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共聚合练习题

自由基共聚合练习题
自由基共聚合练习题

自由基共聚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共聚物大分子链中单体单元的排列顺序,共聚物分为__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

2、共聚中控制聚合物平均组成的方法_____、_____。

3、竞聚率的物理意义是____,对于r1=r2=1的情况,称为__,r1=r2=0,称_____,而r1<1和r2<1时,共聚组成

曲线存在恒比点,恒比点原料组成公式为__。

4、从竞聚率看,理想共聚的典型特征为_____。

5、M1-M2两单体共聚, r1=0.75,r2= 0.20。其共聚曲线与对角线的交点称为_____。若f10=0.80,随共聚进行到某一时刻,共聚物组成为F1,单体组成为f1,则f1_____f10,F1____F10(大于或小于)。

6、单体的相对活性习惯上用_____判定,自由基的相对活性习惯上用_____判定。在 Q—e值判断共聚行为时,Q代表_____,e代表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单体中,与丁二烯(e=1.05)共聚时,交替倾向最大的是()

A.PS(e=-1.08)

B.马来酸酐(e=2.25)

C.醋酸乙烯(e=-0.22)

D.丙烯腈(e=1.2)

2.一对单体工具和的竞聚率r1和r2的值将随()

A.局和时间而变化 B.局和温度而变化 C.单体配比不同而变化 D.单体的总浓度而变化

3.已知一对单体在进行共聚合反应时获得了恒比共聚物,其条件必定是()

A、r1=1.5,r2=1.5

B、r1=0.1,r2=1.0

C、r1=0.5,r2=0.5

D、r1=1.5,r2=0.7

4.在自由基聚合中,竞聚率为()时,可得到交替共聚物。

A

5.下列共聚中,理想共聚是(),理想恒比共聚是(),交替共聚是()

A.r1r=1

B.r1=r2=1

C.r1=r2

D.r1=r2=0

6.当r1>1 r2<1时,若提高聚合反应温度,反应将趋向于()

A 交替共聚

B 理想共聚 C嵌段共聚 D恒比共聚

7.当两种单体的Q.e值越接近则越()

A.越难共聚 B。趋于理想共聚 C.趋于交替共聚 D.趋于恒比共聚

8.两种单体的Q和e值越接近,就( )

A.难以共聚

B.倾向于交替共聚

C.倾向于理想共聚

D.倾向于嵌段共聚

9.有机玻璃板材是采用( )

A、本体聚合

B、溶液聚合

C、悬浮聚合

D、乳液聚合

三、概念题:

1、共聚物

2、自由基共聚合反应

3、竞聚率

4、理想恒比共聚

5、Q,e概念

四、论述题:

1.按照大分子链的微观结构分类,共聚物分几类?它们在结构上有何区别?各如何制备?

2.用动力学法推导共聚物组成方程所需作的假设?

3.共聚物平均组成的控制?

4.竞聚率的定义?说明其物理意义?如何根据竞聚率值判断两单体的相对活性?如何根据竞聚率值判断两单体是否为理想恒比共聚?

5.简述几种典型竞聚率数值的意义,以r1 = k11 / k12为例

r1 = 0, r1 = 1 ,r1 = ,r1 < 1, r1 > 1,

6.在自由基共聚反应中,苯乙烯单体的相对活性远大于醋酸乙烯酯,若在醋酸乙烯酯均聚时加入少量苯乙

烯将会如何?为什么?

7.如何用Q,e概念判断两种聚合物的共聚倾向?

8.Q-e概念?

五、计算题:

1.苯乙烯(M1)与丁二烯(M2)在5℃下进行自由基乳液共聚时,其r1=0.64,r2=1.38。已知苯乙烯和丁二烯的

均聚链增长速率常数分别为49和251l/(mol*s)。要求

(1)计算共聚时的反应速率常

(2)比较两种单体和两种链自由基的反应活性的大小

(3)做出此共聚反应的F1-f1曲线

(4)要制备组成均一的共聚物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浓度为7mol·dm-3 ,5-乙基-2乙烯基吡啶浓度为2mol·dm-3,竞聚率

r1=0.40 ,r2=0.6。(1)计算聚合共聚物起始物组成;(2)求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相同时两单体摩尔配比。

3、苯乙烯的浓度为6mol/L, 竞聚率r1 =0.80,异戊二烯的浓度为2mol/L,r2=1.68,求聚合共聚物的起始

组成(以摩尔分数表示),并写出共聚物瞬时组成与单体组成的定量关系。

4.氯乙烯(r1=1.67)与醋酸乙烯酯(r2=0.23)共聚,希望获得初始共聚物瞬时组成和85%转化率时共聚物

平均组成为5%(摩尔分数)醋酸乙烯酯,分别求两单体的初始配比。

5.苯乙烯(M1)与丁二烯(M2)在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其r1= 0.64, r2= 1.38。已知两单体的均聚链增长速率常

数分别49和25.1 L/mol.s。

a)计算共聚时的交叉增长反应速度常数;

b)比较两单体及两链自由基的反应活性的大小。

6.苯乙烯(M1)和丙烯酸甲酯(M2)在苯中共聚,已知r1=0.75,r2=0.20,[M1]=1.5mol/L, [M2]=3.0mol

/L。作共聚物组成F1--f1曲线,并求起始共聚物的组成。

高分子化学 自由基聚合练习题

1、自由基向()转移,导致诱导分解,使引发剂效率降低,同时也使聚合度降低。 A、引发剂 B、单体 C、高分子链 D、溶剂 2、下列反应过程能使自由基聚合物聚合度增加的是() A、链增长反应 B、链引发反应 C、链转移反应 D、链终止反应 3、自由基聚合体系中出现自动加速现象的原因是。 A、单体浓度降低 B、引发剂浓度降低 C、体系温度升高 D、体系粘度增大 4、对于自由基聚合,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升高聚合温度,得到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将。 A、减小 B、说不准 C、不变 D、增大 5、生产聚氯乙烯时,决定产物分子量的因素是。 A、聚合温度 B、引发剂种类 C、引发剂浓度 D、单体浓度 6、在高压聚乙烯(LDPE)中存在长支链,其形成原因是。 A、向引发剂链转移 B、分子内链转移 C、向聚合物的链转移 D、向单体的链转移 7、α-甲基苯乙烯的Tc=25℃,则在下列()条件下可能形成高聚物。 A、聚合温度≥25℃ B、聚合温度=25℃ C、聚合温度<25℃ 8、苯乙烯在60℃进行自由基聚合时的链终止方式为。 A、偶合终止 B、歧化终止 C、既有偶合终止也有歧化终止,但以歧化终止为主 D、既有偶合终止也有歧化终止,但以偶合终止为主 9、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贮运过程中,为了防止聚合,可以考虑加入。 A、甲苯 B、AIBN C、对苯二酚 D、甲基乙烯基酮 10、本体聚合至一定转化率时会出现自动加速效应,这时体系中的自由基浓度和寿命τ的变化规律为。 A、[M*]增加,τ缩短 B、[M*]增加,τ延长 C、[M*]减少,τ延长 11、对于自由基聚合,聚合温度升高,歧化终止的比例将。 A、增大 B、说不准 C、减小 D、不变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合作业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合作业 P146T 思考题4.考虑r1=r2=1;r1=r2=0;r1>0,r2=0;r1r2=1等情况,说明11f f F =()的函数 关系和图像特征。 解答:由21112122111222 r f +f f r f +2f f +r f F = 当r1=r2=1时,11f F =,如图;当r1=r2=0时,11= 2F ,如图 当r1>0,r2=0时,1121112r f +f r f +2f F =,如图;当r1r2=1时,11122d[]d[]r d[]d[] M M M M =,如图

P147T1.氯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两对单体聚合,若两体系中醋酸乙烯酯和苯乙烯的浓度均为15%(质量分数),根据文献报道的竞聚率,试求共聚物起始组成。 解答:由氯乙烯-醋酸乙烯酯的竞聚率为:r1=1.68,r2=0.23; =15%=85%ωω(醋酸乙烯酯),(氯乙烯);10.85 62.5f ==0.8860.851-0.85+62.586 () 21f =1-f =0.114 21112122111222 r f +f f =0.932r f +2f f +r f F ?=;10.93262.5==0.9090.93262.5+0.06886W ???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的竞聚率:r1=0.46,r2=0.52; 10.85 100f ==0.8550.851-0.85+100104 ();21f =1-f =0.145;21112122111222r f +f f =0.773r f +2f f +r f F ?= 10.7731000.7640.7731000.23104 W ?==?+? P147T1.甲基丙烯酸甲酯(1M )浓度=5-1mol L ?,5-乙基-乙烯基吡啶浓度=1-1 mol L ?,竞聚率:r1=0.40,r2=0.69; a.计算共聚物起始组成(以摩尔分数计), b.求共聚物组成和单体组成相同两单体摩尔配比。 解答:甲基丙烯酸甲酯浓度为5-1mol L ?,5-乙基-乙烯基吡啶浓度为11mol L -?; 01 5f =6,021f =6;21112122111222r f +f f =0.725r f +2f f +r f F ?= 即起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分数为72.5% 由r1<1,r2<1,21112 1-r f ==0.342-r -r F ?= 两单体摩尔比= 12f 0.3417==f 0.6633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 思考题3.2 下列烯类单体适用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1)CH2——CHCl (2)CH2=CCl2(3)CH2=CHCN (4)CH2=C(CN)2 (5)CH2=CHCH3(6)CH2=C(CH3)2(7)CH2=CHC6H5 (8)CF2=CF2(9)CH2=C(CN)COOR (10)CH2=C(CH3)-CH=CH2 答可以通过列表说明各单体的聚合机理,如下表:

思考题3.3 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原因。 (1)CH2=C(C6H5)2(2)CH3CH=CHCOOCH3(3)CH2=C(CH3)C2H5 (4)ClCH=CHCl (5)CH2=CHOCOCH3(6)CH2=C(CH3)COOCH3 (7)CH3CH=CHCH3(8)CF2=CFCl 答(1) CH2=C(C6H5)2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l,1-双取代的取代基空间位阻大,只形成二聚体。

(2) CH3CH=CHCOOCH3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1,2-双取代,单体结构对称,空间阻碍大。 (3) CH2=C(CH3)C2H5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两个取代基均为供电基团,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4)ClCH=CHCl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1,2-双取代,单体结构对称,空间阻碍大。 (5)CH2=CHOCOCH3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COCH3为吸电子基团,利于自由基聚合。 (6) CH2=C(CH3)COOCH3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l,1-双取代,极化程度大,甲基体积小,为供电子基团,而-COOCH3为吸电子基团,共轭效应使自由基稳定。 (7) CH3CH=CHCH3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1,2-双取代,单体结构对称空间阻碍大。 (8) CF2=CFCl能进行自由基聚合,F原子体积小,Cl有弱吸电子作用。 思考题3.7为什么说传统自由基聚合的机理特征是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在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的聚合度、转化率,聚合产物中的物种变化趋向如何? 答自由基聚合机理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组成,链引发是形成单体自由基(活性种)的反应,引发剂引发

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2. 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CH 2=CHCl CH 2=CCl 2 CH 2=CHCN CH 2=C(CN)2 CH 2=CHCH 3 CH 2=C(CH 3)2 CH 2=CHC 6H 5 CF 2=CF 2 CH 2=C(CN)COOR CH 2=C(CH 3)-CH=CH 2 答:CH 2=CHCl :适合自由基聚合,Cl 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CH 2=CCl 2: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 CH 2=CHCN :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CN 为吸电子基团。 CH 2=C(CN)2: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CN )。 CH 2=CHCH 3:配位聚合,甲基(CH 3)供电性弱。 CH 2=CHC 6H 5: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CF 2=CF 2:自由基聚合,对称结构,但氟原子半径小。 CH 2=C(CN)COOR :阴离子聚合,取代基为两个吸电子基(CN 及COOR ) CH 2=C(CH 3)-CH=CH 2: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3. 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原因。 CH 2=C(C 6H 5)2 ClCH=CHCl CH 2=C(CH 3)C 2H 5 CH 3CH=CHCH 3 CH 2=CHOCOCH 3 CH 2=C(CH 3)COOCH 3 CH 3CH=CHCOOCH 3 CF 2=CFCl 答:CH 2=C(C 6H 5)2:不能,两个苯基取代基位阻大小。 ClCH=CHCl :不能,位阻效应,对称结构,极化程度低。 CH 2=C(CH 3)C 2H 5:不能,二个推电子基,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CH 3CH=CHCH 3:不能,位阻效应,结构对称,极化程度低。

第四章_自由基共聚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 一、名称解释 1. 均聚合:由一种单体进行的聚合反应。 2. 共聚合: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共同参加的连锁聚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中含有两种或多种单体单 元。 3. 均聚物:由均聚合所形成的聚合物。 4. 共聚物:由共聚合形成的聚合物。 5. 无规共聚物:聚合物中组成聚合物的结构单元呈无规排列。 6. 交替共聚物:聚合物中两种或多种结构单元严格相间。 7. 嵌段共聚物:聚合物由较长的一种结构单元链段和其它结构单元链段构成,每链段由几百到几千个结 构单元组成。 8. 接枝共聚物:聚合物主链只由某一种结构单元组成,而支链则由其它单元组成。 9. 共聚合组成方程:表示共聚物组成与单体混合物(原料)组成间的定量关系。 10. 理想共聚:该聚合竞聚率r i *匕=1,共聚物某瞬间加上的单体中1组分所占分率F i = r i f i/(r i f i+f2),并且其组成曲线关于另一对角线成对称(非恒比对角线)。 11. 理想恒比共聚:该聚合的竞聚率r i=r2=i,这种聚合不论配比和转化率如何,共聚物组成 和单体组成完全相同,F i = f i,并且随着聚合的进行,F i、f i,的值保持恒定不变。 12. 交替共聚:该聚合竞聚率r i=r2= 0或者r i^O,「2 ~0 ,这种聚合两种自由基都不能与同种 单体加成,只能与异种单体共聚,因此不论单体组成如何,结果都是F i=0.5,形成交替 共聚物。 13. 非理想共聚:竞聚率r i*「2工1的聚合都是非理想聚合,非理想聚还可再往下细分。 14. 有恒比点非理想共聚:竞聚率r ii且r2>i,两种自由基都有利于加上同种单体,形成嵌段 共聚物”,但两种单体的链段都不长,很难用这种方法制得商品上的真正嵌段共聚物。 16. 竞聚率:是均聚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r i=k ii/k i2,「2=k22/k2i,竞聚率用于表征两 单体的相对活性。 17. 前末端效应:前末端是指自由基活性端的倒数第二个结构单元,带有位阻或极性较大的基团的烯类单 体,进行自由基共聚时,前末端单元对末端自由基将产生一定的作用,这即前末端效应。 18. 单体活性:单体的活性我们一般通过单体的相对活性来衡量,一般用某一自由基同另一单体反应的增长 速率常数与该自由基同其本身单体反应的增长速率常数的比值(即竞聚率的倒数)来衡量。 19. 自由基活性:一般表示自由基之间的相对活性,可用不同自由基与同一单体反应的增长速率常数来衡 量。 20. 极性效应:极性相反的单体(带负电性与带正电性)之间易进行共聚,并有交替倾向,这个效应称为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_习题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_习题 1、下列烯类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解释原因。 CH2=C(C6H5)2CH2=C(CH3)C2H5 CH3CH=CHCH3C l CH=CHC l CF2=CF2 CH2=C(CH3)COOCH3CH2=CHCOOCH3 CH2=CHCN CH2=C(CH3)CH=CH 2、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写出醋酸乙烯酯聚合历程中各基元反应式。 3、PVA的单体是什么?写出其聚合反应式。 4、试写出氯乙烯以偶氮二异庚腈为引发剂聚合时的各个基元反应。 5、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时,歧化终止的百分比与温度的依赖性如下表所示: 计算: (a)歧化终止与偶合终止的活化能差值; (b)偶合终止为90%时的温度。 6、如果某引发剂的半衰期为4 hr,那么反应12 hr后,引发剂还剩余多少(百分比)没有分解? 7、写出下列常用引发剂的分子式和分解反应式。 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酯), 异丙苯过氧化氢,过氧化羧酸叔丁酯,过硫酸钾-亚硫酸盐体系,过氧化氢-亚铁盐体系

8、苯乙烯在苯中以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80℃下进行聚合反应。已知: k d=2.5×10-4S-1,E d=124.3kJ·mol-1,试求60℃的k d值和引发剂的半衰期。 9、直接光引发和加光引发剂的光引发有什么不同? 10、据报道,过氧化二乙基的一级分解速率常数为1.0×1014e-35000cal/RT s-1,试预测这种引发剂的使用温度范围。 11、在稳态状态下,如果[M×]=1×10-11mol/L,那么在30、60、90分钟后,[M×]分别等于多少? 12、何为自动加速作用?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3、阻聚作用与缓聚作用的定义,常见阻聚剂有哪几种类型?它们的阻聚机理有什么不同? 14、单体溶液浓度为0.20 mol/L,过氧化物引发剂浓度为4.0×10-3 mol/L,在60℃下加热聚合,问需多长时间能达到50%的转化率?计算时采用如下数据:k p=145 L/mol×s,k t=7.0×107 L/mol×s,f=1,引发剂半衰期为44 hr。 15、用引发剂W在60℃下热引发单体Z(单体浓度8.3 mol/L)进行本体聚合,得到下列数据: 若试验证明R p=4.0×10-4[I]1/2,请计算C M,k p/k t1/2和fk d的值。在聚合中,向引发剂链转移重要吗?如果重要,请简述怎样计算C I。 16、氧化还原体系Ce4+-醇可以引发自由基聚合: 链增长反应为:

自由基聚合习题

4. 下列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或阴离子聚合,并说明理由。CH2=CHCl CH2=CHCl2CH2=CHCN CH2=C(CN)2CH2=CHCH3CH2=C(CH3)2 CH2=CHC6H5CF2=CF2CH2=C(CN)COOR CH2=C(CH3)-CH=CH2 CH2=CHCl 只能进行自由基聚合。Cl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CH2=CHCl2能进行自由基和阴离子聚合,因为两个氯原子使诱导效应增强。 CH2=CHCN 适合自由基聚合和阴离子聚合。-CN是较强的吸电子取代基,并有共轭效应。 CH2=C(CN)2 CH2=CHCH3不能进行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聚合,只能进行配位聚合,因为一个甲基供电性弱,不足以使丙烯进行阳离子聚合。 CH2=C(CH3)2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CH3为推电子取代基,-CH3与双键有超共轭效应,两个甲基都是推电子取代基,其协同作用相当于强的推电子取代基,有利于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加和阳离子进攻。 CH2=CHC6H5可进行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聚合。因为共轭体系中电子流动性大,容易诱导极化。 CF2=CF2适合自由基聚合。F原子体积小。 CH2=C(CN)COOR适合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取代基其协同作用相当含有强的吸电子取代基,并兼有共轭效应,只能进行阴离子聚合。 CH2=C(CH3)-CH=CH2 5. 判断下列烯类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理由。 CH2=C(C6H5)2ClCH=CHCl CH2=C(CH3)C2H5CH3CH=CHCH3 CH2=C(CH3)COOCH3CH2=CHOCOCH3CH3CH=CHCOOCH3 CH2=CHCH3 CH2=C(C6H5)2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因为C6H5-取代基空间位阻大,只能形成二聚体。 ClCH=CHCl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因为单体结构对称,对1,2-二取代造成较大的空间位阻。 CH2=CHCH3与CH2=C(CH3)C2H5均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由于双键的电荷密度大,不利于自由基的进攻,且易转移生成较稳定的烯丙基型自由基,难于再与丙烯等加成转变成较活泼的自由基,故得不到高聚物,前者只能进行配位阴离子聚合,后者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CH3CH=CHCH3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因为结构结称、位阻大,且易发生单体转移生成烯丙基稳定结构。 CH2=C(CH3)COOCH3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因为是1,1-二元取代基,甲基体积较小,-COOCH3为吸电子取代基,-CH3为推电子取代基,均有共轭效应。 CH2=CHOCOCH3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 CH3CH=CHCOOCH3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由于是1,2-二元取代基,结构结称,空间阻碍大。 CF2=CFCl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这是因为F原子体积很小,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合1.基本概念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合 1. 基本概念: 均聚合(Homo-polymerization):由一种单体进行的聚合反应。 共聚合(Co-polymerization):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共同参加的连锁聚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中含有两种或多种单体单元。 均聚物(Homo-polymer):由均聚合所形成的聚合物。 共聚物(Copolymer):由共聚合形成的聚合物。 无规共聚物(Random Copolymer):聚合物中组成聚合物的结构单元呈无规排列。 交替共聚物(Alternating Copolymer):聚合物中两种或多种结构单元严格相间。 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聚合物由较长的一种结构单元链段和其它结构单元链段构成,每链段由几百到几千个结构单元组成。 接枝共聚物(Graft Copolymer):聚合物主链只由某一种结构单元组成,而支链则由其它单元组成。 共聚合组成方程(Equation of Copolymer Composition):表示共聚物组成与单体混合物(原料)组成间的定量关系。 理想共聚(Ideal Co-polymerization):该聚合竞聚率r1*r2=1,共聚物某瞬间加上的单体中1组分所占分率F1=r1f1/(r1f1+f2),并且其组成曲线关于另一对角线成对称(非恒比对角线)。 理想恒比共聚( Ideal Azeotropic Co-polymerization):该聚合的竞聚率r1=r2=1,这种聚合不论配比和转化率如何,共聚物组成和单体组成完全相同,F1=f1,并且随着聚合的进行,F1、f1,的值保持恒定不变。 交替共聚(Alternating Co-polymerization):该聚合竞聚率r1=r2=0或者r1→0,r2→0,这种聚合两种自由基都不能与同种单体加成,只能与异种单体共聚,因此不论单体组成如何,结果都是F1=0.5,形成交替共聚物。 非理想共聚(Non-ideal Co-polymerization):竞聚率r1*r2≠1的聚合都是非理想聚合,非理想聚还可再往下细分。 有恒比点非理想共聚(Non-ideal Azeotropic Co-polymerization):竞聚率r1<1 且r2<1的非理想聚合,该共聚物组成曲线与恒比对角线有一交点,在这一点上共聚物的组成与单体组成相同,且随着聚合的进行二者的单体和聚合物的组成都都保持恒定不变。 嵌段共聚(Block Co-polymerization):该聚合竞聚率r1>1且r2>1,两种自由基都有利于

第三章__自由基聚合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 思考题下列烯类单体适用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1)CH2——CHCl (2)CH2=CCl2 (3)CH2=CHCN (4)CH2=C(CN)2 (5)CH2=CHCH3 (6)CH2=C(CH3)2 (7)CH2=CHC6H5 (8)CF2=CF2 (9)CH2=C(CN)COOR (10)CH2=C(CH3)-CH =CH2 答可以通过列表说明各单体的聚合机理,如下表:

思考题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原因。 (1)CH2=C(C6H5)2(2)CH3CH=CHCOOCH3(3)CH2=C(CH3)C2H5 (4)ClCH=CHCl (5)CH2=CHOCOCH3 (6)CH2=C(CH3)COOCH3 (7)CH3CH=CHCH3 (8)CF2=CFCl 答 (1) CH2=C(C6H5)2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l,1-双取代的取代基空间位阻大,只形成二聚体。 (2) CH3CH=CHCOOCH3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1,2-双取代,

单体结构对称,空间阻碍大。 (3) CH2=C(CH3)C2H5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两个取代基均为供电基团,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4)ClCH=CHCl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1,2-双取代,单体结构对称,空间阻碍大。 (5)CH2=CHOCOCH3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COCH3为吸电子基团,利于自由基聚合。 (6) CH2=C(CH3)COOCH3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l,1-双取代,极化程度大,甲基体积小,为供电子基团,而-COOCH3为吸电子基团,共轭效应使自由基稳定。 (7) CH3CH=CHCH3不能进行自由基聚合,因为1,2-双取代,单体结构对称空间阻碍大。 (8) CF2=CFCl能进行自由基聚合,F原子体积小,Cl有弱吸电子作用。 思考题为什么说传统自由基聚合的机理特征是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在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的聚合度、转化率,聚合产物中的物种变化趋向如何 答自由基聚合机理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组成,链引发是形成单体自由基(活性种)的反应,引发剂引发由2步反应组成,第一步为引发剂分解,形成初级自由基,第二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1)分析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合 一、课程主要内容 ⒈自由基共聚合反应概述:共聚物的分类与命名;研究自由基共聚合反应的意义。 ⒉二元共聚物组成与原料组成的关系: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的推导及讨论;共聚类型及共聚物组成曲线。 ⒊共聚反应的竞聚率的测定:直线交点法;截距斜率法;积分法。 ⒋控制共聚物组成的方法:调节起始单体配比的一次投料法;连续补加活泼单体的投料法;连续补加混合单体的投料法。 ⒌单体的相对活性和自由基的活性:单体的相对活性和自由基的活性;影响单体活性和自由基活性的因素;Q-e概念。 通过学习第三章,掌握共聚物的分类与命名,两单体共聚的倾向,截距斜率法测定竞聚率;熟练掌握二元共聚物组成与原料组成的关系,控制共聚物组成的方法;而对单体的相对活性和自由基的活性,Q-e概念作一般了解。 二、试题与答案 本章试题有基本概念题、填空题、选择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 ㈠基本概念题 ⒈自由基共聚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混合物,经引发聚合后形成的聚合物大分子链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单元的聚合过程,称为自由基共聚合反应,简称自由基共聚。 ⒉无规共聚物:共聚物大分子链中两种单体单元毫无规律排列。M1、M2连续的单元数不多; ⒊交替共聚物:共聚物大分子链中两种单体单元严格相间排列的共聚物。 ⒋嵌段共聚物:由较长的M1链段和另一较长的M2链段构成的共聚物; ⒌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主链由一种(或两种)单体单元构成,支链由另一种(或另两种)单体单元构成的共聚物。 ⒍共聚合和共聚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混合物,经引发聚合后,形成的聚合物其大分子链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单元的聚合过程,称为共聚合反应,。大分子链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单元的聚合物称为共聚物。 ⒎共聚物组成:共聚物大分子链中单体单元的比例即为共聚物组成。 ⒏竞聚率:均聚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与共聚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之比。 ⒐竞聚率r1、r2的物理意义:r1是单体M1均聚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与M2共聚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之比。r2是单体M2均聚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与M1共聚链增长反应速率常数之比。r1、r2表征两种单体的相对活性。 ㈡填空题 ⒈根据共聚物大分子链中单体单元的排列顺序,共聚物分为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重点、难点指导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重点、难点指导 一、重要概念 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共聚合、竞聚率、恒比点、序列结构、序列长度、单体活性、自由基活性、Q-e 概念 二、重要公式 二元共聚物瞬时组成方程 恒比点 2 121121r r r f F ???= = 三、难点 共聚合行为的判断、二元共聚物组成控制、单体活性与自由基活性的比较 1. 共聚物组成曲线 对两种单体的竞聚率和组成组合作图,得到共聚物组成曲线(F1一f1曲线),不仅能清楚显示出两种单体瞬间组成所对应的共聚物的瞬时组成、同时也清楚显示出共聚物组成随转化率变化的趋势。而竞聚率又是指均反应链增长速率常数与共聚反应增长速率常数之比值。 当r 1=0时,表明k 11=0,表示该单体不能进行均聚反应而只能进行共聚反应。 当r 1<1时,表明k 1l <k 12:,表示该单体进行共聚反应的倾向大于进行均聚反应的倾向 当r 1=0时,表明k 11=k 12,表示该单体进行均聚反应和共聚反应的倾向完全相等。 当r 1>l 时,表明k 11>k 12,表示该单体进行均聚反应的倾向大于共聚反应的倾向。 竞聚率数值越大,表明这种单体均聚的能力比共聚能力大得越多。如果以改善聚合物性能为目的,希望两种单体尽可能地参加共聚.则两种单体的竞聚率起码不应远大于1,最好小于1,接近于或等于零。 2、共聚物组成控制 (1) 共聚物的组成控制 共聚是改善聚合性能的一种主要方法.共聚物的性能与共聚物组成及其分布关系密切 共聚物组成的控制规律如下: ①对于下面三种情况,即恒比共聚(r1=r2=1)、完全交替共聚(r1=r2=0)以及在恒比点进行的有恒比点的共聚(F1=f1=[(1一r1)/(2一r1一r2)])等。由于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完全相同,其组成不随转化率升高而变化,所以均不存在组成控制的向题。 ②对接近交替共聚的情况(r1=0,r2≈0),如果其目的是控制共聚物的组成尽可能接近][M ][M r ][M ][M r ][M ][M ] d[M ] d[M 1222112121 ++?= 22221211212111 f r f 2f f r f f f r F +++=

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2. 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CH 2=CHCl CH 2=CCl 2 CH 2=CHCN CH 2=C(CN)2 CH 2=CHCH 3 CH 2=C(CH 3)2 CH 2=CHC 6H 5 CF 2=CF 2 CH 2=C(CN)COOR CH 2=C(CH 3)-CH=CH 2 答:CH 2=CHCl :适合自由基聚合,Cl 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CH 2=CCl 2: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 CH 2=CHCN :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CN 为吸电子基团。 CH 2=C(CN)2: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CN )。 CH 2=CHCH 3:配位聚合,甲基(CH 3)供电性弱。 CH 2=CHC 6H 5: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CF 2=CF 2:自由基聚合,对称结构,但氟原子半径小。 CH 2=C(CN)COOR :阴离子聚合,取代基为两个吸电子基(CN 及COOR ) CH 2=C(CH 3)-CH=CH 2: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3. 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原因。 CH 2=C(C 6H 5)2 ClCH=CHCl CH 2=C(CH 3)C 2H 5 CH 3CH=CHCH 3 CH 2=CHOCOCH 3 CH 2=C(CH 3)COOCH 3 CH 3CH=CHCOOCH 3 CF 2=CFCl 答:CH 2=C(C 6H 5)2:不能,两个苯基取代基位阻大小。 ClCH=CHCl :不能,位阻效应,对称结构,极化程度低。 CH 2=C(CH 3)C 2H 5:不能,二个推电子基,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CH 3CH=CHCH 3:不能,位阻效应,结构对称,极化程度低。 CH 2=CHOCOCH 3:醋酸乙烯酯,能,吸电子基团。 CH 2=C(CH 3)COOCH 3:甲基丙烯酸甲酯,能。 CH 3CH=CHCOOCH 3 :不能,1,2双取代,位阻效应。 CF 2=CFCl :能,结构不对称,F 原子小。 计算题 1. 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聚合,试由H ?和S ?来计算77℃、127℃、177℃、227℃时的平衡单体浓度,从热力学上判断聚合能否正常进行。 解:由教材P75上表3-3中查得:甲基丙烯酸甲酯H ?=mol ,S ?=mol K 平衡单体浓度:)(1]ln[ΘΘ ?-?= S T H R M e T=77℃=,=e M ]ln[*10-3 mol/L T=127℃=,=e M ]ln[L T=177℃=,=e M ]ln[L T=227℃=,=e M ]ln[L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解析_第三章自由基聚合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 思考题 1.烯类单体家具有下列规律: ①单取代和1,1-双取代烯类容易聚合, 而1,2-双取代烯类难聚合;②大部分烯类单体能自由基聚合,而能离子聚合的烯类单体却很少,试说明原因。 2. 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CH2=CHCl CH2=CCl2 CH2=CHCN CH2=C(CN)2 CH2=CHCH3 CH2=C(CH3)2 CH2=CHC6H5 CF2=CF2 CH2=C(CN)COOR CH2=C(CH3)-CH=CH2 答:CH2=CHCl:适合自由基聚合,Cl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CH2=CCl2: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 CH2=CHCN: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CN为吸电子基团。 CH2=C(CN)2: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CN)。 CH2=CHCH3:配位聚合,甲基(CH3)供电性弱。 CH2=CHC6H5: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CF2=CF2:自由基聚合,对称结构,但氟原子半径小。 CH2=C(CN)COOR:阴离子聚合,取代基为两个吸电子基(CN及COOR) CH2=C(CH3)-CH=CH2: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3. 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原因。 CH2=C(C6H5)2 ClCH=CHCl CH2=C(CH3)C2H5 CH3CH=CHCH3 CH2=CHOCOCH3 CH2=C(CH3)COOCH3 CH3CH=CHCOOCH3 CF2=CFCl 答:CH2=C(C6H5)2:不能,两个苯基取代基位阻大小。 ClCH=CHCl:不能,对称结构。 CH2=C(CH3)C2H5:不能,二个推电子基,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CH3CH=CHCH3:不能,结构对称。 CH2=CHOCOCH3:醋酸乙烯酯,能,吸电子基团。 CH2=C(CH3)COOCH3:甲基丙烯酸甲酯,能。 CH3CH=CHCOOCH3:不能,1,2双取代,位阻效应。 CF2=CFCl:能,结构不对称,F原子小。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 计算题

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第3章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1、判断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理由 H2C CHCl H2C CH H2C CCl2H2C CH2H2C C H2C CHCN H2C C(CN)2H2C CHCH3F2C CF2ClHC CHCl H2C C CH3 COOCH3H2C C CN COOCH3 HC CH OC CO O 答: (1)可以。Cl原子的诱导效应为吸电性,共轭效应为供电性两者相抵,电子效应微弱,只能自由基聚合。 (2)可以。为具有共轭体系的取代基。 (3)可以。结构不对称,极化程度高,能自由基聚合。 (4)可以。结构对称,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较难自由基聚合。 (5)不能。1,1—二苯基乙烯,二个苯基具有很强的共轭稳定作用,形成的稳定自由基不能进一步反应。 (6)可以。吸电子单取代基。 (7)不可以。1,1双强吸电子能力取代基。 (8)不可以。甲基为弱供电子取代基。 (9)可以。氟原子半径较小,位阻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10)不可以。由于位阻效应,及结构对称,极化程度低,难自由基聚合 (11)可以。1,1-双取代。 (12)可以。1,1-双取代吸电子基团。 (13) 不可以。1,2-双取代,空间位阻。但可进行自由基共聚。 2、试比较自由基聚合与缩聚反应的特点。

答: 自由基聚合:(1)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组成,其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均不等,链引发最慢是控制步骤。 (2)单体加到少量活性种上,使链迅速增长。单体-单体,单体-聚合物,聚合物-聚合物之间均不能反应。 (3)只有链增长才是聚合度增加,从一聚体增加到高聚物,时间极短,中间不能暂停。聚合一开始就有高聚物产生。 (4)在聚合过程中,单体逐渐减少,转化率相应增加 (5)延长聚合时间,转化率提高,分子量变化较小。 (6)反应产物由单体,聚合物,微量活性种组成。 (7)微量苯酚等阻聚剂可消灭活性种,使聚合终止。 缩聚反应:(1)不能区分出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各部分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基本相同。 (2)单体,低聚物,缩聚物中任何物种之间均能缩聚,使链增长,无所谓活性中心。 (3)任何物种之间都能反应,使分子量逐步增加,反应可以停留在中等聚合度阶段,只在聚合后期才能获得高分子产物。 (4)聚合初期,单体缩聚成低聚物,以后再由低聚物逐步缩聚成高聚物,转化率变化微小,反应程度逐步增加。 (5)延长缩聚时间分子量提高,而转化率变化较小。 (6)任何阶段都由聚合度不等的同系缩聚物组成。 (7)平衡和基团非等当量可使缩聚暂停,这些因素一旦消除,缩聚又可继续进行。 3、解释下列概念: 歧化终止,偶合终止,引发剂效率,笼蔽效应,诱导效应,自动加速现象,诱导期,聚合上限温度,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增溶作用,临界胶束浓度,胶束,种子乳液聚合, 答: 歧化终止:链自由基夺取另一自由基的氢原子或其他原子终止反应。 偶合终止:两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 引发剂效率:引发剂在均裂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引发聚合的部份占引发剂分解总量的分率,

自由基共聚合练习题

自由基共聚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共聚物大分子链中单体单元的排列顺序,共聚物分为一、 _、 _ _和丄 2、共聚中控制聚合物平均组成的方法______ 、_____ 。 3、竞聚率的物理意义是,对于r i=r 2=1的情况,称为,r i=r 2=0,称而门<1和r2<1时,共聚 组成曲线存在恒比点,恒比点原料组成公式为—。_ 4、从竞聚率看,理想共聚的典型特征为_______ 。 5、M i-M 2两单体共聚,门=0.75 ,「2=0.20。其共聚曲线与对角线的交点称为_________ 。若f i°=0.80,随共聚进 行到某一时刻,共聚物组成为F i,单体组成为f i,则f i ____________ 汕,F i ______ F i°(大于或小于)。 6、单体的相对活性习惯上用_____ V定,自由基的相对活性习惯上用______ V定。在Q —e值判断共聚行为时,Q代表______ , e代表_____ 。 二、选择题: I ?下列单体中,与丁二烯(e = I.05 )共聚时,交替倾向最大的是( ) A. PS (e = -I.08 ) B.马来酸酐(e = 2.25 ) C.醋酸乙烯(e = -0.22 ) D.丙烯腈(e = i.2) 2. 一对单体工具和的竞聚率r i和「2的值将随( ) A.局和时间而变化 B.局和温度而变化 C.单体配比不同而变化 D.单体的总浓度而变化 3. 已知一对单体在进行共聚合反应时获得了恒比共聚物,其条件必定是( ) A、r i=i.5,r 2=i.5 B、r i =0.i,r 2=i.0 C、r i=0.5,r 2=0.5 D、r i=i.5,r 2=0.7 4. 在自由基聚合中,竞聚率为( )时,可得到交替共聚物。 r l=n=l B 丁丹D 巧§ ryq A

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合(2)

㈤ 计算题 ⒈ 在共聚反应中,单体对的竞聚率如表3.4所示: 表3.4 几种共聚体系的竞聚率21 r r ?值 ⑴ 示意绘出各对单体形成的共聚物组成曲线(11x ~x ' 曲线)。 ⑵ 说明其共聚类型? ⑶ 计算501.x =时,各对单体形成的共聚物,低转化率阶段的' 1x 、' 2x 值等于多少? 答案: ⑴ 示意绘出各对单体形成的共聚物组成曲线(11x ~x ' 曲线)。 ① r 1=0.05, r 2=0.10属于非理想恒比共聚体系。11x ~x '共聚曲线与恒比共聚线有一交点,其坐标为 '211121-1-0.1 (A)(A)0.486 2--2-0.05-0.1 r x x r r == == 11x ~x '共聚曲线如图3.1中的曲线①。 ② r 1=0.01, r 2=0.01属于点对称的非理想恒比共聚体系,11x ~x ' 共聚曲线与恒比共聚线有一交点,其坐标为 '11(A)(A)=0.5x x =, 11x ~x '共聚曲线如图3.1中的曲线②。 ③ r 1=0.2, r 2=5,则121=?r r ,属一般理想共聚。11x ~x ' 共聚物组成曲线为一弧线,位于恒比共聚线的下方,如图3.1中曲线③。 '1x 1x ⑵ 说明其共聚类型? ① r 1=0.05, r 2=0.10属于非理想恒比共聚体系。 ② r 1=0.01, r 2=0.01属于点对称的非理想恒比共聚体系。 图3.1 1 1 x ~x '共聚曲线 0.5

③ r 1=0.2, r 2=5,则121=?r r ,属一般理想共聚。 ⑶ 计算501.x =时,各对单体形成的共聚物,低转化率阶段的'1x 、' 2x 值等于多少? 根据式(3.2)和 / '211-x x = 2'1112 1 2 2 111222 2r x x x x r x x x r x +=++ (3.2) 当50=1.x 时 ①4880=50×100+50×50×2+50×0505 0×50+50×050=+2++=2 2222221211212111 ...........x r x x x r x x x r x ' / '211-10.4880.512x x ==-= ② 2'1 22 0.010.50.50.50.50.010.520.50.50.010.5 x ?+?==?+??+? 50=50-1=-1='12..x x '。 ③ 共聚物组成方程为, 2 111 11+= x x r x r x ' 当10.5x =时 1670=5 0+50×205 0×20=+= 211111......x x r x r x ' 8330=1670-1=-1='12..x x '。 计算结果列表于3.5。 表3.5 几种共聚体系的特征及' 1x 、' 2x 值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合 思考题4.2试用共聚动力学和概率两种方法来推导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推导时有哪些基本假定? 答(1)采用共聚动力学方法,作如下假设:①等活性假设;②无前末端效应;③无解聚反应;④共聚物组成仅由增长反应决定,与引发、终止无关;⑤稳态假设,体系中自由基浓度不变。 思考题4.3说明竞聚率r1、r2的定义,指明理想共聚、交替共聚、恒比共聚时竞聚率数值的特征。 答r1=k11、k12即链自由基M·与单体M1的反应能力和它与单体M2的反应能力之比,或两单体M l、M2与链自由基M·反应时的相对活性。 计算题 4.1氯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两对单体共聚,若两体系中醋酸乙烯酯和苯乙烯的浓度均为15%(质量分数),根据文献报道的竞聚率,试求共聚物起始组成。解(1)从文献报道看:氯乙烯-醋酸乙烯酯的竞聚率为:r1=1.68,r2=0.23。 由于共聚物中醋酸乙烯酯的质量分数为15%,氯乙烯的质量分数为85%,则相应的摩尔分数为:f1=0.886 f2=0.114 相应的共聚物组成为:F1=0.932 W1=0.909 因此起始时单元(氯乙烯)在共聚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为90.9%,所占的摩尔分数为93.2%。 (2)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的竞聚率为r1=0.46,r2=0.52 共聚物中苯乙烯的质量分数为15%,则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质量分数为85%,于是:f1=0.855 f2=0.145 F1=0.3 W1=0.764 则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聚合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为76.4%,摩尔分数为77.3%。 计算题4.2 甲基丙烯酸甲酯(M1)浓度=5 mo1·L-1,5-乙基-2-乙烯基吡啶浓度:l mo1·L-1,竞聚率:r1=0.40,r2=0.69。 (1)计算共聚物起始组成(以摩尔分数计); (2)求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相同时两单体摩尔比。 解甲基丙烯酸甲酯(M1)浓度为5 mo1·L-1,5-乙基-2-乙烯基吡啶浓度l mo1·L-1,所以:f10=5/6 f20 =1/6 F10=0.725 即起始共聚物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分数为72.5%。 因为,r1<1r2<1,此共聚体系为有恒比共聚点的非理想共聚,在恒比共聚点上配料时,所得的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相同,有:F1= f1= 0.34 所以,两单体摩尔比为:[M1]0/[M2]0=17/33

第三章共聚合

第三章共聚合 1.无规、交替、嵌段、接枝共聚物的结构有何差异?在这些共聚物名称中,对前后单体的位置有何规定? 2.试讨论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 3.何为竞聚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单体M1和M2进行共聚,r1 = 0,r2 = 0.5,计算并回答: (1)合成组成为M2〈M1的共聚物是否可能? (2)起始单体组成为f1O = 0.5共聚物组成F1为多少? (3)如要维持⑵中算得的F1,变化不超过5%,则需控制转化率为多少? 示意画出各对单体形成的共聚物的组成曲线。f1O =0.5时,低转化率阶段的F2约为多少? 6.为什么要对共聚物的组成进行控制?在工业上有哪几种控制方法?它们各针对何种聚合体系?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7.为了改进聚氯乙烯的性能,常将氯乙烯(M1)与醋酸乙烯(M2)共聚得到以氯乙烯为主的氯醋共聚物。已知在60℃下上述共聚体系的r1=1.68,r2=0.23,试具体说明要合成含氯乙烯重量分数为80%的组成均匀的氯醋共聚物应采用何种聚合工艺? 8.考虑苯乙烯(M1)和丙烯酸甲酯(M2)在苯中进行共聚合:[M1]0=1.5mol/L,[M2]0=3.0mol/L。 (1)如果聚合温度为60℃,用BPO引发,[BPO]0为5.0×10-4mol/L,那么起始共聚物的组成为多少 (2)如果体系中有5.0×10-5mol/L的正丁基硫醇存在,则起始共聚物的组成为多少? (3)如用正丁基锂或BF3与少量水引发,则共聚物组成如何变化? 9.温度、溶剂对自由基共聚的竞聚率有何影响?竞聚率在共聚过程中有无变化?对离子共聚的竞聚率又如何影响? 10.在自由基共聚合反应中,苯乙烯的相对活性远大于醋酸乙烯。当醋酸乙烯均聚时如果加入少量苯乙烯,则醋酸乙烯难以聚合。试解释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11.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与丁二烯共聚,试以交替倾向的次序排列上述单体,说明原因。 12.苯乙烯、丙烯腈和丁二烯进行三元溶液共聚,起始浓度分别为0.47、0.47、0.06mol/L。试求三元共聚物的起始组成。 13.试述Q、e概念,如何根据Q、e值来判断单体间的共聚行为。 14.单体M1和M2进行共聚,50℃时r1=4.4,r2=0.12,计算并回答: (1)若两单体极性相差不大,空间效应的影响也不显著,则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哪个大? (2)开始生成的共聚物的摩尔组成M 1和M2各为50%,问起始单体组成是多少? 15.醋酸乙烯(M1)3.5mol/L和氯乙烯(M2) 1.5mol/L在苯溶液中于60℃下以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共聚反应,r1=0.23,r2=1.68。试计算; (1)起始形成共聚物中二者组成比。 (2)M1与M2在聚合物中的平均序列长度。 (3)生成8 M1序列的几率。 16.下表是几对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时的Q值和e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