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遥控器的发展史及其分类介绍

无线遥控器的发展史及其分类介绍
无线遥控器的发展史及其分类介绍

无线遥控器的发展史及其分类介绍

摘要:

无线遥控器从1898年被开发出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线遥控器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波长为0.76~1.5μm之间的近红外线来传送控制信号的红外线遥控(IR Remote Control);另一种是利用无线电信号对远方的各种机构进行控制的无线遥控(RF Remote Control)。

关键词:发展分类红外遥控无线遥控发射接收

“无线遥控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用来远程控制机器的装置。现代的遥控器,主要是由集成电路板和用来生产不同讯息的按钮所组成。无线遥控技术原理就是发射机把控制的电信号线编码,然后转换成无线电波发送出去。接收机对载有信息的无线电波接收,放大,解码,得到原先的控制电信号,这个电信号再进行功率放大,用来驱动相关的电气元件,实现无线的遥控。

最早的遥控器之一,是一个叫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的发明家在1898年时开发出来的(美国专利613809号),叫做“Method of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Moving Vehicle or Vehicles”。时至今日,无线遥控器已经在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遥控器也扩展到了许多种类,简单来说,常见的有2种,一种是家电常用的红外遥控模式(IR Remote Control),另一种是防盗报警设备、门窗遥控、汽车遥控等等常用的无线遥控模式(RF Remote Control)。

红外线遥控(IR Remote Control)是利用波长为0.76~1.5μm之间的近红外线来传送控制信号的。

常用的红外遥控系统一般分发射和接收两个部分。

发射部分的主要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实际上是一只特殊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其内部材料不同于普通发光二极管,因而在其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时,它便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

目前大量使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940nm左右,外形与普通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红外发光二极管一般有黑色、深蓝、透明三种颜色。判断红外发光二极管好坏的办法与判断普通二极管一样:用万用表电阻挡量一下红外发光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即可。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要用专门的仪器才能精确测定,而业余条件下只能用拉距法来粗略判定。

接收部分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在实际应用中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亦即红外接收二极管在电路中应用时是反向运用,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一般都较小(100mW左右),所以红外接收二极管接收到的信号比较微弱,因此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前些年常用μPC1373H、CX20106A等红外接收专用放大电路。最近几年不论是业余制作还是正式产品,大多都采用成品红外接收头。成品红外接收头的封装大致有两种:一种采用铁皮屏蔽;一种是塑料封装。均有三只引脚,即电源正(VDD)、电源负(GND)和数据输出(VO或OUT)。红外接收头的引脚排列因型号不同而不尽相同,可参考厂家的使用说明。成品红外接收头的优点是不需要复杂的调试和外壳屏蔽,使用起来如同一只三极管,非常方便。但在使用时注意成品红外接收头的载波频率。

红外遥控常用的载波频率为38kHz,这是由发射端所使用的455kHz陶振来决定的。在发射端要对晶振进行整数分频,分频系数一般取12,所以455kHz÷12≈37.9kHz≈38kHz。也有一些遥控系统采用36kHz、40kHz、56kHz 等,一般由发射端晶振的振荡频率来决定。

红外遥控的特点是不影响周边环境、不干扰其它电器设备。由于其无法穿透墙壁,故不同房间的家用电器可使用通用的遥控器而不会产生相互干扰;电路调试简单,只要按给定电路连接无误,一般不需任何调试即可投入工作;编解码容易,可进行多路遥控。

由于各生产厂家生产了大量红外遥控专用集成电路,需要时按图索骥即可。

因此,现在红外遥控在家用电器、室内近距离(小于10米)遥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路控制的红外遥控系统多路控制的红外发射部分一般有许多按键,代表不同的控制功能。当发射端按下某一按键时,相应地在接收端有不同的输出状态。接收端的输出状态大致可分为脉冲、电平、自锁、互锁、数据五种形式。“脉冲”输出是当按发射端按键时,接收端对应输出端输出一个“有效脉冲”,宽度一般在100ms左右。“电平”输出是指发射端按下键时,接收端对应输出端输出“有效电平”,发射端松开键时,接收端“有效电平”消失。此处的“有效脉冲”和“有效电平”,可能是高、也可能是低,取决于相应输出脚的静态状况,如静态时为低,则“高”为有效;如静态时为高,则“低”为有效。大多数情况下“高”为有效。“自锁”输出是指发射端每按一次某一个键,接收端对应输出端改变一次状态,即原来为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原来为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此种输出适合用作电源开关、静音控制等。有时亦称这种输出形式为“反相”。“互锁”输出是指多个输出互相清除,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输出有效。电视机的选台就属此种情况,其它如调光、调速、音响的输入选择等。“数据”输出是指把一些发射键编上号码,利用接收端的几个输出形成一个二进制数,来代表不同的按键输入。一般情况下,接收端除了几位数据输出外,还应有一位“数据有效”输出端,以便后级适时地来取数据。这种输出形式一般用于与单片机或微机接口。除以上输出形式外,还有“锁存”和“暂存”两种形式。所谓“锁存”输出是指对发射端每次发的信号,接收端对应输出予以“储存”,直至收到新的信号为止;“暂存”输出与上述介绍的“电平”输出类似。

无线遥控器(RF Remote Control)是利用无线电信号对远方的各种机构进行控制的遥控设备。这些信号被远方的接收设备接收后,可以指令或驱动其它各种相应的机械或者电子设备,去完成各种操作,如闭合电路、移动手柄、开动电机,之后再由这些机械进行需要的操作。作为一种与红外遥控器相补充的遥控器种类,在车库门,电动门、道闸遥控控制,防盗报警器,工业控制以及无线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常用的无线电遥控系统一般分为发射和接收两个部分。

发射部分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机遥控器与发射模块,遥控器和遥控模块是对于使用方式来说的,遥控器可以当一个整机来独立使用,对外引出线有接

线桩头;而遥控模块在电路中一个元件来使用,根据其引脚定义进行应用,使用遥控模块的优势在于可以和应用电路天衣无缝的连接、体积小、价格低、物尽其用,但使用者必须真正懂得电路原理,否则还是用遥控器来得方便。

接收部分一般来说也分为两种类型,即超外差与朝再生接收方式。朝再生解调电路也称超再生检波电路,它实际上是工作在间歇状态下的再生检波电路。超外差解调电路与超外差收音机相同,它是设置一本机振荡电路产生振荡信号,与接收到的载频信号混频后,得到中频(一般为465KHz)信号,经中频放大和检波,解调出数据信号。由于载频频率是固定的,所以其电路要比收音机简单一些。超外差式的接收稳定、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也相对较好;超再生式的接收器体积小、价格便宜。

无线电遥控常用的载波频率为315mHz或者433mHz,遥控器使用的是国家规定的开放频段,在这一频段内,发射功率小于10mW、覆盖范围小于100m 或不超过本单位范围的,可以不经过“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审批而自由使用。我国的开放频段规定为315mHz,而欧美等国家规定为433mHz,所以出口到上述国家的产品应使用433mHz的遥控器。

无线电遥控电遥控常用的编码方式有两种类型,即固定码与滚动码两种,滚动码是固定码得升级换代产品,目前凡有保密性要求的场合,都是用滚动编码方式。固定码的编码容量仅为6561个,重码概率极大,其编码值可以通过焊点连接方式被看出,或是在使用现场用“侦码器”来获取,所以不具有保密性,主要应用与保密性低的场所,因为其价格低所以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工业无线遥控技术是通过无线发射器将操作指令经数字化编码、加密后以无线方式传递给接收系统,接收系统经解码转换后实现对各种机械设备的控制;在强磁场、强电场及无线电信号复杂的环境中有百分之百抗干扰能力。

参考文献:

李水平.《工业遥控器在起重机上的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胡宴如,耿苏燕.《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大班数学:帽子分类.doc

大班数学:帽子分类 活动目标: 1、感知8以内的数。 2、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正确点数8以内的事物。 3、在活动过程中,能听清楚要求进行操作和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方向盘,反面有颜色和排列方法不同的点卡,投影仪。 2、操作卡,一面有六层,每层有数目和排列方法不同的帽子。另一面有一个“车库”里面有两种颜色,大小不同,数目不同的汽车。数字卡片。活动过程: 一、开始活动。 1、游戏:开汽车。 有一家帽子店开张了,我们开着汽车去参观一下。这是什么?(方向盘),开汽车要注意交通安全,老师做交通警察,拍三下铃鼓表示绿灯,拍四下铃鼓表示红灯。 2、你的方向盘上有什么?(点子卡),请你数数你的方向盘上有几个点子。请你将你的汽车停到停车位上。 二、基本活动。 1、帽子柜有许多帽子,(出示操作卡)帽子柜有几层,管理员不知道每一层有几顶帽子,请你们帮助他,数一数每层楼有几顶,送给它一个数字宝宝。

2、幼儿第一次操作。 3、讲评幼儿操作方法。 谁愿意介绍你的作品?1)、2排,从左往右数,数了一排又一排。2)、2堆,先数一堆,再数一堆。3)、1排,从左往右数。4)一堆。5)、圆圈,请小手指帮忙,将第一个数的用手指按住它。6)、重叠,被挡住的半辆车也要数。 4、再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和刚才的答案是否一样?(幼儿再次操作)。 三、出示操作卡,这里有什么帽子?(红色和绿色且大小不同的帽子,)请你数一数,红色的帽子有几顶,绿色的帽子有几顶?大的、小的有几顶,请你根据标记送给它一个数字宝宝。 幼儿操作。 四、结束活动。开汽车到外面去玩一玩。 2019-05-05 活动目标: 1、感知8以内的数。 2、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正确点数8以内的事物。 3、在活动过程中,能听清楚要求进行操作和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方向盘,反面有颜色和排列方法不同的点卡,投影仪。 2、操作卡,一面有六层,每层有数目和排列方法不同的帽子。另一面有一个“车库”里面有两种颜色,大小不同,数目不同的汽车。数字卡片。

第1章 网络信息概述

第1章网络信息概述 1.1 信息及相关概念 ? 1.1.1 信息、知识、文献的关系 ? 1.1.2 信息资源概述 ? 1.2 网络信息基本知识 1.1基本概念 1. 信息(information) 2. 知识(knowledge) 3. 文献(literature/document 4. 信息、知识和文献之间的关系 5.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 1.信息(information) 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切事物自身存在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运动状态的表达 2.知识(knowledge) 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3.文献(document)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 信息、知识和文献之间的关系 1)包含关系 信息包含知识,知识是文献的内容 2)转化关系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载体,当文献中记录的知识传递给用户,并为用户所利用时,就转化为信息。 3)交叉关系 知识虽大多来自文献,但也可能来自口头和实物,所以知识与文献存在交叉关系。 1.2 信息资源及其类型 1.2.1 按物质载体和记录形式划分 1.2.2 按出版形式和内容划分

1.2.3 按对信息内容的加工深度划分 1.2.1按物质载体和记录形式划分 1.刻写型:代各种非印刷型文献如甲骨、简策、帛书等以及还没有正式付印的手稿,也包括现代的篆刻、雕刻、雕塑等。 2.印刷型:主要指以纸张为载体,通过印刷手段把负载知识的文字固化在纸上。 3.缩微型: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光学缩微技术为记录手段。 4.音像型(又称视听资料): 以磁性、感光材料为载体,直接记录声音、图像的一种文献。 5.电子型: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和阅读的一种文献形式。 6.网络型:直接由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在网络上出版、流通和传播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是电子出版物的高级形式。 1.2.2 按出版形式和内容划分 1. 图书 2. 期刊 3. 报纸 4. 专利 5. 标准 6. 学位论文 7. 科技报告 8. 会议论文 9. 政府出版物 10.产品样品资料 11.技术档案 1. 图书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图书是指50页以上的以印刷方式单本刊行的出版物。包括专著、汇编本、多卷本、丛书等。 1)形式特征 图书的著录格式反映其形式特征见表1-1 【实例】 在参考文献列表里,图书的著录格式是: [美]R.霍克著.Internet通用搜索引擎检索指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ISBN 7-5381-3849-8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图书是指50页以上的以印刷方式单本刊行的出版物。包括专著、汇编本、多卷本、丛书等。 形式特征

04分帽子(实验版)

分帽子 活动目标 根据帽子的不同属性特征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 在分帽子的活动中感受分类的作用。 活动准备 收集若干颜色、款式、材质不同的帽子。 操作材料:6张颜色、款式、材质不同的帽子的图片(电子图稿),每人一份。空白分类卡、笔。 两个收纳箱。 《数学》第1页;Flash。 活动过程 一、帽子的特点 ——依次出示帽子,幼儿分别描述每顶帽子的特征。 教师:这里有6顶帽子,请你们看看、摸摸,说说这些帽子的颜色、款式和材质。 小结:刚刚小朋友都认真观察,并发现这些帽子的颜色各不相同,帽子的款式也不同,有的是鸭舌帽,有的是礼帽,有的是遮阳帽,等等。它们的材质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用布做的,有的是用草做的,有的是用毛线织成的。每顶帽子的特征都不相同。 ——幼儿两两分组,每组6张颜色、款式、材质不同的帽子的图片,玩“你说我找”的游戏。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个小朋友描述帽子的特征,另一个小朋友从6顶帽子里快速找到该顶帽子。比如:请你找到红色帆布的鸭舌帽。也可以交换角色。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二、帽子分类 ——引导幼儿观察帽子,按颜色、款式、材质等某一维度进行分类。 教师:请你仔细看一看,如果把这6顶帽子分成几组,你觉得可以怎么分?比如,我把6顶帽子按颜色分成三组,分别是2顶黄帽子、2顶红帽子和2顶黑帽子。 ——幼儿自主操作,并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分类结果。 教师:请你说说你是按照帽子的哪个特点进行分类的?分类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小结:大家刚刚都给帽子分了类,有的小朋友是按照帽子的颜色进行分类的,黑的一组,红的一组,黄的一组,分了三组;有的小朋友是按照帽子的样子分的,遮阳帽一组,鸭舌帽一组,礼帽一组,也分成了三组;有的小朋友按照帽子的材料分成了四组,草帽、布帽、毡帽和毛线帽……大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都很好。 三、帽子收纳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根据分类的结果,设计分类标记符号。 教师:这里有两个收纳箱,请你把这些帽子分成两组,分别放进收纳箱中,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鼓励幼儿完成一种分类之后,再尝试另一种分类方式并设计标记符号。 教师:分类的种类有很多,都请记录下来,根据分类标记卡说说自己用了几种分类方式。 教师:你尝试了几种分类?你设计了什么符号来区别? 小结:刚刚小朋友都进行了帽子收纳,有的小朋友发现了好的办法,比如黑色的一组,其他不是黑色的一组;还有的小朋友把草帽放在一个箱子里,不是草帽的放在一起;还有的小朋友把鸭舌帽放在一起,不是鸭舌帽的放在一起,这样都可以分成两组。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摘要:文章主要追溯了国内外无线充电技术在近一百年里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无线充电技术最新发展现状的解读,浅析其当今发展的四大趋势,即发展领域扩展化、发展动力多重化、实现方式多样化与智能化以及发展瓶颈明朗化,并就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无线充电;历史;发展现状;趋势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充电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线充电,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借助金属导线以及其他物理连接的条件下,以空气为介质实现电能传输,为设备进行充电。现阶段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实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变化的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实现电能传输的电磁感应式,第二种是利用电磁耦合共振效应的电磁共振式,第三种是将电力以微波的形式辐射到接收端的电磁波辐射式。目前,无线充电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发展历史与现状 1.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CT)并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早在1890年,克罗地亚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就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把地球作为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并且将这一设想付诸于实践。虽然这项研究最终因经费被撤、危险系数过高等原因终止,但却为人们打开了无线充电技术梦想的大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沿着特斯拉的脚步,对该技术有了非常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200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电磁共振器和电源隔空点亮了一盏2 m开外的60 W电灯泡。日本昭和飞机工业公司在2009年At International 会展上展出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传输电力的非接触式电源供应系统。2010年9月,日本富士通公司利用磁共振技术实现设备无线充电。2011年7月第一辆无线充电电动车在韩国首尔公园试运。2012年9月,诺基亚发布的两款智能手机:Lumia920和Lumia 820,可实现无线充电,引发公众热议。2013年芬兰首都机场,为乘客免费提供无线充电器。2013年3月,苹果公司的一项名为“保护外套综合感应充电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书曝光。在各经济大国的研究团队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无线充电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它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设想发展到如今的生活实用地步。 1.2 国内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在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的起步滞后于国外,目前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在国外市场旋风般的影响下,近十年来我国的无线充电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摘要:认知无线电是一种通过与其运行环境交互而改变其发射参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新的智能技术,其核心思想是CR具有学习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交互 信息,以感知和利用在该空间的可用频谱,并限制和降低冲突的发生,认知无线电就是通过频谱感知(Spectrum Sensing )和系统的智能学习能力,实现动态频谱分配(DSA dynamic spectrum allocation )和频谱共享(Spectrum Shari ng )。本文主要分析认知无线电的起源,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概要,认知无线电的相关标准化进程以及认知无线电的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对认知无线电进行一个概述,从而加深对无线电的认知与了解。关键字:认知无线电、起源、关键技术、标准化、应用 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香农信息理论,这些通信系统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从而导致适用于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新瓶颈。另一方面,已经分配给现有很多无线系统的频谱资源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为解决无线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如链路自适应技术、多天线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然能提高频谱效率,但仍受限于Sha nnon理论。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大量研究表明:ISM频段以及适用于陆地移动通信的2GHz 左右授权频段过于拥挤,而有些授权频段却经常空闲。因而提出了认知无线电。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智能频谱共享技术。它通过感知频谱环境、智能学习并实时调整其传输参数,实现频谱的再利用,进而显著地提高频谱的利用率,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那些空闲的频谱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1.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或“人类社会”来说是什么。网络无疑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响,它向前延伸的每个新进展,都使网络在远离起点的时候越来越需要人们反思它的社会本质。 一、网络概念的变迁和网络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人们认识的丰富和深化 网络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时间的顺序,出现了后面的概念。有的说网络是“第五媒体”,是排在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是“第四媒体”,是排在不包括杂志在内、在新闻传播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只提“网络媒体”,而回避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的说,网络实际上是“信息平台、虚拟空间和商业平台”。有的说网络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第二世界”。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问“网络是什么”,而只是用经验和直觉来从传统的框架来观察网络新媒体,如博客、维客、流媒体、网络电视等等。 这些概念的变迁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学者、研究者和业界对网络认识的轨迹。从泛泛地谈网络是什么到具体地谈论网络的形态——“网络媒体”、“新媒介”;从既成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框架“内部”来理解网络到从更大框架——与传统社会、传统媒介时代对立的大视角——来理解网络;从具体的媒介形态的递进和演化上升到能够意识到媒介代际的更迭;从试图研究网络的本质到暂时放弃本质等待网络自身发展成熟后解答。这个轨迹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网络研究的深入,也从侧面折射着网络自身的成长。 二、网络的本质在争议和反复中渐渐显露 如今网络已走过童年期,童年期的网络远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轮廓,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暂时的现象近于臆测网络的本质。今天的网络展现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网络发展从早期的直线上升到现在的平稳上升,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网络的技术的原创推出,都展现了同样的趋势。网络用户告别了此前的疯狂

LTE发展历史简介

TD-LTE的历史与发展;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CDMA系统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 TD-LTE的历史与发展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电进行了消息传输,成为了移动通信的开端。至今,移动通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1978年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网系统的诞生到第二代全数字蜂窝网电话系统的问世,现如今第三代个人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实验均已开始逐步完善。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使用电话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取名为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即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系统。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这一代主要有3种窄带模拟系统标准,即北美蜂窝系统AMPS,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和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我国采用的主要是TACS制式,即频段为890~915MHz与935~960MHz。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各种蜂窝网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语音会话业务,不能提供非语音业务,并且保密性差,容易并机盗打,它们之间还互不兼容,显然移动用户无法在各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漫游服务的问题,1982年北欧四国向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Conference Europ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频段的欧洲公共电信业务规范,建立全欧统一的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同年成立了欧洲移动通信特别小组,简称GSM(Group Special Mobile).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无线标准主要有:GSM,D-AMPS,PDC和IS-95CDMA等。在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以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和CDMA为主,网络运营商运用的主要是GSM系统,现在中国联通的CDMA系统经过两年的发展也初具规模。为了适应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在第二代技术中还诞生了2.5G,也就是GSM系统的GPRS和 CDMA系统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送能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引入数字无线电技术以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更更好的网络,不仅改善了语音通话质量,提高了保密性,防止了并机盗打,而且也为移动用户提供了无缝的国际漫游。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IMT-2000,简称3G,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宽带移动多媒体通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 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一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一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 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 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分类法与主题法

【标题】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分类法与主题法 【内容提要】分类法与主题法是网络信息组织的两种主要方法。文章综述了分类法与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完善的办法,并指出分类主题一体化是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 【摘要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网络信息组织/ 分类法/ 主题法/ 分类主题一体化/ 关键词/ 搜索引擎 【正文】 网络信息组织就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将Internet 中某一方面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信息(网站或网页中可索引的公共信息,不包括各种专门数据库的信息)经过整序、优化,形成一个便于有效利用的系统过程。分类法与主题法是网络信息组织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本文拟分析分类法与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 用情况,并探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 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运用 1.1 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传统的分类法,主要用于学术性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查询。如利用杜威十进制法(DDC) ,比较成功的综合性网络目录有加拿大国家图书馆的“ CanadianInformationbySubject ”。较好的专题性网络目录有加拿大多伦多参考图书馆的“ ExpandingUniverse ”,主要面向天文学资源。另有一些特色站点是“ GNOSIS ”、“ CyberDewey ”、“ Sized ”、“ WWLIB ”等;使用国际十进制分类法(UDC) 的网络目录有“ BUBLESubjectTree ”,它覆盖了英国国内综合性网上资源。“ NISS ”,综合性网络目录,类目前标有UDC 分类号。“ SOSIG ”,它选用了UDC 的社会科学部分的分类号,共有26 个类号;使用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LLC) 的网络目录如“ CYBERSTACKS ”,由美国依阿华大学开发,主要提供6 大部类的资源。国内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较少,《中图法》作为容量最大,使用面最广的中文图书分类法,只有在中文搜索引擎“网络指南针”中得到了应用,目前只有两级类目框架。应该说真正意义上的《中图法》的网络版还没有出现。二是采用自编的分类体系,其设计从普通用户出发,主要用于通用性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查询。网络信息组织的自编分类体系大都是主题分类法,主题分类法基本上采用等级结构,以主题为中心,按事物而不是按学科划分类目。大多数中文搜索引擎就是采用这种分类体系来组织信息,如著名的中文搜索引擎雅虎中国 (Yahoo!) 。 1.2 利用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优势 (1) 分类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分类法采用划分范畴的树状结构按事物或学科分类组织网上信息资源,具 有层次清晰、体系稳定等优点。 (2) 分类法便于浏览检索。分类法的等级结构便于用户在查找时进行浏览。当用户的检索目的不明确或检 索词不确定时,分类浏览方式更有效率,它引导着用户按照初始的目标一步一步接近需求的信息。 (3) 分类法提供对非文本信息的组织。当前,网络信息资源中非文本信息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分类法独有的聚类功能和代码标识在组织和揭示多媒体信息中占有极大的优势。 (4) 检索语言的通用性。分类法以知识分类为基础,以符号为标识,具备成为不同语言转换中介的条件。 1.3 分类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中文搜索引擎都采用自编的分类体系组织网络信息,这种自编的分类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分类体系不严密。一些搜索引擎在划分类目时,并未真正从知识领域、知识体系的角度来分类,而仅仅从商业角度考虑,因而使得分类体系漏掉了许多重要的知识领域,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到很大的影

无线电发展史-合院

无线电发展史 无线电国际频率划分是由国际电联无线电行政大会考虑会员国的建议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国际无线电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次国际频率划分是在1906年柏林无线电大会,指定500和1000kHz频率为船到岸电报的一般公众业务频率。因为只有一种业务,不能叫做频率划分表。船—岸无线电通信集中在500kHz 开始不久,很大程度上,因为船载天线的共振特性,该频率很快成为全球呼叫和遇险频率,并保持到今天。船—岸电台工作频率围绕500kHz 分组工作在375—550kHz 频段。长距离点到点通信开发200kHz 以下的频率,因为这个数量级的频率的传播特性适合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广播在550—600kHz 范围开始工作,并在一段时间内与海上移动业务争夺恰好高于500kHz 的频谱空间;但最后确定在535—1605 kHz 频段。这样,在1912年制定了第一的国际频率划分表,正式开始了为各种无线电业务划分频率。 两次世界大战的需要,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扩大,科研和开发的增加,满足这些需求和新技术的出现,例如空间无线电通信已为加强频谱的使用施加无情的压力,使用频率越来越向高端扩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高频世界范围的无线电通信是非常重要的,对率划分提出强烈的需求—1927年华盛顿无线电大会增加了频率划分。五年后,1932年马德里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30MHz。六年后,1938年开罗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200MHz(欧洲地区),在美洲大陆频谱扩展到300MHz ,供进一步研究和试验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频谱带来新的应用,例如雷达,民航需要瞬时和可靠的全球通信有巨大的扩展,广泛使用双向无线电,FM/TV 广播和微波中继通信。仅美国军队具有一个频率高达30 MHz 的频率划分计划。这些新的需求和1938年开罗无线电大会以来九年的发展导致1947年大西洋城无线电大会将频率划分表扩展到10.5GHz 并且无线电业务扩展到15种。 空间活动的开展,成功的建立了卫星通信系统,对射电天文兴趣的增加,用于无线电导航和定位的雷达需要更多的频谱,船载电传和传真系统的需要达到了顶点,在1959年和1963年日内瓦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40GHz,无线电业务增加到26种。1971年日内瓦空间业务无线电大会将频率划分表扩展到275GHz ,增加了大量新的卫星业务,无线电业务已达41种。1974年日内瓦水上移动业务无线电大会对划分表也作了修改。1977年日内瓦广播卫星大会对有关业务频段作了修改。1978年日内瓦航空业务大会对航空业务频段作了修改。1979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对划分表作了全面修改,频段扩展到300GHz ,业务增加到46种,1982年出版新的国际频率划分表。1983年日内瓦移动业务大会(MOB-83),1985年日内瓦卫星业务规划大会(ORB-85),1987年日内瓦高频广播规划大会(HFBC-87),1987年日内瓦移动业务大会(MOB-87)和1988年日内瓦卫星业务规划大会(ORB-88)对相应业务频段进行了修改并做出相应业务规划。1992年马拉加-托雷莫里诺斯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WARC-92),1995年日内瓦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95)和1997年日内瓦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97)对频率划分表都作了重大修改并于1998年出版新的国际频率划分表,频率划分扩展到400GHz。 2000年伊斯坦布尔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000)增加第三代移动业务频率划分。我国新的频率划分表就是根据1998年版频率划分表和WRC-2000的修改意见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的。

幼儿园各种各样的帽子教案

幼儿园各种各样的帽子教案 幼儿园各种各样的帽子教案 1、结合已有经验,加深对生活中几种常见帽子的认识,乐于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2、能积极观察比较,了解帽子的不同质地、不同用途,并能根据帽子的不同尝试设计分类标记。 3、萌发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幼儿用书“多彩的服装”、分类操作作业纸各一。 学具准备:幼儿用书“多彩的服装”人手一册,分类操作作业纸、铅笔、油画棒、师幼一起收集的幼儿园各种各样的帽子教案(绒线帽、草帽、太阳帽、头盔等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展示的帽子,加深对生活中几种常见帽子名称的认识。 师提示语: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活动室里多了些什么东西? 你们认识这些帽子吗?谁认识的最多?这里有你不认识的帽子吗?(一起认认说说) 二、观察感知帽子的不同质地,了解其功用并尝试分类。 1、师:你们喜欢这些帽子吗?那让我们赶快选个自己喜欢的帽子,找个舒服的位子坐下来。 提问:你选的是什么帽子?为什么喜欢它?(自由交流)

你喜欢的帽子是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用?(鼓励幼儿先和好朋友一起相互比比说说,然后在集体面前讲述) 2、在孩子讲述的基础上,老师基本用孩子的原话进行小结:小朋友发现帽子有很多的用处……小朋友还知道制作帽子的材料也很不一样……原来帽子还有这么多的不同,那小朋友想不想把这些帽子根据他们的不同来分一分呢? 帽子还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分? 组织幼儿相互讨论并把自己想法设计相应的标记记录在操作纸上。 3、鼓励幼儿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记录方法。 三、 扩展有关帽子的知识和经验。 师: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不错!那除了这些帽子,你还知道那些帽子呢?(幼儿自由表达) 用实物投影仪打出图片:你们看,这些是谁?他们戴的是什么帽子? 请小朋友阅读操作材料相应画面,师幼一起阅读、讲述,进一步拓展孩子对帽子的认识。 四、激发思维,启发幼儿创造设计的欲望。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帽子,你最喜欢什么帽子? 那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顶帽子,你想让你的帽子有什么特殊功能呢?(鼓励幼儿自由到动手区去设计、创造)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姓名 (单位xxxx)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移动通信领域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悄然兴起,这就是以软件无线电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软件无线电(SWR)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军用电台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软件无线电的研究历史、软件无线电的应用和软件无线电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SDR),无线通信,移动通信 一、引言 软件无线电(SDR)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世界无线电领域的广泛关注。由于软件无线电所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其在无线通信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软件无线电的民用潜力日益受到重视,民用研究已经成为软件无线电研究的主战场,尤其是在移动通信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被比喻为第三代、第四代全球通信的基石。东芝、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各大通信公司总裁都宣布要从数字无线电向软件无线电转变,并正在为此不懈努力。无论是GSM还是CDMA技术,解决不同公司、不同标准之间互通的最佳办法就是采用软件无线电解决方案。 二、软件无线电简介 软件无线电的产生原因与海湾战争有关,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中使用了多种不同制式的通讯设备,因而造成了互相通讯的困难。在1992年5月在美国通信系统会议上,JesephMitola(约瑟夫·米托拉)首次提出了“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SDR)的概念。1995年IEEE通信杂志(CommunicationMagazine)出版了软件无线电专集。当时,涉及软件无线电的计划有军用的SPEAKEASY(易通话),以及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开发基于软件的空中接口计划,即灵活可互操作无线电系统与技术(FIRST)。1996年3月发起“模块化多功能信息变换系统”(MMITS)论坛,1999年6月改名为“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DR)

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

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 信息传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古代的烽火到近代的旗语都是人们寻求快速远距离通信的手段。 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创造了莫尔斯电码,开始了通信的新纪元。 1865年,英国的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的科学成果,提出电磁波学说。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能够直接将语言信号变为电能沿导线传送。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rtz)用一个振荡偶子产生了电磁波,在历史上第一次直接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1897年,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Marconi)在赫兹实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信号的传送,这个距离在当时不过一百码,但一年后他就实现了船只与海岸的通信。 1901年12月12日,马可尼做了跨越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号的表演。这一次他把信号从英国的Cornwall 发送到加拿大的Newfoundland。 马可尼因此获得1909年度诺贝尔奖。与他分享这一年度诺贝尔奖的是布劳恩(Braun),因为布氏发现金属硫化物具有单向导电性,这一成果可用于无线电接收装置; 1904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Fleming)获得了一项专利,在专利说明书中描述了一个高频交变电流整流用的两极真空管,标志着进入无线电电子学时代 1906年,美国科学家弗雷斯特(Forest)发明了真空三极管,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第一个重要里程碑。1906年,美国科学家费森登(Fessenden)在Massachusetts领导了第一次广播; 1912年,英国科学家埃克尔斯(Eccles)提出了无线电波通过电离 层传播的理论,这一理论使得一群业余爱好者在1921年实现了短 波试验性广播; 同年,美国的费森登(Fessenden)和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改 进了接收机的工作方式,发明了外差式接受系统,这种形式仍是目 前许多无线电接收机的主要工作方式; 193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Shannon)指出,利用布尔(Boole) 代数能对复杂的开关电路进行分析,电子科学中一个崭新的分支就 逐渐形成,发展起来。这就是电子计算机最初的理论。真正的电子计算机一般说来是1942年开始研制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这台计算机直到1946年完成,它主要是为美国陆军阿贝尔丁检验基地计算弹道而设计的,共用了18000 个真空管;项目开始:1943 完成:1946 速度:5000次每秒 输入/输出:卡片、光、开关、插头 占平面积:1000平方英尺 项目负责人:John Mauchly J. Presper Eckert ENIAC共和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 重30吨,功率40千瓦,占地170平方米,差不多有10间房子大小,它的实际造价是大约48万美元。 几乎与此同时,一个引起电子科学革命性变化的工作也在进行,这就是对半导体器件的研制。而现今半导体器件几乎占领了电子科学所有特殊的和普通的领域。 1948年,确切地说应是1947年12月23日,第一只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帽子分类和品牌

帽子分类和品牌推荐 帽子不仅遮阳防晒、御寒保暖,还有修饰脸型、隐形增高的效果,堪称配饰中的神器。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帽子来装扮自己!。 选帽子,脸型还是很重要滴,大致原则就是扬长避短:圆脸要让选能拉长脸型显得更立体的帽子,方脸就选显柔化脸型的帽子,长脸就稍微遮住一下额头显得没有那么长,鹅蛋脸就没什么说的了天生百搭。 帽子最好和穿衣风格一致,可以大胆撞色,但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否则会给人很混乱的感觉。 1棒球帽 休闲帽非常百搭,无论男女都合适。所有男士帽子里面,最百搭的就是棒球帽。佩戴棒球帽的男生显得运动感十足,自然吸引很多小迷妹。 牛俊峰穿了牛仔衬衫和侧边流苏饰裤子,配上一顶HSPM字母棒球帽,有点西部牛仔风格但又不会很狂野,挺符合时尚。HSPM是目前在Instagram上很火的一个新品牌,很多95后明星都佩戴这个品牌的,可能是新品牌,还没有烂大街,觉得挺好看的。 推荐品牌: -New Era -HSPM -Supreme 2贝雷帽 贝雷帽特别显气质,这也是很多外国明星和贵妇都特别青睐贝雷帽的原因。贝雷帽源自法国,很多奢侈品牌都会推出自家的贝雷帽。赵丽颖佩戴的Dior的黑色皮质贝雷帽,除了显气质之外,还有点可爱,短发的小仙女也能驾驭。 推荐品牌:

-Dior -优衣库 -HATer(潮牌HATer,他们家贝雷帽经常受到热捧。) 3针织帽 冬天,一顶针织帽是必不可少的,既可以保暖,有个性的针织帽还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冬天出门把自己裹得厚厚的,不好凹造型)。杨幂就特别喜欢针织帽,她的很多街拍都能看到戴着不同的针织帽,戴上Supreme瞬间减龄。 不走潮人路线的话,Zara有不少好看的针织帽,像这顶粉红色的针织帽,少女心都被满足了。冒顶的设计,拉长了脸型,显得脸特别好看。 推荐品牌: -Superme -Zara

帽子文化研究

帽子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以帽子为研讨对象,介绍了古代帽子的来由;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浅析了帽子在不同时期的品种和样式演变;另外还从与帽子有关的成语入手,简要探讨了帽子在古代语言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帽子;象征意义;历史发展;相关成语 现如今,每当我们走在大街小巷,都会看见老人、成人、小孩等各个年龄段的人佩戴不同样式,不同颜色的帽子。于是笔者思索,古代的人们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佩戴帽子呢?如果戴的话,他们的帽子和我们的有什么相同之处或者差异呢?如果不戴的话,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能使用在我们看来如此重要的保暖配饰和装饰品呢?那他们又是戴什么呢? 一帽子的产生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衣冠之国”著称,6000年前就开始制帽、戴帽。帽子简称“帽”或“冒”。在中国,据说是华夏始祖黄帝首先发明了帽子。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不是为了防热御热,而是它的装饰和标识作用,标志着统治者无上的统治权力和尊贵的社会地位,体现的是它的象征价值。帽子因此成为政治观念的载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它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精神需要。因此可以说,帽子从一发明就是跟权力和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中,“冠”与“官”同音,因此成为官的标志。 古代的头顶饰品主要是“冕”和“冠”。"冕"比"冠"出现要早,最初的时候封建帝王专用的叫“冕”,在皇子继承皇位时加"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后来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当然还有其他细化的规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帝王和文武大臣都可以戴帽子。但帽子的款式、色彩、质地根据权力与地位的大小或高低各有不同,并且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形成一种科层官僚秩序,成为阶级权力划分的标识,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冠产生之后,冠帽之间有了贵贱等级之分,贫贱无身份的人不准戴冠。每一个朝代的冠式、冠制与前代相比都有不同。 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女人一般是不戴帽子的,戴帽子的主要是男人。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男子二十,冠而字。”《释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带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劳动者只能戴头巾,主要用来揩汗,以后当作帽子裹头。古代男子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异族人和罪犯。平民不戴冠,发髻上覆以巾,这就是帻。 从帽子的起源和演变,完全体现的是男权社会权力和地位,以及这种历史发展和逐渐瓦解的历史。 二从历史发展看帽子象征意义的变化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士以上的尊者可以戴冠,普通庶民只裹一块头巾,因此以头巾称呼庶民。“黎”与“黔”指黑色,“黔首”就是黑色头巾,由此称百姓为“黔首”和“黎民”。 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而且

网络信息检索试题及答案1

第一部分 1、一条及时的信息可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一条过时的信息可能分文不值,甚至是企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造成严重后果,这说明信息具有(C)特征。 A、差异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 D、共享性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其中不包含(B): A、信息意识 B、信息心理 C、信息能力 D、信息道德 3、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能够依据图书馆中哪些极为平常、完全公开的图书资料,撰写出核专家都感到惊异的“制造核弹的方法”的报告,反映出良好的信息素养是()。 A、获取知识的捷径 B、科学研究的向导 C、终身教育的基础 D、创新知识的源泉 4、按照信息处理的级别来划分,可以将信息分为零次、一次、二次和三次信息,下面()是一次信息的别称。 A、灰色信息 B、原始信息 C、检索性信息 D、参考性信息 5、“便于保存传递、但需要借助阅读机阅读”是以感光材料记录文字及相关信息的()信息载体类型的特点。 A、印刷型 B、电子型 C、声像型 D、微缩型 6、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 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差异性、传递性、时效性、可转换性、共享性。 7、下列文献哪个是二次文献?(A) A.文摘 B.会议文献 C.辞典 D.百科全书 8、“文章草稿”、“私人笔记”及“会议记录”属于(A)。 A.零次文献 B.一次文献 C.二次文献 D.三次文献 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国内统一刊号”(C)。 A.ISBN7-04-014623-1 B.ISSN0254-4164 https://www.360docs.net/doc/5b5627714.html,11-2127/TP D.0254-4164/TP 10、根据国标GB/T7714-2005规定,下面的横线上的信息是对(C)参考文献的著录条目描述。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htm. A、标准文献 B、期刊(杂志) C、电子文献 D、会议文献 11、根据国标GB/T7714-2005规定,下面的横线上的信息是对(B)参考文献的著录条目描述。 昂温G,昂温P S.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5-20 A、期刊(J) B、图书 C、科技报告(R) D、会议文献(Z) 12、下面哪些资料属于三次信息?(ACFLOP) A、《200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B、美国《工程索引》 C、《新华字典》 D、《新华文摘》 E、《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图书征订目录》 F、《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G、《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H、《网络营销》 I、《NASA报告》。 J、《博士论文:论网络时代的商务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