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固相反应法合成亚微米级钛酸锶钡陶瓷粉体

凝胶固相反应法合成亚微米级钛酸锶钡陶瓷粉体
凝胶固相反应法合成亚微米级钛酸锶钡陶瓷粉体

?电子陶瓷、陶瓷一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关管用陶瓷管壳应用专辑?

凝胶固相反应法合成亚微米级钛酸锶钡陶瓷粉体

焦春荣,陈大明,仝建峰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

Preparationof

Sub-MicroBao.6Sro.4Ti03Ceramic

PowdersbyGel-SolidMethod

JIAOChun—rong,CHENDa—ming,TONGJian—feng

(BeijingInstituteofAeronauticalMaterial,Beijing100095,China)

Abstract:Sub—microBao6Sro4Ti03ceramicpowderswerepreparedbythegel—solidreactionmethodu—singTi02,BaC03andSrC03powdersasrawmaterials.DSCthermodynamicswasusedtoanalyzetheheatflowandaccuratetemperatureofeachreactionduringthepreparationprocess.Microstructure,phasestructureandgranularityofthepowderswereinvestigated.TheresultsshowthatreactiontemperatureofBao.6Sro.4Ti03ceramicpowderswasabout857℃.UniformlydispersedBao.6Sro.4Ti03powdersof0.5pmdiametercanbepreparedunderthetemperaturerangeof900。C~1000℃.Theparticlesizeofthesynthe—sizedpowdersisdeterminedbytheparticlesizeoftherawmaterials.Theparticlesizeincreasesduringtheheattreatmentbecauseofthecompositiondiffusion.Therefore,smallsizeparticlesoftherawmaterialsshouldbechosentoprepareforthesynthesizedpowdersofsmallsize.

Keywords:Gel—solidmethod;Bao.6Sro4Ti03;Ceramic;Powders

摘要:以Ti0:和BaC0。,SrCO,粉体为原料,采用凝胶同相反应法合成了亚微米级Ba—Sr。TiO。陶瓷粉体。对凝胶固相反应过程进行了DSC热分析,并观察和测定了合成粉体的微观形貌、相结构和粒度分布。结果表明:Ba0。Sro。TiO。粉体合成温度对应于857℃,在9001000℃温度范围煅烧均可获得颗粒尺寸约0.5肛m、粒径分布均匀的Ba0。Sro。TiO。粉体。试验结果表明,凝胶固相合成Bao。Sr。。TiO。的粉体粒径取决于原料粉体尺寸,经高温煅烧后因各组元元素的互扩散导致粉体粒径有所长大,要获得更细的合成粉体应采用更细的粉体原料。

关键词:凝胶固相反应法;钛酸锶钡;陶瓷;粉体

中图分类号:TQl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935(2009)04—0054—05

钛酸锶钡陶瓷材料是一种优良的热敏材料、电容器材料和铁电压电材料[1_3],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它的诸多优异的介电性能使得该材料系统在无铅电容器、微波传输、信号处理和测量等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大优势和潜力[4-s],而高性能的钛酸锶钡粉体是制备钛酸锶钡陶瓷的重要条件。凝胶固相反应法是传统的固相反应制粉工艺与陶瓷注凝成型工艺(Gelcasting)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粉体制备技术【7-10|。该工艺保证了原料成分在颗粒尺度的均匀混合,并解决了传统固相反应法各组元原料需靠压块达到紧密接触的目的;与化学共沉淀等液相法相比,则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成本低、原料来源广团至Q盟二些泛、普适性强、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本文采用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出颗粒细小、分散均匀、结晶完好的亚微米级BaⅢSr。.。TiO。陶瓷粉体,并对粉体合成过程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1试验方法

1.1粉体的合成工艺

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Ba。Sr…Ti0。粉体的工艺流程如图l所示。详细过程如下:使用BaC0。,SrC03,Ti02为原料,按BaO:SrO:Ti02为0.6:0.4:1.0的摩尔比,加入去离子水和少量聚丙烯酸铵分散剂,混合配制成固含量约50%(体积比)的水

基料浆,并加入占原料质量2.5%、比例为20:1的

有机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N,N’一亚甲基双丙

烯酰胺),置于行星磨内球磨10h,取出料浆,加入

催化剂(亚硫酸铵)和引发剂(过硫酸铵)并搅拌均

匀,放置约10min,有机单体与交联剂发生聚合反

应,形成水基高分子凝胶体,其中的三维网络骨架把

各种原料粉体固定到其中,将凝胶体脱水干燥再经

高温锻烧即获得需要的陶瓷粉体。

图1凝胶固相反应合成工艺流程

1.2粉体制备过程中的测试分析

用TC,-DSC分析仪(STA409CD)考察凝胶先

驱体的DSC热分解情况;用D8ADVANCE型X射

线衍射仪测定粉体试样的物相结构;用QUANTA

600型扫描电镜(FEI,美国)观察粉粒的微观形貌和

晶粒大小;用MASTERSIZER2000型粒度分析仪

分析粉体的粒度分布情况。

2结果与讨论

2.1凝胶固相反应法的基本原理

凝胶固相反应的基本反应机理与一般的同相反

应相同。固相反应属于非均相反应,不同于气相或

液相反应,因此参与反应的固相粒子相互接触是反

应物间发生化学作用和物质传输的先决条件。固相

法合成多组元粉体的反应历程可简单表示为图2所

示,反应在原料A、B颗粒表面接触处开始进行,生

成产物C,随后发生产物层C的结构调整和晶体生

长,当产物层达到一定厚度后,A、B原料扩散通过

产物层C继续进行[11’12]。

在凝胶同相反应法制备粉体的工艺中,原料料

浆中有机单体的凝胶化反应属于游离基加聚反应,

即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N,

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通过连锁加成作用而生成高

聚物,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和链终止等基元

反应。链引发也就是连锁反应中链的开始,单体被

引发转变为单体游离基。引发剂在一定条件下生成

游离基R-,在游离基R?作用下,丙烯酰胺单体与

游离基反应生成单体游离基,反应方程式如下:

HH

R?+HzC—C——,R—H2C~C?

CONH2CONHz

生成的单体游离基继续与单体反应,直至发生

链终止反应,得到的共聚物为链状高分子,整个反应

过程可表示为:

。H:G芝型坚_Ec』士

H2

CONHzCONHz

交联剂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在游离基M。?

的作用下,打开其中的两个碳一碳双键,即:图2固相反应合成粉体模型

Mn

H器NHkH2坚。lHH

CMHCNN^}“M。

NN浅H2—-。Mn

、/\/\/\/\/、/\//\/

CCCCCCCC

0H2IH20H20Hz

OOOO

式中M。可以是初级游离基、单体游离基或链游离程。由于凝胶的形成,陶瓷粉体颗粒在溶液中的移动基。交联剂的作用就是把聚丙烯酰胺高分子链互相受到牵制,在后续的干燥和煅烧过程中,各原料粉体交联起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陶瓷原料以分子的形不会发生沉降分离,保持紧密接触,这样就有利于组式均匀的分布于这个立体空间之中,从而完成凝胶过元间原子的扩散,合成出成分均匀的复合粉体。

2009-04[嗣

2.2原料特征及混磨凝胶化处理效果

图3是几种原料粉体的微观形貌以及混磨10h后形成凝胶块后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TiO:粉体颗粒均匀细小,平均粒径约0.2/zm,而BaO和Sr0颗粒均较粗大且不均匀。因此需通过混磨粉碎以加快其合成反应。图3(d)表明,经10h混磨后,Ba—CO。和SrCO。均有所细化,但仍较Ti0:为粗。各原料粉体凝胶后总体分布均匀。从不同球磨时间原料粒度分布变化曲线(图4)可以看出:粉体粒度呈非正态分布,系由较细的Ti0:粒子和较粗的Ba-CO。和SrCO。粉体混合组成。随球磨时间的延长,粉体粒径分布趋于均匀,在混磨初期,粒度分布曲线整体向左移动且分布变窄,主要是粗颗粒的BaCO。和SrCO。粉体细化所致。但到6~8h后,粉体中位径达到约0.5“m,最大尺寸约2/zm,粒度分布基本不再变化,说明延长混磨时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图3原料特征及混磨凝胶化处理效果

2.3钛酸锶钡粉体凝胶固相反应合成过程2.3.1DSC分析曲线

图5为各原料的凝胶块在氩气中以10*C/min

图4混磨不同时间原料粉体的粒度分布曲线的升温速率升温到1000*C得到的DSC分析曲线。由图可知,凝胶的分解反应主要发生在800℃以下。262"C的吸热峰对应于研磨料浆中所添加的聚丙烯

20040060081×JI(II)

镯度,℃

图5凝胶体的DSC曲线

¨

¨

酸铵类有机分散剂的分解,366℃的吸热峰对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分解,794℃的吸热峰是碳酸盐的分解,857℃处的放热峰对应的是Ba。.。Sr。.;TiO。粉体的合成温度。说明碳酸盐新分解出的BaO和Sr0有很高的活性,可以立即和Tioz发生反应,这也是原料中选用碳酸盐的理由。

i曼

40

5‘I

60

70

28/(o)

图6粉体的X射线衍射图谱

2.3.2

XRD分析

对原料BaCO。,SrCO。,TiO。凝胶块干燥后在马弗炉中分别于700,800,900,1000℃下煅烧2h所得粉体进行了XRD分析,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煅烧温度低于800℃时,XRD图谱中仍保留各种原料的特征峰,而在高于900℃的温度下煅烧2h后,原料粉体的特征峰已经不存在,转变成一种新的晶型BaⅢSr…TiO。,这与DSC分析曲线结果相符合。

2.4粉体的形貌表征与粒度分布

2.4.1

SEM分析

图7为不同温度煅烧后未经研磨Ba。.。Sro.。Tio。粉体样品的SEM形貌。可以看出,700和800℃下煅烧的样品粉体晶粒尺寸从0.2~1-5“m不等,大部分尚未发生反应,一些较细的Ti0:粒子粘附于BaO(BaCO。)和SrO(SrCO。)大颗粒周围,说明粒子之间的互扩散过程尚未完成。900和1000℃

煅烧后,反应已经完成,生成的Ba…Sr。.。TiO。晶粒大小分布均匀,平均尺寸在0.5“m左右,仅局部存在个别大晶粒和团聚现象。对比结果表明:经900和1000℃煅烧所得粉体比较理想,其颗粒细小,尺寸分布窄,粉体分散性好。

图7粉体合成的SEM照片

2——0.—0.—9.—.-.—0——a———..[].

...

2.4.2最终球磨处理效果

图8是1000℃煅烧得到的钛酸锶钡粉体经不同时间球磨后的粒度分布曲线,可以看出,粉体与原料的粒度分布曲线形状相似,仍呈现非正态分布,但比原料粒度有所增大。球磨2,4,6h时后的粉体粒度中值分别为0.88,0.80,0.78扯m,说明高温煅烧作用下各组分元素的互相扩散导致了颗粒长大。随球磨时间延长,粉体中位径并无变化,仅大颗粒(≥1“m部分)尺寸有变小趋势,但至6h后已不显著,估计仅是对团聚体颗粒的分散作用,说明用一般的球磨设备(行星磨)难以破碎颗粒原晶,若要获得更细的粉体,应使用更细的原料粉体或采用更有效的研磨设备。

图81000*C煅烧后混磨不同时间

钛酸锶钡粉体的粒度分布曲线

3结论

(1)以Ti0:,BaC0。和SrC0。为原料,用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出了原晶颗粒尺寸约0.5/zm的Ba。.。Sr0。TiO。粉体。经6~8h行星磨研磨后,粉体分散均匀,中位径约0.8btm,最大颗粒尺寸不超过3.5“m。

(2)DSC和XRD分析表明,上述原料粉体凝胶块在高于857℃的温度即可合成得到Ba㈨Sro.。Ti0。粉体,其实际合成温度在900~i000℃均可获得很好的效果。

圃婴二丝

(3)试验结果表明,合成BaⅢSr㈦TiO。的粉体粒径取决于原料粉体尺寸,经高温煅烧后因各组元元素的互扩散导致粉体粒径有所长大。因此,要获得更细的合成粉体应采用更细的粉体原料。

参考文献

[13ChengHF,LinTF,HuCT,eta1.EffectofSintering‘aidsonMicrostructuresandPTCRCharacteristicsof(Sro.2Bao8)Ti03Ceramics[J].JAMCeramSoc,1993,76(4):827—832.

[2]MoulsonAJ,HerbertTM.Electroceramics:Materials,PropertiesandApplications[M].LondonChapmanandHall,1990.

[33钟维烈.铁电体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43WuDi,LiAidong,etal.Preparationof(Bao.5Sro5)Ti03ThinFilmsbySol—-GelMethodwithRapidThermalAn‘。

nealing[J].ApplSurfSci,2000,165:309—314.

[5]章天金,王玮.Bao.。。Sr。。TiO。薄膜的介电与热释电性能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2,30(4):443—446.[6]杨文,常爱民,杨邦朝.晶粒尺寸对Ba“。Sr。。TiO。陶瓷介电铁电性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2,30(3):390—393.

[73ChenDM,LiBT.ProceedingoftheFirstChina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igh—PerformanceCeramics,Bei—jing,1998.

[83杜林虎,李斌太.现代技术陶瓷[J],1998,19(3):191—197.

[93陈大明,李斌太.陶瓷复合粉体合成方法[P].中国专利:ZL99100590.2。1999—02—05.

[10]仝建峰,陈大明.一种利用液一固凝胶反应法合成陶瓷粉体的方法[P].中国专利:zI。01130801.X,2001—08—23.

[11]陆佩文.无机材料科学基础[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12]益小苏.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研究与发展l-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56.

收稿日期:2009—06—15

水录w基

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化学共沉淀法 ——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目录 (1) 成绩考评表 (2)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4) 1前言 (5) 1 .1制备方法介绍 (6) 1.2所制备的材料介绍 (9) 1.3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 (12) 2.实验实施阶段 2.1方案介绍 (13) 2.2方案具体实施 (15) 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17) 参考文献 (22)

综合实验感想 (23) 3Ba TiO 纳米粉体的制备 摘要 以4TiCl 为钛源,2BaCl 为钡源,采用草酸共沉淀法制备batio3粉体, 研究了前驱体的煅烧温度对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控制在800度以上时,可制的纯度高结晶好的batio3超细粉体。 关键词:钛酸钡,草酸共沉淀,前驱体,温度

English abstract Thought of 4TiCl for titanium source 2BaCl for barium source, using oxalate coprecipitation preparation of batio3 powders, studied the precursor of the influence of calcining temperature on the produc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control over 800 degrees, can be made of high purity crystal good batio3 ultrafine powders. Key words: barium titanate, oxalate coprecipitation, precursor , temperature

钛酸锶钡(BST)材料及其应用

钛酸锶钡(BST)材料及其应用 摘要 钛酸锶钡(BST)是一种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和陶瓷工业。本文对钛酸锶钡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制备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重点展示了钛酸锶钡的铁电性、结构性能与掺杂改性,并详细介绍了钛酸锶钡薄膜和块体分别在微波移相器和高储能介电陶瓷中的应用。 1 BST的组成与结构 钛酸锶钡与钛酸锶、钛酸钡在结构方面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这预示着它们之间的性能必然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1.1 钛酸钡简介 钛酸钡(BaTiO3)是一种强介电材料,是电子陶瓷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的支柱”。钛酸钡的电容率大(常温下介电常数 约2000)、非 r 线性强(可调性高),但严重依赖于温度和频率。 钛酸钡是一致性熔融化合物(即熔化时所产生的液相与化合物组成相同),其熔点为1618℃,在整个温区范围内,钛酸钡共有五种晶体结构,即六方、立方、四方、正交、三方,随着温度的降低,晶体的对称性越来越低[1]。在1460-1618℃结晶出来的钛酸钡属于非铁电的稳定六方晶系6/mmm点群;在1460-130℃之间钛酸钡转变为立方钙钛矿型结构,此时的钛酸钡晶体结构对称性极高,呈现顺电性(无偶极矩产生,无铁电性,也无压电性);当温度下降到130℃时,钛酸钡发生一级顺电-铁电相变(即居里点T c=130℃),在130-5℃的温区内,钛酸钡为四方晶系4mm点群,具有显著的铁电性,其自发极化强度沿c轴[001]方向,晶胞沿着此方向变长;当温度从5℃下降到-90℃温区时,钛酸钡晶体转变成正交晶系mm2点群(通常采用单斜晶系的参数来描述此正交晶系的单胞,有利于从单胞中看出自发极化的情况),此时晶体仍具有铁电性,其自发极化强度沿着原立方晶胞的面对角线[011]方向;当温度继续下降到-90℃以下时,晶体由正交晶系转变为三方晶系3m点群,此时晶体仍具

钛酸钡制法汇总

电子陶瓷材料纳米钛酸钡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钛酸钡是电子陶瓷材料的基础原料,被称为电子陶瓷业的支柱。它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优良的铁电、压电、耐压和绝缘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制造陶瓷敏感元件,尤其是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S)、热电元件、压电陶瓷、声纳、红外辐射探测元件、晶体陶瓷电容器、电光显示板、记忆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及涂层等。钛酸钡具有钙钛矿晶体结构,用于制 粉体粒度、形造电子陶瓷材料的粉体粒径一般要求在100nm以内。因此BaTiO 3 貌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钛酸钡粉体制备方法有很多,如固相法、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超声波合成法等。最近几年制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钛酸钡粉体的合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展望。 2 钛酸钡粉体的制备工艺 2.1 固相合成法 固相法是钛酸钡粉体的传统制备方法,典型的工艺是将等量碳酸钡和二氧化钛混合,在1 500℃温度下反应24h,反应式为:BaCO3+TiO2→BaTiO3+CO2↑。该法工艺简单,设备可靠。但由于是在高温下完成固相间的扩散传质,故所得BaTiO3粉体粒径比较大(微米),必须再次进行球磨。高温煅烧能耗较大,化学成分不均匀,影响烧结陶瓷的性能,团聚现象严重,较难得到纯BaTiO3晶相,粉体纯度低,原料成本较高。一般只用于制作技术性能要求较低的产品。 2.2化学沉淀法 2.2.1 直接沉淀法 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控制适当的条件使沉淀剂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陶瓷粉体沉淀物团。如将Ba(OC3H7)2和Ti(OC5H11)4溶于异丙醇中,加水分解产物可得沉淀的BaTiO3粉体。该法工艺简单,在常压下进行,不需高温,反应条件温和,易控制,原料成本低,但容易引入BaCO3、TiO2等杂质,且粒度分布宽,需进行后处理。 2.2.2 草酸盐共沉淀法 将精制的TiCl4和BaCl2的水溶液混合,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速度滴加到草酸溶液中,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不断搅拌即得到BaTiO3的前驱体草酸氧钛钡沉淀BaTiO(C2O4)4·4H2O(BTO)。该沉淀物经陈化、过滤、洗涤、干燥和煅烧,可得到化学计量的烧结良好的BaTiO3微粒: TiCl4+BaCl2+2H2C2O4+4H2O→BaTiO(C2O4)2·4H2O↓+6HCl, BaTiO(C2O4)2·4H2O→BaTiO3+4H2O+2CO2↑+2CO↑。 该法工艺简单,但容易带人杂质,产品纯度偏低,粒度目前只能达到100nm 左右,前驱体BTO煅烧温度较低,产物易掺杂,难控制前驱体BTO中Ba/Ti的物质的量比;微粒团聚较严重,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调节体系pH值。尽管有不同的改进方法,但仍难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2.2.3 柠檬酸盐法 柠檬酸盐法是制备优质BaTiO3微粉的方法之—。由于柠檬酸的络合作用,可以形成稳定的柠檬酸钡钛溶液,从而使得Ba/Ti的物质的量比等于1,化学均匀性高。同时由于取消了球磨工艺,BaTiO3粉体的纯度得到提高。实验中采用喷雾干燥法对柠檬酸钡钛溶液进行脱水处理,制得BaTiO3的前驱体,再在一定温度下处理即可获得BaTiO3粉体。但煅烧得到的BaTiO3粉体易团聚,成本高,难于实现工业化。

钛酸锶陶瓷材料制备方法的进展

钛酸锶陶瓷材料 钛酸锶作为重要的、新兴的电子陶瓷材料,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和高的折射常数,有显著的压电性能,是重要的铁电体,可作为介电材料和光电材料。 钛酸锶(SrTiO3 ) 是一种立方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在室温下,满足化学计量比的钛酸锶晶体是绝缘体,但在强制还原或搀杂施主金属离子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半导化。钛酸锶是重要的、新兴的电子陶瓷材料,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和高的折射常数,有显著的压电性能,是重要的铁电体。,有稳定的电滞性质。在高温超导薄膜、催化、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电化学传感器、氧化物薄膜衬底材料、特殊光学窗口及高质量的溅射靶材等方面应用广泛,可作为介电材料和光电材料,用来制造高压陶瓷电容器、PTC 热敏电阻、晶界层电容器( Grain Boundary Layer Capacitor ,简称GBLC) 、电子元件、光催化电极材料,制造既有电容器功能又有吸收浪涌的压敏电阻器等,它们都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体积小等优点。并且与钛酸钡材料相比,还具有介电损耗低、温度稳定性好,高耐电压强度等优点。 钛酸锶的物理特性:室温下,SrTiO3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Pm3m,禁带宽度约为3.2eV, a=b=c=0.39051nm,α=β=γ=90。是一种典型的AB03型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许多文献报 道钛酸锶的居里温度T C=106K,当T

钛酸钡的制备工艺以及制备方法

1 前言 钛酸钡是电子陶瓷材料的基础原料,被称为电子陶瓷业的支柱。它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优良的铁电、压电、耐压和绝缘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制造陶瓷敏感元件,尤其是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S)、热电元件、压电陶瓷、声纳、红外辐射探测元件、晶体陶瓷电容器、电光显示板、记忆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及涂层等。钛酸钡具有钙钛矿晶体结构,用于制造电子陶瓷材料的粉体粒径一般要求在100nm以内。因此BaTiO3粉体粒度、形貌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钛酸钡粉体制备方法有很多,如固相法、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超声波合成法等。最近几年制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钛酸钡粉体的合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展望。 2 钛酸钡粉体的制备工艺 2.1 固相合成法 固相法是钛酸钡粉体的传统制备方法,典型的工艺是将等量碳酸钡和二氧化钛混合,在1 500℃温度下反应24h,反应式为:BaCO3+TiO2→BaTiO3+CO2↑。该法工艺简单,设备可靠。但由于是在高温下完成固相间的扩散传质,故所得BaTiO3粉体粒径比较大(微米),必须再次进行球磨。高温煅烧能耗较大,化学成分不均匀,影响烧结陶瓷的性能,团聚现象严重,较难得到纯BaTiO3晶相,粉体纯度低,原料成本较高。一般只用于制作技术性能要求较低的产品。 2.2化学沉淀法 2.2.1 直接沉淀法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控制适当的条件使沉淀剂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陶瓷粉体沉淀物团。如将Ba(OC3H7)2和Ti(OC5H11)4溶于异丙醇中,加水分解产物可得沉淀的BaTiO3粉体。该法工艺简单,在常压下进行,不需高温,反应条件温和,易控制,原料成本低,但容易引入BaCO3、TiO2等杂质,且粒度分布宽,需进行后处理。 2.2.2 草酸盐共沉淀法将精制的TiCl4和BaCl2的水溶液混合,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速度滴加到草酸溶液中,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不断搅拌即得到BaTiO3的前驱体草酸氧钛钡沉淀 BaTiO(C2O4)4·4H2O(BTO)。该沉淀物经陈化、过滤、洗涤、干燥和煅烧,可得到化学计量的烧结良好的BaTiO3微粒: TiCl4+BaCl2+2H2C2O4+4H2O→BaTiO(C2O4)2·4H2O↓+6HCl, BaTiO(C2O4)2·4H2O→BaTiO3+4H2O+2CO2↑+2CO↑。 该法工艺简单,但容易带人杂质,产品纯度偏低,粒度目前只能达到100nm左右,前驱体BTO煅烧温度较低,产物易掺杂,难控制前驱体BTO中Ba/Ti的物质的量比;微粒团聚较严重,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调节体系pH值。尽管有不同的改进方法,但仍难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2.2.3 柠檬酸盐法柠檬酸盐法是制备优质BaTiO3微粉的方法之—。由于柠檬酸的络合作用,可以形成稳定的柠檬酸钡钛溶液,从而使得Ba/Ti的物质的量比等于1,化学均匀性高。同时由于取消了球磨工艺,BaTiO3粉体的纯度得到提高。实验中采用喷雾干燥法对柠檬酸钡钛溶液进行脱水处理,制得BaTiO3的前驱体,再在一定温度下处理即可获得BaTiO3粉体。但煅烧得到的BaTiO3粉体易团聚,成本高,难于实现工业化。

钛酸锶钡(BST)材料及其应用知识讲解

钛酸锶钡(B S T)材料 及其应用

钛酸锶钡(BST)材料及其应用 摘要 钛酸锶钡(BST)是一种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和陶瓷工业。本文对钛酸锶钡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制备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重点展示了钛酸锶钡的铁电性、结构性能与掺杂改性,并详细介绍了钛酸锶钡薄膜和块体分别在微波移相器和高储能介电陶瓷中的应用。 1 BST的组成与结构 钛酸锶钡与钛酸锶、钛酸钡在结构方面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这预示着它们之间的性能必然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1.1 钛酸钡简介 钛酸钡(BaTiO3)是一种强介电材料,是电子陶瓷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 ε约2000)、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的支柱”。钛酸钡的电容率大(常温下介电常数 r 非线性强(可调性高),但严重依赖于温度和频率。 钛酸钡是一致性熔融化合物(即熔化时所产生的液相与化合物组成相同),其熔点为1618℃,在整个温区范围内,钛酸钡共有五种晶体结构,即六方、立方、四方、正交、三方,随着温度的降低,晶体的对称性越来越低[1]。在1460-1618℃结晶出来的钛酸钡属于非铁电的稳定六方晶系6/mmm点群;在1460-130℃之间钛酸钡转变为立方钙钛矿型结构,此时的钛酸钡晶体结构对称性极高,呈现顺电性(无偶极矩产生,无铁电性,也无压电性);当温度下降到130℃时,钛酸钡发生一级顺电-铁电相变(即居里点T c=130℃),在130-5℃的温区内,钛酸钡为四方晶系4mm 点群,具有显著的铁电性,其自发极化强度沿c轴[001]方向,晶胞沿着此方向变长;当温度从5℃下降到-90℃温区时,钛酸钡晶体转变成正交晶系mm2点群(通常采用单斜晶系的参数来描述此正交晶系的单胞,有利于从单胞中看出自发极化的情况),此时晶体仍具有铁电性,其自发极化强度沿着原立方晶胞的面对角线[011]方向;当温度继续下降到-90℃以下时,晶体由正交晶系转变为三方晶系3m点群,此时晶体仍具有铁电性,其自发极化强度方向与原立方晶胞的体对角线[111]方向平行。 1.2 钛酸锶简介 钛酸锶(SrTiO3)具有典型的钙钛矿型结构,熔点2060℃,是一种顺电体,具有低温介电常数高、介电损耗低、热稳定性好等优点,也是一种电子功能陶瓷材料。高质量的钛酸锶粉体用来制造高压电容器、晶界层电容器、压敏电阻、热敏电阻及其它电子元件,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体积小等优点[2]。纯的钛酸锶在低温 ε约300),不易发生铁电相变(居里下仍保持较高的介电常数(常温下介电常数 r 点T c=-250℃),但加入Ca、Bi等改性后出现低温弛豫现象。

钛酸钡

题目:关于压电陶瓷之钛酸钡的简单分析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传统的压电陶瓷大多是含铅陶瓷,其中氧化铅(或四氧化三铅)约占原料总质量的70%左右,在制备、使用及废弃处理过程中,都会给环境和人类带来危害。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压电陶瓷的无铅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ABO3型钙钛矿结构的BaTiO3(BT)是最早发现的无铅压电陶瓷,也是最先获得应用的压电陶瓷材料。 关键字:无铅陶瓷钛酸钡环保 一、压电陶瓷简介 压电材料是微机电系统(MEMS)常用的一种功能材料。压电材料的主要属性是,其弹性效应和电极化效应在机械应力或电场(电压)作用下将发生相互耦合,也就是应力-应变-电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压电效应有正负之分,正压电效应在机械应力作用下,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负压电效应则在电压作用下,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利用正压电效应感知外界的机械能,可以制作微传感器;利用逆压电效应作为驱动力,可以制作压电微执行器。 陶瓷材料是以化学合成物质为原材料,经过精密的成型烧结而成。烧结前,严格控制合成物质的组份比,便可以研制成适合多种用途的功能陶瓷,如压电陶瓷(电致伸缩材料)、半导体陶瓷、导体陶瓷、磁性陶瓷及多孔陶瓷等。压电陶瓷是陶瓷经过电极化之后形成的,电极化之后的压电陶瓷为各向异性的多晶体。常用的压电陶瓷有钛酸钡(BT)、锆钛酸铅(BZT)、改性锆钛酸铅、偏铌酸铅(PN)、铌酸铅钡锂(PBLN)、改性钛酸铅等。 下面主要针对压电陶瓷常用的材料钛酸钡(BT)的机理及应用问题做简单分析 二、钛酸钡陶瓷特点及应用 自20世纪40年代年发现钛酸钡陶瓷的压电性以来,压电陶瓷的发展已有60余年。压电陶瓷作为一类重要的、国际竞争极为激烈的功能材料,其应用已遍及人类生产及生活的各个角落。然而,传统的压电陶瓷大多是含铅陶瓷,其中氧化铅(或四氧化三铅)约占原料总质量的70%左右,在制备、使用及废弃处理过程中,都会给环境和人类带来危害。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压电陶瓷的无铅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ABO3型钙钛矿结构的BaTiO3(BT)是最早发现的无铅压电陶瓷,也是最先获得应用的压电陶瓷材料。 钛酸钡晶体有一般压电材料的共有特性:当它受压力而改变形状的时候,会产生电流,一通电又会改变形状。于是,人们把钛酸钡放在超声波中,它受压便产生电流,由它所产生的电流的大小可以测知超声波的强弱。相反,用高频电流通过它,则可以产生超声波。现在,几乎所有的超声波仪器中,都要用到钛酸钡。除此之外,钛酸钡还有许多用途。例如:铁路

凝胶固相反应法合成亚微米级钛酸锶钡陶瓷粉体

?电子陶瓷、陶瓷一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关管用陶瓷管壳应用专辑? 凝胶固相反应法合成亚微米级钛酸锶钡陶瓷粉体 焦春荣,陈大明,仝建峰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 Preparationof Sub-MicroBao.6Sro.4Ti03Ceramic PowdersbyGel-SolidMethod JIAOChun—rong,CHENDa—ming,TONGJian—feng (BeijingInstituteofAeronauticalMaterial,Beijing100095,China) Abstract:Sub—microBao6Sro4Ti03ceramicpowderswerepreparedbythegel—solidreactionmethodu—singTi02,BaC03andSrC03powdersasrawmaterials.DSCthermodynamicswasusedtoanalyzetheheatflowandaccuratetemperatureofeachreactionduringthepreparationprocess.Microstructure,phasestructureandgranularityofthepowderswereinvestigated.TheresultsshowthatreactiontemperatureofBao.6Sro.4Ti03ceramicpowderswasabout857℃.UniformlydispersedBao.6Sro.4Ti03powdersof0.5pmdiametercanbepreparedunderthetemperaturerangeof900。C~1000℃.Theparticlesizeofthesynthe—sizedpowdersisdeterminedbytheparticlesizeoftherawmaterials.Theparticlesizeincreasesduringtheheattreatmentbecauseofthecompositiondiffusion.Therefore,smallsizeparticlesoftherawmaterialsshouldbechosentoprepareforthesynthesizedpowdersofsmallsize. Keywords:Gel—solidmethod;Bao.6Sro4Ti03;Ceramic;Powders 摘要:以Ti0:和BaC0。,SrCO,粉体为原料,采用凝胶同相反应法合成了亚微米级Ba—Sr。TiO。陶瓷粉体。对凝胶固相反应过程进行了DSC热分析,并观察和测定了合成粉体的微观形貌、相结构和粒度分布。结果表明:Ba0。Sro。TiO。粉体合成温度对应于857℃,在9001000℃温度范围煅烧均可获得颗粒尺寸约0.5肛m、粒径分布均匀的Ba0。Sro。TiO。粉体。试验结果表明,凝胶固相合成Bao。Sr。。TiO。的粉体粒径取决于原料粉体尺寸,经高温煅烧后因各组元元素的互扩散导致粉体粒径有所长大,要获得更细的合成粉体应采用更细的粉体原料。 关键词:凝胶固相反应法;钛酸锶钡;陶瓷;粉体 中图分类号:TQl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935(2009)04—0054—05 钛酸锶钡陶瓷材料是一种优良的热敏材料、电容器材料和铁电压电材料[1_3],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它的诸多优异的介电性能使得该材料系统在无铅电容器、微波传输、信号处理和测量等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大优势和潜力[4-s],而高性能的钛酸锶钡粉体是制备钛酸锶钡陶瓷的重要条件。凝胶固相反应法是传统的固相反应制粉工艺与陶瓷注凝成型工艺(Gelcasting)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粉体制备技术【7-10|。该工艺保证了原料成分在颗粒尺度的均匀混合,并解决了传统固相反应法各组元原料需靠压块达到紧密接触的目的;与化学共沉淀等液相法相比,则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成本低、原料来源广团至Q盟二些泛、普适性强、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本文采用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出颗粒细小、分散均匀、结晶完好的亚微米级BaⅢSr。.。TiO。陶瓷粉体,并对粉体合成过程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1试验方法 1.1粉体的合成工艺 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Ba。Sr…Ti0。粉体的工艺流程如图l所示。详细过程如下:使用BaC0。,SrC03,Ti02为原料,按BaO:SrO:Ti02为0.6:0.4:1.0的摩尔比,加入去离子水和少量聚丙烯酸铵分散剂,混合配制成固含量约50%(体积比)的水

钛酸钡功能陶瓷制备及应用

纳米钛酸钡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制备纳米陶瓷材料BaTiO 粉体的主要方法,包括固相烧结法、化学沉淀法和水热合成法等多种工艺,分析了各种合成方法制备工艺的特点与不足,并提出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纳米钛酸钡;电子陶瓷;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Abstract:Barium titanate(BaTiO3)is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dielectric materials.A number of recent advancement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BaTiO3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such as the sol—gel,hydrothermal and chemical precipitation are introduced.The merit and drawback of these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The developments of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nm-sized barium titanate is presented. Key words:nano-barium titanate;electronic ceramic;preparation technology ;advance 1前言 钛酸钡是电子陶瓷材料的基础原料,被称为电子陶瓷业的支柱。它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优良的铁电、压电、耐压和绝缘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制造陶瓷敏感元件,尤其是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ptc)、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s)、热电元件、压电陶瓷、声纳、红外辐射探测元件、晶体陶瓷电容器、电光显示板、记忆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及涂层等。钛酸钡具有钙钛矿晶体结构,用于制造电子陶瓷材料的粉体粒径一般要求在100nm以内。因此BaTiO3粉体粒度、形貌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钛酸钡粉体制备方法有很多,如固相法、化学沉淀法、溶胶一凝胶法、水热法、超声波合成法等。最近几年制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钛酸钡粉体的合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展望。 2 钛酸钡粉体的制备工艺 2.1 固相合成法 固相法是钛酸钡粉体的传统制备方法,典型的工艺是将等量碳酸钡和二氧化钛混合,在1 500℃温度下反应24 h,反应式为:BaCO3+TiO→BaTiO3+CO2↑。该法工艺简单,设备可靠。但由于是在高温下完成固相间的扩散传质,故所得BaTiO3粉体粒径比较大(微米),必须再次进行球磨。高温煅烧能耗较大,化学成分不均匀,影响烧结陶瓷的性能,团聚现象严重,较难得到纯BaTiO3,晶相,粉体纯度低,原料成本较高。一般只用于制作技术性能要求较低的产品。 2.2 化学沉淀法 2.2.1 直接沉淀法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控制适当的条件使沉淀剂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陶瓷粉体沉淀物翻。如将Ba(OC3H7)2和Ti(OC5H11)4溶于异丙醇中,加水分解

钛酸钡粉体制备

钛酸钡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摘要:钛酸钡粉体是陶瓷工业的重要原料,本文将简要介绍钛酸钡纳米粉体的一些制备工业,如固相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沉淀法等。 关键词:钛酸钡;粉体;制备方法; 1.引言 钛酸钡是制备陶瓷电容器和热敏电阻器等许多介电材料和压电材料的主要原料, 近几年来, 随着陶瓷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BaTiO3 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制备高纯、超细粉体材料是提高电子陶瓷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所以高纯、均匀、超细乃至纳米化钛酸钡的制备研究一直 是各国科学家的研究重点。钛酸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制备钛酸钡的方法主要有:共沉淀法、溶胶- 凝胶法、固相法、反相微乳液法、水热法。 2.钛酸钡粉体的制备工艺 2.1固相研磨-低温煅烧法 传统钛酸钡的制备主要采用高温煅烧碳酸钡和二氧化钛的混合物或高温煅 烧草酸氧钛钡的方法, 它是我国目前工业制备钛酸钡的主要方法, 但由于煅烧 温度高达1000~ 1200℃, 因而制得的粉体硬团聚严重、颗粒大而粒度分布不均匀, 纯度低, 烧结性能差。 朱启安[1]等采用室温下将氢氧化钡与钛酸丁酯混合研磨, 再在较低温度( < 300 ℃) 下煅烧的方法制得了钡钛物质的量比约为1. 0、颗粒大小分布均匀、粒径在15~ 20nm 的钛酸钡纳米粉体, 既克服了高温固相煅烧法反应温度高、产品质量低的缺点, 又克服了液相法在水溶液中制备易引入杂质、粒子易团聚等缺点其煅烧温度比传统的固相反应法降低了约700 ~900℃ 2.2水热法合成 水热合成是指在密封体系如高压釜中, 以水为溶剂, 在一定的温度和水的 自生压力下, 原始混合物进行反应的一种合成方法。由于在高温、高压水热条件下, 能提供一个在常压条件下无法得到的特殊的物理化学环境, 使前驱物在反 应系统中得到充分的溶解, 并达到一定的过饱和度, 从而形成原子或分子生长 基元, 进行成核结晶生成粉体或纳米晶[2]。 水热法制备的粉体, 晶粒发育完整、粒度分布均匀、颗粒之间少团聚, 可以得到理想化学计量组成的材料, 其颗粒度可控, 原料较便宜, 生成成本低。而且粉体无须煅烧, 可以直接用于加工成型, 这就可以避免在煅烧过程中晶粒的 团聚、长大和容易混入杂质等缺点[2]。 2.3 溶胶凝胶法 钛酸钡( BaTiO3 ) 在当今科技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电子陶瓷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钛酸钡是钛酸盐系电子陶瓷的主要原料, 是一种具有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的铁电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热敏电阻器( PTCR)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 、电光器件和DRAM 器件。现代技术要求BaTiO3 粉料具有高纯、

钛酸锶陶瓷粉体制备方法的研究

钛酸锶陶瓷粉体制备方法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东方贱人 摘要:钛酸锶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和折射常数,是重要的铁电体。随着钛酸锶电子陶瓷应用越来越普遍和对其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制备工艺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论述了钛酸锶陶瓷粉体的八种主要制备方法,介绍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字:钛酸锶;制备方法;粉体 钛酸锶(SrTiO3)是一种复合氧化物,属于立方钙钛矿型。它是重要的、新兴的电子陶瓷材料,具有高介电常数、低电损耗、高热稳定性[1-5]和折射常数及显著压电性能,是非常重要的铁电体。中国材料网统计对钛酸锶系列纳米电子陶瓷材料进行了统计,钛酸锶粉体制成的陶瓷电容器就占了市场的20%,现在,全国对其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拥有大量的钛矿和锶矿,钛酸锶的生产通常运用的是高温固相反应法,用这种方法能生产出较大颗粒,较高杂质含量的产品,所以我国对进口的高质量的钛酸锶依赖很大。因而对于我国来讲,研究制备高品质的钛酸锶产品有非常重要。这使得钛酸锶粉体的制备成为了当前钛酸锶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为此,文章对钛酸锶粉体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和综述。 1 制备方法 钛酸锶粉体的制备方法有:化学共沉淀法、分步沉淀法、固相反应发、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水热法、溶胶-凝胶法、溅射法、水热电化学法和喷涂热分解法等。 1.1固相合成法(常规) 固相合成法就是将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功,然后混合、分散、高温锻烧,就会得到钛酸锶粉体。一般固相合成法所需要的物质是TiO2和SrCO3(或者SrO4[6])的混合粉末。在过程中为了降低温度,加入烧结助剂LiO2和SiO2,然后去除碳酸盐,最后得到钛酸锶粉体。 虽然高温固相反应法在不断进行改善,但是其中的缺点还是非常多:(1)化学均匀型差就是把原料中的各个组分达到想要的合适的状态;(2)微波合成法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但在反应的过程中温度太高,晶粒的尺寸就会增大;(3)有些不能出现的相可能会生成,就不能得到较高纯度的粉体;(4)之所以会表形成团聚体是因为较差的表面活性;(5)不能完全的进行反应。 1.2化学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就是将沉淀剂加入溶液中,这种溶液中含有教多种的金属阳离子,

钛酸锶

钛酸锶合成方法进展 学生姓名:李茂 学生学号: 201111101027 院(系):材料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20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1班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1 引言 无论在金属材料,还是在有机、无机非金属材料中,添加适量锶及其化合物都可改变其某些性能甚至使其具有特殊功能,故有“金属味精”之称。在锶资源中,钛酸锶(SrTiO3)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化合物。钛酸锶具有超导性、半导性、气敏性、热敏性及光敏性,界电损耗低、色散频率高,另外还有高介电常数、低电损耗等优点。与钙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温度稳定性和高耐压强度,因此是电子工业中应用较广的一种电子陶瓷材料,可用于制造晶界层电容器、PTC热敏电阻、高压电容器、氧敏元件、电容-压敏复合功能元件;在存储器中用它替代SiO2可使存储量提高30倍以上;另外制成氧敏元件用于控制汽车稀薄燃烧的氧传感器,引起有关人员的广泛重视。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钛酸锶的制备方法研究作一较详细的综述。 2 钛酸锶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目前钛酸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胶-凝胶法、化学沉淀法、高温固相法、微波法、等离子体法以及水热法。 2. 1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制备SrTiO3薄膜的方法。一般以钛盐与锶盐为原料,以有机化合物为螯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制备均质的溶胶;凝胶经干燥后,于低温(900℃以下)焙烧数小时,便可制得钛酸锶粉末。徐明霞等以TiC14.SrCl2.6H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工艺(简称ISG工艺)合成了纳米SrTiO3陶瓷粉料。研究表明,由于柠檬酸等络合作用,溶胶稳定,凝胶分布均匀,在SrO_TiO2复合氧化物凝胶向结晶相的转变过程中,无中间相的简单氧化物生成,经处理后,前驱体SrO_TiO2可直接生成单一的立方SrTiO3相。在800℃煅烧0.5h的SrTiO3粉末结晶度好,粒径小于15nm。该工艺简单,在工业生产上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钛酸锶有半导化的钛酸锶和绝缘的钛酸锶,绝缘的钛酸锶报道较多,而半导化的钛酸锶薄膜报道很少。赵苏串等采用溶胶-凝胶法,用醋酸锶、钛酸丁酯、乙醇铌做为前驱体,制备了均匀致密的掺铌钛酸锶多晶体薄膜。该薄膜表面平整无裂纹,元素分布均匀,晶粒尺寸小,结晶温度高,半导化性能良好。 2. 2 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选用一种试剂作螯合剂,在一定条件下使锶和钛共同沉淀,生成锶钛前驱体;沉淀物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置于马弗炉中,在高温下煅烧若干小时,即得到高纯超细钛酸锶粉体。方惠会等是将净化过的偏钛酸打浆成悬浊液后,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铵溶液,搅拌均匀,再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锶溶液,反应若干小时制得锶钛前驱体沉淀物的。最后制得的钛酸锶粉体粒径分布均匀,形貌

【CN109734434A】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极小曲面结构磷酸三钙钛酸锶钡复合生物陶瓷的制备方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55907.8 (22)申请日 2019.03.01 (71)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地址 100124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72)发明人 曾勇 杨天浩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203 代理人 刘萍 (51)Int.Cl. C04B 35/447(2006.01) C04B 35/622(2006.01) B28B 1/00(2006.01) B33Y 10/00(2015.01) B33Y 70/00(2015.01) A61L 27/42(2006.01) A61L 27/50(2006.01)A61L 27/56(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极小曲面结构磷酸三钙/钛酸锶钡复合生物陶瓷的制备方法(57)摘要一种3D打印具有极小曲面结构的磷酸三钙/钛酸锶钡复合陶瓷的制备方法,属于3D打印技术及生物陶瓷领域。DLP(数字光固化)3D打印技术具有成型速度快,打印模型精度高,成本低廉等优势。本发明组合物主要为:35-70vol%的磷酸三钙/钛酸锶钡复合陶瓷粉体,30-65vol%的光敏树脂预混液。本发明使用Rhino软件设计并优化极小曲面模型,将模型导入Q3DP软件进行切片并导出扫描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浆料并进行球磨,将浆料导入到BESK打印机树脂槽中开始打印,打印完成后的坯体再放入中号炉中进行脱脂和烧结,最终得到结构稳定、力学性能优异,具有压电性能、生物相容性的磷酸三钙/钛酸锶钡 复合陶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9734434 A 2019.05.10 C N 109734434 A

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化学共沉淀法 ——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目 录 ..................................................................... ...........................(1) 成绩考评表...................................................................... ......................(2)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4) 1前言...................................................................... ...............................(5) 1 .1制备方法介绍...................................................................... . (6) 1.2所制备的材料介绍...................................................................... . (9) 1.3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1 2) 2.实验实施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