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

诗作为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特征便是在于

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他也谈到诗的起源,认为这是“出于模仿的本能,”同时,亚里士多德是用“音调感”“节奏感”来概述诗在表现上的特征。诗歌的音调感,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韵律表现。

英国十四行诗形式要求韵律节拍,严格押韵合辙,原本是由

行吟诗人创造,以琵琶伴奏演唱.从意大利传入英国,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清芬竞吐,成为文坛的一颗奇葩。体裁样式多种多样。最为著名的是莎士比亚式以及斯宾塞体。

莎士比亚式:

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韵:a b a b c d c d e f e f g g

共有七个韵脚。最后两句对仗。

如: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 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t/)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n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ai:n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id/)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ou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eid/)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ou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ei/)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ei/) 格律严谨,与欧洲鸣奏曲相似,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完成对于

时间,变化,美与永恒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过程。

斯宾塞体(连环押韵法):

环环相扣,排列组合,读来铿锵有力,回旋荡漾。五个韵脚。

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韵:a b a b b c b c c d c d e e

例:

Sonnet 75

One day I wrote her name upon the strand,(/d/)

But came the waves and washes it away;(/ei/)

Again I wrote it with a second hand,(/d/)

But came the tide,and made my pains his pay.(/ei/) "vayne man,"sayd she,"that doest in vaine assay,(/ei/)

A motall thing so to immortalize,(/z/)

For I my selve shall lyke to this decay,(/ei/)

And also my name bee wyped out lykewize,"(/z/)

"not so,"quod I ,"let base things devize,(/z/)

To dy in dust,but you shall live by fame:(/m/)

My verse your vertues rare shall eternize,(/z/)

And in the heavens wryte your glorious name,(/m/)

where where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 subdew,(/jiu/) Our love shall live,and later life renew."(/jiu/)

韵律诗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不同民族诗歌呈现出不同韵律特点,是由语言特点决定的。

英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大多数英语词汇都是多音节词,并且

有重音非重音的区别。因此,英语诗中的韵律诗通过音节及重音

表示。节奏单位为音步(foot),十四行诗都采用了英语表述能力

最强的这一基本特征,再配以尾声押韵,朗朗上口。一种语言的韵律表现形式是受制于本身语言特点及表现能力,体现了民族性。

汉语是孤立语,有大量单音节词,尤其是古汉语一音一词相

当普遍。汉语虽没有英语般明显的轻重音,却有“平上去入”四

声声调和丰富韵部。《广韵》记载,上古汉语就有206个韵部。

例: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仄仄平平(韵)

连山到海隅。平平⊙仄平(韵)

白云回望合,⊙平⊙仄仄

青霭入看无。⊙仄仄平平(韵)

分野中峰变,⊙仄⊙平仄

阴晴众壑珠。平平⊙仄平(韵)

欲投人处宿,⊙平⊙仄仄

隔水问樵夫。⊙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平⊙仄仄平平(韵) 夕贬潮州路八千。⊙仄平平⊙仄平(韵) 欲为圣明除弊事,⊙仄⊙平⊙仄仄

肯将衰朽惜残年。⊙平⊙仄仄平平(韵) 云横秦岭家何在?⊙平⊙仄⊙平仄

雪拥蓝关马不前。⊙仄平平⊙仄平(韵) 知汝远来应有意,⊙仄⊙平⊙仄仄

好收吾骨瘴江边。⊙平⊙仄仄平平(韵)

无论是仄声起式,还是平声起式,它都能在偶数句的句末,组成平声字的结尾(如上述诗中的

“都”“隅”“无”“珠”“夫”;“天”“千”“年”“前”“边”)

为什么汉语诗歌是以五言,七言为主,而不是四言,六言,八言呢?

中国诗歌,历来都是“歌之”,诗歌的形式要适于吟唱。若以仄声为一拍平声为两拍,那么律诗的每一句接拍都是相同的,五言律诗每句为十五拍,整首为六十拍;七言律诗每句为二十一拍,整首为八十四拍。从听觉上讲,律诗的美感,来自于节拍带来的和谐一致。并且要求一韵到底,更加平滑顺畅。“近体诗喜欢用平声做韵脚,因为平声是一个长音,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从视觉上讲,要求严格对仗,对称美感展露得淋漓尽致。汉乐府诗要求诗能入乐,在句式上变化多样,三、四、五、七言都有,但以五言为主。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卷十二中阐述律诗的出现:“汉魏五言终变而为律,七言终变而为古者,盖五言仄韵与转韵者少而平韵者多,仄韵转韵者虽为古而平韵者则入律矣。七言平韵者少而转韵者多,平韵者虽入律而转韵者则犹古也。使初唐七言无转韵,则亦古律混清矣。”

诗体是对诗的形式规范,是诗歌作品的语言秩序及语言体式。“艺术作品的物质结构是它的本体论状态,是它的现实存在的主要基础和条件,同时是它的直接的感性可感的面貌。艺术中

的物质结构(无论它具有怎样的审美性质)主要作为某种艺术信息的载体而“工作”,它不仅荷载这种信息,而且要把这种信息从艺术家传输给观众;因为它,这种物质结构,只是相对独立的,而它的主要作用是成为应该保障艺术家和他的观众之间交际联系的那种符号系统的信号基础。”

英国十四行诗和中国古典诗歌对比说明诗歌的韵律特征,是以本民族语言特点作为载体。日本诗人荻原朔太郎就曾说过“诗人不能产生语言,语言能够产生诗人”。一个民族的语言,决定了这个民族诗歌的外部形态特征(形体特征,韵律特征等)。所以在考察诗歌的韵律时,要以把握语言本身的表达力为基本立场。

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自测

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自测 一、基础知识。(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沉淀( dìng)干瘪(biě)纤(qiān)绳勒(lēi)进 B.眷(juàn)属蔬(shū)菜绯(fēi)红迷惘(wǎng) C.稠(chóu)密憩(xī)息拥(yōng)抱沼(zhǎo)泽 D.屏(píng)息霉菌(jūn)发酵(jiào)油腻(n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 C.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海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D.因为那个隐密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3.选出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3分) A.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D.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4.下列比喻不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日记:心的轨迹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B.词典:知识的海学问的帆书山上跋涉的樵夫 C.笑:你是美的姐妹 你是艺术家的娇儿 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浪花:一朵浪花,一个跳动的音符 一排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 一江浪花,一个欢乐的生命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是一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B.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新月派诗人。《再别康桥》和《死水》都具有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特点,体现了新月派诗人对诗美的追求。 C.中国当代诗坛的现代诗歌运动由“新诗潮”和“后新诗潮”汇合而成。舒婷、梁小斌的诗是“新诗潮”中的“朦胧诗”,韩东的诗属“后新诗潮”中的“新生代”诗。 D.华滋华斯是法国“湖畔派”的代表诗人,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裴多菲是匈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1,比较文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学科史: 马克斯、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克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歌德著、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梵第根著、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 基亚著、颜保译:《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约斯特著、廖鸿钧等译:《比较文学导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布律内尔等著、黄惠珍与王道男译:《何谓比较文学》,上海社科出版社,1991年谢弗雷著、冯玉贞译:《比较文学》,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卢康华、孙景尧著:《比较文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陈惇、刘象愚著:《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大出版社,1988年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教出版社,1997年 乐黛云等著:《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铁夫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向远著:《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北京师大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昂热诺等主编、史忠义与田庆生译:《问题与观点》,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2,比较文学的众多研究与实践 陈寅恪著:《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今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朱光潜:《诗论(增补本)》,三联书店,1984 季羡林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 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商务印书馆,1940 杨周翰著:《攻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张星琅:《欧化东渐史》,商务印书馆,1936 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年 安田朴著、耿昇译:《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谢天振著:《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教出版社,1988年 方平著:《三个从家庭出走的妇女-比较文学论文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范存忠著:《英国文学论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 蒋述卓著:《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古添洪、陈慧桦编著:《从比较神话到文学》,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 王润华著:《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 孙景尧著:《沟通-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万钧著:《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 曹顺庆著:《中外比较文论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发祥著:《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迈讷著、王宇根等译:《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汉魏六朝文学要籍导读 近代作家研究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国际汉学研究 比较诗学论著选读 德国美学东渐史专题 接受问题专题研究 语言学讨论班 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 欧美文学导读 卞之琳研究 当代批评理论研究 中国说唱艺术研究 历史语言学专题 欧美经典小说专题研究 上古音研究 语言接触实例分析 语义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评论史 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文艺美学 认知语言学 生成音系学 <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我想知道大学(无论哪个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到大四的详细科目,书本名称,以及出版人(主要我是自学,怕买错书),最好是2010大学中文系的科目,没有的话,时间不要太落后了(例如2000年附近时期的,我就晕了........)。 本人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穷小子,先谢大家了啊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9月)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浅谈中国古诗文的简洁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4362853.html, 浅谈中国古诗文的简洁美 作者:高伟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8年第11期 汉语是比较简洁的语言。常见英汉对照书籍,一满页英文译成中文只有半页。旅游景点的介绍牌上,同样内容,英文总比中文要多几行。这些译文多为现代汉语,若用古汉语则更简短。中国古诗文中,有很多简洁优美的句子。如《战国策·燕策三》中的“图穷匕首见”,一“穷”字替代“图展到尽头了”,不仅省了几个字,还大幅提升了句子的美感;汉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仅“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十字而已;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几个字就将洞庭湖的浩瀚宏伟尽现眼底;清代学者严复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何其简洁精辟。 古代文学家妙笔至简的典例 任何一条溪流受地形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都不是直线。从上游远望溪流,弯曲前行,若溪流穿入树林或拐入小山包后便隐而不见。当溪流绕出树林或山包又复现眼前。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将此情景状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多么简洁形象! 江河湖泊的石质岸壁上,我们经常看到有缝隙和洞穴。“风吹水成浪,浪高于洞穴内的水平面,于是水进入洞穴,洞穴内的空气被挤出。浪退则洞穴内的水平面高于洞外,水从洞穴流出,空气补入洞中水流出腾出的空位。”——这是我们用现代汉语描述浪的进退造成水和空气不时出入洞穴的情景,至少要用数十个字。但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石钟山记》里只用“与风水相吞吐”六字写就,简洁且拟人,太优美了! 清代学者高鹗在《荷叶杯》中将他极度期盼中举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盼断嫦娥佳信,更尽。小玉忽惊人,门外传来一纸新。真么?真!真么?真!”日夜盼中举,待到中举通知书到,又反复怀疑是否真的!“真么?真!”既简又传神!作者的這种心情,如果让国外的小说家来写,就没有这么简洁了。 古诗文的简洁美有以下类型 几个字就展现出一幅图景唐代诗人许浑秋《晚至章隐居郊园》“柴门临水稻花香”,一简陋农舍依水而建,周围是一片稻田。“香”字还表达了作者对这环境的赞美和肯定。宋代诗人宋祁《玉楼春·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使人想象到枝头上蜂来蝶往、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一“闹”字使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唐代诗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一孤独体弱的老人凄苦地行走在河堤上的画面映入眼帘。

中国古诗文化高二作文最新5篇汇总

中国古诗文化高二作文最新5篇汇总 品读古诗词要学会理解诗人真心抒发的情感以及诗句的画面,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悲还是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古诗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古诗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上个周日的傍晚在家里打扫卫生时,在书柜里找到一本书,轻轻拂去表面的灰尘,封面上的“唐诗宋词”四个烫金字在太阳光下闪烁。 感到满心欢喜,我坐到窗户边,打开了这本书,泛黄的书页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一位沧桑的老人,向我慢慢述说诗词里的世界。 随手一翻,目光落在了李白《上李邕》的第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早就在学校听老师说李白的诗十分壮美,却始终没有机会好好品一下。今天看到“大鹏”,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里的鲲鹏。大鹏同风而起,直冲云霄,巨翼蔽日,簸干沧溟。沉醉在这一句诗中,恍惚间,仿佛看到李白在慢慢向我走来,手握金樽,小酌清酒,背后一只大鹏展翅飞起。 晚风吹拂着书页,停留在了杜甫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朗读之,不由自主地将声音转化得抑扬顿挫。朗读上阙时,感觉自己仿佛在战场上厮杀,跨在马背上,手握长矛,远处号角声阵阵,我方渐渐歼灭敌军。而悟到下阙时,一种壮志难酬,想要为国捐躯却不得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当你想实现你的价值,想为国家浴血奋战时,热情被现实无情地浇灭,仿佛从山顶坠落到悬崖里的落差感从词中溢了出来。 想品一品千古第一才女的词,便根据目录翻到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一字

一句果真和男性诗人不一样,字里行间透露着优雅和细致。都说李清照的词围绕着“愁”,的确,在赵明诚离家外出后,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便寄托在月、花、西楼中了。 我不由得惊叹,中国诗词文化可真奇妙,寥寥几句诗便能让我身临其境,让我仿佛在和睿智的诗人进行心灵上的交谈。 我不由得赞叹,中国的诗词文化真奇妙,寥寥数语便能工整对仗,爱国之情也通过这短短的几句话表现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让人敬佩与辛弃疾的浓烈爱国之情。 我中意于中国的诗词文化,短小精魂却富有内涵。天色渐暗了,看了看手表,我已经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快一个小时了。诗词果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让人沉沦,让人迷醉。 以古诗文化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中,16岁的武亦姝取得冠军,她精通古诗词文化,冠军实属名归,而对诗词,不少家长认为高考默写只占5分,不值得学生学习和背诵,但我认为是值得的,追求诗和远方,与诗词相伴而行,岂不是件惬意而愉悦的事呢? 不少家长存在疑问,是因为他们被新时代的功利性风气所笼罩。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微信、电视剧、电影等成为人们闲暇之余消遣的方式。而以往人们或许会在闲适时掏出一本诗集。人们把酒吟对的局面不再,自然而然地不注重诗词的运用。同时,家长们用急功近利的心态去看待高考,没有深入了解教育不只是应试教育。由此看来,不好的社会风气限制着人们对诗词文化的了解。 纵观历史,诗词文化成传承千年,影响千年,与人相伴千年。唐诗宋词元曲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 括其评价、介绍等)。(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 送者的评价。(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 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 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 感是怎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国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剧本改编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

第1章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新发展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及其对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意义? 答:(1)对全球化的理解 ①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②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①全球化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即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此后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等不一而足。 ②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3)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意义 ①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 a.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它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b.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再次使民族“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②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a.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b.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c.因此我们似乎不应该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 2.请思考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有什么样的前景? 答: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对多元文化主义非常关注,对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如何定位发展,如何发挥其作用。 (1)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既是跨越国界和文化传统疆界,同时也是跨越学科界限的。 (2)当代的比较文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3)未来的世界或许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者自以为的一体化世界,也非文化孤立主义力图实现的诸文化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一个“道并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的世界。 (4)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演变成一种同质化的世界文化,而是充满差异和复杂性的多元“世界体系”。全球化给这个多元化世界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场景,一个使各种文化互相看视的平台。 3.请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中国古诗在国外的影响

昨天的博文刊出后共有12位来信索取Satterlee教授的文章,我都一一回复了。也有读者问:不懂翻译的人就无法谈论诗意吗?其实,就算把中国古诗翻译成白话文(相当于interpretation),也和translation一样会把诗意弄丢的,诗意需读诗人自己去意会,难以言传。我记起去年曾经接受过文汇报记者的采访。当时的背景是在日本的一个华裔中学生发现在中国和日本流行的《静夜思》版本略有不同,曾经引起国内媒体关注。以下是问答全文(文汇报相关报道“《静夜思》其实不仅仅是首'唐'诗"也附在后面,供参考): 1.您的博客内容能否作为您的观点引用? 欢迎引用。 2 中国是诗的国度,.静夜思和凉州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最广泛的文学篇章了,却存在这么多的歧义和不确定,解释起来莫衷一是,让人感觉好像当代中国人和中国古代生活的脱节真的很厉害(玩笑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纠纷和讨论的?当代语境下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是否仍有确证“床”是什么或者“春风”还是“春光”的机会? 我觉得中国的确是诗人的国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人都对诗的意境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而不拘泥于诗词本身的字句。在传抄、勘定的过程中可能加入了后人的理解,所以各个时期版本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朝着通俗和平民化的方向走,如“床前明月光”、“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这是诗的生命力所在。英国一位现代诗人安德利安?米切尔(Andrian Mitchell)对英国诗歌有过这样的评价:“大多数人漠视诗,因为大多数诗漠视人”。而中国诗词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可以在唐诗中找到与自己处境、心境的共鸣。例如我这样的海外游子,每当念起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这首诗是为自己所写的感觉,至于它是什么版本,每句话到底如何解释,甚至有的字都念了白字,倒是次要的了。所以我认为考证、确认各个版本的是专家的事情,而老百姓只需要体会其意境。如果专家考证的结果与当今老百姓心目中早已形成的意境不同,那么就不可能回复到古版或者“正版”,考证的结果只能是个学术成果而已。 3.据您在海外这么多年的了解,中文诗词在欧美洲国家和其它亚洲国家的传播中,

英语诗歌中国古诗翻译法浅探

英语诗歌中国古诗翻译法浅探 来源:DJ嗨嗨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c4362853.html, 著名翻译家,曾翻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等作品的屠岸先生说:“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深刻掌握两种语言的精髓,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掌握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因为好的文学翻译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翻译对象中,体会原作作者的创作情绪,最终用母语再表现出来,这要求译者必须打下深厚的中文基本功底,领悟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使之融入血液中才行。” 在中国,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翻译的乱七八糟。既然用汉语无法保持原作中的面貌,比如格式,韵律和字数,最起码要换成另外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比如按照整齐的格律诗的要求或自由一点的拟古体诗来翻译,一方面可以使整首诗整齐有韵律,便与记忆和背诵,另外又可以保持原诗的风味,古色古香,可以在汉语里保持它原来的韵味。译诗重译味。这个“味”不仅仅是指原诗当中的境界和词语间要表达的内在韵律和节奏,同时还有原诗形式上的韵味,那就是诗句内的抑扬韵律和句末的韵脚规律,即诗歌的外在节奏,同时还有原诗所富含的“古味”。把英语古体诗译成汉语古体诗,正可以对以上所述的各种韵味进行满足,在展示英语诗歌内外韵味的同时,展示汉语古诗的独特魅力。下边举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例子: William Shakespear Sonnets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原来的翻译: 我怎么能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她可爱也比她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与答案 一、解释名词 1、比较文学 2、民族文学 3、国别文学 4、总体文学 5、影响研究 6、平行研究 7、跨学科研究 8、文类学 9、主题学10、类型学1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2、接受13、模仿14、框范影响15、比较文学的“对话”16、传播研究法17、影响分析法18、平行贯通法19、阐发研究20、渊源学21、流传学22、媒介学23、译介学24、比较诗学 二、论述分析题 1.试析比较文学产生发展的文化原因。 2.简析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简述比较文学与比较方法的区别? 4.比较文学的意义何在? 5.试析比较文学的“开放性”。 6.试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7.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 8.法国学派有何特点?试对法国学派作出你的评价。 9.美国学派有何特点?试对美国学派作出你的评价。 10苏联比较文学研究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 11.谈谈你对中国学派的看法。 1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现状的看法。 13.比较文学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14.什么是影响?什么是影响研究? 15.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有什么不同? 16.阐发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17.阐发研究应注意什么? 18.什么是接受研究? 19.简述接受研究的意义 20.什么是媒介,什么是媒介学? 21.什么是媒介的方法?媒介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22.什么是媒介的途径?媒介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23.何谓翻译中的“叛逆性再创造”?文学翻译中为何少不了“叛逆性再创造”?24.什么是诗学?什么是比较诗学? 25.谈比较诗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6.什么是主题,它与母题有何不同? 27.主题学研究范围包括哪些对象? 28.试述中外文学中的“启悟”主题? 29.简述“灰栏记”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表现 30.为什么要以“对话”作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 31.试比较分析中、西神话的特点。 32.试比较分析中、西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33.试比较分析中、西爱情诗的差异。

《外国文学史》参考书目及考研网站

《外国文学》课程参考书目 杨周翰:《欧洲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教育出版社,2005。 成良臣:《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王向远:《东方文学通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刘象愚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龚翰熊:《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共六分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杨烈:《世界文学史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译林》、《当代外国文学》等杂志 《外国文学》学生阅读书目 古代文学: 《希腊神话与传说》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修纪》 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德斯:《美狄亚》 中世纪: 但丁:《神曲》

文艺复兴: 卜伽丘:《十日谈》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 理性主义: 莫里哀:《莫里哀喜剧集》 弥尔顿:《失乐园》 启蒙运动: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席勒:《阴谋与爱情》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狄德罗:《拉摩的侄儿》 浪漫主义: 卢梭:《新爱洛伊丝》、《忏悔录》 菲尔丁:《汤姆·琼斯》 拜伦:《拜伦抒情诗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普希金:《普希金抒情诗集》、《叶甫盖尼·奥涅金》 雪莱:《雪莱抒情诗选》 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集》 现实主义: 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司汤达:《红与黑》 梅里美:《卡门》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老古玩店》、《董贝父子》萨克雷:《名利场》 夏绿蒂·勃朗特:《简·爱》

《诗经》在国外发展状况

简述《诗经》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诗经》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蕴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华彩的文明,也是全世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诗经》不仅在国内被广泛研究,在国外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自流传之日起,关于《诗经》的研究便不绝如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卓著,为《诗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诗经》的流传 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其中有《毛诗郑笺小雅》的残卷,经考古学家研究证实系公元五世纪的遗物,正值“丝绸之路”昌盛的时期,从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诗经》通过“丝绸之路”在国与国之间的流传。“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到公元五世纪,这其中经过了六百多年时间,在此期间因未发现相关史料记载,《诗经》的流传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诗经》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东地区传播至迟也应该在公元五世纪。 而《诗经》的东传则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据中国《南史·梁武帝纪》记载,公元541年朝鲜百济王朝派遣使者请求梁朝派遣讲授《诗经》的博士,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前往。而在此之前,据中国《宋史》记载,公元五世纪中叶,日本雄略天皇曾向中国刘宋皇帝致表,其中引用了《诗经》的诗句,可见在此之前,《诗经》已经在日本被流传使用。 《诗经》在欧洲的传播,大约开始于17世纪,通过西方来华的

传教士译介给欧洲读者,起初是以法文的形式出现,直到18世纪才有了英译本,此后便不断有不同的版本出现。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向外扩张的愿望要求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入华的传教士为适应这一要求,加大了介绍古老中国文明的力度,不断出现《诗经》译注。 而北美的《诗经》传入时间比较晚一些,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出现《诗经》的译注,最早也是由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传教士进行传播,时间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虽然传入时间较晚,但由于美国经济的崛起,拥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加上许多著名学者的加入,使得北美的《诗经》研究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诗经》在俄罗斯的译本最早始于1852年,开始时一些作家、翻译家从法文、英文等文字转译,后来汉学家也加入译介行列。二.《诗经》在国外的研究情况 《诗经》外传之初,大多是以译介的形式在国外呈现,在早期通常被广泛引用,并未进入到深入研究。直到流传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研究性著作。 “丝绸之路”沟通了我国与中东、罗马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诗经》在中东、罗马地区的传播。公元781年(唐建中二年)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撰写者景净,叙利亚人,他在碑文中就曾引用《诗经》多处。虽然并没有对《诗经》展开研究,但引用本身就已昭示着对《诗经》理解领悟已经形成。 《诗经》在朝鲜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汉代时《诗经》传入,经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本文通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春晓》的不同英译版本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指出翻译古诗重要的是要译出诗的“神韵”,只有“深入意境”才能“再创形象”。 古诗英译《春晓》复合式解读直感式解读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这可以说是译界人士的共识。 诗歌作为人类社会文学作品发展中的精华一直在文学的殿堂里闪耀光芒。英国著名诗人Robert Browning曾做过类似这样的解释:诗歌是创作那一刻的灵感。诗人有那么一刻创作的冲动,创作出来以后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该如何为诗释义。诗的难解性可见一斑。释诗就已如此之难,那么译诗更是可想而知了。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大译家就提出“诗不可译”。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一句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成为“诗歌不可译”者们的有力依据。即使是主张诗可译的人士也提出要“以诗译诗”,“诗人译诗”。我国的著名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与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是迥然不同的。而唐诗最能体现这一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而产生的一个奇迹。在形式上,唐诗讲求韵律格致;在内容上,则讲求一个“意”字。古人所主张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最好的说明。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诗人的诗意不只在言内,更在言外。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韵”、“意境”。要想将言外的“神”、“境”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要以诗的形式用重形的西文来表达呢?所以才有了大家的共同体会: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虽然中国古诗难译,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中国古诗还是要译的。但如何译?这是摆在每位译者面前的问题。本文拟就《春晓》的英译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简洁晓畅,读来朗朗上口。从字面看也易懂,但其内涵却是要好好体悟一番的。清王尧衢在为其注解中指出:此诗字字做“晓”字。第一句自不必说;第二句中,因鸟啼而示“晓”;第三句中,“夜来”示“晓”;第四句,一个“?”示“晓”。这一切若非细细品味是很难领会得到的。但这还不够,更深的内涵还深藏其中,需要慢慢领会。这点下文会再提到。让我们先看《春晓》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译文。 春晓 孟浩然

研究比较文学的影响作用

研究比较文学的影响作用 历史地看,早期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尽管在20世纪初遭到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等人的诋毁,又在20世纪50年代遭到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学者的激烈抨击,但影响研究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学界对影响研究的探讨至今也未停止。因为“影响”本身就是“比较文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概念”,“影响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然而,目前关于影响研究的理论探索还依然存在诸如研究界定不够清晰,研究对象不够明确,研究方法单一陈旧等困惑与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会阻碍影响研究的深入。因此,若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就有必要在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检视文学间影响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反思传统影响研究的不足和误区,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影响”为切入点,通过探究影响研究的内在悖论,进而明确影响研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探寻影响研究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为影响研究的具体实践提供必要的学理与方法论支撑。 一“影响研究”的悖论 谈到影响研究,准确地认识“影响”是基础。“影响”作为比较文学中的特定术语,学界已有诸多界定,如日本学者大塚幸男的“力说”论(影响是主宰他者的精神、理智的力)、美国学者约瑟夫。T.肖的“渗透”说(影响是渗透在艺术作品中进而再现出来的东西)、纪延的“痕迹”论(影响是在接受影响的作品中找不到可见痕迹的一种心理现象)、奥尔德里奇的“存在”论(影响是一种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法国学者朗松的“精神说”(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等等。若将这些界定提炼归纳,“影响”实际上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影响”的发生来看,“影响”是在外来因素作用下产生或形成的一种文学现象,指向一种源于外来文学及其相关的因素。第二,从“影响”的特征来看,“影响”是文学交流发展中的客观事实,但却往往被认为意会而无实指,难以捉摸而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第三,从“影响”的存在形态来看,“影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常常与作家创作中的模仿、改编、借用等或隐或现地渗透、混融在一起。概言之,比较文学中的“影响”具有外来性、神秘性、隐在性的特点。不过,问题也由此产生,正是使得人们对与“影响”关联的“影响研究”因为“影响”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争论不断。 法国学派早期的一些学者认为“影响研究”是必要的,但在研究中却难以实践。如卡雷认为:“在这种研究中,人们往往试图将一些不可称量的因素加以称量。”美国学者则对所谓的“影响研究”诟病不已。如韦勒克指责影响研究“使‘比较文学'成了只不过研究国外渊源和作家声誉的附属学科而已”。部分美国学者还主张用“文学交流”“文学关系”之类的概念取代“影响研究”, 以此反叛其虚构性指向和模糊性内涵。并且,“影响研究”的属性究竟是一种研究类型还是一种研究方法也尚未达成共识。此类问题的存在和争论时常给“影响研究”造成一定的理论盲点和实践困惑。究其根底,影响研究存在的这些问题,皆源自于“影响研究”本身的内在悖论,特别是在“影响-实证-影响研究”的传统思维和逻辑链条上,影响研究的内在悖论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种悖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影响类型的多样性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 由于文学间的影响形态不同,影响程度各异,所以比较文学界对“影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