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四大误区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误区一

在教育理念上当前的家庭教育更重视物质的教育而精神层面的教育较为落后。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住房、设备、经济收入与开支、营养供应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而且会在精神层面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物质条件仅仅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想要教育出完美的孩子需要在物质的基础上加强精神层面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很多父母往往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统统给孩子把对孩子的爱理解成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为了孩子付出了能付出的一切。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受到中国人不切实际的竞争观念的影响即中国人会不自觉地追求一种不可能的状态或者目标:完美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在任何方面和别人竞争。年轻的父母常常会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给予最好的美食穿最好的衣服买最大、最好、最贵的玩具上最好的早教、幼儿园最好的中学等等。在孩子尝试想要站起来探索世界的时候保护孩子不摔倒在孩子不小心摔倒之后迫不及待地抱起来安慰父母总是想当然地希望照顾、保护孩子期待他们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之后就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领导力、人际关系良好、懂得孝敬父母、懂得去爱、尊重他人并且能很好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完美个体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样由一条鱼变成一条龙但事实上

却是事与愿违。往往是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变得叛逆早恋不收拾房间不懂得爱别人还抱怨一切。其实从个体成长的规律看糟糕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父母没有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秀的性格特征却要求他们突然拥有;没有告诉他们懂得思考、独立、爱别人却要求他们在成人的一瞬间突然拥有这些技能这就是一种最常见的、错误的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没有捷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父母付出相当大的努力首先自己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做出表率而不是只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并以此作为条件要求孩子做很多成人和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情。例如当父母每天晚上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要求孩子不要触碰电脑而认认真真地写作业。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误区二

在教育方向上父母更重视智商的培养而较容易忽视情商教育。培养孩子的性格以及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多父母都很在意自己的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会刻意教育自己的孩子识字、读书从很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参加舞蹈、钢琴、乒乓球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只为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不落人后。现在很多儿童从3岁左右就开始上幼儿园除了应有的游戏之外父母更加看重在幼儿园学到了几个字几个英语单词会背几首古诗等等。等上了小学、初中孩子的学习压力会更大几乎每天写作业都到很晚学校的各种作业极大占用了儿童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并且家长也被绑架在这辆学习的战车上跟随着自

己的孩子冲锋陷阵起早贪黑地服务于孩子的学习。但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父母不会培养自己孩子的性格以及面对各种问题的应对方式。而这恰恰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作为父母一方面要重视孩子的智商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性格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心理学很多理论证明: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性格特点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摆脱不了父母的影子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几乎全部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每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需要吃饱穿暖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并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付出足够的爱才能教育出完美的孩子。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误区三

在身体成长和灵魂的成长方面更多的父母关注身体教育而比较忽视灵魂的成长。一个婴儿出生伴随着肉体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一个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一样的精神层面的灵魂也产生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从生理上帮助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高大健壮的男孩儿或者是高挑漂亮的女孩儿。这个过程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成果也越来越显著父母付出无数的心血有明确的方向从每天的饮食、睡眠、穿衣到定时的疫苗、营养、疾病预防等等事无巨细每一对父母都会关注并积极地处理。但是却有很多人不能注意到儿童灵魂的成长也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且相比于可以看得见的生理的教育和培养人格方面的教育具有更多的隐蔽性也更加的困难。灵魂的成长需要的是爱这个

字可以泛化成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鼓励、支持、物质无论是什么都表现为一种被关注和重视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换来爱消极的生活方式也会换来爱只不过可能充斥着更多的交易、讨好甚至战争。比如说一个小孩可以通过好好学习来获得父母的爱也可以通过故意捣乱来得到父母的关注可以通过给其他小朋友礼物获得别人的爱也可以通过武力压迫获得别人的认可。婴儿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得爱如果成功了这种方式就会被强化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父母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变得扭曲就会出现很多可悲而又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这就是灵魂没有得到健康成长的结果。

从心理学看家庭教育的误区四

在教育方法上大多数父母更愿意遵循自身的经验和感觉。但实际上儿童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不遵循这个规律就会在无意中影响个体的成长。所有的父母都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了极大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但事实上大部分的父母并不明确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是正确答案甚或是比较正确的选择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社会上的普遍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经验主要来自父母自身的童年成长经历。童年的经历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童年期想要实现的愿望而没有得到的所以想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例如自己小时候喜欢音乐而没机会学就会给自己的孩子提供学习音乐的机会;自己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什么都买不起

那么会尽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是自己得到的而不喜欢的经验对于这部分的经验大部分会在自己教育的时候避免(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例如小时候遭受虐待的父母会尽力避免使用暴力手段教育自己的孩子。第三种情况是无意识习得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这部分经验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有害的但父母往往注意更多的是那些自己缺乏的以及曾遭受过的不好经验那些有益的经验恰恰是在无意识当中传达到儿童身上。比如小时候遭受虐待的父母会自然习得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长大后会采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唯一有效的方式。总体而言基于自身的经历父母往往会在自己的教育中避免自己曾遭受的不好的经验而传达他们经历的或者认为正确的经验。但是基于我们自身经历的、总结的经验是正确答案或者更接近正确答案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经历是有限的甚至是局限的这种局限往往容易导致矫枉过正的结果其后果甚至比原本他们经历过的更加糟糕。例如小时候遭受父亲虐待的父母可能会为了避免伤害自己的孩子而与孩子过分疏远又或者用过分溺爱的方式避免所谓的虐待这都会丧失教育孩子的机会。综上所述父母要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以身作则从改变自己开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不能推诿责任因为孩子麻烦就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或其他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养分而不仅仅是玩具和美食父母的陪伴、支持能够起到比物质奖励更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在未来生活

的竞争中仅仅有智力和学习好还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孩子生活在家庭,父母的无意识教育能够从各个方面对孩子实施很好的影响。现代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看法都是在与父母平时的点滴交流沟通中形成的要想培养出完美的孩子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智商、情商以及逆商等多种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各种知识儿童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不能简单依靠自己的直觉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而要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在成长的各个关键期培养其独特的能力而不要一味依靠自己的经验以及道听途说的宣传。

看过的还:

?怉?????ā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 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

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家庭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的三层含义

家庭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的三层含义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我们往往会抱怨孩子、抱怨伴侣,很难去想到自己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事情的根结往往在于我们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外化而已。 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只是伟大的父母行列中的一个环节。我们的父母穷尽半生精力,给了我们在他们力所能及和所知道范围内的最好的对待,也许他们的言行、情绪伤害过我们,但他们也曾是家庭中被不妥当对待的孩子,只能本能地以代代相传的、伤人的方式来爱我们。如果我们打开视野和心胸,看清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对我们有着艰辛童年的父母,也许能增添许多的谅解和亲近。 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待他(她)的方式折射出我们内心里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很多人对此可能表现出疑惑,那么就让我们来从心解读亲子关系吧 亲子关系是五伦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的基础,亲子教育类的课程或工作坊如果只解决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老师如果只教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让父母可以用这些方法“搞定”小孩,让他(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这种课程就是不完全的,借用完形心理疗法的术语说就是“未完成”的。因为当父母自身不成长,仅仅把注意力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可能会在长程、动态的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因此,亲子训练要着重解决和提升三个层次的亲子关系能力,我把这三个层次称为亲子关系的三重门。随着成长的大门次第打开,我们的心胸、视野和能力会完全不同,我们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人。 亲子关系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我们和我们父母的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了成年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我们在父母身边或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即使结婚、成家、有了孩子,我们可能还生活在父母的近旁或他们的庇护之下。我们的基本观念都来自我们的童年,来自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我们的自我评价由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决定,我们的个性和人格几乎完全由父母所组成的原生家庭塑造。 如果父母非常和蔼可亲,我们能够在随和的环境中长大,那么我们很可能就成为一个随和的家长;与此相反,由严厉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则很可能成为比较严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心 理 学 对 家 庭 教 育 的 影 响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 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始终是一个亘古的话题,乍一看二者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两者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深远的关联。心理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阔和庞杂,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研究人的心理,还有对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探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对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应用好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使家长树立一个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模式,然后通过这些对自己的子女施以正确可行的指导,帮他们解决心里的问题,培养子女油油的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家庭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和子女的沟通,通过心理学的知识培养子女全面的思维方法,同时也能使家长和子女的关系更融洽。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家庭,家长,子女,影响,思想观念,关系,指导帮助。

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心理学及其作用 心理学的发展由来已久。约公元前510年孔子提出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和差异观等教育心理学思想。算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起源,在这2000多年之后公元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一直到今天,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之中才逐步形成今天的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我们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基本统一认识为:心理学( 英语Psychology,词源希腊语: psyche = "灵魂" 或者"心智"+logos="……的研究" ) 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现代心理学研究精神与大脑的相互影响,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也指将在各种人类活动场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包括解决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但它也与各种社会科学有关,因为在研究个人的同时,心理学也会考虑到这些个人所处的社会;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另外,心理学还与哲学有一定的关系。 心理学的涵盖面积非常广,基本上涉及家庭、社会、教育、医学等等各个方面,大致包括生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 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也就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在这里做一下简单的概述: (1)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经定论的、为科学实践所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学派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

习题八——习题十二 习题八 一、名词解释 1. 道德感 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验。 2. 理智感 人对认知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 3. 繁殖感 指中年人在完成对下一代的引导与奠基、承诺与关怀,在工作和家庭中 自我实现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成就感或生命延续感。 4. 停滞感 中年人因不能完成“繁殖感任务”而产生的自私自利、在工作中无所作 为而感到生活缺乏活力的感受。 5. 中年期危机 个体进入中年期后,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适应危机。 1

6.依恋 依恋是一种主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产生了持久情感联系的社会关系。 7. 陌生情境测验 由安斯沃斯提出的一种评价儿童依恋的方法。考察儿童在以下三种情境下 的依恋表现:①自然情景②暂时与看护者分离③与看护者重聚。 8. 安全型依恋 约有7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婴儿在母亲在场时独自探索,母亲离开 会产生明显焦虑和不安;母亲回来时表现高兴,与母亲有身体接触。 9. 反抗型依恋 约有1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婴儿会紧紧靠在母亲身边,少有探索行为,母亲离开事变表现出焦虑和痛苦;母亲回来时,表现出既想靠近又抗拒母亲的的矛盾行为。 10.回避型依恋 约有20%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与母亲分离是很少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予理睬,回避与母亲的接触。 11.内部工作模型 由鲍尔贝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在早年与其照看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或心理表征,其中包括了对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及情绪调节的认知。 12.成人依恋 2

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会议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13.社会参照 指通过观察或参照别人的情绪反应,推断一种意义模糊的情境的过程或能力。 二、简答题 1.婴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微笑的?婴儿的微笑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微笑出现的很早,在新生儿时期甚至就已出现,。最早的微笑是“自发性的”或“反射性的”,到3-8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即对于特定的面孔和社会刺激才做出微笑反应。 2.高级情感分为哪几种类型?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儿童高级情绪的发展主要是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在儿童1岁时已经能表现出简单的同情感,2、3岁时就产生简单的道德感,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荣誉感、集体感、自尊感和责任感,并能区分真假善恶,即儿童道德感的发展经历了从外部被动无意识到内部主动自觉的发展。小学生的理智感多与具体直观事物联系,随后发展到产生稳定深刻认识兴趣是否满足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儿童常以道德感代替美感,只有后天教育熏陶才能发展出良好的美感。 3.依恋有很多的外在表现和特定的行为,那么,如何判断儿童的依恋是否发生?依恋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是依恋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在依恋建立的早期,婴儿 3

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培训方案

吉林省当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吉家教发 [2013 ]07号 ★ 关于举办“家长学校”负责人岗位 暨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培训的通知 各中小学校,各教育机构,各相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等文件指示精神,全面加强我省“家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的联动作用,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吉林省当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经国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管理中心授权开办吉林省第十三期“家长学校”负责人岗位暨“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 “家庭教育指导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必备条件。经验证明,要办出高水平的家长学校,离不开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2010年2月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为做好大纲的贯彻实施,上级相关部门明确规定,今后凡成规模的中小学、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幼儿园,都应逐步配备经过培训考核、由政府部门颁发证书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因此,我们在前几期培训研讨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和教育部职业技术认证教育领域管理中心一起进行我省“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这也是我省第一次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的培训,必将为提高我省家庭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实施方案,请参阅附件。

附件1:“家长学校”负责人岗位暨“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方案。 附件2:面授课程内容简介 附件3:家庭教育指导师学员情况登记表 吉林省当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二○一三年四月十八日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家长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家长教育沙龙”介绍

“家长教育沙龙”介绍 光泽县实验小学黄泽根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又是德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获得好的教育效果。而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因此,我校十分注意提高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除每学期对全校家长,进行基本的家教理论指导之外,还举办多场“家长教育沙龙”活动,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也为学校提高家教理论水平,探索家庭教育方法,密切家校配合提供丰富实例。 我校“家长教育沙龙”是一个家校互动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由在我县家庭教育方面有深入研究的黄淙滨校长主讲和作现场解答。“家长教育沙龙”活动,开办三年多来,先后给近千名学生家长讲授了《家庭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家庭与家长的修养》等专题理论辅导课,解答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下面介绍我校在开展“家长教育沙龙”活动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引导,明确目标。“家长教育沙龙”活动首先通过授课,向家长传授家教理论,引导家长正确认识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帮助家长充分理解全面关心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我校德育处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信念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家长教育沙龙”在开展活动时,经常运用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事例,结合家教理论给家长进行讲解分析,家长听后,心悦诚服。比如,严雪婷同学在校,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她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尽管工作繁忙,但他的成绩始终在年级名列前茅。家长们从这个事例中认识到,构建孩子的精神支柱和培养他们各方面的才能是多么重要,让家长通过身边的事例,明确了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 南厂街小学三年级二班牛阿楠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家庭生活内容挖掘可渗透的教育因素。第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每次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首先想到其在教学中的渗透,亦或更深层次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育似乎仅仅局限在学校以内。然而,家庭是孩子来到社会上接触的第一个集体,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我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家庭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根据马卡连柯的平行原理,这种个人的健康的心理会带来集体的积极向上,同时又会反作用于个体,使个体生活在更加宽松健康的环境中。 家庭教育要通过家长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应只是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成绩好坏的评委,或者以暴制暴的后援团,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孩子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在家庭中的渗透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孩子一定的生活常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生活实践,针对孩子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学习成绩、办事能力、表达能力、身体健康等的提升需求所忽略。教育实践中,我遇到过孩子在学校骂人的情况,除了批评教育孩子以外,及时告知了家长,家长对我的反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3家庭教育心理学

科目:《家庭教育心理学》 考试题目: ?通过自己的成长,分析一下父母的类型以及自己的依恋 方式,并思考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有事实,有理论依据,1500字。 童年时期,因为父母在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和外公的照料下成长,直至15岁升入高中之后才开始与父母加深了解交流。所以对我的成长来说,除了父母,外公外婆对我的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 外公外婆对我的抚养类型算作民主型和放任型的结合,在生活中,对我照顾的无微不至,不管我提出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我,但是却也不是一味地溺爱,在我犯了原则性问题时,他们也会指出来。也许是因为外公外婆的"隔代亲",父母心里担心我会被宠坏,所以对我的教导会很严厉,而且妈妈还是学校的老师,对我要求尤其高,教育类型更加倾向于专制型,对我高要求,因为外公外婆的高回应的影响下,父母的回应就显得低回应。 童年时期,父母会提出很多种规则,希望我严格遵守。

一般他们不会解释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强制性迫使我顺从,顺从便好,不顺从就是直接惩罚。专制型的父母,往往无法敏感觉察到孩子的冲突性观点,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将他们所说的话当做法律,接受他们所给予的一切(常常他们会过度相信自己,并且认为我都是为孩子好),并尊重他们的权威。比如当我犯错时,父母会选择直接训斥和惩罚,而对我的需求却不是很重视。记得小学时,有次老师退了书本费,我忘了交给妈妈,下午时未跟妈妈说就擅自用了一部分钱,后来被妈妈知道了,在学校就被妈妈叫到办公室"审问",然后给我定性为"偷窃行为",然后就是惩罚,这中间除了询问钱做什么用之外,没有问用钱时我的想法是什么。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影响下,我的依恋方式偏向于反抗型依恋。在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我会变的焦虑不安。我记得在5岁左右,父母带我去临市的姑姑家做客,有天傍晚,父母带着我和姑姑一家一起在游乐园游玩之后,姑父用自行车带着我和堂妹在回家途中遇到熟人停下说话,我要看着父母越走越远,心里害怕极了,跳下当时对我来说很高的自行车,拼命的向着父母的方向奔去。这个情景也一直很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到现在想起,仍能回想到当时慌乱害怕的感觉。 这也对我的性格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为父母对我

教育心理学笔记打印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才一起。 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 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西方第一本已“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化研究四个方面。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被称作“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国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 第一,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30年代末):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维果斯基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阶段(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 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第二,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高坑镇茶亭学校:唐蓉娜 人的一生要经历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家长“不仅仅是人类发展的传承者,还是孩子健康发展的维护者,更是孩子心灵火花的点燃者。”因此,作为父母,要想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就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儿童设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

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如饭桌上,一位母亲对一个上一年级的女儿说:“你吃水饺要不要醮点芝麻酱?”“麻将还能吃?”女儿回答说。可见,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作为乡村学校的老师,我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曾经问过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妈妈的爱好是什么?”居然有一半的学生回答说是“打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说明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为了使孩子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家长应尽量在家创建良好的氛围,如学习氛围,儿童娱乐氛围,而不是经常在家打麻将,玩扑克。 二、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人非生而知之,亦非生而贵之”,那么为什么先天区别不大的婴儿,长大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都不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 记得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语言品行却不怎么样,在班上,一和其它同学有矛盾,就粗野话连篇,甚至

家庭教育心理学之自我分析

《家庭教育心理学》之自我分析 内容:分析父母对我的教养类型以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方式思考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母亲对我的教养方式:专断型(拒绝+控制) 我对母亲的依恋方式: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我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权威型 孩子对我的依恋方式:安全型 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之后母亲经历过两次婚姻,都没有善终。(由于是母亲的痛点我无法直接询问,亲人也没有告知我父母离异具体时间,根据亲人的一些片段信息我猜测应该是在我两岁左右,原因我分析一是母亲结婚时年纪轻,20岁结婚21岁生我,母亲是家中三兄妹中最小的,心智和承担力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认知都不够,父亲也是一样,同时两个人经常发生冲突又不懂得包容和让步,婚姻的破裂中有着诸多铺垫。)幼儿园阶段我母亲第二次结婚,模糊的记忆中母亲和第二任丈夫感情不错,我的记忆里还有我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画面片段,后来离婚后还能带着我见面聊天,应该是保持了相对良好的关系。但是据说男方是初婚,男方母亲对我母亲有些不满,具体为什么分开我也没有询问过;母亲第三次婚姻是我初中阶段,没有跟我进行任何的正式介绍,就发现家里多了一个人,我与他们情感也一般。后来我读大一期间继父因病去世了。整体来说母亲和我情感比较疏离,不像有的母女无话不谈,现在母亲总是说我跟她不亲,我接触过一些萨提亚的课程,认为问题就出在母亲给我提供的原生家庭上,对于母亲,我更多的是作为子女的道德上的尊重和”孝顺”,尽可能不去批判不去指责不去抱怨。

记忆中小时候对母亲的感受,就是“害怕”,形容母亲的脾气,就是“暴躁”!小时候没有少挨打挨骂,只要”有问题“就是打和骂,很小就知道自己是母亲的“负担”,因为她会经常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怎么怎么好”之类的话语,几乎没有什么和颜悦色的促膝长谈和沟通过,满足我的方式更多就是“零花钱”满足,小学开始就是在外面吃快餐,高中就住校了。坦诚地讲,没有怎么感受到家的温暖。而且在我初中之前,父亲会每年看望我几次,高中开始母亲就不允许我跟父亲接触,不然她就会歇斯底里,父亲也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了儿子,我也想过清净点的生活,所以也就作罢,这么多年来都没再跟父亲练习过。 基本成长的背景就是这样,写着自己都觉得凄凉,但是我也不悲伤,感谢我自己强大的心理和包容力,每当我觉得母亲对待我的行为不正确、让我感受很糟糕时,我都一直在想“以后我有孩子了一定不会这么对待他”。母亲对待我的很多方式都进入了我的“反面教材库”。只要我不主动提及,身边所有的朋友,哪怕非常亲密,也不知道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她们眼里我阳光积极向上,待人友善。大学毕业后我选择的早期教育行业,已经在这个行业十年,觉得做的事请很有意义,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以科学合宜的方式去尊重、教育和影响孩子。同时,我也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家庭亲密关系中有时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时候总是忍让到极点后爆发,这些一定和我的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人给我示范过家庭成员如何表达情感和需求,所以我一直不停的学习课程、参加家庭教育相关的工作坊,也不断在矛盾爆发后和爱人进行沟通,不断去了解彼此的想法和观点,不断的进行调整。我想这也是一种自我疗愈吧!其实曾经一直很渴望建立自己的核心家庭,但是由于孩子小我还要工作,公公婆婆来帮我们看孩子,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对我们家庭的冲击,出现最多的就是”边界不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