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老舍的代表作

哪些是老舍的代表作
哪些是老舍的代表作

在老舍的作品中,被公认为代表作的有11部,其中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戏剧剧本。在这些作品中,创作于1949年以前的有《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等,而创作于1949年以后的就有《龙鬚沟》、《茶馆》、《正红旗下》和《我这一辈子》。我们可以看到老舍一生的追求和个人的独特风格:充满讽刺的幽默、批判人性的丑陋、毕生都在怀念北京的情感,以及活泼和带有“京味”的口语化表达方式。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小说中名气最大的一部。它是他当职业作家后的第一部大作品。《骆驼祥子》从1936年9月开始在《宇宙风》半月刊杂志连载,翌年10月刊载完毕。到1939年3月,人间书屋正式出版单行本。这部小说很快就为老舍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译本以日文版最早问世,然后是美国的英文版,其后约有三十多种语言的译本陆续出现,单在日本就有八个不同的译本。《骆驼祥子》被改编成话剧后,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后来又出现了同名曲剧、评剧、京剧、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其中一些作品更曾获得戏剧奖项。

《四世同堂》是老舍小说中最长篇的一部,原定计划写一百章,分成上、中、下三部,上部叫《惶惑》,中部叫《偷生》,下部叫《饥荒》。上部和中部都按计划于重庆北碚完成,下部则在纽约完成。老舍从1944年开始写《四世同堂》,当年完成了上部,小说的中部完成于1945年,下部就到了1948年才完成。老舍先后用了四年多来写《四世同堂》,是他创作耗时最长的一部。老舍认为,这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由于老舍长期从事抗战文艺活动的组织工作,而到了抗战后期,他的夫人又带了三个孩子由沦陷的北平逃出来,告诉他许多北平沦陷后的生活细节,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现实素材,于是,他决定把《四世同堂》作为献给抗战文学的一份纪念。

《正红旗下》是老舍最后一部长篇作品,也是唯一一部1949年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于1961年至1962年,那时他已经六十二三岁了。可惜,1963年以后,因为政治形势所逼,他只写了8万字,便被迫停笔。从结构上看来,这只是一部巨著的开头。《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我”为敍事主线,描写清末民初满族各阶层人士的生活面貌。通过他们,作家想向读者说明清朝是如何沦落的,并展示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充满活力的民族大家庭。《正红旗下》的语言技巧炉火纯青,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越发令人为它未能完成而感到痛惜。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的概括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又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 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顶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语言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一、题材: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 1)从题材来说,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 民等不同的一系列人物。 2)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尤其是下层贫民生活。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条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三年写作自述》)。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认”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3)在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旧派”,保守、闭塞,“乡土”中国 的子民。在这一方面其艺术风格体现在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面的批判。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1929年写成的长篇《二马》中,老马一个“迷信、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更明显地突出落后国民性的背谬之处。1932年的《猫城记》反应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寄托在一部寓言体小说所构设的荒诞世界中。 还有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以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这一类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张大哥的刻画。小说以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的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所描写的张大哥的家庭纠纷及其危机,可视为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小说辛辣的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最后,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呢?招惹过谁呢?”---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老派市民与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4)“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老舍笔下的这类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刻画并不算深入,又类型化的倾向。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离婚》里的张天真就这种“德行”:“高身量,细腰…….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 5)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形象。《月牙儿》,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耐人寻味的的是,老舍笔下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骆驼祥子》的底层人民的苦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老舍创作风格和主要著作书籍

老舍创作风格和主要著作书籍 创作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奸。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问题: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答案: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相关阅读】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透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父亲是清末皇城的护军,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阵亡。 老舍先生七岁念私塾,以后在西直门私立第二小学堂、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北京市第三中学读书。1918年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 1924年夏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业余刻苦自学,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29年夏离英,途经巴黎等地,在新加坡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回到北京。 1930年夏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利用寒暑假期写作,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杂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 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继续写作。著有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与个人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1936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文博士》等。 “七七”事变爆发,11月济南失陷前夕,只身离济赴武汉。1938年8月武汉失陷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直是该协会的主要领导人。这期间他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爱国抗日做出了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著)、《张自忠》、《面子问题》等九部话剧,《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以及鼓词、京剧等。 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先生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在美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写完《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 老舍先生回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自1950年起老舍先生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写下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掌》等,曲剧《柳树井》、京剧《青霞丹雪》等,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杂文集《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以及曲艺、散文、诗歌。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斗争生活,而且语言生动、幽默,独具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摘要】:老舍的小说善于使用善意的幽默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寄托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引人深思,是含泪的笑,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幽默的特点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小说幽默特点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时刻表现正在其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幽默性使老舍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区分出来,获得了独特地位。老舍的作品中时刻充满幽默感,他的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娴熟地使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小说带有了极大的幽默性,并成为了自己小说的突出特点。因此,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幽默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幽默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表明老舍在不断地加以探索,思考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1933年发表的《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成熟。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对其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时间上的探讨,并阐明存在于这种幽默感背后的东西。 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发展 1.1早期作品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他深受北京的平民生活,市井气息以及皇城文化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始终带着浓浓的“京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北京人的幽默与看待世界人生的观点;而老舍1924年赴英任教至1929年回国,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英国作家如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吸收了英式幽默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因此老舍小说的幽默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早期老舍的小说中幽默风格并不成熟,还有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直到1933年发表的《离婚》老舍的幽默风格才趋于成熟,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也形成了。 老舍自英国任教归来后在其小说创作中开始立意追求幽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幽默性,同时也向读者和评论家展示了其幽默风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其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通过《老张的哲学》以及《二马》进行。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幽默方面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以作家的故乡北京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生活的某些侧面。而且由于老舍受北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部作品从地点到人物也就带有了浓浓的京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的幽默是极为夸张的,幽默性大都来自小说中人物夸张的言行举止以及可笑的思考方式,因此《老张的哲学》中反映出来的幽默带有极大的刻意性,甚至有夸张至失真之嫌,这也是为当时的评论家所诟病之处。 《二马》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的翘楚之作,在幽默风格方面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二马》中老舍的幽默不仅借助于人物夸张的言行来表达,而且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现了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内化。这部小说中的

老舍的作品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

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品味它,感觉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 一、谈猫——“平”中露真情 首先,作者是用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我们述说他眼中的猫。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讲事情述感受,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比如,说“暖和”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二、怜猫——语气显真情 文中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互相吻合。“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三、爱猫——妙用人称“你” 文中还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你”字。“你”是人称代词,通常都是称呼对方用的。而这里的“你”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是“你”中有“我”,意思是“不管是谁”,包含不仅“我”喜欢猫,任何人见了都会感到可爱,更使我们感到作者爱猫的真实感情。 四、赞猫--- 巧用拟人法 其次,作者在对猫的描写中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风趣幽默。如文中写它“成天睡大觉”,说它“无忧无虑,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20112431 35 李铃风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30年代老舍小说创作

正文: 老舍,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里长大,熟悉城市贫民生活,这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被称为“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老舍的小说作品种类很丰富,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这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小说文体的创新。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老舍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 他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第一类小说大都采用情绪结构方式,较多的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暗示、梦幻、犀利分析等手法,写人叙事,布景状物,均呈现诗一般的境界,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第二类的写实小说,其实也不是纯粹的客观的写实,内中含有浪漫、传奇成分。他们除了注重人物刻画外,还比较精于故事的讲述和环境(背景)的描写。老舍对市民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均作了艺术的描绘,像《抱孙》对王老太太的封建守旧思想的否定,《马裤先生》对庸俗、丑陋、卑污的市侩主义者的嘲讽,都能显示出老舍小说文化审视的深刻性和艺术技巧的精湛性,还体现了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的特点。 老舍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 他的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等。印象最深的就是《骆驼祥子》了。 《骆驼祥子》是其早期创作的优秀之作。它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悲剧人生,生动地展示了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人生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黑暗深渊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作品描写了军阀混战、社会动乱的年代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更描绘了封建迷信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和剥削。祥子的人性美的毁灭暴露了旧社会旧制度的罪恶。小说善用叙述的文字、精辟的议论、自我辩解和同情的笔墨以及心理剖白、景物衬托等多样细腻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

老舍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书集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印书馆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印书馆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摘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关键词: 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 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

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 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都是以北京时间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北平”。①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在老舍的伤作品中出现过240多具真实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老舍的出生地就在其中)②老舍小说出现的北海中山公园是著名的浏览胜地,而经常出现的如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德胜门等地,都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在《骆驼祥子》中,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引言,到虎妞等等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物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的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御北京口语的能力。

老舍作品的包容性

谈老舍作品中的包容性 摘要:老舍的作品具有一种包容性,这不仅反应在他笔下的人物性格和万千世界中,也能从他独特的批判手法中看出一二,同时,相比起左翼作家,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见解要温和而全面些,通过他的作品,可以让后人对那个年代以及那远去的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包容性道德批判《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 老舍的作品笔触总是那么温和,温和中蕴含着吞吐一切的包容大气,一如他笔下的北平文化,不温不火而又带着一股子硬气。这文化,温和如香片茶,使人感到亲切,又带有北京城独有的气度,令人着迷。 一、老舍作品中社会的包容性 从老舍的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北平市民文化的一个特点,即对事对人老那么温和,若一个人犯了什么错,街坊四邻总不愿意往坏处想,若是批评也只是点到为止,而嘴上留情。以《四世同堂》为例,毫无廉耻、而一心想升官发财的冠晓荷虽然招人厌,但小羊圈的居民平日里也总是以不远不近与冠家和睦相处。及至冠晓荷做事实在过了头,以卖国、给日本人当特务走狗为荣,邻居们至多待他如瘟疫,“搭讪着走开”。对于冠家二小姐招弟的堕落,李四大妈的话最能显示北平人的心态:“年轻轻的,可别给人家造谣言哪!那么俊秀的姑娘,能做出那么不体面的事?不会!就是真有这么回事,咱们嘴上也得留点德哟!”对于老二祁瑞丰的无耻、无聊,四世同堂的一家子都惯着、忍着,哥哥祁瑞宣虽痛恨弟弟的坏习气,可除了敷衍也不轻易拉长了脸。拉车的小崔,喝嘴了酒打老婆,白巡长和四大妈会嘴上狠、心里善地劝解,临了,四大妈还时常接济点儿杂合面。也许整个北平城就是那么个小羊圈,平静地不起一丝涟漪,偶有争执,立刻就有人站出来劝架,使得这原本激烈的争论倒成了平淡生活中调味料似的。即便实在听不入耳,您把自家的大门关严实就得了。 也就是秉持着这么一种包容的态度,古老的北京城见证了三个朝代的更替,北平人承受住了军阀割据的混乱,经历了民国的沧桑巨变,靠着这样一种社会的宽容性,便有了像《四世同堂》里的晓荷、瑞丰,《茶馆》里的刘麻子、唐铁嘴等角色的存在,他们过得绝对不算体面,但生活倒也悠哉。仰仗着北平人对万事万物的宽容,耍骨头的傻大杨、拉黑杵的小文夫妇也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是颇有原则地生存下去。 当然,北平的宽容并不值得过分的夸奖,它能够抚平生活层面的波澜,却不能阻止社会根基的溃烂。有这么句话形容北京人特别贴切“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i,北京人这种对人对事几乎是无限度的忍耐力是一剂慢药,它使北平人养成了一种万事将就、与世无争的态度,及至全城的百姓都成了亡国奴,任由日本的飞机和坦克强奸着北平的天空和柏油路。老舍借《四世同堂》里陈野求的口说道:“北平忘了这么多日子,我就没看见一个敢和敌人拼一拼的!……我们的文化或者只能产生我这样因循苟且的家伙,而不能产生壮怀激烈的好汉!” 宽容于北平而言,往好里说,是一种气度,它给每个角落都送去温暖,每个人,只要愿意活着,就有生存的自由和生命的尊严,这气度如同英国的绅士一样,是非几百年而养不成的;往坏里说呢,是一种苟且,对污点、小人睁一眼闭一眼,对生活得过且过,这样无节制的“宽容”几乎将北平断送在了日本人的刺刀下。对于这样一种社会的包容性,今日已不大常见,信息的开放把社会中最黑暗、最龌龊的部分暴露在人们眼前,而开拓了的眼界使得每个人对社会都有点评论、及至指责的资本,快节奏、物质化的生活使人们时常自顾不暇,久而久之,我们的社会变得犀利,这固然可以促进社会的完善,可都市人的犀利也造成了社会的冷漠隔离,以及对部分群体的边缘化。我想,老舍笔下的很大一部分角色若放在今日,恐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

论老舍小说的创作风格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论老舍小说的创作风格 ———以《牛天赐传》为成熟标志的分析 沐子1赵阳2 (1.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31;2.南方报业集团,广州200235) 摘要: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在老舍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创作风格日趋成熟的标志。小说以敏锐的洞察力对旧中国市民阶层苟且、软弱、敷衍、调和的市民性格和独特的市民文化作了形象表现和纵深分析,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时代责任感。整部作品最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含泪的幽默”。作者以简净、铺张、俗白、凝炼的文字,塑造出耐人寻味的典型人物。老舍浓郁的个性化创作风格为我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族化探索开拓了新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老舍;创作风格;《牛天赐传》 一 20世纪20年代后期,老舍以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叩响了文学殿堂的大门。从此笔耕不辍,写下数百万字作品,以独特的艺术个性,“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肉来”[1](P237),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艺术家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善于提炼自己的———主观的———印象,从其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的东西,他并且善于用自己的形式表现自己的观念。”[2](P426)老舍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艺术再现,对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作了深入探索。“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就所提供的市民人物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找不到另一位作家可与老舍匹敌。”[3]他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生活的一切方面,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艺术形式,对他熟悉的独特对象———市民社会进行了异常深刻的发掘,从而对民族性格、民族命运作了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揭示出时代的本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3]。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即是集中体现老舍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 批判市民性格、批判造成这种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这一重要主题,早在老舍开始创作时就已经确立。1924年,他赴英国任中文讲师,从一个落后的国家来到资本主义成熟的英国,急剧变化的生存环境,物质上的困窘和精神上的倍受歧视,触动了极具民族自尊心的老舍,他开始怀念故都的一草一木,以 14 及那些从小一抬头就能遇见的笑咪咪的“张大哥”,但这并不防碍他理性的思考。老舍是一个中国的传统文人,所以他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飞机、大炮等“技”的层面,他更深入到中国传统的市民性格和市民文化。虽然在刚开始的《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中,老舍还仅仅停留在嬉笑怒骂地勾勒出一群旧派或新派人物的可笑嘴脸。但随着实践的增多,老舍的批判模式日趋成熟,挖掘的主题也日趋深刻。 在1931年的《二马》中,老舍建立了通过横向比较来批判市民性格和文化的模式,1932年的《离婚》以幽默漂亮的文字风格标志着老舍创作上的成熟。而本文所要讨论的1934年9月出版的《牛天赐传》则标志着老舍对主题意义挖掘的深入。小说通过牛天赐的成长过程,纵向挖掘出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这种文化是怎样把一个健全的新生儿塑造成百无一用的废物的。这是老舍艺术探索更进一步的转折点。也就是从这部作品开始,老舍在艺术个性上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美学风格。因此《牛天赐传》是老舍创作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老舍的作品简介

六年级校本教材 一、老舍的作品简介 茶馆简介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月牙集》概述 《月牙集》是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说精汇》。是由作家老舍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老舍能纯熟地驾驭语言,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作家老舍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老舍能纯熟地驾驭语言,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

气息。老舍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细节真实,再加之语言讽刺幽默,诙谐轻松,作品深受人民喜爱。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说精汇》。这本书为系列之一,收录的是老舍的代表作之《月牙集》。 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一位在旧社会过了五十年苦难生涯的北京老警察对自己辛酸一生的回忆。满清末年,二十多岁的“我”失了业,经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巡警。那时,世道昏暗,民如草芥。1911年,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军举行武昌起义,推翻了满清皇朝。“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巴望有个好世道,不想秦大人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我”的希望成了泡影。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秦大人倒了台,“我”又成为巡警,还和学生运动领袖申远交上朋友,总想世道会变样,谁知秦大人再度出山,官当得比从前更威风,“我”却被降为三等警察,妻子病死,留下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穷得难以为生。这时到处出现革命党,秦大人要抓革命党人申远,“我”却把他放跑了。不久,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我”的女儿大妞出了嫁,儿子海福继承父业,当了国民政府的警察,还和申远往来密切。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北平等地相继沦陷。日军抓走了“我”儿子的未婚妻小玉。海福经申远介绍,参加了八路军。不久,申远被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来接管北平。“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监狱,在牢里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北平解放后,“我”与儿子重逢。从此,“我”才有了幸福的晚年。 二、按要求写词语 1、有些成语中含有两个数字,比如:“三心二意”,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百里挑一、九牛二虎、九死一生) 2、有些寓言故事的名字就是一个成语,比如:“揠苗助长”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3、有些成语中含有意思相近的词语,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千变万化、千辛万苦、生龙活虎、聚精会神、想方设法、呼风唤雨、漫山遍野、欢天喜地 4、有些成语中含有意思相反的词语,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不进则退、易放难收、生死存亡,始终如一,阴阳怪气 5、有的成语是“ABAB”式的,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自言自语收拾收拾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讨论讨论交流交流打量打量彼此彼此打扮打扮学习学习 6、有的成语是“AABB”式的,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千千万万、大大方方、客客气气、明明白白、热热闹闹战战兢兢、忐忐忑忑、慌慌张张、 7、ABAC自言自语、百发百中、虎头虎脑、笨手笨脚。 8、ABCC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小心翼翼、细雨绵绵。 9AABC、落落大方、息息相关、人人皆知、默默无语、愤愤不平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