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课例鉴赏

《伟大的悲剧》课例鉴赏

该课获2017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执教者:张岩河南省安阳市第八中学

观察者:蒋新海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把握内容。

2.了解人物传记生动、真实的体裁特点。

3.领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南极,冰雪的故乡,风暴的摇篮,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探险事迹,这里上演着震人心魄的英雄壮举,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幕《伟大的悲剧》。

出示课件:

(南极图片)

【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师: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1. 学习用浏览法提取信息,理清情节。

2. 了解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

3. 领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出示课件:

(学习目标1.学习用浏览法提取信息,理清情节。 2.了解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

3.领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师:声音真洪亮,接下来让我们带着目标走进课文。

三、知识链接指导阅读

师:课文较长,同学们可以用“浏览法”来读,阅读的时候可以扫描,一目数行;

也可以跳读,有所舍弃,摘录关键词语。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属于记叙类的文章,

那它的重点信息是什么?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出示课件:

(知识链接1.浏览法:可以扫描,一目数行,提取主要信息;也可以跳读,有所舍弃, 摘录关键词语。2.重点信息筛选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初读课文感知“悲剧”

师: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文中语句,找出在这些时间、

地点发生了什么“悲剧事件”,开始。

出示课件

①1月16日南极雪原

② 1月18日南极极点

③ 2月17日夜里1点钟屠宰场营地

④ 3月2日下一个贮藏点

⑤ 3月21日离下一个贮藏点20公里的帐篷

⑥ 3月29日离下一个贮藏点20公里的帐篷

学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

师:好,同学们,谁来说第一个?

生1:1月16日,白色雪原上,发生的悲剧事件是“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师:你找的又快又准,能不能告诉大家“他们”指的是谁?

生:“他们”指的是斯科特一行人。

师:非常好,请坐。阿蒙森先到了,也就意味着斯科特一行人晚到了。请同学们动笔,和老师一起来批注这个悲剧事件。

【板书】晚到(学生跟随在书上批注)

师:谁来说第二个?

生2:第二个悲剧事件的时间是1月18日,地点是南极极点,悲剧事件是斯科特一行人接受了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师:好的,你提取信息的能力很强,请坐。青同学们继续来批注。

【板书】做证(学生跟随在书上批注)

好,接着来说第三个,后排男生。

生3:在127页,时间是2月17日夜里一点钟,地点是屠宰场营地,“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

师:这位英国海军军士的名字是什么?

生3:埃文斯。

师:也很准确,请坐,谁发现3月2日,下一个贮藏点发生了什么悲剧事件?生4: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悲剧事件是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师:嗯,燃料稀少,很好,请坐,继续来说。

生5:3月21日,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发生的悲剧事件是“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四十摄氏度。”

师:这个时间、地点发生的悲剧事件还有补充吗?

生6:但暴风雪刮的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sì]的。

师:注意“似[shì]的”这个词的读音,请再读一遍。

生6:似[shì]的。

师:好的,纠正过来了。

我们看3月29日,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不到20公里的帐篷里发生了什么悲剧事件。

生7: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

师:此时此刻,所有的队员全部死去。

【板书】死亡(学生跟随在书上批注)

师: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从1月16日到3月29日,时间跨度多少天?

生:73天。

出示课件:

(时间地点事件动态图)

师:长达73天的煎熬,他们要忍受着失去首位、接受做证的悲痛,在返程的途中,困难重重,艰难的跋涉中,幸存者还要亲眼目睹自己的队友一个接一个的离去,而最终他们自己的性命也难保,这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题目中哪两个字?

生:悲剧。

五、品析人物理解“伟大”

(一)语段精读分析人物

从8、9、10自然段中找出对奥茨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

师:3月2日至3月21日之间,有一个人的死亡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灵魂,他是谁?

生齐答:奥茨。

师:的确,作者在文中对奥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们在分析人物的时候,可以选择他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也可以选择具体细小的情节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接下来,请同学们在8、9、10三个自然段做勾画,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奥茨的精神品质。

出示课件:

(品析人物:找出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品质。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也可以选择具体细小的情节。)

学生默读课文8、9、10三个段落,圈点勾画。

师:谁在第8段有发现?

生1:“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走路”,我从这一情节看出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即便是脚趾冻掉了,还是坚持行走。

师:非常简洁,请坐。第9段有发现吗?

生2:“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

听语文优质课心得体会

听语文优质课心得体会 篇一:高中语文听课心得体会5篇 高中语文听课心得体会一:高中语文听课评课总结合集文章原来也可以这样设计的, 那精美的电影更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 杜兰薇老师在《你一定会听见》中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性很高!还有蜊江中学袁晓燕老师的《伟大的悲剧》,老师让学生在欣赏南极美景的同时,自己表达心中的感想。 第三, 注重反复朗读。好文章是用来读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比如:塔山中学张秀平老师在《孤独之旅》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描写环境的句子, 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在《我的叔叔于勒》中, 丛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菲利普夫妇的语言,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以及语言的描写手法, 并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了人物的性格。 第四,注重有效地延伸,领悟其义。在拓展延伸这一部分,张秀平老师为大家出示了《壮志在我胸》这首诗歌,让

学生更加深刻透彻地体会到了“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这一重要含义。林清玄先生说过:\心美则一切皆美, 情深则万象皆深\。无论是郁达夫对江南的如诗如画的深情眷恋, 还是苏轼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只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 感受美的心灵, 世间万物一切皆美。课堂上只有教师的精心指导才能造就课堂深层次的延伸。 其次,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这四位老师的语言魅力深深的折服了了我;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而在这一环节中,四位老师也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相应、合理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峰峰矿区羊渠河学校 马明老师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峰峰矿区羊渠河学校马明老师 《伟大的悲剧》说课程序 一教材、教法二学情、学法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流程 一、教材、教法 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本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写的是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法: 1、阅读发现法: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文本,初步发现解决问题。 2、自主、小组合作法:解决基本的知识技能问题。 3、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像。 4、讨论法和点拔法相结合。 二学情、学法 本课面向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这类探险类外国题材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结合单元教学重点,以及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我这样设计了《伟大的悲剧》。 1、学生课前预习,熟悉生词,并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自主理解,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2、学习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难点: 以“悲”为学习线索,感受悲,分析悲,评价悲,认识悲,理解斯科特等人的悲剧意义,形成对悲剧事件的系统思考和认识。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二)介绍作者检查预习(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拓展深化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讲解]《伟大的悲剧》预习案、导学案

[讲解]《伟大的悲剧》预习案、导学案课前预习《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给加点字注音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姗姗来迟( )拽出( ) 战栗( ) 毛骨悚( )然吞噬( )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告罄 ( ) 羸弱( )冰gǎo( ) biān( )骨bèng( ) 神. 学习重难点: 散zhì( )息毛骨悚然( ) 怏怏不乐( ) 忧心忡忡( ) 1、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踉踉跄跄( ) 海市蜃楼( ) 课时安排:二课时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资料助读: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一)作家简介忧心忡忡: 吞噬: 语无伦次: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 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羸弱: 告罄: 物性格。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3、文学常识填空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课文选自《》。作者是, (国籍)人,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方 面。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主人公是,在这一个英雄的集体里还有等共名

(二)南极简介探险队员。 地理位置 :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4、整体感知:填表并复述故事情节。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源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时间地点 人物及事件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12.1.16( 白色雪原 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12.1.18( 南极点自然环境:南极的自然环境有五大世界之最:1、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 12.2.17( 埃文斯死去 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度。3、南极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冰盖面积达2700 万立方公里,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4、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5、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12.3.2( 高的大陆。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土和空气。但也无处不隐12.3.21. 无法离开帐篷藏这致命的危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白色沙漠,冰于火的世界,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 12.3.29. 帐篷里盲。 12.10.29. (三)本文内容简介 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12.11.12. 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内容。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们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

教师技能竞赛《伟大的悲剧》评课稿

何所为一堂好的课堂,我以为好的语文课就是能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让学生感到有所收获,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点,我觉得也就达到了目标。 今天,聆听了唐老师的《伟大的悲剧》后,我感到受益匪浅。下面简单说说我听完这节课后的感受。 1、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这个要求,唐老师制定了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体味本文语言的过程中学会感动。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唐老师就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深沉,悲壮的氛围。整个教学过程中唐老师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文中寻找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并且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悟。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学会感动,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课堂气氛和谐,符合本文的学习环境。在整节课中,唐老的师表情没有任何做作与装饰,为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 4、师生沟通自然、亲切。我们说“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唐老师不论是提问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自然地和学生沟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其实关注就是欣赏)。比如学生在顷情诵读时,唐老师总是很亲切的引导:“……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呢?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达到很好的教学助长的效果。这就是有效的沟通,自然的沟通。 5、朗读教学突出,朗读指导恰如其分。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读。”我觉得唐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特别是在品味文中这些令人感动的细节的时候,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有学生个别读,齐读,老师范读等,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品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对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情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说唐老师教得自然,学生读得也自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新教师学习。 6、体验拓展恰当。 总之,无论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说,这节课都不失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是也许是因为学生在整堂课上表现的太活跃了,所以在时间把握上,稍稍多了几分钟。但这并不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21.伟大的悲剧 教与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的复述课文。 3.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4.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与学重点 体会作者颂扬的精神,通过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教与学难点 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展示有关南极风光、动物、探险等图片,使学生进入情境。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但他们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悲剧》。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和平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作品有《三位大师》、《最初的经历》等。 2、读准字音,解释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毋宁吞噬 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二)读出自我: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学案人教版

21.伟大的悲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风餐露宿,毛骨悚然,精疲力竭”等词语。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长篇小说《焦躁的心》;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斯》等。 2.了解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要做到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进行浏览,每分钟争取不少于400字。并注意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导航]:1~3段,写斯科特带领的探险队到达南极点,发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而返;4~13段,写探险队员一个个悲壮地死去;14~16段,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英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尊敬。 2.给下列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拽() diān()狂雪qiāo() 凛liè()吞shì()销shí() 羸()弱步lǚ()告罄() 遗shuāng() 踉踉()跄跄() mèn mèn()不乐 广袤无yín()鲁mǎng()大胆 yáng yáng()得意疲bèi()不堪 语无lún()次 jīng()打细算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课文全解

伟大的悲剧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伟大的悲剧》,题目中“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本文的题目点明了主旨。 (二)谋篇立意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是以斯科特一行五人冲击南极失败、返回途中遇难的悲剧为线索的。 本文通过叙述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及其四名伙伴在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后在返回途中先后死去的故事,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16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到达南极点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写斯科特一行五人返回基地途中的种种不幸和遭遇。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写他们返回比来时更艰难(顺着原来的足迹走、缺乏精神支柱)。 第二层(第6—7自然段):写埃文斯不幸突然死亡。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写奥茨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第四层(第11-13自然段):写斯科特和另外两名队员静静的死去。 第五层(第14—15自然段):写找到英雄们的尸体并为英雄悼念。 第三部分(16自然段):议论抒情,表达对英雄们的悼念。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完整版)伟大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 课题:《伟大的悲剧》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能够借助字典或工具书掌握本课涉及的重点生字词。 1、学会自主学习,能够依据具体情节理解文章,并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使学生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能够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难点】 1、能够依据具体情节理解文章,并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走进作者 《伟大的悲剧》一文的作者是(国籍)著名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和方面。 (二)解决字词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拽.( ) 无垠.( ) 癫.狂( ) 凛冽 ..( ) ( ) 吞噬. ( ) 销蚀.( ) 羸.弱( ) 步履.( ) 告罄.( ) 遗孀.( ) 毛骨悚.然( ) 怏怏 ..( ) 疲惫.不堪( ) 鲁莽.大胆..不乐( ) 姗姗 ..来迟( ) 忧心忡忡 ( )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无垠:凛冽:步履: 风餐露宿:闷闷不乐: 耀武扬威: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三)细节回放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主人公是,在这一个英雄的集体里还有 、、,等共四名探险队员。除了他们这一组探险队之外, 还有一组探险队,他们先于(时间)到达。因此,这个站也叫。

【合作探究】 1、文章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本文共写了5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3、你认为斯科特一行人的探险有意义吗? 【展示提高】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 ....的躯体。 (3)从他语无伦次 ....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旅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一任务?他不接受可以吗?) (3)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海市蜃楼”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3、纵观全文,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4、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意思?结合这两句话,谈谈你对“伟大”和“悲剧”的理解

21 伟大的悲剧 公开课优质教案

21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的形、音、义; 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自读课文,概括要点,梳理脉络;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难点: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法学法】复述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探访南极 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欣赏图片南极冰川冰山鳞虾南极地衣乔治王岛上的苔藓南极的夜晚南极的极昼与极夜南极光长城湾中山站全貌 南极探险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 阿蒙森 - 斯科特站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

从全国教学大赛获奖教学看语文教育的悲剧

从全国教学大赛获奖教学看语文教育的悲剧 南开大学文学院 徐江 吕叔湘先生曾有一个比喻,说办教育如同办农业。即把种子播撒在土壤里,给予适当的条件,然后加上精心的管理,那么种子就会茁壮地发芽成长,结出丰硕地果实。而以此比喻认识现在的语文教育,很显然,种地的“农民”其“耕作技术”以及理论“化肥”储备都有很大的缺陷。当然,语文界不会认同我的评价。为此,笔者选择“全国第七届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解读《伟大的悲剧》课堂实录为例进行剖析,请大家能够直面现实,看一看语文课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种教学是不是语文教育的“悲剧”。这篇实录公开发表在《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第6期,后面还附有语文界专家的赞誉性评价。 一、“字词检测”走过场——弱化了语文基本功训练 这位获奖者在开始的“字词检测”教学环节中说得很明白——“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扫除阅读障碍”。话说得不错,但事做得很糟。因为在实录中清清楚楚写着“用时2分钟”。简直让人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长的文章20多个重点词,怎么能够在2分钟的时间内就扫除了障碍呢?我大致将这些词汇搜罗了一下,如无垠、太古、癫狂、风餐露宿、夺眶而出、精疲力竭、毛骨悚然、怏怏不乐、凛冽、忧心忡忡、吞噬、畏缩不前、疲惫不堪、阴森森、鲁莽、语无伦次、赢弱、蹒跚、告罄、皑皑、遗孀等等,我想这些重点词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不能说个个是陌生的,但至少有6成不是熟悉的,从理解意义到造句运用,还是有较大障碍的。这一切怎么可能在“2”分钟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呢?这许多词语不能准确认识,又怎么可能深入理解文本呢? 很显然,无论是教师亦或是学生,正是由于对这些重点词的认识有较大的问题,这样在后面的所有教学环节都出了问题。审美解读出了许多盲点,比如在讨论所谓斯科特等人“悲壮地覆没时”,却讲不出如何“悲壮地覆没”。甚至连这样生动感人的具体细节都忽视了——“最后一篇日记是用他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这有什么意味?情感有什么不同?“遗”者,有“留下来”的意思。“孀”,名词之意为死了丈夫的女人;形容词之意就是寡居。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表现了十分复杂的情感,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细节。“我的遗孀”,严格说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写下这句话的人在“此在”时,他的妻子还不是“遗孀”。但因为斯科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当这本日记送到他的妻子手中时,她肯定是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我的遗孀”,里面蕴涵着“我”对“妻子”的深爱和歉疚。似乎在说是因为“我”参与南极探险罹难而使爱妻由“妻子”变成“遗孀”。这种修改就预示了“妻子”的变化。他想到妻子“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李白《双燕离》),这种修改显示了自己一种心理的变化,甚至想到妻子心情。爱怜、关怀、无奈与理智都融注在这一词语的变换之中。这种审美解读的缺乏,很显然是对“遗孀”一词缺乏情感性认知造成的。在讲课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道这一细节中的情感蕴涵。所以,师生所谓

第21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资料

第21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

第21课《伟大的悲剧》 1.文学常识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国名)作家茨威格(人名)。 2.文章思想内容 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歌颂他们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他们,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斯科特探险队在争到南极点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作为失败者却要为胜利者作证,而且全队都在归途中覆没,世人都为他们而悲痛,所以这是悲剧;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在探险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高贵和震撼人心的,所以这出悲剧又是伟大的。 3.重点词语 拽zhuài:拉。 无垠yín:没有边际。癫diān狂:言行举止不庄重、轻佻。 凛lǐn冽:刺骨地寒冷。 吞噬shì:吞食;并吞。 销蚀shí:消损腐蚀。 羸léi弱:瘦弱。 姗姗(shānshān 都是一声)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千辛万苦: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闻所未闻: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夜不成眠:晚上睡不着觉。 精疲力竭jié: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闷闷不乐mèn:因有不开心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洋洋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怏(yàng)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忧心忡忡chōng:忧愁的样子。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畏缩不前:害怕而不敢向前。 鲁莽大胆:胆子大,说话做事不经考虑。莽撞。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语无伦(lún)次: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与其……毋(wú)宁:与其……不如…… 4.重点句子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其内容和体裁都有别于学生之前阅读的文章。从内容上讲,本文所描绘的科学探险情景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之外,本文所歌颂的科学探险精神也超越了学生日常的思想认知。同时,作为国外名家的作品,本文又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可以说对学生的阅读视野、生活阅历、情感世界都是一种有益的拓展、丰富和补充。从体裁上讲,本文从学生接触最多的散文、小说、诗歌转换为传记文学这一新的样式,既有写人记事文章的影子,又有传记特有的文学风貌,从写作题材和体裁方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因此,本文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既承接了学生之前的阅读习惯,便于阅读经验的迁移,又打开了一扇新的体验之窗,便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本文虽然是翻译作品,篇幅较长,但欧式句子和复杂长句不多,文字并不艰涩,不存在理解障碍,适合作为阅读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浏览阅读方式的训练。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浏览日益成为重要且实用的阅读策略,掌握浏览的技巧和方法,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浏览阅读本文,既能够提高整体感知的效率,还可以通过对内容的有效整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为本单元中后面几篇文章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叙事作品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但对本文涉及的内容相对陌生,较少接触传记作品,以及对篇幅较长的作品存在畏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与作品的隔离。此外,七年级学生不仅缺少浏览阅读经验,而且在梳理思路、品析细节、探究主题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不充分、不深入的问题,容易造成对本文概念化、程式化的理解,阅读速度和质量都有待提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大事记”、文字探究、链接材料,探究文章主题,并在高贵品质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1 设计说明】 本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一篇传记,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时文题改为《伟大的悲剧》,有删节。这部集子分别记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12篇。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语言丰富、情感丰厚、思想丰蕴,可读性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复述课文、梳理情节、概括感悟内容、把握主旨等能力的好材料。本文文题是编者所拟,颇具深意,是文眼,是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主旨、精神品德渗透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类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极地图,美丽的南极风光,可爱的动物企鹅蓝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地图,介绍中国的长城站、中山站,特别介绍设在南极南纬90°的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学实验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命名的。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由此导入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闽侯荆溪中学徐道彬 教案目标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3.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案重点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教案难点 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你了解南极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位队友却永眠于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1 / 5 这堂课我们学习《伟大的悲剧》,它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这篇文章与其他人物的传记文章共同收录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集子里。 二.作者介绍 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三、字词教案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拽(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 凛冽(lǐn liè) 吞噬(shì) 销蚀(shí) 羸弱(léi) 步履(lǚ) 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毛骨悚然(sǒng) 怏怏不乐(yàng) 姗姗来迟(shān) 忧心忡忡(chōng) 疲惫不堪(bèi ) 2 / 5 四、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写表格。 地点人物及事件时间白色雪原1912.1.16南极点1912.1.18埃文斯死1912.2.171912.3.2无

“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活动”总结

“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活动”总结 “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活动”总结 为巩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改革更趋于理性,更符合我校实际,语文组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课堂教学回头看”活动。由刘学成、范恒举、廉殿军、郑丙林组成听评课小组,有重点的对部分同志的课进行了听评。现对活动作以总结。 一、课堂回顾王德广老师执教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学生展示十分活跃,展示内容的处理很有层次性,每一个小的环节的展示,都竭力吸引全部学生参与。展示学生与听课学生的互动,教师的及时的评价点拨,使课堂充满了活力。李保义老师执教的《伟大的悲剧》,引导学生从“悲剧”和“伟大”两个层面,多角度的解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并且受到强烈的感染,是这次活动中水平最高的一节课。刘听会老师执教的《土地的誓言》,通过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对展示内容没有很好的整合,头绪较多,课堂显得有点乱,影响了教学效果。高显海老师执教的《登上地球之巅》,按照“字词教学——课文复述——重点理解——语言品味”的顺序,呈现出教学线条之美。学生讲解时能够使用课堂展示笔记,教师点拨能够突出重点。 二、取得的成绩几位老师的公开课,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活动,我们看到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可喜的变化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态度,由开始的观望、怀疑、尝试、动摇到现在成、试验、坚定不移的实施,是一个反复求索,实事求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讨论,认识逐步达到一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关注学生的一生幸福。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乐观的生活,拥有爱心、懂得感恩,有美好的志趣和情操,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思想转变后,教师关注的中心由“分数”转到“人”上,由只重知识到能力培养上,到人文熏陶上,到健全人格的培养上。教师能够正确处理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定位,能够把课堂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回头看”的几节课中,学生展示积极活跃,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评价准确,点拨适宜,引导得法,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2、课堂展示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还记得在改革初期,学生展示的情形:胆怯害羞,声音不高,照搬资料,只顾自己,不管听众,形式单调,缺少互动。现在的课堂,学生展示自然大方,质疑、纠错、补充、讨论、评价,信息多向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正在形成。在李保义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的感受更为深刻。学生朗读充满感情,富有感染力,而且,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在教室里走动,让我们想到古代诗人吟哦的情境。高庙中心学校的老师来我校听课后,深有感触得说:“我非常感慨自己能亲眼看到杜郎口模式的展示者们展示自己的课。我先前是比较抵触这种模式的,总想着这样的模式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的,是图表面的花哨和热闹。然而,当我真正坐在了教室里,听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理解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哪里是什

伟大的悲剧课文深度理解问题梳理

一、导入 失败和成功应同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记忆中只容得下成功者,有人说,历史便是为他们而写的,其实并非如此,千百年来,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中,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 二、研读课文 1.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 2.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 1、五名探险队员悲壮覆灭是与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到来分不开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了南极恶劣气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南极气候的恶劣,再现了五位勇敢的探险者所处的极度艰难的环境。请齐读。[在阅读和朗读中体验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了解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渲染悲壮的气氛。] 2、无情的暴风雪就这样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当我们合起书来,他们面对失败、面对厄运、面对死神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请说出文中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从中探险家那些高贵的品质?说说他感动你的原因 ——文中令人难忘的细节,如:①历尽艰险到达终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科学家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 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不畏严寒。坚毅的精神。对待事业他表现出了执着和坚毅的品质。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③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团结精神。师:[板书:团结协作]这是一支团结的队伍,特别是奥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团队,就那么平静、镇定地把生命交给了死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马革何须裹尸还?奥茨像英雄似的走向死神的画面将永远在我们心中定格。科学家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不能不令人为之泪流满面。 ④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

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1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伟大的悲剧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目标达成: 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各小组的语文课代表板答文学常识、字词注音等。各小组其他同学展示布置的内容。【创境激趣】 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海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探索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成功者拥有了一切,但这些伟大的失败者也应有他们的位置。你所知道的伟大悲剧又有哪些呢﹖ 【自学导航】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句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合作探究】 1.“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如何理解“骄傲”一词? 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3.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4.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强化训练】 A,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的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友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⑴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的话 B。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书信。 1

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教师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这次听课活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阅读参考。 在三月份的听评课活动中,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听评课,我们从刚开始上课时的怯生忐忑到现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收获,都有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共同的不足,需要我们去改进,去完善。 首先,课堂管理方面。一个老师只有先管住了学生,才能把他们教好。一堂课你准备得再精彩,没人听都白搭。但现在可能我们还是新手,缺少经验,顾不过来,所以我们可能一堂课下来,都是自己在讲,不管学生有没有在听,只管把自己的内容讲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状态,或只关注到一部分学生,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教学效果就达不到。 其次,没有充分使用态势语。态势语就是以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的一种辅助形式。其实有时候很简单,只要面带微笑,让学生进入一个轻松的课堂,就能有很好的收效,还有老师的眼神的交流很重要,要注视到所有学生,有时候可能我们会不自觉的就只看着前排的学生而忽视了后几排的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注视,可能有些

学生就会有些失落,或用吵闹的方式来引起注意。 最后,教学形式单一。都说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初为人师的我们,在课堂结构都没有吃透的情况下,很难变出各种花样让学生喜欢,但怎么丰富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我们时刻去思考的问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虽然我们都存在很多不足,但我相信这些不足会驱使我们前进,向合格人民教师迈进。 4月20日,威海市举行了优质课的评选, 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由于时间的限制, 我仅听了四节课:塔山中学张秀平老师的《孤独之旅》、威海中学丛旻光老师的《我的叔叔于勒》、蜊江中学袁晓燕老师的《伟大的悲剧》以及威海九中杜兰薇老师的《你一定会听见》。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在这几堂课中,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才认识到《孤独之旅》这篇文章原来也可以这样设计的, 那精美的电影更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