于三叶草,含二氢尿嘧啶环(D环)、T环与反密码子环。

(6)tRNA的三级结构就是倒L型。D环与T环在L的拐角上。

15.rRNA

(1)rRNA就是细胞内含量最丰富的RNA,它们与核糖体蛋白共同构成核糖体,后者就是蛋

白质合成的场所。

(2) 核糖体与rRNA一般都用沉降系数S表示大小。原核生物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

由50S与30S两个大小亚基组成,30S小亚基含有16SrRNA与21种蛋白质。50S

大亚基含有23S与5SrRNA以及34种蛋白质。真核生物沉降系数为80S,由大小亚

基组成。40S小亚基含有18SrRNA与30多种蛋白质。60SrRNA含有5S、5、8S与

28SrRNA 以及大约45种蛋白质。

16.核酶(ribozyme):某些RNA分子能催化自身或其她RNA分子进行化学反应,即具有酶样的

催化活性,这类具有催化活力的RNA称为核酶。核酶分为3类:(1) 异体催化的剪切型。

(2)自体催化的剪切型 (3)内含子的自我剪切型。

17.核内不均一RNA(hnRNA):真核生物转录生成的mRNA前体即为hnRNA。这类mRNA前体必须

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才能变成成熟的mRNA。加工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1)5‘端加帽

(2)3’端加尾 (3)内含子的切除与外显子的连接 (4)分子内部的甲基化修饰 (5)核苷酸

序列的编辑作用。

18.miRNA:就是一种单链小分子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就是一组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

列RNA,其特点就就是高度的保守性、时序性与组织特异性。研究表明miRNA可能决定组织与细胞的功能特异性,也可能参与了复杂的基因调控,对组织的发育起重要作用。

19.siRNA:小干扰RNA。就是人工合成的短的双链RNA,它可抑制细胞内特定基因的表达,导致

转录后基因失活。siRNA就是RNAi的重要工具。

20.反义RNA:碱基序列正好与有意义mRNA互补的RNA称为反义RNA。这类RNA也就是单链

RNA,可与mRNA配对形成双链,最终抑制mRNA作为模板进行翻译,这就是反义RNA主要的调控功能。

21.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真核生物基因中的调控序列被称为顺式作用元件,

包括:启动子与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反应元件,Poly(A)加尾信号。

22.增强子(enhancer):就是一段短的DNA序列,其中含有多个作用元件,可以特异性与转录

因子结合,增强基因的转录活性。增强子可以位于基因的任何位置,增强子的功能与其位置与方向无关。

23.基因:就是核酸分子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就是指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

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一个基因不仅仅包括编码蛋白质肽链或RNA的核酸序列,还包括保证转录所必需的调控序列及位于编码区5‘端上游的非编码序列,内含子与位于编码区3’端下游的非编码序列。

24.基因组:泛指一个细胞或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真核生物体中,基因组就是指一套完整

单倍体DNA与线粒体DNA的全部序列,既包括编码序列,也包括非编码序列。

25.病毒基因组包括:单链正股RNA,单链负股RNA,双链RNA,双链DNA与单链正股DNA。

26.SARS冠状病毒属于:单链正股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属于:单链正股RNA病毒。

27.逆转录病毒基因组包括三个结构基因:gag、pol与env。分别编码:核心蛋白、逆转录酶

与膜蛋白。

28.操纵子(operon):就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联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

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与操纵序列)与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的RNA为多顺反子。

29.质粒:就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之外的、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环状双链DNA分子。

30.质粒的不相容性:具有相同复制起始位点与分配区的两种质粒不能共存于一个宿主菌,这

种现象称为质粒的不相容性。

31.转座因子:既可移动的基因成分,就是指能在一个DNA分子内部或两个DNA分子之间移动

的DNA片段。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包括:插入序列、转座子与Mu噬菌体。

32.插入序列: 就是一类较小的没有表型效应的转座因子,由一个转位酶基因及两侧的反向

重复序列组成。

33.转座子:就是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至少带有一个与转座作用无

关的并决定宿主菌遗传性状的基因。

34.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与非编码区互相间隔而又连续镶嵌而成,

去除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35.snRNA:核内小RNA,分子中尿嘧啶含量最丰富。snRNA与核内蛋白质组成小分子核糖核蛋

白体,作为RNA剪接的场所。

36.启动子:能够被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并起始转录的核苷酸序列。典型的启动子包括TATA

盒,CAAT盒与GC盒。

37.反应元件:一些信息分子的受体被细胞外信息分子激活后,能与特异的 DNA序列结合,调

控基因的表达。这些特异的DNA序列实际上也就是顺式元件,由于能介导基因对细胞外的某种信号产生反应,被称为反应元件。

38.基因家族:指核苷酸序列或编码产物的结构具有一定程度同源性的一组基因。

39.端粒DNA重复序列:TTAGGG。微卫星DNA常见重复单位(AC)与(TG)。

40.卫星DNA:就是出现在非编码区的串联重复序列。其特点就是具有固定的重复序列,该重

复单位首尾相连形成重复序列片段,通常存在于间隔DNA与内含子中。卫星DNA可分为大卫星DNA、小卫星DNA与微卫星DNA。

41.端粒: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的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端粒。该结

构就是一段DNA序列与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端粒的功能主要有:保护线性DNA的完整复制,保护染色体末端及决定细胞的寿命等。

42.Alu家族:序列中有限制性内切酶Alu的酶切位点。重复单位就是300bp、属短散在核元

件,为灵长类基因组所特有。

43.假基因:就是指与某些有功能的基因结构相似,但不能表达基因产物的基因。

44.人类基因组的四张图谱: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与转录图。遗传图指基因或DNA标记在

染色体上以遗传距离表示的相对位置。物理图指基因或DNA标记间的实际距离。序列图指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核苷酸序列,也就是最详尽的物理图。转录图指基因图谱。

45.端粒酶:由三部分组成,端粒RNA,端粒酶逆转录酶,端粒酶协同蛋白。端粒酶兼有提供RNA

模版与催化逆转录酶的功能。端粒酶通过一种爬行模型的机制维持染色体的完整。

46、半保留复制: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的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

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与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47、半不连续复制: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就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另

一股链因为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必须等模板链解开至足够长度,然后从5’-3’生成引物并复制子链。延长过程中,又要等待下一段有足够长度的模板再次生成引物而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这就就是复制的半不连续复制。

48、冈崎片段:随从链的复制由于与解链方向相反,必须待母链解开足够长度后才开始生成

引物接着延长。复制中形成的不连续复制片断就就是冈崎片段。

49、滚环复制:就是某些低等生物或染色体外的DNA的复制形式。环状DNA外环打开,伸出

环外作母链复制,内环不打开一边滚动一边复制。最后,一个双链环就滚动复制成两个双链环。

50、 TT二聚体:在紫外线照射下,相邻的两个DNA分子上的嘧啶碱基之间共价结合而成的。

51、着色性干皮病:就是由于DNA损伤修复有缺陷而造成的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有较高的

皮肤癌发病倾向。对该病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切除损伤部位有关的蛋白质,称为XP蛋白。

52、切除修复:DNA损伤修复的一种方式。通过切除损伤部位,剩下的空隙由DNA-pol I催

化dNTP聚合而填补,最后由DNA连接酶结合裂隙。切除损伤在原核生物需Uvr蛋白类,真核生物需XP蛋白类。

53、光修复:生物体内有一种光修复酶,被光激活后能利用光所提供的能量使紫外线照射引

起的嘧啶二聚体分开,恢复原来的非聚合状态,称为光修复。

54、 DNA损伤的修复类型: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与SOS修复。

55、重组修复时,recA蛋白被激活,使得LexA蛋白被水解。

56、突变的分子改变类型:

(1)错配:DNA分子上的碱基配对又称点突变。

(2) 缺失,插入与框移:缺失与插入都可以导致框移突变。框移突变就是指三联体密码的

阅读方式改变,造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其后果就是翻译出的蛋白质可

能完全不同。

(3)重排:DNA分子中较大片断的交换,称为重组或重排。

57、点突变分为:转换与颠换。转换就是指由一种嘧啶变成另一种嘧啶,或一种嘌呤变成另

一种嘌呤。颠换就是指由嘧啶变成嘌呤,或由嘌呤换为嘧啶。

58、突变的意义:

(1)突变就是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

(2)只有基因型改变的突变。

(3)致死性的突变。

(4)突变就是某些疾病的发病基础。

59、 D-环复制:就是线粒体DNA的复制形式。复制时需合成引物。MtDNA为双链,第一个引

物以内环为模板延伸。至第二个复制起始点时,又合成另一个反向引物,以外环为模板进行反向的延伸,最后完成两个双链环状DNA的复制。

60、逆转录酶有三种活性:

(1)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

(2)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

(3)RNA酶H(RNaseH)活性。

61、 RNA复制:就是指某些病毒在宿主细胞中以自身RNA为模板,以宿主细胞中的4种dNTP

为原料,按5’-3’方向催化合成互补的RNA链,此过程称为RNA复制。

62、逆转录:就是指以RNA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中4种dNTP为原料,按5’-3’方向催化

合成与RNA互补的DNA链的过程。

63、逆转录病毒复制过程:

(1)逆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催化dNTP聚合生成DNA互补链,产物就是RNA/DNA杂化双链。

(2)杂化双链中的RNA被逆转录酶中有RNA酶活性的组分如RNaseH水解、

(3) 利用单链DNA为模板,由逆转录病毒催化合成第2条DNA互补链。

64、 Klenow片断具有:DNA聚合酶活性与3’-5’核酸外切酶活性。

65、 DNA-pol I的功能:对复制中的错误进行较读,对复制与修复中出现的空隙进行填补。

66、DNA复制的保真性依赖的机制:

(1)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

(2)聚合酶在复制延长中对碱基的选择功能。

(3)复制出错时有即时的较读功能。

67、引发体:解螺旋酶,DnaC蛋白,引物酶与DNA起始复制区域组成。

68、拓扑异构酶作用:

(1)拓扑酶I 切断DNA双链中的一股,使DNA解链旋转中不致打结,适当时候又把切口封

闭,使DNA变为松弛状态。反应不需ATP。

(2)拓扑酶II 在无ATP时,切断处于正超螺旋的DNA分子双链某一部位,断端通过切口使

超螺旋松弛;在利用ATP功能的情况下,松弛状态的DNA又进入负超螺旋状态,断端在同一酶催化下连接恢复。

69.复制与转录的异同:

相似之处:

(1)都就是酶促的核苷酸聚合反应。

(2)都以DNA为模板。

(3)都需依赖DNA的聚合酶。

(4)聚合过程中都就是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5)都从5‘-3’方向延伸聚核苷酸链。

(6)都遵从碱基配对规律。

区别:

(1)模板。复制:两股链均复制。转录:不对称转录。

(2)原料。复制:dNTP。转录:NTP。

(3)酶。复制:DNA聚合酶。转录:RNA聚合酶。

(4)产物。复制:子代双链DNA(半保留复制)。转录:mRNA, rRNA, tRNA、

(5)碱基配对。复制:A-T,C-G。转录:A-U,G-C,T-A。、

70.真核生物RNA聚合酶转录产物与对鹅膏蕈碱的反应。

(1)RNA-pol I:转录产物:45S-rRNA 对鹅膏蕈碱的反应:耐受。

(2)RNA-pol II:转录产物:hnRNA 对鹅膏蕈碱的反应: 极敏感。

(3)RNA-pol III:转录产物:5S-RNA, tRNA,snRNA、对鹅膏蕈碱的反应:中度敏感。

71、转录: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NTP为原料,在DNA指导的聚合酶作用下,按照碱基

互补原则( A-U,T-A,G-C)合成RNA链的过程。

72、不对称转录:转录时因为(1)DNA分子双链一股链用作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

(2) 模板链并非总就是在同一条链上。故称为不对称转录。

73、原核生物聚合酶组成:由四种亚基组成α2ββ‘σ五聚体的蛋白质。其中α2ββ’亚

基称为核心酶。σ因子辨认起始点。α决定哪些基因被转录。β起催化作用。β’起结合DNA模板(开链)作用。

74.操纵子:转录就是不连续、分区段进行的。每一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称为操纵

子。操纵子包括若干个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调控序列。调控序列中的启动子就是RNA 聚合酶结合模板DNA的部位,也就是控制转录的关键部位。

75.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羽毛状的图形说明:在同一DNA模板上,有多个转录同时在进行。

在RNA链上观察到的小黑点就是多聚核蛋白体。转录与翻译都在高效率的进行。

76.转录空泡:由酶-DNA-RNA形成的转录复合物。

77.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

ρ因子就是由相同亚基组成的六聚体,它就是原核生物转录终止因子。可结合转录产物RNA 3‘端的多聚C特殊序列,还有ATP酶与解螺旋酶活性。ρ因子与转录产物RNA 3‘端的多聚C结合后,ρ因子与RNA聚合酶都发生构象改变,从而使RNA聚合酶停顿,解螺旋酶活性使DNA与RNA杂化双链拆离,转录产物从转录复合物中释放。

78.非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

RNA链延长至终止区时,转录出的碱基序列随即形成茎-环结构。这种二级结构就是阻止转录继续向下游推进的关键。其机制有两方面:一就是茎环结构在RNA分子形成可能改变RNA聚合酶的构象。由于酶构象的改变导致酶-模板结合方式的改变,可使酶不再向下游移动,于就是转录停顿。其二,转录复合物(酶-DNA-RNA)上有局部的RNA/DNA杂化双链。RNA分子与DNA分子都要形成自己的双链,杂化链形成的机会不大,本来不稳定的杂化链更不稳定,转录复合物趋于解体。接着一串寡聚U就是使RNA链从模板脱落的促进因素,因为所有的碱基配对中以U与A的配对最不稳定。

79.TFII的功能:

TFIID:TBP(TATA结合蛋白)结合TATA盒。TAF(TBP辅助因子)辅助TBP-DNA结合。

TFIIA:稳定IID-DNA复合物。

TFIIB:促进RNA-pol II结合及作为其她因子结合的桥梁。

TFIIF: 解螺旋酶

TFIIE:ATPase

TFIIH: 蛋白激酶活性。

80.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IC):就是真核生物转录因子之间先互相辨认结合,然后以复合体的

形式与RNA聚合酶一同结合于转录起始前的DNA区域而成。

81.真核生物mRNA转录终止及加尾修饰

真核生物mRNA转录终止后,紧接着发生加尾修饰。过程如下:在模板链上转录终止点上游约百个或上千个核苷酸处常有一组共同的序列AATAAA。此序列后接着相当多的GT序列。这些序列称为转录终止的修饰点。转录越过修饰点后,mRNA在修饰点被切断,随即加入poly A尾及帽子结构。下游的RNA虽然继续转录,但很快被RNA酶降解。因此有理由相信,帽子结构就是保护RNA免受降解的,因为修饰点以后的转录产物无帽子结构。

82.外显子: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

83.内含子: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84.人类最庞大的一个基因就是:抗肌萎缩蛋白基因。

85.剪接体:就是由snRNP与hnRNA结合,使内含子形成套索并拉近上下游外显子距离的复合

体。剪接体就是mRNA剪接的场所。剪接过程的化学反应称为二次转酯反应。

86.mRNA编辑:通过对mRNA中的加工,使遗传信息在mRNA水平上发生改变。

87.tRNA的转录后加工:

(1)tRNA前体的剪接。先由核酸内切酶进行催化进行剪切反应,再由连接酶将外显子连接

起来。

(2)加上3‘端CCA-OH。

(3)化学修饰。包括:

甲基化反应,使某些嘌呤变成甲基嘌呤。

还原反应,使某些尿嘧啶还原成双氢尿嘧啶(DHU)。

转位反应,尿嘧啶核苷转变为假尿嘧啶核苷(Φ)。

脱氨反应,某些腺苷酸脱氨成为次黄嘌呤核苷酸(I)。

88.rRNA的转录后加工

(1)rRNA前体的剪接。45S-rRNA经剪接后,分出属于小亚基的18S-rRNA,余下的部分再

剪接成5、8S,28S rRNA。rRNA成熟后,就在核仁上装配,与核蛋白体蛋白质一起形

成核蛋白体,输出胞浆。

(2)化学修饰、主要就是甲基化反应。

89、开放阅读框架(ORF):从mRNA 5‘端起始密码子AUG到3’端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

序列,各个三联体密码连续排列编码一个蛋白质多肽链,称为开放阅读框架。90.遗传密码的特点:

(1)连续性。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各个三联体密码连续阅读。

(2)简并性。除甲硫氨酸与色氨酸外,其她氨基酸都有2个或多个密码子为之编码,密码子

中第三位碱基就是可以不同的,这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

(3)通用性。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整套密码,从原核生物到人类都通用。

(4)摆动性。反密码与密码之间不严格遵守常见的碱基配对规律,尤其就是密码子的第三位

碱基对反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即使不严格配对也能辨认配对,这种现象称为摆动

配对。

91.原核生物翻译起始复合物形成:

(1)核蛋白体亚基分离。核蛋白体大小亚基分离。IF-1,IF-3与小亚基结合,促进大小亚

基分离。

(2)mRNA在小亚基定位结合。原核生物mRNA在小亚基定位涉及两种机制。其一,在各种

原核mRNA起始AUG上游约8-13核苷酸部位,存在4-9个核苷酸的一致序列,富

含嘌呤碱基如AGGAGG,称为S-D序列。而原核小亚基16S-rRNA的3‘端有一段富

含嘧啶的段序列如UCCUCC,通过与S-D序列碱基配对使mRNA与小亚基结合。S-D

序列又称核蛋白体结合位点(RBS)。其二,mRNA上紧接S-D序列后的小核苷酸序列

可被核蛋白体小亚基蛋白rpS-1识别结合。

(3)起始氨基酰-tRNA的结合。起始fMet-tRNA i fMet与GTP结合的IF-2一起,识别结合对

应小亚基P位的mRNA起始密码AUG,起始时A位被IF-1占据,不与任何氨基酰-

tRNA结合。

(4)核蛋白体大亚基结合。上述结合mRNA、fMet-tRNA i fMet的小亚基再与核蛋白体大亚基

结合,同时IF-2结合的GTP水解释能,促使3种IF释放,形成由完整核蛋白体、

mRNA、起始氨基酰-tRNA组成的翻译起始复合物。此时,结合起始密码AUG的

fMet-tRNA i fMet占据P位,而A位空留,对应mRNA上AUG后的下一组三联体密码,准

备相应氨基酰-tRNA的进入。

92.肽链的延长。

(1)进位。核糖体A位上mRNA密码子所规定的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A位上称为进位。

这一过程需延长因子EF-T的参与。延长因子有三种:

1.EF-Tu、功能:协助氨基酰-tRNA进入核糖体。与氨基酰-tRNA以及GTP结合形

成EF-Tu-GTP-氨基酰-tRNA,将氨基酰-tRNA转运到核糖体的A位。

2.EF-Ts、功能:促进EF-Tu-GTP的再生。EF-Tu-GTP在参加一轮核糖体循环后转

变为EF-Tu-GDP,EF-Ts使EF-Tu-GDP再转变成EF-Tu-GTP,后者可被再利用。

3.EF-G、功能:促进肽酰-tRNA移位。促进mRNA-肽酰-tRNA由A位移到P位,促进

tRNA的释放。

(2) 成肽。在转肽酶的催化下,P位上的肽酰基与A位上的氨基酰基成肽,成肽反应在A

位进行,卸载的tRNA仍在P位。

(3)转位。在转位酶的催化下,新生肽链-tRNA连同mRNA从A位移到P位,而卸载的tRNA

移入E位。A位空留并对应下一组三联体密码。

93.终止因子:又称释放因子(RF)。其功能就是识别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终止肽链的合成并

释放出肽链。原核生物中释放因子就是RF-1,RF-2,RF-3、 RF-1识别密码子UAA

及UAG,RF-2能识别UAA及UGA。RF-3结合GTP,并能促进RF-1,RF-2与核糖体结

合。

94.原核肽链终止过程:肽链延长到mRNA终止密码在核蛋白体A位出现,终止密码子不能被任

何氨基酰-tRNA识别进位。RF-1,RF-2进入A位,识别结合终止密码。RF-1或RF-2

任一释放因子结合终止密码后都可触发核蛋白体构象改变,诱导转肽酶转变为酯

酶活性。使新生肽链与结合在P位的tRNA间酯键水解,将合成的肽链释出。再促

使mRNA、卸载tRNA及RF从核蛋白体脱离。RF-3有GTP酶活性,能介导RF-1,RF-2

与核蛋白体的相互作用。

95.分子伴侣:分子伴侣就是细胞中的一类保守蛋白质,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

能域与整体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细胞中至少有两类分子伴侣家族:热休克蛋白与伴

侣素。

96.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

(1)新生肽链的折叠。

(2)一级结构的修饰。包括:肽链N端的修饰,个别氨基酸的修饰,多肽链的水解修饰。

(3)空间结构的修饰。包括:亚基聚合,辅基连接,疏水脂链的共价连接。

97.起始因子:

(1) IF-1、能促进IF-2、IF-3的活化。

(2) IF-2、促进fMet-tRNA i fMet与30S小亚基结合的作用,并具有GTP酶活性。

(3) IF-3、功能就是使30S亚基从不具活性的核糖体释放,辅助mRNA与小亚基结合,并阻

止大小亚基重新聚合。

98.信号假说机制:

这一假说认为,分泌性蛋白初级产物的N-端有信号肽结构。在分泌性蛋白合成中,信号肽一出现,就被信号肽识别粒子与其受体对接蛋白结合,促使膜通道开放,信号肽带动合成中的蛋白质沿通道穿过膜,信号肽在沿通道折回膜内时,被位于膜外侧的信号肽酶切断,使成熟的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99.抗生素类作用位点:

四环素类:作用于核蛋白体小亚基,抑制氨基酰-tRNA与小亚基结合。

链霉素、卡那霉素:作用与核蛋白体小亚基,改变构象引起读码错误。

氯霉素:作用与核蛋白体大亚基。抑制转肽酶,阻断延长。

红霉素:作用与核蛋白体大亚基。抑制转肽酶,妨碍转位。

放线菌酮:作用与真核核蛋白体大亚基。抑制转肽酶,阻断延长。

嘌呤霉素:作用与真核、原核核蛋白体。属氨基酰-tRNA类似物,进位后引起未成熟肽链脱落。

100.白喉毒素作用机制:

可使真核生物延长因子eEF-2发生ADP糖基化而失活。

干扰素作用机理:

(1)诱导特异蛋白激酶活化,该活化的激酶使真核主要的起始因子eIF2磷酸化失活,从

而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2)干扰素与双链RNA共同活化2’-5’A合成酶,2’-5’A可活化核酸内切酶RNaseL,

后者使病毒mRNA降解,阻断病毒蛋白质合成。

101、管家基因:有些基因产物对生命全过程都就是必不可少的。这类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通常称为管家基因。管家基因的表达水平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小,而就是在个体各个生长阶段的大多数、或几乎全部组织中持续表达,或变化很小。这类基因表达称为基本(或组成性)基因表达。

102.诱导:可诱导基因在一定环境中表达增强的过程称为诱导。

阻遏:可阻遏基因表达产物水平降低的过程称为阻遏。

103.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物学意义:

(1)适应环境、维持生长与增殖。

(2)维持个体发育与分化。

104.原核生物转录的影响因素:

(1)启动子。启动子决定转录的效率与方向。

(2)σ因子。

(3)阻遏蛋白具有负调控作用。

(4)正调控蛋白促进基因的转录。

(5)倒位蛋白通过DNA重组倒位而调节基因表达。倒位蛋白就是一种位点特异性的重组

酶。

(6)RNA聚合酶抑制物可与RNA结合并抑制转录。

(7)衰减子。

105.衰减子(attenuator):细菌中mRNA转录与翻译就是偶联在一起的。这一特点使细菌中的一些操纵子的特殊序列可以在转录过程中控制转录水平。这些特殊序列称为衰减子。106.乳糖操纵子

(1)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含有Z、Y、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透酶与乙酰基转移酶。此外,含有一个操纵基因O,一个启动序列P,一个CAP结合位点与一个基因I。I基因编码一种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O结合。启动序列P、操纵序列O与CAP结合位点组成乳糖操纵子的调控区。

(2)阻遏蛋白的负性调控作用:

1.当有乳糖存在时,乳糖通过β-半乳糖苷酶变为半乳糖,再经透酶进入细胞内。

真正的诱导剂就是半乳糖而不就是乳糖。乳糖可与阻遏蛋白结合,导致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O解离,启动基因转录。

2.当没有乳糖存在时,没有诱导剂与阻遏蛋白结合,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O结合,

发挥负性调控作用,基因不转录。

(3)CAP的正性调控作用:

1.当没有葡萄糖及cAMP浓度较高时,cAMP与CAP结合紧密,此时CAP结合在CAP

结合位点,刺激RNA转录活性。

2.当有葡萄糖存在及cAMP浓度较低时,cAMP与CAP结合受阻,因此lac操纵子表

达下降。

(4)协调调节:

1.当葡萄糖存在,乳糖存在时:尽管乳糖作为诱导剂与阻遏蛋白结合,使阻遏蛋白

与操纵序列O解离。但由于cAMP浓度较低,cAMP与CAP结合受阻,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2.当葡萄糖存在,乳糖不存在时:此时无诱导剂存在,阻遏蛋白与DNA结合。而且由

于葡萄糖的存在,CAP也不能发挥正性调控作用,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3.当葡萄糖与乳糖都不存在时:CAP可以发挥正性调控作用,但由于没有诱导剂,阻

遏蛋白的负调控作用使基因仍处于关闭状态。

4.当葡萄糖不存在,乳糖存在时:此时CAP可以发挥正性调控作用,阻遏蛋白由于诱

导剂的存在而失去复调控作用,基因被打开,启动转录。

107.色氨酸操纵子调控机制:

(1)当细胞内色氨酸增多时,结构基因转录受到抑制。衰减子转录物有4段特殊序

列。片段1与2,2与3,3与4能配对形成发夹结构,形成发夹能力的强弱依次为片段1/2>片段2/3>片段3/4。片段3/4所形成的发夹结构之后紧接着寡尿嘧啶,就是不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信号。

(2)当细胞内有色氨酸存在时,形成色氨酰-tRNA,核糖体编译可通过片段1并通过

片段2,核糖体在到达片段3之前就从mRNA脱落。在这种情况下,片段1/2与片段2/3都不能形成发夹结构,只有片段3/4形成发夹结构,即形成转录终止信号,从而导致RNA 聚合酶作用停止。

(3)当细胞内没有色氨酸存在时,色氨酰-tRNA缺乏,核糖体停留在两个相邻的色氨

酸密码子的位置上,片段1/2不能形成发夹结构,片段2/3之间形成形成发夹结构,则片段3/4之间就不能形成转录终止信号,后面的基因得以转录。

108.SD序列:mRNA起始密码子前的一段富含嘌呤核苷酸的核糖体结合位点。

109.原核翻译水平的调控:

(1)SD序列就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

(2)mRNA的稳定性就是调控翻译的方式之一。

(3)翻译产物也可以对相应mRNA的翻译进行调控。

(4)小分子RNA可以抑制特定mRNA的翻译。

110.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在DNA水平的调控主要通过下列几种方式:

(1)染色质丢失。

(2)基因扩增。

(3)基因重排。

(4)DNA甲基化。

(5)染色质结构可影响基因表达。

111.反式作用因子:真核细胞内有大量的序列特异的DNA结合蛋白,其中一些蛋白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基因开放或关闭,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112.转录起始复合物形成的步骤:

(1)TFIID结合TATA盒。

(2)RNA-pol识别并结合TFIID-DNA复合物。

(3)其她转录因子与RNA-pol结合,转录起始部位的DNA解链,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113.反式作用因子的特点:

(1)一般具有三个功能结构域:DNA结构域、转录活性域与结合其她蛋白的结合域。

(2)能识别并结合基因调控区中的顺式作用元件。

(3)对基因表达有正性与负性调控作用,即激活与阻遏基因的表达。

114.锌指结构:就是指在结合DNA结构域中含有较多的半胱氨酸(Cys)与组氨酸(His)的区域,借肽链的弯曲使2个Cys 与2个His或4个Cys与一个锌离子络合成的指状结构。115.同源结构域:许多反式作用因子结合DNA的结构域中有一段相同的保守序列。就是由6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的螺旋-回折-螺旋结构的区域,称为同源结构域。

116.亮氨酸拉链:有些反式作用因子结合DNA结构域中有一段约30个氨基酸组成的核心序列,每隔6个氨基酸有规律的出现1个亮氨酸残基,能形成两性α-螺旋。在螺旋的一侧就是排列成行的亮氨酸,具有疏水性,称为亮氨酸拉链区。两个亮氨酸拉链区的单体以疏水作用形成亮氨酸拉链。

117.反式作用因子DNA结合域的结构模式:

(1)锌指结构。

(2)同源结构域。

(3)亮氨酸拉链。

(4)螺旋-环-螺旋结构。

(5)碱性α-螺旋。

118.转录活化结构域结构模型:

(1)酸性α-螺旋结构域

(2)富含谷氨酰胺结构域

(3)富含脯氨酸结构域。

119.mRNA的选择性剪接方式

(1)外显子选择方式可保留或部分保留外显子。

(2)内含子选择方式可删除或部分删除内含子。

(3)互斥外显子就是指两个外显子不能同时被保留。

(4)内部剪切位点造成内含子或外显子的部分序列被切除或保留。

120.翻译起始的调控

(1)阻遏蛋白的调控作用。

(2)翻译起始因子的功能调控。

(3)5‘AUG对翻译的调控作用。

(4)mRNA非编码区长度对翻译的影响。

121.翻译后水平的调控

(1)新生肽链的水解。

(2)肽链中氨基酸的共价修饰。

(3)通过信号肽分拣、运输、定位。

122、同源重组:就是指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重组,它通过链的断裂与再连接,在两个DNA分子同源序列之间进行单链或双链片段的交换。又称基本重组。

123.Holliday模型:

(1)两个同源染色体DNA排列整齐

(2)一个DNA的一条链断裂,并与另一个DNA对应的链连接,形成Holliday中间体。

(3)通过分支移动产生异源双链DNA。

(4) Holliday中间体切开并修复,形成两个双链重组DNA。即片段重组体与拼接重组体。124.细菌的基因转移:细菌中,可以通过接合、转化、转导与细胞融合四种方式,在不同DNA 分子间发生共价连接,即基因转移。

125.接合作用:当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可以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导另一个细胞(细菌),这种类型的DNA转移称为接合作用。

126.转化作用: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的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这就就是转化作用。

127.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供体)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细胞(受体)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即为转导作用。自然界常见的例子就就是噬菌体感染宿主时伴随发生的基因转移。当噬菌体感染宿主时会有两种结局,一就是溶菌生长途径,二就是溶源菌生长途径。

128.特异位点重组:由整合酶催化,在两个DNA序列的特异位点之间发生的整合称为位点特异的重组。

129.重组DNA常用的工具酶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特异序列,切割DNA。

2.DNA连接酶

3.DNA聚合酶I。具有完整的5’-3’聚合,3’-5’外切活性,以及5’-3’外切活性。

用枯草杆菌蛋白酶可将DNA聚合酶I裂解成两个片段,大片段称为Klenow片段。具有5’-3’聚合,3’-5’外切活性,无5’-3’外切活性。

Klenow片段用途:

(1)在cDNA克隆中,第二股链的合成。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主要知识点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复习重点 第一讲绪论 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分子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主要遗传物质-基因或DNA的结构及其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的科学。 基因工程是一项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体细胞中,并使之无性繁殖和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 2、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简史,特别是里程碑事件,要求掌握其必要的理由 上个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提出了的DNA双螺旋模型; 60年代,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了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70年代,Berg首先发现了DNA连接酶,并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分子; 80年代,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 90年代,开展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分子生物学进入“基因组时代”; 目前,分子生物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或“蛋白质组时代”。 3、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专业地位与作用:从专业基础课角度阐述对专业课程的支 撑作用 第二讲核酸概述 1、核酸的化学组成(图画说明) 2、核酸的种类与特点:DNA和RNA的区别 (1)DNA含的糖分子是脱氧核糖,RNA含的是核糖; (2)DNA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RNA含有的碱基前3个与DNA完全相同,只有最后一个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所代替; (3)DNA通常是双链,而RNA主要为单链;

(4)DNA的分子链一般较长,而RNA分子链较短。 3、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间接: (1)一种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年龄大小,功能如何,它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生殖细胞精子的DNA含量则刚好是体细胞的一半。多倍体生物细胞的DNA含量是按其染色体倍数性的增加而递增的,但细胞核里的蛋白质并没有相似的分布规律。 (2)DNA在代谢上较稳定。 (3)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的,而某些生物的染色体上则没有蛋白质。(4)DNA通常只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上,但某些能自体复制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有其自己的DNA。 (5)在各类生物中能引起DNA结构改变的化学物质都可引起基因突变。 直接:肺炎链球菌试验、噬菌体侵染实验 4、DNA的变性与复性:两者的含义与特点及应用 变性:它是指当双螺旋DNA加热至生理温度以上(接近100oC)时,它就失去生理活性。这时DNA双股链间的氢键断裂,最后双股链完全分开并成为无规则线团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DNA从双链变成单链的过程。增色效应:它是指在DNA的变性过程中,它在260 nm的吸收值先是缓慢上升,到达某一温度后即骤然上升的效应。 复性:它是指热变性的DNA如缓慢冷却,已分开的互补链又可能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的过程。复性的速度与DNA的浓度有关,因为两互补序列间的配对决定于它们碰撞频率。DNA复性的应用-分子杂交:由DNA复性研究发展成的一种实验技术是分子杂交技术。杂交可发生在DNA和DNA或DNA与RNA间。 5、Tm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Tm的含义:是指吸收值增加的中点。 影响因素: 1)DNA序列中G + C的含量或比例含量越高,Tm值也越大(决定性因素);2)溶液的离子强度 3)核酸分子的长度有关: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 2)化边为角: a : b: c sin A : sin B : sin C ? 7 a si nA b sin B a sin A b sin B ' c sin C J c sin C ' 3 )化边为角: a 2Rsin A, b 2Rsin B, c 2Rsin C 4 )化角为边: sin A sin B a ; sin B J b sin C b sin A a c' sin C c ' a b 5 )化角为边:si nA , si nB , si nC 2R 2R 3.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下列两类三角形的问题: ① 已知两个角及任意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例:已知角B,C,a , 解法:由 A+B+C=180,求角A,由正弦定理a 竺A, 竺B b sin B c sin C b 与c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 的对角,求其他两个角及另一边。 例:已知边a,b,A, 解法:由正弦定理旦 血 求出角B,由A+B+C=180求出角C,再使用正 b sin B 弦定理a 泄求出c 边 c sin C 4. △ ABC 中,已知锐角A ,边b ,贝U ① a bsin A 时,B 无解; ② a bsinA 或a b 时,B 有一个解; ③ bsinA a b 时,B 有两个解。 如:①已知A 60 ,a 2,b 2 3,求B (有一个解) ②已知A 60 ,b 2,a 2.3,求B (有两个解) 注意:由正弦定理求角时,注意解的个数 .三角形面积 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并且都等于外 接圆的直径, 即 a b c sin A sin B sinC 2.变形:1) a b c a sin sin si sin 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b c sin sinC c 2R 沁;求出 sin C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 bsin A

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2020年10月整理).pdf

结合着下载的资料复习吧~~~~ 绪论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分离定律、独立分配规律 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出DNA Morgan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规律 Avery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提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McClintock首次提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概念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 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 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 Jacob和Monod提出了著名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Arber首次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 Temin和Baltimore发现在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逆转录酶 哪几种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very等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Hershey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第一节染色体 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一)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 (1)组蛋白:H1、H2A、H2B、H3、H4 功能:①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

②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 (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 二、染色质 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着色浅) 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染色质 异染色质(着色深) 结构性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三、核小体 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 子H1组成。八聚体在中央,DNA分子盘绕在外,由此形成核心颗粒。,H1结合在核心颗粒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如搭扣将绕在八聚体外DNA链固定,核心颗粒之间的连接部分为连接DNA。 核小体的定位对转录有促进作用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染色体与DNA 1.原核生物的DNA的主要特征: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只有少数的基因是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的;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2.真核生物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征:分子结构稳定;能够自我复制,使亲代之间保持连续性;能够知道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活动过程;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染色体上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与DNA组成核小体。其中组蛋白又分为:H1、H2、H2B、H3及H4。 4.组蛋白的特性:①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不同种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是十分相似的②无组织特异性③肽链上的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④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华及ADP核糖基化(修饰作用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和组蛋白的特定位点上)⑤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5.非组蛋白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收缩蛋白、骨架蛋白、核孔复合蛋白以及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基蛋白等。 ①HMG蛋白:其特点在于能与DNA结合,也能与H1作用,但都容易用低盐溶液抽提,说明他们与DNA的结合并不牢靠。 ②DNA结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蛋白质,约占非组蛋白的20%,可能是一些与DNA的复制或者转录相关的酶或调节物质。 ③A24非组蛋白:其有两个N端,呈酸性,含有较多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总含量大约是H2A的1%,位于核小体内。 6.C值(C value):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反常现象: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而在两栖类中C值的变化也很大,可相差100倍。 7.真核细胞的DNA序列大概可分为三类(根据对DNA的动力学): ①不重复序列:这些序列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它占DNA总量的40%—80%。注:单拷贝基因通过基因扩增仍可合成大量蛋白质。 ②中度重复序列:序列的重复次数为10-10000,约占总DNA的10%—40%。 ③高度重复序列(卫星序列):只在真核生物中发现,这类DNA是高度浓缩的,是异染色质的组成部分。 8.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总结:①基因组庞大,一般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②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③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该特点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④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⑤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⑥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⑦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⑧具有端粒结构。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基因组DNA末端的一段特殊结构,它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

(完整版)解三角形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基础强化(8)——解三角形 1、①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②. 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B>C 则6090,060A C ?≤

分子生物学问题汇总

Section A 细胞与大分子 简述复杂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Section C 核酸的性质 1.DNA的超螺旋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A 发生在闭环双链DNA分子上 B DNA双链轴线高卷曲,与简单的环状相比,连接数发生变化 C 当DNA扭曲方向与双螺旋方向相同时,DNA变得紧绷,为正超螺旋,反之变得松弛为负超螺旋。自然界几乎所有DNA分子超螺旋都为负的,因为能量最低。 2.简述核酸的性质。 A 核酸的稳定性:由于核酸中碱基对的疏水效应以及电荷偶极作用而趋于稳定 B 酸效应:在强酸和高温条件下,核酸完全水解,而在稀酸条件下,DNA的核苷键被选择性地断裂生成脱嘌呤核酸 C 碱效应:当PH超出生理范围时(7-8),碱基的互变异构态发生变化 D 化学变性:一些化学物质如尿素,甲酰胺能破坏DNA和RNA二级结构中的 而使核酸变性。 E 粘性:DNA的粘性是由其形态决定的,DNA分子细长,称为高轴比,可被机械力和超声波剪切而粘性下降。 F 浮力密度:1.7g/cm^3,因此可利用高浓度分子质量的盐溶液进行纯化和分析 G 紫外线吸收:核酸中的芳香族碱基在269nm 处有最大光吸收 H 减色性,热变性,复性。 思考题:提取细菌的质粒依据是核酸的哪些性质? 质粒是抗性基因,,在基因组或者质粒DNA中用碱提取法。 Sectio C 课前提问 1.在1.5mL的离心管中有500μL,取出10 μL稀释至1000 μL后进行检测,测得A260=0.15。 问(1):试管中的DNA浓度是多少? 问(2):如果测得A280=0.078, .A260/A280=?说明什么问题? (1)稀释前的浓度:0.15/20=0.0075 稀释后的浓度:0.0075/100=0.75ug/ml (2)0.15/0.078=1.92〉1.8,说明DNA中混有RNA样品。 2.解释以下两幅图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 宛 本人自己总结,大家随便一看。 基因与基因组 基因(gene ):储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 RNA 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须的全部 核苷酸序列所构成的遗传单位。 1.顺式作用元件有:启动子和上游启动子元件,反应元件,增强子,沉默子,Poly 加尾信号 启动子:有方向性,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 盒,B 地贫,与 RNA 聚合酶特异结合及启 动转录 上游启动子元件:TATA 盒上游,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调控基因转录效率。CAAT 盒,GC 盒,CACA 盒—B 地贫 反应元件:与激活的信息分子受体结合,调控基因表达 增强子: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基因表达正调控,无方向性 沉默子: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基因表达负调控 Poly 加尾信号:结构基因末端 AATAAA 及下游富含 GT 或 T 区,多聚腺苷酸化特异因子, 在 3 末端加 200 个 A B 地贫 1.除逆转录病毒外,通常为单倍体基因组。 逆转录病毒:单股正链二倍体 RNA ,三个结构基因,gag ,pol ,env ,5 端甲基化帽,3 端 poly 加尾。 HIV 免疫缺陷病毒,白血病病毒,肉瘤病毒 感染细菌的病毒基因组与细菌相似,基因连续,感染真核细胞的病毒基因组与真核细胞相似, 有内含子,基因不连续。 3.基因组连续:冠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 4.编码区占大部分 原核生物基因组 1.由一条环状双链 DNA 分子组成,通常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2.结构基因大多组成操纵子,形成多顺反子(mRNA ) 3.非编码区主要是调控序列。(转录终止区可有强终止子有反向重复序列,形成茎环结构) 4.存在可移动的 DNA 序列(转座因子:能够在一个 DNA 内或两个 DNA 间移动的 DNA 片 段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可转座的噬菌体,转座作用的机制:复制性转座,简单转 座,共整合体,插入突变) 5.编码区大于非编码区 真核生物基因组 1.有同源性的功能相关基因构成基因家族 核酸序列相同,核酸序列高度同源,编码产物的功能或功能区相同,假基因 2.真核基因为断裂基因,编码为单顺反子。 3.有单一序列(低度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反向重复序列—发卡结构, 卫星 DNA :大卫星 DNA ,高度多态性:小卫星 DNA ,微卫星 DNA ) 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 成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 RNA 或蛋白质的全过程。包括 rRNA 和 tRNA 的 转录过程。 基因表达特点:时间特异性,空间特异性 按对刺激的反应性分类:基本表达(管家基因),诱导和阻遏表达。协同表达 基因表达调控:机体各种细胞中含有的相同遗传信息(相同的结构基因),根据机体的不同发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o .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一、绪论 两个经典实验 1、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实验:先将光滑型致病菌(S型)烧煮杀活性以后、以及活的粗糙型细菌(R型)分别侵染小鼠发现这些细菌自然丧失了治病能力;当他们将经烧煮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再感染小鼠时,实验小鼠每次都死亡。解剖死鼠,发现有大量活的S型细菌。实验表明,死细菌DNA 进行了可遗传的转化,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2、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当细菌培养基中分别带有35S或32P标记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子代噬菌体就相应含有35S标记的蛋白质或32P标记的核酸。分别用这些噬菌体感染没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菌,经过1~2个噬菌体DNA 复制周期后进行检测,子代噬菌体中几乎不含带35S标记的蛋白质,但含30%以上的32P 标记。说明在噬菌体传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分子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二、染色体与DNA 嘌呤嘧啶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染色体 性质: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命过程;4、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组蛋白一般特性:1、进化上极端保守,特别是H3、H4;2、无组织特异性;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4、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非组蛋白:HMG蛋白;DNA结合蛋白;A24非组蛋白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蛋白质所隔开。人们把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称为C值,在真核生物中C 值一般是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生物的C 值一般大于低等动物,但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真核细胞DNA序列可被分为3类:不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真核生物基因组庞大,一般都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的重复序列;3、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之;5、真核基因组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整理知识讲解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整 理

一、名词解释: 1. 基因: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基本单位,是负载特定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编码具有生物功能的产物包括RNA和多肽链。 2. 基因表达:即基因负载遗传信息转变生成具有生物学功能产物的过程,包括基因的激活、转录、翻译以及相关的加工修饰等多个步骤或过程。 3.管家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组织细胞中和所有时间段都持续表达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变化很小且较少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如GAPDH、β-肌动蛋白基因。 4. 启动子:是指位于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能够与RNA聚合酶和其他转录因子结合并进而调节其下游目的基因转录起始和转录效率的一段DNA片段。 5.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协调控制单位,包括有结构基因、启动序列、操纵序列等。如: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等。 6.反式作用因子:指由其他基因表达产生的、能与顺式作用元件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参与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因子(转录因子)。 7.顺式作用元件:即位于基因附近或内部的能够调节基因自身表达的特定DNA 序列。是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与转录因子的结合而实现对真核基因转录的精确调控。 8. Ct值:即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是指在PCR扩增过程中,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荧光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它与PCR扩增的起始模板量存在线性对数关系,由此可以对扩增样品中的目的基因的模板量进行准确的绝对和(或)相对定量。)

9.核酸分子杂交:是指核酸分子在变性后再复性的过程中,来源不同但互不配对的核酸单链(包括DNA和DNA,DNA和RNA,RNA和RNA)相互结合形成杂合双链的特性或现象,依据此特性建立的一种对目的核酸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则称为分子杂交技术。 10. 印迹或转印:是指将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并固定至尼龙膜等支持载体上的一种方法,该技术类似于用吸墨纸吸收纸张上的墨迹。 11. 探针:是一种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标记核酸单链,通常是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 12.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或DNA微阵列,是基于核酸分子杂交原理建立的一种对DNA进行高通量、大规模、并进行分析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大量寡核苷酸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待测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弱进而对待测样品中的核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3. 基因文库:是指通过克隆方法保存在适当宿主中的一群混合的DNA分子,所有这些分子中的插入片段的总和,可代表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组序列或全部的mRNA序列,因此基因文库实际上是包含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组织样本的全部DNA序列的克隆群体。基因文库包括两类: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 14. 克隆:是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15. 载体:为携带的目的基因,实现其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 16.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DNA的特意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高中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③若2 2 2 a b c +<,则90C >. 11、三角形的四心: 垂心——三角形的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的相交于一点(重心到顶点距离与到对边距离之比为2:1)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外心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内心到三边距离相等) 12 、请同学们自己复习巩固三角函数中 诱导公式及辅助角公式(和差角、倍角等) 。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Tm(熔链温度):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 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1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复制型转座:整个转座子被复制,所移动和转位的仅为原转座子的拷贝。 非复制型转座: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 第三章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 1、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分子生物学 1.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DNA的二级结构:指两条DNA单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三股螺旋结构以及四股螺旋结构。3.DNA的三级结构:双链DNA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的超螺旋结构。 4.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级结构中,有一些碱基可以通过加上一个甲基而被修饰,称为DNA的甲基化。甲基化修饰在原核生物DNA中多为对一些酶切位点的修饰,其作用是对自身DNA产生保护作用。真核生物中的DNA甲基化则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有重要作用。真核生物DNA中,几乎所有的甲基化都发生于二核苷酸序列5’-CG-3’的C上,即5’-mCG-3’. 5.CG岛:基因组DNA中大部分CG二核苷酸是高度甲基化的,但有些成簇的、稳定的非甲基化的CG小片段,称为CG岛,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中。“CG”岛特点是G+C含量高以及大部分CG二核苷酸缺乏甲基化。 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螺距为3.4nm. DNA 双链说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 nm。每个碱基旋转角度为36度。DNA双螺旋分子表面 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目前认为这些沟状结构与蛋白质和DNA间的识别有关。(3)疏水力和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DNA双链结构的稳定横向依靠两条链互补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7.核小体的组成: 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被称为核小体,由DNA和5种组蛋白H1,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各两分子的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八聚体的核心组蛋白,DNA双螺旋缠绕在这一核心上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小体的核心颗粒之间再由DNA和组蛋白H1构成的连接区连接起来形成串珠样结构。 8.顺反子(Cistron):由结构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序列亦称为顺反子。 9.单顺反子(monocistron):真核生物的一个结构基因与相应的调控区组成一个完整的基因,即一个表达单位,转录物为一个单顺反子。从一条mRNA只能翻译出一条多肽链。10.多顺反子(polycistron): 原核生物具有操纵子结构,几个结构基因转录在一条mRNA 链上,因而转录物为多顺反子。每个顺反子分别翻译出各自的蛋白质。 11.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 原核生物mRNA往往是多顺反子的,即每分子mRNA带有几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2)mRNA 5‘端无帽子结构,3‘端无多聚A尾。 (3)mRNA一般没有修饰碱基。 12.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5‘端有帽子结构。即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鸟苷m7GpppN。 (2)3‘端大多数带有多聚腺苷酸尾巴。 (3)分子中可能有修饰碱基,主要有甲基化。 (4)分子中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14.tRNA的结构特点 (1)tRNA是单链小分子。 (2)tRNA含有很多稀有碱基。 (3)tRNA的5‘端总是磷酸化,5’末端核苷酸往往是pG. (4)tRNA的3‘端是CCA-OH序列。是氨基酸的结合部位。 (5)tRNA的二级结构形状类似于三叶草,含二氢尿嘧啶环(D环)、T环和反密码子环。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并且都等于外 接圆的直径,即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变形: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2)化边为角: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 ;sin sin C A c a = 3)化边为角:C R c B 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 4)化角为边: ;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sin sin c a C A = 5)化角为边: R c C R b B R a A 2sin ,2sin ,2sin === 3.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下列两类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个角及任意—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例:已知角B,C,a , 解法:由A+B+C=180o ,求角A,由正弦定理;s in s 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 ;sin sin C A c a =求出b 与c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边的对角,求其他两个角及另一边。 例:已知边a,b,A, 解法:由正弦定理B A b a sin sin =求出角B,由A+B+C=180o 求出角C ,再使用正弦定理C A c a sin sin =求出c 边 4.△ABC 中,已知锐角A ,边b ,则 ①A b a sin <时,B 无解; ②A b a sin =或b a ≥时,B 有一个解; ③b a A b <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 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 Tm(熔链温度): 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 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 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 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1 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 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

分子生物学总结知识点

绪论 ?办公室:生物新馆327 ?Tel:81612 ?E-mail:yyxiamen@https://www.360docs.net/doc/5b4783568.html, ?Office Hour: ?周二2:00-4:00 ?生物学(Biology) –研究和生命相关的所有面向 –生命科学的核心部分 ?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 –还包括生物学相关领域 –i.e. ?生物医学 ?生物制药 生物伦理等 现代生物学的几大主题 ?生命的逐级组成 ?遗传信息的表达和传递 ?能量和物质的转移和转化 ?生物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生态环境:生物间&生物和环境 –分子角度:生物体内部 ?生物演化 新技术的发明 ?X-射线晶体学 ?电泳 ?超速离心 ?电子显微镜 课程大纲 ?绪论(1) ?理论(2-10) –遗传学(2) –生物化学I(3) –生物化学II (4) –DNA和RNA结构(5)

–DNA的复制(6) –DNA的修复和重组(7) –转录(8) –翻译(9) –基因表达调控(10) ?实践(11-16) –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模式生物,基因重组)(11)–载体,转化和筛选(12) –印记杂交,PCR和测序(13) –DNA和蛋白质技术(14) –在原核生物中操纵基因表达(15) ?期末成绩60% ?期中测评16% ?作业24%(2次作业) ?课堂表现extra credit 假说的特点 –可验证的 –可证伪性 实验 (1)实验设计特点?

必须能够证实假说或驳斥假说 ?实验的结果必须要客观和可测量 ?实验必须能被其他科学家所重复 (2)变量 (3)–实验中可变化的因素 Types: –因变量 –自变量 –受控变量实验中保持不变的因素 (3)对照实验 ?在实验中设置比较实验对象的方法 ?目的: –与进行实验的对象比较 –减少实验中不确定的变数带来的影响 对照实验中经常考虑: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使得病症得到舒缓的现象)双盲实验 (4)消除实验中的假象和样品中的随机误差 措施: –设计多次重复实验 –被测样品数量足够大 (5)模式生物 ?受到广泛研究,对其生物现象有深刻了解的物种 伪科学: 1.没有对照的证据 2.相互矛盾的例子 3.商业利益驱使

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三角函数及解三角形知识点 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设α是任意一个角,P (,)x y 是α的终边上的任意 一点(异于原点),它与原点的距离是0r =>,那么 sin ,cos y x r r αα= =,()tan ,0y x x α=≠ 三角函数值只与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终边上点P 的位置无关。 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 + - + - + - - - + + - sin α cos α tan α 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22221 sin cos 1,1tan cos αααα +=+= (2)商数关系:sin tan cos α αα = (用于切化弦) ※平方关系一般为隐含条件,直接运用。注意“1”的代换 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把角写成 απ ±2 k 形式,利用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Ⅰ)??? ??=+=+=+x x k x x k x x k tan )2tan(cos )2cos(sin )2sin(πππ Ⅱ)?????-=-=--=-x x x x x x tan )tan(cos )cos(sin )sin( Ⅲ) ?? ???=+-=+-=+x x x x x x tan )tan(cos )cos(sin )sin(πππ Ⅳ)?????-=--=-=-x x x x x x tan )tan(cos )cos(sin )sin(πππ Ⅴ)???????=-=-ααπααπsin )2cos(cos )2sin( Ⅵ)??? ????-=+=+α απααπsin )2cos(cos )2s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